丰富援助非洲月医疗队的作用(略读)
中国奉献的事例素材摘抄

中国奉献的事例素材摘抄
以下是一些中国奉献的事例素材摘抄:
1. 中国医疗队援助非洲:中国医疗队多次派遣到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培训,帮助当地改善医疗条件,治疗疟疾、艾滋病等疾病,缓解了非洲国家的医疗困境。
2. “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的发展。
中国积极投资兴建铁路、港口和能源项目,帮助改善沿线国家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
3. 防洪抗灾援助:中国经常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援助。
例如,中国曾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洪水灾区提供物资和人员支持,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4. 抗击新冠疫情:中国是新冠疫情爆发后迅速采取措施的先行者。
中国不仅对国内疫情进行了严格的防控措施,还向多个国家提供了紧急援助,包括医疗物资和专家团队。
5. 和平维护行动: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和平维护行动,派遣军事部队到冲突地区,维护当地和平稳定。
中国军队已经派驻到南苏丹、黎巴嫩等地执行维和任务。
这些事例都展示了中国积极奉献的精神,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援非医疗队感想

援非医疗队感想
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在非洲,我们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医疗服务,还向他们传授了许多医学知识和技能。
工作虽然艰苦,但每一天都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在援非医疗队中,我们有很多的任务,例如做好病人的诊疗工作、开展公共卫生宣传等。
这些工作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永远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跨文化交流,尊重当地人的文化和习惯,做到既不落下专业的水平,也不伤害他们的感情。
援非医疗队并不是在某个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援助工作,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在工作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援助对非洲国家发展的意义,也意识到了协作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在医疗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员,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不仅扩大了自己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我认为,更多志愿者参与到援助工作中来,将有助于推进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和文化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取得更大进步,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援外医疗工作的外交意义

援外医疗工作的外交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紧密。
在这个趋势下,援外医疗工作作为一种国际人道主义行为,不仅有着重要的医疗意义,更具有外交意义。
首先,援外医疗工作展现了国家的友善形象。
国际援助活动是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提供医疗支持,帮助受援国家改善卫生水平,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得以加强。
在援外医疗工作中,援助国将自身的技术和资源无私分享给受援国,体现了国家间的相互支持与友好合作,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其次,援外医疗工作促进了双方人民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在医疗援助过程中,不仅医生通过医疗技术上的交流提升受援国的医疗水平,受援国的医生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
这种跨文化交流使得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灵产生共鸣,增进了互信与友谊。
通过这种方式,援助国的医生不仅仅是传授技术,更是传递了援助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得援助国人民深入了解援助国,为两国人民建立起更为深厚的情感纽带。
此外,援外医疗工作有助于提升援助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援助国通过援外医疗工作,向世界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信息,即援助国不仅关注自己的国内发展,也愿意承担起国际责任,帮助其他国家克服困难。
这种国际形象的树立有助于提高援助国的声誉和地位,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另外,援外医疗工作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援外医疗工作将援助国的医学技术和经验带到受援国,填补了受援国医疗资源的不足。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受援国的医疗水平,也有助于改善受援国人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援外医疗工作也可以帮助改善援助国本身的医疗资源配置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援外医疗工作作为一种国际人道主义行为,具有重要的外交意义。
它体现了援助国的友善形象,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关系;推动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灵交流与共鸣;提高了援助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援外医疗工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医疗本身,它是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量。
医疗援非个人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员,我有幸在非洲国家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助工作。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与经验。
以下是我对援非医疗工作的个人总结。
一、工作内容1. 开展门诊及住院诊疗工作在非洲期间,我主要负责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
面对当地患者,我充分发挥眼科专业优势,为他们提供了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
在门诊,我认真接待每一位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在住院部,我积极参与查房,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传授医疗技术为了提高当地医疗水平,我积极向当地医生传授眼科技术。
通过现场示范、手术演示、录制手术视频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眼科诊疗技能。
此外,我还向他们赠送专业书籍,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
3. 参与学术交流在非洲期间,我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当地医生分享眼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交流,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也加深了中非医疗领域的友谊。
二、工作成果1. 成功救治患者在非洲的一年里,我共接诊门诊患者1000余人次,住院患者500余人次。
通过精湛的医术和悉心的护理,为患者解除了病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 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通过传授医疗技术和参与学术交流,我帮助当地医生提高了眼科诊疗水平。
他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为当地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增进中非友谊在非洲期间,我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对我表示感激,认为中国援非医疗队为非洲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三、工作体会1. 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在非洲工作期间,我面临着种种困难,如语言障碍、医疗资源匮乏等。
但在这期间,我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传承友谊,共谋发展作为援非医疗队员,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传承中非友谊,为推动中非医疗合作贡献力量。
3. 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在非洲工作期间,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中国援非医疗队的魅力

“看到来自非洲的礼物,我真是太激动了。
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木雕,但是它表示了我们和非洲朋友结下的深厚友谊。
”2006年8月,两年一届的“四川省援非洲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顺利返回成都,一名队员给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的王楷容医生捎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样的情景勾起了这名女医生的非洲回忆:“作为代表祖国前往非洲工作的医疗队成员,我和大家一起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除了给予当地人不少帮助,为我们的祖国在非洲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也结识了许多非洲的好朋友。
”2006年9月14日,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四川省再次派遣的医疗援助队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这是该省向莫桑比克派出的第16支援外医疗队。
来自成都、乐山、攀枝花、自贡和绵阳等市各大医院的14名队员将在莫桑比克首都的马普托中心医院度过两年的援外生涯。
四川省卫生厅有关官员表示,2007年四川省还将首次向非洲的安哥拉派遣医疗援助队,届时四川将成为全国援助非洲国家最多的省份。
我可以和你们合影留念吗“外事工作是大事,当上级通知将派我参加非洲医疗队时,我的确产生了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
”成都市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妇产科专家冉崇兰说,“当然也不能否认其中有着自己对神秘非洲的好奇,包括对于自身能力的一种挑战尝试。
”2000年8月,以冉崇兰为队长的第九批医疗队一行8人到达非洲岛国佛得角,轮替已经在那里工作两年的上一批医疗队。
1976年,四川省第一次向莫桑比克派出医疗队。
按照国家的统一协调和安排,四川作为全国唯一承担非洲葡语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援外任务的省份,30年里共向瓦鲁阿图、阿联酋、东帝汶和莫桑比克、圣多美、佛得角、几内亚比绍等国家派出医疗队42批,队员500多名,为当地200多万人次提供了医疗服务。
“尽管一直都有着思想准备,觉得非洲的生活、工作条件会很差,但是真正到达当地还是忍不住很吃惊。
”冉崇兰说,“那里的条件远比我预想中的还要差很多,我马上意识到工作的艰难程度,也对前面许多届中国医疗队员产生了敬意。
志愿奉献医务人员赴非洲开展医疗援助

志愿奉献医务人员赴非洲开展医疗援助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人们正日益意识到国际援助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全球公民,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为那些需要援助的人们提供支持和希望。
志愿奉献医务人员赴非洲开展医疗援助就是一个积极的例子。
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努力,为非洲国家的发展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这些志愿奉献的医务人员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他们通过在非洲地区开展医疗援助,架起了人道主义援助和医疗资源之间的桥梁。
这不仅有助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其医疗系统,还增加了非洲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的交流至关重要,这些医务人员的努力使得各国可以共同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全球医疗问题。
其次,志愿奉献医务人员的行动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关爱、奉献和无私行为的可贵性。
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放下个人的利益,选择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帮助那些在医疗资源匮乏下挣扎的人们。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鼓舞了医务行业内的其他人士,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医学人道主义援助的一个标杆。
此外,志愿奉献医务人员的行动也在改善非洲国家的医疗状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医疗服务,使得那些常常因缺乏医疗资源而受苦受难的人们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传授医学知识和技术,培训了一批专业的本地医务人员,这促进了非洲国家自身的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医疗挑战。
最后,与此同时,志愿奉献医务人员赴非洲开展医疗援助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他们不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给了非洲,也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非洲拥有着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和经验,志愿者可以与当地的医务人员交流和合作,从而相互借鉴、互惠互利。
这种跨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可以为全球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之,志愿奉献医务人员赴非洲开展医疗援助对非洲国家的发展和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医学的力量。
援非医疗队 新闻标题

援非医疗队介绍援非医疗队是指中国派遣到非洲国家的医疗团队,为当地人民提供救治和医疗服务。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就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援助工作,其中医疗援助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
援非医疗队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援助,更是传播中医药文化、增进友谊、加强国际交流的使者。
重要性1. 促进国际友谊援非医疗队的到来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更是为中非两国搭建了友谊的桥梁。
医疗团队通过日常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这种友谊的建立对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
援非医疗队的成员在医疗援助的同时,还积极传播和推广中医药文化。
他们向非洲人民介绍中医药的疗效和使用方法,帮助当地人民了解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提高他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3. 改善非洲医疗条件非洲很多国家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医疗资源不足。
援非医疗队的到来,填补了这一医疗资源的缺口,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为非洲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康复的机会。
援非医疗队通过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援建医疗设施等方式,提升了非洲国家的医疗水平,改善了当地人民的医疗条件。
援非医疗队的工作内容援非医疗队的工作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医疗救治援非医疗队的成员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当地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治。
他们在非洲国家的医疗机构中开展各类手术、治疗各种疾病,并为当地人民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建议。
2. 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为了提高非洲国家的医疗水平,援非医疗队的成员常常会给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传授最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援非医疗队在离开后,留给非洲国家一支更加专业和高效的医疗团队,为当地人民的医疗事业长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疾病防控工作援非医疗队也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疾病防控工作。
非洲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地区,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的传播,援非医疗队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普及疾病预防知识,进行免疫接种和检测等工作。
援外医疗,“非”一般的担当

援外医疗,“非”一般的担当作者:赵汉琪来源:《中华儿女》2019年第04期1963年,当阿尔及利亚政府赢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却无法独立挽救其内部的医疗卫生体系而向世界求救的时候,中国政府响应号召,派出了第一支援非医疗队赶赴阿尔及利亚,从此,打开了中国走向非洲的援非医疗之路。
在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体系中,医疗援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却是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中持续时间最长、人道主义色彩最浓以及所获肯定最多的援助形式。
中国援非医疗队己经在非洲一线坚持奋斗了50多年,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非洲而言,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
在中非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对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与支持。
在新形势下,对非洲的医疗卫生援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通过医疗卫生援助改善中非关系,拓展中非的合作领域与合作层次,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如何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医疗援助虽然只是中国对非洲外交的整体框架布局中的一小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中国对非洲援助项目里最持久、最具人道主义、最受认可的外交形式。
通过民间的这种公共外交的途径,让中国人的大爱情怀、中国的医学精神以及中国的医药走进非洲。
而对于非洲大陆而言,疾病与贫穷是困扰它的最大因素,外部的援助是其发展所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领域,非洲更是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
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不仅有效缓解了非洲人民身体上的病痛,而且为非洲大陆的发展带去了经济活力。
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南南合作,强调与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而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自其独立解放运动以来就一直受到中国的关注,是中国最理想与最忠实的合作伙伴。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中非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虽然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化,西方国家对中国援助非洲的意图有所怀疑,然而,在医疗援助领域,中国始终恪守传统,在非洲树立起了强大而正面的国家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6-9771.2012.11.033·论坛·康复医学对丰富援非医疗队内涵的探索(上)张善纲[摘要]在援非医疗队中开展康复医学项目,应立足根本点,找准着力点,抓住关键点,培育转折点,使康复医学成为“派得出,站得稳,吃得开,挤不走”的专业。
[关键词]康复医学;对外医疗援助;非洲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 Chinese Medical Teams in Africa(Part I)ZHANG Shan-gang.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Wu-han Gener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ilitary Command,Wuhan430070,Hubei,ChinaAbstract:To be one of the programs of medical foreign aid for Africa as Sent Successfully,Standing Firmly,Being Popular,and Need-ed Forever,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re idea,identify the commencement,focus on key points and cultivate the turn-ing points.Key words:rehabilitation medicine;medical foreign aid;Africa[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9771(2012)11-1095-03[本文著录格式]张善纲.康复医学对丰富援非医疗队内涵的探索(上)[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95-1097.援外医疗需要康复医学的参与,康复医学需要援外医疗的拓展,两者的交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许多崭新的课题值得研究。
对外医疗援助是国家和人民赋予医疗系统的光荣任务,我国对外医疗援助总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面临一些新困难。
从1963年开始,包括康复医学(理疗学)在内的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不畏艰辛、远离亲人,在复杂的环境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保障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健康,为国家战略和整体外交做出了重要贡献[1]。
近年来,国际上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并不断激化,国内经济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我国援外医疗面临新的课题与挑战:①在社会上,一些人质疑现阶段对外援助的实际效果,认为中国积极援助他国,却在外交中难以得到受援国的强力支持;②在体系内,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对援外医疗不够重视,一些医务人员由于待遇低、条件艰苦、给家庭增加负担等原因,不愿执行援外医疗任务[2];③在援外医疗队内部,一些机制面临改革。
我国的医疗队分布广泛,资金有限,治疗趋于大众化,医疗队有“数量多而不力,时间久而不精,影响大而不实,人员劳而不彰”的趋势。
有的医疗队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存在“医院不那么崭新了,设备不那么先进了,当地人不那么关注了,队员不那么自豪了”的风险。
因而卫生部要求“要认真对待援外医疗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改进援外医疗工作的政策措施建议,切实解决援外医疗管理中存在困难”[3]。
面对这些困难,康复医学具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被上级部门认可。
尽管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中国康复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既有与世界康复理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又有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的个性化特点,特别是有丰富的从落后跃升到先进的发展经验[4]。
我国康复医学已经过了“自给自足”的阶段,正从接受援助向提供援助转变,与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内在需求日益增强,既有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的活动,也有与发达国家的学者互访、项目合作等。
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也呈增加趋势,如对外医疗援助、志愿者服务、留学生培训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康复机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康复帮助等,越来越多的康复医学科面临涉外医疗任务。
为了康复医学的共同发展,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寻求中国康复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为了更好完成国家赋予本学科的任务,有必要对康复医学在援外医疗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如何丰富医疗队的内涵等课题进行研究。
非洲有很大的康复需求,非洲南部四国赞比亚、纳米比亚、马拉维、津巴布韦的数据显示,仅有26%~55%的人获得所需的医疗康复,17%~37%得到所需的辅助器具,5%~23%获得所需的职业培训,5%~24%接受到所需的福利服务[5]。
康复医学在非洲大有作为。
2010年,笔者作为康复医学的专科医师参与了援助非洲加蓬的医疗工作,对在非洲条件下发展康复医学的心得进行归纳,分为思路与策略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1思路在陌生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康复医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摸清情况,实事求是,站稳脚跟,这与在我国欠发达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康复理疗科,湖北武汉市430070。
作者简介:张善纲(1974-),男,湖北襄阳市人,副主任医师,援非医疗队成员,主要从事康复医学研究。
地区发展康复医学的思路有一定的共性,但国外的情况更为复杂和艰难。
笔者没有急于开展工作,而是随受援国同行观摩了2周,经过调查研究、反复实践、优化总结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这就是:从实际出发,以病房为基础,以门诊为突破,以疗效为牵引,逐步扩大病源,逐步推广新业务,逐步提升患者的档次,逐渐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康复工作流程及中非合作模式,使康复医学成为“派得出,站得稳,吃得开,挤不走”的专业。
1.1立足根本点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受援国康复医学的状况是工作的起点,它既是我们依赖的平台,又是我们改进的对象。
尽管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也不可能下车伊始,就掀翻重来,只能实行“软着陆”。
加蓬人口约140万,法语为官方语言。
笔者工作的医院是加蓬较好的医院之一,有床位200张,拥有骨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妇产科、儿科及内科等多种学科。
多项医疗指标无确切数据,据我们观察和估算,该院的年门诊量在10000人次左右,住院床位使用率在50%~70%之间。
该院军医多在法国培训(数量不详),实际工作的医师30名以上。
医务人员成分极为复杂,来自不同的群体,流动性很大:有本院正式医师,也有地方医学院的客座医师,有欧美的专家,还有来自喀麦隆、多哥等国的普通军医。
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还处于极其原始的阶段,只能开展物理疗法的一个分支——运动疗法(kinesitherapy),但也没有达到运动治疗室的标准。
科室面积只有12m2,只有我国对县级医院基本要求的2.4%;设备只有1台红外线烤灯;科室有2名技师,在按摩等方面有一定经验,但对康复其他领域相对陌生;治疗内容主要是徒手进行主、被动运动等。
医院康复科的软硬件设施距离我国二级医院(县级)的标准[6]有极大差距。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只能脚踏实地去了解它、适应它,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切入。
1.2找准着力点加蓬患者对康复的刚性需求是我们的着力点,也决定了我们存在的价值。
加蓬残疾损失生命年(years of health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s)为11.0年/100人(我国同期为7.7年/100人,美国为7.9年/100人)[7]。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康复科的日均门诊量为7~10人,丝毫不逊色于内外科,脑卒中已成为加蓬康复科主要病种,约占康复科患者的40%,与欧美国家的比例接近。
加蓬人也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其人均GDP在非洲处于前列,且有初步的医疗保险,对康复项目无限制。
在当地开展康复医学的主要优势有:①患者对医生非常尊重,依从性好,医生具有很强的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②可以专心行医,不用过多考虑费用等问题:加蓬人有医疗保险,越贫穷,患者支付的比例越少,且手续都由对方人员办理;③非洲同事有一定的基础,其康复技术也有值得中方学习的地方;④相关科室对康复采取开放的态度:受法国医疗体制影响,临床科室不“耍大牌”,病房的所有患者对康复医生开放;⑤康复措施积极,强调主动运动,不会出现“我交钱了,你就得伺候我,让我自己活动你挣钱,你以为我是傻子?”之类的诘问;⑥患者的耐受性好,大量脑出血患者有的还能自己下床活动,简单的康复计划,三五天就可见效。
劣势有:①患者康复自觉性不够,对于布置的自我练习作业,医生还没有走出病房,患者就停止练习;②康复训练不系统,缺乏康复评定及中远期的康复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③康复设备严重缺乏;④康复训练过于激进,存在安全隐患;⑤平均住院日短,康复训练难以体现效果;⑥没有发挥康复门诊的优势,康复门诊设备、场地有限,治疗手段单一,同时出院患者也没强调门诊继续治疗。
1.3抓住关键点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按照当地康复患者的特有规律开展工作。
1.3.1以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为重点根据1年中的工作统计,在康复科疾病中,脑外伤和脑卒中占43.5%,其次是骨折占31.5%,颈肩腰腿痛及软组织损伤占20.4%,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仍为非洲加蓬人的主要康复需求(约占75%)。
相对而言,由于骨科康复及疼痛康复效果好,其优先程度应高于脑损伤的康复。
1.3.2以门诊为重点42.5%的患者来源于康复门诊,57.5%患者来源于病区,病区患者相对固定,而门诊波动性大,故应以病区为基础扩大病源,以门诊为突破吸引患者。
病区患者中,骨科、综合内科、神经外科占前3位,其他科室也有零星患者。
因此,康复门诊、骨科、综合内科、神经外科是工作的重点。
由于平均住院日短,很多患者出院后需转入门诊治疗;同时由于患者支付能力有限,门诊治疗费用较低,因而有较大门诊治疗的需求,这也符合西方“大门诊、小病房”的理念;最后,在非洲条件下,门诊也体现了康复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是康复医学的窗口。
因而,应把门诊建设作为重点。
1.3.3以运动疗法为重点在笔者到来前,康复科只能开展简单的运动疗法。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推广中国康复技术的需要,我们先后开展了物理疗法、作业疗法、中国传统医学、封闭、关节腔穿刺等新业务。
排在前3位的治疗手段是运动疗法(62.5%)、针灸(14.8%)、理疗(11.9%),首选的技术仍是运动疗法,针灸、理疗、推拿也很重要。
因而,要丰富运动疗法的治疗手段。
1.4培育转折点在进入之初,为了和对方顺利合作,入乡随俗是必要过程,但不能被同化。
随着病源的提升,业务量的增加,良好形象的建立等条件相继成熟,我们就要植入自己的理念。
由于多国医师在非洲角力,只有不断巩固阵地,才能“派得出,站得稳”,只有形成具有中国烙印的康复工作流程,才能“吃得开,挤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