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侠义精神

合集下载

孙悟空的英雄气概

孙悟空的英雄气概

孙悟空的英雄气概一、入世修行的英雄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描绘成一个拥有无穷力量和智慧的英雄角色。

他的英雄气概体现在他追求正义、保护弱者和挑战权威的行动中。

孙悟空的英雄气概首先表现在他入世修行的决定上。

在传统的仙人观念中,仙人们往往避世离群,追求长生不老。

然而,孙悟空选择了脱离千年修行,闯荡红尘,用自己的力量来恶魔为非作歹,保护人间的苍生。

二、与恶势力的斗争不可忽视的是,孙悟空是一个勇猛无畏、勇敢正直的战士。

他与恶势力进行了多次大胆而艰巨的斗争,展现出他的英雄气概。

孙悟空在取得人间的官职后,成为了唐僧师徒的护法使者。

他带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师徒一起踏上西天取经之旅。

在这个旅程中,孙悟空频繁地与各类妖魔恶鬼进行战斗,保护了师父和其他师兄弟们的安全。

他的战斗技能和机智思维使他在每次冲突中都能取得胜利。

三、智慧与悟道的融合孙悟空不仅以其勇猛的斗志著称,还以他的智慧和悟道能力而受人尊敬。

他的英雄气概不仅仅是纵横战场,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道路的感悟上。

孙悟空在修行之初学会了七十二变之术,可以变成各种形象,这个能力在他与妖魔恶鬼的战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智慧和机智使得他能够通过变化形态而躲避敌人的追捕,以及帮助他的师弟们在凶险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四、无私奉献与大爱精神孙悟空的英雄气概还体现在他的无私奉献和大爱精神上。

他不仅为了自己的修行和安全而努力,更是放下自我,为了福祉众生而牺牲。

在取经路上,孙悟空数次冒死救了师父唐僧和师兄弟们。

他帮助唐僧度过了三十六难,战胜了无数的妖魔恶鬼。

他的无私奉献和大爱精神鼓舞着整个师徒群体,为他们赢得了尊重和崇敬。

五、勇敢面对挫折与成长的力量孙悟空的英雄气概还表现在他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并从中成长。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失去,但他从未气馁。

在火焰山的炼狱之地,孙悟空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最后。

他的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的精神,不仅使他自己成长,也对师父唐僧和其他师兄弟们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体现孙悟空重情重义的情节

体现孙悟空重情重义的情节

体现孙悟空重情重义的情节
孙悟空的重情重义体现在:
1、三打白骨精,唐僧不辨人妖,责怪孙悟空
恣意行凶,孙悟空为了唐僧安危,执意打死了白骨精变得白发老公公。

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2、打死拦路强盗。

唐僧将孙悟空从五指山救出来,没走多久就遇到了六个强盗,孙悟空为救唐僧,便取了这六个强盗的性命。

3、打黄袍怪,听到师傅被变成老虎,毫不犹
豫的就赶回来救师傅。

4、真假美猴王,听到师傅被假悟空打了,立
马跑去花果山找六耳迷猴算账。

5、打黑鼠精。

唐僧曾经被黑鼠精抓进了洞,孙悟空为了救出唐僧,变成了一只苍蝇进去勘察情况,后来变成了一只桃子给唐僧传递信息。

孙悟空形象意义解读

孙悟空形象意义解读

孙悟空形象意义解读
孙悟空是中国文化中非常著名的神话人物,也是《 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他是一只具有超凡能力的猴子,有着强大的力量和智慧,被赋予了众多令人惊叹的神奇能力。

孙悟空形象的意义解读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不拘束:孙悟空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他不受任何规则或束缚,追求自我解放和个体自由。

2. 悟道成仙:孙悟空通过修行和历经磨难,最终获得了不朽的神性。

他的形象体现了通过努力和智慧,人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克服困难,实现成长和进步的理念。

3. 反叛与顽皮精神:孙悟空喜欢戏弄和取笑权威,不愿意受制于他人。

这一特点表达了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挑战,代表了反叛和独立的精神。

4. 正义与保护者:孙悟空在《 西游记》中具有真情实意、无私奉献的一面。

他常常站在正义的一方,保护弱者,对抗邪恶势力,体现了勇敢、仁爱和坚守正义的品质。

5. 成长与自我超越:孙悟空在西游取经的旅程中经历了多次成长和改变,逐渐从粗野傲慢的猴子成长为具有慈悲心和智慧的大圣。

这种成长和自我超越的主题也象征了人类觉醒和进步的过程。

综上所述,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代表着自由、智慧、反叛、正义以及成长与超越。

他的形象激励着人们勇于追求自由和自我完善,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护正义、关心弱者和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

喜欢孙悟空及理由怎么写20字

喜欢孙悟空及理由怎么写20字

喜欢孙悟空及理由一、孙悟空的传奇故事孙悟空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一个著名的人物。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孙悟空是一个孤儿,他从石头中诞生,具有不死之身和随意变化的本领。

孙悟空的传奇经历和英雄事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极大喜爱。

二、孙悟空的个性魅力1. 机智勇敢孙悟空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他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解救了唐僧并帮助他取回了真经。

他在六七十二难中,每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战胜了魔王和妖怪,堪称一位真正的英雄。

2. 仗义疾贫孙悟空还有着一颗仁爱之心,他常常帮助那些遭遇不幸的普通人,仗义疾贫。

他在西游路上,救过许多无辜的村民,对待唐僧和其他三个徒弟也是百般呵护,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

三、孙悟空的形象魅力1. 外形英俊孙悟空的英俊外形也是受到众多粉丝喜欢的原因之一。

他的身手敏捷,面目俊朗,给人一种阳光活泼的形象。

他头戴金箍,身穿锦袍,手持如意金箍棒,一身礼服英姿飒爽,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2. 变化多端孙悟空还有一个魅力十足的地方就是他的随意变化。

他可以变成虎、鹰、鹿等各种动物,还可以随意变大小,变形成千百万个自己。

这些个性化的变化使得他在战斗中不可阻挡,更是受到了众多粉丝的青睐。

四、对孙悟空的喜爱1. 传统文化影响孙悟空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形象被广泛地传颂于民间,深受人民裙众的喜爱。

许多人从小就通过阅读《西游记》或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对孙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永恒的魅力孙悟空的形象及其传奇的事迹一直都为人们所推崇。

他的形象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被改编成了各种影视作品和动漫作品,为人们所喜爱。

比如电视剧《西游记》、电影《西游降魔篇》等,都将孙悟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3. 孙悟空的精神力量孙悟空的形象不仅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也深受广大中老年人裙的喜爱。

西游记中的英雄形象与侠义精神

西游记中的英雄形象与侠义精神

西游记中的英雄形象与侠义精神《西游记》中的英雄形象与侠义精神《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们展现了不同的侠义精神,让读者感受到正义、勇敢和仁爱的伟大力量。

在本文中,将从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以及唐僧等主要角色出发,探讨《西游记》中的英雄形象与侠义精神。

首先,我们来看看孙悟空这个著名的英雄人物。

孙悟空是一位身怀绝技的猴类英雄,他拥有惊人的武艺和智慧,能够化身千万形态,施展神通,战胜各种恶魔妖怪。

孙悟空的侠义精神体现在他不畏强权,不畏困难,为保护唐僧取经之路上的安全而奋不顾身,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责任。

他的形象深受读者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接着,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另一位重要的英雄形象。

猪八戒虽然外表丑陋,行为愚蠢,但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师父唐僧忠心耿耿。

猪八戒在取经路上,勇敢无畏,不惧艰险,充满了正直和勇气的侠义精神。

虽然他有时会犯错,但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师父和师兄们的安全,展现出了一名真正的英雄形象。

沙悟净是《西游记》中的第三位取经人,也是一位具有侠义精神的英雄角色。

沙悟净自幼出家修行,修得一身武艺,擅长六丁六甲之术。

他虽然沉默寡言,但他的忠诚和义气却是周围人皆知。

在取经路上,沙悟净多次为师父唐僧解危,为师兄弟们排忧解难,展现出了一种深沉厚重的侠义精神。

他在经历各种困难和考验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责任,展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最后,我们来看唐僧这位主角。

唐僧是一位智慧、正义、仁爱的和尚,他被命运选中去西天取经,传播正统佛法。

尽管唐僧本身并没有什么武艺,但他却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怀着对世人的慈悲和爱心。

在他的带领下,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等诸多英雄形象围绕在他身边,共同面对着各种险阻和挑战。

唐僧的侠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众徒弟的关怀和保护上,以及在面对妖魔鬼怪时的慈悲宽容。

孙悟空的勇猛与侠义精神

孙悟空的勇猛与侠义精神

孙悟空的勇猛与侠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孙悟空是一位不朽的英雄形象,他的勇猛与侠义精神令人称赞。

他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广为流传,也被改编成了许多电视剧和电影。

在这些作品中,孙悟空展现了他的勇猛和侠义精神,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人物。

本文将从孙悟空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孙悟空的勇猛无畏是他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拥有强大的武力和不朽之身。

他能够使出七十二变,变幻成任何形态。

他还能够使用金箍棒,这是一根可以变大变小的神奇法宝。

这些超凡的能力使得孙悟空成为了天庭的守护神,同时也为他在西天取经的旅途中克服了许多困难。

此外,孙悟空的勇猛还表现在他面对强敌时的果敢行动。

他不怕任何威胁和挑战,冲锋在前,为了保护自己和朋友们而战斗。

无论是与牛魔王、铁扇公主,还是与黄风怪等妖魔鬼怪的搏斗,孙悟空都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勇气。

他在战斗中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保护了取经团队的安全。

其次,孙悟空的侠义精神也值得称赞。

他始终坚守着道义,努力为正义而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他的队友们一起前往西天取经,这是为了弘扬佛法,拯救苍生。

他们不惧艰险,不畏困难,一路上充满着坎坷与挑战。

孙悟空抵挡住了无数的诱惑和试炼,不为名利所动,继续追求真理和善良。

他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彰显了他高尚的侠义精神。

此外,孙悟空也经常挺身而出,为弱小的人们伸张正义。

他对待农民、百姓、儿童都充满关爱和温暖。

他对于那些被欺压的人们总是义愤填膺,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他们讨回公道。

孙悟空的善良和正义感深深感染了他的队友和读者,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角色。

总之,孙悟空的勇猛与侠义精神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不朽的英雄形象。

他的勇气在战斗中闪耀,而他的侠义精神在保护苍生中闪烁。

他的故事与形象不断被传颂和弘扬,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精神象征。

无论是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是在其他改编作品中的他,他的勇猛与侠义精神令人敬仰,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

孙悟空的正义与勇敢

孙悟空的正义与勇敢

孙悟空的正义与勇敢孙悟空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以其正义和勇敢而为人所熟知。

他不仅坚守正义,还敢于战胜困难和恶势力,成为了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英雄形象。

本文将围绕孙悟空的正义与勇敢展开讨论,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孙悟空的正义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正义感。

作为“大闹天宫”的主角,他被派往天界协助管理天庭事务。

然而,他却不甘于被束缚住,面对天庭内部的腐败和不公平,孙悟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

他以自身力量为武器,与不义之徒进行斗争,以维护正义和公平。

而正是这种正义感,使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孙悟空的正义并不仅仅限于天界,他在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中同样表现出色。

无论是面对邪恶势力还是保护无辜民众,孙悟空总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斗之中。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自由,更是为了拯救他人的自由和安宁。

他用正义的力量驱散黑暗,为人们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二、孙悟空的勇敢孙悟空不仅具备强烈的正义感,还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敢。

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并且勇往直前。

当他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孙悟空从不畏惧,总能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

在与妖魔鬼怪的战斗中,他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敌人的攻击,从不退缩。

而在与牛魔王、蜘蛛精等强敌的对决中,他更是展现出了超凡的勇敢和无畏。

他用自己强大的武力和智慧,战胜了一个个强大的敌人,保护了人们的安全与和平。

三、正义与勇敢的原因孙悟空之所以具备如此正义与勇敢的品质,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他在花果山上修行成齐天大圣之前,曾受尽压抑和欺凌。

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个性,使他对不平等和不公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孙悟空被赋予了天生的英雄本质。

他拥有极高的智慧和力量,这使得他具备了战胜邪恶并维护正义的能力。

他的勇敢和正义成为了他的使命,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才能拯救他人,改变社会。

四、孙悟空的启示孙悟空的正义与勇敢给予了现代社会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秉持正义、勇敢面对社会中的不公与不义。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是什么孙悟空是一个嫉恶如仇,善辨妖魔,有责任心,重情义,不畏强权,敢作敢当的大妖。

只要是碰上作恶的,不管是害人的妖精,还是作恶的强盗,他都会一棒子打死。

孙悟空是明代小说《西游记》里面的虚构人物。

这个勇敢好斗,又重情义的孙悟空,算得上是80后童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了。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孙悟空嫉恶如仇,善辨妖魔。

只要是碰上作恶的,不管是害人的妖精,还是作恶的强盗,他都会一棒子打死。

在车迟国碰到了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

孙悟空不动声色,暗中使计,让三个假扮仙人的妖怪曝光于众人面前。

他有责任心,重情义。

他答应了观音菩萨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在三次打死白骨精幻化成的人后,被唐僧赶走。

当听到猪八戒说师傅在宝象国受苦时,立刻出山解救唐僧。

他不畏强权,敢做敢当。

玉皇大帝让孙悟空看管桃园。

他变成桃子,在树上打盹时,听到了7个仙女的对话,得知王母娘娘要开蟠桃会,却没有请自己。

感觉受到极大侮辱的他,将七个仙女定住。

一溜烟跑去瑶池,用瞌睡虫让所有人都睡着,趁机豪吃痛饮了一番。

临了还不忘记,拿出麻袋打包,把好东西带回花果山给他的猴子猴孙们。

玉帝得知后,派出十万天兵去捉拿孙悟空。

与天兵对峙时,很爽快的承认是自己在瑶池的所作所为。

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情节1、大圣大闹蟠桃宴:悟空管理蟠桃园,监守自盗,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2、大闹天宫: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

3、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借宿观内。

观主镇元大仙外出听经,嘱咐童儿以人参果款待唐僧。

唐僧见果害怕不敢吃,两童子就吃了。

八戒恰巧窥见,就怂恿孙悟空到后园偷果。

悟空偷得三枚人参果,与两个师弟分吃。

《西游记》是神话故事吗《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孙悟空的侠义精神
摘要: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富有魅力的的人物形象。

他本是天地之灵气蕴育而出一灵猴,本领高强,而这个浸透着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神话人物,又充满了侠气。

他身上保留了先秦侠客的特点,又体现了唐代以后侠与武合流,侠客与刺客融合的特征。

关键词:孙悟空侠义精神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富有魅力的的人物。

他是天地孕育而生的灵猴,好胜斗勇,自尊自强,热爱自由,同时他又重情重义,智勇双全,可以说是作者理想和希望的化身。

而这个浸透着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又充满了侠气。

“侠”之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可是人们对于“侠”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却是众说纷纭。

刘若愚最早在《中国的侠》一书中列举了“侠”的八种特征[1];而其后侯健在《武侠小说论》中总结的“侠”的十种特征[2],只有第一条“尚气任侠,急人之急”与刘若愚所说相同。

而崔奉源的《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一书则列举了“侠”的八种特征[3],观察角度不同,说法也各不相同。

对此,笔者比较认同崔奉源的说法,即“假如要给整体的‘侠’下一个定义,非要先查一下古人所指的类型不可,然后才能从实际人物的行径中找出他们的特征,而归纳成典型的标准”[4]。

本文对孙悟空侠义精神的讨论主要是建立在史书和古人对侠的看法的
基础之上的。

关于“侠”的概念最早论及的应是韩非子,他在《五蠹》中说侠
是“带剑者”,他们“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并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孙悟空身上是有先秦侠客的特点的,这一点在《西游记》前十三回表现的最为明显。

《西游记》前十三回主要写孙悟空拜师学艺和大闹天宫事。

他仗着自己本领高强,龙宫夺宝,阎王殿毁生死簿,全不将以玉帝为首的天庭制度放在眼里。

后他接受天庭的招安,上天做官,谁知到头来却是个骗局,立刻大怒反下天宫,“老孙有无穷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他回了花果山自立为王,称齐天大圣,甚至喊出了皇帝轮流做的口号,直打到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上。

后来他皈依正道,在保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却仍不时与师父发生冲突,不服管教,以至菩萨不得不用紧箍咒来束缚他。

以上种种充分显示了孙悟空是不将天条规矩等物放在眼里的,他是制度的叛逆者。

西汉司马迁给游侠作传,以韩非子之说为开端。

他在《游侠列传》中对“侠”下了较完整的定义,将侠的基本特征勾勒的较为详细:“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游侠忠于言行,有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他们济困扶危,将自身安全置之度外。

这些特点在孙悟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取经路上的不平事,悟空义不容辞,屡屡救人于危难之中。

高老庄收猪八戒,虽然是出于佛旨的安排,但事情的开始,却是孙悟空主动为人除害。

在乌鸡国,他扫荡妖魔,辨明邪正,为乌鸡国王报了冤仇,也完全是主动帮忙。

在车迟国,孙悟空主动济
困扶危,解救那些受压迫受剥削,为道士服苦役的和尚。

所以那些小僧十分感动地说:“齐天大圣,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


当然,悟空也有侠客“不轨于正义”,“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的一面。

他第一次与唐僧发生冲突就是因为他对拦路抢劫的歹徒大开杀戒,被师父斥为“无故伤人性命,全无一点好善之心”。

而他第二次遭贬逐也是因为对剪径的强盗赶尽杀绝,手段过于狠毒,是侠文化中的负面因素。

但孙悟空作为一个小说中杜撰出来的人物,毕竟不同于正史书记中的侠。

他身上明显烙印了唐以后的小说传奇中侠与武合流,侠客与刺客融合的痕迹。

在司马迁的概念中,与“不轨于规矩”的侠客不同,刺客是“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士为知己者死”的一个群体。

他们多是被豢养的门客,没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也没有是非观念。

《汉书》之后正史不再为游侠立传,而刺客之义则受到大力推广,与儒家的忠孝节义结合,一直被大书特书。

唐代豪侠小说中侠客与刺客两者的界线日渐模糊终至融合。

红线与聂隐娘都是兼具侠客与刺客的身份,红线为了替主人分忧,夜盗金盒,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

她们有报恩观念,精神与人格却是独立自由的,事成之后飘然隐去,既保留了侠客正义自由的一面,又将其“犯禁”行为合理化而为统治者所接受,同时将刺客的武功转嫁到侠客身上,奠定了豪侠小说“以武行侠”的基础模式。

这种模
式在孙悟空身上有所体现。

孙悟空好名好斗,行为不轨于正义,游离在制度之外。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他有一身超凡入圣的本事。

他一心想“干一番大业绩”。

他做了一世好汉,只拜得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拜师父。

这三个人,唐僧对他的救命之恩自不待言,如来降了他,菩萨点化了他,让他保唐僧取经,一路降妖伏魔,使他本事尽得施展,可谓知遇之恩。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当初之所以大闹天宫,也是因玉帝不识其能,使得他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之故。

取经路上他非但不怕遇见妖怪,反而最喜与妖怪打斗,将之称为送上门的买卖,当成是扬名的机会。

而他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由制度的叛逆者变成制度的捍卫者,可说是侠客之义与刺客之义的完美融合。

侠客与刺客的结合演变到清代晚期就形成了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习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侠客加清官模式。

其实这种模式早在孙悟空身上就初具雏形了。

他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实际上维护的是唐僧背后严密的体制和强大的统治层。

而这一路降妖除魔,心猿归正其实也就是孙悟空摒除个性融入体制内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若愚《the chinese knight-errant》, chicago ,1967年,第一章。

[2]侯健《中国小说比较研究》,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武侠小说论》
[3]崔奉源《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6年,第一章。

[4]崔奉源《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第12页。

作者简介:康静(1987-),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