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侠五义》中的侠义精神
从_三侠五义_看清代侠义小说中的侠士形象变化_李艳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小说中的侠士形象变化李艳1,刘政1,岳超群2,张岩龙3(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2.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3.西丰第一高级中学,辽宁铁岭112400)侠义小说是中国大众侠义精神的文化表现物。
寄托了底层人民对社会公正、正义的愿望。
一代代的侠义小说(主要从唐代开始)所记载的侠义精神,不断丰富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反过来,侠义小说也是大众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这反映了平民百姓或优或劣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侠义小说发展到了清代,愈来愈带上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高雅的文人趣味逐渐退出主流,取而代之的是流行审美眼光以及大众文化精神。
侠义与公案合流,《三侠五义》横空出世,成为此类型的代表作。
如果说,前代的侠义文学多为单篇论文或侠客单像的形式,那么这部小说及其续书更像是部专著,塑造的是民众理想中的侠客群像。
伴随着这一类型的真正成形,原先从《史记》和历代游侠诗篇、唐宋传奇、宋元话本甚至元明戏曲中那独立于世、狂妄不羁、极富个性的侠客形象逐渐消失了。
下面我们就以《三侠五义》等清代的侠义小说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侠客的形象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侠士的职责发生了变化。
在清代之前,侠客大多是独立于世、我行我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形象,他们完全没有什么职责可言,完全是由着自己的性情来行事的。
但是,侠义小说发展到了晚清,产生了新的结构和意义组合。
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走向了合流,出现了《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小五义》《七剑十三侠》等优秀的作品。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说:“这等小说,大概是叙写侠义之士除盗平叛的事,而中间每以名臣大官总领一切。
”《三侠五义》中的侠客、义士已经走出了草莽,走进了官府的殿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朝廷的封赏。
比如,南侠展昭、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都是在包公的贤德感召之下投奔于他,受他差遣,为他办事。
发展到此,这些侠士身上的职责性就越来越浓厚了,他们在包公的带领下同邪恶的势力作斗争,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推荐下载】三侠五义读后感400字-word范文模板 (2页)

【推荐下载】三侠五义读后感400字-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侠五义读后感400字最近闲着没事,就读了一本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
读后感觉还不错,小编收集了三侠五义读后感400字,欢迎阅读。
三侠五义读后感400字【一】三侠五义是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
它讲述的是宋仁宗时期,包拯安境保民以及一批侠客义士帮助朝廷除暴安良的故事,他塑造嫉恶如仇,大义灭亲包拯,智勇双全的南侠,北侠,双侠和五义士。
我至今都非常喜爱。
这本书善用巧腔,人说"诸公一句一夸一字一赞,合心同悦众刘众口音"。
它主要说了包拯如何斩死庞和侧死藩王,和众侠士如何除掉庞贼的羽翼而为平民百姓报仇。
这本书披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表现了人们不畏强,无屈服于强的精神。
这本书主要是宣扬忠义,但是我从侧面却领悟到一个不变的真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可是下面还有一句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恶人头上自有恶人而《三侠五义》正如这两句老话说的一样,苗秀到了鱼肉乡里,最后被南侠五鼠白玉堂各偷了350济贫,白玉堂并捎掉了苗秀的妻妾的双耳,并用白布塞进嘴巴并拉进茅厕这就是果报。
佛教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关系。
因果是有联系的,不管你怎样扭曲联系的线,得到的还是那个结果,而这个过程,也是时间问题。
不管你做的事有一丁点的对人不利的事,千万不要做;只有一丁点的对人方便的,千万不要做,可你做的一切事情,上天都会报答于你,可没有叫到,可能他放在阴阳德箱里。
善有善报,好像《三侠五义》,南侠一样,被封了"御猫"之名。
或许以我的资质只能把这本书品味到这里,可我觉得,这些足以够我受用一时。
三侠五义读后感400字【二】最近闲着没事,就读了一本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
历史名著《三侠五义》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作品通过描绘一系列武林高手的形象,展现了武侠精 神的独特魅力。
武侠精神的内涵
包括勇敢、正义、慷慨、侠义等方面,这些品质在书 中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武侠精神的影响
作品所传达的武侠精神对后世文学、影视等领域产生 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描绘手法与技巧运用
人物塑造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刻 画,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
对后世文学创作启示
人物塑造
该书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为 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
VS
情节设计
书中的情节设计曲折紧凑,悬念丛生,对 后世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在民间流传情况考察
口耳相传
在古代社会,《三侠五义》的故事情节通过 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深受百姓 喜爱。
创作动机
石玉昆通过创作《三侠五义》,意在弘扬正义,鞭挞邪恶,表达了他对当时社 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其他作品与影响
其他作品
除了《三侠五义》外,石玉昆还创作了一些其他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但影响均不如《 三侠五义》深远。
对后世的影响
《三侠五义》作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一,对后世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它不仅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范式和情节模式,还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武侠人物 形象,如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等。同时,《三侠五义》所弘扬的正义、侠义精神也影
出版物推广
各类出版社不断推出《三侠五义》的不同版本和注解本等,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题讨论
适合阅读人群建议
01
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三侠五义》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融合了武侠、公案、传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探析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探析引言金庸先生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其作品在华语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成为了许多读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旨在对金庸武侠小说中体现的侠义精神进行探析,分析其内涵、特点以及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
1. 侠义精神的概念与特点1.1 侠义精神的定义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人格理想之一,强调个人勇往直前、舍己为人、保卫正义等价值观念。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这种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1.2 侠客与俗士之别金庸小说中通常有两种角色:一类是秉持着正义和仁爱原则、以行侠仗义为乐、不谋私利的“侠客”;另一类是只注重功名利禄、追求权力地位、缺乏道德底线的“俗士”。
这种对比深刻展现了侠义精神的特点。
1.3 侠义与情义的关系金庸小说中,侠客之间的情感纽带往往是他们忠诚于朋友、亲人、恩师等情感纽带所致。
侠客之间基于信任和忠诚的情感联系,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坚守侠义精神的决心。
2. 金庸小说中典型角色的侠义精神解读2.1 “仁者无敌”--郭靖郭靖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他以其宽厚仁爱、坚持正义原则的形象成为了金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侠客之一。
通过分析郭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侠义精神,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金庸作品中这一核心思想。
2.2 盟主无敌--黄药师黄药师是《笑傲江湖》中创立丐帮并最终成为盟主的角色。
他践行着对穷困百姓施以援手、平息祸乱的侠义精神。
黄药师的形象使读者对金庸小说中的正义、仁爱等价值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3 谋士与侠客--王重阳和杨过通过对比《笑傲江湖》中谋士王重阳和侠客杨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金庸小说中,谋士与侠客之间并非是敌对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追求正义的存在。
这种合作关系进一步强调了金庸作品中所传达的侠义精神。
3. 金庸作品中侠义精神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3.1 坚持正义与仁爱金庸小说中的侠客们坚守着道德准则,始终选择站在弱势群体一方,保护无辜者。
论《三侠五义》中的忠义思想

论《三侠五义》中的忠义思想作者:王妮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3期摘要:《三侠五义》中所塑造的侠士及义仆形象既体现了忠义思想的发展,也反映了时代的诉求。
本文将从忠义思想内涵的时代特征入手,利用现有文献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究《三侠五义》中义侠及义仆形象中所蕴涵的忠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忠义思想;《三侠五义》;“为国为民,行侠尚义”是《三侠五义》一书集中展现的思想特质。
晚清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人民渴望英雄人物的出现来改变生存现状,这种理想渐渐投射到了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了《三侠五义》创作的源泉。
《三侠五义》所宣扬的忠义思想不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娱乐的需求,而且充分弘扬了爱国情怀,很好的起到了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
1.展昭——为国为民与行侠尚义的完美官侠展昭,字雄飞,号称南侠客,喜好游山玩水,但“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
展昭绝非传统模式下的侠客,这也正是晚清时期小说家与说唱艺人别具匠心之所在,他们将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进行糅合,弘扬了一种君明臣良,维护现有社会规范的价值取向。
由此展昭的“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侠士身份的行侠仗义;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制度维护者的为国为民。
在第三十回“济弱扶倾资助周老,交友投分邀请南侠”中展昭虽已是朝廷命官,但仍然未改侠义本色,暗中助人于困境。
面对白玉堂的挑衅执拗,展昭更是顾忌江湖义气,兄弟情份,引其向善,才有五鼠弟兄同朝为官。
封官后的展昭,作为社会秩序的忠实维护者,他反对当朝太师庞吉惑乱朝纲,陷害忠良;他剿灭意图谋反破坏社会秩序的襄阳王。
有人认为展昭为官之后身上便少了几分传统意义上的侠义道精神,身处封建统治阶级而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相对立。
但他在开封府供职,对触法之人铁面无私,保宋朝江山,何尝不是为了天下之黎民。
此正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展昭为侠,可以救一人于险,私断恶人生死;为官,可以救世人于险,维护社会正义。
侠客浪迹于市井乡曲,为义可擅决恶人生死。
2018-三侠五义简介-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侠五义简介篇一:三侠五义浅析《三侠五义》中白玉堂的形象及悲剧性摘要:《三侠五义》作为侠义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白玉堂形象刻画得则更为饱满生动。
他是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孤胆英雄,他是书中侠义自由气质的最后坚守者,也是最惨烈的牺牲者。
总的来说,他的悲剧性是其性格缺陷和社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三侠五义白玉堂形象性格缺陷社会原因正文:读《三侠五义》乃是被书名中的“侠”“义”二字所吸引。
所谓侠就要通过自身气质表现出来:奇特妆容;有个性;有傲骨。
所谓义则是通过个人行为表现出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了兄弟之情,两肋插刀。
《三侠五义》清人石玉昆所述作,书中内容极其丰富,塑造了众多的狭义人物。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侠文化历史和尚侠、慕侠的深厚民族文化心理。
侠义小说是中国通俗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而侠义小说中刻画的那些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笑傲江湖的侠士义客,也就成了无数中国人企慕效仿的对象。
《三侠五义》则是侠义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优良传统,结构完整,情节变化曲折,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并对新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三侠五义》的侠义精神是通过小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
小说中侠义任务形象众多,作者花费笔墨较多的当属其中的“三侠”“五义”。
三侠则以展昭为主,五义则以白玉堂为主。
与众多的人物形象比较起来,白玉堂刻画得则更为生动饱满。
白玉堂,名字清明华美,玉则润泽晶莹、清灵华美之物,堂乃宽敞豁亮、高大壮丽之所,白玉更是品洁质坚堪称君子。
用白玉筑就的一坐华堂,何其美也!何其大也!白玉堂相貌出众,被称作“美英雄”。
少年的他就生性刚烈、说一不二、性情高傲、负气任性、聪敏好学,十七岁时,便独自行侠江湖,后遇卢方、蒋平等人,大家意气相投,志同道合,便在陷空岛结为“五义”弟兄,诨号“锦毛鼠”。
三侠五义的继承与超越-“侠”形象变化及思想艺术特色

武侠 小说所具 有 的雅 俗共 赏 、老 少 皆宜 的美学 特 征也 使得 它 清代 侠义小说 与公 案小 说 的合 流 ,形成 了清 官断 案 ,侠 客 辅 的生命力 经 久 不衰 。本文 主要是 从 《 三 侠 五义 》 的 作者 和 成 书 、 佐的新模 式 ,≮ 三侠五义》 无 疑是其中的佼 佼者 。清官与 侠客在 惩 “ 侠 ” 形象 的变 化以及 < 三侠五 义> 的思 想艺术特色 等方面着 手对 恶扬善 、追 求公平 正义 方面 有着 共 同的 目标 ,因此 他们 之 间有 着 < 三侠五义 >的 简单分析 。 合作的基 础。< 三侠五义> 中南侠 展昭跟随 者清官 包公左 右 ,为 百 l 《 三侠五 义》 作者及成书 ‘ 姓伸张正 义 ,主持公道 ,惩奸除盗 。 石玉 昆 ,字振之 ,时称 “ 石先生 ” ,是嘉庆道 光年 问 的著 名说 清代 这类侠 义公 案 小 说 的 大量 涌 现不 是 偶 然 的 ,而 是 社 会 、 书艺人 。大约生 于嘉 庆十 五年 。卒 于 同治 十年 ,在我 国的 说 唱史 时代 、大众 心理等诸种 因索影 响 的结果 。而 《 三 侠 五义 》 正是 在 上有着举 足轻重 的地 位 ,与柳敬亭 并称说唱史上 的双璧“ 。 迎合 了大众 心理和大众 审美 需 求方 面作 出了 突出 贡献 ,受 到大 众 石玉 昆说唱 的 < 龙 图公 案》 在 艺 术成就 方 面相对 欠 缺 ,后 有 的青睐 。< 三侠 五义) 中的侠客 形象在学界形 成 了两种针 锋相对 的 中国小 说史 简编) 认 为这 种格 局 “ 其 实是 封 人改编 为章回体长篇 小说 < 龙图耳 录) 。到了光绪 年问 ,问竹 主人 观点 ,南 开大学的 ( 对 “ 耳录 … 添长补 短 。删去 邪说之 事 ,改 出正大之 文 ” ,更 名为 建统治 阶级搬 出 ‘ 清官 ’与 ‘ 侠客’ ,是以此来调节社 会矛盾 ,抹 。 谈风梁 的 《 三侠五 义和 侠义公案小说 > 一文认 为 : < 忠烈侠义传 》 ,又名 < 三侠 五义 》 。到 了光绪 元年 ( 1 8 7 5年 )入 杀阶级斗 争” 迷道人 又 “ 从 新校 阅 ,另录成编” ,作了第二次加 工 。1 8 7 8年 ,著 “ 作品始终 让清官 ,侠客居 于主导 地位 ,实 际上是 为了把 社会 的罪 名经学 家俞樾 “ 见其 事迹 新奇 ,笔 意酣 恣 ,描 写既 细如 豪芒 ,点 恶与封 建制度分开 ,借以掩盖 封 建社 会 中地 主 阶级 和农 民阶级 的 染又 曲中筋节”, “ 惟 其第一 回 ,叙述 狸猫换 太子 事 ,殊 涉不 经 ” , 根本对立 ,麻痹劳动人 民的反抗意 识” 。 与之相对 的是 .赵景深在 < <三侠五义 >前言 》 一文 中认 为 : 乃 “ 别撰 一回” ,又因为 书中三侠中实 为四侠 ,加上小 侠艾 虎 ,黑 妖狐智化 ,小诸葛沈 仲元共七人所 以把书名改为 《 七 侠五义》 。 2 “ 侠” 形象摄 述 2 .1 “ 侠 ” 形象演变 “ 在 《 三侠五 义> 中所描 写的 那些 侠 义之 士 ,虽 然还 都 只是忠 臣 , 而不是农 民起义 的英 雄 ,不是具 有 反抗 精神 的革 命 者 ,可是 就 当 时 的历 史条件来 说 ,他们 诛豪 强 、除恶 霸的 行为 ,还是 替久 被 封
《三侠五义》忠义思想倾向与民间文化心理探析

《三侠五义》忠义思想倾向与民间文化心理探析冯利华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往往在叙事中表达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取向,反映社会主流文化。
儒家忠义思想贯穿《三侠五义》全书。
《三侠五义》是文人在史料记载的包拯原型基础上,博采民间包公故事、包公戏,加工、虚构而成。
它属世代累积型小说,具平民文学特质,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民间期待视野与文学创作高度契合的叙事话语。
其忠义思想倾向在小说的世代累积中自然形成,是儒家文化在民间文艺中沉淀的结果,折射出创作者对民间文化心理的迎合,积淀历时性的民间共识,凝聚民间普遍的道德认同。
《三侠五义》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民间对儒家文化积极认同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三侠五义》;忠义;儒家文化;世代累积;民间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152-03石玉昆《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经世代累积而成书,是清代公案侠义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令无数读者爱不释手,民间影响极广。
本文拟结合儒家思想,探讨《三侠五义》忠义思想倾向与民间文化心理。
一、儒家文化与《三侠五义》的忠义思想倾向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与传统文化渊源颇深。
社会文化往往主导创作者的文艺思维,影响其创作理念。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指出:“作家在思维运动中,又依据民族的文化心理范式,规范着认知客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一价值目标的主体审美意识。
”[1]这里的“民族文化”即社会主流文化,是作家建构小说思想主题的价值尺度。
他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作了较客观的界定。
社会文化与小说创作思维存在同构关系。
古代小说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生式呈现,而是作家通过感性的故事描述来显示某种理性的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叙事的目的,是表达思想价值,反映社会文化。
古代小说的思想倾向必然受社会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通读《三侠五义》,儒家所倡之“忠义”是包拯、展昭、蒋平等正面人物的主流道德品质,成为小说突出的思想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侠五义》中的侠义精神
内容摘要:《三侠五义》是中国近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公安类小说,对后世的武侠小说有着深远的影响,侠义是贯穿这部小说始末的一条主线,也是它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侠义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认知,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这部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浅略地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侠义精神侠客公案小说
“侠,俜也”,这是许慎《说文》中的解释,“侠”意为独来独往的人,侠义精神在中国由来已久,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史记.游侠列传》中就讲到侠义之士,并作为全书重要的一部分来安排,最早提出侠义这个概念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韩非,之后,关于侠的书籍层出不穷,可见侠义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深入人心。
《三侠五义》作为近代文学史中一部著名的公案小说,在公安类小说中有深远的影响,《三侠五义》作为侠义小说是中国近代通俗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数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侠义小说中刻画的那些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纵横天下、笑傲江湖的侠客义士,也就成了无数中国人企慕、效仿的对象。
清朝自嘉庆、道光至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发展最突出的现象便是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而代表侠义公案小说最高成就的就是《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侠义作品的优秀传统,并对新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所写的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二人为一侠),都是行侠仗义之人,在人民看来来,他们都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
还有五义: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也是各有其能之人。
《三侠五义》中所描写的侠客,如白玉堂、展昭、欧阳春、蒋平等,他们的脾气和行径,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具有扶危济困,剪恶除强的
品质。
例如:白玉堂夜盗苗秀的不义之财,周济鳏寡孤独。
欧阳春单人匹马,直闯马强贼窝,解救受害者。
蒋平、韩彰看见流氓**四到处作案,便紧紧咬住不放,冒着风险,围歼凶徒。
连小侠艾虎也晓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挺身帮助绿鸭滩的渔户打退歹徒。
显然,侠义们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对人民的压迫者和剥削者。
他们的行动,总的来说是正义的,也是人民对于社会公平的渴望,显然小说是对于社会现实的概括的反应,社会现实的黑暗,统治者的残酷压制,贪官污吏的横行,让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侠义小说的兴起是不足为奇的。
我想《三侠五义》之所以会诞生,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当时面临重大变革的前夜,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救星身上,因此,便产生了诸如展昭、白玉堂之类的人物。
而《三侠五义》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我想这时出现的侠客形象,应该是弱者们翘首长空渴望救星时所产生的影象。
作者石玉昆在社会大变革前说唱《三侠五义》的目的也应该在于提倡侠义精神,倡导人们不要畏惧权贵,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吧。
在本书第六十回中,北侠欧阳春对丁兆兰说道:”凡你我侠义作事,不声张,总要机密。
能彀隐讳,宁可不露本来面目。
只要剪恶除强,扶危济困就是了,又何必谆谆叫人知道呢。
就是昨夕酒楼所谈及庙内说的那些话,以后劝贤弟再不可如此,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方于事有稗益。
‘丁兆兰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乎连声说道:“仁兄所言最是。
”
在这一段中,作者借北侠欧阳春之口,说出了武侠的特色。
结合以上观点,我认为,这种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能够机智勇敢地扶危济困的人,才能称之为“侠义”。
第十三回中说项福正与玉堂说话,见有个老者上得楼来,见了西面老者双膝跪倒,口中苦苦哀求,那老旨仰面摇头,只是不允。
展爷在那边看着,好生不忍。
正要问时,只见白玉堂过来,问着老者道:”你为何向他如此?有何事体,何不对我说来?“从人将银子平来,玉堂接过,递与老者。
老者接过银子,拱拱手儿,即刻下楼去了。
玉堂拖起,仍然归座。
那老者千恩万谢而去。
展爷看的明白,不由暗暗称赞道:“这就是了。
又自忖道:我何不趁此时,且至苗家集走走呢?想罢,会钱下楼去了。
在这一段中,五义之一的白玉堂一见到在茶楼上偶遇不知名老者
受辱,就出手相救,而南侠展昭则将此事当作自己的事一般特意赶到苗家集去为老者鸣不平。
由此可见,所谓的“侠”就是行侠作义的人,只因见了不平事,他便放不下,仿佛是自己的事一般。
本书第三十回济弱扶倾资助周老交友投分邀请南侠,且说丁二爷叫小童打开包袱。
仔细一看,却不是西纸,全换了桑皮纸,而且大小不同,仍旧是八包。
丁二爷道:“此八包分量不同,有轻有重,通共是四百二十两。
”展爷方明白,晚间揣了九次,原来是饶了二十两来。
周老儿欢喜非常,千恩万谢。
《三侠五义》中第一个出场的侠客昭,就是以除暴安良的义举作为其出场方式的,因此而结识了包公在接受皇帝钦封并之前 , 他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在江湖,要的行为是扶持展主正义,在这期间他救济陈州灾民,救被安乐侯所劫的搭良家妇女金玉仙,对被恶霸财主苗秀欺压的老者慷慨解官, 总领一切" .所以本书有一个叙事模式 ,即以包公这个清官为核心人物 , 同时又有一群侠客作为他的保镖或助手,侠客既协助清官破获案件,又负责护卫,保家卫国之责,并且这期间还依旧干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事.之后他又帮助捉拿行刺包公的刺客项福,勇擒安乐侯,杀妖道刑吉,刺搭救命在旦夕的包公,如此等等,以及 "不矜其能 , 羞伐其德 " 的道德人格为其"南侠"的称号作了绝好的注脚。
同时从小说的谋篇布局中我们也可以看在《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士们在结识某一清官侠出,昭从第三回出场一直到第二十二回受封 ,间除包展其之前,都是浪迹江湖 ,行侠仗义的豪侠之士。
他们的处世格言是"天下人管天下事" 他们的行动准则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依附官府,不充当鹰犬,侠士却其公昭雪" 狸猫换太子"一案与其无关之外几乎每一回都在叙写他的侠义行径,由此树立起了展昭锄强扶弱的侠客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一"民"举并没有因接受官济义职而终止,而是不时地穿插在平叛治乱的过程之中。
把展昭排除在外,书中的每一个侠客在江湖行走时都有体验 ,随着非政治化的阅读快感而得到缓解 .所以,便从某种意义上说义小说中侠客的侠行作为"侠王法"的一种补充,是调停社会矛盾的结果,这也是侠义小说塑造不拘王法,白掌正义之侠客的社会意义所在尽心于为国之谓忠,这一特点,中不仅包括北侠,双侠,智化 ,冯渊等侠士,至连一些女流之辈也多有侠风义胆。
就《三侠五义》系列小说而言,侠客不再作为官府的对立面出现 , 而是帮助政府,为国效力,以此展
现侠客们的忠君爱国之情,从而将侠客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到"忠义双全"人格建构上来。
这一由"的向的升华,忠"这一"民"济与为国"的结合,正是《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侠义精神"最显著的特点。
与"忠"义作为两种价值伦理,分别适用于两种不安良的决心以及杀人须见血的侠义性格,这种"见不路平,拔刀相助的济民行为,种救人须救的行事原这则,这种不畏生死,义气干云的豪侠性格,正是侠义小说在民间广受推崇的重要原因.由侠义传统的起源及其特性,可知中国历代政府对于不论是个人的以武犯禁,集体的或决的困厄时,恰好总有一位侠客及时出现的原因所在。
从这一角度来说,侠义小说对侠客形象的塑造,最大地满武装叛乱,往往加以禁绝,者予以压制,或表现了侠与法的不相容受,小说家顺应着侠义存但足了民众伸张正义的心理需求与对善恶有报的殷切期盼。
因此我们不妨把这类侠义小说,看作是为了抚慰下层弱势民众而创造出的一个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童话"它凝聚着广大民众的现实需求,与理想期待,读此类书,使读者有拍案称快之乐,废书长叹之无,这一论述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历史上的"游侠"与后世侠义小说中"侠客"的差别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小侠说塑造的侠客类似于一种英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这类小说中侠客的"济民"举满足了广大民众"拯救"幻梦而也正是义被的然式的人物,和最初"他不轨于正义"游侠"的"已有了本质的区别。
由于这种心灵的抚慰掩盖了社会的不公,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而有利于维护统治,定反安"游侠"英雄"向的蜕变之路。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侠义精神”在古代公案侠义小说中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它不仅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也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