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

小学数学复习课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
小学数学复习课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

小学数学复习课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复习课案例〈〈空间与图形〉〉

一、回顾所学的内容。

(课前布置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思考:虽然我的学生在前面学完后都有整理与分析,但这个整理很重要,综合性更强。一方面是让学生又熟悉了知识;另一方面是方便上课时的交流。

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2-3 人的汇报即可)

知识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思考:这时汇报的知识是散装的,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看学生思维的触角到了何种地步。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①尽量纪录的翔实(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②有意识的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思考:教师这时根据学生罗列的知识进行板书,不仅仅是把知识写出来,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①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②学生作出最初的评价。

③教师有意识的介绍几种比较普遍的整理方式。

思考:学生的思路总是新奇而独特的,这个时候的展示不仅满足了学生“我做了”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要重新进行整理”。

二、开展知识的整理。

小组合作整理知识:

1. 小组内交流课前的整理情况。

思考:这个过程是相互启发整理的形式。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次比较全面地整理。

①注意选择比较好的整理方式。如,文字、表格或画图等方法。

②重新仔细地阅读教材,防止有遗漏。

③简单地交流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④尝试让学生整理一下学习的方法。

思考:这个整理过程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对学生思维的含量要求比较高,学生要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与重、难点,以及学习的方法进行描述。

3.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①汇报整理的过程和方式。

学生整理的方式主要是:文字;表格;图示( 知识树)。

②根据交流的体会,清楚地表达知识之间的联系。

思考:这个交流不仅仅是展示不同的表达方式,重要的是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盲区,哪一部分学生遗漏了,教师注意及时补充。

4. 评价小组的整理情况。(小组互评自评结合)

①你认为他们整理的优点在哪里?说说你的想法。

②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该怎么进行整理,说说你的看法。

思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度,不仅仅是评价谁的形式好,谁表达的清楚,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的描述。

三、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1.请你结合整理的网络图,给每个知识点举个例子。

①学生尝试自己举例子说明问题。

②让学生完成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题目(18——21题)。

a. 理解题意,明白题目中蕴含的知识点。

(第18 题,考察的是图形的测量与面积的计算;第19题,考察的是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第20题,是一道综合题,考察的是组和图形面积的计算,先求出

一面墙的总面积,再求需要多少块砖;第20题,考察图形中蕴藏的规律)

b.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自己做题的思路和想法。思考:举例子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思路,当学生对规律或这是方法描述不清楚时,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里的举例子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整理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要点进行数学内容的举例,沟通知识点与数学内容的联系,并及时完成总复习的练习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③结合例子,尝试总结一些数学方法。

学生的表现:

生1: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通过割补成学过的图形进行解决。第21 题计算一面墙的面积时,就是把这面墙分割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进行计算的。

生2: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看成近似图形解决。

生3:在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需要知道高和相对应的底,这样就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解决了。

思考:让学生结合例子尝试描述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再上一个台阶。

2. 结合网络图反思。

①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进行解决?

学生的表现:

生1: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先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学生稍有沉默,教师静静等待)

生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

积进行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

生3:因为在学习一种新知识的时候,都在转化成

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解决,所以先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对于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写在“问题银行”里面。

思考:问题的交流很重要,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从这里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是学生思维的光芒。

四、展示与交流

将整理的网络图贴在板报上,教室内展示,在复习时可以随时根据网络图进行系统的复习。

《数的整除》复习课吴正宪师:上课!学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谢谢你们的礼貌,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在这里做一节有关数的整除的综合复习课。大家来到台上的时候,看到这里已经零零散散的把一些有关数的整除的概念粘贴在这里。(黑板上零零散散的粘着:偶数因数

分解质因数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分解质因数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奇数合数整除质数师:……那么今天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我们就要把过去学习过的有关数的整除的概念做一次梳理,整理。

师:那么我说两种学习方式:第一呢,由吴老师站在这里帮助同学们整理整理,讲一讲。第二呢是由同学们自己先试着整理整理,我们把有联系的概念放在一起,最后我们全班放在一起,整理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图。你们同意吗?是第一种方法还是第二种方法?生:第二种。

师:都选择第二种。那好了,不知道平时你们有没有小组一起讨论的习惯?生:有。

师:4个人一组吗?那好,一会儿小组长带着我们4个人一组就可以讨论。讨论的时候,你认为哪个概念和哪个概念可以放在一起,那么一会儿呢你们小组来汇报的时候一个人手执话筒讲,三个人呢就可以把这些卡片零零散散的往一块儿凑一凑,或者用笔,线啊勾一勾,好不好?那么下面就开始。好吗,听清要求了?开始吧!(教师巡视指导) 2分钟后。(学生早已经做好)师:讨论完了?这么快?!(苦笑)这样吧,我们一组一组的来汇报汇报。你找到一组,两组都没有关系。一会儿我们全班交流一下,好吗?把后面的话筒递给我先……好,谢谢!哪一组同学愿意先说呢?

组1:我们组认为奇数和偶数可以一组,因为它们都和2有关系。偶数可以被2整除,奇数不能被2整除。师(重复性强调):大家看一下,他们这个小组把奇数和偶数拿出来了,可以不可以,而且他们说:奇数和偶数都跟谁有关系?(跟2有关系)跟2有什么关系?(一个能被2整除,一个不能被2整除)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他们无心当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它们都跟2有干系。那么到底怎么样来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呢?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根据能不能被2整除来判断的)同意吗?那好了,他们把这组拎出来了。那么能被2整除

的数叫什么数?(偶数)那么不能被2整除的数呢?(奇数)挺好的。好先回到座位上。师:这个小组找出了一组,其它的小组呢?

组2:我们组找到的一组,首先是分解质因数,然后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还有公倍数。

师:你们站在旁边,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组了?说说理由。组2:分解质因数就可以得到一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师:你是从那个结果说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组3:我们认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是一组的。因为……

师:你举个例子吧。当你说不清楚的时候,可以举个具体的数来说好吗?组3:比如说2。2的最大公因数是2,2的最小公倍数也是2. 师:听出问题了吗?听出来啦?!“2的最大公因数……”2跟谁去“公因”去啊?说“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对几个数而言的?(2个数)那你的意思是不是说“2本身是它最大的……”(……公因数)还公因数啊?(应该是它本身的因数)那么2又是它最小的倍数。师:你们是把谁给分解质因数啊?(合数)(学生又拎出了“合数”)你能举个例子来说吗?生:12=2×2×3 师:(手指因数)这几个数你们还记得它有个什么名字吗?(质因数)(学生又补充分类了“质因数”)

师:它是把一个合数分解了质因数,而这个过程叫什么?(分解质因数)板书:合数→分解质因数→质因数

师:这是不是你们刚才提出的有联系的概念。师:最小公倍数跟什么有关系?

生:最小公倍数跟分解质因数有关系。师:分解以后可以怎么样?

生:分解以后可以相乘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求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组4:我们认为“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一组,“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一组。

因数是关于一个数的因数,而公因数是两个数共有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的公因数中最大的因数。倍数是……板书:(黑板的左右两边)

因数倍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还一时找不到,没有关系。

师:那现在已经有很多概念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还剩下一些,那这些有没有什么联系呢?生:质数和合数有关系。生:质数和互质数有关系。师: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关系?生:……(说了一遍概念)

师:你说的挺好的,你是从概念的角度说了它们两个。问:质数的因数有几个?

生:有2个:一个是1,一个是它本身。

师: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定义的还有什么?(合数)

这两个数有没有关系?你再说说什么叫合数?生:合数就是……

师:既然都是从因数的个数来判断的,那把这个质数合数放在谁家比较合适呢?生:我把它们放在因数的下面,因为质数和合数都是通过因数的个数来确定的。师:可是刚才我们已经把合数和“分解质因数”“质因数”放在一起了,现在你把这一组破坏了。能不能再把它复原回去呢?

(学生将“因数”骑到了两条线之间。吴老师说又破坏了“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师提示:用条线来帮帮忙吧!学生连线:因数连质数和合数

师:那我提出这样一句话:自然界里除了质数就是合数了,(不对)为什么?(还有1)师拿出“1”卡片:那把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好几个学生放了好几次,都不太合适。吴老师最后把“1”放在了“质数”和“合数”之间。师:还有一个“互质数”找谁去?互质数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它既然从两个数的公因数来判断

的,那放在哪里?(生放在“公因数”旁边。)

师:什么叫“整除”?(比如8÷4)8÷4的商是整数,我们就说8能被4整除,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那“整除”应该放在哪?(生放在了顶部居中)

如果你们认为他放的合适,你们就掌声鼓励。问:为什么放在这里呢?

生:我是因为有了整除才有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师:你们只学过2的倍数的特征吗?生:还学过3和5的倍数的特征。师让学生说概念。

师:刚才同学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像盲人摸象一样,你摸到的是柱子,他摸到的是墙,都没有关系,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看把过去零零散散的知识系统的整理起来了。(梳理概念)在整除的前提下,一对重要的概念产生了(因数和倍数),在因数中,我们又捋出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倍数中我们又引出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我们又研究了因数的个数,只有一个的是1,只有两个的是质数,两个以上的是合数。……分解质因数,质因数……我们通过研究倍数又引出了2的倍数的特征,从而将自然数分为了偶数和奇数。问:为什么这里分两类,这里分三类呢?(1在奇数里)当然,我们复习的这个单元是在非0的自然数里研究的。

问:质数和质因数一字之差,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它们都得是质数;不同点:质数可以独立存在,比如3是质数;质因数不可以独立存在,比如不可以说“3是质因数“,得说3是谁的质因数。问: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

生:前者可以独立存在,后者不能独立存在。

练习巩固:

1、在1-20的自然数中,有()个奇数,有()偶数,有()个质数,有()个合数,奇数中的()是合数,偶数中的()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2、破解密码

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 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4) 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5) 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3 的一位数; 6) 最大因数与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

3、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 15 8 17 20 生:第一类:2 8 20;

第二类:15 17 猜猜我是怎么分类的?生:第一类:15 8 20;

第二类:2 17 猜猜我是怎么分类的?

4、两个质数的和既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50的偶数,这两个数可能是多少?

总结收获

生:我学会整理了。

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生:我发现我们学过的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谈谈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

——在期末复习业务学习活动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数学复习课“理清·练活·评准”专题研讨活动,目的就是引导大家关注期末复习课、研究期末复习课,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探讨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的问题。在期末来临之际,我代表学校对各位备课组长和老师表示谢意,感谢大家一年来为学生进步、为学校发展、为我校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是许多数学老师非常关心也很困惑的话题。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常常存在“题海战术”、“爆炒冷饭”的现象,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以达到复习的目的,结果老师、学生都累得苦不堪言,效果也未必很好。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老师常常发出的感叹了。到目前为止,复习课还没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有效地进行复习,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对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发展思维能力,是老师们所面临的问题。

今天,我想就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谈两点体会,与老师们分享。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功能、形式和特点

尽管复习课按不同的教学时期、教学阶段和教学对象而有着不同的复习形式,但复习课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它所围绕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学过的或曾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复习课与新授课、练习课、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课型有着根本的区别。复习课应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内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结构重组、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自我知识体系。

复习课的功能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查缺补漏、矫正偏差、防止误解;归纳梳理、知识架构、形成网格;概括提高、综合拓展、灵活运用,最终落实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说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就好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则要花功夫。

复习课的形式:按不同教学阶段分,有章节复习课、单元复习课、期中复习课、期末复习课、毕业总复习课;按复习内容分,有概念复习课、计算复习课、空间与几何复习课、解决问题复习课、综合应用复习课等;按教学

方式分,有题组引导复习课、专题讲座复习课、质疑解难复习课、自主学习复习课、试卷评讲复习课等。

无论什么样的复习形式,复习课都必须做到具有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有三层意思,一是针对所要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复习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精心编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训练题目。

复习课的特点:

①复习课更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去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复习的目标,使知识得以“升华”。

②复习课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复习目标制订的针对性,复习设问的启发性,复习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归纳知识的系统性,小结概括的准确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及板书的清晰与和谐的数学美感……复习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出执教者的专业功底和教学艺术的造诣。

③不同阶段的复习课,由于复习内容的多寡,在组织形式及安排上也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单元复习,由于内容较少,而且学生刚刚学完,则大都突出“以复习提纲作引导,自学梳理

归纳作前提,通过复习巩固提高,在较短课时内完成”的特点。而期末复习或毕业总复习,由于单元和各领域内容较多,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也大,这类复习课则多有这样的特点:唤起记忆,归纳梳理,沟通知识,综合运用,模拟测评,专题辅导等。简单地讲,就是要关注和落实好四个字——“理”“练”“评”“测”,这是上好复习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

复习课要落实“理”、“练”、“评”、“测”上下功夫,应“突出主体、开放过程、理练结合、扎实有效”。下面讲一讲复习课如何落实好“理”“练”“评”“测”,供老师们参考。

1.“理”——理清楚。

复习课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理”,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所复习的知识点条理清晰,学生的知识结构脉络分明,“理”的目的就是促进知识的系统化。(1)理什么?

理什么是指理的对象,即要复习的内容。如,“复习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的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即通过题目理出“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乘法计算”,通过题理出“把一些物体,无论按已知的每几个一份平均分,还是按指定分成几份平均分(无论怎样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又如,“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理的是:本学期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土地面积单位及换算。“理什么”很重要,这是复习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知识再现、结构重组、形成系统的关键,也是怎样理的前提条件。(2)怎么理?

我认为,在1、2、3年级中,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知识储备比较少,对于形象的事物和生动的情境比较感兴趣等特点。通常,第一学段的教师们多数是通过小故事、小游戏、小竞赛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兴趣和积极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结构。而在4、5、6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复习课学习经验和自学能力,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主体参与,尝试让学生用图表、文字,或是树状、网状结构图等形式自主整理所学知识,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生成性的整理资源加以指导、点拨,肯定学生的做法,指出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整理旧知、形成知识体系,并在知识梳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整理意识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都能够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理”的教学环节,整理的过程清楚,知识理得清晰,突出了复习的重点和核心知识。就理的方式而言,一种形式可以是结合具体的题目,在比较中体验和梳理的。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比较几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感受两个问题的联系和区别。像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复习,独立思考,自主梳理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及其相互关系,整理出框架图,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让所有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从而使学生既复习了知识,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快乐,让“理”的过程更加具有价值。

(3)梳理知识,理清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它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梳理数学知识既可以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网络。复习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大家可以看吴正宪老师上的《数的整除》复习课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没有精美的课件演

示,也没有刻意的设情造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朴实,但朴实中不失有趣,在这朴实且平凡的课中,她演绎了大师的风范。

看吴正宪老师《数的整除》复习课的视频

(1)课前,吴老师将所有的有关数的整除的概念用卡片零散贴在黑板上,出示整除相关概念,学生自主分类。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零零散散地学习了一些有关数的整除的概念。(概念分散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先独立思考,再讨论,看看哪些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哪些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把有联系的概念用线连在一起,

(2)汇报的时候,一位同学讲述你们小组认为有联系的概念是哪些,还要说出为什么?另三个同学移动卡片,可以作补充发言。反馈中,当学生提出自己小组所谓的概念联系时,她不急不躁,而是让其他同学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适时点拨,带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到全方位思考,引导学生整理成知识网络。课堂中的小组汇报环节,吴老师幽默风趣、意味深长的话语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课堂上精彩不断。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吴老师引导学生说着说着就说明白了概念之间的联系,辩着辩着就辩出了一张知识网络图。这样的教学,使我不得不佩服吴老师那深厚的教学功底,她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舞台中,个个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理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构建了知识体系,学生在不自觉的合作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张知识网络。

整节课孩子们有事可做,他们通过交流、争辩、倾听、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堂上没有琐碎的环节,简简单单的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时空平台,教学流程简洁而不失韵味。

2.“练”——练透彻。

复习课的特点之二是“练”,即对整理的知识及时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复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练习反馈,更好的进行知识梳理。复习课要注意处理好“理”和“练”的关系,不能只练不理,更不能只理不练。怎样处理“理”和“练”的关系呢?引用了人们对过去街头打把戏卖艺人评价的话,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要重视讲与练结合的关系。“只讲不练假把戏,只练不讲傻把戏,有讲有练才是真把戏。”这个比喻有点可笑,但笑后应有所思、有所悟。借用这句话,对复习课我想说:“只理不练假把戏,只练不理傻把戏,有理有练才是真把戏!”

复习课可以先理后练,也可以边理边练,当然,也不能否定先练后理的做法;要合理分配理和练的时间,最好是“理中有练、练中有理、理练结合”的做法,让学生在边理边练的过程中,经历复习课的过程,提高复习课的效益。

对于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

(1)练习要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以判断、辨析、比较、改错为主,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

复习课中的练习,要根据复习内容,了解知识点间的联系,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单元或全册的教学重点,相应地安排适宜的练习,练习应具有层次性,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由易到难。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练习要有综合性

综合性练习。通过综合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周玉仁教授指出:“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的练习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应换个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3)开放性练习。如练习题的条件、问题缺少或不确定;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等。

(4)实践性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位老师的建议:我认为要上好复习课,首先要解决后进生的问题。大约用一半的时间对付后进生,把基础最薄弱的那几个座位换到最前面来,针对平时最集中的问题给他们讲细,讲透,争取人人过关。因为人少,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准确的说不是机会,而是任务,每个人都必须回答。因为我觉得一个学生只有能表达,才表明他是真的领会了,否则囫囵吞枣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人少,所有的巩固练习都是面批面改,发现问题马上解决,确实不能马上解决的记下来,课后解决。这一点在平时六、七十人的一人班级中是很难做到的。这样做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其他中等及以上的在部分同学怎么办?给他们布置一点学习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或者干脆来几道思考题,让他们去研究。因为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学得还是比较愉快的。

3.“评“——评准确。

(1)评价的作用和时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心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时机:

①整理知识中,对学生所获得的成功或创新做法,要给予及时的评价。②在对比练习或

是综合练习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要给予适时的评价。

③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成功的合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更要给予充分的评价。

④在讨论交流或展示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不足,要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评价。……

(2)评价的形式

①师评:教师对学生整理复习中好的做法,完整的口头表述,严谨的计算过程等给予肯定性或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自主整理的意识和提高复习课的质量。

②生评:学生间通过对他人复习中的方法,计算过程或是口头表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正确的或是有建议的评价。

③组评:小组交流后的汇报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小组的复习经验和个别同学的口头表述,计算及解答过程给予不同的评价。

④自评:这是学生对自己所复习知识情况的一个简单汇报。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复习了哪些知识,又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如何等等。

对于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要更多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测”——测到位。

(1)课始检测和课尾检测

复习课中的小测验,在时间安排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课堂前10分钟安排小测验;二是课堂后10分钟安排小测验。

在复习课中,课前的小测验有一定作用。一个班级的学生往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不够精细、准确,解答较复杂问题时,往往不会纵横考虑,准确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也存在各自的具体问题。通过小测验,教师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中获取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反馈,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在复习课中,课后的小测验更加重要。通过课后小测验,教师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更好地了解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要使课内检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重要的是设计好课内检测题。通常,课内检测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基础水平检测题,约占30%—50%的题量,3分钟左右可以完成;

第二是应用水平检测题,约占40%—30%的题量,4分钟左右可以完成;第三是拓展水平检测题,约占30%—20%的题量,3分钟左右可以完成。

基础水平检测题,一般是突出某一个单一知识点内容的题目,与教材中的例题差不多或略有变化,侧重于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水平检测题,一般是两至三个知识点的综合,与例题相比有明显变化,侧重于考查知识的应用和学生能力;拓展水平检测题,一般是三个以上知识点的综合,侧重于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能力。(2)做好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当堂检测,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把当堂检测工作做到位,教师至少要做到三点:

①课前要精心研究教材,认真选题、编题。②课中要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帮扶、点拨。③课后要耐心批改答题,深入反思、发展。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六种方法:

(一)预习法

预习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因为复习课讲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布置学生预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理归纳法

整理归纳法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按一定的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加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作如下分类、归纳:

(三)比较法

比较是重要的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数学复习课中利用比较法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了比较两数的倍数关系以后,可以与已经学过的比较两数相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也就进行了复习。

(四)讨论法

讨论法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复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进行下一步复习。讨论法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解题。例如,在教完长方形面积后组织复习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长度的区别,教师提问: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巩固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长度和面积的区别,解决了作业中出现的差错。

(五)变题法

变题是加深对应用题理解的良好训练方法。利用变题法复习有两个好处: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二是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的比较,防止知识负迁移。例如,在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们把“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加法应用题,改变成“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减法应用题。如“有5朵黄

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改变成“有8朵红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黄花有多少朵?”通过变题,使学生搞清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不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

(六)补缺法

平时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漏。教师要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有的错误和缺点,教师虽然作了纠正,但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教材上那些容易混淆和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通过复习课来补缺。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0分钟)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陇县温水镇中心小学王焕成 摘要::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活选取素材。 关键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 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练习教学行为兴趣改革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师带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师把握新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一、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我在结合平时的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应是求新、求活、求近。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 2 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设计,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使这一个数学题耳目一新,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可见,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学好数学的机会,特别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尝试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就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谈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2、精心选材,因人而异。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3、循序渐进,指导方法。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发布者:孟庆民发布时间: 2012-6-19 17:26:03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 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观点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点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水平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点: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实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水平,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水平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实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水平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汇编

小学数学四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一、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 2、建立模型 3、解释与应用 二、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模式: 1、情境导入,范例精解(明确目标,激发参与) 2、启发回顾,巩固基础 3、比较分析,强化认识 4、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1、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2、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3、综合练习、整体提升 四、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践方案) 2、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3、交流拓展,反思延伸 新授课案例《平移与旋转》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

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

小学数学13种课型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教学基本流程 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中心学校 小学数学的13种课型分别是:1、概念教学;2、计算教学;3、规律性质教学;4、解决问题教学;5、图形与测量教学;6、统计教学;7、“图形的运动”教学;8、“图形与位置”教学;9、可能性教学;10、综合与实践教学;11、练习课;12、复习课;13、达标评研课。 、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构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借助素材,总结概念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 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当学生产生探究 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当然,根据具体的概念,有时在第三个环节总结出概念之后,还要结合概念的外延做进一步探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如“三角形”概念的外延,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在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内涵是“由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之后,还要适当对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做介绍,以期深化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是机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时等客观因素而合理、灵活运用,可进行必要的 调整、增删、穿插、渗合。 二、计算教学基本流程 计算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一)、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导学要以旧引新,迁移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导学要注重学法,提高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二、让课堂“练学”更实效,教师会“选”,学生才会“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数学教师只有会选“精而有效”的练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练学要告别呆板枯燥,体现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板场镇初级中学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课题研究 阶段性小结 2016年1月 数学课题研究组 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我组参与研究的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化开展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创设—探究—发现—应用—创新”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 本阶段通过研究,我们组教师逐步转变了教育理念,把课题研究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广大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会探究,学会猜想,学会转化,学会应用,并引导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

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科研,课题组成立开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一节好课的标准》、《课堂教学论》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其解读、《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撰写了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反思随笔,制作了精美实用的课件,还在学校公开上了公开课,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课后和校内所有的数学老师及其主管教学领导通过自我反思和集体评议的方式共同探讨课中的得失,收获颇丰。

小学数学教材基本课型汇总

小学数学教材(1~6 年级)基本课型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的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情景创设要找准情景的切入点;突出重点要得到充分体现;突破难点要恰当做好铺垫;活跃课堂气氛力求做到“活而不乱”;学生参与“过程”要口、手、脑并用。 小学数学教材基本课型力求处理好四个关系: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关注生活情境和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综合实践课等。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 铺垫练习,复习联想;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激趣,自主探究; 展开情境,教授新课; 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巩固深入,共同建构; 总结梳理,构建知识树。 如: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2、建立模; 3、模型解释; 4、模型应用; 5、表示法。 (三)初步运用巩固理解 (四)深化练习培养能力 1、综合练习 2、变式练习 (五)应用拓广发展思维 1、应用 2、延伸 (六)归纳小结整理反思 又如:教学“几何图形”(概念课)时 (1)安排学生活动,加深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概念的了解; (2)安排学生活动,加强对平面图形拼成丰富多彩图案的设计; (3)安排学生活动,加强对常见几何体的认识; (4)安排学生活动,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其实,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小学数学经典案例的分析反思 关于案例的好处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 何为“案例”? ?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例实例”的意思。它必须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也可以是具体情境的某一项决策。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例证。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具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研究。 关于“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能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为什么要“反思”? ?反思过程可以清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驾驭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轻松快乐的老师。小学教师的“轻松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把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常常联系批判自己的教育行为,批判自己活动材料更新过程的惰性,或自己是否静心观察发现孩子学习的差异和规律?多问自己教育行为转变了什么?实施了哪些不同的策略? 从心灵呼唤自己教育的良知,增强做个好老师的责任。 总之:反思能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强化愉悦的心态!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改的热潮下,我们要使数学教学活动灵活多样,让学生应用实际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地利用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彻底地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以前的由教师一昧说教而变成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标签: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课堂是学生學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把握好时间,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和思维密切相连,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现在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