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教学设计-教案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教案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项羽本纪》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案 2008-10-03 手机版

江苏四中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选读》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板块,旨在让我们了解《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马上要学习的《项羽本纪》是专传,另外几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

《滑稽列传》与《刺客列传》是类传,即同类人物的合传。它们从叙事体例上说,本专题选文和其他专题的绝大多数选文一样,同属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

历史散文。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

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

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

生过巨大的影响。但因原文较长,本书只选了项羽家世的介绍和巨鹿之战、垓

下之战两个片段。未入选的精彩片段还有巨鹿之战前的“吴中起兵”和“巨鹿

之战”后的我们学过的“鸿门宴”。

本文学习目标:积累有关文言知识;了解项羽的个性特点,分析其失败的原因;理解并学习《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二、朗读

1、注意读音

栎阳逮()狱椽()繇役()力

能扛鼎()钜鹿()釜甑()甬道

()惴恐()诸侯皆属焉()垓下

()名骓()歌数阕

()()田父绐曰()刈旗

()瞋目而叱()王翳()瞳子

()苗裔()陇亩之中()自矜功伐

()檥船()乘埶()

2、指名朗读

三、疏通1、2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万人敌——不肯竟学——尝有栎阳逮——狱椽——以

故事得已——皆出项梁下——阴以兵法部勒宾客——以是知其能——族矣——

以此奇籍

2、提问交流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写字。

学万人敌——敌万人。

不肯竟学——完。

尝有栎阳逮——有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狱椽——官吏名称。

以故事得已——因为这个缘故。

皆出项梁下——下,下面,不及的意思。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阴,暗中;部勒,部署管理。

以是知其能——以是,借此。

族矣——灭族

以此奇籍——奇,意动,认为……奇特。)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最初起兵时,二十四岁。他的叔父叫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所杀的那个人。项家世世代代做楚将,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年少时,学习识字书写没有学成,放弃不学了;学习剑术,又没有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认字足够记写名姓就行了。剑术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抗一万人的本事。”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大意,又不肯学完。项梁曾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就请蕲县的狱椽曹咎写信给栎阳的狱椽司马欣,因此被牵累的事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和项籍在吴中逃避仇人。吴中有贤能的士大夫都不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徭役和丧事,项梁常为他们主办,暗中用兵法组织部署宾客和子弟,借此了解他们各人的才能。秦始皇出游到会稽,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而代之! ”项梁捂住他的口,说:“不要胡说,会灭族的! ”项梁因此认为项籍奇特。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起大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都已敬畏项籍了。)

四、疏通第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卿子冠军——皆沉船——破釜甑——无一还心——楚兵冠诸侯——膝行而前——诸侯皆属焉

2、提问交流

(卿子冠军——项羽这股军队的上将军宋义。

皆沉船——沉,凿沉。

破釜甑——

无一还心——没有一个人有回头逃跑的想法。

楚兵冠诸侯——冠,居诸侯之首。

膝行而前——膝行,跪地用膝盖移步。

诸侯皆属焉——属,归属。)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项羽杀掉卿子冠军以后,威震楚国,名声传遍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

蒲将军率领士兵两万人渡过漳河,援救巨鹿。交战稍有胜利,陈余再次请求增援。项羽就统率全军渡过漳河,都沉掉所有船只,砸破饭锅用具,烧掉营垒,

携带三天的干粮,借此向士卒表示决一死战,不让一人有畏缩后退之心。于是

楚军一到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交战多次,截断他们的甬道,大破秦军,杀了苏角,俘虏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奋勇当先居诸侯

之首。巨鹿城下,诸侯援军有许多座营寨,没有哪一个敢放兵出战。等到楚军

攻打秦军时,诸军将领都在壁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军杀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惊惧惶恐。当打败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的将领,他们进

入辕门时,无不跪在地上,用两膝前行,没有人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

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五、疏通第4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是何楚人之多也——常幸从——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奈若何——歌数阕——莫能仰视

2、提问交流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何,要不,为什么。

常幸从——常,一直。

力拔山兮气盖世——盖,超过。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宝马不向前。

奈若何——把你怎么安置。

歌数阕——数阕,数遍。

莫能仰视——不忍心抬头看他。)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项王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包围了好几层。晚上听到汉军在四面都唱着楚地的歌曲,项王就大惊道:“汉军已经全部得到

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就连夜起来,在营帐中饮酒。项王身

边有位美人名叫虞姬,一直受宠随行;项王有匹骏马名叫骓,经常骑它。这时

项王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能拔山呀,气势盖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难于驰骋。骓马不前行呀,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把你怎么安置!”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应和伴唱。项王泪流数行,左右的侍从人员都哭泣,不忍

心抬头看他。)

六、疏通第5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直夜溃围南出——平明——骑能属者——田父绐曰——然今卒困于此——今日

固决死——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刈旗——期山东为三处——辟易数里2、提问交流

(直夜溃围南出——溃围,突围。

平明——天亮。

骑能属者——属,跟从。

田父绐曰——绐,欺骗。

然今卒困于此——卒,终于。

今日固决死——固,一定。

为诸君快战——快,痛快。

必三胜之——一定胜他三次。

刈旗——拔了他的军旗。

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边。

辟易数里——辟易,躲避。)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于是项王就骑上战马,部下精壮骑士相从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决重围,飞奔而逃。天明时分,汉军才发觉,派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赶。项王渡过

淮河,骑兵能跟得上的只剩一百多人。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种田

老人,种田老人欺骗他说:“向左走。”项王向左,结果陷入大沼泽中。因此

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就又领兵向东,到达东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追

赶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对他的骑兵说:“我起兵到

现在有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斗,阻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遭我攻击的敌人

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于是称霸,据有天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在这里,这

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啊。今天肯定是我的死期,愿为诸君痛快地

打一仗,一定胜它三次,给诸君冲破重围,斩杀汉将,夺取汉旗,让大家知道

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作战的过错。”就把他的骑兵分成四队,分别朝着四

个方向。汉军包围起好几层。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骑兵们四面奔驰而下,约定在山的东边分做三处集合。于是项王大声呼喊

奔驰而下,汉军如草木随风倒伏,于是斩杀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担任骑将,追击项王,项王睁大眼睛大声责骂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惊吓,退避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们在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就分为三路,再次包

围楚军。项王就飞奔过去,又斩杀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几十上百人,又聚集

他的骑兵,仅损失了两名骑兵。就向他的骑兵说:“怎么样? ”骑兵都佩服地说:“正如大王所说的那样! ”

七、朗读复习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项羽本纪》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中山一中2011-12学年高二级语文科《项羽本纪》资料 编号 胡放宇编写高二语文备课组审核使用时间 12周【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3课时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1、什么是传记文?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对完整性 课文节选了《项羽本纪》中几个章节,包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 下悲歌”等内容。《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少怀壮志 ㈠预习及自我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王翦.﹙﹚扛.﹙﹚鼎惮﹙﹚栎.阳﹙﹚蕲﹙ ﹚狱掾.﹙﹚乌骓.﹙﹚自度.﹙﹚ 瞋.﹙﹚目翳.﹙﹚重瞳.﹙﹚子苗裔.﹙﹚ 自矜.﹙﹚功伐 2、诵读第一部分,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学书.学万人敌.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才气 ..过人 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 ②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③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④谕以所为起大事。﹙﹚ 4、试简洁概括选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项羽的身世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介绍几次战争,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威猛。 第三部分:写垓下之战的经过和结果,表现项羽的英雄气概。 (二)探讨与提高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用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用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 教学园地 11-06 0007 :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 5 课题:项羽之死 市级公开课教案 授课 2013 年 授课 时间 授课班级 高二(2)班 11月 19日 教师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 刘熙载《艺概》云: “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 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 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 《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 文字难度不大, 故事性强, 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 疏通语句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 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 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 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 课文情节简单 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 “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 “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 ”和“如何运用事例 ”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时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 更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其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较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三个经典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解读文章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并客观评价项羽,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鉴赏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的手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以读促写,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由品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基础。 2.师生共同研读,探究项羽性格。 3.学生自主交流,评价主人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项羽之死。 2.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四、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并评价其失败原因。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1.探讨乌江自刎的原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

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原创 精品教案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技巧。 2.感受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能有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反复复看《项羽本纪》,项羽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闪现,或力能扛鼎,叱咤风云;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我在想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一个短语准确而全面地评价一下。 二、感受 ....项羽的人物形象。 ..并简要分析 失败的英雄 项羽败在何处?为何而败? 项羽的失败是指楚汉相争,败在刘邦手下,以至于乌江自刎。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性格上的弱点――狂妄自大(彼可取而代也,),自矜攻伐、匹夫之勇、奋其私智(东城快战),刚愎自用,能伸不能屈(拒渡乌江),勇有余而谋不足(四面楚歌、深陷大泽)等等。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只要项羽还是那个项羽,就无法转败为胜。项羽的失败是性格的悲剧。 俗语云:成者王侯败者寇。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功业未成身先死的项羽是英雄呢? 才气过人,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情深义重(悲歌别姬,骏马赐亭长、头颅赠旧友),坦荡磊落(兵败自刎),自尊(何面目见之)审美上的英雄 项羽被太史公放到了本纪之中撰写,大家知道本纪是“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是用来考察帝王的兴衰成败的。在司马迁眼中,项羽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 教师总结:项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性格的不同侧面展示了不同的风景,值得我们去细致品味和深入讨论。项羽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栩栩如生,鲜活丰满,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是他用如椽的大笔写尽了西楚霸王恢弘壮烈的一生。 三、品味 ..司马迁刻画项羽的技巧。(主体) 《项羽本纪》中哪些语段你最欣赏,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勾划出这些语句并在右侧空白处点评。(投影) (学生活动,勾划、点评、交流) 学生指出相应的语段后,可以这样提问引导: “为什么你最欣赏这里?” “这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 “你能否把这句话读一下”“他读得怎么样”“他们谁读得好”(个性化语言处,让其他同学评点读得怎么样或请多位同学读大家比较)” 1.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 项羽出生楚国贵族,贵族是很重视子弟教育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少时的项羽不是个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不学无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有诗为证:“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性格的粗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并与刘邦等作对比) “项之言悍而戾”(书右侧的点评),项羽的话说得干脆利落,充满英雄气概,“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象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中,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

《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讲解,提升学生鉴赏古文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祖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了解,并进而热爱之。 教案内容: 壹:评析147页之“司马迁略传”与“《史记》总评”两部分的文字。 贰(文本分析): 147页第一段:项羽之家世之高贵(项燕尤著)→古人著述喜先列传主之身世高贵(如《离骚》之首节、《太史公自序》之首先追考自己的家世→《史记》每篇之惯 例) 147页第二段加148页第一段(项羽叔侄起兵前之生活)。“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何焯《义门读书记》“《汉书·艺文志·兵法形势》中有《项王》一篇;英 布布阵如项羽军,高祖望而恶之。盖治兵置阵是其所长,故能力战催锋; 而不足于权谋。故其后往来奔命,为人乘其罢而之。所谓略知其意而不 竟学者也。” “彼可取而代也”→所谓大丈夫的豪言: 1、陈涉“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年岁不详, 然“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在“少时”) 2、汉高祖“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近50岁) 3、项羽之言(20出头) 三样人三种语气:陈(在下位者之不平与大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 之言,悍而厉;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当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此地是东南人才的荟萃之地,吴中的豪侠之士都 怕项羽,则这个外乡人的气势才情可以想像。→烘托 148页第二段(初起兵)。“得精兵八千人” 注意后文“以八千人渡江”及与亭长言“江东子弟八千人”→24岁少年英 雄的豪横。 148页第四段。简介张、陈“刎颈交”之始末。(“势利之交”) 148页第五段。楚怀王孙心之明。(1、梁败,王亲自去战场,并项羽之兵而自将之。2、提拔宋义。3、顶住项羽的压力,倾向于让刘邦先入咸阳而王。→为其死张本) 148页第六段。杀宋义事→当时之普遍情况(用人之际,无可奈何;乱世,主纲不振,臣得擅权恣意行事)如:1、吴广攻三川不下,田臧矫诏杀之,陈胜命之为上将 军。2、周苛、枞公与魏王豹守荥阳,相与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 杀魏王豹。刘邦不罪之。 149页第一段。破釜沉舟:《六韬·必出》“先燔吾辎重,烧吾粮食。”《御览》引《六韬》“武王伐殷,兵车出,坏船于河中,所过津梁,皆悉烧之”→项羽所为,亦古兵 法也。(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背水一战是同样道理)。 149页第二段。叠用三“无不”,有精神。《汉书》去其二,遂乏气魄。 叠用四“莫敢”。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服,“莫敢起”;杀宋义,则诸将皆 慑服,“莫敢枝梧”;救巨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勇猛! 151页第二段。“沛公默然”三句。刘邦内心已经明白自己不如人,而嘴上又不愿明显示弱的愠怒烦躁之心理。→《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

项羽本纪 公开课教案

《项羽本纪》探究课公开 一、课前演讲 二、导入+目解 同学们请看一副对联,上联主人公是谁啊?项羽。后人提到项羽,多仰慕崇敬之情,赞其英雄。然而也有人不赞同,认为他只是一介武夫,头脑简单、目光短浅,那项羽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司马迁的妙笔,来了解一下。先看一下今天的目标:1-掌握两个重点文言实虚词2-全面了解项羽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3-学习项羽性格中的优点,做真英雄 三、朗读体味 现在打开课本,再读一遍课文,着重读一下3、4、5、6段。一会请同学起来复述相关内容。 本文节选了原文几个精彩片段,主要包括项羽家世及少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突围、太史公赞几个部分。请同学起来复述一下相关内容,我们再回顾一下文本,同时思考这几个部分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刻画了项羽什么形象。首先第一部分-段3、4、5、6、7。 四、探究活动 我们刚才回顾了文本,特别感谢这几位同学帮我们梳理,下面拿出探究案,结合我们刚才所梳理的内容,探究学案上的两个问题——两次战争描写的异同,它们分别突出刻画了项羽什么形象;由此思考项羽最后失败的原因。把两个重点实虚词也展示上去。先自己思考,展示自己的原生态答案。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超市等方式解决疑问,完善答案。 五、表述反馈 先整理一下两个实虚词。 刚才同学们都探究的很充分,项羽的形象梳理基本全面,还有没有疑问或者补充?没有的话我们来看一下这两首诗。我们知道,最后项羽战争失败,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一生的荣辱。但是后人对于项羽失败的看法却大有不同,比如第一首,他对项羽自杀结局的看法是什么——可惜,可以重来;而王安石却认为民心已失,大局已定,失败是必然的。那你的观点呢?你认为项羽的结局注定是失败吗?是否还有回旋的余地、胜利的可能?说说你的观点。 六、总结整理 同学们说得很好,纵观项羽一生……句号,不得不令人叹息。而他失败的根源在于自身,致命的性格弱点。这里我们又要说起那句老话了,性格决定命运。来看课件,齐读一下。

高中语文_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上这节课之前,安排预习疏通课文的重点字词,落实知识点,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大意。本节课选择项羽的人物形象作为鉴赏内容,以“朗读、赏析、探讨”作为教学的三个基本点,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增加课堂容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及句式 2.分析项羽的形象 3.了解古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语 (课前播放《十面埋伏》)《十面埋伏》紧张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入刀光剑影的主战场,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汉军重重围困的绝境中,英雄项羽慷慨悲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项羽本纪》的选段《垓下悲歌》。(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之前,已经要求大家认真预习课本。现在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看屏幕,请一位同学读屏幕上的字词。 基础知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会()稽力能扛()鼎

瞋()目蕲()县 狱掾() 栎()阳 垓()下乌骓()马 歌数阕() 美人和()之 麾()下骑能属()者 田父() 绐()曰 刈()旗怜而王()我 被十余创() 披靡() 点击多媒体屏幕显示答案教师点评。 第2步:读清句读 诵读经典段落 第3步:重点字词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诸侯皆属焉。 3、自矜功伐 4、今独臣有船 5、籍独不愧于心乎 6、虞兮虞兮奈若何 7、梁以此奇籍 8、项王军壁垓下 9、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10、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点击显示答案教师点评。 第4步:文言句式 (1)项籍者,下相人也 (2)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3)一人敌 (4)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5)不忍杀之,以赐公 三、文脉·梳理 请用简短的词句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四.文本探究 最后一段太史公赞词,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史记》被班固称誉为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板书:“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对历史事件作了客观记载,没有简单地因为自己喜爱某历史人物而凭空加以赞美掩饰其过错。刚才已经提到过司马迁对项羽非常的敬慕,甚至是升了一格,把项羽放到本

《项羽本纪》最终版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1、课外通读全文,朗读重要语段,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学会独立翻译重要文言句子。 2、了解项羽一生的事迹,认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探究悲剧英雄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及其体现出来的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3、精读赏析重要语段,探讨作者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探究文中体现出来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仔细阅读下面两首诗,请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哪些信息可以看出? 明确:项羽。乌江亭、壮士、江东子弟等。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这一事实的看法有何不同? 明确: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视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虽败雄心在。(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 二、初步感知: 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三、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项羽本纪(节选)(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项羽本纪(节选)(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 设计) 《项羽本纪》司马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 2.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体会其性格对命运的影响。 3.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由易到难为文言文断句,克服惧怕心理。 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人生关键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项羽的悲剧性格。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曲〈霸王别姬〉感受项羽悲壮的一生。 霸王别姬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 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 我独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重 悲欢共 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 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重 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 归去斜阳正浓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的泪向天冲,来世也当称雄”这些歌词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壮)在必修五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鸿门宴》,通过一个事件来分析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自矜功伐、好大喜功、有勇无谋、胸无城府、为人不忍、妇人之仁)这些说的几乎都是项羽性格的弱点,那么项羽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个令人同情的悲剧式英雄,正因为他是个英雄,所以虽然他并未成就霸业,仍被列入记 录帝王人生的“本纪”。但同时他的命运又是悲剧性的,我 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项羽的那 些性格弱点决定了他最终的失败,而“时势造就英雄”,看 天下风起云涌,数乱世英雄辈出;那么项羽是如何横空出世,又为什么快速衰亡的呢?我们再详细地学习这篇《项羽本纪》,全面地了解项羽其人。 二、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用/给下文断句(展示未标点文本课件) 1、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 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 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 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 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边断句,边疏通文意。提示重点字词和句式: 1、学书不成,去文字;舍弃 2、又不肯竟学尽,完毕 3、勿妄言,族矣灭族,名作动

《项羽本纪》教案设计

江苏四中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高二语文苏教版教案 选修《史记》选读:史记选读《项羽本纪》(四)

《项羽本纪》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

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编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高一语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案 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

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解读教材,了解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 2、根据他的主要经历分析项羽这一形象。 过程与方法 3、以《项羽本纪》为例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 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 了解司马迁等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二、导入新课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我们提起,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是这样吗?(分析项羽来找答案) 三、以巨鹿之战、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为例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1)巨鹿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项羽最得意之战 学生齐读划线句子,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思考: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与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明确: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他卓越、非凡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再读加点的段落: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 学习过程: (一)概括介绍: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