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董其昌绘画作品欣赏(1)

合集下载

历代名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及作品欣赏

历代名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及作品欣赏

历代名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及作品欣赏●简介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

万历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

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

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

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

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

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阴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画眼》等。

●提要《画禅室随笔》四卷,明董其昌撰。

其昌有《学科考略》,已著录。

是编第一卷论书,第二卷论画,中多微理,由其昌於斯事积毕生之力为之,所解悟深也。

第三卷分记游、记事、评诗、评文四子部。

中如记杨成以蔡经为蔡京之类,颇涉轻薄,以陆龟蒙白莲诗为皮日休之类,亦未免小误。

其评文一门,多谈制艺,盖其昌应举之文与陶望龄齐名,当时传诵,故不能忘其结习也。

四卷亦分子部四,一曰杂言上,一曰杂言下,皆小品闲文,然多可采,一曰楚中随笔,其册封楚王时所作,一曰禅悦大旨,乃以李贽为宗。

明季士大夫所见,往往如是,不足深诘,视为蜩螗之过耳可矣。

●卷一○论用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

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

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明董其昌《林泉高致图》

明董其昌《林泉高致图》

明董其昌《林泉⾼致图》明董其昌林泉⾼致图上海崇源2004秋拍成交价88万元作品鉴赏董其昌(1555-1636),字⽞宰,号思⽩、⾹光居⼠。

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区马桥)⼈,明代书画家。

万历⼗七年进⼠,授翰林院编修,官⾄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敏”。

董其昌擅画⼭⽔,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赵姿”之美。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

书法出⼊晋唐,⾃成⼀格,能诗⽂。

董其昌强调以古⼈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

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技法时不倚傍他⼈庑下“作重台”,⽽是有选择地取舍,融⼊⾃⼰的创意。

他认为如果离开了⾃⼰的创意,古⼈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独创的形式再现古⼈的“风神”。

凭借⾃⼰对古⼈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成家法的化境。

余绍祉,明徽州婺源⼈,善古⽂⼯⾏草,筑室著书,⾃号疑庵居⼠。

此图据余⽒跋所称,乃其兄余绍禄于明天启年间得于四明朱勋,朱⽒尝居于董其昌乡⾥松江,⼜兼同时之⼈,其画当确⽽⽆疑。

返观此图,笔墨松秀,趣味淡拙,皴法尤得椎沙印泥之妙,貌似不事雕琢,更显清旷蕴藉,当其中晚年之后作品。

题识:泉声咽危⽯,⼀⾊冷青松。

董⽞宰画。

诗堂:天启癸亥,长兄禄挂帆⽽东,饱看四明⼭⾊,谒故⼈朱明府元峤之尊⼈,郡司马公勋。

司马曩住云间,得董太史画,因出相赠,吾兄获此,如溪槎⼈得⽀机⽯,不轻⽰⼈,甲⼦冬⽇⼤雪,悬此幅于⽇涉园亭,⼭⾊⽔光,隐隐飞动,觉增四座寒栗,时同观者,友⼈胡去疾也。

腊⽉⼗四⽇余绍祉识。

作品资料作者董其昌尺⼨ 54×151cm估价 RMB 500,000-600,000成交价 RMB 880,000专场古代书画拍卖时间 2004-12-22拍卖公司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 2004秋季⼤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精品第⼆场钤印:董其昌、画禅原图下载━━━━━━━━━━━━━━━━━━━━━━━━━━━━━阴⼭箴⾔阅画千卷,不如读透⼀帧。

明·董其昌的作品:构图精巧,意境高远!

明·董其昌的作品:构图精巧,意境高远!

明·董其昌的作品:构图精巧,意境高远!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套册页,共八开,每开都有作者行楷题记及署款。

乃作于庚申八九月间的北航舟次,历时二十余天,途中经过江苏省松江、苏州、镇江一带。

《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

图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

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

每幅皆构图精巧,意境高远,韵味充足。

笔墨则集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

此处选刊两页供欣赏,董其昌《高逸图》图轴,纸本,墨笔。

纵:89.5cm,横:51.6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董其昌正赋闲居家。

由于其子与乡民发生冲突,导致其宅被焚,家资尽丧,此即著名的“民抄董宦”事件。

董其昌被迫避祸他乡,惶惶往来于吴兴、镇江之间。

虽然半年后事态逐渐平息,但董似乎心有余悸,仍旧频频四出游历、访友。

此图即为第二年董氏去镇江、太湖间的练湖畔访其旧友蒋道枢,与蒋氏泛舟荆溪时的即兴之作,颇似当年倪瓒弃家隐居太湖时的心境。

董其昌此图采用了倪氏典型的笔墨技法,湖滨两岸的浅坡及山丘皆以干笔淡墨施以折带皴,行笔以侧锋为主,笔墨苍逸,极好地表达出倪画中萧散简远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晚年身历劫乱后的苍凉心绪。

但作者又非简单地仿古,近岸数株盘屈虬结的古木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高逸图》以平远两段式章法处理画面,近画坡石松杉,中间溪水宽阔,对岸平滩浅渚,山丘数层,小溪从山丘两边延伸至远方,溪山林木处茅舍数间。

全幅用笔较干,又多用折带皴法,故笔墨苍秀,意境深远开阔,表达了董其昌一贯的风格和情趣。

董氏画树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画树之法,须专以转折为主……如写字之于转笔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

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

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

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董其昌仿古山水图册《仿古山水图》册,明,董其昌绘,纸本,水墨,10开,每开纵23.8cm,横13.7cm。

第一开款:“玄宰仿王叔明。

”下钤“董其昌印”。

对幅自题:“乙卯子月望,送著存使君上计吴阊,舟中写此六景为别。

董其昌。

”钤“董其昌”、“太史氏”印。

鉴藏印钤“金黼廷瘦仙氏考藏”(朱文长方)等。

乙卯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第二开款:“玄宰仿惠崇笔。

”下钤“董其昌印”。

第三开款:“仿赵大年。

玄宰。

”下钤“董其昌印”。

第四开款:“玄宰仿米元晖。

”下钤“董其昌印”。

第五开款:“玄宰仿黄子久。

”下钤“董其昌印”。

第六开款:“玄宰仿云林。

”下钤“董其昌印”。

第七开款:“玄宰。

”第八开款:“铜陵道中写所见,玄宰。

”下钤“董玄宰”印。

第九开款:“玄宰。

”下钤“董玄宰”印。

第十开款:“泉飞下溜急,松古上枝平。

玄宰。

”下钤“董玄宰”印。

王昶对题:“画家各以天姿学力胜至思翁,则漆园所谓人而天者也。

人而天,正如列子御风,冷然谁其跂之。

惊蛰后二日定香居士阅于琴画楼,时春雪犹未霁也。

”下钤“王”、“昶”、“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印。

此图册是董其昌61岁闲居江南时,在悉心模仿前代画家王蒙、惠崇、赵大年等人画作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审美意趣创作的山水系列画。

全册一页一景,皆以重峦繁树构成景致。

画页构图均为平远式。

近景树木枯荣相杂,远景山峦叠嶂连绵,中景以一潭静湖碧水扩展了画面空间,同时丰富了景致的层次变化。

图中所绘山石树木不求逼真写实,只注重其意象的表达,通过娴熟的笔墨既表现出山水的神韵,亦反映出董氏对自然山水的独特认知。

此图册印文、款题及山石的表现笔法呈两种风貌。

第一至第六开的印文为“董其昌印”,第七至第十开为“董玄宰”。

第一至第六开题款的字体清劲疏秀,行笔自然,具有董氏典型的行草体风貌;第七至第十开的款字则外松内紧,毫无董字古淡洒脱的神韵。

在山石的皴擦点染上,第一至第六开多先以细劲简括的线条勾勒石骨山脉,随后以干笔侧锋略作皴擦,并用浓墨作卧笔横点,通过墨的干湿浓淡显现出山石铅华尽洗后的空灵淡宕之美;相比之下,第七至第十开画页中山石的笔墨过于呆板拘谨,缺少董氏山水画中含蓄秀逸的神韵。

形容董其昌的画

形容董其昌的画

形容董其昌的画董其昌,这名字在中国画坛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

要说他的画,那真是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啦!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画展上偶然看到了董其昌的一幅作品。

当时,我就被那画面给吸引住了,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那幅画里,山水之间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宁静和悠远。

山峦起伏,不是那种陡峭险峻的样子,而是有着一种柔和的曲线美,就像是一位优雅的女子在轻舞。

树木呢,错落有致,有的挺拔直立,有的则微微倾斜,像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董其昌的画,色彩运用得极为巧妙。

他不是那种浓烈鲜艳的风格,而是以淡雅为主调。

淡淡的墨色,就像清晨山间的雾气,朦朦胧胧,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这种淡雅的色彩,不会让你的眼睛感到疲劳,反而是越看越觉得舒服,越看越能沉浸其中。

他的笔法更是一绝!每一笔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却又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线条有的纤细如丝,有的粗壮有力,就像是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那细腻的笔触,把山水的纹理、树木的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能感觉到他在作画时的那种专注和投入,仿佛每一笔都倾注了他的全部情感。

再看他画面的布局,疏密得当,有张有弛。

有的地方大片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有的地方则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忍不住想要凑近了仔细瞧一瞧。

这种布局的巧妙,就像是在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有高潮有低谷,有急有缓,让人的心情也跟着起伏跌宕。

董其昌的画,不只是一幅简单的画作,更像是一个可以让人心灵得到休憩的港湾。

当你面对他的画时,会忘却一切烦恼,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妙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只有那宁静的山水,只有那温柔的笔触,只有那无尽的诗意。

回想起来,那次与董其昌画作的邂逅,就像是一场美丽的梦。

直到现在,那幅画的每一个细节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对中国画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董其昌的画,真的是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和品味!。

董其昌《春山欲雨图》卷及诸家题跋

董其昌《春山欲雨图》卷及诸家题跋

董其昌《春山欲雨图》卷及诸家题跋鉴析一件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既要着重从本幅书画所呈现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方面来进行判定,亦即书画鉴定中常说的主要依据,也要注意辅助依据诸因素,如他人题跋、鉴藏印记、纸绢材质、装潢形制等。

对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辨,方能得出具有较充分依据的,至少自圆其说的鉴定结论。

董其昌的《春山欲雨图》卷,运用这一方法,即逐步得出了较明晰的结论。

此幅长卷,纵38厘米,横196.5厘米,水墨绢本,绘江南春山阴雨欲来时的微茫景象,墨气较重,颇似云山图,然笔痕尚见清晰。

有自题款云:“春山欲雨。

七十二高峰,微茫或见之;南宫与北苑,都在卷帘时。

已卯春实,董玄宰写”。

下钤“董其昌印”,白方印一。

题中南宫指米芾,北苑指董源,“卷帘”即收起之意,也就是说,董其昌仿米,董的这件云山图,自谓深得微茫之趣,米、董之作可以收起来了,看来是颇为自得之佳作。

年款“已卯”,即万历四十三年已卯(1615年),董其昌整六十周岁。

从绘画风格和题款书法鉴析,甚吻合董其昌此一年龄段的书画面貌。

董其昌(1555―1636年)的绘画风格,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五十岁左右为界。

前期从开始作画到渐自成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曾自述:“余少学子久山水,中复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

”具体而言,他二十三岁始学画,从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子久)入手,但总感到无法表现自然山水无穷之景;三十六岁考上会试以后,得以结识韩世能、王锡爵等收藏家,饱览唐宋名迹,遂由元及宋以及五代、唐,所谓“与南北宋、五代以前诸家血战”,得以“望见古人门庭”;四十余岁时重返元四家,并追溯董源,巨然,五十岁左右时逐渐形成集大成的面貌。

后期自五十岁以后至七十二岁逝世,形成自身成熟风格,并呈现多样面貌。

他在《画禅室随笔》中及自述:“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画(指“北宋”)殊不可习。

譬之禅定,积劫方成菩萨,非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下入如来地也。

”他的成熟画风,确在主宋董源、巨然、米市三家基础上形成,约六十岁时即凸现其独特面貌和精深造诣。

董其昌《山水册》-董其昌九开水墨山水画册高清大图赏析

董其昌《山水册》-董其昌九开水墨山水画册高清大图赏析

董其昌《⼭⽔册》-董其昌九开⽔墨⼭⽔画册⾼清⼤图赏析《⼭⽔册》,明代,董其昌,册页,纸本墨笔,共9开,每开纵26.4厘⽶,横16厘⽶,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明代董其昌《⼭⽔册》全九开9492x1314⾼清⼤图藏印:“□□⽥舍”、“⽵窗”、“简静斋”、“□耕澹□”、“⽵窗”、“苑西”、“顾⼦⼭秘匧印”、“江邨秘藏”、“□□堂春⽔长廊”、“清吟堂”等。

此册⽆作者款印,清⼈⾼⼠奇题跋云为董其昌所画。

每页⽤笔⾯貌各不相同,依次仿⾼克恭、沈周、黄公望、倪云林、⽶⽒⽗⼦等诸家。

董其昌画过⼤量师法古⼈的册页⼩景,体现了他对前⼈笔墨技法的领悟和实践,⾼⼠奇称董其昌“临古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临古”⽽“变古”正是董其昌所追求的绘画境界。

第⼀开:⾃题“⽞宰。

”鉴藏印钤“王时敏印”、“陆润之藏”第⼆开:⾃题“⽞宰。

”鉴藏印钤“烟客”第三开:⾃题“⽞宰画。

”鉴藏印钤“王时敏印”第四开:⾃题“⽞宰。

”鉴藏印钤“烟客”第五开:⾃题“⽞宰。

”鉴藏印钤“孙之”第六开:⾃题“董⽞宰。

”鉴藏印钤“孙之”第七开:⾃题“⽞宰。

”鉴藏印钤“王时敏印”第⼋开:⾃题“⽞宰。

”鉴藏印钤“孙之”董其昌九开⽔墨⼭⽔画《⼭⽔册》⾼清⼤图赏析(九)董其昌九开⽔墨⼭⽔画《⼭⽔册》⾼清⼤图赏析(⼗)《⼭⽔图》册,明,董其昌绘,10开,纸本,墨笔,每开纵21.2cm,横13cm。

第⼀开,画奇峰兀⽴,坡陀树⽊,云烟缭绕。

落款“⽞宰”,钤“董其昌”印。

对开⾃书:“⽅⽅壶奇峰⽩云图,图在吴门,尤⽂学家,余见⽽拟之。

其昌。

”钤“太史⽒”、“董其昌”印。

第⼆开,画溪流两岸⼭峦起伏,树⽊丛⽣。

落款“⽞宰”,钤“董其昌”印。

对开⾃书:“吴仲圭号梅华道⼈,此图仿之。

其昌。

”钤“太史⽒”、“董其昌”印。

第三开,画溪流、⼭⽯、树⽊。

落款“⽞宰”,钤“董其昌”印。

第四开,画重峦叠嶂,云⽓弥漫,房屋茅舍,林⽊深秀。

落款“⽞宰”,钤“董其昌”印。

对开⾃书:“落落长松夏寒,右丞诗中画也。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

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明董其昌书法作品赏析(上)董其昌(明),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董其昌绘画作品欣赏(1)
明-董其昌绘画作品欣赏(1)
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谥叫文敏,因称董文敏。

万历七年(公元1589年)举进士,历任编修,湖广副使、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辞官,以太子太保衔养老于家乡。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

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和黄公望。

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

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

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

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阴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画眼》等。

董其昌仿北苑笔意立轴
董其昌山居图屏轴
题识:董玄宰画。

钤印:董其昌印(朱白相间)鉴藏印:廷济(朱文)、西樵(朱文)、冰壶(朱文)、虹斋心赏(朱文)旧裱附记(一):“董其写印”章请参见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鑑款识》P1305第47方印章:“先人真迹湖颿嗣守”章请参见上海画出版社(近视代书画家款印综汇》P266第三行第二方印章。

附记(二):鉴条由大收藏家陆公培题写,依鉴藏印可知由吴湖帆、张廷济、沈竹宾等先生收藏过,随画附画盒。

董其昌仿董源山水扇面董其昌溪山幽居图卷
钤印:董其昌印款识:开山庄是祖,扫迳仲为群。

南郭延天籁,东林出佛云。

琴尊无俗韻,图史见奇文。

今日苏门啸,何须更岭闻。

董玄宰画并题。

鉴藏印:艳秋阁物、堂、孙慧翼印董其昌秋山图立轴
钤印:玄宰氏、董其昌印款识:秋山图。

董玄宰。

鉴藏印:仪周鉴赏、程心柏藏、金城私印、钱氏数青草堂考藏印、庞奈项奎题:华亭爱仿僧繇法,没骨秋山分外佳。

楚尾吴头真有此,安排白舫共青。

项奎。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

此轴《秋山图》上有项奎题:“华亭爱仿僧繇法,没骨秋山分外佳,楚尾吴头真有此,安排白舫共青鞋。

”可见这是董其昌比较少的以青绿设色没骨法画成的作品,只是用色较淡而已,由
于画在绫本之上,更多湿笔,色墨之间互为融治又见骨见笔,皴法则一反常见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带皴的手法,近景的树法则穿插得宜,层次分明,整幅画的境界可称“骨力洞达,气韵超逸”。

董其昌壬戌(1622年)作山驿留憇立轴
题识:莾莾平沙路,登临更一奇。

河流消楚汉,碑石记淳熙。

鼓角因风迥,帆樯候月迟。

此中留憇者,半为问津疲。

壬辰春北行次羊山驿之作。

壬戌春北行,复宿是驿,因作小景,既转书此为题,呈玄白老公祖览正。

董其昌。

鉴藏印:王鸿绪印、云间王鸿绪鉴定印、俨斋秘玩、吴兴沈翔云鉴藏书画印、吴云平斋长寿(5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吴云》27印,437页)签条:董香光山驿留憩诗画。

长尾甲署。

按语:壬戌春,长期赋闲在家的董其昌应天启皇帝之召复出北上,此图即作于羊山驿中。

其昌热衷功名,既蒙皇恩,自是志满意得,故画中别有一种沉着痛快,淋漓苍郁之气。

而又设色明亮,所谓画乃心声,情出笔底,即是。

所书诗,乃其三十年前旧游之作。

按万历十九年礼部侍郎田一儁卒,其昌告假扶柩南归。

次年壬辰返京,所云“次羊山驿之作”,即此诗也,时其昌年三十八岁,作此图时,已六十八矣。

图上所记经历皆实录,为其的笔无疑。

董其昌山水册页(四开)
钤印:董其昌印(四次)题识:(一)玄宰画。

(二)玄宰画。

(三)仿小米画。

玄宰。

(四)仿黄子久。

玄宰。

签条:(一)董其昌山水精品。

听帆楼旧藏。

溪岸草堂着录。

钤印:王季迁印、怀云楼(二)董香光山水册。

癸巳春仲重装。

听帆楼珍藏。

钤印:王季迁海外见名迹鉴藏印:董氏家藏(四次)、南海叶氏云谷家藏、季迁心赏、王季迁氏审定真迹(四次)、曾随竹里馆(四次)说明:1.曾经叶梦龙(1775-1832)收藏。

叶梦龙字仲山,号云谷,广东南海人。

官至户部郎中。

擅画,精鉴别,富藏金石书画,有《风满楼书画录》、《贞隐园古篆法帖》等。

与南海收藏大家吴荣光(1773-1843)为至交。

2.王季迁题为“听帆楼旧藏”。

听帆楼为清代道咸时广东番禺潘正炜(1791-1850)室名,所蓄明清书画甚伙,多有流传至今者。

按语:此册得董其昌作山水四开,皆水墨,分别仿倪(云林)、仿米(芾)、仿子久、仿仲圭。

董画以清逸洒脱,趣味淳雅为归,故重笔墨轻章法。

此四帧则颇重经营,构图与笔墨兼顾,意境与韵味俱超,是其精作。

曾经晚清鉴藏名家听帆楼主潘季彤及近人王季迁先生收藏,极可珍。

董其昌戊申(1608年)作山居图立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