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前沿技术研究综述翻译
院士 co2催化转化综述

院士 co2催化转化综述英文回答:CO2 Catalytic Convers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Carbon dioxide (CO2) is a major greenhouse gas that contributes to climate chang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2 into useful chemicals and fuels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O2 emissions and simultaneously produce valuable resources.Introduction.CO2 catalytic conversion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creasing concerns about global warming and the depletion of fossil fuels. The ability to convert CO2 into useful chemicals and fuels offers a 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pproach to addressing these challenges.Types of Catalytic Converters.Catalytic converters for CO2 conversion can 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types: thermal and electrochemical. Thermal converters utilize heat to drive the conversion of CO2, while electrochemical converters use electricity. Common thermal converters include metal oxides, zeolites, and carbon-based materials. Electrochemical converters, on the other hand, typically employ metal electrodes and electrolytes.Reaction Pathways.The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2 involves variousreaction pathways, including:Hydrogenation: CO2 + H2 → CH4 + H2O.Reverse water-gas shift: CO2 + H2 → CO + H2O.Fischer-T ropsch synthesis: CO2 + H2 → CnHm + H2O.Methanol synthesis: CO2 + H2 → CH3OH + H2O.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CO2 + 2H+ + 2e→ CH4 + H2O.Catalysts.The choice of catalyst is crucial for the efficiency and selectivity of CO2 conversion. Effective catalysts include:Metal oxides: CuO, ZnO, TiO2。
HZSM-5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煅烧温度和酸度论文翻译

HZSM-5沸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煅烧温度和酸度对催化裂化n-Butane的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重油加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国(2005年9月30日收到手稿;修订2005年11月11日)摘要:酸性调节的一系列HZSM-5催化剂分别在不同处理温度被成功煅烧,即500、600、650、700和800年°C。
结果表明:总酸量,其密度和B型HZSM-5催化剂迅速酸量减少,而L型酸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从而明显的L / B比值提高焙烧温度的升高(不包括800℃)。
催化的性能改性HZSM-5为正丁烷的裂化催化剂进行了研究。
主要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在低温N2吸附,红外光谱,NH3-TPD等吡啶吸附BET比表面积的测量。
结果表明,HZSM-5分子筛预处理在800°C的N-丁烷裂化催化剂的活性非常低。
在焙烧温度范围500-700℃,总烯烃,丙烯,丁烯的选择性增加增加焙烧温度,焙烧温度的同时,芳烃选择性下降。
HZSM-5分子筛焙烧在700°Ç高产生产轻烯烃,在反应温度650°C的总烯烃和乙烯产量分别为52.8%和29.4%.此外,更多的重要的作用,是高焙烧温度处理,提高了持续稳定的HZSM-5沸石。
焙烧温度的理化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正丁烷裂解的HZSM-5进行了探讨。
结果发现,焙烧温度有大对表面积,结晶度和酸性质的HZSM-5催化剂,从而进一步影响为正丁烷裂解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HZSM-5分子筛催化剂,酸性改性,焙烧温度,正丁烷,催化裂解,烯烃1.介绍C4馏分,将是另一种选择的宝贵可以产生重要的石化原料如乙烯和丙烯的化学品。
C4馏分主要生产的催化裂化和蒸汽裂解过程。
在高需求的C4馏分在化学工业中是C4烯烃,而C4烷烃主要用作燃料.目前的乙烯和丙烯的供应,这是其中最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学品,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高品质的石化原料。
膦催化science-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膦催化science-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膦催化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它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膦作为催化剂能够有效地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而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以及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
由于其独特的反应机制和广泛的反应适应性,膦催化已经成为有机合成领域中的热点研究方向。
膦催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膦催化剂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降低反应活化能,进而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膦催化剂能够与底物形成稳定的中间体,从而改变反应路径和活性中心,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与传统的有机催化剂相比,膦催化剂具有更强的活性和更广的反应适应性,可以催化各种底物的各种反应,包括不对称催化、串联反应、环化反应等。
在有机合成中,膦催化广泛应用于碳-碳键和碳-异原子键的构建,包括C-C键的交叉偶联反应、C-N键和C-O键的形成反应等。
通过膦催化反应,有机化合物的构建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控,可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和功能性化合物。
此外,膦催化还可以实现选择性催化和不对称催化,在制药、材料科学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膦催化作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有机合成方法,正在不断地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其基本原理和拓展其应用领域,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膦催化的效率和选择性,为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膦催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膦催化的基本原理和膦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膦催化的基本原理,包括膦配体与过渡金属的配位作用和催化循环机理等内容。
然后,我们将探讨膦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广泛应用,包括不对称催化、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构建、环化反应等方面,并结合具体的反应实例进行说明。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膦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并展望膦催化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双金属电催化剂英语

双金属电催化剂英语English:A bimetallic catalyst, also known as a dual metal catalyst, is a type of catalyst that consists of two different metals on the surface of a support material. The synergist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etals can lead to enhanced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compared to monometallic catalysts. This is due to the electronic and chem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metals, which can optimize the adsorption and activation of reactant molecules. Bimetallic catalyst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utilized in various important chemical reactions, such as hydrogenation, oxidation, and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They have also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atalysis, especially in the convers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el cells.中文翻译:双金属催化剂,也称为双金属催化剂,是一种催化剂,其表面由两种不同金属构成,位于支撑材料上。
催化剂相关概念参考文献汇总

催化剂相关概念参考文献汇总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改变反应途径或选择性,实现和优化化学反应。
催化剂的相关概念涉及催化剂的定义、分类、作用原理等方面。
以下是相关参考文献的汇总,以供参考:1. Somorjai, G. A., & Li, Y. (2010). Introduction to surface chemistry and catalysis. John Wiley & Sons.这本书提供了催化剂的基本知识,并介绍了催化剂表面化学和催化作用的原理。
它解释了催化剂如何与反应物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促进化学反应。
2. Gates, B. C., Katz, A., & Baiker, A. (2001). Chemistry of catalytic processes. McGraw-Hill.这本书对催化剂的化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它包括了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和应用,以及催化剂在各种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Balzhinimaev, B. S. (Ed.). (2017). Handbook of solid state catalysis. World Scientific.该手册为催化剂的固体态提供了广泛的资料。
它涵盖了催化剂的各个方面,包括催化剂的合成、物理性质、催化机理和应用。
4. Thomas, J. M., & Thomas, W. J. (Eds.). (2014).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John Wiley & Sons.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催化剂的原理和实践。
它涵盖了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反应速率、催化剂音谱和催化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5. Bell, A. T. (2003). The impact of nanoscience on heterogeneouscatalysis. Science, 299(5613), 1688-1691.这篇科技论文概述了纳米科学对催化剂的影响。
专业英语翻译

3.1.1. Metal-Based Catalysts For ORR .氧还原金属基催化剂。
3.1.1.1. Pt Catalysts.1 PT催化剂。
Among all of the pure metal ORR catalysts developedto date, Pt is the most wid ely us electrocatalyst for ORR.在所有的纯金属和催化剂的开发到目前为止,PT是最广泛使用的氧还原催化剂.The ORR performance of the Pt catalyst depends on itscrystallization, morphology, sh ape, and size.Pt催化剂ORR的性能取决于其结晶,形态,形状和尺寸。
found that the ORR activity on Pt(100)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on Pt(111) in a H2SO4 medium due to the different adsorptionrates for the sulfates to be adso rbed on these different rates for the sulfates to be adsorbed on these different f acets.发现Pt的ORR活性(100)明显高于在Pt(111)在硫酸介质中的硫酸盐率,由于不同的吸附对于被吸附在这些不同的平面上.Therefore , it is critical to control the shape and morphology of Pt nanoparticles因此,它是控制铂的形状和形态的关键纳米材料.In this context, Wang et al. synthesized monodisperse Pt nanocubes, showing aSpecific activity over 2 times as high as that of the commercial Pt catalyst.在此背景下,王等人。
催化剂相关概念参考文献汇总

催化剂相关概念参考文献汇总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增加反应速率的物质,而不参与反应的化学物质。
在许多重要的工业过程中,催化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催化剂的运用可以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温度以及增强选择性。
因此,对于催化剂的研究和理解对于推动许多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催化剂的相关概念参考文献:1. Chorkendorff, I., & Niemantsverdriet, J. W. (2011). Concepts of Modern Catalysis and Kinetics. Wiley-VCH, Weinheim.这本书提供了对于催化剂理论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的深入解释。
它介绍了催化剂表面和界面的基础知识,提供了酸碱催化剂、金属催化剂和生物催化剂等不同类型催化剂的详细解释。
此外,该书还包括了催化剂的表征、催化剂反应工程和催化剂在环境和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2. Gates, B. C., & Knözinger, H. (2017). Characteriz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and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rom Structure to Surface Reactivity. Wiley-VCH, Weinheim.这本书主要基于催化剂的表征和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催化剂的结构表征技术和催化剂表面反应性质的研究方法。
它涵盖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各种表征技术,同时还包括了传递性质、电子结构和催化剂表面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3. Hutchings, G. J. (2015). Introduction to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Wiley-VCH, Weinheim.这本书提供了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的基础知识,将催化剂研究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它介绍了催化剂的主要类型、催化反应机理以及常见应用案例。
催化剂相关概念参考文献汇总

催化剂相关概念参考文献汇总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可以加速化学反应速率,但它本身在反应中不被消耗。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活化能降低了反应的能量阈值,使得反应可以更快地进行。
催化剂的应用广泛,包括化工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转换等领域。
下面是一些关于催化剂的相关文献参考内容。
1. Andrews, L. (2018). 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Kinetic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RC Press.这本书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介绍,包括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
书中详细讨论了催化剂如何影响反应速率和活化能,以及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2. Grunewald, M., Hollmann, F., & Seebach, D. (2014). Biocatalysi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Wiley-VCH.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生物催化剂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书中介绍了催化剂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催化剂在制药和化工领域的应用案例。
3. Hutchings, G. J. (2020). Understanding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Theory, Experime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Wiley.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异相催化剂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
书中讨论了异相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性质,以及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4. Corma, A., & Serna, P. (2011). Chemocatalysis and Catalysts: A Brief Overview. 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 1(2), 17-23.这篇综述文章对化学催化和催化剂进行了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催化剂前沿技术研究综述摘要:这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多种催化剂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催化剂技术发展现状,对催化剂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催化剂技术材料新产品1 前言催化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制药、环保等行业。
催化剂的技术进展是推动这些行业发展的最有效的动力之一。
一种新型催化材料或新型催化工艺的问世,往往会引发革命性的工业变革,并伴随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913年,铁基催化剂的问世实现了氨的合成,从此化肥工业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Ziegler-Natta催化剂开创了合成材料工业;20世纪50年代初,分子筛凭借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引发了催化领域的一场变革;20世纪70年代,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在美国实现工业化,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普遍重视;20世纪80年代,金属茂催化剂使得聚烯烃工业出现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如:资源的日益减少,需要人们合理开发、综合利用资源,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以及生活体系;经济发展使环境污染蔓延、自然生态恶化,要求建立和发展物质全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实现生产到应用的清洁化。
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无不与催化剂和催化技术息息相关。
因此,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新催化剂的研制和催化技术的发展,均将催化剂技术作为新世纪优先发展的重点。
2 国外催化剂技术发展趋势经过长期的发展,催化剂的应用领域已趋向如下局面:传统的石油化工技术基本趋于成熟,但需要新催化剂以满足原料性质变差、产品升级换代以及日趋苛刻的环保要求;天然气化工和煤化工在经济上还不能与石油化工竞争,所涉及的催化技术有很大的相似性;用于高附加值化学品和药物中间体合成为主的精细化工催化技术相对较为分散,发展迟缓,目前正在得到加强;以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催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据统计,全世界石油加工的产值为940多亿美元,基本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分别520和480亿美元左右,虽然在产量上,后二者之和低于前者,但其产值已超过石油加工,而且呈上升趋势。
新型催化剂、高效催化反应技术和催化新材料及催化剂制备共性技术的创新是推动这些产业发展的核心。
其中,环保用催化工艺及相应的新型催化剂、催化剂制备精细化等的发展是关键,也是今后催化剂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2.1 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发展迅速2.1.1 炼油与化工催化剂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研制,是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催化的研究中,近50%的工作围绕开发新型催化剂展开,且对其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另一显著特点,是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与环境友好密切联系,即要求催化剂及催化技术生产生活必须品的同时,从源头消除污染。
从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研究论文数量来看,有关新型催化剂的报道自l990年至1999年至少增加了15倍,其中固体酸、固体碱、选择性氧化等新型催化剂发展极为迅速。
固体酸催化剂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催化剂,因其可在酯化、烷基化、异构化等重要反应中替代传统硫酸催化剂,并从源头杜绝污染,从而成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一类新型催化剂。
均相碱催化在化学品合成中占有相当比例,如环氧化物开环加成合成表面活性剂、酯交换制备精细化学品等,但因严重的污染问题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近年来,以固体碱替代传统氢氧化钠等液碱催化剂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由于对催化剂活性、经济、环保的要求,煤液化催化剂的研究重点已经集中在超细粒分散型铁基催化剂的制备与加入方式上,今后的研究课题仍需在用离子交换法引入催化剂的方式、直接浸渍方法的改进、纳米级氧化铁和改性(硫化)氧化铁的应用、低浓度的可促进铁基催化剂活性提高的金属的加入等方面做工作。
2.1.2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随着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应用及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汽车尾气转化催化剂将呈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为提高燃料燃烧效率和减少CO排放,汽车发动机将逐渐采用贫燃技术。
据有关报道,该发动机比常规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高出20%~25%。
由于氧气过剩,因而将NOX还原脱除就成为一技术难题。
目前正在研究的解决方案包括NOX捕集、选择性还原和电热催化剂等,该技术可望于近期在欧洲工业化。
其次是设计发动机冷启动时能快速预热的催化剂。
在欧洲和北美,汽车排放污染物主要是在催化转化器预热之前的早期排放引起的。
在今后数年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将生效的更为严格的排放限制主要是针对启动前20~30s尾气的净化。
此外,汽车尾气转化催化剂生产商正致力于减少催化剂中的贵金属含量。
第三是消除H2S的排放。
刚装上催化转化器的汽车在行驶时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是由于催化转化器中积累的硫以H2S的形式排出,目前合适的解决办法正在研究之中。
2.1.3 光催化剂2 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不仅带来了光电化学的迅速发展,而且引起了对光催化剂领域的广泛关注。
近30年来,由于在环境治理、太阳能转换、临床医学等诸多方面的潜在应用,光催化及其相关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在污水处理和太阳能转换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
目前净化水的技术有很多是借助于化学和光化学方法。
光催化作为污水治理的新技术有以下优点:一是作为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高活性光催化剂二氧化钛可以吸收4%~5%的太阳光,且具有稳定性好、无毒、廉价等优点。
二是除来源于空气中的氧以外,不需要添加其他水溶性的氧化剂就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原理上不需要添加其他化学药品。
三是同时进行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
四是可以氧化其他高级氧化技术方法无法分解的稳定有机物。
五是二氧化钛的杀菌作用是光催化剂的重要优点。
近年来,以日本、欧美为主的国家纷纷投入巨资和大量的人力进行相关的开发研究,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据介绍,目前光催化剂开发的热点主要是:非二氧化钛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混合/复合半导体材料的开发研究;掺杂二氧化钛催化剂;催化剂的表面修饰;制备方法和处理途径的探索等。
从光催化剂应用的前景来看,目前主要应用领域:一是二氧化钛涂层的自洁净功能。
将二氧化钛镀在建筑材料、交通工具、室内装修材料的外表,利用生活中的太阳光、照明灯光即能分解这些表层的污染物,雨水清洗即实现自洁功能。
二是超亲水性能用于制备防雾设备。
如涂有超亲水光催化性薄膜的玻璃遇到水气时表面形成了均匀的水膜,所以镜像保持清晰。
三是空气和水资源的净化。
水处理的分类有各种不同领域,如对上下水源的处理,工厂排水、农业排水的处理等。
在医学方面用来消灭病菌和病毒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此外,光催化反应还在防腐、印刷、光储存等诸多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光催化要成为实用技术目前尚存在许多难点,如反应速度慢、量子效率低等,特别需要考虑污染物本身的特征以及可能产生有害的副产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如上问题,关键是要改善催化剂本身的性能。
因此,开发研究可见光催化剂以及高效率催化剂已成为光催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用多相光催化治理污染的过程不需要能源和化学氧化剂,催化剂无毒、廉价、反应物活性高、无选择性,并且可能完全矿化有机物,破坏微生物。
如果找到量子效率足够高的光催化剂,该项技术将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2.1.4 生物催化剂生物催化剂技术是化学生物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化学合成的一种手段或工具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产业界要求提高收益并降低成本、政府和行政部门对加强管理的压力以及新技术出现和科学发明等推动了生物催化剂的应用。
精细化学品制造商不断采用酶工艺制备手性中间体。
美国的酶合成工艺正在向生产光性医药中间体的传统合成工艺挑战。
目前使用的工业催化剂有青霉素酰化酶、天冬酶、磷脂酶、氨转移酶、富马酸酶以及固定化大肠杆菌等。
用工业生物催化剂生产的产品已有L-苯丙氨酸、L-天冬氨酸、综合氨基酸、L-亮氨酸、丙烯酰胺、L-苹果酸、L-丙氨酸、6-氨基青霉烷酸、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等。
目前生物催化工艺对化学工业已经产生重大影响。
在传统方面,微生物和酶工艺已经被用于生物衍生原料。
现在开始扩展到石油衍生材料领域,并且手性酶在有机药品合成及柴油微生物脱硫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反应中作歧化剂。
生物催化合成技术与传统的有机化学过程相比,具有潜在的优越性,其选择性好,效率高,生产费用低。
酶催化可应用于精细化学品生产,范围包括药品和农用化学品。
酶不仅对天然物催化有效,并且可用于非天然物的催化反应,其催化选择性较高,可在常温条件下反应,易于处理废料。
用酶催化由丙烯腈制丙烯酰胺工艺已达到年产10万t的水平。
将传统的化学合成转变为生物催化过程,具有费用大大节减和环境友好的优点,它可提高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
目前,杜邦等公司已注册酶工艺生产1,3-丙二醇的专利。
生产过程利用了不同碳水化合物一步发酵技术。
该产品已应用于聚对苯二甲酸三甲酯类聚酯的生产。
Corgill-Dow聚合物公司在其玉米加工系统中应用大规模发酵工艺,并采用化学加工形成一种“生物炼厂”生产聚乳酸,该工艺可用于生物降解材料,生物兼容纤维及包装工业,取代通用的聚苯乙烯包装。
巴斯夫公司开发新的生物催化工艺主要用于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而不是通用化学品,它们包括氨基酸,如赖氨酸和蛋氨酸,辛烷羟基化生产辛醇,以及维他命,这对通用化学品业务如聚丙烯或聚苯乙烯尚不产生影响。
巴斯夫将使用生物催化途径使产品价值提升10欧元/kg。
只要原油价格在20美元/桶,生物催化途径就尚不能与传统的化学途径生产通用化学品相竞争。
然而,生物催化途径可用于生产某些特种化学品,巴斯夫公司利用生物催化剂可生产用于涂层树脂的交联剂和生物去垢剂用酶。
一些生物催化系统可实际用于合成复杂的化学分子,从而可生产高价特种产品。
1998年,巴斯夫公司向生物技术策略投资了几亿美元,预计在今后8年内,巴斯夫公司将投产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维他命E的装置。
巴斯夫公司正加大投资开发新的发酵过程用于生产维他命,并于最近计划在韩国Gunsan(冈山)新建3000t/a维他命B2装置。
现已有许多生物催化领域获得突破。
在制造生物医药方面,DSM公司开发了生物催化生产抗菌素中间体-7氨基乙酸基苄基头孢菌素酸(7ADCA)。
一些化学公司正在开发新的生物催化途径制造工业化学品,杜邦与Tate & Lyle柠檬酸公司的合资企业开发生物途径生产1,3-丙二醇(PDO):杜邦公司聚三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PTT)塑料的原材料。
该合资企业已将发酵微生物工程化,从谷物糖类生产PDO。
杜邦现通过化学合成生产PDO的PTT市场,可望2003年由生物法PDO装置取代。
全世界现有几百万支队伍在进行生物催化研究,在今后十年内,预计会有许多研发机构会成功开发新的生物催化工艺应用于化学工业。
生物催化剂在精细化学品市场中呈现出很高的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