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确立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_傅亮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_傅亮

一系列的海关资料,即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 编辑委员会主编出版了 “帝国主义与中国海
瑠 至今仍是海关史研究参考的重要史料。改革开放以后,以陈诗启为首的 瑏 关资料丛编” 共 10 辑,
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召开了三次海关史国际研讨会,逐渐推动了近代中国海关 史研究。此后,国内外一系列有关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的论文、著作不断出版。国内的主要代表
海关史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
傅 亮
*

要: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无论从研究论著及出版史料方面都取得许
多成果。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海关制度及行政、 贸易与税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 为海关史研究者应该突破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内容 、 时限、 资料三方面的限制, 特 别要注意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对话 ,从而进一步拓展海关史研究。 关 键 词: 中国近代海关史; 近代海关制度; 近代海关管理
* 作者简介: 傅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 , 《厦门大学学报 》 1996 年第 3 期; 阮芳纪 : 《近年来中 戴一峰 , 吴伦霓霞、 何佩然主编 : 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中国海关史论文集 》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 1997 年版,第 3 - 24 页; 戴一峰 :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 吴伦霓霞、 何佩然主 : 《中国海关史论文集 》 , 第 47 - 69 页; 佳宏伟 : 编 《近代史研究》 2005 年第 6 期。
中国近代海关作为西方在中国扩张的产物,广泛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 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 已经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论著,此前已有相关学者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① 其 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戴一峰先生 1996 年发表的 《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 》 以及佳宏伟 先生发表的 《近 20 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 》 两文,这两篇文章基本上全面总结了 2005 年以前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重点就 2005 年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新成 果作一梳理,以期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海关史研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1. 引言1.1 海关在中国近代的重要性中国近代海关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海关作为国家边境的守卫者和经济交流的门户,承担着监管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统计贸易数据等多项重要职责。

在清朝时期,海关的建立和发展为国家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外国商品的流入和国内商品的出口提供了便利。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海关成为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和开放贸易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西方的海关管理经验和规定,中国海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现代化。

在辛亥革命后,海关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逐渐向现代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海关的作用愈发凸显,通过监管贸易和征收关税,海关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加入WTO后,海关的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更加透明和高效的海关管理体制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海关在中国近代的重要性】不仅在经济方面得到体现,也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1.2 海关在中国近代的作用1. 收税与贸易监管:海关作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渠道,负责征收关税和其他进出口税款。

通过海关的税收功能,国家可以获取财政收入,支持国家建设和发展。

海关也承担着贸易监管的职责,保障国家的贸易安全,防止走私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

2. 加强国家防御:海关作为国家边防的一部分,负责监控国家的海关边境,防范外敌入侵。

海关在近代还承担着防潜能力的任务,保障国家海洋安全。

3. 推动现代化进程:海关作为国际贸易的桥梁,促进国内外经济交流与合作。

海关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海关在中国近代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国家安全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深,海关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的经济繁荣和现代化进程。

赫德与中国近代海关

赫德与中国近代海关

赫德与中国近代海关摘要:英国人赫德从1861年到1908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之久,做出了一番对中国海关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业。

从他上任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扮演一个多元化的角色,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传统观点以贬意为主,把赫德定义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赫德的是非功过,如果撇开赫德的国籍身份、行为动机,把他在任时的中国海关和传统中国海关相比,就可以明显的发现他在任时对中国海关体制进行一系类的革新,对中国海关制度近代化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字:赫德中国近代海关海关制度革新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就开始对中国海关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为中国海关事业的一个传奇人物。

赫德在中国海关的所作所为,也被许多著名的学者记录下来,如汪敬虞著《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卢汉超著《赫德传》等。

魏尔特在《赫德与中国海关》的序言中这样说道:“在他工作期间,中国海关历史基本上是赫德的传记”。

[1]那么赫德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下赫德的生平。

一、赫德的传奇人生赫德全名罗伯特·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生于北爱尔兰亚马郡波泰荡城,1853年毕业于爱尔兰女王大学贝尔法斯特学院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54年春被英国外交部招收为赴华人员。

1854年秋年仅19岁的赫德第一次踏上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他绝对料想不到他今后大半生都会在这个异国他乡度过。

他先后在香港、宁波、上海、广州等地受训并任职翻译。

由于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充满向往,在此期间,他充分的利用剩余的时间努力学习中国汉语以便进一步了解中国。

经过几年的努力加上本身的语言天赋,他不但很快学会了中文,并且深谙中国的风土民情,逐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这对他后来在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859年6月李泰国到广州筹建新关时,由于赏识赫德的才能在加上他对中国的了解就邀请他充任粤海关副税务司。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组织变革之一,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海关的建立、发展和改革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进行简析。

一、海关的建立海关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海关主要是为了征收税收和控制海上贸易。

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海关始于1843年,这一年签订了《南京条约》。

根据条约的内容,中国同意在主要沿海港口设立海关,由西方国家派遣人员担任海关总监。

随后,欧美各国相继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海关机构,施行通商口岸制度,使得海关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海关的发展从1843年至1948年,中国近代海关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海关机构逐渐壮大并扩展了其职能,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财政机构之一。

海关的主要职责是征收关税和管理外国人在华的贸易活动。

海关在税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海关税收占当时中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

海关还具备了出入境检查、船只登记、货物查验等职能。

海关通过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和税收的征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三、海关的改革中国近代海关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最早的一次改革是1885年的中外海关总税务司改革,该改革使得海关税制更加完善和规范,并确立了统一征收外国商船费用的制度。

随后,1901年的海关总税务司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海关的组织结构和税务管理。

在中国革命和政权更迭的背景下,海关在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国有化的改革,将海关纳入国家财政体系。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是一个从建立到发展再到改革的过程。

海关的建立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家财政的发展。

海关的发展使得其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海关税收的征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支持。

海关的改革则是在历史条件和国家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过程旨在进一步完善海关的组织结构和税务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中国近代海关的变迁简析
近代中国海关最初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当时为了应对鸦片战争的大规模
打击,清政府于1854年创立了上海海关,主要负责关税征收和外贸监管。

此后,由于中国与外国贸易的增长,海关在其他地方也相继设立,而后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海关网络。


靠海关的收入,清政府逐渐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海关人才,并且在管理制度和技术方面也
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然而,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段时间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上的动荡,
对于海关的管理和财政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清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失败,中国
迫不得已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将海关管理权交由外国人掌控。

这一规定的引入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主权,也使得中国进一步沦落为半殖民地状态。

此后,清政府经过多方努力,试图争取回海关管理权,但众所周知,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海关的管理和财政收入仍然被外国人所掌控,为了弥补财政上的
困难,民国政府广泛发行海关关税票,这些票证的税额可以抵扣进口物品的关税,吸引了
大量资本进入中国。

同时,海关也成为了外国政府和商人影响中国政治的重要工具,例如
外国驻华大使联合起诉蒋介石政府的上海淞沪会战等事件。

1949年后,海关的管理权重新回到了中国政府手中,但海关人员和技术设施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中国政府在新中国成
立后的整改中逐步改进,形成了现代海关制度。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海关的发展经历了不少波折和阻力,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和教训,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海关概论

海关概论

绪论海关是一个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是依据法律,对进出关境的运输工具、货物、行李物品、邮递物品和其他物品进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并编制海关统计和办理其他海关业务的国家行政管理机关。

海关是由国家设立,代表国家专门在进出关境环节对货物、物品或运输工具实施监督管理的行政机关。

海关的发展1、奴隶社会:海关机构和海关制度都是不健全的,海关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奴隶逃亡和外敌入侵,海关机关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2、封建社会:逐步健全海关机关,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封建制度,同时也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服务。

3、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周密的进出境管理制度,主要执行保护关税政策,海关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有力工具。

4、社会主义社会:新生事物,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探索和改进。

第一章海关起源和古代海关机构●海关起源的实质是否具备海关本质特征。

包括国家机构、国境(边境)、货物与货主及管理职能的性质等基本要素。

●关于古代关税的征收征收关税始于春秋时期,古籍中出现了许多有关“关市之征”的记录。

关市指的是边境的“关”和国内的“市”。

●关于古代海关管理思想的萌芽关市之征关市省征最早主张并实施关市省征政策的是春秋初期齐国的管仲。

关市重征战国时期以秦国政治家商鞅为代表,信奉"法治"的新兴地主阶级以加重关税为经济手段,限制商贸活动,促进封建农业的思想主张及其施政措施。

●对先秦设关意义的评价先秦设关,虽然制度尚不健全,但已执行类似今天海关的某些任务。

在设关地点(境上为关)、重视检查(关讥而不征)、执行禁令(关执禁以讥)、轻税政策(关市省征)、监管进出关境的货物与人员以及和边防、军事机关关系密切等方面,对后代的陆地边关和沿海海关制度均有重大影响,是我国海关机关和海关制度的起源。

●关于宋辽夏金时期的榷场制度榷场是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及安边绥远的场所。

榷场大多设在边境要地,榷场贸易主要在政府的严格控制和军事协助下进行。

中国近代海关史(精)

中国近代海关史(精)

插手外交事务(业余外交)
• 1885金登干(Campbell, J.D.)中法《巴黎草约》龙州关、蒙自关(1889) • 1885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鸦片税厘并征 “ 洋药运入中国者,应由海关验明……必俟按照每百斤箱向海关完纳正税三十两 并纳厘金不过八十两之后,方许搬出。” • 1886《香港鸦片贸易协定》 九龙关(1887) • 金登干1887《中葡里斯本草约》澳门——拱北关(1887) “定准由中国坚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 赫德:“我们给澳门的,对中国不算什么,而对葡萄牙却所获甚大。” 赫德:“我们业已胜利。现在我已将各通商口岸往来香港和澳门的民船贸易,从粤海关 监督的掌握中抢了过来,置于税务司们的管辖之下。” 赫德:“这是一次不小的扩大权势。看上去早晚可以管理通商口岸以外的事情了。” • 1890赫政(Hart, J.H.)《藏印条约》哲孟雄(锡金) “我所提协定草案……英国取得实利,让出虚名……虚名无损于实利,而实利能 左右虚名。”“我给你的方案是,你可试作中间人,将事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 1893《藏印条款》亚东关(1895) • 朝中海关联合方案——朝鲜海关(汉阳、元山、釜山、仁川)总税务司署
中国近代海关史
History of the Modern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主讲:连心豪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
第一讲 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
定义
海关 关境 工关 钞关(户关)
粤海关公行保商制度
十三行、洋行、洋货行、公行
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建立
江海关外籍税务监督制度 外籍税务司制度
列强的拥护支持
• 调节列强争夺中国海关的矛盾 • 极力庇护各国外商的在华权益 • 谋取战争与谈判桌之外的特权

四川省凉山州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四川省凉山州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凉山州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24.《管仲·轻重甲》强调:“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与此理念相符合的是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竭泽而渔,焚薮而田③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④饥者得食,寒者得衣、A.①②B/①③ C. ②④\ D.③④25.唐朝四品官张衡,加一级合入三品,“因退朝见路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则乃降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

“刘仆射晏,五鼓入朝。

时寒,中路见卖蒸胡之处,热气腾辉,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

“刑部侍郎从伯刍尝言,某所居安邑里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垆兴甚早”。

根据以上材料可以推知唐朝A坊市制度被打破 B.出现了专门为官员服务的早市C.唐都长安有流动商贩存在D.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26.汉唐时期,官方通过乡里制度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但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自觉地、义务地开展思想教化,汉至唐被官方控制的三老教化由民间组织执行,“乡约”等民间组织日渐发展。

宋代的乡里教化A.表明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C.有利于理学在民间的传播D.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27.《论语》里孔子弟子子贡讲了一段话。

他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下面哪种说法与子贡所讲的涵义相一致A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B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C.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D.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28.“戊戌年间由亲政的光绪帝主持的变法运动曾使举国上下一致欢呼,庚子之后由恢复“听政”的慈禧主持的“新政”却使国人普遍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据宣统二年编制的预算统计, 清政府于1899年的财政赤字即达1,300余万两,1910年却增至8,000万两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确立' 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核心是外籍税务司制度。

这个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既反映了清政府的衰弱和无能,又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武力对中国主权的干预和践踏。

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始于民国初年。

杨德森先生著有《中国海关制度沿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翰笙、范文澜等一批著名学者编译了一套题为《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的海关档案资料丛书,共10辑。

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有所突破,厦门大学与海关学会合作成立了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一批海关史陆续。

陈诗启先生更是海关史问题的专家。

他著有《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民国部分,《中国近代海关问题初探》等书。

而国外也留有许多近代海关方面的资料,有英国外交部档案,曾任总税务司的李泰国著有《我们在中国的利益》。

近年,中国翻译出版了曾在海关办事的魏尔特著《赫德与中国海关》,此书史料丰富。

但从中国研究方面看,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形成和确立过程的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故我想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领事代征制度鸦片战争后,1842年8月29日的中英《南京条约》废除了保商公行垄断制度。

行商作为外商向中国海关纳税的保证人的资格因此不再存在。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有专门一条:"英商货船担保一款向例英国商船进口,投行认保,所有出、入口货税均由保商代纳。

现经裁撤保商,则进口货船即由英官担保"。

1英国领事不仅起着他们的同胞与中国当局之间的交流中介作用,而且负责英国女王陛下的臣民合法交纳今后中国政府的公正的征税和其它税捐事项。

但是这种新秩序却引起一部分中国商人和一部分外国商人的愤慨。

因此在同样不喜欢这种秩序的官员的帮助下,商人们尽可能使新秩序无效,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走私活动依旧猖獗。

《北华捷报》说道:"在这个口岸,走私方面的情况越来越糟,与最近缴纳关税体制的变化所想象的截然不同--这种新体制是想有利于诚实的商人--新体制使他成为了恬不知耻和精心设计行为的牺牲品。

不能允许在某洋行只缴纳20%的合法税捐,在另一个洋行缴纳50%,在第三个洋行缴纳70%,而老实人却一直缴纳条约规定的全部关税"。

2而中国政府也没有打算重新调整其海关,以保证有效地、公正地执行条约贸易规定和条约税则。

最终英国政府也放弃了通过干预中国海关的征税活动来监督海关,履行不平等条约关于关税方面的打算。

海关腐败又持续了10年。

在这段时间内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由于长江上游的太平天国运动而愈来愈受到外商的关注。

1853年初,太平军势力进一步扩展,占领南京。

上海也为之震撼,贸易停滞,钱庄拒绝作寻常的通融,外商无法从中国商号获得缴付进出口税的现金。

3月初,英国商人向阿礼国领事求助,要求制定延期交付关税的办法。

阿礼国建议由上海道台临时发给出港证,由领事担保将来一定缴付所有关税和费用。

道台考虑到当时的困难,允许商船自离开之日起,延迟一个月缴纳关税。

阿礼国就此制定了一个临时的保税方法,准许英商船舶在缴存足够抵偿合法关税的有价证券之后,可以结关出口。

这种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贸易困难,但却缓和不了银根吃紧的局面,而且这种破坏海关主权的做法连英国全权公使兼商务监督文翰也不赞同。

他认为阿礼国的行为违反巴麦尊1851年7月的指示,即英国领事再也不应该为了保护中国的而进行干涉。

3因此这个方法实行五个星期后就被取消了。

上海的贸易每况愈下,1853年9月7月,上海小刀会一举占领了上海县城,外滩的海关也被捣毁。

小刀会在上海这个"外商贸易的唯一寄托所在"4的地方爆发,让外国方面倍加关注。

英、美、法三国领事看到有机可乘,立即宣布:"租界严守中立",清朝海关不得在外滩办公。

上海的海关行政被迫停顿。

小刀会占领县城两天后,英国领事阿礼国借口"在本埠海关机构及合法当局尚付缺如的状态之?quot;,为了履行"庄严条约","保障中国关税的征收",伙同美国副领事金能享公布了《海关行政停顿期间船舶结关暂行条例》。

这个条例袭取了先前的临时保税的办法,规定英美船货出口的结关手续由英美领事馆办理;准许货运承办人、进口商和航运商使用票据担保,取代条约规定现银完税的办法;所出票据于40天内在上海向中国海关监督凭票付款;只要办完这样的手续,船舶就得离口。

5条例中所用的"票据担保"方式的确适应当时银根吃紧的形势。

但这个条例事实上绝不是什么为了履行条约,保护中国的关税。

这种"领事代征制度"实际上起了外国方面劫夺中国海关的桥梁作用,也成为阻碍中国本身重建海关的手段,为外籍税务监督制度作了准备。

尽管如此,在江海关行政停顿之际,这个条例若能切实实行,对中国的税收还是有利的。

但是美国商人坚决反对,而后美国公使马沙利借口英国有夺取上海,进而控制也许是世界上最富庶地区的扬子江流域的野心,决定与之分道扬镳。

而实际上发生的事让马沙利相信,由美英领事代收关税使美英商人处于不利的地位。

10月28日,美国副领事自行宣布《暂行条例》失效。

美国首先破坏《条例》,英国亦不愿吃亏。

英国全权公使文翰一开始就对《暂行条例》不热心。

他写道:"我仍然认为,不应将关税和港口税交给目前占领上海的各方"6。

而英国商人对此办法也很愤慨。

他们认为,其他国籍的船只来来往往都不需交税,处罚他们是不公平的。

最终阿礼国于1854年1月30日声明:"我不能无限期地为中国海关继续征税,条约上我也找不到这样的责任"。

因而声称:除非其他国家的贸易同样课税,英商就不必缴纳异常应付的关税。

7至此上海口已成为一个自由港。

二、中国政府的临时海关小刀会占领县城后,身兼江海关监督职务而"亡命"租界的上海道台吴健彰在县城失陷一个多月后,被清政府正式委派为苏松太兵备道和江海关监督。

由于海关监督官印章丢失,他发出通告说,将?quot;常州漕运使"官印代替江海关监督官印,仍按旧制办理关税征收事宜(10月10日)8。

针对这一通告,英国领事阿礼国竟然声称:"须俟大清军收复上海县城,阁下到江海关视事之日",才准备和他商谈征收关税事宜9。

吴健彰既身为海关监督,便于10月底带着一支军队,企图进入"租界"在海关原址恢复办公,但被英国军舰斯巴达号的士兵拦阻。

而后吴健彰只好在陆家嘴附近的两只老兵船上设立临时海关。

这个临时海关并未被帝国主义国家腥稀S⒐\ue310焓掳⒗窆\ue31a担?quot;我已奉命声明,我方不承认这种水上海关"。

10法国领事的态度更加蛮横:"当我没有看到上海确实已有可以承认的正常机关,足以保证两大帝国间的现行条约的履行,尤其对于我国人民的贸易、生命和财产权力得到保护的时候,本领事认为有权准许我国船只自由地进出本港,而无须缴纳任何关税"11。

美国领事馆勉强"承认"了浮动海关,但美商却不以承认并且致函美国副领事:"对于你承认一个流动的水上海关,也就是随时可能被赶跑的海关,我们和我们的同行认为这是严重危害美国利益的行为,我们不得不对此提出严重的抗议"12.其它国家代表也都拒绝承认。

这样吴健彰的水上海关只得以失败告终。

觉察到"水上海关"不能发挥任何职能的吴健彰继续寻求新的方法,打算在陆上重建海关。

可是,在租界外滩重建海关一事遭到英国领事的反对而无法实现。

于是他又决定在苏州河北岸建立临时海关,通知英美法三国领事说,将从1854年2月9日起在该处开始办理海关事务。

对此,三国领事联名签署了回复,以海关监督"不论对于缔约国或非缔约国的任何船只,均一律行使监督权"为条件,将苏州河北岸的海关作为"直至县城收复在原址重设为止"的临时海关而加以"承认"(2月6日)13。

但事实上这只是在形式上对江海关问题作了一个了结,外国资产阶级对于这个脆弱无能的海关视若无睹,申报的船舶寥寥无几。

吴健彰为了取缔外商们的偷税和漏税,在上海通往内地的两条主要通道上的两个地点,即白鹤渚和闵行镇设置两个关卡,抽征华商货物的出口税,避免和外商接触,省去和外国官员纠缠。

担心关税征收完全摆脱领事控制的三国领事借口海关设在"內地",而不设在通商口岸,"显系违反条约",并联合宣布:三国船舶只要出具未缴纳关税即已开出的证明文件就得离口。

由此可见,外国资本主义多方干预中国的海关事务,致使江海关收不到关税,吴健彰的海关只能以失败告终,上海港口完全变为走私者的乐土。

三、三国税务监督的设立阿礼国看到江海关无法进行,他又重提自己于1850年表示过的看法,认为只要征税能以任何方式置于三个条约国的有效管理之下,就像是置于(中国)海关行政当局管辖之下一样,海关问题是可以解决的14。

英国副领事威妥玛提出一个由上海官员"募用外国人帮办税务"的备忘录。

6月中旬,阿礼国抛出了一个"诚实与精干的外国成员和中国当局相结合"的上海半殖民地海关的具体组织方案15。

可见英美法的目的是掌握江海关的行政管理权。

此时美国新任公使麦莲到华,他奉到皮尔司政府关于和其他有约国合作的训令,趁要求清政府十年修约的机会,承担起胁逼上海官员改变江海关制度的任务,当面要求清政府两江总督怡良撤消内地关卡。

他还以偿还《暂行条约》实行期间商人的欠税作为诱饵。

这对当时面临军费竭绌困境的清政府无疑是一大诱惑。

这个诱惑促成了昆山会议。

1854年6月29日吴健彰、阿礼国、马辉(美国领事)和伊担(法国代领事)参加了昆山会议。

这是一次关系今后整个近代中国海关制度问题的重要会议,也是中国海关募用洋员制度的一次探本溯源的会议。

最后吴健彰同英、美、法三国领事之间签订了中国海关聘用外国人的《协定》。

这个《协定》使中国的一个通商口岸的海关行政完全控制在外国势力手中。

领事对海关事务的干涉也大大加强:第一、各领事都得选择和提名一个委员,而上海道只能按提名加以委任;第二、在弹劾税务监督的不法行为或玩忽职守的"混合法庭"上,三国领事较之拥有两个表决权的道台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三、各领事还拥有查阅海关一切档案册籍和公文的权利。

而海关监督职权只不过是任命领事所选派的外国人为税务监督,并不能按其个人意见解聘他们。

更甚之,若没有税务监督的"副署和签章",监督所签发的正式文件也不能生效,中国海关俨然成了英、美、法三国驻沪领事馆的附属机构。

根据协议三国领事各提名一人,经吴健彰委派"帮办"上海海关税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