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禅诗欣赏
唐朝白居易念佛的诗句

唐朝白居易念佛的诗句唐朝白居易念佛的诗句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擅长刻画人物,尤其在诗歌中描写佛教寺庙和生活常见的器物等方面更是别具匠心。
白居易的佛教信仰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尤其是他曾经创作过一系列以“念佛诗”为主题的精品佳作。
以下是白居易念佛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赠北岩禅师》白居易在这首诗中,以自己已年近七旬,忌惮佛韵之深:“说作得佛千年在,岂知五体有尘散。
”故意以婉转的语言描写自己对北岩禅师的仰慕之情,“兴来神会意,坐卧静无机。
有时愧远礼,翻思厌俗规。
人间非久住,思想自相疑。
”二、《忆起上项寺赤壁寺静居因寄相知》这首诗中,白居易主要描写自己和陶渊明各自在独居时精神的变化情况。
白居易谈起了陶渊明,夹起了自己的作品与陶渊明的诗作,最后强化了念佛修行的方法,“乐游原上清秋节,咏月嘶风空灵味。
若不乘兴把诗吟,悲风如曲微悲切。
念佛十首心省个,令人欣然起故迹。
”三、《赞禅山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赠诗给了漳州大都禅寺的方丈,借喻佛教寺庙充满着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气氛,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可以带给人们身心上的平静与安宁,“寺静自纯清,风泉处处声。
白阳苍翠里,草木乱芳迥。
怀旧思深处,阳台捧云情。
独怜禅路在,高下翠微正。
”四、《送昙谷禅师》这首诗表现出白居易对禅师昙谷的友情和敬意,所表达的是对于念佛的推崇和成为佛教徒所带来无穷的收益,“出门去事佛,快意古今人。
住本非寻常,名高谁复闻。
强亲长者泪,言下衆人分。
秋风分袂后,古寺在层云。
”五、《晚栖香应寺遣怀忆旧居作》这首诗讲述的是白居易在自己府前横突上的花灯开放之时,回忆过往生活和对禅修派别的理解,“灯照石楼月照床,江风吹落綵云香。
前溪昨夜初消雪,古郎谁似掌蒿篙。
期识通家鸟字样,不污屠耳席名章。
清明围节或来望,几日南陵自拟忙。
”以上就是白居易念佛的诗句,可以看出白居易对佛教有深厚的理解和信仰,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静心)十首有名的禅诗

(静心)十首有名的禅诗1.以退为进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生活中,碰到不如意时,低一低头,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即使外界认为我们是退步的,不必动摇,坚持心中的信念,退步原来是向前。
2.山不转水转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从差别中来认识同一,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澄明宁静,喧嚣之地也有静寂平安。
3.回归自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南宋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4.淡定从容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身在红尘,心在净土,滚滚红尘,只是浮生一梦。
5.聚散随缘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自然有阴阳消长,人生有成败兴衰,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所谓“缘来则聚,缘尽则散”,还是一切随缘!6.无是无非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7.笑口常开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好好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不应费尽心机,舍本逐末,把时间花在争名夺利之上。
8.闲云野鹤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慈受怀深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9.庸人多厚福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苏东坡聪明多被聪明误,傻人往往有傻福。
10.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白居易《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古诗词赏析《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读禅经·须知诸相皆非相》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注释】①无余:无余涅槃。
有余:有余涅槃②空花:空中之花。
病眼者见空中有花,但虚空原无花,只是眼病所见。
譬喻妄心所计之诸相并无实体③阳焰:大乘十喻之一。
阳光照射在旷野之上所产生的'幻相,渴者见之以为是水【赏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余涅槃也是不可住。
若住于无余,执着无余,即见无余相,自然不得究竟,落于有余。
故曰“若住无余却有余”。
究竟真理,言语道断而不可言说,心行处灭而不可思议,所以“言下忘言”则一时顿悟。
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生即是一场大梦,而于此梦中大说“人生如梦”,就是“两重虚”。
凡夫所执种种,无非空花。
空花只因病目起,并非实有,只是目愈则空花自无,于此不可执着求个空花灭处。
譬喻修行,只是复众生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并非更可得个什么空花之果。
即无所灭,亦无所得,阳焰觅鱼,也是这个意思。
禅与动,俱是空话,不可执着。
以禅斥动,以动斥禅,或禅动相融,皆入执着中,难于如如相应。
禅动具不执着,不执着亦不执着,自然是“不禅不动即如如”了。
白居易介绍唐代: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禅诗十首

白居易禅诗十首
一、《醉落魄·其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发悲欢犹未了,酒醒人散却风雨。
二、《醉落魄·其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少年行·九日》。
九日得令日光寒,九日行程路不长。
朝花夕拾空回首,却是荒城旧陌路。
四、《少年游·其三》。
游子夜归深秋雨,过江遥望客船稀。
路灯明明满街摇,不知心似谁家灯。
五、《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六、《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庭院深深·其二》。
莫许年少无忧日,老去谁知晚景衰。
添了丁壮肌肤白,只有离心百转秋。
八、《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十、《题西林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禅诗200首暨赏析

禅诗200首暨赏析天地悠悠,禅机无限每天读几首,心湖从此波澜不惊!1、禅诗一百首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
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白居易 《读禅经》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我们都有固有认知,根深蒂固,指导我们度过了数十年。你可曾知道,不实在的现象就如同眼睛疲劳可以看到空中的花朵,然后我们对它赞叹或厌恶。烈日下荒漠上显现的“河流”,然后我们在河里抓鱼。细碎的世界里,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太多的时间都是在追寻虚无的东西,很少反观自己是不是在“不健康”的状态下生活。往往都是依靠着这些错觉来建立自我的成就与价值。
来源:爱佛网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喜好佛法,不仅参访高僧问道,同时也反躬自省,并且把悟到的境界糅合到了他的诗作之中。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他对真谛的领悟。
“须知诸相皆非像,若住无余却有余”,白居易讲到,任何的事物,当你还不能看到它的本质的时候,它都是虚幻而无实的。眼睛看不到物品刹那间微细的变化,不知道它终究坏灭,心也感受不到自心迁流的状态,不知道它究竟无常。于是从来都不曾清醒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无余”即是解脱,但,若住于解脱,却又不是真的解脱了。因为有了“住”,就必定会有“不住”,如此,变动的境界就不是解脱的真谛。
梦里不知身是客,空有一如不二禅。原来“无花即知无果,无戒即知无空;无梦即得自在,无余即是解脱。”
禅诗欣赏——白居易 《读禅》
须知诸相皆非像,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不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梦里不知身是客,空有一如不二禅。原来“无花即知无果,无戒即知无空;无梦即得自在,无余即是解脱。”
禅诗三百首

禅诗,指的是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
自古以来,我国关于写禅诗的僧人非常多,作品数量达30000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僧院花·白居易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3、赠衡岳僧·怀素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清松。
4、题僧院·灵一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5、简寂观·灵彻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6、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皎然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挂枝。
7、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大颠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8、马上作·贯休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音,家在凝岚一点中。
9、木仙庵吟诗·吴承恩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清更新。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10、山中作·处默席帘高卷枕高攲,门掩垂萝蘸碧溪。
闲把史书眠一觉,起来山日过松西。
11、孤猿叫落中岩月偈·延寿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12、千尺丝纶·德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3、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4、赠质上人·杜荀鹤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15、溪上遇雨二首·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次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16、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7)洛阳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
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
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
《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
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
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
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
“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
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
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
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
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
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
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
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
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
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
”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
”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
”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
”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禅诗欣赏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 )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世习儒业的书香之家,其 祖父辈都是明经科出生的小官员。
生性聪慧的白居易从小就 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六岁就学写诗,九岁就可以辨 别声韵,并且他青少年时期学习很刻苦:“昼课赋,夜课书, 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灵秀 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使白居易早年就显露出优秀的 文采。
他十六岁时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离离原上草,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至尉,不久召为翰林学士,任左拾遗等要职,曾颇受唐宪宗 皇帝的信任和优待。
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被贬为江州司马和忠 州刺史。
后又曾经奉召回京担任中书舍人、秘书监、刑部侍 郎等要职,并曾外任杭州和苏州的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 都洛阳等,七十五岁时终老于洛阳。
相传白居易去世后,唐大中皇帝以诗悼之: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风格质朴晓畅,他在世时就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如他自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建 ” 情。
”白居易经由科举考试而进人仕途, 九岁成为进士,岁时以“拔萃”登科,为秘书省校书郎,五岁为周 章已满行人耳,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的诗,感情真挚,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
士庶、僧徒、孀 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白居易的名篇丽句和诗集当时还流传到日本、 新罗 (今朝鲜)、日南(今越南 )、契丹等国,“白居易讽谏集,契丹主亲以之。
”从公元9 世纪起, 白居易的本国字译出, 诏番臣读诗对 日本文坛的影响持续了约四百年,很多大臣、贵族、文人都 将学习白诗作为必备的文学修养,把吟诵白诗当作显示博学 和高雅的方式。
日本的《江谈抄》 等古籍就记录了嵯峨天皇、 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等喜读白诗并与大臣讨论白诗的轶闻。
有许多日本诗人和作家都从白诗中汲取过营养。
如平安时代 最著名的女作家紫式部和清少纳言,俳句大师松尾芭蕉和与 谢芜村等都是白诗的爱好者。
直至现代,仍有不少日本人喜 爱白诗。
如日本前首相片山哲就是一位白诗爱好者,他还编 译出版了《大众诗人白乐天》及续篇。
白居易有着很深厚的佛缘, 是个笃信佛法的居士。
如《旧世,屡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也。
”《五灯会元》 卷四载: 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 刚宝戒。
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
十五年,牧 杭州,访鸟窠法师,有问答语句。
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己在《与元九书》 中 云:“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 凡乡校、 。
” 唐书白居易传》云:“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
”苏辙《书 白乐天集后二诗》 中云:“乐天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上大慧,演出教理……凡守住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
”白居易亦自云:“予早岁与钱君同习《金刚三昧经》”“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
”并曾作诗说自己前世应是个僧人:“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他自撰的墓志铭亦云:“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
”等等。
白居易一生中兼修佛教禅宗、净土宗,同时也信仰密宗、华严宗等其它佛教宗派。
(白居易故居考古发掘出土的石质残经幢上刻写的《大悲心陀罗尼》和密宗咒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证为白居易所书写。
)如他的诗作所云:“官秩三回。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
”高僧。
”他很喜欢参访一些德才兼备、气质超凡脱俗的高僧大德。
他于贞元年间师事东都洛阳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且“由是人于耳,贯于心,达于性,于兹三四年矣。
”还根据自己的修学心得和体悟写作了“八渐偈”。
他曾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于大彻禅师,参究南宗禅。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常学习坐禅,并与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密切。
白居易师从马祖道一的洪州禅传承弟子佛光如满禅师,两人的师徒情谊延系了三十五年之久。
他后来施巨资修复洛阳香山寺和香山寺经藏堂,藏进“新旧大小乘经律论集,凡五千二百七。
”卷。
”并和佛光如满禅师在香山寺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临终时遗嘱家人把他安葬于香山如满禅师灵塔之侧,把佛教当成了自己生命与灵魂的归宿。
白居易认为:“文之用大矣哉!国家以文德应天,以文教牧人,以文行选贤,以文学取士,二百余载,焕乎文章。
故土无贤不肖,率注意于文矣。
”他写了不少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诗,晚年时还将自己的文集供养给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收藏,并且发心: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
”他愿将来自己生生世世能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弘扬佛教正法的妙理。
从白居易的很多诗作来看,他是一个“世缘终浅道缘深”“身不出家心出家”的菩萨道行者。
正如白居易朋友陈鸿的《长恨歌传》中云:“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白居易是一个多情善感,富于诗人浪漫气质的人。
他对美好的山川花草树木、清风明月的良辰美景别抱一份怜爱珍惜的情怀。
如他抚惜群芳丛中那些寂寞开放的花:;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今日多情唯我到,每年无故为谁开”“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德宗、顺宗、宪宗、宗六朝。
他曾经历青少年时代的干戈战乱和南北“奔食”的颠沛流离,少年丧父和中年丧母的悲痛,两个兄弟的早夭和四个子女的相继夭折,众多好友的先逝,宦海的沉浮等,一次次伤痛的生离死别,“朝承恩,暮赐死。
”危险的仕途,人情的冷暖,使心灵敏感的诗人不由得叹惋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其诗篇对时光飞逝、青春难再、老之将至的伤叹俯拾皆是:“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
所怪少年心,销磨落何处。
”“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
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而千百年来令人们执着地孜孜以求并赋予很多浪漫幻想的爱情,也同样是虚妄不实、无常易逝的假象。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有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山盟海誓,而在渔阳颦鼓动地而来的国家战乱时期,面对六军不发的危急,唐玄宗也只能下令赐死杨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痛失贵妃之后衰老的玄宗皇帝,面对宫苑中的春风桃李,秋雨梧桐,落叶满阶,是难以排遣的寂寞凄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而转世投生在缥缈仙山间修道的杨贵妃,也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天上人间难以相会。
而在世俗人的生活中,虚幻无常的爱情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身心的伤害和痛苦。
如“容德俱如玉”的少妇,因为富贵丈夫的薄恩和群妾的谗言,“何意掌上玉,化为眼中砂。
”而在“凉风飘嘉树,日夜减芳华。
”的秋季里伤感悲叹。
结婚不到五年的端庄少妇,“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被丈夫所嫌弃。
不谙世事的美丽少女,因为感动于一见钟情的恋人指松柏为誓的甜言蜜语而与之私奔,结果却受到夫家的刻薄对待,终至“出门无去处”“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陷入羞悲痛苦绝望的境地。
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色艺双绝的琵琶女,年长色衰时,也只能“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她由繁华走到凄凉的失落与无奈,使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泪湿青衫,悲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对人生的虚幻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体现,如:“恩爱元是妄,缘合暂为亲。
”“幻世春来梦,浮生水上沤。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世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 一缕鸿毛天地中。
”“进退者谁非我事,世间宠辱常纷纷。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勿叹韶华子,俄成婆叟仙。
请看东海水,亦变作桑田。
”“掩泪别乡里,飘摇将远行。
茫茫绿野中,春尽孤客情。
驱马上丘垅,高低路不平。
风吹棠梨花,啼鸟时一声。
古墓何代人,不知姓与名。
化作路傍土,年年春草生。
感彼忽自悟,今我何营营。
”“花尽头先白,登楼意若何。
几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
”“青青东郊草,中有归山路。
归去卧云人,谋身计非误。
臭世界终须出,香火因缘久愿同。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
空门此去几多地? 欲把残花问上人。
”短暂无常的人生就像春天里的一场幻梦,所有的那些欢笑与哀愁,恩爱与别离,尊荣与衰亡,都只是随着缘起生灭而暂时地显现,如同飞鸟在天空中的印迹一样终究无处可寻觅。
在茫茫宇宙天地沧海变桑田的无尽时空之流中,我们不过百年的生命就像石火电光一样瞬息即逝,而人们不知道利用这么宝贵难得的人生来修心养性和行持佛教善法,却日夜为了名利而营营扰扰,身心奔波疲顿。
不知不觉间,美好的青春韶华已随风而逝,鬓发悄然染霜。
人生的无常危脆就像水上的浮沤,命运的沉浮不定如同业风中飘荡的一缕鸿毛,而世间的芸芸众生所承受的生命与心灵的痛苦往往是沉重而难以自拔的。
人们在一生中百般争夺算计,而别无选择地面临生死离别时,金钱与地位都是一丝一毫也带不走的。
野草萋萋的古墓坟丛里,曾经拥有花样年华的生命都已经化作泥土,只有棠梨花在晚春的轻风中寂寞地绽放。
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伤的时代,国事的兴衰治乱,多艰的世事和流逝的生命,爱情的迷惘失意,引发着诗人浓郁缠绵的落寞与伤感,和对短暂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叹惋: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充满铜臭的现实人生空幻本质的体会与思索,使佛缘深厚的诗人希望能在佛教中寻找到生命的本真意义。
阶前娇艳的红芍药花的盛开与凋零,使心灵聪慧的诗人更加体悟到生命的无常与虚幻。
茫茫绿,野中,有通往清净的山间古寺的道路,诗人手持落花,来到远离尘嚣的寺庙中,向高僧请教色空不二的佛法妙理。
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誓以智慧水,洗净烦恼尘。
不将 恩爱子,更种悲愁根。
”“觉路随方乐,迷途到老愁。
须除爱名障,莫作恋家囚。
”“惹愁谙世网,治苦赖空门。
”“能度衰苦厄。
”“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疾空。
”“自我心 存道,外物少能逼。
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
”“乱息归禅 定,存神人坐亡。
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不动为吾志, 无何是我乡。
可怜身与世,从此两相忘。
”白居易深谙红尘世网中的种种痛苦和烦恼,而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与慈悲令他非常倾心和叹服,他在佛法中寻找到 了生命的答案和立身处世的精神支柱。
自从他虔心信佛以来, 佛教的智慧法水使他的烦恼尘垢渐渐消净,世情也日益淡泊, 少有再为世事伤心悲叹的时候。
而修学佛教禅定的身心清净 安乐的觉受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只有佛教才可以帮助众生究 竟解脱一切生老病死的忧悲苦恼,最终到达涅槃的彼岸,而 贪恋执着世间的名利情爱只会让人们误入迷途,虚度宝贵的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