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
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

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独特的技艺和艺术价值,使得中华传统手工艺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们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在流传与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和审美观。
一、陶瓷工艺中华传统陶瓷工艺流传已久,起源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
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化艺术价值,又有实用功能。
中国的青瓷、白瓷、粉彩、斗彩等传统陶瓷工艺都以精湛的手工技艺、独特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闻名于世。
例如,景德镇的瓷器以其精美的绘画技艺、高雅的造型和纯净的釉色成为世界闻名的传统手工艺品。
二、织锦工艺织锦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它源自古代的织造工艺发展而来。
织锦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经过选丝、染色、织布、刺绣等多道工序。
中国织锦以其丰富的色彩、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
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等都是中国传统绣艺中的瑰宝。
三、木雕工艺中国的木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的艺术创作和家具制作。
中国木雕以其生动的形象、细腻的雕工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
北京的雕版印刷、安徽的徽墨、山西的刻纸等都是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代表。
四、剪纸工艺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之一,它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剪纸工艺以其精巧的剪法、独特的图案和轻盈的形态而闻名。
剪纸可以用作窗花、贴纸、挂饰等装饰品,也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
山东的泰山剪纸、山西的中条剪纸等都是中国传统剪纸工艺的代表。
五、刺绣工艺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它起源于古代的纺织技艺和装饰工艺。
中华传统刺绣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精细的工艺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苏绣、四川的蜀绣、湖南的湘绣等都是中华传统刺绣中的代表。
总之,中华传统手工艺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瑰宝。
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手工艺,让它们继续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更多的色彩与魅力。
中国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

中国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
中国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包括了陶瓷、织锦、漆器、玉器、雕塑、木工、金属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
1. 陶瓷: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源远流长,著名的有青花瓷、白瓷、大明五彩等。
其中青花瓷以其特殊的工艺和美丽的纹饰而著名,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
2. 织锦:中国的织锦技艺历史悠久,以织造工艺精湛、色彩丰富著称。
其中苏绣、湘绣、蜀锦等地方绣种是中国传统织锦艺术的代表。
3. 漆器:中国的漆器制作源于古代,中国人在自然树脂的基础上研制出特殊的漆器工艺。
漆器具有防潮、防腐、装饰效果持久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餐具、家具、工艺品等领域。
4. 玉器:中国古代被誉为“玉石”的材质,在中国民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玉器制作工艺繁复,如玉雕、玉绳编织、玉镂空等,以其精致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而著称。
5. 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工艺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泥塑等。
木雕以其立体感和细腻的手感深受爱好者的追捧。
6. 木工:中国的木工工艺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代表有红木家具、楠竹编织等。
红木家具以其质地坚硬、纹理美丽、雕刻精细而著名,被视为中国传统家具的绝佳代表。
7. 金属工艺:中国的金属工艺有镂金、铜器等。
其中镂金工艺是一种将金箔或金丝加工粘贴到器物表面的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和装饰品制作中。
这些传统的工艺美术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独特之处,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传承传统的九大工艺有哪些

传承传统的九大工艺有哪些1.丝绸织造: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之一,以丝绸为原材料,通过织造、印染等方法制成各种绸缎产品。
丝绸织造技艺渊源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青花瓷制作: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青花瓷制作工艺曾经是国家机密,传承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3.金银首饰:金银首饰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金、银、珠宝等贵重材料为原料,通过锻造、镶嵌、印花等工艺制作成各式首饰。
金银首饰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4.刺绣: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丝、棉、麻等线绸为原料,通过绣针、绣线等工具,将各种图案刺绣在绸缎、麻布等织物上。
刺绣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5.漆器制作:漆器制作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漆料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涂刷、雕刻、堆积等工艺制作成各种器具、工艺品和艺术品。
漆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6.红木家具制作: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红木材为主要原材料,通过雕刻、拼接、抛光等工艺制作成各种家具。
红木家具制作技艺独特细腻,被誉为木雕艺术的代表之一。
7.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纸张为原材料,通过剪刻、拼贴等工艺制作成各种图案和造型。
剪纸艺术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8.民间工艺品:民间工艺品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通常是由民间手工匠人制作,以纸、竹、木、麻等自然材料为原料,通过削、折、编、织等工艺制作成各种日常用品和礼品。
民间工艺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气息。
9.陶瓷制作:陶瓷制作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陶土为原材料,通过制作、烧制等工艺制作成各种器具、工艺品和艺术品。
陶瓷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有什么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有什么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传统手工艺:
1. 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以五彩缤纷的线绳编织而成,具有辟邪驱邪、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
2. 陶瓷:中国古代陶瓷制作技艺精湛,如汝窑、官窑、青瓷等都是中国陶瓷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3. 刺绣:中国传统刺绣技艺源远流长,如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地方刺绣。
刺绣作品通常以丝线绣制,精美细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 雕刻:中国的木雕、石雕和牙雕等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代表作品有敦煌石雕、北京故宫的木雕以及广东的岭南牙雕等。
5. 剪纸:剪纸是一种流行于中国的剪裁艺术,以一张纸为材料,通过剪刀剪出各种形状,构成各种图案和即景描绘。
6. 编织:中国的编织工艺包括竹编、草编、藤编等,如北方的草鞋、南方的藤席都是传统编织工艺的代表作。
7. 瓷器绘画:瓷器绘画是中国瓷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青花、粉彩、刻
花等都是中国瓷器绘画的代表形式。
这些传统手工艺都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实践中流传至今。
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中国传统民间的工艺

中国传统民间的工艺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丰富多彩,包括织布、刺绣、剪纸、陶瓷、瓷器、剪纸、编织、木雕、竹编等等。
1. 织布:中国传统的织布工艺在不同地区具有独特的特色,包括云南的布依族织布、四川的彝族织布、江苏的绸子等。
2. 刺绣: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以绣花、牡丹刺绣、苏绣、粤绣等闻名于世。
3. 剪纸:中国的剪纸工艺源远流长,各地有各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例如鲁村的窗花剪纸、寿宁的红剪纸等等。
4. 陶瓷:中国的陶瓷工艺古老而精湛,包括景德镇的瓷器、汝窑的汝瓷、龙泉的青瓷等。
5. 编织:中国的编织工艺包括扎染、苏绣、扎染、乌孜绣、土家绣等各种族特色的编织艺术。
6. 木雕: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以其精美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汇集了长方表、浮雕、高楼大庙、佛寺等种类。
7. 竹编:中国的竹编工艺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例如江南的竹编艺术、四川的竹编艺术等。
这些传统民间工艺代代相传,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工艺制作和工匠技术有哪些传统

中国古代的工艺制作和工匠技术有哪些传统中国古代的工艺制作和工匠技术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和技术:1.陶瓷工艺: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时期的彩陶,以及东汉时期的青瓷、唐代的唐三彩等。
2.金属工艺:中国古代金属工艺技术精湛,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唐代的铜镜等。
3.纺织工艺:中国古代纺织工艺有着丰富的品种和技艺,如丝织、麻织、棉织等,以及绣花、印染、缂丝等装饰工艺。
4.建筑工艺: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具有鲜明的特色,如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以及斗拱、翘角、飞檐等装饰手法。
5.雕刻工艺:中国古代雕刻工艺技艺精湛,如石雕、木雕、玉雕等,代表作有故宫的紫檀木雕、乐山大佛等。
6.造纸工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对世界文化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如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逐渐取代了简牍。
7.印刷工艺:中国古代印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唐代的雕版印刷、宋代的活字印刷等,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8.火药工艺:中国古代火药工艺发明于唐代,后来发展为火器制造,对世界军事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9.茶艺:中国古代茶艺讲究泡茶、品茶、茶道等,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对茶叶的品种、炮制、品鉴等有着详细的论述。
10.中医工艺:中国古代中医工艺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如针灸、推拿、中药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传统工艺和技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底蕴。
在传承和保护这些技艺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品是什么?解题思路:回顾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答案: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品有仰韶文化的彩陶、东汉时期的青瓷、唐代的唐三彩等。
2.习题:简述中国古代金属工艺的特点。
解题思路:分析中国古代金属工艺的技术特点,如合金比例、制作工艺等。
100种非遗手工艺

100种非遗手工艺:中国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遗手工艺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技术和工艺的独特性,同时也记录了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审美。
本文将介绍100种非遗手工艺,旨在传承和保护中国文化。
1.绣花:绣花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有文字、人物、动物、花卉和鸟类等不同图案。
以苏州的刺绣、湘绣和蜀绣等闻名于世。
2.折纸:折纸是一种日本文化,该文化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
它通过将平面纸张折叠成各种形状,来创造出丰富的造型。
3.窗花:窗花广泛用于中式建筑的窗户上,它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的五彩纸缎。
窗花既可以用来增加居住环境的美感,还可以在传统节日时增添气氛。
4.木偶:木偶是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通常通过线操控进行操作。
其制作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将木块剖成各个形状并进行打磨、雕刻、绘画等。
5.纸扎:纸扎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文化的祭祀活动。
纸扎工艺可分为天南地北、花鸟虫鱼、悲欢离合、神话传说等多种。
6.皮影: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通过用半透明的牛皮或马皮制作人物形象来诠释故事。
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汉代,在唐代时达到了高峰。
7.刻章:刻章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刻章大多用于印章或邮戳等方面,其制作过程需要讲究技巧和精湛的刀工。
8.木雕:木雕是一种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手工雕刻、雕塑和刨削技术为基础。
木雕作品不仅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才华,同时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9.花灯: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主要用于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其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需要艺人进行设计、画画、描线、绘饰等一系列步骤。
10.纸雕:纸雕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依靠折叠、剪裁和粘贴纸张,将平面的纸张转变成立体的形态。
纸雕艺人需要精湛的手艺和创造力。
11.竹编: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竹和木材的天然光泽和颜色,向人们展现出生活的美好。
其制作过程需要一个有耐心的心态和细心的动作。
中国有名的传统手工艺品

中国有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一些中国有名的传统手工艺品:1.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的传统手工艺品。
它起源于汉朝,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剪纸的图案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各种题材。
剪纸技艺精湛,作品精美,被誉为“活化石”。
2. 京绣:京绣是指中国传统的北京刺绣。
它起源于唐朝,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京绣以其精湛的绣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京绣作品细腻精致,色彩华丽,主题丰富多样,常被用于扇子、衣物等物品上。
3. 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一种以蓝色作底色,并以木笔或刻模印刷花纹的传统手工艺品。
它起源于明朝,流行于全国各地,特别是江苏和浙江地区。
蓝印花布图案独特,多为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国传统元素,被誉为“生活在布上的中国风情”。
4. 陶瓷:中国陶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东方瓷器之乡”。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艺精湛,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包括瓷器、陶器和瓷雕等。
中国陶瓷的特点是色彩鲜明、质地细腻、造型优美。
例如,汝窑瓷、青花瓷和景德镇瓷被视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典范。
5. 四川绣球:四川绣球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主要流行于四川地区。
它起源于明代,是一种以丝线为材料,以绣针绣线为工具,将各种图案刺绣在绣球上的技术。
四川绣球的图案多样,既有花鸟、人物,也有山水、文房四宝等。
作品形状各异,色彩瑰丽,被誉为“丝线之花”。
以上只是中国有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小部分。
由于中国庞大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
每一种手工艺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的智慧,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这些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传统工艺品研究的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工艺工艺篇导言中国传统工艺,是历代中国人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手工技艺所创造的手工艺品以及相应活动的总称。
作为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特征,又显示了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
中国传统工艺有烧造、织绣、印染、编结、木作、营造、装潢、扎糊、剪镂、刻印、画绘、塑作等技艺类型。
现在被习惯地划分为陶瓷、金属、染织、漆器、家具、编结和雕塑等几大门类。
一、烧造工艺1.陶冶泥火泥土最初的陶化,意味着人类对火的创造契机的第一次把握。
火,从此成为人类创造力的延伸。
谈论陶器烧造,人们因此爱说“火的洗礼”。
所谓“火的洗礼”是由火候、火焰作用于泥料来兑现的。
“火候”即温度,是界定“陶”和“瓷”的一项物理指数,更是陶瓷艺术的技术前提。
一般地说,成陶温度约在700-1000摄氏度之间,成瓷温度则在1100摄氏度以上。
成熟的中国瓷器多在1300摄氏度左右。
“火焰”,即烧造气氛,是决定“陶色”和“瓷色”的一种化学因素,同样也是陶瓷艺术的技术前提。
火焰,有氧化和还原两种性质。
火焰的一定性质和变化,会直接影响陶瓷制品的胎质、釉色、光泽和肌理。
例如:同样含铜的釉,用氧化焰会烧出漂亮的绿色或青色,而用还原焰则会烧成美丽的红色;若是含铁的釉,两种火焰烧成的釉色几乎正好相反。
所谓“白如玉”的传统白瓷,是用还原焰烧成的。
谈论陶器烧造,人们往往把“泥”与“火”相提并论。
坯胎和釉子,是陶瓷之“泥”的基本内涵,坯胎,是用泥料构筑的陶瓷制品的形体骨架。
以烧结点为分水岭,在前称“坯”,在后称“胎”。
在变化过程中,“泥料”是造成这种统一的基础,它不仅规定了陶瓷的形态,而且规定了成“陶”或成“瓷”的趋势。
一般地说,制陶的泥料主要是含杂质较多的粘土;制瓷的泥料主要是由高岭土组成的瓷土。
前者颗粒不匀,常含杂质,烧结后胎质粗松,不透明,具有吸水性,叩之声浊;后者颗粒细匀,成分纯净。
烧结后胎质坚硬致密,有半透明性,吸水率极小,叩声清扬。
釉,也称釉子,是覆在陶瓷胎骨上的透明或半透明、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釉料的主要成分是釉石,碾碎细炼后制成釉浆挂在成型的坯表上。
釉料熔点比胎骨要低,有较强的张性和流动性,烧结过后平匀光滑。
除耐磨、耐蚀、不渗水等理化性能外,陶瓷挂釉等于披上一件美丽华灿的衣裳,光彩照人。
2.陶瓷匠心《考工记》所记“抟埴之工”,即陶工。
“抟埴”就是用粘土拍成陶器坯子的意思。
抟是一种最原始的成型技术,捏塑和泥条盘筑也同样原始。
以后出现的模制和轮制法,是制陶术的革命性进步。
轮制技术开启了中国一贯几千年的辘轳拉坯成型技艺传统,使圆器成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形式。
除圆器外,传统陶瓷器皿还有琢器。
广义的琢器,是指不用陶车拉坯成圆形的其他形状的器皿,如方行器、扇行器、棱状器或各种异行器。
天下器物,多有装饰。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
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
刻镂装饰是在坯体上刻画、点戳、镌镂、纹饰,也有在釉表进行刻饰的,如刻瓷;模印装饰是成型时靠模子将纹饰印在坯体上;堆贴装饰是用泥在坯体上堆塑,或用泥片预制成形,再贴在坯体上的浮雕纹饰;釉色装饰即以各种有色或无色、透明或半透明、高温或低温、有光或无光的釉子直接为饰,亦有以色釉绘出纹饰的;化妆土装饰是用细土或细瓷土制浆挂在坯体上,以掩饰胎面,并减少坯胎对外表的玻璃釉的渗吸;彩绘后罩釉烧成的是釉下彩(如青话、釉里红、釉下五彩等),由先施釉烧成,再在釉表彩绘,并低温烧烤的是釉上彩(如古彩、粉彩、新彩、珐琅彩等)。
上述六大类装饰手法,往往彼此配合,被综合地用于陶瓷装饰。
3.瓷的发展关于瓷器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白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就是“原始素烧瓷器”;商代创造了青釉,发展成“原始青瓷”。
另一种观点认为成熟的、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东汉,而以前的带釉器是“高温釉陶”。
两种观点分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科学的瓷器定义”。
其实,凡事都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两种观点不难统一起来。
也就是说,原始白陶是一定瓷器因素的确切端倪(如高岭土作胎,火候在100摄氏度以上),而东汉青瓷则是瓷器因素的全面实现。
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江浙一带始终是青釉器(或是说原始青瓷)主要产地。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
且南北青瓷的风格差异十分明显,已形成两大生产体系。
就釉色而言,北方青瓷中泛黄,而南方青瓷则更加青翠。
这一时期的江浙青瓷生产,有越窑、瓯窑、婺窑和德清窑四个窑系。
有“诸窑之冠”美称的越窑,在唐代创造了中国青瓷艺术的高峰境界。
陆龟蒙曾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所谓“千峰翠色”,正是对越窑青瓷莹润之釉色的点的诗意写照。
美丽的越窑器深得宫廷赏识,以至设官督造,并以“秘色瓷”相称。
隋代,中国窑工烧成了白瓷。
这项伟大的成就,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南青北白”的新格局。
白瓷对烧造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需尽量减少原料中铁的成分,并要适当地把握火焰。
河北邢窑于初唐崛起,以生产光素大方的白瓷而与越窑齐名。
白瓷给人以崭新的视觉感受,故成时尚。
一时间,“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另外,用颜色釉、釉下彩和绞釉纹胎来装饰瓷器,也是唐代的成就,它们为后来的陶瓷装饰开辟了新路。
于汉代铅釉陶发展而来的“唐三彩”,鲜明而典型地反映了唐代雍容博大、清新华灿的时代风貌。
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史上登峰造极。
五窑之中,汝窑、官窑和哥窑都是继续窑衰微后而一贯青瓷传统的官家窑场。
汝窑(河南临汝)瓷多为素器,土脉细润如同胴体,釉质莹泽,厚若堆脂,棕眼(釉中的微气孔)并巧露铜色胎骨最佳,以粉青为标准色。
官瓷共同之特征:釉厚过胎,釉层有微小如珠之气泡攒聚(素称“聚沫攒珠”),釉面有自然天成之裂纹(素称“蟹爪纹”);器口或棱线处釉薄而微露泛紫之胎色,器足无釉呈铁红或铁褐色(素称“紫口铁足”)。
哥窑,窑址迄今未发现。
据传,南宋时有章氏兄弟均善烧窑,生一生二同在浙江龙泉各主一窑。
生一所造,即为哥窑。
传世哥瓷一般呈“紫口铁足”之像,釉厚湿透,釉面润泽如酥,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纹或呈细密之“百圾碎”,裂纹多呈红黄色(俗称“金铁线”)或黑紫色。
龙泉窑(亦称“弟窑”)虽未在五大名窑之列,却以几抵厚釉之极限的“梅子青”等,穷尽碧玉般釉色之美。
钧窑(河南禹县)亦属青瓷系,其出品特别发挥了原料内铜元素即还原气氛的随即变化,生出亦青红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天成之美。
钧窑的突出成就在于以多色釉的创造,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青色。
定窑(河北曲阳),以烧造白瓷为主,称为“白定”,兼烧色釉及白釉剔花器,依颜色有红定、紫定、绿定和墨定等色釉器。
定窑的成就以刻、剔、印的装饰最为突出,使素白瓷的单调品质为之一变。
另外,镶铜或金银于器物“芒口”(因扣烧而形成的粗涩的口沿),有美用兼得之巧妙。
白定釉色乳白,比邢白瓷更有类玉感。
蒙元统治者崇尚白瓷,青瓷逐渐衰落。
白瓷的突飞猛进,引出了元明清彩绘瓷日占上风的新格局。
首先是釉下彩绘青花瓷的猛然崛起,继之,名成话的青花斗彩和填彩、清康熙的古彩、雍正的粉彩和乾隆的珐琅彩等一一登场。
颜色釉一路,一元代釉里红为开启,随后,祭红、郎红、胭脂水、碧玉釉以及乾隆时期的无数色釉鱼贯而出,宛若彩练横空,气象绚丽。
二、铸锻工艺1.青铜文明中国古代通称金属为“金”。
所谓“五金”,指的是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及其制品。
中华铸锻工艺的成就,主要得之于对五金的驾驭。
金,最初指铜或铜器。
人类用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所用为天然红铜,故史称“红铜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
冶铜铸锻工艺阶段的到来,标志着人类文明历程的一个新时代——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时代包括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
青铜,实为铜锡合金,因色呈灰青而得名。
它具有熔点低、硬度大的特点。
铜锡原料不同比例配合,会使铸器具有不同性能。
铸器工序有炼铜、范模、合范、浇沦和修饰等,其中以范模制作最为关键。
三代铸器多用合范法,先将泥模翻成泥或陶质的外范和内范,再将它们拼合起来,然后往内外范之间的空隙中注入铜液,冷凝后即形成器壁。
由模子转移到外范上的纹饰和文字,进而转印到铜器的外壁。
这是古代中国具有文明特征性的一种技艺。
对古人而言,青铜器的人文政治意义远出于技艺价值。
著名的“问鼎”故事,便是最好的说明。
据古史记载,铸九鼎象征天下以后,历经商周,都视之为传国之宝,得九鼎即受命得天下。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楚庄王侍强势于洛邑向周王使者问九鼎大小轻重。
“问鼎中原”,从此成为夺取政权的代称。
显而易见,铜鼎是象征王权、揭示礼乐制度的最重要的一种礼器。
它和其他青铜礼器统称为“彝器”,即意为“常宝之器”。
超越日用的神圣社会意识形态意义,使这类铜器每每以超人的尺度、雄厚的造型、精繁的纹饰和严正的铭文傲立世间,令人感到一种神秘狞厉的威力和崇高峻峭的美。
商周青铜器有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品种多样,形制丰富,功用区分明显。
青铜纹饰气象万千,有拟兽式的饕餮、夔龙、夔凤、鸟、蛇、牛、虎象、蝉、龟和鱼纹等;有几何式的云雷、四瓣、圆涡、方格、垂鳞和瓦纹;有拟人式的人面、饕餮食人纹;还有像牺首、兽形钮一类的立体装饰。
与原始时期的自由和两汉时期的飘逸相比,商周图案格式显得凝重拘谨。
但它以变化统一的关系结构和回转交错的形态特征,初奠了那个充满中国文化精神以致千古延续的“S”形的普遍结构范式。
春秋战国时代,新兴的理性精神和审美理想,日益冲淡了神秘凝重的原始宗教气氛,赋予青铜艺术以崭新的美学品质。
浑铸、分铸和失蜡铸造法的综合使用,以及刻画、焊接、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等新加工装饰技法的运用,使青铜器形制与装饰上的奇构巧思如虎添翼。
面向日常实用的价值取向、针对实现生活的艺术表现、趋于写实灵巧的造型形态、日益明快活泼的审美风格,是这个时期青铜艺术的共同趋势。
战国后期,奇巧华美的风格在金银错等镶嵌的器物上得到特别的发展。
至汉代青铜器多朴素无华,着重于日用器皿的发展,如灯、炉、奁、壶、洗、镜的产量都很大。
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嵌松石铜壶和规矩镜等精美的作品,代表了汉代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被称作“幻镜”的西汉透光镜,尤其中国人的智慧。
其原理直到几年前,才被中国研究人员揭开。
由汗而下,唐代极盛的铜镜,明代的宣德炉和景泰蓝,清代的铜胎画法郎,都在不同方面体现了中华铸锻工艺的发展。
2.黑金铁器“黑金”,就是铁!黑色的旋风,席卷中华大地,带来了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铁器时代”!吴国剑匠干将和莫邪用铁锻造的利剑,从此成为剑中珍品和制剑楷模。
铁器至少在春秋前期已经出现。
战国时期,铁器以它优越的实用性能,首先在生产工具领域全面地替代了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