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多因素综合的戏剧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杂技和表演艺术等,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形式,历经漫长的发展至宋元时期,艺术形态才逐渐完整,按照艺术因素的构成的不同,戏曲可以看做是民间歌舞中滑稽戏和说唱艺术庙会以及瓦舍勾栏对戏曲的融合,这种融合对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明清时期将戏曲形式推向了高峰。
1. 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是一种特有的叫法,这种称呼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永嘉戏曲一说最早见于宋代刘勋词人吴勇张传,同时,暨南师元代陶艺综艺南村耕路中对于戏剧之说也有着确切的描述。
包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时期的杂居、近代的京剧、以及地方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被国学大师王国维统称为戏曲。
自此,戏曲的称谓就具有了其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性使之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
戏曲是利用歌舞演故事演绎戏曲艺术的形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
戏曲自出现伊始就与劳动人民的日程生活息息相关,古代劳动人民古时的人们用崇拜图腾的方式展示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图腾崇拜,这种方式映射出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他人事迹的向往,这种特性使得戏曲是一种是一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兼容并蓄的艺术形式。
2. 戏曲的发展在原始的歌舞形式最早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中出现,其形式随着发展而逐渐丰富与发展。
例如,为了迎合劳动人民精神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傩戏”等形式。
与祭祀的舞乐有关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与《楚辞·九歌》,其歌舞内容祝福以及歌颂了祖先或神灵,并且某种程度可视为戏剧的萌芽状态。
到西汉时期,以竞技为主的形式逐渐兴盛,这种形式在融合民间表演艺术以及西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戏剧性的表演。
到南北朝时期,“代面”、“踏摇娘”、“参军”等故事内容的表演艺术愈发成熟,由此奠定了戏曲产生的基础。
到隋唐时期,中民间,“燕乐”与外来乐曲对中国音乐声律的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到宋元时期,戏曲则主要按燕乐的宫调进行分配。
浅谈中国古代戏曲京剧的特点及作用

浅谈中国古代戏曲京剧的特点及作用一、引言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京剧作为中国古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广泛的社会作用。
本文旨在浅谈中国古代戏曲京剧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二、京剧的特点1. 唱念做打: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
演员需要同时掌握歌唱、念白、动作和武术等技能,才能完美呈现角色形象。
唱念做打: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
演员需要同时掌握歌唱、念白、动作和武术等技能,才能完美呈现角色形象。
2. 精艳的戏服和脸谱:京剧的戏服设计精美繁复,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而脸谱则是京剧中角色特点和心理状态的象征,通过颜色和图案的变化来展示角色性格和情感。
精艳的戏服和脸谱:京剧的戏服设计精美繁复,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而脸谱则是京剧中角色特点和心理状态的象征,通过颜色和图案的变化来展示角色性格和情感。
3. 严谨的唱腔和音乐:京剧的唱腔采用传统的曲调和音阶,传达了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音乐的伴奏则由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营造出特有的音乐氛围。
严谨的唱腔和音乐:京剧的唱腔采用传统的曲调和音阶,传达了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音乐的伴奏则由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营造出特有的音乐氛围。
4. 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京剧有一套严格的表演规范和程序,包括走位、动作、表情等方面。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通过精确的动作和脸谱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京剧有一套严格的表演规范和程序,包括走位、动作、表情等方面。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通过精确的动作和脸谱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三、京剧的作用1. 传承历史文化:京剧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通过京剧的演出,观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统文化,从而增加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戏曲表演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戏剧情节和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方式。
在戏曲表演中,有三大要素对于演员的表演至关重要,包括对话、动作和声腔。
对话是戏曲表演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戏曲中的对话通常采用唱词的形式,既有唱腔又有梆子或念白。
对话是演员传递角色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唱腔的音乐性和念白的语言表达,演员能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故事的发展展现出来。
对话的艺术着重于声音、语调、节奏等方面,演员需要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语调的调整展示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动作是戏曲表演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戏曲表演强调形体的美感和动作的精准度,演员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角色的心情和状态。
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手势等方面,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传递出演员所饰演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在戏曲表演中,有许多动作都有固定的符号含义,演员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些动作,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的表演意图。
动作还是戏曲表演中形成美感和视觉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演员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展示角色的美感和形象。
声腔是戏曲表演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表现方式。
声腔是戏曲表演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它通过特定的音调、音色和节奏来诠释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自己独特的声腔体系和演唱方式,演员需要通过声腔的演唱来展示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
声腔的艺术表现着重于音准、音色和喉发等方面,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唱功,才能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角色的特点。
声腔还能够与对话和动作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时收到艺术上的享受。
戏曲艺术表演的三大要素包括对话、动作和声腔,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戏曲表演的综合艺术。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需要对这三大要素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来传递戏剧情节和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时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发。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中国戏曲是一种以诗、音乐、舞蹈和服装为主体的古老艺术,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社会中拥有很多支持者,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中国戏曲一直以来,都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和特别是老人家和孩子们的青睐。
它包括了各种传统的戏剧形式,如京剧、豫剧、昆剧、评剧等,而每种形式下又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如块口、百板、花朝双汉、滑稽趣、撒罐等等。
中国戏曲的演出以多元文化为基础,把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民俗文学都汇聚到一块,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综合表现,向人们传达艺术和历史的真实内涵。
而且,中国戏曲并不仅仅完全靠表演,还需要诗词和乐曲支撑,表演者要掌握诗词的朗诵能力,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剧情,还要学会一定的身段动作,以还原剧中角色的栩栩如生。
它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表演、歌唱,以其灵动的表演形式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旋。
中国戏曲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传递知识和情感,通过诗词唱段以及舞蹈来帮助观众了解文学作品。
通过戏曲,观众可以重温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如诸葛亮斩断长江等,让观众直观自己融入历史,更容易对历史故事有深入的理解。
此外,中国戏曲还可以引发观众的思想和情感共鸣,通过表演一些普世或普遍的思想情感,它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熟悉的气氛,获得共情和鼓励,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使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得以传播。
最后,虽然中国戏曲传统的基本形式和风格已沿袭了相当长的时间,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变得更具新颖性和创新性,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欢迎。
中国戏曲既能传承文化,又可以唤起人们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充分体现出中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珍惜,把它好好发扬光大。
浅谈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与发展

浅谈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与发展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曾经鼎盛一时,承载着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就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与发展进行浅谈。
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期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元明清三个朝代。
元朝是中国戏曲艺术的蓬勃发展期,元曲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音乐节奏,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代表性的有《元曲选》、《元曲新编》等,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等。
元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戏剧内容,深受当时民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第二个鼎盛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完善,戏曲艺术家们致力于创新表演形式和戏剧内容,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剧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如《长生殿》、《紫钗记》等。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受到了皇室贵族和民间艺人的共同推崇,成为了社会各阶层娱乐的首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戏曲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戏曲剧种相继兴起,如京剧、越剧、昆曲、评剧等,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集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越剧则以其细腻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而著称。
昆曲则以其古朴的表演和高雅的音乐而受到青睐。
评剧则以其真实的表演和幽默的内容风格而备受观众喜爱。
这些戏曲剧种的兴起丰富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形式,使得戏曲艺术更加生动多彩。
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艺术家们的努力。
在古代社会,戏曲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介,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享受。
戏曲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社会的繁荣也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戏曲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上有更多的自由发挥。
古代戏曲艺术的鼎盛与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演员的艺术表达,又是观众的审美享受。
戏曲艺术的表演有自己的特点和要素,下面我将从戏曲的唱、念、做三个方面来浅谈戏曲艺术表演的三大要素。
戏曲表演的第一个要素是唱。
戏曲中的唱腔有独特的旋律和音调,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通过唱腔的运用,演员可以展示角色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是角色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唱腔种类繁多,有二黄、花脸等各种不同的唱腔。
演员要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情境进行唱腔的运用,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戏曲表演的第二个要素是念。
念指的是演员在表演中使用的吟咏、朗诵、对白等语言表达方式。
念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在表演中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思。
演员通过念的方式,可以表现出角色的思想、决策和交流,使观众更加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念也分为吟诵、念白和对答等不同的念法,演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和角色的特点进行恰当的运用,使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
戏曲表演的第三个要素是做。
做指的是演员的动作和表情,是戏曲中非常重要的表演手段。
戏曲中的做有着独特的动作规范和表情细节,能够体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演员通过动作和表情的运用,可以展示出角色的外貌、状态和行为,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特点和情绪。
戏曲中的动作和表情要符合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同时也要符合角色的性格和情绪,使表演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戏曲艺术表演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唱、念、做。
唱腔是戏曲中独特的旋律和音调的运用,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念是戏曲中的吟咏、朗诵和对白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意思。
做是戏曲中演员的动作和表情,能够展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这三个要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表演的独特魅力,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戏曲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以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方式为基本要素,包括唱腔、念白、动作、音乐以及舞蹈。
这五种表演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戏曲艺术表演的三大要素,即唱、做、舞。
唱是戏曲艺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通过腔调的起承转合、音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唱的技巧包括腔调和音调的运用,以及句子的朗诵和歌唱的抒情表达。
腔调是戏曲的基本音乐元素,表现出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不同戏曲剧种有不同的腔调。
音调则是根据剧情的需要,通过歌唱的形式来展现,如欢快的调子能表现出欢乐的情绪,悲伤的调子能表现出悲伤的情绪。
朗诵是指在表演中使用与普通话发音相似的发音方式,使观众能够听清台词的内容。
抒情表达则通过唱腔的技巧和表情动作的配合来达到情感的表达,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戏曲艺术。
做是指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和动作技巧。
戏曲中的动作分为外场动作和内场动作。
外场动作是指在舞台上进行的行走、站立、坐卧、行礼等动作,它是表演中的基本动作形态,用以表现角色的身份和形象。
内场动作则是指在表演中进行的细致动作,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它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动作技巧包括形体技巧和动作语言技巧,形体技巧是指戏曲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如运用动作的韵律性来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动作语言技巧则是指演员通过动作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通过翻身、倒地、绶脚等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喜怒哀乐。
舞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形式,也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舞蹈以动作的韵律性和舞蹈的美感为特点,通过舞蹈的动作形态和舞蹈的节奏感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态。
戏曲舞蹈分为个人舞蹈和群舞,个人舞蹈是指由一个人进行的舞蹈表演,表现出角色的个体特点和性格特点;群舞则是指由多人进行的舞蹈表演,通过多人的动作协同与配合来表现角色的群体特点和情感。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

浅谈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戏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要想在戏曲表演中展现出真正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就必须注重三大要素的运用,即唱、念、做。
这三大要素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也是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戏曲艺术表演三大要素的重要性和特点。
首先要谈的是“唱”。
唱是戏曲表演的灵魂所在,也是戏曲表演中最核心和难度最大的部分。
唱法是戏曲表演中歌唱的一种技术形式。
它包含了音准、音色、力度和发声技巧等多方面的要素。
戏曲中的唱腔有很多种,主要有“南戏腔”、“京剧腔”、“评剧腔”、“黄梅腔”等,每种腔调都有其独特的表现特点和演唱技巧。
而演员在唱腔的演绎中要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声音传达出人物的性格、境遇、遭遇。
唱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表演,更是通过声音表达出戏中人物的一种情感表现。
要想在唱腔中表现出真正的魅力,演员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练习和磨砺技巧,才能达到高超的水平。
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戏曲表演的成败,所以说唱是戏曲表演的灵魂所在,也是表演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次要谈的是“念”。
念是指在戏曲表演中的朗诵部分,也是演员通过声音表达出人物内心感情的一种技巧。
念是要求演员在表演中将台词准确、清晰地念出来,同时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量变化、语调转折等手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心境和遭遇。
在戏曲表演中,念脱离不开情感的表达,而情感的表达则需要演员有良好的表演技巧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通过适当的声音技巧和表演手法,可以使台词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从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戏曲的故事情节和戏中人物的心理世界。
念在戏曲表演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表演的基础,也是表达人物情感的重要方式。
唱、念、做是戏曲表演中三大要素,它们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也是戏曲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想在戏曲表演中取得成功和魅力,演员必须在唱、念、做方面下足功夫,不断磨练技巧,提高艺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学习目标
1.掌握基本的练声方法
2.养成正确的吐字咬字的好习惯
评价设计
课堂讲解、小组交流、分组展示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 、导入
欣赏名家唱段
二、课程新授
1、气息的运用与换气
大换气、平换气、偷换气
2、呼吸练习
狗喘气、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
3、咬字吐字
以气振声 以声立字 以字导音 以音传情
4、咬字与形体、表情的配合
6、小结
师:“同学们表演的都特别好,希望大家在课下多多练习。”
三、板书设计
《谁说女子不如男》
唱腔: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唱腔圆润。
身段:眼神坚定、抬头挺胸、双臂抬起。
四、课后小结
学生初步了解了戏曲,并对戏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备注
《辕门外三声炮-》教学方案
单元
豫剧
单元课
2
4
背景分析
5、“步”,指步法。笑声步法潇洒;花旦步法轻盈;花脸步法豪迈。步法也有多种多样,有似微风吹动浮云逐渐移动的云步;有表现匆匆行进的蹉步;有表现心情激动跌倒后仍欲前进的跪步;有表现醉汉步履踉跄的醉步等。
每一个环节都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功的掌握必不可少。
三、板书设计
手、眼、身、法、步
四、课后小结
评价设计
课堂讲解、小组交流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 、导入
欣赏五大剧种服饰图片
二、课程新授
1、戏曲的源头及发展
(1)源头: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2)发展:
原始时代: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先秦:原始歌舞、祭祀礼仪、巫觋扮演、俳优活动。
汉代: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 、导入
展示豫剧表演图片
二、课程新授
1、豫剧的起源
豫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2、豫剧的流派
祥符调、豫西调、豫东调、沙河调、现代调
3、名旦六大家
陈素贞、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闫丽品、桑振君
4、欣赏豫剧代表曲目《谁说女子不如男》初步学唱,观察戏曲中表现的眼神、身段等。
3、“身”,指身段。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包括举手投足、上马下马、捋须甩袖、亮相、望门等。
4、“发”;“法”为“发”之误字,指戏曲表演中的“甩发”技术,是前面四种技术有机结合的表演方法。演员通过舞动头发或发绺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这种甩发功,一般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用法。
2、戏曲五大剧种
京剧 豫剧 越剧 评剧 黄梅戏
三、板书设计
戏曲发展历史:原始 先秦 汉代 南北朝 唐代 宋代 金代 元代
四、课后小结
学生初步了解了戏曲,并对戏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备注
《认识五大剧种》教学方案
单元
戏曲知识
单元课时
1
主题
了解戏曲的五大剧种
总课时
1
4
背景分析
(学情、资源分析等)学生对戏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只处于欣赏的阶段,并未系统的了解认识戏曲。
1、“手”,指手势,因角色的年龄、身份不同而异。如云手,通过双手、两臂协调的动作,构成舞蹈化的姿态,用以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气度。
2、“眼”,指眼神。通过眼神的变化,反应角色的喜、怒、哀、乐,解释舞的精神世界。特别的主要角色上场或下场以及一节舞蹈动作完毕以后有个短促的停顿,称为亮相。这时的眼神,更集中表现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三、板书设计
《谁说女子不如男》
字正腔圆 “话、偏、闲、关”
四、课后小结
学生初步了解了戏曲,并对戏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备注
《谁说女子不如男-身段》教学方案
单元
豫剧
单元课时
2
主题
学唱豫剧
总课时
2
4
背景分析
(学情、资源分析等)学生对戏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只处于欣赏的阶段,并未系统的了解认识戏曲。
学习目标
评价设计
观赏视频、学习跟唱、分组展示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 、导入
激发学生兴趣,用方言与学生交流,引出课题。
二、课程新授
1、唱腔基本功练习
狗喘气、“咦”“呀”吊嗓练习
2、听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3、初听选段教师范唱,提出问题河南的地方戏叫什么?
生:“豫剧”
4、交流咬字和方言、唱腔音调和方言腔调的关系。
“咬字更重,唱腔更加圆润”
代表作品:《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小二黑结婚》。
3、越剧
唱腔:常用的主要唱腔是四工调、尺调、弦下调。
行当: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
代表人物: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
代表作品:《红楼梦》、《碧玉簪》、《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等。
4、评剧
唱腔: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行当:生、旦、净、丑
代表人物: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
代表作品:《窦娥冤》《打金枝》《杜十娘》。
5、黄梅戏
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行当:生、旦、丑、花脸。
代表人物: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
代表作品:《天仙配》、《女附马》、《刘三姐》、《夫妻观灯》等。
学生初步了解了戏曲,并对戏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备注
《初学豫剧》教学方案
单元
豫剧
单元课时
1
主题
了解、体验豫剧
总课时
1
4
背景分析
(学情、资源分析等)学生对戏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只处于欣赏的阶段,并未系统的了解认识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并牢记豫剧的起源
2.欣赏豫剧代表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评价设计
课堂讲解、小组交流、分组展示
《浅谈戏曲》教学方案
单元
对戏曲的初步了解与认识
单元课时
2
主题
了解戏曲
总课时
2
4
背景分析
(学情、资源分析等)学生对戏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只处于欣赏的阶段,并未系统的了解认识戏曲。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戏曲
2.谈谈对戏曲已有的认识。
评价设计
提问、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 、导入
欣赏名家唱段
二、课程新授
总课时
1
4
背景分析
(学情、资源分析等)学生对戏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但只处于欣赏的阶段,并未系统的了解认识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戏曲的四大基本功:唱、念、做、打
2.学习并掌握戏曲中的手、眼、身、法、步
评价设计
课堂讲解、小组交流、分组展示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 、导入
欣赏名家唱段
二、课程新授
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
学习目标
1.认识戏曲的五大剧种。
2.了解五大剧种各自的特点。
评价设计
课堂讲解、小组交流
学与教活动设计
一 、导入
欣赏五大剧种的代表唱段唱段
2、课程新授
1、京剧
唱腔: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行当:生、旦、净、末、丑
代表人物: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三、板书设计
《谁说女子不如男》
名师常香玉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5、复听选段,用“la”音跟唱。
6、教师逐句教唱
师:“刘大哥讲话......”
7、对关键音进行处理,例如每一句的尾音“话、偏、闲......”咬字、拖腔等、突出豫剧的独特韵味。
8、交流、讲解戏曲《花木兰》描述的故事,在理解戏曲情感表达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师:“花木兰本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普通妇女。一次 匈奴来侵犯我国 花木兰很想上战场为国杀敌。但在古代 女性的地位很卑微 是不准当兵的。木兰只好假扮男装 替父从军。这一呆就是 18 年 取得了辉煌的战功 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这就是女扮男装的花木兰。”
认识戏曲
(1)什么是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戏曲的发展历史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3)戏曲的组成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