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验 心 理 学

实 验 心 理 学
实 验 心 理 学

实验心理学

一、绪论

科学方法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

●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

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

实验心理具备了科学方法的特点:

●经验观察

●自我校正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发展史:1879年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科学心理学出现的标志。

实验是心理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研究几乎所有的心理现象。

实证主义正在风靡各个学科领域

实验心理学的孕育

●近代哲学(父亲)

唯理论:莱布尼兹的身心平行论

经验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

联想主义:洛克的“白板说”

●近代生理学(母亲)

赫尔姆霍茨:青蛙的神经传导速度

●心理物理学-----韦伯、费希纳:感觉实验

●反应时实验

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人物之冯特(1832—1920)

●第一个把心理学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主要贡献: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实验方法,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人才●主要著作:

1862年,《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 1863年,《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 1873—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

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人物之费希纳(1801—1887)

●费希纳:实验心理学“之父”,感觉

●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物理刺激的变化和感觉变化间的关系

●费希纳定律:S = K logR

●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

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人物之艾宾浩斯(1850—1909)

●对记忆进行了研究

●贡献:

开创了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先河

创造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变量测量方法:人工材料,节省法 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著作:

1885年,《记忆》

1908年,《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心理测验分文字的和非文字的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以及量表测验

第二节实验法的涵义和要素

●涵义:人为的、系统的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

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要素:各变量(可以变化的特征或属性)

【自变量】:实验者选择或操纵的变量。

实验时,一定要给自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用可观察的、可测量的特征把研究变量具体化,如考场的背景噪音用分贝来测量。

【因变量】:被试对自变量操作所作出的反应的客观测量。

【控制变量】: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1,【实验者效应】主试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2,【要求特征】被试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方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比如,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消除法:采取一定的手段或措施,消除可能对实验结果不利的各种环境刺激、实验条件的额外因素或主试被试方面的主观因素

通常采取直接消除额外因素的方法,或提高实验的标准化与自动化程度。双盲实验控制法可以消除主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效度。当然,还有效果较差的单盲实验。双盲实验:在主试者与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情况下实施实验(单盲就是要么主试要么被试不知道实验目的)

*恒定法:当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或很难消除时,使额外因素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以排除其变化对结果造成的干扰

恒定法不能消除额外变量带来的误差,只能使这些系统误差在所有被试身上处于相同的水平,从而从宏观上用统计的方法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的结论。

*随机取样法:平衡被试间个体差异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以抽取被试样本和被试分组来实现

该方法从理论上保证被试的代表性,不同实验处理组的被试特质基本处于相同水平,以此来保证不同组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抵消平衡法:在额外变量既不能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程序设计的方法抵消或平衡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

通常其用来应对实验中的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练习效应等,如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

*等组匹配法:根据被试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认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制的若干组,使各组特制基本相同

通常可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对被试样本进行等组匹配。即便在准实验回溯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再匹配法取样。

*统计控制法:当实验中某些额外因素未能加以有效控制时,可以采用提出极端数据,统计校正或根据主试观察提出不可靠的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第二节实验法的涵义和要素之总结

实验的核心在于控制,控制的核心在于:

●尽量排除无关变量,平衡无关变量,保证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

●实验就是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和观测因变量。

●实验设计在于精巧,而非复杂。

分配被试方式

根据被试的分配方式可分:被试间、被试内,混合设计。

【被试间设计】是指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混合设计】有些自变量是被试内设计,有些自变量是被试间设计,称之为混合设计。

被试间(内)设计的评价(比较)

被试间设计的优点: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被试间设计的缺点:⑴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⑵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的,而匹配和随机化技术也只是尽可能地缓解而不是根治这一问题。

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实验设计

4.实验实施

5.数据分析与结论

6.撰写研究报告

1、提出问题

●问题的来源(最难选题)

实际需要

理论需要

个人经验

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文献综述】●对问题的评价 研究意义

创造性和创新性

可行性

可用客观的方法检验 在方法上是可行的

2、确定实验类型

因素型实验:探明某个行为的条件,定性实验。描述:如果a如何,那么b如何。

例如:“如果字的频率越高,那么读者的阅读速度就越快”。

函数型实验:探明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定量实验。

描述:b = f (a)。/3、建立假设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

演绎推理法: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推理法:从个别到一般

●假设的特点

陈述精确和简明

假设的预测合理

假设是可检验和证伪的

4、数据分析与结论

●描述统计: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描述和综合数据样本的数学方法。

●推论统计:由样本的情况推论总体的情况。

建立一个虚无假设:自变量和因变量间没有关系

统计检验是否显著,如果显著,拒绝虚无假设,支持了研究假说

5、实验法的结果

●符合假设:

证实了假设及因果关系的方向。

推论能够代表实验假设。

结果的推广扔存在限制。

●不符合假设:

【零结果】自变量的变化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即因变量

变化为零。

出现零结果的可能原因:没有有效操纵自变量,或因变量测度

不准确。假设错误。

7、数据分析与结论

●几种分析类型:

自变量为计数资料,因变量是计量资料:方差分析

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计量资料:回归

自变量为计量数据,因变量为计数数据:logistic回归

自变量,因变量都为计数数据:非参数检验

●分析、讨论,得出结果、结论

注意:结果指统计数据,结论指研究的变量间关系。

第三节实验研究伦理

研究一般伦理

●一般伦理:实事求是、严谨审慎

拒绝科学欺骗:黄禹锡事件,于艳茹事件

●以人类为被试的伦理原则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科学欺瞒

保障被试退出自由

保护被试免遭伤害

保密原则

●以动物为被试的伦理原则

实验的信、效度

1、【内部效度】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2、信度:指测量的可靠性程度,表现为实验数据和结果的稳定性和测验内容的一致性。样本容量,统计方法是影响信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六点)

1、历史或经历

2、成熟

3、选择

4、统计回归

5、仪器使用

6、测量和测试手段

四、实验的外部效度

(一)【外部效度】指实验和研究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的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实验效果的普遍性和可应用性。

(二)多因素实验手段是保证外部效度的重要条件。

(三)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三点)

1、样本的选择

2、实验环境

3、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方式

信度的检验:

直接验证,直接验证是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系统验证,实验者试图变化那种先前被认为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因素,试图发现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验证类型,它可以产生重要的新信息。

概念验证,研究者试图验证一个新的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原先的实验有很大的不同。在直接验证中,研究者努力尽可能准确地重复原实验,看能否在第二次得到同样

的实验结果;而在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中,研究者的兴趣并不在于精确地重复实

验,在于描述某一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即保证该现象存在的条件。

内、外部效度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高内部效度的措施会降低外部效度;而提高外部效度的措施会降低内部效度。可在保证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外部效度。

实验法的评价

实验心理学并不是万能的

(一)科学方法本身就是有限的

(二)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

(三)实验室环境可以与真实生活不尽相同,只是能够引发相同的内在过程

(四)实验心理学家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实验研究有其优

1.实验室情境比真实生活更可控,实验室情境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2.经济

第二章真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一、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一)【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是指研究者在实验中只操纵一个自变量,并采用随机化的原则把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的一种实验设计。

(二)统计分析

1、协方差分析:应用前测分数作为一种协方变量,对前测中本来存在的组间某些差异

予以控制。

2、独立样本的t检验法:要先计算两组前测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若差异不显著,进一步比较后测的平均数;若差异显著,则对两组后测的增值平均数进行t检验。

(三)评价

优点:基本控制了所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加入前测也可以检查随机分组是否存在偏差,或证明两组是否为等组。

缺点:被试在前测验中取得的经验,有可能产生对后测验的敏感性。同时,进行两次测验,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也不是很经济。

二、多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一)定义: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并且各个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而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又因为在这种实验设计中,对被试的选择与分配都是完全随机的,因而又称为“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主效应】考察一个自变量是否会对因变量的变化发生影响的时候,不考虑其他研究变量的

变化,或者说将其他变量的变化效应平均掉。换言之,就是其他研究变量都不变化的情况下,单独考察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变化效应。

【交互效应】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对因变量的变化发生影响。换言之,如果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会因另一个自变量的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则我们说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交互效应。

交互效应的解释

第一,交互效应显著,A的主效应也显著,而且主效应方向与简单效应方向一致,如图2-5中的b图就属于这类情况。这种情况下,在自变量B的两个水平上,自变量A从A1到A2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只是变化幅度不一致。这里的交互效应掩盖了自变量A在自变量B不同水平上的效应量的差异。很明显,在B1上平上,A的效应量大于其在B2水平上的效应量。

第二,交互效应显著,A的主效应也显著,这时A的效应方向可能会被交互效应歪曲。比如图2-5中的a图、d图都属于这类情况。在a图中,A的变化在B1的水平上引起了因变量的显著变化,但在B2水平上却未引起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说A的变化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引起因变量的变化的,它依赖于自变量B的水平;在d图中,虽然A的变化在B的两个水平上都引起了因变量的明显变化,但是变化的方向正好相反,从其主效应看,A的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因变量分数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是,当A在B1水平上提高时,反而会导致因变量分数的下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显著的交互效应掩盖或歪曲了自变量A的作用机制:它在B的不同水平上效应量是不同的。

第三,交互效应显著,A的主效应却不显著,实际上是交互效应掩盖了A的效应,如图2-5中的c、e、f图都属于这种情况。我们从这些图示中可以明显看到A的效应,但方差分析结果却会显示A的主效应不显著,这是因为A在B的两个水平上的效应方向相反,计算A的主效应时A1和A2的差异量被掩盖在了平均过程中。

【简单效应】考察A 在B1上的效应,A在B2上的效应,以及B在A1,B在A2上的效应。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一)概念

1、区组(block):指在实验中给予处理并测量其反应值的对象单位。每个区组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小区(plot)组成。

2、“随机”区组:在相同条件下,随机选择实验对象构成各个区组;在各个区组之间和各个区组内,接受实验处理的顺序也是完全随机安排的。

基本原理:在相当齐性(同质)的区组之内,更灵敏的比较实验处理效果。

适用条件:

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研究中还有一个无关变量,也有两个或多个水平,并且自变量的水平与无关变量的水平之间无交互作用。

被试不同质。

(二)随机区组设计的评价

优点:

随机区组设计符合实验设计所要求的随机化、

局部控制和重复这样三个基本原则,实验效果比较高。

可用于具有任何处理水平数量的实验中,且区组的数量也不受限制,有较大的灵活性。

缺点:

寻求同质被试时可能会有困难;

要求自变量和无关变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才可以作为区组变量,否则,便不能应用随机区

组设计。

区组内受试对象数与处理数相等,若数据缺失,统计分析麻烦。

第三节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拉丁方】以n个拉丁字母A,B,C……,为元素,作一个n阶方阵,若这n个拉丁方字母在这n阶方阵的每一行、每一列都出现、且只出现一次,则称该n阶方阵为n×n阶拉丁方。

拉丁方定义:通过对所有被试都给予全部处理而达到或提高实验控制目的的一种实验设计方式。由于这种设计对处理顺序的排列方式采用拉丁方阵,因此也称为拉丁方设计。

拉丁方设计

又称平衡对抗设计,又称轮换设计。

【平衡对抗设计】实验中,往往由于前一个实验处理影响后一个实验处理的效果,因而实验设计的作用就在于提供对实验处理顺序的控制,使实验条件均衡,抵消由于实验处理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误差。

【轮换设计】实验中,由于学习的首因律,被试容易记住先实验的内容,又因学习的近因律,对刚学过的内容,被试回忆的效果一般也较好。因而在实验方法上,有必要使实验内容的先后次序轮换,使情境条件和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机会均等,打破顺序界限。

【拉丁方设计】是指平衡对抗设计的结构模式,犹如拉丁字母构成的方阵。

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调节变量(moderator):如果变量Y与变量X 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称M 为调节变量。就是说,X 与Y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它影响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弱。

中介变量(midiator):自变量X 对因变量Y 的影响,如果X 通过影响变量M 来影响Y ,则称M 为中介变量。

二者关系:

1、都是重要的统计概念,它们都与回归分析有关。

2、如果一个变量与自变量或因变量相关不大,它不可能成为中介变量,但有可能成为调节变量。

3、对于给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有的变量做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都是合适的,从理论上都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三章准实验设计

第一节单组准实验设计

定义:介于真实验和非实验之间的一种设计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实验处理,但不能随机的选择和分配被试。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

不需要随机化程序(与实验或真实验最大的区别);

能有效解决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问题。内部效度较低。

现场研究中采用最多的是准实验设计,不过准实验并不一定都在现场进行。

准实验设计的应用:人格研究、临床心理的研究、社会心理以及教育心理研究常常采用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与实验设计的关键区别

1、它和真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准实验中没有运用随机化程序进行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也不能完全主动地操纵自变量。

2、在实验设计中,样本的随机分配形成了具有完全可比性的两个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

3、准实验设计用对照组取代了实验设计中的控制组。研究者努力创造一个与实验组在所有

重要方面都尽可能相似的对照组,但与随机分配产生的控制组而言,它的可比性已经大为逊色了。

注意

准实验设计中所使用的被试不是随机分派的,所以,有的组是作为对照组出现的,而不是控制组。

在实验设计上,控制组与对照组是不同的。控制组是指那种按随机分派被试而形成的组。而对照组是指那种已经形成的、对研究敏感的组。因而,“对照组”一词直接提醒我们在研究的结论中往往包含着某种混淆。

【时间系列设计】要对实验组做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并在测量的这一时间系列中间呈现实验变量(X)然后比较实验变量前后的一系列测量记录是否有显著差异。

时间序列设计评价:

优点:控制了成熟,测量测验以及统计回归的影响。

缺点:

没有控制可能的混淆因素的影响。

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作用无法避免。

多次测量会降低或增加被试的敏感性。

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

要点:要结合各次前测和各次后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进行统计分析。(先做折线图)首先,确定处理效果是暂时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若效果假定是暂时性的,利用直线回归方程推测出预测值,再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法检验。效果假定是持久的,应考虑处理前的直线回归方程与处理后的直线回归方程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截距、斜率)。

三、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这种设计是对一组受试者抽取两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一个时间样本出现实验处理(X),另一个时间样本不出现实验处理(X0),然后,比较这两段时间测验的分数。

评价

优点:内部效度高。

历史、成熟等因素控制好。

缺点:外部效度不高。

多重实验处理的相互干扰作用;

选择变量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实验处理的影响。

第二节多组准实验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定义:是指在这种设计中包括一个处理组和一个对照组,并且既有后测也有前测,但两组不是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选择的对等组。

过程是:两组被试在处理前都接受测量(前测),然后只对一组施加处理,施加处理后再同时测量两个组(后测)。

由于不能采用随机化的原则来形成处理组和控制组,因此在处理前两组就存在某些差异,因此称为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评价

优点:控制组的增加,可以控制历史、成熟、测验

以及仪器等因素的干扰;

前测为研究者提供了对选择偏差的控制方法。

缺点:未随机化,两组不对等,因而选择、成熟及其

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统计分析

1、分别计算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后测成绩的平均数,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法(N<30)。

2、对回归直线的截距和斜率的差异显著性比较。

评价

优点:能够通过系列前测与后测,了解其变化趋势;能对处理前后两组的系列变化进行对照比较,能对历史、成熟、选择等进行有效控制。

缺点:系列测验易引起被试疲劳、敏感和练习效应;实验过程缓慢。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交叉滞后相关设计就是要获得变量A和变量B间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确定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一个是因变量。

因果推断的依据:

在比较相关系数时,有一个基本假设,如果是一个变量A引起了另一个变量B的变化,即A是自变量,B是因变量,那么第一次测量的A与第二次测量的B的相关程度,应该远大于第一次测量的B与第二次测量的A之间的相关,同时,因为因变量相对稳定,A的两次测量间的相关也会大于B的两次测量间的相关。(相关系数大则为因)

第四章心理物理学

1860年,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

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中心问题是揭示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促成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为该刺激的绝对阈限。

【差别阈限】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差别值为该刺激的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limit 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tation)、最小可觉差(或最小差异法)(method of least difference)等。

特点:将刺激按递减或递增系列的方式,以相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恒定刺激法

基本程序

选择距离相等的5到7个刺激,最大刺激强度被感知的可能性大于95%,最小刺激强度被感知的可能性低于5%

每种刺激呈现到50到200次

刺激呈现顺序随机安排,测量绝对阈限时,无需标准值,测量差别阈限时,需将以上刺激与某一标准值比较

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的次数,如有、无或大、小

平均差误法

基本程序

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解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们与标准刺激相等。

测定差别阈限时,主试呈现标准刺激,被试调整比较刺激,递增或递减

测定绝对阈限时,假设标准刺激为零。

测定绝对阈限时产生的误差以及控制

【习惯误差】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使递增系列阈限值偏高,递减系列阈限值偏低;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判定存在习惯误差

【期望误差】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使递增系列阈限值偏低,递减系列阈限值偏高;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增序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存在期望误差抵消习惯和期望误差的方法为递增和递减序列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练习使速度和准确性提高,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随实验进行,速度和准确性降低,阈限升高控制练习和疲劳误差的方法为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学——信号检测论

一、信号检测论的概述

(一)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研究对象是心理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部分,1954年由坦纳(W.P.Tanner)和斯维茨(J.A.Swets)引入心理学实验中。

1、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

2、人类感知过程中的信号检测问题

信号检测论引入的缘由

传统心理物理学家假定,被试的反应不会受到任何与刺激无关的因素的影响,如被试的态度、期望等。

信号检测论的地位

*现代心理物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将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动机、反应偏好等加以区分,改变了人们对阈限的理解

*事实上,P(y)不仅受刺激强度的影响,也受各种非感觉因素的影响。刺激出现概率P(s)就是其中之一。

信号检测论的反应

*传统心理物理学中,P(s)=1,忽略了P(s)不等于1的情形。

信号和噪音

信号:刺激,如亮光。

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对信号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如视觉实验中伴随亮点信号出现的照度均匀的背景。

呈现刺激时,有时只是呈现噪音(N);有时信号和噪音同时呈现(SN),让被试报告是否出现信号。

信号伴随噪音,或者单独出现噪音,可以分别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加噪音(SN)分布;噪音(N)分布。

SN分布的均值总是大于N分布的均值。

两个分布呈正态,在中间强度上互相重叠。

SN分布和N分布间的距离可以作为被试感受性的衡量指标,称为辨别力指标(d')。

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1、数学基础:统计决策论,即有两个相等的正态分布,并且有部分的重合.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假设

噪音的分布和信号加噪音的分布是正态分布,是两个相等的正态分布,且有一定的重叠部分。即部分有信号(或无信号)的反应,既可由噪音引起,也可由信号引起。

信号检测论的两个指标

(一)判断标准:被试反应偏向的度量

信号检测论假设,观察者选择某一个决策标准(β)作为产生“信号”、“噪音”两种反应的分界点。

决策标准可以用X在N分布或SN分布上的纵线高度(O)来衡量。

β=O(SN)/O(N)

β的含义

β>1,被试的判断标准比较严

β接近或等于1,被试的标准不严也不松

β<1,被试的判断标准比较松

β的影响因素:支付矩阵

判断标准受各种非感觉因素的影响,如信号出现的先定概率和利益得失的权衡。

信号检测论的两个指标

(二)辨别力指标d':被试对刺激感受性的度量

1、概念:衡量被试辨别力或感觉敏感性的一个参数。

2、计算公式P96

d′=ZSN-ZN

d′值小,表示被试的感受性就差些;

d′值大,表示被试的感受性就好些;

辨别力指标

被试敏感性指标:内部噪音分布fN(X)与信号加噪音分布fSN(X)间的分离程度。

辨别力d′,fN(X)与fSN(X)之间的距离作为敏感性的指标

信号检测论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再认记忆研究

*抑郁症和老年痴呆记忆症状的诊断:前者再认记忆的判断标准升高;后者辨别能力下降*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攻击行为的研究)

总结

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测量阈限时难以排除众多非感觉因素的影响

但人的感觉系统可能存在阈限

阈限理论和信号检测论可以整合:

1、感觉系统对刺激的有效分辨从某一强度(阈限)开始

2、对于阈限以上强度的刺激,感觉报告取决于感觉强度与某一主观决策标准相比较的结果第六章反应时

反应时的概念

(一)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距,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的传入与传出、效应器反应等所需要的时间,也称反应的潜伏期。

【速度-准确性权衡】指在反应时实验中,被试根据要求,建立一个权衡反应速度和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其反应行为。

反应时的测定方法

(一)减数法

1、假设前提(逻辑)

①安排的两种作业中的一种包含着另外一种所没有的心理过程,在其他方面相等;

②作业的性质和持续时间之间互不影响

2、运用:波斯纳等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一)简单反应时-唐德斯A反应时

一个反应仅对应一个刺激,当这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二)复杂反应时

1、辨别反应时-唐德斯C反应时

一个反应,多个刺激,仅对其中某个刺激进行反应,为辨别反应时

2、选择反应时-唐德斯B反应时

多个刺激对应多个反应,对出现的刺激进行相应反应,即

为选择反应时

那么: C-A=辨别时间,B-C=选择时间

(二)加因素法

假设前提(逻辑)

1、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之和

2、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相互制约,则这两个因素只能作用于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是独立的,则这两个因素各自独立的作用于某一特定的信息加工阶段。

3、信息加工是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

(三)开窗实验

1、概念

反应时实验中的一种新形式,能够较为直接的测量信息、加工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时间,并且能较为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像打开窗户一样,所以称为开窗实验

2、运用:字母转换实验

四、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一)刺激变量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1、刺激的通道特性

2、刺激的强度(物理刺激强度和心理强度)

3、刺激的复杂程度

4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思考题

什么是反应时?反应时有哪些类型?

常用的反应时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

第七章注意(依据理论)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过滤器理论

双耳分听技术: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主要回答: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是在感知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答案来自: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衰减模型: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若非追随耳信号有特殊意义(如自己的名字),可以得到加工识别。

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多伊奇(Deutsch, 1963)等提出

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对不重要刺激则不反应。

解释

知觉选择模型

使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同时分听技术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考察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反应选择模型

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技术将注意分配到两耳,考察的是注意的分配性资源限制理论

卡内曼(1973):注意即心理资源,心理资源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

果,而是受到了从事加工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诺曼等(1975):“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

【材料限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水平。

【资源限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有较多资源,加工能顺利进行。

对于双作业操作,如果二者对资源的总需要量超过可利用的总能量,双作业操作就会产生干扰;否则二者可以同时进行。

特征整合理论

特雷斯曼(Treisman, 1977, 1980):

客体:一些特征的结合,如蓝色正方形

特征: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如图形、颜色是维量,正方形和蓝色分别是两个维量的值特征整合理论: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

【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

【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序列的

【视觉搜索实验】

向被试呈现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被试从中搜索一个特定的靶子,靶子或者是一个客体(如绿色的字母T),或者是一个特征(蓝色的字母或一个字母S)

结果:靶子是一个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越多,搜索所需时间越长;靶子是一个特征时,项目数量对靶子搜索所需时间没有太大影响

结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的平行加工,搜索客体是系列加工

【非对称性搜索】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在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对随后的加工所起的作用;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是正启动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是负启动效应

【负启动效应】(Tipper)

启动显示中的分心物,其内部表征与抑制相联系,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此分心物作为目标时,被试对此目标的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要延长。表明选择性注意具有双重机制。

扩散抑制:当探测显示中的目标与启动显示中分心物有语义联系时,如启动显示的分心物是“狗”,而探测显示的目标是“猫”,对“猫”的反应时也会延长。

注意的操作定义

研究者有不同的操作定义

任务定义注意

持续性注意

加工定向注意

注意的研究方法

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

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提示范式

基本原理: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比较对提示输入源和对其它输入源的加工

主要用于: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

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

搜索范式

基本原理: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

主要研究:(1)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注意如何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转移

视觉搜索任务:反应时和刺激规模(搜索矩阵中的项目数)的函数关系

过滤范式

基本原理: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

常用范式

双耳分听技术

整体局部范式

双侧任务范式

负启动范式

【stroop效应】斯特普效应。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双任务范式

基本方法: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主试规定被试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

A任务投入10%的注意,B任务投入90%的注意

两个任务各投入50%的注意

A任务投入90%的注意,B任务投入10%的注意

实验结果:作业操作特性函数

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对某个任务更加注意会使该任务成绩提高而另一个任务成绩下降

两个任务相对独立,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好

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不成完全相反的关系

负启动范式: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忽略的条件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的分配到该刺激上,并影响此后的加工。

搜索范式:注意的集中指向性

双任务范式:注意的分配性

电生理技术:注意的生理基础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3、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 基础学科 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2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3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4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5 研究医患关系 ? 6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恩格尔(Engel EL) ?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7年《科学》发表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 疾病谱的改变 心理社会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

心身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 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所有疾病都具有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成分. 每个个体都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构成. 4、健康与疾病的理论新观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系统整体观 ②心身统一观 ③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 ④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神灵主义时期(10000BC-1100BC) 神灵主宰万物的一切 2、自然哲学时期(1100BC-1879AD) 心身统一治病先治人天人合一 3、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AD之后) 1879年冯特(Wundt W)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作为标志 医学心理学的诞生 (1)1852年德国的洛采(Lotze BH)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著作 (2) 1896年冯特的学生魏特曼(Witmer L)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门诊 情绪与情感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的反映。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掌握)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 ①原始的与生理需要满足相联系 ②发展在先 ③短暂、冲动、不稳定 ④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 ①高级的心理活动、与社会和精神需要相联系 ②体验在后 ③稳定、深刻、持久 ④内在体验、含蓄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用的,不同文化民族的人们解释和定义表情是类似的. 4、情绪状态的分类(强度时间) ①心境:一种比较微弱、平静、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 ②激情:是一种迅速、时间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个体生活中受到意想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14.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绪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潜意识压抑是病根 行为主义指华甫,错误学习得疾病 坎农重视心生学,中介神免内分泌 人不干活靠罗马,注意倾听挖潜力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一.概述 1.心理学创始人:德国人冯特。(研究心理学的一般都是疯子,所以叫冯特)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 3.医学心理学研究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身心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 记忆: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定与医学有关。(社会心理学、美学心理学不属于医学心理学) 4.医学心理学的分类: 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咨询、心理诊断。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和行为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研究心身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二、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潜意识压抑是病根。 创始人:弗洛伊德:冰山学说。 认为潜意识压抑太久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意识分三种:意识(人)、前意识、潜意识(兽)。 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催眠。 2.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义指华甫,错误学习得疾病。 创始人:华生、巴甫洛夫——喂狗 认为错误学习是各种疾病的根源。 治疗:脱敏治疗。 3.心理生理学理论的观点:坎农重视心生学,中介神免内分泌 创始人:坎农。 认为疾病是因为生理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出问题而导致。 4.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人不干活靠罗马,注意倾听挖潜力。 创始人:罗杰斯、马斯洛。

认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一旦实现不了就会生病。 治疗:降低期望值,注意倾听。 5.认知学派理论 创始人:贝克和瑞米。 认为错误的信念导致疾病的发生。 治疗:矫正错误的信念,才能解除心理障碍。 6.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医学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的概念 (一)心理现象分:心理活动过程、人格。 1.心理活动过程: ①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语言。 ②情绪过程:情绪、情感(高等的)。记忆:情绪是天气,情感是季节 ③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果断,坚持,自制的行动 2.人格: ①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②人格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 ③自我意识系统。 (二)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 二、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一)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感觉的三大特征:适宜刺激、阈值和适应性。 2.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 感觉对比; 感觉后像; 感觉补偿; 联觉(感觉的相互联系。医生穿白大褂,病人感觉特别威严;护士穿粉红色护士服,病人感觉很温暖)。 (二)知觉:是对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特点: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 (三)记忆: 学习: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记忆:指人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篇一: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本学期通过教师在线培训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本门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学一些,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全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招收的一个心理学或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本次培训围绕着如何学好这门课来进行教学。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难点、重点有特别的分析;对于医师资格要求掌握的重点有深入的讲解;对于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介绍,特别有最新的情景教学法与英文演讲的介绍;全课贯穿着对于人生和医学生以至于医生如何健康的度过一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益的引导;对于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两大手段有精辟的要点分析。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

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常识的宣传,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临床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这门课。 几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篇二: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在接触健康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以一种神秘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幻想。甚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 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真正了解了它,并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医学心理学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 A.单纯生理反应 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 A.性情敏感 B.不争强好胜 C.慢性应激状态 D.高度紧张职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 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 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 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 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 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 C.A、B 两项都是 D.A、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 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8.A 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 ) A.病因 B.诊断 C.治疗 D.预防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第一章:个性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个性心理学的对象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性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分支,它以 个性的结构、个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测量为主要研究课题。 3.科学的个性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 基础和出发点。(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性与人格(等同关系) 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一时动态表现,心理状态则是指心里的比较经久的静态存在。

(三)个性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社会性和生物性统称为社会制约性 第二节个性心理学的意义(论述题) 个性心理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普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个性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加强对人学心理活动的整体性认识, 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影响。 3、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心理学的内涵,从而使普通心 理学建立起更加完备的体系。 二、实践意义 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活动,都是在个性的调节下进行。个性心理学对实践意是重大的。 (一)教育 掌握个性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个性,使青少年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二)医学 个性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欧洲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个性结构与个性类型的研究,催眠与神经症的早期研究的思想倾向,孕育了精神分析等个性理论体系。 (三)管理 用个性心理学原理指导管理行为,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第三节个性心理学的方法 一、观察法(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行为、言谈、举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二、实验法(较常用) 定义:运用实验法研究个性较多的是教育性实验。教育性实验就是把实验法运用于教育过程中,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并研究有效措施的方法。 三、测验法(较常用) 1.问卷测验是一种结构明确的测验,其工具为各种经过统计处理二 标准化的量表(问卷),包括被试自己作答的自陈量表和主试做出

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汇总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等 汇总 作者:中人教育来源:中人教育网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0-10-23 14:55:55.0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认知过程: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的敏锐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的适应:感觉性可由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象仍保持不变 错觉:对客观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感觉记忆: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只有在感官层面,如不注意,转瞬即逝,直接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形象性,信息存储时间极短,仅0.25~2秒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创克,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及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有时间长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再认: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再现(回忆):人们过去经验过和事物在头脑中重新重现的过程 注意: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在头脑中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新的思路寻求产生一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有创造想象参加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解决一个问题时,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积极思考,找出符合条件的各种答案、解决方法或结论的一种思维 想象: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在内心中所产生的体验和伴随的身心变化 心境: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变时,身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人格: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倾向性:是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是人格心理结构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在后天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包括需要、动机、兴奋、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需要: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性格心理学读后感

性格心理学读后感 你理解“性格”这一词吗?你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吗?你知道你是属于那种性格的吗?你知道你的性格决定着你的命运吗?你知道人拥有四个真正的自我吗?我想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知道”吧,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学,走进自己的内心。 性格顾名思义就是“性”和“格”,而“性”指的是人的品性;“格”指的就是人格。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性格就是人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一个人的品性,并且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阅读了《性格心理学》之后我还知道了,心理学家们把性格分成了两大类:积极的性格和消极的性格。积极指的就是热情、大方、稳重等;而相对的消极指的就是孤僻、自私、轻浮等。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性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生活中的态度和某些行为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性格特征。 荣格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把性格分为了八类,分别为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但是我个人觉得人的性格千千万万,哪是几个方方正正的字词就可以概述的。在阅读荣格描述的八种性格时,觉得自己的性格好像都有点搭边,但又不全是。所以在阅读《荣格的八种性格》只是草草而过,而这让我想到了清华校长的一句话:青年要敢于挑战权威。书

本上的并不一定就完全是对的,在阅读的时候要保留自己的想法,这个也是我的一种性格吧。 每当看到性格一词,想当然的就会浮现出“外向”、“内向”、“活泼”、“沉稳”、“理智”、“感性”等等这些有关于性格的代名词,但从不知就是这些代名词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命运。读了《性格心理学》,我知道了。我知道一个人要想有好的命运,首先要就有好的性格。所以我想,有的人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他积极的性格让他在身处困境时,可以坦然面对,积极进取,坚持不懈。而有的人注定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选择对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他消极的性格使他懒散松懈,不求上进,怨天尤人,从而一事无成。日本有位心理学大师曾说过: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性格左右着决定,而决定就是命轮转动的开始。 人拥有四个真正的自我,这是约瑟夫·鲁夫特和哈里·英格拉姆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提出一个人有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隐藏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公开的自我就是自己了解,他人也了解的自己;盲目的自我就是自己察觉不到,但是他人能够了解的自己;隐藏的自我就是自己了解,但他人察觉不到的自己;未知的自我就是自己和他人都未察觉,等待着挖掘的自己。关于自我的四个层面,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每个层面所占的比例都不同。有些人隐藏的比较少,暴露的相对比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了,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特征。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 二、学生的特点。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

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限度的发挥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教育的对象-- 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b]。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化学等操作性强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对于历史、语文等科目却可能没什么效果。对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来说,同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远。例如,话剧文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等,而古诗、文言文却很难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同样,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活泼的老师能够和学生达成一片,采用活动教学法时更自如;而严厉的不苟言笑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1)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题) 1、情绪由哪三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E】 A、环境、心境、生理变化 B、情景、心境、条件反射 C、情景、刺激、生理过程 D、认知、反应、结果评价 E、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2、从心理或行为角度研究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该项工作属于以下哪个范畴【B】 A、临床心理学 B、健康心理学 C、行为医学 D、心身医学 E、神经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B】 A、心理诊断 B、心理治疗 C、心理卫生 D、心理咨询 E、心理适应

4、人类能创造出“猪八戒”这一并不客观存在的文学形象,这恰好说明了【D】 A、心理是脑的功能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D、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动物进化中产生了神经结构这一物质基础之后才有了心理机能 5、H.Selye认为对机体有害的各种应激源,可引起以什么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B】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6、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叫做【E】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治疗 D、心理支持 E、心理咨询 7、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已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被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8、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C】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9、儿童病人的求医行为属【B】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参与型 E、合作型 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属于【A】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11、一男性,某省厅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作认真,争强好胜,雄心勃勃。一年前单位减员时调入某厂工作,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三日前因心绞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病前病人的人格类型是【A】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心理学-性格分析及其行为的解释

没有没有原因的行为。 人的行为,尽管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解释、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 它,具有可认识的发展模式,并受其自身内在逻辑的制约。 人快乐,是因为笑; 人伤心,是因为哭; 人恐惧,是因为战栗; …… 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诡谲。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有机体内部,始终存在着生命冲动的本能倾向,这种本能倾向,乃是由于有机体受到环境刺激作用而激发,以这种本能倾向为基础,寻求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实际上策动着人的每一种行为。人的这种本能倾向,或者,通过简单理性,在自然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复杂理性,在冲动行为、有意行为、幽默行为、攻击行为、嫉妒行为、反态行为、过失行为、退行行为、代偿行为、投射行为、补偿行为、升华行为、堕落行为、性行为、白日梦行为、变态行为乃至自杀行为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第三条途径,在梦的行为与泄精/行经行为

中获得满足;或者,通过最后一条出路,在精神病症中表现出来。 只要抓住了人所共有的这些要素,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人的行为,辨察人的内心欲求,而这,正是解释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的前提条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行者有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欺诈成性的人往往都以人人相欺之类来为自己辩护;敌意心强的人总是想他人在憎恨自己。 将要背叛的人,言辞惭愧不安;内心疑惑的人,言辞杂乱无章;善良的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污蔑好人的人,言辞游移不定;失职误事的人,言辞迂曲不明。 勇敢的人刚毅,可以用愤怒激怒他们;智慧的人有谋略,可以用信义说服他们;仁德的人不虚假,可以用正义责难他们;位高的人轻权,可以用奉承讨好他们;财大的人轻利,可以用名望威吓他们;贪婪的人重财货,可以用物质引诱他们;不肖之徒容易被吓住,可以用危难去吓唬他们;愚昧的人不通事理,可以用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医学心理学试题库完整

单选题 1. 下列哪一项是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B ) A临床心理学B变态心理学 C心身医学D健康心理学 E以上都是 2.心理活动的实质是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以及(E ) A是人的兴趣物B是物质的内容 C是客观现实D使人感觉到的事物 E是脑的功能 3.( D )医学模式认为医学强调身心一元论的观点,人的身(肉体或生理)新(精神或心理)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双向的,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是环形的,而非线性。A.神灵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生物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以上都不是 4.事先将各种需调查的内容列成调查表,当面或邮寄等方式被调查者填写,收集后对结果逐条进行分析,在医学心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叫做(B ) A.测验法 B.问卷法 C.座谈法 D.以上都对 5.所谓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 D ) A.中医模式向西医模式转变 B.西医模式向中西结合模式转变 C.自然哲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 D.生物医学模式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6. 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B A.布罗卡的大脑一机能定位研究; B.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 1913年华生提出的行为主义学说; D. 1883年魏特曼建立的第一个儿童心理实验室; E.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 7.办事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人,其意志活动缺乏(C)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8.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的学科(A) A.心理学 B.思维 C.心理过程 D.人格 E.心理现象 9. .促进医学模式转变的因素(A) A.现代心身素质降低 B.心脑血管疾病等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 C.人预期寿命的逐建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带来了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 D.精神病和其它功能性疾病发病率高,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对医学提出更的要求 E.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没有疾病,同时要求有好的心情,即使在躯体治疗过程中.也要求治疗方案能保证个体一定的生活质量 10.以下不符合心理学观点的是:(A) A.强调心理因素在临床中的主导作用 B.强调个体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在临床中的意义 C.强调疾病过程中心身相关作用的意义 D.强调临床医学模式改变的迫切性

普通心理学教案(全)

普通心理学 一、学科性质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章感觉 第四章知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六章记忆 第七章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九章动机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二章人格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如何研究心理学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 认知: 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 ?????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 —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已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 。“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注意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2.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