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设计

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

1. 了解东晋兴亡的基本史实;

2. 知道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

3. 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第三步:自学指导(圈点勾划,时间10分钟)

1、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的时间?

2、东晋著名的北伐将领是?相关成语?

3、南朝包括哪四个王朝?都城都在(今哪里)?

历史上以建业或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政权有?

4、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哪里?

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4条)?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启示?

讲授新课

一、东晋的兴亡:

1.西晋的灭亡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八王之乱后,刘渊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则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死,子刘和继立,不久刘聪杀和自立。311年石勒出兵襄阳,晋廷派遣大军讨伐,但因朝廷与主将司马越互相猜忌,晋军内乱,最后被石勒袭击,精锐尽亡。当时洛阳空虚,刘聪乘机攻陷并掳去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汉赵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

2.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材料:“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晋书·王导传》

司马睿和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即位后,因在皇族中声望不高,势力单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他重用王导,王导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也使北方南迁的士族拥护司马睿,进而稳定东晋政权,维持偏安江东的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命他为丞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公元307年(晋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结交王导后,认为“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便对他“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司马睿出镇下邳,王导就担任安东司马,而王导“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在王导主谋下,司马睿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大族并联合江南大族顾先、贺循等,统治了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3.东晋北伐: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回复中原。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因势力强盛,受到东晋朝廷的忌惮。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c?)觉,曰: 闻鸡起舞 "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4.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兵力对比:80万:8万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影响: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

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

实”的景象。

5.东晋的衰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比较有作为。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进入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的时期。

梁的建立者萧衍是南齐宗室,他擅长文学,499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朝廷内乱,梁武帝萧衍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梁武帝夺取帝位以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腐败。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朝势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人微)……民食鱼稻,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汉书·地理志》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材料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材料四:“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2、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社会环境:江南地区,不像北方战乱不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人口因素: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五岭以南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第五步:巩固小结(3分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南移。

第六步:当堂检测(独立完成,10分钟)

1.“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A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2.“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A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3.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分)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 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二、内容探究 (一)东晋的兴亡 师:西晋的统治阶级腐朽不堪,在晋惠帝时出现“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采取压迫政策,最终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的统治就此结束。第二年,东晋建立。 师:阅读课本中“东晋的兴亡”的相关内容,思考:第一,东晋是如何建立的?第二,如何理解“王与马,共天下”?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1)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地主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地主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3、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影响 【教学难点】 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江南美景的图片和,播放视频《江南美景》。 教师:同学们,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那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 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明 确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问题:司马睿在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回事吗?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你们听过“闻鸡起舞”的故事吗?故事主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如此勤奋练舞? 展示:教材83页的相关史事,请学生阅读和回答问题。 西晋末年,祖逖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议?得不到东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东晋初年,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无答案)

利津县初中历史七上第十八课导学案 课题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 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型新 授 时间月日(星期) 成果目标1.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 2.通过了解东晋、南朝外部环境和统治政策的变化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3.通过阅读、理解、归纳史料,逐步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 要素问题与活动规则与评价 情景导引请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 江南? 思考:江南好在何处? 活动自评: 在诵读中,学生感受江南 之美,为探求江南地区开 发塑造氛围。 思维对话问题一:回顾三国—西晋的演变,了解西晋灭亡到东晋建立的更替 活动一:观看课件演示三国两晋的更替,通过“王与马,共天下” 的历史现象,思考东晋统治表现出的特点? 问题二:了解东晋演变过程中重大事件、影响 活动二:通过课件展示,把握节点:士族政治、祖逖北伐、淝水之 战、东晋灭亡。 问题三:南朝是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 活动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宋齐梁陈前后更替,均定都在建康,史 称南朝。 问题四:阅读材料,指出两个时期的江南有何不同?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 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活动四: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 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活动一:阅读教材和史料, 明确司马皇族在政军方面 依靠王导家族的特点。能 根据教材准确解释+2分。 活动二:结合教材第82-83 页,能联系淝水之战使东 晋消除军事威胁,稳定政 局。明晰东晋建立灭亡的 准确时间+2分 活动三: 知道宋齐梁陈的更替,都 城均在建康,合称南朝+1 分。 活动四:能准确描述两个 时期江南的不同?从劳动 力、生产方式、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表现、贫富程度 等角度,加以合理解释+2 分 活动五:从北人南迁、自 然环境、统治政策、社会 局势、耕作技术等角度考

【优选】2016新人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 一、选择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 C.水利设施齐全 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3.《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4.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 B.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 C.造船技术较高,造船业发达 D.建康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5.下列政权中不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A.东周 B.东晋 C.东汉 D.北魏 6.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南朝 C.三国、两晋、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7.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因为它曾做过六个朝代的都城,下列以它为都城的六个朝代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三国中的吴②宋③齐④梁⑤陈⑥东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⑥①②③④⑤ 8.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炎和司马昭 9.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和北魏 B.东晋和前秦 C.西晋和前秦 D.西晋和北魏 10.南朝开始的标志是() A.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 B.229年,孙权建业称帝 C.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D.420年,刘裕建宋 11.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的推广④小麦的 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晋南朝 D.宋朝 15.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②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④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

吴语和江南文化

一、江南文化的滥觞
吴语和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的初成气候是在东晋 (317年)中原第一次大移民南迁 江东以后。在此以 前,民间实际上通 用的是百越语言。 《吕氏春秋·知化 篇》记伍子胥语: “夫齐之与吴也, 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 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 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 同,言语通。”这说明吴越两地语
课 程 讲 言相同,但跟北面中原的汉语不能 义
通话,与其民不能相处。现存的汉
代刘向的《说苑》中载录有一篇 《越人拥楫歌》和 吴王勾践作的《维
甲令》,据今人郑 张尚芳的考证和解
读,都是用与泰语 相近的百越侗台语 写成的。
1

吴语和江南文化
但是到了大批中原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到了江东以后,到南朝(420年
始)乐府中就有了与吴地风俗语言相结合的汉语“吴声歌曲”了,如《华山
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吴越王钱镠唱吴歌发生在五代(907年)初年,“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
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用的是汉语的吴语,如第一人称单数为
“侬,我侬”,名词带“子”尾,微母读双唇音m,呼“味”为“寐”,现
今吴语仍如此。从钱镠唱吴歌时的历史记载中知道,当时吴地的语言还和中
原雅言相差很大,所以当他首次用雅言唱“还乡歌”时,父老们“都不为之
晓”,听不懂,而后来改用吴音唱山歌时,则大家“合声赓赞,叫笑振席, 课
欢感闾里”。所以,在五代十国以前,是上层的“江东”文化对吴地的吴语 程
文化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

从笔记_文集等历史文献看唐宋吴方言

从笔记、文集等历史文献看唐宋吴方言 钱毅1, 2(1.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2.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笔记小说等历史文献中存在大量的语言资料,其中不乏方言资料。吴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 同时吴方言也是较古老的方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文章在梳理江浙吴方言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利用唐宋代笔记小说、文集等文献窥探唐宋江浙吴音特征。 关键词:唐宋;历史文献;吴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0)01-0150-04 收稿日期:2010-01-08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8YBB09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优秀青年项目(09B09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钱毅(1973-),湖南邵阳人,南京大学博士后,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和汉语方言史的教学与研究。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0年1月(第1期,总第153期) Jan.,2010(No.1,General No.153) 【语言与文化研究】笔记小说泛指一切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锁闻、 随笔等著作,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有着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德源流嬗变……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1](出版说明),对语言学工作者来说,笔记小说也是难得的语言材料之一,笔记小说内容广泛,其中不乏当时语言情况的直接或间接记录,如诗歌创作时,诗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到方言词汇或方言语音,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诗人多用方言。”[1](P2172)有时将有特色的地方性语言现象记录在案,如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第四:“吴人呼来为厘。”[2](P68)其他文献如文集、诗话、词话等同样有古代方言的记录。吴语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它主要集中在现代江浙一带,同时吴语也是较古老的方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语言是具有继承性的,“汉语现代方言可以通过文献材料追溯其历史存在”[3](P25)。我们在梳理江浙吴语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唐宋笔记小说、文集等历史文献中窥探江浙吴音的某些个性。一、江浙吴方言发展概貌人口的迁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方言的形成及其演变历史。“我们今天的各种方言,最初都是以从中原地区扩散开来的汉语为表层语言,各少数民族的语言为底层语言,这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4](P4)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的人口迁徙,这几次大的人口 迁徙大多与今江浙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今江浙 方言的性质。因此把握好这些历史事实更有助于全面 深刻地理解江浙方言的发展历史。 古吴、越国是中原华夏民族的后裔所建,其方言应是“中原华夏族语言的分支,内部较为一致”。[5](P69)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曰:“吴与越,同音共律。”古吴、 越两国战争频繁,在战争中两国语言不断接触融合, 发展为既不同于中原华夏语又不同百越语的语言,从 而成为古吴语的前身和源头,可以认为古吴语的形成 在春秋时代的末期。不但吴、越人们逐渐接触融合,且北方移民迁入吴越之地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三国时期孙权对江南的开发就吸引了大批北方移民。这样, 语言就随之进一步混合交融。两晋之交是古吴语受到 中原汉语强烈冲击的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使 得中原人们大批南下,越淮渡江,来到沃野千里的江 东。当时南下的移民有三股:青徐、司豫和秦雍。其中 青徐之移民主要集结于今江苏境内的长江两岸,人数 达二三十万。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民族之迁徙》: “江苏省所接受之移民,较之其它各省为多,以帝都所在150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港口初中汪传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胡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 3、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4、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通过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266年--316年) 1、西晋的兴亡 学生思考:西晋为什么短暂而亡? 统治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少数民族内迁 总结:首先,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其次,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出示:《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与迁徙方向》。生找出内迁五个少数民族的分布。 2、内迁的各族 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西晋皇室贵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又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东晋。 出示:司马睿。生答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内迁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东晋与前秦。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汉魏以来少有的安定。此后,苻坚急于统一全国,大举进攻东晋。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练习题及答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 2.东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睿 D.司马腾 3.在南朝的四个王朝中“疆域最大,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的是( ) A.宋 B.齐 C.梁 D.陈 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5.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建业 6.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 (1)北方少数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的?

(2)北方人民迁往江南的原因是什么?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1.东晋初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中“马”和“王”分别指的是( ) A.司马昭和王莽 B.司马炎和王维 C.司马睿和王导 D.司马睿和王猛 2.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 A.东汉 B.东吴 C.西晋 D.东晋 3.南朝历史始于公元420年,止于公元589年,历经四个王朝,南朝是指( ) A.我国历史上四个大一统的朝代 B.我国南方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 C.我国南、北方并存的四个朝代 D.我国南方地区并存的四个朝代 4.下列政权中都城设在今南京的是( ) ①东晋②南朝时期的宋王朝③南朝时期的齐王朝④南朝时期的梁王朝⑤南朝时期的陈王

朝⑥三国时期的吴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魏灭蜀②东晋建立③西晋灭吴④西晋建立 A.③①②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6.下列有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 ①江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争较少,相对稳定③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④大批北人南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8.东汉以来,江南经济不断发展,为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请你围绕下面课堂教学的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歌展示】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教学中老师引用了以下诗歌,请你回答东汉以后我国北方的社会状况。 《蒿里行》 曹操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优秀教案

东晋南朝与江南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能够说出北方人口南迁和江南经济发展的情况。 2.通过归纳江南开发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利用“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培养学生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探索研究,理解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并分析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江南开发的史实,认识到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文明生产的重要承担者,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通过了解北方农民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是江南得以开发的重要原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 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江南经济的开发。 【教学难点】 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东晋南朝政权的更迭 (1)东晋的建立 西晋灭亡后,317年,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健康(南京),史称东晋。 (2)南朝的更迭 420年,大将刘裕灭东晋,国号为“宋”。继宋之后,南方又经历了齐、梁、陈三朝,四朝均定都建康,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教师利用以下图示引导学生理清政权更替的情况。

蜀↘↗十六国(北方及西南) 魏→西晋(280年统一) 吴↗↘东晋(南方)→宋→齐→梁→陈 2.北方人口南迁 教师(结合“东汉至东晋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从西晋中期开始,出现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的浪潮。中原人口除主要流向南方外,还有一些迁徙到辽河流域,部分迁移到河西走廊。 提问:西晋中期后,为什么会出现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的现象? 明确:中原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江南相对稳定。 教师补充其他原因,如自然灾害严重等。 3.江南的开发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孙吴开发江南的情况。 (1)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 教师:江南地区经过孙吴、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开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提问: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降水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好。④南北人民的辛勤劳作。⑤江南地区相对比较稳定。 (2)江南开发的情况 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江南得到了开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江南开发的情况:①农业:铁农具普遍使用,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的技术得到推广,农作物品种增多。②手工业:冶铁、烧瓷、造纸等技术水平也明显提高。③商业:商业也有一定发展,长江中下游出现一系列商业城市。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人口迁徙和江南的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要重点把握江南的开发。 【作业布置】 收集材料,分析江南得以开发的原因和具体情况。

初中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教材解析 本课主题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下设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与本单元前两课“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相顺承。 本单元的历史特点是“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族人民南迁,都推动了民族交融。本课讲南方的政权发展和民族大交融情况,与下一节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交相辉映。 教材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讲“民族交融”的史实,政治方面叙述南下的士族与当地的士族与庶族的政治发展情况,经济方面叙述北方人的南迁和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的表现,突出了单元的主题。与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将东晋和南朝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补充,使得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加完整。 三、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空观念、读图能力和获取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课所涉及的东晋南朝政权更迭和相关政权的社会发展情况,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时间轴、地图和文字史料中获得信息,发挥课堂的主人翁作用。 结合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教师需要做到历史史料生活化,引导学生由浅入 深思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通过对比史料和呈现史实来让学生理解“民 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样,教师由常见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

文物等材料,感悟和了解具体的历史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概念,理解教材内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史料,学生能够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2)通过探索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问、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2)通过对江南地区发展的研读,感知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生能认识到不同地 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并从中了解经济格局的变化。 五、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东晋的兴亡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是本课重点;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本节课的难点是“王与马,共天下”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本课在第一目和第二目宜采用表格式方法,引领学生明确朝代的起止、政治特点、阶段的重大事件;第三目主要采用材料研习法,通过多媒体史料呈现的方式,在史料研读中比较秦汉时期和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江南地区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吴语

吴语 吴语区分布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数一个亿。吴侬软语,以吴中苏州话为标准音,上海话具有普适性。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更多古音因素、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分化音。吴语语音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的重大区别。吴语区自古繁荣风流,如今又一道缔造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乡群。普通话已普及,吴越江东,当“道出儒雅乡音,留住话里江南”。 目录 基本信息 人文历史 语言特点 吴语发音特点 吴语语法特点 吴语歌曲 吴语分片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 西部吴语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现状 音韵 声母 韵母 节奏组 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吸收外来词汇 日常词汇 语法 后置用法 量词的特殊用法 表记 历史与现状 吴语文学 吴语拉丁化方案 注释 语言关系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吴语与闽语的关系源流小考 展开 基本信息 人文历史 语言特点 吴语发音特点 吴语语法特点 吴语歌曲 吴语分片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 西部吴语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现状 音韵 声母 韵母 节奏组 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吸收外来词汇 日常词汇 语法 后置用法

量词的特殊用法 表记 历史与现状 吴语文学 吴语拉丁化方案 注释 语言关系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 吴语与闽语的关系 源流小考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吴语,属于汉语方言,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江浙话、吴 我国方言分布图 方言 使用人数 国内吴语系一亿以上,主流互通5000万 江苏2350万/浙江5300万/上海1600万/安徽700万/江西320万/福建30万 国际地位 英文名Goetian或Wu-chinese 使用地区(吴语区) 【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高淳、溧水、靖江、通州区、启东、海门] 【安徽南部】[宣城、芜湖县、博望区、郎溪、广德、铜陵、当涂、青阳、黄山区、泾县、徽州] 【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温州] 【江西东部】[上饶市、上饶县、广丰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搜集资料,学习微课,能够讲述东晋兴亡概况;能够解释“王与马,共天下”现象的原因;讲述祖逖中流击楫、闻鸡起舞的故事。 目标3:结合地图,指出南朝:宋齐梁陈的地理位置,知道南朝政权更替,说出宋、梁时期的社会状况。 目标4: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学习微课,对比江南地区的不同,归纳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列举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总结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讨论归纳民族迁徙的影响;联系现实思考人口流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检测 东晋的兴亡 1.背景:316年,内迁的人灭掉西晋。 2.建立:317年,重建晋王朝,以为都城,史称东晋。3.发展:东晋初年,曾收复以南的部分地区。 4.兴盛:东晋在中战胜前秦,相对稳定的局势使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589年,南方政权相继出现、齐、、陈四个王朝,都在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败:梁武帝萧衍时,政治日益败坏,南北实力对比中,处于明显劣势。 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东晋后期: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原因。 ①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带来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优越。 ③社会比较安定。④南下移民和南方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2)表现。 ①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兴旺和城市繁荣:是南朝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合作探究 任务二:【小组探究】学习微课:东晋南朝的政权更迭,结合教材内容,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讲述东晋的概况;

吴语在历 的扩散运动 *

【标题】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 【正文】 汉语方言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波澜壮阔的扩散运动。 一、西晋衰落之后,大批北人随王室渡江南下,把北方话散播在广大的华南地区,形成唐代张籍在《永嘉 行》所咏“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的状况。一千五、六百年来,方言历经变化,南下仕民由于住 居地理环境的差异,方言发展也呈现不同归趋;然而在梗摄字带较低元音(-a-)这一点上,现今东南诸方 言大体一致(张光宇1987;李荣1989,1991),极可能即为“晋语”绵延不绝的表征之一。 二、五代以来,华南人民辗转流徙,其中由东向西的迁移几如一股洪流。这就是清代魏源在《古微堂内外 集·卷六:湖广水利篇》所说:“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史实。同治《醴陵县志》卷六所载:“元明之 际,湘潭土著仅余数户,后之人多来自豫章。醴与潭接壤,古老相传,土著亦仅存十八户,余皆无复存者。洪 武之初,招集流亡,皆来自他省,而豫章人尤众”可以作为“江西填湖广”的脚注。由于江西人口大量移进湖 南,湖南至今留下一句俗谚说“无江西人不成商场”。(何文君1990)至于“湖广填四川”则源于元末 、明末的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崔荣昌1985)语言成分的渗透在这两度由东向西的移民史 中也十分明显。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送气音在湖南东部声势强大,越往西走,其势越弱。四川境内把“吃饭 ”说成(t‘iafan]的现象正是湖广填四川的具体表徵。 三、唐代继汉代之后成为中国史上的第二盛世,声威远播,四方宾服;唐都长安变成东西汉字文化圈的中 心,以长安为基础的唐代标准语也随着国势的强盛而无远弗届。日本见中国文化中心已随朝代更替而转移,于 是派“遣唐僧”来华至唐都长安传习新标准的一整套汉字读音叫做“汉音”;唐室在安南设都护府,立学校, 也把长安音散播到南方臣属之地。如此一来,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全都笼罩在以长安为辐射中心的汉字文化圈 下。在中国境内,闽南方言的文读系统与日本汉音系统非常近似,其最终来源正是唐都长安。 这三次扩散运动在中国大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影响着现代汉语方言的地理格局。归结起来,不外两个因 素:西晋衰落之后的“北人避胡皆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和五代以来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是移民 引发的方言扩散。唐都长安标准音的扩散主要系经由文教力量促成。依循这两个因素去加以透视,江东的吴语 在历史上也曾充当辐射中心(或“震中”epicenter),影响过广大地区汉语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引进“汉音”以前,曾经派人到南朝传习吴音。这反映日本人的务实取向,也就是说,文化中心转移 了,他们就跟着见风转舵,以便与时代风尚保持密切联系。东晋政权在金陵奠都,也使金陵成为中国文化的新 的中心。(陈正祥1982)由于金陵在文化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到了隋初《切韵》诸君子论音韵问题之时,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习题 含答案

第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316年,内迁的________人灭掉西晋。随后,皇族________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______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21*cnjy*com 2.东晋社会:司马睿政治上依靠__________,军事上依靠________;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____________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3.东晋灭亡:________年,东晋灭亡。 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概念:420—________年的170年里,中国__________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________、梁、________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的社会:________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______________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________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________失陷。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2·1·c·n·j·y 知识点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________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产技术;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________;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来源:21cnj*y.co*m】 2.表现: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__________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__________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____________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商业和__________繁荣,_____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出处:21教育名师】 1.“王与马,公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A.西汉B.东汉 C.西晋D.东晋 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睿和司马炎 3.东晋是西晋皇族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它存在的时间是() A.316—420年B.316—589年 C.317—589年D.317—420年 4.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A.宋B.齐 C.梁D.陈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

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上述诗文在怀念江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你知道“江南”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 二、讲授新课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2课时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晋南朝的政局 2、初步了解我国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史称。 2、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历史上总称。 3、东晋中期(4世纪后期),族建立的政权基本统一了地区。 4、383年,前秦和东晋在大战,此役东晋以少胜多,打败秦军,淝水之战使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5、、和都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福建、和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6、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南方的也得到显著发展,技术有了提升,技术进一步改进,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也发展迅速,瓷器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用具,尤其是,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二、课堂学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三:中国在魏晋之际正处于一个寒冷期,气候变冷、过度开垦和战争的破坏,使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相比之下,江南气候酷热的状况有所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南方经济有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可以从自然条件、人口方面、技术条件、社会状况分析) 课堂练习 东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 B、司马睿 C、司马懿 D、司马昭 2、下列几次战役与淝水之战相似的有()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 A、黄河流域的开发 B、西部地区的开发 C、三国鼎立的局面 D、江南地区的开发 4、下列关于东晋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稻田里开始使用粪肥②小麦的种植得到推广③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④发明了灌钢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至少3点) 四、课后作业作业本-----《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普通话与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差异

国吴语差异 第一篇:吴语及上海话的历史和特点 吴方言是中国第二大语,分布在浙江省和江苏省东南部,使用人口逾70,000,000。吴越地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吴越、吴语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极重要成份。 上海话作为吴语的代表方言,不仅是因城市地位,更由它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 上海曾隶属于嘉兴辖下,苏州话因其权威性对上海话也有着影响。上海开埠後移民大量涌入,各路移民的语言,主要是吴方言,对上海话又改造了一番,尤以宁波话为重要(因宁波人数量大、且有社会地位),上海话第一人称“阿拉”来自宁波话。上述原因造成上海话中有些同义词特别丰富,如“一共、拢共、一塌括子、侪部、全部、亨白浪当、一革龙东”等是组同义词,对祖父、祖母的称呼也五花八门,多种方言冲击是造成上海话结构简化的重要原因。总之,今日上海话是苏州话、宁波话为主的各路吴方言的混合体;这造就了上海话兼具苏州话的软,宁波话的硬。 吴语长期没合法地位,没做过规范化处理,所以词形常不固定。 1,上海话词形不少是同音假借,同音指本地音;所以有时词义不准确,甚至音意都不准确。音意都不准确者如将“甴曱”(或“触揢”——“触气”加“恶揢”)写作“促狭”这样无论使用上海话还是普通话读音都远开八只脚,意思也浑生不搭界,即使是上海人也未必能悟出“促狭”即是我们常说的“甴曱”,总之作为注音词“促狭”有点淘浆糊。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吴语词汇进入普通话和吴语的文化特色。 2,又有人说吴语有些词汇不能写,绝大多数情况是我们不熟悉其写法。确有部分找不出合适写法,不特吴语有这种现象,普通话也有过,如:“的(de)、那、怎、这”等字不是自古就这么用的。3,我个人认为汉字必尽是种全民族的交流工具、写意文字,在方言用字上不必太囿于读音,有时读音可以迁就字意,何况有时是音变而来。又上海话第三人称“伊”是由宁波话“其(或说是‘渠’)”声母脱落而来,上海本地话“伊”本读阴调;有人使用阳调“夷”表示上海话第三人称,又有人给“夷”字加上单人旁;但时间和事实说明注意胜于注音的“伊”更能被接受。 第二篇:普通话与吴语的差异 (一):继承古汉语声韵结构的差异,是普通话和吴语差异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中国北方长期沦为异族统治。北方民族多学汉语,部分融入汉族,他们讲的汉语自然不太正宗,北方话受其影响颇深,以满蒙人的大都——北京的方言尤甚。故今日北方话曾被章太炎先生称为“金元虏语”,即满蒙人的异族语言,因其对传统汉语音韵结构继承较少,这也是其和南方话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声调。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因为声母清浊不同分为阴阳两套共八声。 1,北方话是唯一不保留入声(短音)的汉语方言,因北方人发短音有困难。 阴平、阳平、阴上(上声)保留,阳上、阴去、阳去转为去声,阴阳入声派入其他声调中,如:同为阴入声的“击、级、戟、髻(吴语中同音)”,在普通话中分属四声。 2,吴语基本保留古汉语的声调体系。 吴方言一般保留七、八个声调,但上海话仅有五个声调,上、去声界限已经模糊。 (三):韵母。 1,北方话是韵母结构变化最严重的方言。 ①北方话入声韵母消失,故“一、衣”“做、作”不分。 ②北方话声韵母组合较南方话不自由,音节较少。 如:唇音声母“(b,p,m,f)”不能与“(ong,e)”等韵母组合。“风、冯、蒙 、蓬”由“东冬”韵转为(eng)韵。“拨、剥;勃、薄 ”不分。“微、非、稀、机、衣”在古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都是同韵母字。因为北方人发“(vi,fi)”音节有困难,“微、非”就转为其他音。 2,吴语辅音韵尾合并。表现为前后鼻音不分。 古汉语和粤语的促音、鼻音韵尾分别分为“[p][t][k]”和“[m][n][ng]”;吴语中促音韵尾合并为喉音[?],鼻音韵尾相应合并为中鼻音[j n],所以吴语前后鼻音不分。 (三):声母。古汉语三十六声母,普通话二十二声母,吴语二十九声母。 1,北方话没有继承古汉语的全浊音声母,因北方人发浊音有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