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
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PPT优选课件

切口
300
200
等高距
100
100米
0
2020/10/18
300 200
100
0
等高线(6米)
2、等高线地形图(1)
山顶
300
鞍部
200
100
0
2020/10/18
山顶
300 200 100
鞍部 0
等高线(米7 )
2、等高线地形图(2)
300
200
山
100
谷0Biblioteka 山脊300 200
山
2020/10/18
地图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
的高低起伏
2020/10/18
1
制作说明
• 运行环境: Microsoft PowerPoint
• 使用目的:为了帮助 学生建立立体概念, 增强对等高线及其地 形图的绘制过程的认 识和理解。通过直观 教学,突破难点。
2020/10/18
2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金马山 8240米
相对高度 5200米
南城 3040米
海拔 3040米
2020/10/18
海拔 8240米
海平面
3
1、海拔(绝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020/10/18
4
二、等高线地形图
海平面
2020/10/18
小山
海岸线
5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
100
0谷
等高线(米8 )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

1. 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观察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图中等高线、并学习查看 图下角“等高线分层设色表”,根据颜色识别高度和深度,指出这 种地图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此基础上完成《做一做》练习。总结说明: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 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地区的地面高低起伏情况。在分层设色 地形图上都附有高度表,读图时要留心。 在此基础上完成本节第二个《做一做》练习,由学生一一回答出表 示海,陆的不同色彩及某其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答案:地形名称:青藏高原 恒河平原 孟加拉湾 印度 洋 海拔:4000多米 200米以下 —2000米以下 —4000米以 下) 总结说明: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图 上的颜色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地面高 低起伏情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都附有高度表,读图时要留心。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 懂得等高线弯曲方向和疏密程度代表的地理意义。 2. 懂得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色彩的地理含义。 ㈡能力训练点 1. 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 初步具备判断等高线图的能力。 ㈢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方法用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 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 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3. 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4. 解决办法:实验、观察、讲解、讨论。 三、课时安排 共二课时,第一课时: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地形图;第二课 时: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析图方格法缩放地图。
地理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教案设计范文

地理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理解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作用。
2.培养学生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图的三要素,地图上高低起伏的辨认方法。
2.教学难点:等高线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形图、等高线地图3.教学道具:山脉模型、水杯、小石子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形的特点吗?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通过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的高低起伏。
3.讲解等高线地图的原理,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概念。
三、案例分析1.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图,让学生找出地图上的山脉、山谷、鞍部等地形。
2.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上的等高线,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巩固所学知识。
2.选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提问: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二、深入学习1.讲解等高线的应用,如绘制地形剖面图。
2.展示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观察地形的高低起伏。
3.引导学生利用等高线地图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等高线地图规划旅游路线?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2.收集家乡的地形图,分析地形特点。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图的三要素?2.学生在辨认地形的高低起伏方面是否存在困难?如何改进教学方法?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七年级上册地理 世界地理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第一 ...

世界地理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地表的基本形态。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简单识别各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三、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四、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基本形态。
五、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以认知地形图为中心,容量大,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即地形图与实际的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仅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和几幅图片不易形成空间思维,不能很快地认识和运用地图。
所以,通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非常形象、直观,对地表形态的图示比课本上的插图更明确,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析,便于低年龄的初一学生理解接受,不仅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若想学会自己看地图,并能较为灵活地运用地图,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就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板书]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提出问题]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4000米。
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我们先来学习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演示]鼠标点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见教材图2.10),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
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_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_高中地理教案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通过本节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
课型讲授新课教学方法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形特征,难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图方法。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一幅等高线图及一幅与此对应的地面形态景观图。
教学挂图:《中国地形图》,自制一幅简易等高线地形挂图。
模型:泥塑山地模型及与之吻合的线圈立体式等高线模型。
教学提纲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二、等高线地形图三、分层设色地形图四、地形剖面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板书)[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
”)[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69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板书)[绘制板图] 教师绘制“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见教材第20页)[教师讲述] 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如图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如图中甲地比乙地高出1000米。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地理教案)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地理教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
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
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通过本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
型讲授新
教学方法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形特征,难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图方法。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一幅等高线图及一幅与此对应的地面形态景观图。
教学挂图:《中国地形图》,自制一幅简易等高线地形挂图。
模型:泥塑地模型及与之吻合的线圈立体式等高线模型。
教学提纲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二、等高线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地形剖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板书)
[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
”)
[教师总结]原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69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板书)
[绘制板图] 教师绘制“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见教材第20页)[教师讲述] 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如图甲地海拔为100米,乙地海拔为00米。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如图中甲地比乙地高出1000米。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
[教师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垂直距离,但因海拔是以海平面为
标准,各地的海拔可以比较,所以在地图上一般都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并制成等高线图。
通过读等高线图就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板书)
[教师讲述]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
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板图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先标出一些点的海拔,边讲述边用手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演示教具]将线圈式立体等高线模型罩在泥塑地形模型上,表示该地形的各条等高线。
取下线圈式立体等高线模型并放在投影仪上,在投影屏幕上即出现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同时讲述等高线图的制作。
)[展示投影片]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面实际形态的对照。
70(见本21页“做一做”中的图)
[教师讲解] 等高线图的不同应置分别表示顶、鞍部、脊、谷、陡崖。
等高线图的标高表示地势的高低,等高线的疏密表示坡度的陡缓。
[提问]等高线疏密是怎样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反之则越缓。
)
[练习]完成本21页“想一想”的练习。
[展示教学挂图]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这张中国地形图,为了使同学能清楚看到地形的变化,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高度的方法。
这种地形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示范]根据地图上的高度表,给学生示范读出下列地区的海拔,
并注意讲清读图的步骤。
(华北平原:0—200米,黄土高原1000—2000米,青藏高原>4000米。
)
[练习]完成本第22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提问]你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先按要求画出几条,例如200米,00米,1000米等等。
然后在各条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几个不同的高度。
)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各有什么主要优缺点?(等高线地形图优点是详细准确地表示地面起伏状况,但过于复杂,一般情况不需这样精确。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是能明显地反映出地形起伏的特征,但是不够精确和详细。
在我们地理上常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
)
过渡无论等高线地形图,或是分层设色地形图虽然都能反映某一区域的地形起伏特征,但是总不能非常直观地看71出地形的变化。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地形的变化,我们常常要绘制地形剖面图。
四、地形剖面图(板书)
1.地形剖面图的制作。
[展示挂图] 一幅自制的简易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演示,将此等高线地形图的两点A、B一线的剖面图绘制在黑板上。
(注意讲清方法、步骤。
)
[练习]读本第22页图214“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判断地形剖面图上最高顶和鞍部的海拔。
(给出答案,并说明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地形的变化)。
布置作业自己制作一个等高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