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发展经济学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ppt

3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 1958年)
其次,发展是经济从一种类型向其他更先进 的类型转变的渐进过程,各国的增长过程存在 “关联效应”,是不平衡的。
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 地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加速经济增长。
4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 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 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 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 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 融中心、信息中心等。
12
一、区域发展理论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 1958年)
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 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 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 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和 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条件 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
16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三)倒“U”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Ub
0
T
GNP
17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三)倒“U”形理论
他利用24个国家1940年到1961年间 的有关统计资料,计算了7个国家人均收入水 平的区际不平衡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 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 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 1958年)
其次,发展是经济从一种类型向其他更先进 的类型转变的渐进过程,各国的增长过程存在 “关联效应”,是不平衡的。
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 地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加速经济增长。
4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 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 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 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 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 融中心、信息中心等。
12
一、区域发展理论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是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 1958年)
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 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 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 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和 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条件 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
16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三)倒“U”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Ub
0
T
GNP
17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三)倒“U”形理论
他利用24个国家1940年到1961年间 的有关统计资料,计算了7个国家人均收入水 平的区际不平衡程度。结果表明,随着经济 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 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12章-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2020/3/27
5
• 平衡增长理论的意义:
两种平衡增长理论都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国家来 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因为,发展中国家的 市场机制无法筹集大量资本,并按照一定的比例 配置各个部门。
•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
1、强调了大规模投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的必要性。
2、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政 府计划的必要性。
2020/3/27
9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
发展中国家可投资项目对资源需求超过了资源所有
量,就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
投资项目的选择有两种形式:①替代选择(互斥方 案选择)②延迟选择(投资项目的优先次序问题)
2020/3/27
10
• 关于延迟选择的准则:
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2020/3/27
4
• 2、纳克斯理论:
①全面、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实 行平衡增长战略,打破资本形成不足导致生产率难以提 高,而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的贫困恶性循环。
②平衡增长是扩大市场容量和提高生产率的手段,是贸 易扩张的基本前提。
• 主张按不同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个部门的生产。即按 照部门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大小来确定不同 的投资比率。弹性大的部门应该投入比率大。(因为弹 性大说明该部门发展不足,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应该重点解决。)
3)当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独立发展民 族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2020/3/27
13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 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平衡增长与不平衡 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
12章-1

平衡增长(balanced growth,简称BG)主张全面投资, 平衡地发展各个经济部门。 平衡增长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对“萨伊定律” 的重新解释:在生产性领域,一切生产性活动都会创造出自己 的需求。特定的投资创造出特定的生产能力,特定的生产能力 创造出特定的供给和收入,特定的收入又创造出特定的需求。 同理,为了使增加生产能力的结构适应增加的需求的结构,首 先必须在各种经济部门中按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 平衡地增长,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一致。 发展经济学的平衡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强调 对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 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地得到发展, 以此来彻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
3.“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 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并指出了摆脱贫穷恶性循 环的途径——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 实行平衡增长战略。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 资,使经济增长率迅猛达到一定高度,人均收入增长突破一定 限度,从而才能彻底冲出低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 济的迅速发展。 纳克斯特别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大幅 度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有同时 全面地投资于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等国民经 济各个部门,才能形成扩大而充足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引 诱,为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
2.“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
题》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 在于实现工业化,因而经济发展就意味着工业化。而要实现工 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 中,由于资本的供给(尤其是社会分摊资本供给)、储蓄和市场需 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是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实行“大推进”战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 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产生相 互依赖,互为市场,克服“不可分性”,实现工业的大发展。 在他典型的“鞋厂”例子中,他指出,不仅要投资于鞋厂,扩 大鞋子生产规模,而且要同时投资于服装厂、纺织厂、食品厂、 钢铁厂等等工业部门,使其他工业全面发展起来,以互相创造 需求、提供市场,最终使整个工业都得到增长。
3.“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 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并指出了摆脱贫穷恶性循 环的途径——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投资, 实行平衡增长战略。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 资,使经济增长率迅猛达到一定高度,人均收入增长突破一定 限度,从而才能彻底冲出低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 济的迅速发展。 纳克斯特别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大幅 度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有同时 全面地投资于工业、农业、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等国民经 济各个部门,才能形成扩大而充足的市场,产生足够的投资引 诱,为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条件。
2.“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
题》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 在于实现工业化,因而经济发展就意味着工业化。而要实现工 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但在增加资本形成的过程 中,由于资本的供给(尤其是社会分摊资本供给)、储蓄和市场需 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是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实行“大推进”战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 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产生相 互依赖,互为市场,克服“不可分性”,实现工业的大发展。 在他典型的“鞋厂”例子中,他指出,不仅要投资于鞋厂,扩 大鞋子生产规模,而且要同时投资于服装厂、纺织厂、食品厂、 钢铁厂等等工业部门,使其他工业全面发展起来,以互相创造 需求、提供市场,最终使整个工业都得到增长。
第十二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学》PPT课件

由于总投资是由净投资与重置投资(即折旧)构成,因而有:t时期总投资=v(Yt-Yt-1)+t时期的折旧。 由这两个公式表示的加速原理说明,如果加速数为大于1的常数,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增量必须超过 产量的增加。
12.2经济周期
3)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加速模型将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以说明经济周期产生的 原因,这一模型的基本表达式如下:
• 比较有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还包括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心理周期理论等
外生经 济周期
理论
•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外部的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 波动。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的内在因素(如投资、货币等)的 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
• 比较有代表性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太阳黑 子理论等
Yt cYt1 v(Ct Ct1 ) Gt
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t
Gt
Ct
It
Yt
经济变动趋势
1
1.00
0.00
0.00
1.00
—
2
1.00
0.50
0.50
2.00
复苏
3
1.00
1.00
0.50
2.50
繁荣
4
1.00
1.25
0.25
2.50
繁荣
5
1.00
1.25
0.00
2.25
衰退
6
1.00
12.2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收入及经济 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的阶段
图中A—E部分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其中A—B为繁荣阶段,B—C为衰退阶段, C—D为萧条阶段,D—E为复苏阶段, B点是整个经济周期的峰顶,D点是整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12.2经济周期
3)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加速模型将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以说明经济周期产生的 原因,这一模型的基本表达式如下:
• 比较有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还包括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心理周期理论等
外生经 济周期
理论
•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外部的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 波动。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的内在因素(如投资、货币等)的 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
• 比较有代表性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太阳黑 子理论等
Yt cYt1 v(Ct Ct1 ) Gt
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t
Gt
Ct
It
Yt
经济变动趋势
1
1.00
0.00
0.00
1.00
—
2
1.00
0.50
0.50
2.00
复苏
3
1.00
1.00
0.50
2.50
繁荣
4
1.00
1.25
0.25
2.50
繁荣
5
1.00
1.25
0.00
2.25
衰退
6
1.00
12.2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收入及经济 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的阶段
图中A—E部分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其中A—B为繁荣阶段,B—C为衰退阶段, C—D为萧条阶段,D—E为复苏阶段, B点是整个经济周期的峰顶,D点是整个经济周期的谷底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但是,中国的不平衡发展
战略也带来了相当多弊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区域 经济差距的扩大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缩小收入差距,近些年来政府采取了 一些列的发展计划和措施。
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时 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
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 定规模的投资打破发展中 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 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创造较 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 区域发展战略
新时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改 经济特区 革 开1 放2 初 期3
4
5
1980.08.26 1980.08.26 1980.10.07 1981.10.16 1988.04.13
2、不平衡增长战略
联系效应理论
任何一个部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都会通过投入链和产出链对其他部门产 生“联系效应”,促使其他部门发展。 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一个部 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 系。 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一个 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 联系。
的关系。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 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 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 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
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
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 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
的
区
域 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
战略也带来了相当多弊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区域 经济差距的扩大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缩小收入差距,近些年来政府采取了 一些列的发展计划和措施。
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时 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
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一 定规模的投资打破发展中 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为 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创造较 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 区域发展战略
新时期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改 经济特区 革 开1 放2 初 期3
4
5
1980.08.26 1980.08.26 1980.10.07 1981.10.16 1988.04.13
2、不平衡增长战略
联系效应理论
任何一个部门(企业)的设立和发展, 都会通过投入链和产出链对其他部门产 生“联系效应”,促使其他部门发展。 前向关联(forward linkage):一个部 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 系。 后向关联(backward linkage):一个 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 联系。
的关系。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 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出先扩大 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 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
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
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 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
的
区
域 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
第十二章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战略.ppt

14
建议 :
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暂时延迟对 铁路、公路、通讯、电力、学校等基础设施方面 的投资,集中资本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以尽快 地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收入。
然后利用直接生产部门先行发展所增加的收 入及其所形成的“瓶颈”压力,扩大基础设施投 资,从而诱致基础设施发展起来。
15
原因:
6
罗森斯坦-罗丹还用规模经济理论说明 平衡增长的必要性。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规 模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只有全面 大规模地投资,才能使各行业和企业 获得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的规模效益。
7
平衡增长理论的类型
平衡增长理论可以分为“极端的” 平衡增长和“温和的”平衡增长及“完善 的”平衡增长理论三种典型:
29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 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 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0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略
出版了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 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相应地提 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简称 UG)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
失业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干预有 效需求不足→企业设备能力闲置
13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 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其 他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 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减少风险:如果先确保工农业生
产——即使由于缺乏足够的交通运输和动力 而需要加以补贴——然后让随之而来的压力
建议 :
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暂时延迟对 铁路、公路、通讯、电力、学校等基础设施方面 的投资,集中资本投资于直接生产部门,以尽快 地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收入。
然后利用直接生产部门先行发展所增加的收 入及其所形成的“瓶颈”压力,扩大基础设施投 资,从而诱致基础设施发展起来。
15
原因:
6
罗森斯坦-罗丹还用规模经济理论说明 平衡增长的必要性。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规 模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只有全面 大规模地投资,才能使各行业和企业 获得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的规模效益。
7
平衡增长理论的类型
平衡增长理论可以分为“极端的” 平衡增长和“温和的”平衡增长及“完善 的”平衡增长理论三种典型:
29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 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 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 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0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 现代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略
出版了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 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并相应地提 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简称 UG)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
失业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干预有 效需求不足→企业设备能力闲置
13
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发 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其 他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 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减少风险:如果先确保工农业生
产——即使由于缺乏足够的交通运输和动力 而需要加以补贴——然后让随之而来的压力
1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2 、纳克斯特别强调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限 制和大幅度扩大市场容量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作用。 3、纳克斯注意平衡增长和国际专业化的关系。 4 、纳克斯主张同时全而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 他并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是主张按不同 的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 纳克斯选择平衡增长战略理由:一是各部门平衡增 长可以产生扩大市场规模形式的外在经济,进而导致递 增收益。不仅获得内在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获得外在经 济效益,提高社会获益能力,从而使投资更加有效率, 生产的收益更高,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二 是各部门的平衡增长可以帮助供给和需求保持平衡,使 经济均衡而稳定地增长。三是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也要求各部门同时得到发展。被称为“温和的”平衡增 长理论。
第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 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门发展的倾向,重新 重视并强调了农业的作用和同时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第四,平衡增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定程度 上的批判和对旧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否定。
(五)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
第一,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 水平低下的限制。发展中国家资源稀缺,资本有 限,因而平衡增长的计划难以实施,即使实施了, 缺少企业家和较高水平的管理的配合,投资项目 也难以建成或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资源配置就 会出现巨大浪费,所以平衡增长是不可取的。 第二,平衡增长过分依赖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 国家干预过强,价格刺激会愈发不灵,市场体系 更难以建立,而且国家干预下形成的经济效率不 高,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经济发展中产业部门、 地区发展优先顺序的选择
引
言
发展中国家生产落后,供给不足, 市场容量狭小,而资源,特别是资本又 很稀缺,在谋求经济发展中,难以做到 百废俱兴。 因此,经济增长从何处着手,各个 产业部门如何协调,投资如何布局,都 存在着权衡取舍和先后顺序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第四版(马春文张东辉) 第12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0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同 时 扩 张 的 工 厂 之 间 在 生 产 上 可 以 互 相 协 作 , 形 成 生 产 、 运 输 、 中 间 投 入 、 技 术 、 信息等方面的便利,获得外部经济效益,产生递增的收益; 而 且 , 在 需 求 方 面 能 得 到 产 品 销 售 市 场 的 相 互 补 充 ; 大 规 模 同 时 对 各 部 门 进 行 投 资 , 可 以 加 强 各 类 产 业 之 间 的 横 向 和 纵 向 联 系 , 进 一 步 推动分工协作,提高社会固定资本的利用效率。 所 以 , 摆 脱 “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 的 途 径 就 是 在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 进 行 全 面 大 规 模 的 投 资,实现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8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三)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 贫 困 恶 性 循 环 ” — — 1 9 5 3 年 纳 克 斯 提 出 了 ”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 理 论 。 该 理 论 指 出:单靠个人数量有限的投资是不可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只有把数量上足够打 破这种循环的资本同时投入到各种行业中去,才能打破资本形成不足导致生产率难 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的不良循坏。
第十二章 平衡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7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的概念:指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 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大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辛格认为,如果过去的增 长是非均衡的,那么要恢复均衡只能继续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这一点与赫希曼的 观点吻合,他们两人强调的都是供给的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平衡增长是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考虑在经济发展的 初期,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的产业中, 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从 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经济的角度,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 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即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2020/9/19
14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应用“社会资本SC”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来分析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如果SC优于DPA,称为超能力发展;如果DPA优于 SC,称为短缺的发展。这两种情况都成为发展的诱 因和压力。
• 赫希曼倾向于先发展DPA ,因为这种路径下对投资 决策的”诱导”效果更强。政府带头扩张DPA ,导致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紧张,形成瓶颈制约,由此形 成的生产成本上升,必然引致社会向基础产业和设施 投资,达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区域发展理论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
2020/9/19
15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一)“发展极”理论 —佩鲁(法国)
1. 什么是“发展极”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在 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 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 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 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信息中心等。
2020/9/19
18
4.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第一,外部经济。
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 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 体收益的增加。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 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
第三, 辐射作用。
发展极的辐射作用具体体现在“回波效应”与“扩散 效应”。
2020/9/19
16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
和企业家群体。
二、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2020/9/1节而自动产生的“发展极” 。
②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的“发 展极”
2020/9/19
24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
势及其转移。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
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次序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2020/9/19
25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 理因素
其次,平衡增长理论所依据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学说有自相矛盾之处。外部效应既包括正的外部效应,
也包括负的外部效应。
2020/9/19
8
•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 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 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最终使整个经济得 到全面发展。
从历史上看,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接触先进 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而内陆地区相对比 较延迟。
从地理角度看,自东向西呈现出不平衡的 资源条件。
2020/9/19
26
(二) 中国区域发展的近期趋势 地区差距扩大 城市化水平提高 产业分工 全国整体战略部署
2020/9/19
27
3)当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独立发展民 族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2020/9/19
13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 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平衡增长与不平衡 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
短期更多考虑不平衡战略,长期更多考虑平衡战略。
2020/9/19
11
• 2、联系效应:
(在DPA内部,怎样选择引致投资最大的部门问题) 赫希曼认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最大限度发 挥其效率比单纯的资本形成更重要。
他根据“引致决策”,推导出两个诱导机制:
①后向联系效应:②前向联系效应:
前向联系是指一个部门与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 的关系;后向联系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 门之间的关系。不同产业联系效应不同,后向联系 强于前向联系。
2020/9/19
9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
发展中国家可投资项目对资源需求超过了资源所有
量,就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
投资项目的选择有两种形式:①替代选择(互斥方 案选择)②延迟选择(投资项目的优先次序问题)
2020/9/19
10
• 关于延迟选择的准则:
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2020/9/19
22
(三)倒“U”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2020/9/19
23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 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 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 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 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 十二 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一节 第二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
衡增长
2020/9/19
1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2020/9/19
2
一、平衡增长战略
按照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观点,平衡增长 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
2020/9/19
19
(二)“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1.“回波效应”
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 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2.“扩散效应”
“回波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当“发展极”达到
一定程度后,它还会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
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生产要素供
应紧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
少,资本必然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这时,会出现资
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的现象。扩散效应的结果是地
区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2020/9/19
20
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
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由于累积性因果循环 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 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 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 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
2020/9/19
21
3.“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 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 二元结构。据此,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 即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对经济基础较好并已 积累起发展优势的地区给予重点投资,以求得较好的 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当这些地区的发展取得 长足进步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 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经济效益
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以推动经济 快速增长。
2020/9/19
3
• 平衡增长理论的意义:
两种平衡增长理论都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国家来 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因为,发展中国家的 市场机制无法筹集大量资本,并按照一定的比例 配置各个部门。
•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
1、强调了大规模投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的必要性。
2、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政 府计划的必要性。
3、纳克斯理论纠正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 门发展的倾向,强调了农业的作用和发展农业的 必要性。
2020/9/19
6
• 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
1、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 下的限制。 2、平衡增长过分依赖计划和国家干预。 3、缺乏实证支持,经济发展实践未能为平衡增长理 论提供充足的依据。
2020/9/19
12
赫希曼认为:联系效应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 一个国家在适当的投资项目中应优先选择具有联系 效应最大的产业。这就是产业部门优先发展次序选 择的技术标准。认为应当优先投资和发展进口替代 工业。
1)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可以从生产最终消费品的行业 起步。
2)进口替代工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后向联系,它们对各 种投入的需求不断增加,会吸引本国厂商来从事中 间产品和资本品的生产,使本国产品逐步取代进口 产品。
2020/9/19
7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业 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着大 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发 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即需求不足)
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 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 条件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2020/9/19
14
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应用“社会资本SC”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来分析 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如果SC优于DPA,称为超能力发展;如果DPA优于 SC,称为短缺的发展。这两种情况都成为发展的诱 因和压力。
• 赫希曼倾向于先发展DPA ,因为这种路径下对投资 决策的”诱导”效果更强。政府带头扩张DPA ,导致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紧张,形成瓶颈制约,由此形 成的生产成本上升,必然引致社会向基础产业和设施 投资,达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区域发展理论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
2020/9/19
15
一、区域发展理论
(一)“发展极”理论 —佩鲁(法国)
1. 什么是“发展极”
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在 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 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 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 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信息中心等。
2020/9/19
18
4.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第一,外部经济。
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 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 体收益的增加。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 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
第三, 辐射作用。
发展极的辐射作用具体体现在“回波效应”与“扩散 效应”。
2020/9/19
16
2. 发展极的形成条件
一、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
和企业家群体。
二、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三、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2020/9/1节而自动产生的“发展极” 。
②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的“发 展极”
2020/9/19
24
(四)“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
势及其转移。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
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次序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2020/9/19
25
二、中国的区域发展
(一)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和自然地 理因素
其次,平衡增长理论所依据的外部效应”内部化”
学说有自相矛盾之处。外部效应既包括正的外部效应,
也包括负的外部效应。
2020/9/19
8
•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观点:
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 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 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最终使整个经济得 到全面发展。
从历史上看,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接触先进 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而内陆地区相对比 较延迟。
从地理角度看,自东向西呈现出不平衡的 资源条件。
2020/9/19
26
(二) 中国区域发展的近期趋势 地区差距扩大 城市化水平提高 产业分工 全国整体战略部署
2020/9/19
27
3)当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独立发展民 族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2020/9/19
13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 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平衡增长与不平衡 增长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考虑问题的。
短期更多考虑不平衡战略,长期更多考虑平衡战略。
2020/9/19
11
• 2、联系效应:
(在DPA内部,怎样选择引致投资最大的部门问题) 赫希曼认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最大限度发 挥其效率比单纯的资本形成更重要。
他根据“引致决策”,推导出两个诱导机制:
①后向联系效应:②前向联系效应:
前向联系是指一个部门与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 的关系;后向联系是指一个部门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 门之间的关系。不同产业联系效应不同,后向联系 强于前向联系。
2020/9/19
9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
发展中国家可投资项目对资源需求超过了资源所有
量,就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选择。
投资项目的选择有两种形式:①替代选择(互斥方 案选择)②延迟选择(投资项目的优先次序问题)
2020/9/19
10
• 关于延迟选择的准则:
1、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
2020/9/19
22
(三)倒“U”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J.G.)
2020/9/19
23
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 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 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 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 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 十二 章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一节 第二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与不平
衡增长
2020/9/19
1
第一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
一、平衡增长战略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2020/9/19
2
一、平衡增长战略
按照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观点,平衡增长 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来实现的。
2020/9/19
19
(二)“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
1.“回波效应”
是指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 吸引下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
2.“扩散效应”
“回波效应”也是有限度的,当“发展极”达到
一定程度后,它还会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
因为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引起生产要素供
应紧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
少,资本必然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这时,会出现资
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的现象。扩散效应的结果是地
区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2020/9/19
20
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
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而由于累积性因果循环 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 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 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 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
2020/9/19
21
3.“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 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 二元结构。据此,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 即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对经济基础较好并已 积累起发展优势的地区给予重点投资,以求得较好的 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当这些地区的发展取得 长足进步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 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平衡增长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外部经济效益
和各部门之间相互关联和补充的性质,以推动经济 快速增长。
2020/9/19
3
• 平衡增长理论的意义:
两种平衡增长理论都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国家来 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因为,发展中国家的 市场机制无法筹集大量资本,并按照一定的比例 配置各个部门。
•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
1、强调了大规模投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的必要性。
2、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政 府计划的必要性。
3、纳克斯理论纠正了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其他部 门发展的倾向,强调了农业的作用和发展农业的 必要性。
2020/9/19
6
• 平衡增长理论的缺陷:
1、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 下的限制。 2、平衡增长过分依赖计划和国家干预。 3、缺乏实证支持,经济发展实践未能为平衡增长理 论提供充足的依据。
2020/9/19
12
赫希曼认为:联系效应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机制。 一个国家在适当的投资项目中应优先选择具有联系 效应最大的产业。这就是产业部门优先发展次序选 择的技术标准。认为应当优先投资和发展进口替代 工业。
1)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可以从生产最终消费品的行业 起步。
2)进口替代工业本身具有很大的后向联系,它们对各 种投入的需求不断增加,会吸引本国厂商来从事中 间产品和资本品的生产,使本国产品逐步取代进口 产品。
2020/9/19
7
二、不平衡增长战略
(一)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
首先,赫希曼认为,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业 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着大 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发 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即需求不足)
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 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 条件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