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情趣浓郁 能工巧匠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美术_【课堂实录】《剪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课堂实录】《剪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剪纸》设计·应用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三上册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中第一课《剪纸》,属于设计应用课型。

为了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尝试剪纸的制作。

剪纸多数用剪代笔,手随心运,连绵不断,一气呵成,造型以弧线为主,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意艺术情趣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

在创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剪剪相连”。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造型能力,但对剪纸艺术的制作还比较陌生,对剪纸的点线面相连的表现方法难以适应,本课可采用大量的剪纸作品进行欣赏启发,展示剪纸步骤,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感受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

了解剪纸艺术的种类特点及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剪纸技法,装饰教室或居室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传统剪纸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剪纸艺术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剪纸的技巧,设计和制作形象概括简练、装饰性强的剪纸作品。

五、教法和学法教师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掌握剪纸的特点,通过演示法引导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欣赏、讨论交流以及实践操作等方法掌握剪纸的表现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六、教学思路本课以“引导激趣——欣赏分析——合作实践——总结评价”的教学思路为先导,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大量剪纸作品激发引导学生的创作欲望,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操作时轻松入手。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掌握剪纸的制作方法,领悟剪纸的艺术美,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七、评价方案设计1、通过观看剪纸的视频后学生交流对剪纸特点的认识,考查学生观察力。

初中美术_情趣浓郁 能工巧匠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情趣浓郁   能工巧匠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剪纸教学理念:本课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标准中提到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一要求而设计的。

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教学目的:(1)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2)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具准备:剪纸作品若干,各色彩纸,剪刀、刀子各一把,白纸两张;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检查学具。

二、学习新课:(一)、导入新课:1、出示剪纸作品并明确剪纸作品的概念:剪纸,又叫剪花样、绞花、刻纸、窗花或剪画,又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具有简洁、朴实、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2.多媒体展示剪纸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剪纸的表现对象:主要表现对象有植物、动物、人物和风景。

(多媒体展示)3.剪纸的发展历史:(多媒体展示)(1)、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2)、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3)、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

小结:剪纸的样式很多,窗花、墙花、门笺。

喜花、枕花、礼花等。

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

(二)、剪纸的表现形式:1、剪纸的表现技法:多媒体展示阳刻和阴刻的剪纸作品,总结出两种不同的表现技法的区别:阳刻:将图中的装饰花纹留下,花纹以外的部分剪(刻)去,要求线线相连。

初中美术_【课堂实录】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课堂实录】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功能,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的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体验分析,欣赏评述,掌握一定的美术批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难点:把握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学习美术评述的方法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欣赏分析法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多方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精美、适用的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

五、教学媒体:PPT课件、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美术创作的过程和美术作品的风格。

【设计意图】巩固学过的知识点。

师:欣赏《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引出美感(两百多个人物栩栩如生)以及创作背景。

思考:这幅作品为什么感染到你?生:艺术家营造的氛围和意境,使我们身临其境。

阅读课本,从中找出美术作品的三个功能。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板书: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二)讲授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美术的功能生: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

师:三者之间有何关系?总结:在实际中美术作品都以审美实现其效用,美术作品是人们认识、了解社会历史和客观存在的一种媒介。

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情节或主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作用。

2、欣赏雕塑作品《艰苦岁月》师:作品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你是如何感受到的?生:...总结:雕塑家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依偎身旁凝神倾听的形象,表现出艰苦年代的革命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为理想奋斗的价值追求和乐观主义的战斗精神。

3、欣赏壁画作品《格尔尼卡》。

初中美术_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上学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

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情趣和意境这样较高层次的欣赏还力不从心。

所以,通过引导和自主探究,对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进行整体分析,欣赏评述。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分析1、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故事性串联讲述、与实践相联系等方法,使学生对艺术作品情趣和意境的营造方法掌握得较好。

2、在学生学习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他们知其所以然,通过画家与作品的背景的展示,让学生对画家和作品都有了形象化的理解。

3、在学生对作品的详细鉴赏过程中,处理的比较仓促,缺乏学生的探究交流。

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

二、教学难点:理解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突破难点方案:整体感知教材,探究实践中引领升华。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活动内容。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不同方式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融视、听、欣赏教学于一体。

通过视、听、欣赏教学,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每件作品所营造的情趣点和意境点,从营造情趣和意境的方法角度初步了解中西作品。

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赏析的方法,尝试运用语言或文字去评述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认识各种美术形式,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意识。

教师准备充足的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及价值、突出成就的学习,帮助学生领会不同国家美术作品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营造,并试着对美术作品所蕴涵的特定文化含义和文化价值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讨论。

学生在欣赏与交流中加深了解与认识,进一步感受和领悟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对世界文化的尊重、理解与热爱。

第二单元《情趣浓郁 能工巧匠》第2课《编结艺术》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情趣浓郁 能工巧匠》第2课《编结艺术》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编结艺术》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王维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中国结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特点的了解和认识,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学生动手尝试,教师以亲手示范,学生再实践的方法,掌握平结的基本编结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感受中国结的艺术魅力,激励学生学习、传承、发扬我国民间艺术的愿望。

教学重点: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理解,平结的编结方法。

教学难点:平结编结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一、问答对话,导入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2008年我国举办了什么世界盛大的体育赛事?同学们关注过奥运会吗?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是什么?(出示申奥标志)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从这个标志中看到什么?为什么会选用中国结的图案造型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它首先是奥运五环的变形,还像一个打太极的人,整个图案行云流水,富有运动感,象征着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因为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是一种团结的象征,符合奥运的精神。

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申奥标志引入中国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探究,培养学生对于标志的分析,鉴赏能力。

】二、观察分析,探究问题1、了解中国结的起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结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始于上古时期,兴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时期。

2、了解中国结的含义:吉祥、祝福、团结、避邪等含义。

请几位同学们说说“立志结”和“龟结”的含义。

3、欣赏中国结作品,请同学们说说中国结的特点: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4、了解中国结的功能:①.实用结:如行李结、鞋带结等;②.装饰结:同心结、吉祥结等。

5、观赏几种中国结的编结方法及尝试平结的编结方法。

(视频展示平结的编结过程,学生仔细观察。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带动学生欣赏和思考,感受编结艺术的乐趣。

】三、示范引领,课堂实践1、先学生动手尝试,后教师再亲手示范,学生再实践的方法来进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5课 彩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5课 彩塑》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5课彩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是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主题为“情趣浓郁能工巧匠”《第5课彩塑》。

本课程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通过学习彩塑的艺术特点,旨在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

2.通过学习彩塑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的鉴赏力。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难点:重点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彩塑艺术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对于中国古代彩塑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等知识了解较少。

同时,学生审美能力不够成熟,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本课程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结合多媒体资料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彩塑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学习了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你们对雕塑有什么了解呢?学生:雕塑是一种以立体形式表现艺术的形式,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可以表达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

教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与雕塑有关的艺术形式——彩塑。

你们对彩塑有什么了解吗?学生:彩塑是在雕塑的基础上运用彩色材料进行装饰,使作品更加生动、华丽。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Step 2: 彩塑的历史发展教师:彩塑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丰富的发展。

请看这些图片(展示敦煌、晋祠、泥人等典型作品),请你们观察并描述一下它们的特点。

学生:敦煌彩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晋祠彩塑的造型雄浑大气,雕刻精细;“泥人张”的作品栩栩如生,根据真实人物塑造出来的泥人非常传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第4课蜡染与扎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第4课蜡染与扎染

扎染制作工具与材料准备
橡皮筋
用于扎结布料。
固色剂
用于固定颜色。
布料
与蜡染相同,一般采用天然纤 维布料。
染料
同样可以使用矿物颜料或植物 颜料。
橡皮锤
用于敲打布料,使颜色更均匀 渗透。
扎染制作步骤与方法
1. 浸湿布料
01 将布料完全浸湿,为染色做好
准备。
2. 扎结
02 使用橡皮筋将布料扎成不同的
结,扎结的部分染料无法渗入 ,形成白色图案。
著名扎染艺术家及作品欣赏
艺术家一
张三,当代著名扎染艺术家,其代表作品《蓝天之下》以深蓝色为主色调,通过巧妙的扎结技术展现出天空的层 次感和云朵的立体感,作品充满浪漫与诗意。
艺术家二
李四,对传统扎染技术进行创新,融合现代审美理念。代表作品《花海》运用多种色彩的搭配,呈现出绚丽多彩 的花海景象,展现出扎染艺术的无限可能。
用蜡笔在布上绘制出预设的图案 。
2. 上蜡
将蜡笔在火上加热,待蜡融化后 ,按照设计好的图案上蜡。
3. 染色
将上好蜡的布放入染料中浸泡, 染料无法渗入蜡的部分,形成图
案。
6. 晾干与熨平
将布晾干后,用熨斗熨平。
5. 固色
用固色剂浸泡布料,增加颜色的 牢度。
4. 去蜡
用热水将布上的蜡煮掉,显现出 图案。
02
CATALOGUE
蜡染艺术欣赏与了解
蜡染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起源
蜡染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印染技术,被称为“东方印染艺术 的明珠”。
历史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染技术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以及非洲、欧洲等地。不同 地区的蜡染风格各异,融合了本地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蜡染艺术。

初中美术_对折蝴蝶剪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对折蝴蝶剪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对折蝴蝶剪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课题:对折蝴蝶剪纸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中的第一课《剪纸》中的第二课时,剪纸是九年级美术的重要内容,也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的历史、风格、工具材料的特点,了解剪纸艺术之美,使学生能够继承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典型对折蝴蝶剪纸作品,让学生尝试制作蝴蝶剪纸,启发学生们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对于剪纸,学生在小学接触过一些,但是随和年龄的增长和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对剪纸还是充满了好奇心,因此,要求学生完成的剪纸作品更为细致,美观,体现出剪纸的美感。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使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些特点方法,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剪纸工具材料的运用,尝试设计制作一幅蝴蝶剪纸。

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造型方法和艺术特色,能够尝试制作一幅对折蝴蝶剪纸,展评交流表达自己的心愿,装饰美化生活,理解蝴蝶破茧成蝶的意义,培养高雅情趣,提高审美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培养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剪纸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蝴蝶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剪纸语言,对蝴蝶的身体翅膀等部位的进行装饰美化。

教学方法:交流、欣赏、了解、合作实践、展示、点评教学思路:叙说故事,激发情趣——欣赏质疑,示范引领,了解特征,刻划细节,小组分工合作——互动评议,交流提高。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领域:设计、应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剪纸课件、教师范作、剪刀、刻刀、双面胶、单色彩纸、垫板、白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刻刀、双面胶、单色彩纸、垫板、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播放微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自然界美丽蝴蝶的图片,引申到文人墨客笔下的蝴蝶,和不同艺术家们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的蝴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纸
教学理念:
本课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标准中提到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一要求而设计的。

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教学目的:
(1)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2)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具准备:剪纸作品若干,各色彩纸,剪刀、刀子各一把,白纸两张;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检查学具。

二、学习新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剪纸作品并明确剪纸作品的概念:
剪纸,又叫剪花样、绞花、刻纸、窗花或剪画,又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具有简洁、朴实、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2.多媒体展示剪纸作品,欣赏的同时归纳剪纸的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对象有植物、动物、人物和风景。

(多媒体展示)
3.剪纸的发展历史:(多媒体展示)
(1)、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2)、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3)、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

小结:剪纸的样式很多,窗花、墙花、门笺。

喜花、枕花、礼花等。

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

(二)、剪纸的表现形式:
1、剪纸的表现技法:
多媒体展示阳刻和阴刻的剪纸作品,总结出两种不同的表现技法的区别:
阳刻:将图中的装饰花纹留下,花纹以外的部分剪(刻)去,要求线线相连。

阴刻:图案上的装饰纹样被(剪)去,形成镂空效果,一般要求线线相断。

综合剪:一幅漂亮、完整的剪纸作品往往是阴刻、阳刻相结合的,它们互相连接,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2、剪纸的表现方法: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动物形象,师总结出表现方法有:简化、夸张、添加等等。

3、剪纸的装饰纹样:(多媒体展示)
(1)、纹样的形状:圆形、锯齿纹、水滴纹、月牙纹、柳叶纹等
(2)、装饰纹样在剪纸中的运用。

(三)、剪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剪纸作品的寓意:
多媒体展示剪纸作品“福”字的多重寓意。

2、剪纸艺术大师介绍:
(1)、库淑兰自称“剪花娘子”,是中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

(多媒体展示)
(2)、特点:构图繁密单纯,形象朴拙传神,色彩绚丽明快
3、剪纸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多媒体展示)
师简单介绍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筑、服饰、室内装饰、生活用品的图案花纹,还被广泛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

(四)、剪纸的制作方法:
1、剪纸的步骤:
(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序进行。

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2、大显身手:
布置课堂作业:
(1)、完成一幅具有生活情趣的,有创意的剪纸作品。

(2)、要求:抓住物象特征,巧妙地添加各种纹饰和图案。

(五)展示评述学生作品:
(1)、请部分学生评述剪纸作品,对同学的剪纸作品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及看法。

(2)、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相对来说,年龄稍大一些,团花对他们来说,已显简单,他们对那些富有情趣的、具有动态美的人物、动物造型会更感兴趣。

这堂课的作业不是简单的团花剪纸,而是较复杂的,不仅要剪、还要刻的人物、动物造型。

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当他们的作业被展示出来的时候,他们很满意自己的作品,很自豪,从而使他们对剪纸艺术更感兴趣,对民间美术更富有探究精神。

效果分析:
九年级学生相对来说年龄稍大一些,他们对那些富有情趣的、具有动态美的人物、动物造型会更感兴趣。

所以这堂课的作业是比较复杂的,不仅要剪、还要刻的人物、动物造型。

但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并且剪得非常好,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的剪纸作品尚未完成。

实践证明,九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当他们的作业被展示出来的时候,他们很满意自己的作品,很自豪,很有成就感。

从而使他们对剪纸艺术更感兴趣,更有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知识点与第一册的图案有相通之处,学习时可相互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
喜庆的装饰品,还广泛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

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

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

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

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

本课旨在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评测练习:
本节课讲授了剪纸艺术的流派、样式、形式、表现内容,欣赏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剪纸艺术,讲解剪纸方法。

重点讲解了剪纸的形式及表现内容,并对民间剪纸进行了赏析。

学生做剪纸练习,并对学生作业进行评析。

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这节课师生一起走进剪纸艺术,欣赏美,感受美,体验剪纸给我们带来的魅力。

课后反思:
1、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

学习剪纸,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现身边的美,懂得美,追求美,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2、剪纸艺术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好作品。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我们更应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

3、剪纸练习的时间稍短,可以再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

课标分析:
本课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标准中提到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一要求而设计的。

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