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例8
聚焦度量本质,培养学生量感——《长度单位》单元教学设计

聚焦度量本质,培养学生量感——《长度单位》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一)寻求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其中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周长、面积、体积,形成初步的量感和应用意识。
《课标》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学习主题中,相关的要求如下:1.内容要求(1)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2.学业要求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米、厘米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能估测一些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并能借助工具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初步形成量感。
3.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创设测量课桌长度等生活情境,借助拃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不同的方式测量,经历测量的过程,比较测量的结果,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如重新测量课桌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二)结合教材、教参分析知识脉络1.横向梳理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发现人教版“长度单位”,苏教版“厘米和米”,北师版“测量”,虽然三个版本的单元主题不同,但培养学生的度量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大同小异。
我们发现三个版本的教材在《长度单位》单元的内容编排上大致是相同的。
学生的学习路径都经历“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度量单位→用度量单位直接度量→用公式间接度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都是在正式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之前,都安排了这样的用自选单位测量的活动,重在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接下来都是用标准单位来测量长度。
在用厘米测量长度的过程中,重点感悟测量的本质就是单位的累加,并要对测量的结果进行量化的表达。
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二年级上册,第4课时

第4课时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例8,第9页练习一第8题。
学习目标会运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文讲解例8,继续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丰富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
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同时体会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的作用。
有三种思考方法:①假设推理,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开始推想旗杆的高度;②估测,小精灵用小朋友的身高估测旗杆的高度;③反证法,在验证环节用新铅笔的长度进行反证。
“做一做”,巩固练习。
运用上述思考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孩子所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是本课学习的基础,灵活运用1厘米和1米的表象解决问题,是本课的新知。
辅导精要例8,整体浏览,孩子首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并具体地读一读: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答、解答合理吗。
让孩子读题目,想像:学校旗杆的高度。
还可以让孩子到旗台用自己身高比一比旗杆的高度。
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再读题,在“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下划线,理解其意思:旗杆高13厘米,旗杆高13米,两者中有一个答案是对的,另一个是错的。
他还可能直接做出判断,家长要鼓励他,然后问他是怎样思考的。
第二步,怎样解答。
让孩子读课文中的四句话,理解其意思。
有一个同学从1厘米的长度开始推想,比划出13厘米的长度,结论:旗杆高13厘米是错的。
从而推出:旗杆高应该是13米。
另一个同学从1米的长度开始推想,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与旗杆相比,结论:旗杆高应该13米。
小精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估测:一个小朋友身高1米多,“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结论:旗杆高应该是13米。
所以,三个人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
第三步,解答合理吗。
这是检验上述结论。
读女生的话,理解其意思。
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用铅笔和旗杆相比,说明答案正确。
读课文,把前两个文本框连线,在“厘米”下划线,批注“旗杆高13厘米(╳)”;在“我1米多高”下划线,并与小精灵的文本框连线。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应用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应用题在二年级数学上册中,长度单位是一个重要而又实用的概念。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中看到它的身影。
本文将从实际例子出发,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长度单位。
1. 认识长度单位小明走进了学校的操场,他看到操场上画着一条长长的白线,老师告诉他这是跑道,它的长度单位是米。
小明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用米来衡量跑道的长度呢?”老师耐心地解释道:“米是我们国家约定的长度单位,跑道的长度是用米来表示,这样大家才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方便比较和计算。
”2. 比较长度小明和小红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他们看到一家摊位上展示着各式各样的蔬菜。
小明对小红说:“我们来比一比这根黄瓜和那根萝卜谁更长。
”小红点头同意。
他们拿出自己的卷尺,小明测量了黄瓜的长度是28厘米,小红测量了萝卜的长度是34厘米。
小红高兴地说:“我的萝卜比你的黄瓜长6厘米呢!”小明也笑着说:“是的,你的萝卜比我的黄瓜长。
”3. 长度单位换算在一次户外实践课上,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进行探索。
他们走进了一片麦田,老师告诉他们:“我们可以使用步来测量田地的长度。
”小寒看见旁边有一片草地,她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她说:“老师,步和米是不一样的长度单位,我们是否可以将步转换成米来比较一下田地和草地的长度呢?”老师点头赞同,他示范了一下如何将步换算为米,然后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进行计算。
最后,他们得出了结论:田地的长度是150米,而草地的长度是120米。
4. 长度单位的应用小明和小红在学校门口等候校车,突然小红的妈妈开车经过,他们想要知道妈妈离他们还有多远。
这时小明看见路边有一块里程牌,上面写着:“学校:1公里”。
他立刻告诉小红:“妈妈离我们还有1公里的距离。
”小红放心了一些,她知道妈妈马上就要到了。
5. 长度单位在建筑中的应用小华的爸爸是一名建筑师,他经常带着小华去工地参观。
工地上有很多建筑材料,小华好奇地问:“爸爸,工地上的砖块是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呢?”爸爸笑着回答说:“砖块是用块来计量的,每块砖的长度是20厘米,宽度是10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
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
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
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1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介绍了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
原教材安排的是用硬币、曲别针、方木块等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测量活动,得到的结果不统一,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需求。
本教材更尊重知识本源,采用真实的事例:古人曾用身体的一部分,如:“庹(tuǒ)”“拃(zhǎ)”“脚长”作为“长度单位”。
由于不同的人测量得的结果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是必要的。
例2介绍了我们最常见的长度单位之一“厘米”。
直尺是我们最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学生观察直尺发现,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而且都是统一的,每一个单位就是1厘米。
学生用手比画感受1厘米的长度,再通过实物比较,如:田字格的长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
知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它作单位。
如果使用课件,不能用放大的1厘米长度作为标准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一定要以手中尺子上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准,形成清晰的表象。
教材给出厘米可以用“cm”的符号表示,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实际运用。
认识了长度单位与测量长度的工具,例3就是用尺子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的把握。
测量时强调以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尺子的边缘与物体重合,再看尺子的右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几个长度单位。
例4认识米尺和米。
因为学会了用厘米尺测量,因此指定一名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黑板的长度,一是巩固前一课时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立刻感受到这样的测量很麻烦,体现了测量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自然引出米尺。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二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二上数学第一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及“做一做”,练习一第8题。
内容简析例8 安排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在明确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法与学法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须建立在估测长度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让学生牢记自己的一庹、一拃、身高等长度,用这些长度作标准比较或推测题目中事物的长度。
2.学生主要是通过估测、总结、比较等方法来学习辨别长度单位知识的。
承前启后链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故事导入:师:孙悟空的金箍棒真的很神奇,它能变长也能变短。
(课件出示情境图)当孙悟空的金箍棒变成旗杆那么高时,你知道孙悟空的金箍棒有多长吗?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可能会选择厘米或米标出金箍棒的长度。
师: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金箍棒的长度,看看会遇到哪些新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品析:利用学生心目中的神话英雄孙悟空的金箍棒长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景导入:爸爸:儿子,你帮爸爸量一量咱家菜园的篱笆有多长吗?奇奇:咱家的菜园是弯曲的,怎么测量呀?爸爸:我绕着菜园迈着均匀的步子走一圈,用22步,我的一步长大约是1米,我就知道了篱笆的长度。
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呢?奇奇:我用绳子沿着菜园的篱笆边缘围上一圈,再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来推算篱笆的长度。
爸爸:你还真行!师:听了父子的对话,你想说什么?学生议论,交流。
师: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长度,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还要学会选择不同的长度单位,运用多种方法测量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数字的单位应用题

数字的单位应用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字单位。
无论是购物时的价格单位、车辆行驶的速度单位还是物体的重量单位,数字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一些常见的数字单位应用题为例,探讨数字单位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长度单位假设小明要铺设一条长方形花坛,长为8米,宽为5米。
请问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解答:首先,我们知道计算面积的公式是“面积 = 长 ×宽”。
在这个问题中,长度的单位是“米”,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
所以,我们可以将长度单位“米”转化为面积单位“平方米”:8 米 = 8 × 1 平方米 = 8 平方米。
同理,5 米 = 5 × 1 平方米 = 5 平方米。
因此,这个花坛的面积为8 平方米 × 5 平方米 = 40 平方米。
2. 重量单位小红去超市买了一箱苹果,总共重10千克。
苹果的平均重量是0.5千克。
请问这箱苹果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解答:根据问题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苹果的总重量是10千克,每个苹果的平均重量是0.5千克。
要计算苹果的个数,我们可以使用重量单位换算的方法:10千克 ÷ 0.5千克/苹果 = 20个苹果。
因此,这箱苹果里一共有20个苹果。
3. 时间单位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一共骑行50千米。
如果他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那么他骑行这段路程需要多少小时?解答:根据问题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小明骑行的总距离是50千米,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
要计算小明骑行所需的时间,我们需要使用速度单位换算的方法:50千米 ÷ 20千米/小时 = 2.5小时。
因此,小明骑行这段路程需要2.5小时。
4. 体积单位某仓库的容积是500立方米,现有一批货物需要存放在这个仓库中。
这批货物的体积是25立方米。
请问还有多少空余容量可以存放其他货物?解答:根据问题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仓库的容积是500立方米,这批货物的体积是25立方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例《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例8》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例解决问题例8备课时间2020、9、4教材分析“解决问题例8”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对长、短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单元教材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椎判断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表示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
课件出示:铅笔、黑板、橡皮测量上面物品的长度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2.提出问题: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解答合理吗?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不止13厘米,旗杆高度比铅笔高得多,所以应该是13米3、师:同学们都找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旗杆的高度进行对比,排除了13厘米,选择了旗杆的高度是13米,非常棒!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语文课本的宽约10米.(
.
.
×
)
(1)一棵大树高(10米 )
10厘米 100厘米 10米 (2)1米等于(100 )厘米
100
50
10
(3)黑板长约( 3米) 30米 3厘米 3米 40米
(4)红领巾最长的一边是(50厘米 ) 90厘米 50厘米 1米
7
用一根1米长的竹竿测量两个沙堆的高,结果如下
谁是判断高手
(1)作业本的四条边不是线段。(
(2)线段没有端点。( × ) (3)线段的长度是可以量出的。( √ )
×
)
(4) 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是7厘米。( (5)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
×)
下面的图形由几条线段组成?
6条
8条 8条
你知道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吗?猜猜看!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 还是13米?
解 题 步 骤
三、知识应用
(二)厘米)
长28( 米 )
填上单位厘米或米
教室的宽6( 米)
一支粉笔的长7( ) 厘米
万松山高208(米)
一条鱼的长约是30( ) 厘米
判断题:对打 √ , 错打×并订正。
1.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
√
×
)
3.教室的长约8厘米. ( × )
①
20厘米
② 10厘米
沙堆①高度是( 80 )厘米 沙堆②的高度是( 90 )厘米 沙堆1的高度比沙堆2的低( 10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