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冮古诗的意思

合集下载

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衍生注释:1. “宿”是住宿、过夜的意思。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 “移舟”就是划动小船。

“泊”是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3. “客愁新”,“客”指诗人自己,“愁新”是说新添的忧愁。

4. “野旷”指原野空旷辽阔。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5. “江清”江水清澈,“月近人”,月亮倒映在水中,离人很近。

二、赏析: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点出了诗人停靠的地点是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日暮客愁新”,日落时分本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而诗人此时远离家乡,这种愁绪就更加浓重了。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真是绝妙。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还低,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视觉感受。

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离人很近,好像月亮也能理解诗人的孤独,来陪伴他。

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把那种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淡淡的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一个人独自在荒郊野外,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空旷寂寥,只有那水中的月亮似乎能给他一点慰藉。

三、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和游历中度过。

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生活中的闲情逸致,诗风清淡自然,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旅行,傍晚的时候我们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小湖边。

周围没什么人,湖面上雾蒙蒙的。

我当时就突然想起了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我就对朋友说:“你看这景色,和孟浩然诗里写的有点像呢,现在我有点能体会他那种日暮时分的惆怅了。

”朋友说:“是啊,这周围这么安静,还真有点孤寂的感觉。

”这时候我就想,虽然我们不是像孟浩然那样客居他乡,但是在这陌生的环境里,也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愁绪。

看来好的诗句就是能跨越时空,让不同的人产生共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小学古诗《宿建德江》注释、译文

小学古诗《宿建德江》注释、译文

宿建德江唐代: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赏析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宿建德江古诗

宿建德江古诗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
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

《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宿建德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宿建德江》原文:孟浩然〔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宿建德江》赏析: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古诗的意思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古诗的意思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古诗的意思
“闲居初夏午睡起,远风微雨过林栖。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初夏的午后,诗人在闲
居中午睡醒,感受到远处吹来的微风和细雨,林间的鸟儿也在栖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展现
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内
心深处对宁静、清新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句诗表现了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宿建德江古诗

宿建德江古诗

宿建德江古诗宿建德江唐代: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及注释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创作背景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

《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六年级上册古诗意思

六年级上册古诗意思

六年级上册古诗意思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的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4、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5、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翻译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翻译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三首翻译
宿建德江古诗大意: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大意:
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词大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赏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
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
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
羁旅之思。

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
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
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虽然
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可见在选材和表现上都很有特色。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
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孟浩然
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