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十三式动作名称
太极十三式全套动作

太极十三式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一仙人放剑二乾坤盘球三美人照镜四顺水推舟五金鸡独立六单鞭救主七倒骑玉龙八双风贯耳九顺风摆柳十叶底看桃十一活步走宫十二怀抱双月十三真气炼丹第一式仙人放剑(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
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
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 ,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85式动作名称

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85式动作名称1、预备式2、起式3、揽雀尾(一)左棚式(二)右棚式(三)捋式(四)挤式(五)按式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9、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二)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扇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式40、回身右蹬脚41、双峰贯耳42、左蹬脚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50、揽雀尾51、单鞭52、玉女穿梭53、上步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56、单鞭57、下势58、金鸡独立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式61、提手上势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闪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67、进步搬拦捶68、上步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滚球74、上步指挡捶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77、下势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81、弯弓谢虎82、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势85、。
杨氏太极拳85招式名称打印整理

1.预备式18.斜飞势35.翻身撇身捶52.玉女穿梭69.单鞭2.起势19.提手上势36.进步搬拦捶53.揽雀尾70.云手3.揽雀尾20.白鹤亮势37.右蹬脚54.单鞭71.单鞭4.单鞭21.左搂膝拗步38.左打虎势55.云手72.高探马带穿掌5.提手上势22.海底针39.右打虎势56.单鞭73.十字腿6.白鹤亮势23.扇通背40.回身右蹬脚57.下势74.进步指裆捶7.左搂膝拗步24.撇身捶41.双峰贯耳58.金鸡独立75.上步揽雀尾8.手挥琵琶25.进步搬拦捶42.左蹬脚59.左右倒撵猴76.单鞭9.左右搂膝拗步26.上步揽雀尾43.转身右蹬脚60.斜飞势77.下势10.手挥琵琶27.单鞭44.进步搬拦捶61.提手上势78.上步七星11.左搂膝拗步28.云手45.如封似闭62.白鹤亮势79.退步跨虎12.进步搬拦捶29.单鞭46.十字手63.左搂膝拗步80.转身摆莲13.如封似闭30.高探马47.抱虎归山64.海底针81.弯弓射虎14.十字手31.左右分脚48.斜单鞭65.扇通背82.进步搬拦捶15.抱虎归山32.转身蹬脚49.左右野马分鬃66.转身白蛇吐芯83.如封似闭16.肘底看捶33.左右搂膝拗步50.揽雀尾67.进步搬拦捶84.十字手17.左右倒撵猴34.进步栽捶51.单鞭68.上步揽雀尾85.收势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81式)01太极拳起势02揽雀尾03单鞭04提手上式05白鹤亮翅06左搂膝拗步07手挥琵琶式08左右搂膝拗步09手挥琵琶式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左右倒撵猴17斜飞势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27左右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左右分脚31转身左蹬脚32左右搂膝拗步33进步栽捶34翻身撇身捶35进步搬拦捶36右蹬脚37左右打虎式38回身右蹬脚39双风贯耳40左蹬脚41转身右蹬脚42进步搬拦捶43如封似闭44十字手45抱虎归山46斜单鞭47左右野马分鬃48上步揽雀尾49单鞭50玉女穿梭51上步揽雀尾52单鞭53左右云手54单鞭下势55金鸡独立56左右倒撵猴57斜飞势58提手上式59白鹤亮翅60左搂膝拗步61海底针62扇通背63转身白蛇吐信64进步搬拦捶65上步揽雀尾66单鞭67左右云手68单鞭69高探马穿掌70转身十字腿71进步指裆捶72上步揽雀尾73单鞭下势74上步七星75退步跨虎76转身摆莲77弯弓射虎78进步搬拦捶79如封似闭80十字手81合太极傅锺文《杨式太极拳》1963年(85式)01预备式02起势03揽雀尾04单鞭05提手上势06白鹤亮翅07左搂膝拗步08手挥琵琶0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23扇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31左右分脚32转身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39右打虎式40回身右蹬脚41双风贯耳42左蹬脚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49野马分鬃50揽雀尾51单鞭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54单鞭55云手56单鞭57下势58金鸡独立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势61提手上式62白鹤亮翅63左搂膝拗步64海底针65扇通背66转身白蛇吐信67搬拦捶68揽雀尾69单鞭70云手71单鞭72高探马带穿掌73十字腿74进步指裆捶75上步揽雀尾76单鞭77下势78上步七星79退步跨虎80转身摆莲81弯弓射虎82进步搬拦捶83如封似闭84十字手85收势由于《杨式太极拳》由体委推出,较早也较广泛,所以一般,把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杨式太极拳简称为“八五式(85式)”。
杨氏太极拳24式图谱

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杨式太极十三势释义

杨式太极十三势释义杨式太极十三字,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八种基本手法,进、退、顾、盼、定则是太极拳基本身法步法,合称之为“十三法”,所以又叫“太极十三法”。
由于每一太极拳势都含有十三法,又称为太极十三势。
由此说来,太极十三字是演练太极拳的核心,我们修炼太极拳的同仁都要理解和掌握它的真正含义;同时,掌握了太极拳十三字,我们可以演练出许许多多地劲法来,也可以此来判断我们演练拳势的正确与否。
一、掤劲掤为八法之首。
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以下简称《体用全书》)中是这样论述的,“掤法向外,架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掤字,最忌板滞,又忌迟重。
板者,不知自己之运动。
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则不成其为掤手矣。
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
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
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
手向外掤,意欲粘回,又不使自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
得化劲全赖转腰。
一转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
1、掤的基本方法。
杨式掤法,一手横架于自己的胸前约尺许,另一手附于前手的小臂下,以助掤势。
掤手劲点在小臂近腕处。
掤手不可距胸太近。
周有道老师说:“近了叫贴墙,造成颓势被挨打。
”遇到按劲就走了。
掤手也不可太远,远了叫太过,很容易被敌捋采而受制。
2、掤劲含有问劲。
意思是说,以掤劲来问劲。
二人搭手为掤,双手臂接触点以沾粘劲而非顶抗和丢。
为了试探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及劲路或者引出对方劲力,往往我加大掤劲,以沾粘点听出对方反应,如对方硬撑对抗,我可变捋采;如对方变捋采,我可打挤。
这就是掤劲含有问劲。
李云龙(杨澄甫的徒弟)老师讲:“搭手遇掤问刚柔”。
这就是说,当接住劲后,要能听出对方沉浮、刚柔、滞活及内劲大小等等。
这就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从而制定攻防的战略。
3、掤劲不丢。
练拳时要做到掤劲不丢,中正圆满,是杨式太极拳的一大要领。
只有中正圆满,才可能掤劲不丢。
太极十三式

太极十三式太极十三式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攻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
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一、仙人放剑二、乾坤盘球三、美人照镜四、顺水推舟五、金鸡独立六、单鞭救主七、倒骑玉龙八、双风贯耳九、顺风摆柳十、叶底看桃十一、活步走宫十二、怀抱双月十三、真气炼丹第一式仙人放剑(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
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第1式:预备势第29式:进步搬拦捶第2式:起势第30式:上步揽雀尾第3式:揽雀尾第31式:单鞭第4式:单鞭第32式:左右云手(之一)第5式:提手上势第33式:左右云手(之二)第6式:白鹤晾翅第34式:左右云手(之三)第7式:左搂膝拗步第35式:单鞭第8式:手挥琵琶第36式:高探马第9式:左搂膝拗步第37式:右分脚第10式:右搂膝拗步第38式:左分脚第11式:左搂膝拗步第39式:转身左蹬脚第12式:手挥琵琶第40式:左搂膝拗步第13式:左搂膝拗步第41式:右搂膝拗步第14式:进步搬拦捶第42式:进步栽捶第15式:如封似闭第43式:转身撇身捶第16式:十字手第44式:进步搬拦捶第17式:抱虎归山第45式:右蹬脚第18式:肘底看捶第46式:左打虎势第19式:右倒撵猴第47式:右打虎势第20式:左倒撵猴第48式:回身右蹬脚第21式:右倒撵猴第49式:双峰贯耳第22式:斜飞势第50式:左蹬脚第23式:提手上势第51式:转身右蹬脚第24式:白鹤晾翅第52式:进步搬拦捶第25式:左搂膝拗步第53式:如封似闭第26式:海底针第54式:十字手第27式:扇通臂第55式:抱虎归山第28式:转身撇身捶第56式:斜单鞭第57式:右野马分鬃第87式:左右云手(之三)第58式:左野马分鬃第88式:单鞭第59式:右野马分鬃第89式:高探马穿掌第60式:揽雀尾第90式:十字腿第61式:单鞭第91式:进步指裆捶第62式:玉女穿梭第92式:上步揽雀尾第63式:揽雀尾第93式:单鞭第64式:单鞭第94式:下势第65式:左右云手(之一)第95式:上步七星第66式:左右云手(之二)第96式:退步跨虎第67式:左右云手(之三)第97式:转身摆莲第68式:单鞭第98式:弯弓射虎第69式:下势第99式:进步搬拦捶第70式:右金鸡独立第100式:如封似闭第71式:左金鸡独立第101式:十字手第72式:右倒撵猴第102式:收势第73式:左倒撵猴第103式:还原第74式:右倒撵猴第75式:斜飞势第76 式:提手上势第77式:白鹤晾翅第78式:左搂膝拗步第79式:海底针第80式:扇通臂第81式:转身白蛇吐信第82式:进步搬拦捶第83式:上步揽雀尾第84式:单鞭第85式:左右云手(之一)第86式:左右云手(之二)杨氏太极拳表演比赛、比赛套路名称顺序预备势1. 起势28. 倒撵猴2. 揽雀尾29. 斜飞势3. 单鞭30. 提手上势4. 云手(三个)31. 白鹤晾翅5. 单鞭32. 左搂膝拗步6. 高探马33. 海底针7. 右分脚34. 扇通臂8. 左分脚35. 转身白蛇吐信9. 转身左蹬脚36. 进步栽捶10. 左搂膝拗步37.野马分鬃11. 手挥琵琶38. 玉女穿梭12. 高探马穿掌39. 揽雀尾13. 转身十字腿40. 单鞭14. 左打虎41. 下势15. 右打虎42. 上步七星16. 回身右蹬脚43. 退步跨虎17. 双峰贯耳44. 转身摆莲18. 左蹬脚45. 弯弓射虎19. 转身撇身捶46. 进步搬拦捶20. 进步指裆捶47. 如封似闭21. 如封似闭48. 十字手22. 十字手49. 收势23. 抱虎归山还原24. 斜单鞭25. 肘底捶26. 左金鸡独立27. 右金鸡独立杨氏太极剑剑式名称顺序第1式:预备势第29式:勒马势57. 玉女穿梭第2式:起势第30式:指南针58. 白虎搅尾第3式:三环套月第31式:左迎风掸尘59. 虎抱头第4式:魁星势第32式:右迎风掸尘60. 鱼跳龙门第5式:燕子抄水第33式:左迎风掸尘61. 左乌龙搅柱第6式:右边拦扫第34式:顺水推舟62. 右乌龙搅柱第7式:左边拦扫第35式:流星赶月63. 左乌龙搅柱第8式:小魁星第36式:天马飞报64. 朝天一柱香第9式:燕子入巢第37式:挑帘势65. 风扫梅花第10式:灵猫捕鼠第38式:左车轮66. 牙笏势第11式:凤凰抬头第39式:右车轮67. 抱剑归原第12式:黄蜂入洞第40式:燕子衔泥第13式:凤凰右展翅第41式:大鹏展翅第14式:小魁星第42式:海底捞月第15式:凤凰左展翅第43式:哪吒探海第16式:等鱼势第44式:犀牛望月第17式:右龙行势第45式:射雁势第18式:左龙行势第46式:青龙现爪第19式:右龙行势第47式:凤凰双展翅第20式:怀中抱月第48式:左跨拦第21式:宿鸟投林第49式:右跨拦第22式:乌龙摆尾第50式:射雁势第23式:青龙出水第51式:白猿献果第24式:风卷荷叶第52式:右落花势第25式:左狮子摇头第53式:左落花势第26式:右狮子摇头第54式:右落花势第27式:虎抱头第55式:左落花势第28式:野马跳涧第56式:右落花势七星跨虎交刀势, 腾挪闪展决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亮翅五行掌,风卷荷花叶里藏,玉女穿梭八方势,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卞和携石凤还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十三式传承概况
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十三式简称太极十三式,系杨露禅(1800-1873)之子杨健候(1839-1917)传于赫寿岩(1877-1975),赫寿岩为满族人,其父赫德宝在皇宫当差,善骑射,武功高强,赫寿岩从小跟其父学习各种武功,清未期考中武举人,之后从事镖师,擅长八卦,少林,红拳,太极诸般武学。
尤其太极拳深得杨健候真传,1848年至解放后在北京开办武社。
1952年王殿祯老师拜赫寿岩为师,并被赫寿岩收为义子,追随赫寿岩20多年,是当今武术名家,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一生从事武术教练,桃李满天下。
太极十三式仿动物十三形
1、狮形:花圈手
2、猴形:单鞭
3 、蟾形:揽雀尾
4、鹤形:白鹤亮翅
5 、熊形:倒撵猴
6、凤形:斜飞式
7、蛇形:上上势
8、猫形:撇身锤
9、鹊形:下势
10、虎形:打虎势
11、马形:野马分鬃
12、鸡形:金鸡独立
13、龙形:云手
视频:
王殿祯老师演练:/u60/v_NTI4NDgzNjE.html
/news/2009/0416/article_10940.html 完全演练:/v_show/id_XMzg5Njg0ODky.html
第一段
1、起式
2、左右花圈手
3、揽雀尾
4、斜单鞭
5、左白鹤亮翅
6、右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右搂膝拗步
9、左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白蛇吐信
12、进步搬拦锤
13、如封似闭
第二段
14、转身并步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右搂膝拗步
17、手挥琵琶
18、左右揽雀尾
19、斜单鞭
20、肘底捶
21、左倒撵猴
22、右倒撵猴
第三段
23、卧腿花圈手
24、斜飞式
25、海底针
26、闪通臂
27、翻身撇身锤
28、进步搬拦锤
29、上上势
30、揽雀尾第四段
31、正单鞭
32、左右小云手
33、斜单鞭
34、左高探马
35、提膝十字手
36、右蹬脚
37、右高探马
38、提膝十字手
39、左蹬脚
40、转身左蹬脚
第五段
41、落步搂膝
42、进步指裆锤
43、翻身撇身锤
44、进步搬拦锤
45、并步十字手
46、上步拍脚
47、退步打虎
48、转身打虎
49、左打虎势
50、打虎势
51、平拳
52、双峰贯耳
53、转身并步十字手
第六段
54、抱虎归山
55、右搂膝拗步
56、手挥琵琶
57、卸步揽雀尾
58、斜单鞭
59、右野马分鬃
60、左野马分鬃
61、左右花圈手
62、玉女穿梭
63、摔剑诀
第七段
64、大云手
65、穿手下式
66、右金鸡独立
67、左金鸡独立
68、并步十字手
69、阴阳混
70、马步倒撵猴
71、左右连环掌
72、翻身撇身锤
73、上步栽锤
第八段
74、整云手
75、抹身穿掌下式
76、并步十字手
77、右弯弓射虎
78、左弯弓射虎
79、上步右扑面掌
80、转身穿手下式
81、弯弓推掌
82、上步七星
83、退步跨虎
84、跟步跨上
85、转身扑面掌
86、十字手
87、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