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诗歌中的意象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知识点梳理1500字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知识点梳理1500字《艾青诗选》是中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的一些优秀诗作。
艾青的诗以独特的形式和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对《艾青诗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供中考语文备考参考。
一、艾青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1. 艾青(1920年-2008年),原名艾宛,祖籍山东,出生于美国。
早年参与革命运动,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军人。
后参与文学创作,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
2. 艾青的诗歌创作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等。
3. 艾青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意象丰富,常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表现情感和思想。
二、《艾青诗选》中的代表作品及主题1. 《厦门的声音》:通过描写艾青从厦门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大地的热爱。
2. 《再别康桥》:以康桥为背景,借诗人流亡他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家国和回忆的思念之情。
3. 《题诗画广东中小学来稿》:通过描绘广东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普通人民的赞美和热爱。
4. 《北国之春》:以北国冬天转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赞美。
5. 《子夜吟》:以黑夜为背景,描绘了黑暗和孤寂,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三、艾青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 自然意象:艾青常常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再别康桥》中的花、草、水等。
2. 比喻和夸张:艾青善于借助比喻和夸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北国之春》中的“大地从冰解放出来”。
3. 对比和对照:艾青常常通过对比和对照来突出主题和情感,如《子夜吟》中的黑夜和黎明的对比。
4. 音乐性修辞:艾青的诗歌在音乐性方面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如《厦门的声音》中的“巴巴巴巴巴”。
5. 抒情手法:艾青的诗歌中常常运用抒情手法,如《再别康桥》中流露出的乡愁和思念之情。
四、《艾青诗选》中的思想主题1. 爱国情怀:艾青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如《再别康桥》中对家国和回忆的思念。
【初中语文】咏史怀古类(09首)+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84首)(意象大全)

咏史怀古类
何为咏史怀古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咏史怀古类古诗
咏史怀古类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 史遗迹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方式,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哀 思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特点: 1.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这类诗歌通常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著名人物为创作背景, 通过对这些事件或人物的描绘和评价,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 2.借古讽今: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反思和评价,来揭示现 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3.寄寓个人情感: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通过对历史 事件或人物的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人生感慨等情感。 4.情景交融:咏史怀古诗通常善于将历史事件或人物与自然环境、景物景观等相结合,通 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艺术氛围。
4.乱石穿空:乱石穿空的景象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旧事同战迹场。时遗址也,代展表着示过去了的战自争和然英雄力
量的伟大和壮美。
4.乱石穿空:乱石穿空的景象象征着战 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展示了自然力
5.惊涛拍岸:惊涛拍岸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赤壁之战的激量5.烈惊的涛伟和拍大岸和残:壮惊美酷涛。拍,岸的同景象时进一也步强展
5.江水:江水滔滔,象征着历史的深远和时间的流逝。诗的5.人江感水慨通:。江过水滔描滔,绘象征江着历水史的的深远形
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形 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
的期待。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意象
意象 1.咸阳城东楼:咸阳城东楼是诗中的主要背景和观察点,象征着诗人所处的位 主题 置和视角。这座楼位于咸阳城的东边,是历史上的一个重1.咸要阳城地东楼标:咸,阳城诗东楼人是诗通中的过主 原文背诵 登2天了3..一蒹溪山云 绿上空一上葭云雨、芜这和种日、高杨初欲座时萧、 黄楼间条城 柳 起 来雨 叶, 的 凄万似日风、 :俯 流 凉里汀沉满风 这瞰 逝 的愁洲阁楼: 些周,氛, 。 , 。这植围雨围些物的和,自元景风表然素色则达家 慨元也,象了衰 。素是表征诗抒在诗败达着人发诗中了自对的中的了自然家无构重己 的 国对限成要对 力 衰国感了意历 量 败重象史 和 的要。和 变 无的绿现 化 限意芜实 。 感要置是上己2中天然一.象和云的 这 慨背和历这对构空的种、景视史座历成和力萧群黄日深 些 。和角上楼史了时量条、观。的,和重间和凄。叶雨刻 意察这一俯现要的变凉、点座个瞰实的流化的云代风思 象,楼重周的意逝。氛:象位要围深象,这围和表这考 共征于地的刻群雨些,些着咸标景思。和意表日着自。 同阳风诗,色考云象达然城则人诗,。和共了代秋元营的象所人表日同诗素东征处通达代营人表天在造边着的过了表造对诗,自位登自着了家着的
中考语文专题-古诗词赏析

酒—多表达豪情、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羌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寂。 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绪、寂寞思归之情。
名师点拨
强化训练
【江西】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甲]春尽
[乙]春尽
[唐]韩偃
[宋]郑解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四)研读诗词的注释
注释中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 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 作者,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仔细研读注释,利于理解 诗词的相关内容及情感。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五)体会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考点聚焦
考点三:两首古诗词的对比阅读 给出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首课外古诗词进行对比 阅读,考察的题型和单首诗词是相似的。
名师点拨
考点一:古诗词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理解
(一)结合诗词的题材
根据题材,古诗词的主要分类有:
1.送别诗
2.边塞诗 3.写景抒情诗
4.托物言志诗 5.羁旅诗 6.闺怨诗
7.爱国诗
8.怀古诗
[清]张謇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①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②雁骛丰。 但无沧海警③,安乐是吾通。 【注释】①趋:疾行。②菰:生长在水里的一种草本植物。③沧海警:海 上传来的倭寇侵扰的警报。 1.本诗颔联中“啮”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2.请以首联或颈联为例,谈谈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中考语文默写题复习(附答案解析)

2023年广东省中考语文默写题复习
1.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ㅤㅤ诗歌中的意象,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人格,品味意象,可以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思。
诗歌中有“山”的雄壮,《木兰诗》中“(1),关山度若飞”,描写了木兰奔赴战场时的矫健英姿;《望岳》中(2)“,展露出青年杜甫的远大志向与宏伟抱负。
诗歌中有“雨”的哀愁,“黄梅时节家家雨,(3)”,写出诗人的烦闷及对友人的期盼。
诗歌中还常以“月“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4)“,。
2.请根据不同角度梳理古诗词名句。
直抒胸臆
斯是陋宝,(1)。
(刘禹锡《陋室铭》)
此夜曲中闻折柳,(2)。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予独爱莲之(3)。
(周敦颐《爱莲说》)
借景抒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4)。
(龚自珍《己亥杂诗》)
(5),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独坐幽篁里,(6)。
(王维《竹里馆》)
(7),帷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二首•其一》
寓理于事
ㅤㅤ诗人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里,借“(8),”表明只
第1页共8页。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含解析)

诗词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鉴赏,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 结尾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阅读古诗,回答以下各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沚。
(1) 《诗经》常采用比、兴手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请具体分析。
(2) 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4.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 请简要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诗。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柏林寺南望(唐)郎土元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1) 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
(2) 发挥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画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的意象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的意象1.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9.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0.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2.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诗歌意象(2023年重庆B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
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
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
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
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
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
如诗人鲁藜的《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
⑦“立象”可以“尽意”。
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
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
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
如余光中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
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
⑧诗歌离不开意象。
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
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诗歌物象赏析题 课件(共20张ppt)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实际上是托物寓意,试作分析。 2.提问变体:这首诗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步骤3:点出形象的意义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品性高洁、孤寂 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金络脑:金子做的辔[pèi]头
★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概括物 象的基本特征) 步骤2: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鞍具,在战场上迅捷地奔驰,“何当”表现心理, “踏”显出轻捷矫健的风姿。(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 步骤3: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点出形象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谢谢聆听
第二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表现手法),抓住物与志的 “契合点”。
第三步,分析诗(词)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诗<词>人的某 种情操或情感,表达诗<词>人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 志>)。
鉴
赏
北陂(bēi)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意象
——读《古典诗词讲演集》诗歌是一种沉重而轻小的生命,它有着厚重的底蕴积淀,但它的表现形式却又是短小精悍的令人久久难以品出其中的味道。
如果说诗歌的厚重在于其背后的社会背景、际遇的坎坷和情感的流露,然而表现这些错综复杂交集的一个简单形式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陶渊明诗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平淡自然,朴实而有华,他诗中的意象从田园中来,却能表现高于山水阔于乡间的不凡理想抱负,这全都得益于其诗中所塑造的令人回味的意象。
陶渊明诗中一个很传统而经久不衰的意象是飞鸟,他对“借鸟抒
情”似乎颇有偏爱。
“飞鸟”是陶渊明最向往而又羡慕的,他以飞鸟寄托自己“猛志逸四海”、“太济苍生”的伟大憧憬和强烈心愿。
(写到这儿bug的啊啊啊!!!!又重新敲!!!shit!!)然而现实却只能给他以幻想,官场的黑暗、际遇的不幸、生活穷困潦倒,都是囚禁他的铁笼,迫使他在胸怀飞翔志向的同时又不得不怀揣对“羁鸟”的无限同情。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翩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鸟的飞翔、停息都无拘无束,鸟的欢声鸣叫更是悦耳动听。
继而怀念与好友一同的美好时光,从而抒发对旧友的思念与牵挂。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运用失群之鸟自比,表现官场的不顺,只得隐居故园的自我怜惜和孤独心境。
第二个突出形象即为“菊花”。
(菊花啊有木有!王来宁讲课故意强调这俩字!!= =!)菊的品质正是陶渊明人格的象征,(这话!!!!)顶风依然昂首,清高贞洁,灿烂却又不张扬。
另一意象则是酒,他一生与酒为伴,或狂饮或小斟,也培养了他的“任真”,在不羁中放荡的是真情实感。
陶渊明的诗,就如飞鸟般翱翔,如秋菊般绽放,亦如酒香般醇厚,细细品来,是来自自然的真、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