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

合集下载

【学科教学论】国内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学科教学论】国内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国内外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1、近代中国体育教学理论(1840年—1949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也进入了近现代时期。

在体育教学思想领域中,各种教学思想、理论经过冲突、融合,出现了新的特点。

康有为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育教育理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的意义来认识和阐述体育的。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文明到中国来,特别注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因而第一次从全面教育角度把西方体育教育引入中国,并且有了初步的实践。

改良派的体育教育思想与理论在当时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反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

一些进步的体育思想理论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主的英、美各教派在我国创办了教会学校,并设立了基督教青年会,宣传西洋体育。

西洋体育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2、我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先是批判并全盘否定美国的自然体育思想,在学习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不仅呈现出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相对应的趋势,而且其自身也经历着不断深入与丰富发展的新进程。

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趋势,谈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对全国实行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小学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强化的最好时期,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不怎么需要干重活,所以整体的身体状态不如从前。

所以,提高农村小学体育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做浅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希望能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体育运动背景及发展

中国体育运动背景及发展

中国体育运动背景及发展体育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尚体育运动的传统,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体育运动逐渐融入了世界体育大家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

一、中国体育运动的历史背景1.古代体育: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射箭、驾车等体育活动。

战国时期,武术、养生术等开始兴起。

汉代以后,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如骑马、射箭、蹴鞠、养生等。

2.近现代体育:近现代,西方体育传入我国,如足球、篮球、排球等。

随着国人对体育的认识逐渐深入,体育运动成为国家民族振兴的重要载体。

3.改革开放后的体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而且全民健身运动也广泛开展。

二、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1.竞技体育: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屡获佳绩,部分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在国际上具有优势地位。

2.全民健身:近年来,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广场舞、马拉松、瑜伽等各类体育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体育产业:随着体育市场的不断壮大,我国体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体育用品、体育服务、体育场馆等为核心的产业链。

4.体育教育:体育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

三、中国体育运动的未来展望1.深化体育改革:进一步优化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提高运动水平。

2.全民健身普及: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3.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产业市场,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4.体育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体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总之,中国体育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文化、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近代体育的起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
影响下,中国开始接触到体育运动,此时体育运动主要限于外国传教士和留学生的活动,同时当时的体育运动主要以体操和田径为主。

2. 国家体育发展与民族意识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体育组织和机构,同时也发展起国家级的运动员选拔和培养体系。

此时的中国体育运动主要以国际比赛为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社会主义改革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体育运动发展进入高峰期,国家开始大力投入体育事业,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并且加强了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

此时,中国在多个体育项目上取得了国际级的成绩,并且举办了重要的国际赛事。

4. 体育改革与全面崛起(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改革,包括改革体制、提高竞技水平以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

中国获得了多次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的金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外,中国还积极争取和举办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

体育运动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思想的进步,而思想的进步又依赖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

本文把重点放在探索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上,从民国体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特点和各阶层的体育代表人物入手,通过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以往和当前的体育现象,把握体育发展的脉络,更好的研究体育发展进程,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代体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表明: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体育思想在自然延续演变过程中,逐步退出了主导地位,进而转入民间;欧美近代体育思想随着在中国的不断传播和扩大,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近代体育运动的主流。

一、近代体育开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以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开始算起,其间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通过变法、起义,建立过资产阶级当权的中华民国,最后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画上圆满句号。

人们谈起中国近代史,总归为百年的屈辱史,但是世人却忽略了在这硝烟弥漫的历史时期,中国人仍旧铸就了不朽的历史篇章,中国近代体育以其惊人的发展态势为世人所瞩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至此,中国开始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清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看到中国古老的弓箭、刀矛并不能抵御西方列强诸如轮船、大炮的先进武器装备,因而决定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一系列口号,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二、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1.先进人物的体育思想。

民国初年,随着新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也受到极大影响而有所转变。

国人开始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和看待问题,并大力倡导新的体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他们的体育思想,甚至影响了整个国民体育的形成,笔者在此重点介绍严复和蔡元培二人。

严复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历程汇报人:2024-01-10•引言•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阶段目录•高等体育教育的影响与贡献•高等体育教育的挑战与展望•结论01引言19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就寓教于乐,在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堂即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组织“华北协和大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学。

随之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组织又创办了“华西大学堂”“协和华西大学堂”“华西协和大学堂”,后改名为金陵大学堂、协和大学堂、华西大学堂。

这是中国第一批大学。

20世纪初叶:中国创办现代大学堂遭到守旧派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西洋文明是“奇技淫巧”,极力反对开办大学,在他们压力下办学者只好在书院中设学堂,坚持了30多年。

1922年:中国颁布了新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这就为创办大学创造了条件。

随之中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据统计从1922年到1937年抗战前,中国就创办了100多所大学。

背景介绍梳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为当今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目的高等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以及教育理念,为当今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此外,梳理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研究素材,推动体育教育史的研究。

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02近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0102西方体育的传入西方体育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体育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体育理念和运动方式,包括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教会学校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活动,如基督教青年会的篮球、足球等项目。

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体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在古代,传统武术、游泳、赛龟等体育运动就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外国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的体育教育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逐渐与外国接轨,西方的现代文化和体育运动也逐渐传入中国。

1904年,上海建立了首个“新式教育学堂”,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之后,在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建立了一批体育学校,从而开始了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最早的体育运动包括篮球、排球、垒球等,都是由美国传入中国的。

体育的传入不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娱乐,也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平台。

1914年,北京中央大学成立了田径校队,成为中国大学田径的奠基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普及田径运动。

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了体育系,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体育专业学位的高等学府。

在中央大学,运动学科的教授闵鸿道为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他还制定了中国竞赛体育的计时计分规则,并领导了大赛裁判组,使得中国的体育运动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和科学化。

1929年,中国教育界的代表在广州召开了“体育教育会议”,提出了开展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确定了发扬乒乓球、游泳、足球等项目的方向。

通过持续不断的推广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视体育和健康,不断地练习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体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中山提出了“体育教育刻不容缓”的口号,倡导从儿童开始就要进行体育教育。

同时,国内举办了大量的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936年在南京举行的国民体育运动会。

如今,这种国内性质的运动会已经发展为一年一度的中国全国运动会。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在持续发展壮大。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迈出了令人瞩目的一步。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政治的动荡时期,而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中国的体育运动逐渐发展壮大。

20世纪初,中国体育运动的起步较为艰难。

当时,中国的体育运动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尤其是英国和美国。

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体操、田径等传统项目上,而且这些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还非常有限。

此外,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对体育运动的传统观念和限制,很多人对体育运动并不重视。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对体育事业的重视逐渐增加。

1924年,中国体育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普及,各个运动项目也开始逐渐兴起。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运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当时,中国开始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如东京奥运会和柏林奥运会等。

这些参赛经验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中国的体育运动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然而,由于战争的爆发和社会的动荡,中国的体育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战争导致了体育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流失,使得体育事业的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尽管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中国的体育运动并未停止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体育运动主要集中在军事体育和民间体育方面。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2年,中国体育总局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集中领导和组织管理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各级体育学校和运动队相继成立。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体育运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中国队在国际体育赛事上屡获佳绩,特别是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项目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一系列的金牌。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体育精神和实力。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西方体育项目和理念逐渐传入中国。

篮球、足球、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得到推广,体育教育也在学校中逐渐普及。

2. 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体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们认识到强壮的体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体育被视为培养民族精神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途径。

3. 体育组织和赛事的兴起:各类体育组织和赛事相继出现,如全国运动会、远东运动会等。

这些活动促进了体育的专业化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

4. 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许多学校开始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意识。

5. 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创新:在接受西方体育的同时,中国传统体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发展。

武术、气功等传统项目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6. 社会参与度的提高: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体育的良好氛围。

7. 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现象。

沿海地区和城市的体育事业相对发达,而内陆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8. 国际交流与竞争: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增多,中国体育开始参与国际比赛和交流。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运动员逐渐崭露头角,展示了中国体育的实力和潜力。

总之,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和阶段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的传统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演变。

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的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和与反帝反封的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兴起相适应,也出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进步的思想家,主张变法革新,改革政治,提出了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中心的向西方学习的口号。

这一思想不仅对以后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很大,而且为西方近代体育引进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矗。

1.洋务运动的“新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的输入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一些掌握军政实权,以镇压人民起家的大官僚、大军阀如: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看到中国的古老的弓箭、刀矛是敌不过西方的轮船大炮的。

为了实行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御侮图强,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推行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西学”,以培养科技人材。

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在各地开办了造船、兵器等工厂;开办了外语、船政、机器、军事等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各国学习。

这称之为“新教育”。

它是中国设立近代式学校的开始。

在“新教育”中,洋务派为了镇压起义和反抗斗争,先后在天津、上海、广州、武昌等地聘请外国军官,废弃传统的骑射、“弓、刀、石、技勇”,改练洋枪、洋炮、洋操,训练新式的陆海军。

这样,做为体育运动的体操首先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出现了。

但此时的体操主要是英国的兵操,包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

在“新教育”中,洋务派为了军事的需要,还开办了一些军事学堂。

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等。

这些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依照外国军事学校办理。

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并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课。

如在北洋水师学堂,“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由此看来,洋务派的军队和学堂教育是近代西方体育输入我国的开端,在一定意义上讲,洋务运动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维新运动的教育思想与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1894年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企图瓜分中国。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具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想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进行改良,变法维新,被称为维新运动或维新主义。

在维新运动期间,先后颁布了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上谕。

如:筹办京师大学堂。

令各省督、抚、将、将盛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地方自行捐办的义学、社学等,也一律兼习中西学。

所有中小学应读之书,仍由官书局编译、颁布遵行。

设立农业、茶务、蚕桑、医学学堂。

派人出国游学。

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来改良封建主义的“旧学”,提倡从“西学”入手,组织学会,兴办学校,开发民智。

虽然维新运动仅一百天就失败了,但维新主义的教育思想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他们从进步的近代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发展体育的主张,阐述了体育思想,促使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中国最早的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先驱人物。

他创办了北京通艺学堂、上海复旦公学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

他翻译了斯宾塞的《德育、智育、体育》一书,译名为《劝学论》。

他是首先在我国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的维新主义者。

严复认为改良中国的社会,自强图存,保种保国,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就是要使国家三强:“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仁义之强”。

他提出的自强保种的三大要政中的“鼓民力”,就是要使人民具有强健的身体,有“血气体力之强”。

他认为要具有强健的身体,一方面要通过体育和其它劳动“练体力”,一方面要讲卫生。

康有为在他的维新主义思想中,非常重视教育。

他认为”今日中国之敝,人才乏也,人才之乏,不讲学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主要表明在他的《大同书》中。

他认为大同社会的学校教育应分为《婴儿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四级。

各级教育都要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并提出了各级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和教育措施。

他重视体育,在《大同书》中,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各级学校的体育和卫生的理论与应有的措施。

如:在婴儿院,注意饮食、嬉游安息,壮儿体;在小学院,“体操尝游步场无不广大适宜,秋干、跳木、沿竿无不具备”;在中学院“体操尝游步园、操舟诸莫不毕备”;在大学院,“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罕。

这表明,康有为是从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来表述其体育思想的,《大同书》不仅提出了我国最早的一个全面、系统而富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也反映了康有为较为系统的学校体育思想。

梁启超师承康有为,非常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他认为:“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

主张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发展的“新民”。

他还认为“尚武”是新国民的特性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

他在《论尚武》一书中,从国家、民族的存亡论述尚武的重要意义说:“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

……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民众,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救国、教育图强爱国思想的组成部分。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最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从教育的观点来论述和倡导体育,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

这一思想对促进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学校体育的兴起,尚武风气的开拓,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3.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传播西方近代体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一途径,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及其竞赛活动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为了进行文化侵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派大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

他们除传教外,大多兼办教育,在教堂或他们家中开办教会学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发展更为迅速。

据统计,基督教所办的教会学校,1877年共有学生5975人,1912年为138937人,到了1920年,达到245049人。

天主教所办的教会学校学生有10000人。

美国教会在1890年,就开办了1032所初等教会学校,学生16310人,74所中等教会学校,学生3819人,教会大学主要都是美国教会开办的。

当时,教会学校一般没有体育课程,但是,大多在课外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如:1884年,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设立的女子学校的《校规》规定,“学校在上课休息时间中可使用已备好的器具各自进行游戏”。

1895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课间活动,称为“放小学”,常作“抢球”游戏,下午有一次课外活动,多作“夺旗”游戏。

教会设立的相当于高等学校的书院,一般设备较好,大都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

如:北京的汇文书院,1895年就有棒球队,1901年有足球队。

1907年,汇文书院和通州协和书院开始举行两校之间的棒球和足球比赛。

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在1890年就举行了运动会。

1901年成立了足球队。

1904——1908年,圣约翰大学和英华书院、东吴大学等教会学校组织起大学体育联合会,每年举行田径运动会。

教会学校开展的球类运动,主要是足球、棒球、球、篮球、排球、墙球等。

并常举行校际比赛。

可以说,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是西方的田径、球类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

西方体育传入我国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则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

基督教青年会,是美国资产阶级所控制的一个国际性教会组织,它的宗旨是所谓“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美社会”。

中国最早是在1885年,在福州的英华书院开始有基督教青年会的组织,以后许多教会学校都成立了青年会。

青年会一般都是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并想拉拢、培养一些青年为他们服务。

它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引进西方的体育活动。

如篮球运动是1898年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

当时天津青年会的会员对篮球很感兴趣,有成为大众运动的趋势。

此后,篮球运动的发明者奈·史密斯的学生蔡乐尔,于1910年来华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时,进一步传播了篮球技术和比赛规则。

1911年由美国来华的上海青年会干事柯乐克,也组织了排球比赛。

介绍西方体育理论与方法。

由于青年会设有体育部,美国青年会常派遣一些体育专业人员,来中国负责青年会的体育工作。

他们除了在青年会传授运动技术以外,还到当地学校指导体育活动,介绍西方体育的理论与方法。

如1904—1908年间,天津青年会干事罗伯逊就曾到北京,天津各学校讲演“西洋体育”。

1915年来华的上海青年会干事麦克乐,在1916年担任南京高师体育科主任,1923年担任南京大学体育系主任。

他曾在上海、南京各学校作过体育的演讲,还出版了体育教材等书籍,并创办了《体育季刊》杂志。

麦克乐是首先把美国体育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传入中国的体育学者。

开展体育活动和举办运动比赛。

我国近代早期的运动竞赛。

大多都是由青年会发起和主办的。

因为当时,社会上很少有人从事这种洋体育活动,参加运动竞赛的都是学生。

如:1910年,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称为“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在南京举行,辛亥革命后把这次运动会算为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10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清华学堂、汇文书院、协和书院三校的体育联合会,1912年在北京举行了田径运动会,1913年举办了第一届华北运动会,1914年又举办了规模更大的第二届华北运动会。

以后,全国其他地区的青年会也纷纷组织举办了各种运动会,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有:田径、足球、球、篮球、排球、棒球等。

这些运动会对促进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在中国各地的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

培养体育专业人员。

青年会为了培养体育干事,1918年开始在上海青年会开办一年制“体育干事训练班”。

以后改称“全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专门学校”,学制两年。

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被派往各地青年会任干事,有的到大、中学校任教。

在这些早期接受西方体育专业教育者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领导者、著名的体育家,对培养体育专业人材和我国的体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