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百年(4)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1.建设初期(1909年-1949年)
京张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连接了当时的首都北京和张家口。
此后,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重要的铁路线路,包括京沪、京广、京九、成昆等。
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主要由西方列强控制,用于满足它们的经济和军
事需求。
2.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978年)
3.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的铁路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放
宽了铁路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私人投资和企业参与铁路建设和运营。
1984年,中国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铁路的规划、建设和监管。
此后,中国大力推进高铁建设,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的高铁发展迅猛。
2024年,中国首次实现了时速350
公里的高速列车运行。
2024年,中国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时速超过300
公里的商业运营高铁线路,京沪高速铁路。
中国高铁发展的同时,传统铁
路网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
如今,中国的铁路网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连接了国内各个城市和
区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市场,铁路技术和设备也不断更新
和进步,准时率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持续提高。
总结起来,中国铁路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建设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再
到开放时期的三个阶段。
中国铁路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小到大、从
弱到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铁路的发
展不仅改变了国内的交通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观后感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观后感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是一段令人震撼和感动的历程。
从最初的蒸汽机车到现在的复兴号高铁,中国铁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
在观看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清朝末期,中国铁路建设面临着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他们自己动手,发明创造,逐渐掌握了铁路建设的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铁路事业,使得中国铁路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铁路成为了战争的重要交通线,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奋勇抗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了建设祖国,大力发展铁路事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我还从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中领悟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之,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是一段令人震撼和感动的历程,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
慧、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我相信,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铁路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铁路百年(3)

牡丹江车站鸟瞰
佳木斯车站
宁神铁路 宁神铁路自齐克铁路的宁年(今富裕)经讷河、墨尔根(今嫩江)、霍龙 门达神武屯,长 56公里 。是北满另一条南北干线。1930年6月动工,1941年12 月竣工。 虎林铁路 虎林铁路自图佳铁路林口到乌苏里江的虎头,长 335公里 。工程分为两段 先后于1934年5月和1935年2月动工,1937年12月竣工。
敦图铁路建成通车
图们江上跨境铁路桥
延吉车站
朝开铁路 朝开铁路自敦图线 的阳川起,经龙井至图 们江岸的开山屯(地坊 ),长 60公里 。1933 年4月开工改建,次年3 月竣工。这是另一条中 朝铁路联络线。1940年 ,又自龙井至青道间修 朝开铁路第一海兰河桥 建了一条煤矿支线,长 51公里 。 拉滨铁路 拉滨铁路自长图铁路的拉法至哈尔滨附近的滨 江,共长 271公里 。1932碾月开工,1934年8月竣 工。
碉堡围绕中的原平车站
在北同蒲铁路宁武附近进行改轨
海南岛铁路 日本侵略者侵占海南岛后,为了掠夺岛上矿藏,于1939~1942年间强征民工, 修建了自榆林港至北黎的干线和一些支线,共长 254公里 ,轨距1, 067毫米 。 这些干、支线于1946年和1947年两度毁于台风。
榆林港车站
石碌铁矿位于海南岛西部,1942年4月,日本侵 略者自石碌至八所港修筑59公里铁路。图为八所港 卸矿石的铁路高架栈桥。
呼裕尔河大桥
北安车站
克山车站
铺轨中的海克铁路
黑河车站 北安扇形机车库
长白、白温铁路 长白铁路自长春至白城子,长 332公里 。1934年4月全线分5段同时动工,次年11月 竣工。白温(温泉)铁路即洮杜(杜鲁尔)铁路,是洮索铁路白城子至索伦段的延长线, 由索伦向西,穿越大兴安岭,到达有著名温泉的阿尔山,总长 337公里 。1937年9月竣工。 1941年5月再修至杜鲁尔,长 40公里 。
中国火车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火车百年发展历程化骨龙2005-11-9, 09:30 AM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
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
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
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图为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通车典礼上的英国制造的“天朝”号蒸汽机车)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
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图为1881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辆“非常设计的”“极其奇形怪状的”蒸汽机车)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
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图为“中国火箭号”机车)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
中国铁路百年(5)

黄河双线新桥(远方)1958年5月 14日开工,1960年4月20日正是通车, 桥长2889.3米。
河北省地方铁路约占全国地方 铁路总数的17%。图为河北省高易 窄轨地方铁路,自高碑店至易县, 全长35.9公里。
河南省地方铁路约占全国地方 铁路总数的40%。图为河南省凤郸 窄轨地方铁路韩岗车站,凤郸铁路 自禹县凤翅山至郸城,全长265公里。
路接轨。湘江桥始建于1934年12月,
接轨。湘江桥始建于1934年12月,1944年
1944年6月被炸毁。1954年原桥修复通车, 6月被炸毁。1954年原桥修复通车,同时
同时筹建铁路公路两用新桥。1957年12 筹建铁路公路两用新桥。1957年12月29日
月29日新桥建成通车。铁路桥在下,长 新桥建成通车。铁路桥在下,长426.97米,
西林吉桥是中国目前最北面的铁路桥。
行驶在大兴安岭的原木列车。
漠河(西林吉)车站是中国目前最北面的车站。
逐步改造既有铁路 提高运输能力
根据铁路运量持续迅速增长的需要,在建设新铁路的同时, 对既有铁路不断进行了技术改造以提高运输能力。在单线改造 方面,五十年带曾把南同蒲全线窄轨改成标准轨距,并连同北 同蒲按一级干线标准进行改建,六十年代起又对黔桂铁路进行 了改造。在增建第二线方面,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完成第 二线工程约4,000公里,以后又在一些干线上分段修建,其 中京沈、哈大等铁路在五十年代全线建成双线。京广铁路北京 至衡阳段、陇海铁路郑州至宝鸡段以及津浦铁路等的第二线也 陆续修通。为了配合京广铁路北段的第二线建设,1960年在 黄河上兴建了郑州黄河新桥。此外,在牵引动力方面,全国主 要干线的旅客列车都已用内燃机车牵引,货物列车采用内燃机 车牵引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到1978年底,内燃机车牵引的线 路达7,000多公里。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中国铁路发展起源于1876年的中国上海,当时开通了全国第一条铁路——沪杭铁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铁路网络逐渐扩大。
在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发展,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初期(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中国铁路经历了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主要致力于修复战争中受损的铁路线,并进行了一些新线路的修建。
中国铁路的运营和管理主要依靠国营铁路部门。
第二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1年)在大跃进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农田水利化、农村电气化、铁路公路化”的发展口号。
这一时期,铁路建设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张,铁路线路长度和运输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铁路的建设和管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这一时期,铁路运输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但仍然进行了一些局部的改扩建工程。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铁路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政府逐步推进铁路部门的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
中国铁路网络逐渐完善,高速铁路的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动车组列车的运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中国铁路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上铁路线路总里程最长、运输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铁路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未来,中国铁路还将继续向更高水平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客运能力,助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中国铁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铁路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和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从上海到无锡的京沪铁路,于1908年正式通车。
此后,中国铁路的发展始终受到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北伐战争和抗战时期,铁路被用于战争需求,一些铁路线路也遭到破坏。
解放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957年中国第一条东北铁路建成,成为了中国的交通动脉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铁路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1978年至1985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增长了60%,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1990年代初,中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如青藏铁路、兰新铁路等。
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
2024年,中国第一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后,中国陆续建成了如京广高铁、京港高铁、京哈高铁等多条高速铁路,形成了中国高速铁路网。
2024年,中国长沙至广州的沪昆客运专线全线贯通,全长968公里。
根据中国“十三五”规划,到2024年,中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以上。
另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铁路合作。
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共建了一系列国际铁路线路,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建设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铁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单一线路发展成为覆盖全国的完善铁路网,包括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在内,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铁路运输体系。
中国铁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水平,也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铁路事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铁路 的发展历史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中国铁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76年的清朝,当时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一份铁路修建合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中国铁路经历了许多重大的转折点和变革,从一个规模较小、技术不发达的铁路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善、先进的铁路网络。
以下是中国铁路发展历史的主要内容:1. 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它于1909年开始动工,1910年建成通车,全长205公里,连接北京和张家口。
2. 中国铁路局成立。
1920年,中国首次将铁路局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国铁路局,标志着中国铁路开始规模化发展。
3. 全国铁路网络基本形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铁路网络得到了基本形成。
4. 长江大桥建成。
1957年,中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空白,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铁路的发展。
5. 特高压电气化铁路试点。
197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特高压电气化铁路”概念,试点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铁路的发展中。
6. 高速铁路的建设。
2003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建成通车,这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目前,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长、最先进的高速铁路网络。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建设铁路外交的新里程碑,也为中国铁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中国的铁路发展历史中,虽然曾经面临过种种波折和挑战,但铁路系统始终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的铁路网络也逐步实现了从地区性、局部性到全国互联互通、高速畅达的突破。
可以说,中国的铁路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石崖车站大爆破施工 时,共用药334吨,爆破石方 26万立方米,路堑、路堤高 度均超过100米。
位于陇海铁路上的宝鸡 车站是宝成铁路北端起点。 列车运行在松树坡拱桥上。 松树坡石拱桥位于秦岭北坡,为 二孔净跨38米空腹式石拱桥,高 50米,全长121米,处于300米半 径曲线及27.9‰坡道上。
座落在山水交辉景色中的略阳车站。
哈长铁路陶赖昭第二松花江桥 分上下行线两桥,相距约3公里。 上行线为沙俄时修建。下行线为日 伪于1940年修建,长987米。解放 战争中遭破坏。1948年8月1日开工 抢修下行线桥,10月23日竣工。10 月24日举行通车典礼,陈云出席了 大会。图为该桥破坏情况。
津浦铁路蚌埠淮河大桥建于1911年,长586米。解 放战争中遭破坏。1949年5月1日开工修建临时便桥,6 月30日竣工通车。同年11月13日动工修复正桥,1950年 7月7日竣工,便桥随即拆除。图为淮河正桥竣工通车典 礼,列车通过大桥时情景。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 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铁路部门以学习苏联和推广中长铁路经验为方针,全 面改造旧中国铁路落后的管理制度。同时继续在全路开展“满载、超轴、 五百公里 运动”,树 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从而大大铁高了运输效率。在新线建设方面将重点放在西南、西北 地区以改变旧中国铁路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在此期间,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铁路已全部修通外, 对一些主要干线区段增修了第二线,并建成跨越长江的第一座武汉长江大桥。到1957年底,全国 铁路营业里程达26, 708公里 ,客货换算周转量达1,707亿吨公里。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出现了国民经济“大跃进”的形势,铁路部门曾错误的废除了许多 规章制度,破坏了集中统一的领导,一度导致运输秩序混乱,设备和各项工作的质量严重下降。 1961年开始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经过三年调整,扭转了被动局面,并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建成了干线12条,支线30条。宝鸡到风州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完成, 揭开了中国铁路牵引动力改革的新篇章。同时,有5个机车车辆工厂相继建成投产,机车保有量 较前增加46.7%,客车增加25.5%,货车增加62.1%。到196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34, 406 公里 ,客货换算周转量达3,174亿吨公里。 第三、四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铁路集中统一的领导体 制再度遭到破坏,铁路运输曾一度陷于半瘫痪状态,但是由于铁路职工的努力,工作还是取得了 一定成绩。在此期间,建成了一批重要干线和包括南京长江大桥在内的19座特大桥梁;宝成铁路 全线实现了电器化;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已开始批量和小批量生产。到197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 里程达45, 992公里 ,客货换算周转量大5,199亿吨公里。 1976年,中国人民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动乱的十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出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铁路工作又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80年底铁路营 业里程达49, 940公里 ,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公里。
解放战争中许多铁路线遭破 坏,图为抢修中东铁路时情景。
1950年冬朱德道长辛 店机车车辆工厂视察客车 车间。
特等劳动模范李永在驾驶“毛泽东”号机车。
1952年8月1日,四方铁路工厂 北宁铁路滦河 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冖丂 大桥有新旧两桥, 12102号,命名为“八一”号。 相距45米。旧桥建 “毛泽东号”机车是原哈尔滨机务段冖丂1304号蒸汽机车,于 1946年10月30日 由中共 于1894年,长670 中央东北局批准命名,1949年随解放军入关,配属在丰台机务段。该机车包乘组在全路历次 米,已改为公路桥。 生产运动中屡屡带头立功。 1951年2月22日 ,铁道部授予该机车司机长李永“特等劳动模 图为抢修旧桥情况, 范”称号。 1949年1月4日开工, “毛泽东号”机车在超轴、安全、节媒、正点等方面都成绩卓著。到1976年10月30日 , 1月23日通车。 该机车安全行走300万公里。1985年铁道部将该机车作为展品陈列在铁道部科学技术馆。图 为“毛泽东号”机车行驶在京(北京)山(山海关)铁路上。
川黔铁路 川黔铁路自成渝铁路的小南海至贵阳,全长 424公里 ,1956年4月开工,1965年10月交付运 营。川黔铁路进入贵州后地势起伏、地质复杂,岩层风化剥落、塌方、滑坡较为普遍,石灰岩地 区多暗溶洞,筑路工程艰巨。全线隧洞115座,延长 34公里 ,桥梁125座,延长 10公里 ,桥隧 总延长占线路长度的10%。道及明这条铁路北接成渝、襄渝,南通黔桂,昆贵、湘黔等铁路,是西 南地区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沿线工矿企业发展很快。
成渝铁路 成渝铁路 自四川成都至 重庆,是新中 国成立后建成 的第一条干线 铁路,全长 505公里 , 1950年6月开 工,1952年6 月通车,1953 年7月交付运 营。这条铁路 的建成,使四 川人民四十多 年来的愿望得 以实现。
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全线竣工,举 行通车典礼。滕代远(曾任铁道部长)为 通车剪彩。
毛泽东为成渝铁路通车题词。
第一列客车到达成都车站。 成渝铁路开工前,邓小平与有关 领导同志共同研究建路方案。
内宜铁路 内宜铁路自成渝提了的内江经宜宾到安边,全长 142公里 ,是原计划修建内昆铁路的一部分。 1956年1月开工,1959年铺轨至安边,1960年交付运营后,安边以南停建。
宜宾附近的岷江桥,桥长352米。
人民政府接管铁路,抢修和恢复铁路运输生产时期 (1949~1952年)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铁路反复遭受战争破坏,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进行了艰巨的抢修、抢通斗争。1946年7月在东北地区成立了东北铁路总局,同意管理全区约5, 000多公里铁路。以后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发展,先后居间铁道团、游击纵队,同铁路职工一起 抢修了大量铁路。1949年1月,成立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统一管理全国各解放区 铁路,5月有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作为抢修铁路的突击力量,加快抢修速度,有力 地支援了解放全中国的战争。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军委铁道部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任命 滕代远为部长,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的运输生产、基本建设和机车车辆工业。当时的主要任务是 接管新解放的铁路,进行民主改革,继续抢修、抢通全国铁路,修复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设施, 支援解放战争和恢复国民经济。1949年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 278公里 铁路。到1949年底,全 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 810公里 ,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 1950年开始,国家进入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在这期间,全国对战时临时修复通车的线路、 桥梁、隧道,特别是京汉、粤汉两大干线,进行了大规模的复旧工程。津浦铁路坏和大桥,京 汉铁路黄河大桥相继修复。“南京号”渡轮也在1950年5月复航。 1952年6月18日 ,满州里至 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公里畅通无阻。与此同时,全路开始了新线建设 工程,一些主要干线和关键区段相继开工,并且部分竣工通车。 在此期间,对机车车辆工业做了调整,确定各厂产品方向,增添了设备,改善作业条件, 同时修复了1,400多台机车,近900辆客车和7,000多辆货车。 1952年8月1日 ,四方铁路工厂 诞生了第一台完全由中国独立制造的蒸汽机车。 1950年6月日,全路颁布和实施了统一的《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从此彻底改变了旧中国铁 路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状况。 在完成以上艰巨任务的同时,铁路职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斗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 876公里 ,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24亿吨公里。
列车自珙县车站开出。
内宜铁路在安边跨金沙江,图为安边金沙江桥。
宜珙支线自宜宾向东南过金沙江至 珙县,为运煤支线,图为宜宾金沙江桥。
宝成铁路 宝成铁路自陇海铁路的宝 鸡至成都,全长669公里,是 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第一套 山岳铁路,1952年7月1954年1 月分别在成都和宝鸡两段开工 1956年7月12日 在黄沙河接轨, 1958年约旦全线交付运营。线 第一列客车通过大巴口桥。 路离宝鸡后进入秦岭山区,沿 清姜河盘旋迂回,以长隧道通 过秦岭垭口,沿嘉陵江南下抵 广元,共16次跨越嘉陵江。全 线隧道304座,延长84公里, 大、中、小桥1,001座,延长 28公里,桥隧总延长占线路长 度的17%。宝成铁路建成后, 宝成铁路修建时用大 由于坡度大、隧道多,进行了 爆破施工改变嘉陵江河道。 电气化改造。第一期工程宝鸡 至凤州段91公里电气化夜1961 年完成。1975年全线完成电气 化改造。这条铁路的建成,改 变了“蜀道南”的局面,为发 展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重 要条件。
1952年12月31日,在哈尔滨举行中苏共管中长铁路(1950年4月25日 到1952年12月31日)移交中国地仪式,周恩来参加仪式并对苏联专家颁奖。
1952年11月2日,毛泽东视察黄河铁路大桥时,详细询问大桥质量并作了重要指示。
有计划地开展铁路建设,中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式时期 (1953~1978年)
加快新铁路建设
改善铁路网布局
为了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和改变旧铁路的落后面貌,逐步完善路网 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即着手有计划的、大规模的铁路新线建设。 1953~1980年共新建干、支线100多条。主要有:为开发西南、西北地区 修建的成渝、宝成、黔桂、川黔、昆贵、成昆、湘黔、湘渝、阳安、天 兰、兰新、包兰、兰青、青藏(西格段)及南疆等铁路;为增强中部及 东部地区运输能力而修建的京原、京通、通让、京承、太焦、焦柳、汉 丹、皖赣等铁路;为同望沿海港口修建的黎湛、篮烟、鹰厦、外福、萧 穿等铁路;为通往林国修建的来宾至友谊关、集宁至二连等铁路。同时 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上修建了不少铁路桥梁,连接了各条干线,从 而基本上形成了全国铁路网的骨架。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地形、地质复杂,不少新建铁路穿越山岭河谷, 桥隧相连,高填深挖,平均每公里线路土石方工程在10万立方米以上。 兰新铁路通过戈壁、风区;包兰、京通等铁路穿越沙漠;青藏铁路在盐 湖上筑路;牙林、嫩林等铁路地处高寒冻土地带;鹰厦铁路填海筑堤、 穿越海峡等等,工程之大,技术难度之高,为世界筑路史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