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 (3)

暗示教学法借助潜意识的力量,通过给予学生一些暗示,间接地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潜意识是我们无意识中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一种方式,而暗示则是潜意识的直接刺激方式。通过使用肢体语言、语言语调和情感等因素,暗示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放松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和吸收知识。
2.
暗示教学法强调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情境,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氛围的营造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通过创造一个积极和支持性的环境,暗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记忆。
3.
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使用暗示手段,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在一个支持性和鼓励性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更容易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总结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暗示和引导学生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基于潜意识的影响和环境的影响原理,并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使用合适的暗示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暗示教学法具有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思维发展和增强学生自信等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暗示教学法,使教学更富有创意和有效性。
3.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暗示手段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这些手段包括使用肢体语言、音调、情感和环境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和思想。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语调来强调某个重要的观点或概念,从而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评估可以包括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个人作业等方式,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实施步骤
使用暗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法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暗示教学法

主要在于向学生介绍容量很大的课文。暗示教学法的教材量之 大是出乎常规想象之外的。他与传统教学认为知识只能一点一滴 接受的观点截然相反。因此,暗示教学法要求按较大的单元组织 教材,或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补充大量趣味盎然的读物以排除学生 对课本的困难感,枯燥感和畏惧心理。这就是说,教师要想方设法 利用愉快的背景,帮助学生在上下文里克服消化抽象概念的困难。
暗示教学法强调借助各种暗示手段:
1、运用音乐。即上课时伴以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发挥音 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中的应用。
2、利用直观。即运用图片、模型、电影、戏剧、参观、访 问等直观手段。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3、运用权威。如教师的权威,它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吸 引力,使学生乐于受教。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营销中的暗示:
某香烟广告说:抽烟有害,请不要抽烟, 其中包括某某牌。别人一看,就感到很 奇怪:提出不抽烟就行了,为什么还专 门提出某某牌的?某某牌的烟有什么特 殊之处呢?于是大家都去买某某牌香烟 尝一尝,看有没有什么特殊,于是企业 的目的就达到了。
情感中的暗示:
某些男人想接近女孩子时,也是把她们领 到黑暗的角落,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以看 手相为名,暗示出自己的意思,然后开始 亲密之旅。更有人说追女孩子的高招,就 可以带她去看恐怖片!高,实在是高!
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习过程中不应伴有任何一种外部精神压力, 学生应处于一种愉快、松弛、集中的心理状态。只有消除 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 因此,遵循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原则,教师就应在教学过 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 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暗示教学法的三个原则

暗示教学法的三个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采用暗示教学法组织教学,使用暗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暗示教学法的内涵
乔治洛扎诺夫对暗示教学法作了定义,指出:暗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暗示手段,结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充分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暗示教学法的三个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愉快是状态下的愉悦,不紧张是精神下的松弛,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每一分钟,学生都在愉快而不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和思考,达成这样的原则,必须要创设教学氛围,教室里的学习思考气氛在欢快中进行,在轻松中思考,让学习充满乐趣,让身体感受舒适。
2.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理智与情感统一的原则。
洛扎诺夫认为,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人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组合之上。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必须把学生看作是理性和感性
同时在活动的个性整体,绝不可只顾理性而不顾感性,只顾有意识而忽略无意识。
3.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地暗示手段,同时利用其暗示手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最起码关系。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暗示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
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步骤:
1. 确定目标:在开始任何一堂课程之前,教师应该明确目标,
并将其写下来。
这样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做出一些特定的反应和行为。
2. 建立联系: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友好和温馨的联系。
这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暗示,提高学习效果。
3. 使用语言暗示: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语言暗示来影响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肯定的语句来帮助学生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学习。
4. 使用肢体语言暗示:除了语言暗示,教师还可以使用肢体语
言暗示来影响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表情,这可以传递出自信和专业的信息。
5. 使用环境暗示: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室环境来影响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放一些植物或者让教室内充满阳光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暗示教学法需要教师细致入微地布置环境,运用肢体语言和语言暗示,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
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 1 -。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间接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利用暗示词语: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包含
某些关键信息的、易于引起学生思考的词语,如“掌握、思考、理解、分析等”。
2. 利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推理、分析、归纳,以达到掌
握知识的目的。
如通过实验、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自
觉地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
3. 利用提问: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问题。
如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去分析、归纳、解释,从
而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4. 利用归纳:通过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知识。
如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之间
的联系。
5. 利用反面教材:通过课堂上讲解案例,让学生自行推测结论,探索出正面的解决方案。
总之,暗示教学法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
受者变成主动的解决者,促进学生形成长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
暗示教学法实践中的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暗示、暗示效应等心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暗示教学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暗示教学法实践中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1. 教师对暗示教学法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对暗示教学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将暗示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暗示”语言或动作。
实际上,暗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充分理解暗示教学法的内涵,将其与自身教学风格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
2. 教学情境创设不当暗示教学法强调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情境创设不当。
例如,情境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情境过于复杂或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
3. 暗示手段运用不当暗示教学法中,暗示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暗示手段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1)暗示过于生硬,缺乏自然性。
教师在运用暗示手段时,应注重自然流畅,避免生硬、机械地运用。
(2)暗示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教师在运用暗示手段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暗示内容。
(3)暗示过度,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运用暗示手段时,应适度把握,避免过度暗示,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暗示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暗示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暗示,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暗示教学法的教学材料

暗示教学法的教学材料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以暗示和引导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创造适当的氛围和语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以下是一些适合用于暗示教学法的教学材料:
1. 图片、照片、插图等视觉资料:通过对视觉资料的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 文本资料:通过对文本资料的阅读和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分析其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3. 模拟情境:通过创造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 个案分析:通过对真实个案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其中的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使用暗示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引导能力和情景再现能力,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并通过创造合适的语境和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 1 -。
英语教学方法中的暗示法

英语教学方法中的暗示法在英语课堂上,英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那么你知道英语教学方法中的暗示法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教学方法中的暗示法的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英语教学方法中的暗示法1. 定义暗示法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于与60年代中期创立的。
这是一种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2. 教学原罗扎诺夫提出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心理、生理规律的三个基本原则。
(1)学习活动应由整个大脑组织参与。
(2)教学中分析与综合应同时进行。
(3)学习者的意识过程和超意识过程应同时地、不可分割地进行。
3. 正确的暗示主要有两种手段:威信和稚化。
(1)威信:是指教师的威信和信息来源的威信。
(2)稚化:是指把成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看做是小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像家长与孩子,由教师组织活动,扮演各种角色。
4. 特点(1)布置舒适幽静的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运用音乐伴奏,消除紧张心理,激发记忆力和想象力。
(2)不仅要调动学习者有意识的活动,而且要充分发挥无意识活动的作用。
不要做过多令人乏味的机械操练。
(3)通过教师和教学材料的危险以及学习者的稚化,建立高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目的语。
多表扬,没有课外作业,也不要给学习者以考试压力。
(4)在消除学习者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情况下,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5. 缺点对语言知识的系统传授,对语法规律之于语言交际的指导作用重视不够;强调布置优雅的学习环境带来片面性。
英语课堂常用的18种教学法1.童话剧教学法教学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制约着语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用。
学生用书主体部分为经典的英美英语童话故事。
在英语课堂上,当孩子们遨游在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中,他们学习的英语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童话人物交上好朋友的时候,他们的英语也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所创,因而亦称“洛扎诺夫教学法”。
其原理是:人类的学习过程包括了大脑两个半球的协调活动,是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的统一,也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像一个完整的乐队,有铜管乐,打击乐、弦乐等,只有当它们协调演奏时,才能奏出优美的乐曲。
暗示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大脑左右施加的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激发个人心理潜力,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实验证明,此教学法在发掘人的学习潜力方面有着异常功效。
贯彻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习过程中不应伴有任何一种外部精神压力,学生应处于一种愉快、松弛、集中的心理状态。
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
因此,遵循愉快而不紧张的教学原则,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重视理性的力量,相信学生有意识活动的学习能力。
其实这样只发挥了大脑皮层结构和左半脑功能,没有顾及无意识的调节作用。
无意识心理活动能使人们和环境保持平衡,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感情、想象以及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
遵循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在教学中上尽量地采用暗示法,尤其是各种艺术手段,例如音乐、诗歌、短剧、讲故事、游戏等,来调动学生的无意识潜能,促进其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的协调。
3.暗示互相作用原则。
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发生暗示作用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尊重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活动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
遵循这一原则,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学生与小组之间的融合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质,善于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良好的接触。
教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要处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并利用权威、正确设置外部环境、音乐效应、语调色彩等,使学习者综合地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
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及产生的效果
(一)环境暗示
暗示教学法认为,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倘若能达到“人──环境”之间的“共振”,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协调的境界。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有意识灌输──有意识被动接受”这样一个教学系统之上的,而暗示教学法则突出强调环境与人的“共振”。
教的一方需要为学的一方创造一种共振的环境,在这样一种共振体系中,学生便能自然地、不由自主地、超常地完成学习任务。
无论是优美惬意的物化环境的陶冶,还是愉悦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
顺利地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室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如在学习园地多展示一些学生的英文习作,以及与英语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多给学生以“英语学习是有实用的、愉快的、不困难的”,“只要我努力,我就能成功”等一类的积极暗示,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兴趣小组,让他们根据教师指定的主题,如食品、饮料、动物等不同内容,收集图片、包装袋等与之相关的各类资料,分小组在班级内展出,并在黑板报上开辟栏目加以介绍,最后再进行小组间的评比,这不仅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可以巩固强化各单元的教学内容。
同样,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场景、氛围等环境条件来强化暗示刺激,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如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班级布置一个类似的环境,运用实物,借助多媒体的光、声、像等多种手段,以及教师的语言与肢体语言,使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
如在教学Halloween时,教师先在课前收集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然后在班内进行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节日氛围中。
教师再结合这个节日中的重头戏—masks进行教学与操练,接着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从而对西方人过万圣节的情况有个完整的了解,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
此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一边复习操练本单元教学内容,一边自制面具,最后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的时候,举行化妆舞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心情是轻松的,他们关心的是在活动中如何表现自己,从而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锻炼提高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交际能力。
(二)体态暗示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把表情、声音作为非言语交流的符号,那么言语只能表达信息的7%,而大部分是靠非言语来表达的。
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言语只能起到方向性或规定性的作用,而非言语行为才能准确地反映出话语的真正思想和感情,担当起绝大部分的传播职能。
试验结果表明,当人们搜集各种信息不一致的时候,其总体效果等于7%的言语联系加 38%的声音联系加上 55%的肢体动作。
“体态暗示”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用意、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或明白教师的用意所在。
体态暗示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特殊信息传递方式,尤其是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就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有效地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
例如在课堂上,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竖起大拇指来称赞,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教师可以叉开食指和中指作“V”形,称赞其高明,了不起。
同样道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新授句型 May I come in? Come in, please. 教师故意在临上课前安排一位同学去办公室取东西,学生自然就迟到了,只能在门口敲门:“I'm sorry. May I come in?”教师一边说:“Come in,please.”,一边用手势来表示,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然后教师再领读几遍,请学生再来表演,学生兴致勃勃地看了又看,练了又练,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就牢牢地掌握了这个句型。
而且,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也能熟练地用它来表达迟到的歉意。
这种方法依靠的是多次反复的训练对感官产生刺激,刺激的次数越多,所产生的记忆就越牢固,从而逐渐使训练内容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的,最后达到不再遗忘。
(三)活动暗示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奥难懂,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
小学生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如果在教学中能把学习的内容以活动作为载体,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调动学生的内需力,就可以轻松自如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熟练掌握所学内容。
把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富有创造性的英语教师,总是善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表演唱,或是故事接龙,模拟交际活动等等,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Do you have any hobbies时,教师新授完以后,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游戏──击鼓传花。
要求学生在击鼓时有节奏地询问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weekends? 鼓声停时花在谁手里就由谁站起来回答。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放松大胆地展示着自我,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而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发性、随机性和潜在性的无意识刺激,更是对学生有意识的学习起到了奠基和补充的作用,达到两者“双重交流水平”的和谐一致,从而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自我暗示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形象就像一部电脑,要由自己来编排数据和输入程序。
你的生活环境,你的经历,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反应,你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的经验都会为你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
你通过反复编排把自己的形象输入“电脑”,于是,在你心灵深处就出现了一个能够指引你思维方式的自我意向。
是谁在为你控制操作?就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方式主要有:写名言警句提醒自己、自我形象设计、经验总结、教训启迪、自我激励等。
成功教育表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而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挖掘他们的潜力,善于运用暗示手段,给予激励和引导,激发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
例如面对考试,我们也不妨采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我曾经第一,我就很有可能再成为第一。
”
“只要我保持冷静,我肯定能做好这份答卷。
”总之,教师要及时地、不断地暗示学生坚持与放松,用良性语言激励自己奋进。
通过一次次反复地自我暗示,同一思想的不断敲击就会使它铭刻在潜意识中,学生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学生将会沿着良性的轨道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