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译文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译文及赏析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的合唱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现代合唱音乐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黄河大合唱的译文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最早诞生于1941年,是由谭世兰、聂耳等众多杰出的中国音乐家共同创作完成的。
本曲以黄河为题材,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侵略时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了当时作曲家和歌唱家的心声,也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
以下是黄河大合唱的译文:黄河啊黄河,怒吼吧!你的悲壮奏鸣,象我沉沦的心灵一样澎湃!黄河啊黄河,你的波浪比百姓的愤怒的眼泪更加汹涌!黄河啊黄河,你奔流不息比革命烈士的鲜血还要红!黄河啊黄河,你永远是我们的母亲河流!我们的悲欢可以借你来抒发,你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我们的命运就是你的命运!黄河大合唱以崇高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深情厚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合唱的音乐旋律豪放磅礴,充满激情,歌声嘹亮,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这首合唱作品通过音乐的形式,将革命斗争的艰辛与坚定信念融入其中,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和民族自豪感。
在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被赋予了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了团结、奋斗和希望。
作品以强烈的旋律性和激昂的节奏,激励人们迎难而上,面对生活的困境和逆境,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黄河大合唱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歌词充满力量和激情,旋律优美动听,引人入胜。
作品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演出中一直倍受瞩目和喜爱。
综上所述,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激昂豪情的音乐语言和凛然不惧的精神面貌,让人们在困境中发现勇气和希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黄河大合唱译文及赏析正是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表达了对创作者和演绎者的敬意,也彰显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黄河大合唱》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建的一首世界名曲,以其辉煌的音乐,铿锵的节奏,强烈的旋律和雄浑的气势,表现出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对《黄河大合唱》进行赏析。
《黄河大合唱》由邓亚萍与郭淑珍作词,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编曲演唱,1939年5月于延安首演。
这首歌曲赞颂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并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
其演唱者通过凝练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心情感,表现出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主题。
整首歌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黄河的翻滚奔腾,展现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第二部分是人民的歌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呼唤自由的声音;第三部分是人民斗争的胜利,表现出人民的奋斗与胜利。
每一部分都有感染人心的旋律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词,将音乐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表现出了黄河流域的民族气质和人民的革命意志。
歌曲的歌词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就表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黄河在咆哮”,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宏大气魄。
歌曲的第二部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并表现出了其自信和决心,“光荣光荣父老乡亲,把你们的眼睛都睁开,把自由的歌声唱响,让我们一起建设美好的祖国”,这段歌词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和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人民的自信和决心。
整首歌曲的最后一段,更是表现了人民的志愿和胜利,“从今走向光明,从今走向进步,从今永没有贫困,从今永没有奴隶”,表现了革命现实和带给中国人民的历史胜利。
总之,《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表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民族团结和奋斗的渴望。
它以其铿锵有力的歌声,奏响了中国人民的心弦,激励着人们前进、不断进步,成为了祖国和人民心中不朽的经典。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
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
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
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
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
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所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巨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从音乐的旋律上来看,《黄河大合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整首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时而激昂豪迈,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时而深沉悲壮,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在《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快速有力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而在《黄水谣》中,旋律则变得优美而抒情,描绘出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景象以及被侵略者践踏后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命运而忧心。
在和声方面,《黄河大合唱》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例如,在《保卫黄河》中,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各声部之间的和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为保卫祖国而齐声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光未然的词简洁而生动,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他以黄河为象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融入其中。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样的歌词不仅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演唱形式上,《黄河大合唱》更是丰富多样。
它融合了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黄河怨》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演唱,将一位遭受侵略者凌辱的妇女的痛苦和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闻之落泪。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富有强烈报国爱民情怀的音乐作品。
它的音乐艺术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练明快的主题旋律:《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旋律简练明快,使人不易忘记,结构合理,旋律流畅。
通过透过尘世中百姓劳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折射出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引领人们一同奋斗。
2. 雄浑有力的旋律韵律:作品有着许多的节奏变化和情感转折,旋律婉转、强烈、振奋人心,使人产生未来与希望的肯定感与欣喜之情。
3. 多种声部相互融合的编曲:编曲充分表现了黄河深奥、激越和自然的美。
它巧妙地把农村的口弦和吹奏乐器,合唱、交响乐和号角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4. 艺术与现实相交融的文化色彩:它不仅展示了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还通过表述人民的反抗、拚搏以及民族意识等民族文化之间的升华。
这部作品的文化色彩凝练了中国文化的部分百科和蕴含含义,反映了当时新中国国情和建设形势的主题。
综合而言,《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兼容并蓄、绵绵而来,旋律婉
转流畅,独具中国特色。
借此,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情怀的深厚感情。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整风期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共有4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和《黄河怨》。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全曲的引子。
它采用了山东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显得气势磅礴、生动有力。
具有浓郁的黄河生活气息。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全曲的中心内容。
这一乐章共分三段。
在第一段中,音乐节奏紧张、急速,仿佛表现出黄河船工们在风浪中搏斗以及驾驶着黄河船只在黄河激流中逆水行舟的紧张而激烈的情景。
第二段抒情性较强,由深沉宽广的“男高音独唱”引入主题。
这一乐章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演唱技巧,更好地刻画了黄河波澜壮阔、雄伟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三段是整个作品的高潮,由混声合唱与乐队竞奏相结合。
以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和带有金属光泽的音色,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宏伟场面,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
第四乐章“黄河怨”是对第三乐章的回答,也是全曲的终曲。
这一乐章用长笛模仿惊涛骇浪的声音,使人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
整个乐章以悠扬的慢板旋律为主要基调,时隐时现地闪烁着进行曲的特点,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整部《黄河大合唱》的结构比较严谨,写法简练,仅用了不足六分钟的时间,就描绘了黄河从源头奔腾至入海口的壮丽景象,展现了黄河儿女们的战斗豪情。
作者以澎湃的热情,集中地表现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这首歌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通过赞美黄河表达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
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曲中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都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音乐语言的选择十分贴切,对各种不同情绪的表现恰如其分,塑造的音乐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感染力,让人过目难忘。
除此之外,作品的词曲、钢琴伴奏等方面也堪称经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无论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音乐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以气势恢弘、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为之倾倒,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鼓舞斗志的精神动力。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黄河大合唱》是一部由聂耳作曲,廖沫河作词的合唱音乐作品,于1939年创作完成。
这部作品在当时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今天,它依然是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被广泛演唱和传颂。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整部作品以黄河为主题,将黄河的壮丽与伟大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中充满了雄浑的气势和激昂的情感,激励人们不断向前。
二、旋律优美,动人心弦。
作品中融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富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旋律朴实而优美,让人过目不忘,久久难以忘怀。
三、深刻的音乐意境。
《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表达了对黄河的敬仰和对民族的振兴之情,让人们在聆听时仿佛置身于黄河之畔,感受到了那种澎湃激荡的气息。
随着《黄河大合唱》音乐作品的不断传唱,演唱处理也成为了关注焦点。
如何将这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演绎得更具感染力,更加打动人心,是每一位演唱者都在探讨和努力的问题。
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演唱者来说,他们首先要具备过硬的音乐功底和表现力。
这部作品的音乐难度较大,需要演唱者有扎实的音乐基础和极强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够将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感染力十足。
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准确把握情感表达,将作品中蕴含的澎湃激昂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对于这样一部充满了激情和壮美的音乐作品来说,演唱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投入,才能够让作品更加生动真实,打动听众。
合唱团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要做到声音的和谐统一。
在合唱时,每一个声部都要有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够达到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形成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
演唱处理中还需要在音乐伴奏和指挥的指导下,统一节奏、合作默契,以更具感染力的演绎方式,将《黄河大合唱》呈现在观众面前。
演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丰富的情感投入以及良好的合作默契,才能够将这部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力量,被音乐打动。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一、引言介绍《黄河大合唱》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简要概述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1:关于《黄河大合唱》的起源和背景- 创作背景和契机- 创作团队的构成和合作过程2:作品的历史背景- 描述作品创作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 分析这段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三、音乐创作与结构分析1:作品的整体结构- 主题的展开和发展- 音乐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2:曲调、节奏、和声的特点- 描述作品中曲调的变化和表现手法- 分析节奏和速度的运用对作品表现力的影响 - 探讨和声的运用与作品气氛的形成四、歌词分析1:歌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歌词与作品整体风格的契合度- 分析歌词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歌词的艺术手法- 描述歌词的修辞手法和形象表达- 分析歌词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五、演唱与表演1: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 对歌唱者音域和演唱技巧的要求- 分析演唱者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达2:演唱与合唱团的协作- 描述合唱团在演出中的作用和表现- 分析合唱团与指挥的配合和默契程度六、作品的演出与影响1:作品在国内外的演出情况- 作品在不同场合和国家的演出情况- 分析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2:作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 描述作品对中国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分析作品对中国民族自信心和社会团结的影响七、附件附件一、《黄河大合唱》乐谱附件二、《黄河大合唱》歌词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指保护原创作品的著作权法律法规。
2:创作团队:指参与创作过程的音乐家、作词人、作曲人等。
3:合唱团:指由多名歌唱者组成的合唱团体,共同合作演唱的团队。
4:演出权:指将作品以表演形式呈现给观众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大合唱
一、关于作者
曲作家: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留学回国后,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曾为《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做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他的“天鹅之歌”——《中国狂想曲》。
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
词作家:光未然生于1913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39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二、关于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武汉沦陷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作品以黄河为背景,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
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当年首演共分八段,但不知何故采用三弦伴奏,人声朗诵的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往往被略去不演。
据说是因为战时难找能胜任该段朗诵的演员,便略去不演,久而久之却成为惯例。
从创作技术来说,冼星海运用了西方的“康塔塔”
形式和合唱和声写作技巧来创作《黄河》;从题材上来说,则将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作了艺术性的加工塑造,这使《黄河大合唱》成为一首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感的艺术品。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于二十一世纪的今日,跟半个世纪前《黄河》诞生的时代、生活背景虽已完全不同,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每次唱之听之,仍令人激动,其因在此。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三、相关背景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成为当时实际上的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武汉会战中方损失了40多万人,历时4个半月。
四、个人对作品的拙见
《黄河大合唱》的开端便是乐队齐奏——管乐音色的雄厚与磅礴的气势,弦乐急切的碎弓和紧凑的节奏,加上打击乐的紧密鼓点,不得不让人不得不正襟危坐,竖耳倾听。
虽然节奏很快便减缓了下来,但一声声的质问,却牵引着我的思绪到了黄河边,期待着
眼见黄河时的汹涌澎湃。
我不曾见到过黄河,更别提有渡过黄河的经历。
而对黄河上的船夫形象,也仅从荧屏上得知——黝黑的皮肤,如雨的汗水,坚实的肌肉,为着生存不辞辛劳、不畏艰苦。
随着一句“听吧!”,齐唱的气场顿时影响了我。
乌云遮天、波涛如山不是问题,冷风扑脸、浪花进船不是重点,船夫们在惊涛骇浪中在暴风雨中与愤怒的河水斗智斗勇奋力拼搏的场面顿时展现在了眼前!在因场面浩大而震撼之余还因船夫们面对着强大的自然力量侵犯之时,仍会为了生命为了希望拼劲全力勇于抗争而激动与感动!一己之量脆弱不堪,集体之力虽不见得能与自然力量相抗衡,但正是这样的一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可歌可泣。
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黄水谣》,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女声二部合唱,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河水滚滚,浊流宛转。
这条将中原劈成南北两面的河流孕育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哺乳了数以万计的生灵。
在这条河的两岸,中华农耕文明开始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苗儿肥,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一片祥和安宁。
然而,这桃源之境却因日本人的入侵而不复存在。
武汉沦陷后,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人们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河水依然奔流日夜忙,但人们却过着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
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听《河边对口曲》感觉与前几段很不一样。
山西民歌的音调,配上锣鼓伴奏,民间风味浓郁,亲切,进一步拉近了演唱者与听众的距离。
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通过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
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团聚,辛苦累积的事业因鬼子的入侵一夜间化为了泡影,有国家却连国人应有的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没有。
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这样的日子中国人过够了!怀揣着仇与恨,挺起脊梁,为了国家,为了在乎的人可以好好地生活,中华儿女拿起刀,扛起枪,太行山上打游击!势必把入侵者打回他的三分地!
《保卫黄河》是我接触的《黄河大合唱》的伊始,只是那时跟乐团排练此曲时,尚且年幼,不明白它背后的深刻含义。
后来明白,如词中所诵,“谁愿意向猪样一般任人宰割?”入侵者剥削你,鞭打你,羞辱你,劳隶你……可是我们却连好好吃顿自己种的粮食的权利都没有。
就算是死,也要在死前与敌人拼一战!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的高粱也熟了,可是,如果没有了抗日武装力量的维护,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
于是,民族自尊心被激起,任何力量任何阻力都阻挡不了人们团结起来“大刀向敌人砍去”!
终曲,全曲的高潮。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
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
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
间的矛盾冲突。
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
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虽不曾经历那样黑暗危险的岁月,但整曲听下来,不禁眼眶湿湿,感谢前辈们不畏死亡,奋勇地与敌人做着搏斗,才有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
五、小女生的碎碎念
念一:
我虽是个90后,但对当代的流行歌曲却不怎么熟悉。
红色歌曲倒会不少。
什么《乡亲们感问红军》《地道战》《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工农兵联合起来》《洪湖水浪打浪》《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红灯记》的。
我喜欢听老歌儿吖~~有味道。
念二:
跟老师推荐下《加勒比海盗》的原声大碟!每次心情不好比较低落的时候一听这个,我就来劲儿了!哈哈~
念三:
因为所学乐器和乐团经历,很小就开始接触古典音乐了。
只是,不知是不是性格的原因,太严肃的东西听不来,喜欢《骷髅之舞》这样的,不太正常的音乐!哈哈哈~也推荐给老师!还有我最最喜欢的大提琴手是杰奎琳杜普雷!爱死用生命拉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