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股动脉穿刺并发症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

专业知识不足
工作量大
基础知识不 扎实
为什么会操 作技术不熟
练?
缺乏相应加
压包扎的材 料
环境嘈杂
现有加压包扎 材料弊端大
相关检查 力度不够
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流程不明确
பைடு நூலகம்
材料
其他
制表目的:要因分析;制表时间:2017-6-10;制表人:方青波
要因分析
精品课件
12
方法
带教老师操作演练少
原因分析——鱼骨图分析
改善前:未进行医护人员股动脉穿刺技术及并 发症预防系统培训
对策内容: 1.培训内容全面系统 2.培训方法理论实践相结合 3.通过股动脉穿刺并发症案例互相交流心得
对策实施: 负责人:赛力木 安燕 时间:2017年2月1日-2日28日 地点:血管外科
4.通过上级带教下级提升下级医生技术水平
5.定期考核股动脉穿刺技术
要因分析
精品课件
15
原因分析
调查对象:2017.01-2017.11股动脉穿刺病人总数700例,并发症 发生总数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5%。穿刺部位渗血 2例(50 %),穿刺部位血肿 1例 (25%),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 例(2 5%),动静脉瘘0例(0.00%)。
股动脉穿刺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原因
ns:astudyof503consecutivepa-tients[J].CathetCardiovascDiagn,1995,34: 8-12. [3]齐志华,吴冬云.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影响[J]. 西部医学,2012,24( 1) : 187 - 188.
精品课件
2
组长:管圣 副组长:赛力木 朱锋
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深入开展,有关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的报道 也日益增多[2] 。
股动脉穿刺并发症

0.2
0 改善前 目标值 改善后
=69.36%
科研成果
撰写文章:《股动脉穿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 症术后并发症护理体会》 拟申报自治区技术推广项目1项
标准化
股动脉穿刺评分系统使用 医院内股动脉穿刺预防管 住院患者VTE防治流程 流程 理流程
压迫止血不到位
3、告知患者及家属压迫穿刺部位的 重要性 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2、增加巡视次数
1、科室每个月进 行压迫止血的操 作演练
1、增加加压包扎 的相关材料
2、严格要求患者 体位
1、护士要求掌握 相关解剖位置 2、制定实体相关 办法 1、增加加压包扎 的相关材料
1、减少护士工作 量 2、加强宣教
200 125 98 100 65 0.0% 42 20.0%
10.0%
24 0.0% 0.0% 0
10.0%
0
效果确认
改善前后并发症发生分布对比
效果确认
改善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改善前流程图
患者入院 手术前 评估患者 术前教育 完善相关检查
效果确认
手术
生命体征测量 手术后 返回病房 术后宣教
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股 动脉穿刺总例数×100%
选题理由
通过本次质量管理工具应运,探讨及分析引起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
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股动脉穿刺技术提供可参考的
理论依据。
现况把握
调查对象:2016.01-2016.12股动脉穿刺病人总数750例,并发症发生总数1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穿刺部位渗血 8例(61.5%),穿刺部位血肿 3 例 (23.1%),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 例(7.7%),动静脉瘘1例(7.7%)。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1页
应用范围
• 1、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入路 • 2、IABP(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入路 • 3、动脉血气
• 以上应用中股动脉穿刺技术略有不一 样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2页
股动脉解剖
• 股动脉发自髂外动脉,在大腿根 部紧靠腹股沟韧带下方,在股三角腹 股沟韧带处可触及股动脉搏动。从耻 骨联合到髂前上棘做一连线,股动脉 恰在这一连线中点、腹股沟韧带处经 过。股动脉在腹股沟处几乎是平行于 脊柱。
•心脏舒张前一瞬间(主动 脉关闭时),球囊充气, 增加舒张期冠脉灌注压力, 增加心肌供氧。
第22页
股动脉压迫止血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23页
• 关键点:目标是内口,可将鞘管小心撤出 二分之一,此时可摸到鞘管消失处大约即 内口处。
• 勿用力过大,压闭股动脉,迷走神经反射 (阿托品、多巴胺)。
• 如遇大量出血勿慌张。冷静调整按压点, 切忌松手!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11页
穿刺步骤
• 5、切皮。(先切后穿、先穿后切各有优点) • 6、穿刺:左手三指指明股动脉走形,右手
穿刺针,穿刺针斜面必须朝上,进针角度 30—45度,迟缓进针,直至见到喷血。 • 切忌角度偏小(动脉穿刺点偏上,越过腹 股沟韧带,腹膜后血肿,灾难性后果!! 穿刺点选择宁下勿上) • 角度偏大,导丝经过困难,导管打折。
第20页
是常见一个机械循环辅助方法,是指 经过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导管到 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和肾动脉开口 上方降主动脉内,在心脏舒张期,气 囊充气,在心脏收缩前,气囊放气, 到达辅助心脏作用。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第21页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思维导图

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思维导图股动脉穿刺及并发症思维导图第一部分穿刺点定位点击放大查看第二部分局部麻醉点击放大查看第三部分股动脉穿刺点击放大查看第四部分导丝置入点击放大查看第五部分置鞘注意事项:1 确定导丝置入动脉后,撤出穿刺针,左手压好穿刺点;2 置鞘时导丝要漏出头(适当),且保证导丝未弯曲,插入时略带旋转,动作轻柔,遇阻力时勿盲目用力。
第六部分冲洗动脉鞘【1】置入动脉鞘后,撤出导丝;【2】开放动脉鞘三通确定动脉回血,并使用肝素盐水冲洗动脉鞘,顺势关闭动脉鞘或连接高压滴注。
第七部分并发症及处理常见并发症:1、穿刺部位皮下瘀斑、血肿。
2、假性动脉瘤:穿刺点过低,压迫不当。
(超声定位下压迫压迫前应用吗啡或杜冷丁止痛,凝血酶局部注射、覆膜支架覆盖、外科修补)。
3、腹膜后血肿:穿刺点过高,灾难性后果,防重于治。
(停用抗凝剂、维持血容量、防止休克,外科修补)4、动静脉瘘:穿刺方向不准确(覆膜支架覆盖、超声下压迫,外科修补)5、夹层或闭塞:导丝有阻力置入(覆膜支架覆盖)附1:假性动脉瘤诊治思维导图点击放大查看附2:腹膜后血肿具体处理腹膜后血肿临床特点:1 腹股沟上方皮肤和肌肉紧张和饱满。
2 严重背部和下腹部疼痛。
3 股神经受累表现,如下肢疼痛或无力。
4 血色素水平下降,并且排除其他出血原因。
5 严重出血病人呈出血性休克表现。
6 严密观察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得出腹膜后血肿的诊断,还可通过腹部CT检查发现腹膜后血肿予以确诊。
腹膜后血肿处置1、腹膜后血肿关键在于预防。
行脑血管造影和神经介入治疗时,皮肤穿刺点一般确定为腹股沟韧带下方1.5-2cm,斜行45度进针,这样确保穿刺针穿入股动脉的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以下。
拔除动脉鞘后局部按压也要准确到位,时间要足够。
2、术后需密切观察病人不是所有发生腹膜后血肿的病人的股动脉穿刺点都在腹股沟韧带之下。
对于所有病人,术后均需要密切观察,出现腹股沟区血肿或不适,均需要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
股动脉穿刺及其并发症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出血与血肿
假性动脉瘤
穿刺点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小的出血点 可局部加压包扎,出血量大时应立即缝合 伤口并输血。
如发现股动脉局部搏动性肿块,应考虑形 成假性动脉瘤的可能,需及时行超声检查 确诊并加压包扎。
血栓形成与栓塞
腹膜后血肿
下肢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如出现下肢疼 痛、皮肤苍白、感觉异常等症状,应立即 行血管造影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
如出现腹膜后血肿的症状,如腹痛、腹胀 、腰背部疼痛等,应及时行腹部超声或CT 检查确诊,必要时手术治疗。
04 股动脉穿刺的临床应用与 展望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诊断性应用
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冠心病、心 肌梗死等疾病。
治疗性应用
通过股动脉穿刺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球囊扩 张、支架植入等,以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
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机器人辅助
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股 动脉穿刺有望实现机器人辅助操作, 提高操作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血管缝合技术
目前,血管缝合技术正在研究发展 中,有望替代传统的压迫止血方法, 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不适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3. 穿刺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 处,用穿刺针刺入股动脉。
4. 插入导管
将导管通过穿刺针插入股 动脉,并推进至所需位置。
5. 操作完成
完成诊断或治疗操作后, 拔出导管,对穿刺点进行 压迫止血。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 避免反复穿刺和损伤血管。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研究

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在我院实施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实施不同控制方法的并发症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近两年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共80例,采取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都是40例。
观察组行桡动脉治疗手段,对照组行股动脉介入治疗法。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卧床时间、住院以及并发症的出现,相比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缩短术后愈合时间,非常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对于股动脉介入治疗来说,需要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法,对穿刺并发症做好防治工作。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穿刺点;介入治疗;并发症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entive effects ofdifferent control methods on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femoral artery intervention in our hospital. Method: Atotal of 80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two years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adial artery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received femoral artery intervention treat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tube placement time, bed rest time,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The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radial arterypunctu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shorten the postoperative healing time, which is very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femoral artery intervention therapy,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reatment methods is needed to prevent and treat puncture complications.Keywords: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Radial artery puncture;Puncture point;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mplication作为目前新型的一种内科与外科治疗之间的方法,介入治疗在很多疾病治疗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动脉穿刺抽血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动脉穿刺抽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皮下血肿1、原因分析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解剖位置及走行不熟悉,不论血管好坏,盲目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患者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仔细的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对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
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操作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对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
2、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
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
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
3、预防及处理(1)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
掌握进针的深度和角度,徐徐进入,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
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
(2)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散,若肿胀局限,不影响回流时,可暂不进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或血流量小于100ml/min,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同时用硫酸镁湿敷。
(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3~5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0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动脉穿刺。
(4)血肿发生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小时内采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
予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
(5)血肿形成24小时后,可采用灯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感到舒服。
股动脉穿刺技术及并发症

手术治疗
• 下列情况首先手术治疗:①有活动性出血;②有神经压 迫症状;③有局部感染;④有远端肢体缺血症状。超声 引导下加压治疗及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失败者仍 需手术治疗。据文献报道最大直径<2cm的假性动脉瘤 80%可以自发血栓形成,但需卧床及腹股沟弹力绷带加 压固定。成功率约94%~100%
假性动脉瘤原因
• ①穿刺技术不规范:穿刺角度太小、穿刺点偏低、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 等;
• ②动脉鞘管型号太大,血管损伤大; • ③压迫因素:术后压迫止血不彻底,如拔针后压迫时间短,压迫时用力
不均匀,频繁松手观察压迫效果,绷带过松及位置不正确等; • ④使用抗栓药物:脑血管病患者很多术前双抗血小板聚集、术后需抗凝,
Seldinger穿刺法
改良Seldinger穿刺技 术
股动脉穿刺注意事项
• 穿刺针喷血,但导丝放不进去的原因: 1.穿刺针进入过深,触及股动脉后壁。 2.穿刺进入过浅,没有完全穿透动脉前壁。 3.穿刺针的角度过大,导丝难以进入。 4.穿刺方向向下,导丝不能进入。 5.血管近心端狭窄。 6.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分支。 7.斑块阻挡。
处理方法:
• 调整穿刺针的角度,可适当下压穿刺针尾端; • 旋转穿刺针的方向,使穿刺针的针尖斜面向上; • 可用较软的泥鳅导丝进入; • 进入困难时,可嘱助手旋转导丝进入(但要防止进入夹
层) • 如确定穿刺进入血管分支,应拔除导丝从新穿刺。
股动脉穿刺主要并发症
• 1.出血、血肿 • 2.假性动脉瘤 • 3.动静脉瘘 • 4.股动脉血栓 • 5.迷走神经反射 • 6.动脉夹层 • 7.腹膜后血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化
住院患者VTE防治流股程动脉穿刺评分系统医使院用内股动脉穿刺预防管
流程
理流程
预防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踝泵运动锻炼指引 股动脉穿刺预防告知书
2、股动脉穿刺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刺点渗血、血肿、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瘘、后腹膜血肿等。穿刺部位出血、渗血是指血液沿着穿刺通道溢出皮 外浸透或染红包扎纱布,血肿是指出血的血液聚集在皮下组织中,局部肿大, 质地硬,超声检查可见液性暗区。
主题选定
衡量指标:
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股 动脉穿刺总例数×100%
600
500
483 66.10%
400
300
39.20% 255
200 125
100
0 0.0%
96.42% 98.76% 100%.0%100 92.80%
91
90.0%
87.30%
80.0%
96.50% 99.20% 93.30%
100%100.0%
88.60%
90.0%
77.70%
80.0%
70.0% 60.0%
66 61.30%
70.0% 60.0%
50.0% 40.0%
42 35.50%
50.0% 40.0%
30.0%
28
30.0%
20.0%
98
65
42
10.0% 24
0.0% 0.0% 0
20.0%
12
8
7
10.0%
2
0.0%
➢ 改善前后并发症发生分布对比
效果确认
➢ 改善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效果确认
股动脉穿刺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原因
存在问题
次数
所占比例(%) 累计百分比(%)
技术操作不熟练
2
压迫止血不到位
2
观察护理不到位
1
患者血管钙化严重
1
合计
6
33.33 33.33 16.67 16.67 100
33.33 66.66 83.33 100 100
改善前后柏拉图
6
100.00% 100.00%
0 2233.2051.2050.3016.3010% 0.00% 0%0%0%0%
对策三
对策名称 建立股动脉穿刺技术及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标准 主要因 缺乏股动脉穿刺技术及并发症预防质控标准
改善前:缺乏股动脉穿刺技术质量控制标准及并 发症预防质量控制标准
对策内容: 1.建立股动脉穿刺技术质量控制标准 2.建立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预防专科护理指标 3.将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纳入查检
操作技术不熟练
不良操作 习惯
人体解剖结构混 淆
专业知识不足
工作量大
基础知识不 扎实
为什么会操 作技术不熟
练?
缺乏相应加 压包扎的材 料
环境嘈杂
现有加压包扎 材料弊端大
相关检查 力度不够
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流程不明确
材料
其他
制表目的:要因分析;制表时间:2017-6-10;制表人:方青波
要因分析
原因分析——鱼骨图分析
4.列入标准化内容
5.规范术后患者体位要求
对策 一
对策处理:
1.经效果确认为有效对策
2.将股动脉穿刺技术操作流程列入医生常规培训 内容
3.将股动脉穿刺并发症预防流程列入护士常规培 训内容
对策二
对策名称 有效落实医护人员培训 主要因 缺乏股动脉穿刺技术及并发症预防的系统培训
改善前:未进行医护人员股动脉穿刺技术及并 发症预防系统培训
选题理由
通过本次质量管理工具应运,探讨及分析引起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 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股动脉穿刺技术提供可参考的 理论依据。
现况把握
调查对象:2016.01-2016.12股动脉穿刺病人总数750例,并发症发生总数1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3%。穿刺部位渗血 8例(61.5%),穿刺部位血肿 3 例 (23.1%),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 例(7.7%),动静脉瘘1例(7.7%)。
其他
1、熟练掌握人体解剖,较少穿刺次数
1、完善穿刺后并 发症的处理流程
技术操作不熟练
2、增加操作考核次数,提高操作技术 3、增加实践经验
1、增加带教老师 的操作演练次数
1、穿刺选择的鞘 管应该与血管匹 配
2、减少医生患者 数量
4、增加医务人员对穿刺的重视
压迫止血不到位
1、医务人员增加相关知识的学习 2、增加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对策名称 制定股动脉穿刺技术操作流程及术后护理流程 主要因 缺乏股动脉穿刺技术操作及护理流程
改善前:股动脉穿刺技术操作流程及术后并发 症预防护理流程与临床结合不够
对策内容: 1.制定股动脉穿刺技术操作流程 2.制定股动脉穿刺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流程 3.规范股动脉穿刺术后止血压迫方法
对策实施: 负责人:管圣 王梅 时间:2017年1月15日-30日 地点:血管外科
练?
缺乏相应加 压包扎的材 料
环境嘈杂
现有加压包扎 材料弊端大
相关检查 力度不够
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流程不明确
材料
其他
制表目的:要因分析;制表时间:2017-6-10;制表人:方青波
要因分析
方法
带教老师操作演练少
原因分析——鱼骨图分析
流程不够完 善
医生
对穿刺技术不 够重视
责任心不强
患者众多
穿刺经验不够
原因分析
股动脉穿刺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原因
存在问题 技术操作不熟练 压迫止血不到位 观察护理不到位 抗凝药物的使用 患者不配合 患者血管钙化严重 合计
次数 4 4 2 1 1 1 13
所占比例(%) 30.8 30.8 15.3 7.7 7.7 7.7 100
累计百分比(%) 30.8 61.6 76.9 84.6 92.3 100
方法
护士培训不到位
缺乏具体的 按压方法流 程图
医务人 员
不够重 视按压 方法
按压方法错误
经验不够
操作技术不熟练
不良操作 习惯
人体解剖结构混 淆
按压力度不够 责任心不强
我的患者我负责 的理念不强
专业知识不 足
基础知识不扎 实
缺乏相应加 压包扎的材 料
材料
现有加压包扎 材料弊端大
陪护更换未交接
患者体位更换较 频繁
➢ 改善前流程图
患者入院
评估患者 手术
手术前
手术后
完善相关检查 术前教育
效果确认
返回病房
生命体征测量 术后宣教
讲解按压时间 和方法
观察穿刺部位 情况
效果确认
平均并发症发生率
1.8
1.6
1.4
1.2
1 1.73
0.8 0.6 0.4
0.21
0.53
0.2
0 改善前
目标值
改善后
目标达成率
改善前 目标值
对策内容: 1.培训内容全面系统 2.培训方法理论实践相结合 3.通过股动脉穿刺并发症案例互相交流心得
对策实施: 负责人:赛力木 安燕 时间:2017年2月1日-2日28日 地点:血管外科
4.通过上级带教下级提升下级医生技术水平
5.定期考核股动脉穿刺技术
对策
二
50
改善后例…100.00%
对策处理: 1.经效果确认为有效对策 2.股动脉穿刺技术流程列入考核重点 3.将股动脉穿刺并发症预防流程列入护士常规培 训内容
ns:astudyof503consecutivepa-tients[J].CathetCardiovascDiagn,1995,34: 8-12. [3]齐志华,吴冬云.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影响[J]. 西部医学,2012,24( 1) : 187 - 188.
组长:管圣 副组长:赛力木 朱锋
1 0.8 0.6 0.4 0.2
0
1.73
0.53
改善前
发生率
改善后
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至0.53%
方法
带教老师操作演练少
原因分析——鱼骨图分析
流程不够完 善
医生
对穿刺技术不 够重视
责任心不强
患者众多
穿刺经验不够
操作技术不熟练
不良操作 习惯
人体解剖结构混 淆
专业知识不足
工作量大
基础知识不 扎实
为什么会操 作技术不熟
未及时与患者及家 属沟通
工作强度大,时间长
患者较多
缺乏相应加 压包扎的材 料
材料
现有加压包扎 材料弊端大
病房环境嘈 杂,人员众多
敷料包扎过多
患者体位更换较 频繁
其他
制表目的:要因分析;制表时间:2017-6-10;制表人:方青波
为什么会护 理观察不到
位?
要因分析
原因分析
调查对象:2017.01-2017.11股动脉穿刺病人总数700例,并发症 发生总数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5%。穿刺部位渗血 2例(50 %),穿刺部位血肿 1例 (25%),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 例(2 5%),动静脉瘘0例(0.00%)。
PDCA小组
督
导
员
:
方
青
王梅
波
阿力木 唐加热克 杨建平
王磊
张燕荣 买尔哈巴 安燕
目录
Contents
01 计划PLAN 阶段 02 执行DO 阶段 03 检查CHECK 阶段 04 处理ACTION 阶段
第一部分 吗,缠着你,处
主题选定
1、有报道经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与治疗性心脏介入的血管径路并发症发生率分 别为0.1%~2%和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