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士尼公主电影看女权主义的发展
女权主义、女性地位与女性形象析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形象嬗变

女权主义、女性地位与女性形象析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形象嬗变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女权主义、女性地位与女性形象在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角色的嬗变。
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公主角色如何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被塑造和呈现,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女性地位的变化。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feminism, the status of women, and the portrayal of princesses in classic Disney animated film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will delve into how these princess characters were shaped and presen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s well as how these images reflected changes in social values and women's status at that time.通过对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演变过程,以及这种演变如何与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相互关联。
我们将分析这些公主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模式以及她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定位,以揭示迪士尼公司如何塑造和传达关于女性形象的不同观念。
By analyzing the princess characters in classic Disney animated films, we can observe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media and how this evolution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movements. We will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traits,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role positioning of these princess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to reveal how Disney Company shapes and conveys different concepts about female images.本文还将探讨这些公主形象对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影响。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冰雪奇缘》是一部经典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也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电影如何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呈现出不同的女性形象。
我们来看看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艾莎和安娜。
艾莎是一个拥有冰雪魔法的女王,她被描绘为一个强大而自由的女性形象。
在整个电影中,艾莎都在不断地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力量,她试图解开自己心中的秘密,同时也要面对外界对她魔法力量的恐惧和偏见。
艾莎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女性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成长,她不愿被束缚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而安娜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观的女孩,她展现了女性的热情和勇气。
安娜在整个故事中都在寻找着真爱和幸福,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困苦,勇敢地去挑战自己和命运。
安娜的形象向观众展现了女性坚韧不拔的一面,她不会被困境打倒,而是积极应对,勇往直前。
可以看出,《冰雪奇缘》中的女主角艾莎和安娜都展现了不同的女性特质,她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追求,她们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形象,更是对女性角色的全新演绎。
通过她们的形象,电影呈现了女性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成长,传递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主题。
除了主角外,《冰雪奇缘》中的其他女性角色也都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特质。
例如艾莎的母亲——昆恩王后,她是一个睿智和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在电影中扮演着引领艾莎和安娜成长的角色。
通过昆恩王后的形象,电影向观众展现了一位有着智慧和母性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是一个忠诚的母亲,更是一个睿智的领袖。
而反派角色——哈姆也克公爵的未婚妻——安娜贝尔则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她将传统的女性美德和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形象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重新演绎。
除了女性主角和其他女性角色外,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质。
论迪士尼动画公主角色的变化与女权主义运动的关系

电影剧情的推动来源于主角遭遇的矛盾冲突,而主角遇到的矛盾冲突皆是由 于自身的矛盾冲突而来的。
SO
白雪公主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塑造白雪公主的童话世界。
透过不同人物对待她的态度,影片的重心在于塑造邪恶的皇后、 猎人、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等这个童话世界中的诸多人物。
AND
白雪公主显然还是弱小又无脑的一位 1、无反抗独立精神 2、除了唱歌跳舞就是和小动物交朋友 3、被猎人追着跑 4、随随便便吃下皇后的毒苹果 5、躺棺材里等待被王子吻醒 6、主打歌《总有一天我的王子会出现》
论迪士尼女性角色的变化与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关系
培训中心 余育麟
在开始之前:
先让我们变一种颜色…
毕竟今天要讲的是:
公主
Who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女子偶像团体
1 2
毫无女权意识的无脑公主 女人做饭是为了抵抗共产主义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你全家都女权主义 少数族裔公主大爆炸 嫁人不是你想嫁,想嫁就能嫁 女人到底要什么? 大龄剩女你们怎么一点儿不急? 释放你的Girl Power
养鸡喂猪,缝衣煮饭,洗衣拖地,喂水喂 饭,灰姑娘在遇到王子前就是一个标准老 妈子。
《睡美人》奥若拉公主一起床就拿着抹布 扫把打扫卫生了。
那么问题来了, 宫里长大的白雪公主,什么时候学 会的烧火做饭!?还会烤苹果派!?
SO
这是很不合理的,原因是在于:
这三位女性形象都是顺应当时社会需求(男人的需求)的。 他们都是由男性视角出发、由男权社会定义的完美女性形象: 貌美人傻会干活儿。 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男人们(王子)的救赎。
奥若拉公主出生在1959年的和平 年代,大家不喜欢无聊,他们喜欢刺 激!所以奥若拉公主遭到了滑铁卢。 无聊的治愈系公主只对特定时期经历过创 伤的人们格外有吸引力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冰雪奇缘》是一部备受瞩目的迪士尼动画电影,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更显其重要性。
本文从安娜和艾莎两位主角入手,对她们在影片中展现出的女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
姐妹之间的关系也被赋予女性主义的解读,探讨了爱情观念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思考。
通过对影片主题和情节的解读,揭示了《冰雪奇缘》中蕴含的女性主义主题。
结合以上内容,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冰雪奇缘》中女性形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女性主义在动画电影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个角度审视,《冰雪奇缘》也许能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启示,引领我们更多地思考和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关键词】女性主义、《冰雪奇缘》、电影、女性形象、安娜、艾莎、姐妹关系、爱情观念、主题、情节、积极影响、发展前景1. 引言1.1 介绍《冰雪奇缘》电影背景《冰雪奇缘》是一部2013年由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电影,故事灵感来源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雪女和雪狗》。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寒冷的王国阿伦黛尔,讲述了两位王国公主安娜和艾莎之间的冒险故事。
安娜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乐观的年轻女孩,而艾莎则是一个拥有冰雪魔法的女巫,因为她的魔法失控而导致整个王国陷入冰封之中。
影片在上映后迅速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不仅因为其精美的动画和动人的音乐,还因为其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女性主义思想的探讨。
《冰雪奇缘》通过安娜和艾莎这两位勇敢、坚强的女主角,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价值。
影片还探讨了姐妹之间纯真而又复杂的关系,以及对爱情观念的重新思考。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和主题呼应了当代社会对于女性平等和自主的追求,影响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重要性在《冰雪奇缘》这部动画电影中,通过女性主义的镜头审视女性角色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的安娜和艾莎两位主要女性角色在塑造上的不同。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这些角色形象背后的性别观念、权力关系和社会期许。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冰雪奇缘》是一部充满女性主题的迪士尼动画电影。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在主要女性角色分析中,艾莎和安娜被认为是塑造女性力量和价值观的代表。
艾莎的解读显示了她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女性角色,还是一个深受伤害但最终找到力量的形象。
安娜则展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气。
在女性关系的探讨中,电影呈现了姐妹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支持。
女性主义元素的呈现让观众看到了女性在塑造自己命运的能力。
本文指出了《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对女性主义的重要意义,以及观众在观影时应该从女性形象中获得的启示。
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和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冰雪奇缘,女性形象,艾莎,安娜,女性关系,女性主义元素,重要意义,启示1. 引言1.1 介绍《冰雪奇缘》电影《冰雪奇缘》是一部由迪士尼制作的经典动画电影,于2013年上映。
故事讲述了两位王国公主艾莎和安娜之间的姐妹情谊和冒险经历。
艾莎拥有冰雪神力,但因为无法控制而导致王国永远冰封,安娜则努力寻找解救王国和姐姐的方法。
在旅途中,她们遇到了一群有趣的角色,一起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长。
《冰雪奇缘》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动画画面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影片中塑造了多维度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们的勇气、智慧和独立精神。
影片也探讨了女性之间的关系和互助,为女性主义主题提供了有力的表现平台。
通过对《冰雪奇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挑战,以及她们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坚强与智慧。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重要性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这部电影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和独立性,挑战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刻板印象。
通过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些角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关于女性力量、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的议题。
女性主义视角也能帮助我们审视电影中的性别关系和权力结构,揭示其中存在的隐性偏见和不平等现象。
女权主义、女性地位与女性形象——析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形象嬗变

女权主义、女性地位与女性形象——析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形象嬗变女权主义、女性地位与女性形象——析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形象嬗变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动画制作公司之一,美国迪士尼公司的经典动画片对于塑造公众对于公主形象的认知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动画片中的公主形象不仅仅是故事的主角,更代表着整个女性群体的形象与地位。
本文将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形象的嬗变过程。
从《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于1937年发布至今,迪士尼一共创作了大约20部公主题材的动画片,其中最受人喜爱的包括《灰姑娘》(Cinderella)、《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等。
直观上,这些公主形象的特征有相似之处,包括长发、娇美的外貌、高贵的出身等,这些形象反映了传统女性角色在社会中的期望。
然而,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对于这些传统的公主形象开始质疑和反思。
女权主义强调女性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对于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持批判态度。
迪士尼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逐渐开始创造更为独立自主的公主形象,旨在呈现女性力量与价值。
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是这个转变的重要标志,影片中的贝儿公主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她不仅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还反抗了外界对于她的刻板印象。
贝儿的形象不再是传统公主的代表,而是一个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角色。
在这之后,迪士尼陆续创作了《狮子王》(The Lion King)、《木兰》(Mulan)等作品,其中都出现了更加坚强、独立和勇敢的女性形象。
尤其是1998年推出的《木兰》,这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的动画片,影片以女性独立和坚韧的力量为主线。
木兰为了保护家人和国家,决定代替父亲参军,并最终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战争。
影片中木兰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公主形象的束缚,体现了女性的坚定和勇敢的一面。
女权主义、女性地位与女性形象析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片中公主形象嬗变

在《冰雪奇缘》中,艾莎和安娜两位公主的性格和形象更加丰富多元。艾莎 拥有强大的魔法能力,但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安娜则勇敢活泼, 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们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再仅仅是爱情和婚姻,而是拓展到 了自我认知、家庭和友谊等方面。
到了《海洋奇缘》,莫阿娜公主则更加独立勇敢,她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敢于面对未知的挑战。她的形象更加贴近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强调女性的自我 实现和价值追求。
自迪士尼公司创立以来,其动画片中的公主形象一直在发生变化。从早期的 《白雪公主》、《睡美人》到近期的《冰雪奇缘》、《海洋奇缘》,公主的形象 在时代背景、身份性格和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早期迪士尼动画片中,公主的形象往往过于刻板化,例如《白雪公主》中 的白雪公主和《睡美人》中的奥罗拉公主。她们大都呈现出温柔、善良、娇弱的 性格特点,面临的困境也都局限于爱情和婚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女权主 义的兴起,公主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
从公主形象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女性 地位和女性形象在迪士尼动画片中的呈现也日益丰富多元。女性角色不再被局限 于传统的温柔、善良、娇弱的形象,而是拥有了更多的个性特点和独立自主的精 神品质。与此同时,她们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再仅限于爱情和婚姻,而是拓展到了 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女性主义和后女性主义是当代社会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们对于性别平 等和女性权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在广告领域,女性形象的使用和呈现也受 到了这些理论的影响。本次演示将探讨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与广告中的女性形 象之间的关系。
女性主义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往往 被刻画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的角色,这种形象反映了男性主导社会的性别角 色定型和社会期望。然而,女性主义理论对这种刻板印象提出了批判,认为这种 呈现方式缺乏多样性和平等性。
难以摆脱的“凝视”——从《冰雪奇缘》看迪斯尼作品的女性意识及其局限

从1937年到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历近百年的发展,由一种单一的文化形式,转化成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化的文化综合载体,既反应当时社会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对观影者价值观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早期的迪斯尼电影无疑是男权社会下的特有产物。
“男性用他们的目光,将自己对性的幻想投射到他们意属的女性形体上”。
[1]因此,电影中的女性在形象上迎合男性,在精神上是男性的依附,如被称为“毫无女权意识”的白雪公主。
之后迪斯尼试图改变公主形象,但成效并不明显。
直到2014年上映的《冰雪奇缘》,这部电影不仅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还被称为“迪斯尼首部女性主义电影”。
这部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的电影,采用双女主的方式,颠覆了迪斯尼公主电影的传统。
公主艾莎用手套掩盖魔法,将自己禁闭在房间内,魔力被发现后不得不自我放逐;公主安娜由于姐姐的缘故从未离开城堡,长大后却遇到邪恶的王子,最终用勇气和爱拯救姐姐。
电影否定了了传统迪斯尼公主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并将女性主角设定为情节的“推动者”,肯定了女性的自身价值。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电影女性主角在电影中“被凝视”的地位,以及她们的反抗。
一、无处不在的“凝视”福柯认为,凝视是一种作为权力的观看,凝视者通过“凝视”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而被凝视者则在被凝视的过程中体会权力的压力,并自我管制和自我约束,遵从权力规范。
凝视者往往凌驾于被凝视者之上。
《规训与惩罚》就提到,“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之下变得卑微。
”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无疑是生活在凝视之下。
作为公主,她们首先面对的是众人的凝视,这种凝视既包含对高高在上的人物的尊敬,也意味着对他们行为的约束和管制。
凝视的目光交织成了一座“圆形监狱”,将她们约束其中,一旦她们偏离人们所公认的“社会准则”,就会受到制约和规劝。
艾莎拥有超出他人的强大能力,这显然不符合这种“社会准则”,即当时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基本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后,王子终于露出了真实嘴脸——从迪士尼公主电影看女权主义的发展写在前面:楼主最近吃饱了没事儿,读了本女权主义方面的书(书名叫:The World Split Open: How the Modern Women's Movement Changed America 作者:Ruth Rosen),于是想借着迪士尼公主电影简单侃一侃女权主义发展,结果一开笔就文思如尿崩停不住了,此文很长,有耐性的话就请您看一眼。
虽然打着给Frozen写影评的旗号,其实只有文章最后提到了本片,有关键情节剧透,您请慎重阅读啊。
楼主作为一个纯爷们,从小就爱看迪士尼电影,包括迪士尼公主电影,还经常因此被小伙伴们嘲笑。
楼主写作本文也是想要证明,迪士尼公主电影也是可以看出深意的!楼主看公主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女权啊!楼主可是一个男性、女权主义者啊(简称男女权主义者)!图文并茂的版本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收看:/wuqiao/blog/7738844/(听说时光网不给力,部分图片看不到,请点击最上豆瓣相册看图)############################################################正文开始:要说这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子偶像团体,什么辣妹、什么少女、什么AKB恐怕通通都要靠边闪,无论从名气、吸金能力、文化影响力来考量,全球最红少女组合非迪士尼旗下的公主们莫属。
随着新片《冰雪奇缘》(Frozen)的全球上映,迪士尼家族再填两位公主,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十三钗。
电影作为社会文化与风尚的风向标,不可避免的带着时代烙印。
从1937年第一部公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问世到2013年《冰雪奇缘》热卖,十二部公主电影,跨越了将近八十年的时代变迁,这些影片虽然没有故事上的连续性,但仍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线索熠熠发光:女权主义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1.毫无女权意识的无脑公主:白雪、灰姑娘和睡美人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横空出世,可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此片开创了动画长片的先河。
影片首映六天后,迪士尼先生就带着七个小矮人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学院颁给了迪士尼先生一个特别荣誉奖,除了一个标准尺寸的奖杯,还附赠了七个小奖杯,迪士尼先生名利双收,风光无限,迪士尼帝国就此拔地而起。
不过经典归经典,白雪公主——作为迪士尼首席公主——却是十三位公主中最无聊的一位。
除了“肌肤如白雪,黑发如檀木,嘴唇如玫瑰”,白雪还有最纯洁的灵魂和最善良的天性。
可以说,她是一个完美到不适合做电影主角的人物,因为对于电影角色来说,完美就等于无聊了。
但是如电影评论家Roger Ebert所言,这部电影其实不是为了塑造白雪这个角色,而是为了塑造白雪公主的童话世界。
换言之,白雪公主就是一面照妖镜——甚至有点女版基督耶稣的意思——透过不同人物对待她的态度,影片的重心在于塑造邪恶的皇后、猎人、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等这个童话世界中的诸多人物。
除了无聊,白雪显然还是弱小又无脑的一位,她在片中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或独立精神,除了唱歌跳舞并和小动物交朋友——这三个特征就此成为之后所有迪士尼公主的标准配置——就是在森林里被猎人追着跑,随随便便吃下皇后的毒苹果,躺在棺材里等待被王子吻醒。
白雪公主自始至终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甚至她的主打歌《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总有一天我的王子会出现)》都充满了盲目乐观和消极等待的心态。
当然,白雪的存在也是顺应了历史的需要,193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余威还未褪尽。
心有余悸的美国人民确实需要这样一个童话故事重燃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事实也证明了,白雪公主生逢其时。
时间快进到1950年,二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世界人民都还没从战争的恐怖中缓过来,迪士尼瞅准了这个时机再次复制了白雪的成功模式,第二位公主辛德瑞拉华丽丽登场。
她的故事再次沿袭好事多磨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治愈系模式,又一次全球热卖。
其实当时的迪士尼公司已经严重负债,正是靠着《灰姑娘》的成功,迪士尼公司才避免了破产的厄运。
公主,再一次给迪士尼带来了好运。
历史证明,无聊的治愈系公主只对特定时期经历过创伤的人们格外有吸引力,所以和平年代出场的公主《睡美人》(1959)就不大招人待见。
奥若拉公主同样美艳动人,纯洁善良,当然这一次公主的厄运是不幸昏睡不醒,直到被王子解救。
但是《睡美人》没能享受之前两位公主的无上风光,以至于迪士尼公司在《睡美人》后的三十年中都没有再拍公主电影。
其实1937之前,美国的第一波(形容女权运动,用“波”格外恰当:p)女权主义运动已经结束,然而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目标在于为女性争取投票权,女性在社会生活以及婚姻生活中的其他权益仍然没有改善,所以笔者将这三位公主称为“前女权主义公主”。
2. 女人做饭是为了抵抗共产主义!笔者在研究美国女权运动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话说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政治阵营陷入冷战,双方都害怕一旦核战爆发,世界将毁于一旦。
与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女性们像男人一样开飞机开火车不同,美国政府试图将女性关在家里。
他们认为美国强大的根基在于消费主义文化,以及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分工。
换言之,他们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样子,就要穿裙子、烫头发、做家务。
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上“母母女女”。
这往小了说是影响夫妻团结,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往大了说是影响美国核心价值观,以至于影响冷战走向的大问题。
这可不是笔者杜撰来的,有史料为证。
1959年,在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博览会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和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了一场奇怪的辩论。
尼克松吹嘘新出现的家用电器如何解放了美国的女性,让她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增进魅力、教育孩子。
赫鲁晓夫反击称在苏联家庭主妇一点儿用没有,他们的妇女都在忙着建设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呢(听着有点儿耳熟?)。
这次会面后,美国媒体开始大力抨击社会主义国家,说他们的女人如何早早就失去了女性魅力,变成了一个个只会做苦力的男人婆,而美国的女性却优雅的享受着她们的女性身份,同时有充足的时间相夫教子。
话题扯得有点远,回来继续说公主,除去显赫身世、倾国容貌、美妙嗓音还有控制小动物的本事,白雪、灰姑娘和睡美人三位公主还拥有一个共同的能力:会做饭!这点在冷战开始时出现的灰姑娘身上尤为突出。
我并不认为迪士尼的小公主们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位女性形象都是顺应当时社会需求(男人的需求)的。
他们都是由男性视角出发、由男权社会定义的完美女性形象:貌美人傻会干活儿。
男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美艳的妻子,还需要一个家务活样样精通的老妈子。
而只有这样的女人们,才会得到男人们(电影里的王子们)的救赎。
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很不合理的,宫里长大的白雪,什么时候学会的烧火做饭?!还会烤苹果派?!3.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在这一小节开始之前,我们开个小差,先来聊一聊亚当的老婆。
众所周知,亚当夏娃是一对儿,亚当是上帝用泥土造的,夏娃呢,是用亚当的肋骨造的。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夏娃之前,亚当还有另一个正牌老婆,名叫莉莉丝(Lilith。
美国影视剧里但凡出现叫Lilith的角色,必定是个刁蛮难搞的女人,比如Fraiser里Fraiser的前妻Lilith)。
传说亚当之所以和莉莉丝结婚,是因为亚当厌倦了和动物们xxx(当时确实还没什么人......)。
与那无脑的夏娃不同,莉莉丝也是上帝用泥土造的。
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婚后生活长期不和,既然你我生来平等,凭什么老娘要听你亚当的话?最终他夫妻二人因为做爱时谁上谁下的体位问题大打出手,甚至惊动了上帝他老人家。
莉莉丝一气之下出走人间,与无数——如果不是所有——天使以及各路牛鬼蛇神疯狂交欢,还生出了世界上第一只魔鬼。
吃了亏的怂包亚当跑到上帝面前哭诉,恳请他老人家再帮他续一房小三。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上帝没有用泥土,而是取下了亚当的一块肋骨造出了夏娃。
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男女尊卑的问题。
这夏娃都是亚当身上的骨肉了(听着有点儿乱伦的意思...),还不得处处听亚当的指使么?豹子脾气的莉莉丝当然不是好惹的,你亚当夏娃日子过得舒服了老娘可就不舒服了。
于是烈女莉莉丝化作毒蛇盘踞在知识树上,勾引夏娃偷吃了智慧果。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人类历史开演。
以上关于莉莉丝的故事也不是笔者杜撰来得,莉莉丝的奇葩事迹,在犹太神话、死海古卷、中世纪文学传说中均有记载。
可能有些读者看出来了,这莉莉丝简直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权主义者啊?她争取的性爱体位问题,其实是女性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
莉莉丝争取的,不过是与男性的平等地位罢了。
莉莉丝在后世经典中被刻意丑化甚至掩盖,笔者浅薄地认为,是男权社会心虚的表现。
犹太人一定是深知莉莉丝的存在的,不过秉承家丑不可外扬的方针,并且为了维持犹太社会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他们也就闭口不提了。
这些心虚的犹太男人们在祷告的时候,还会“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女人。
”于是毫不奇怪,第一本犹太女权主义杂志就被命名为《莉莉丝》。
(关于更多Lilith的资料可以查阅Wiki的Lilith词条以及这个神话百科:/articles/l/lilith.html艺术圈还发表过一篇更劲爆的博文:/post/539321/)伍迪艾伦说过,大家看完了《白雪公主》都爱上了白雪公主,他却爱上了那个邪恶的皇后。
其实如果观众仔细推敲邪恶皇后这个角色,同样是美艳妖妇,同样掌握着变身法术,同样用苹果(苹果说我招谁惹谁了,怎么都拿我说事儿)引诱单纯幼女,邪恶皇后简直就是莉莉丝的童话翻版啊。
没错,在历史上莉莉丝一直作为女巫的保护神存在着。
而且在英国、德国、希腊、甚至墨西哥、北美土著、东方传说中都有她的影子(真可谓誉满全球啊)。
关于远古的回忆,不可避免的以传说的形式渗入了现代人的文化中。
咱中国人民爱说的“化作美女的毒蛇“没准就是对莉莉丝她老人家的回忆。
可以说,在前女权时代的三部公主电影中,女权主义元素均以反面角色出现: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灰姑娘的变态后妈,睡美人的魔鬼教母(还会变身喷火巨龙),甚至后女权时代出品的《小美人鱼》(1989),反派人物章鱼大妈依然是个女儿身。
这些女人要么对权利充满欲望,要么嫉妒心膨胀,要么就是单纯的抽象化的邪恶。
她们不切实际的邪恶,是公主们不切实际的善良的另一个极端。
正如人们对莉莉丝的妖魔化一样,这些女性反派们,是男权社会对于有能力的女性存在的普遍偏见。
女人对权利充满了欲望,就是邪恶了。
反过来看,这些电影里出现的男人无一例外全是好人。
怜香惜玉放走白雪的猎人啦,任劳任怨勇斗后妈的七矮人啦,一吻定情妙嘴回春的王子啦,甚至灰姑娘的亲爹、以及她未来的公爹......但凡影片中提到的男人,从高帅富到穷屌丝,都-是-好-人!这简直是赤裸裸的男性沙文主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