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
黄帝内经 - 素问 【上古天真论 第10讲】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十讲Ø经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Ø参与整理:黄帝内经_音频转文字群——蚂蚁、慧从卢溪等Ø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对面的依然是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欢迎您。
Ø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Ø梁冬:徐老师现在这个博客点击量飙升啊,全部呢,是因为这个大家这个学习中医的热情非常高昂。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厉害了,我们呢总共花了差不多九个小时,马上就要把这一篇大致讲完了,其实只是大致讲一下而已。
Ø徐文兵:我们已经讲到了就是它第二段的最后一个部分,第三段还没来得及讲。
Ø梁冬:对对对,在教导之前呢我们讲到了,这个女子的这个每七年一个变化,以及男子的每八年一个变化,哈。
那下面呢我们要继续今天的课程,“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就是说,黄帝就问他的那个老师了,就有些人虽然很老了,但是也很能干哦,这是点解呢?为什么呢?Ø徐文兵:这个是黄帝第二个问题,他第一个问题是问就说“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然后就引出了他的老师岐伯的两段评述。
Ø梁冬:嗯。
Ø徐文兵:第一段讲的是女子,就是说女子从七岁到四十九岁,这一个变化过程。
也就是说女人到四十九岁以后基本上就绝经,没有月经、没有排卵,也就不会怀孕了,地道不通,就不会怀孕了。
上次呢,我们讲到的是男人,男人是到六十四岁,叫什么?“天癸竭,精少”,然后呢,就是“行步不正”,连走路都踉踉跄跄地打趔趄了。
这论述完以后,这个黄帝呢,就是听完老师讲的话以后呢,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大多数人是这样,但是呢,我又看到有些人岁数大了,什么意思,也就是女人过了四十九岁,男人过了六十四岁,居然他们还有生育能力,我们讲普通人是这样。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

论篇第八十
5 第162章痈疽
篇第八十一
作者介绍
这是《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142章五禁篇第六 十一
第143章动输篇第六 十二
0 1
第144章五 味论篇第六 十三
0 2
第145章阴 阳二十五人 篇第六十四
0 3
第146章五 音五味篇第 六十五
0 4
第147章百 病始生篇第 六十六
0 6
第149章上 膈篇第六十 八
0 5第14ຫໍສະໝຸດ 章行 针篇第六十 七第151章寒热篇第 七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目录分析
0 1
第1章上古 天真论篇第 一
0 2
第2章四气 调神大论篇 第二
0 3
第150章忧恚无言 篇第六十九
第152章邪客篇第 七十一
第153章通天
1
篇第七十二
第154章官能
2
篇第七十三
3 第155章论疾
诊尺篇第七十 四
4 第156章刺节
真邪篇第七十 五
5 第157章卫气
行篇第七十六
第158章九宫 1
八风篇第七十 七
第159章九针
2
论篇第七十八
3 第160章岁露
论篇第七十九
论篇第七十五
5 第76章示从容
论篇第七十六
第77章疏五过 1
论篇第七十七
第78章征四失 2
论篇第七十八
《黄帝内经》精华(含译文)

11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
释⽂:到了四⼗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机体衰⽼,便没有⽣育能⼒了。
12⼗⼆经脉,三百六⼗五络,其⾎⽓皆上于⾯⽽⾛空窍。
其精阳⽓上⾛于⽬⽽为睛。
其别⽓⾛于⽿⽽为听。
别⽓者,⼼主之⽓也。
释⽂:周⾝的⼗⼆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五络脉,其所有的⾎⽓都是上达于头⾯部⽽分别⼊于各个孔窍之中的。
其阳⽓的精微上注于眼⽬,⽽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的经⽓从两侧上注于⽿,⽽使⽿能够听。
13夫邪之⽣也,或⽣于阴,或⽣于阳。
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释⽂:邪⽓侵犯⼈体⽽产⽣病变,有的先发⽣在阴经⽽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在阳经⽽后才影响到阴经。
先发⽣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寒暑等外邪的侵袭⽽引起的;先发⽣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失调,⽣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是以圣⼈为⽆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之守,故寿命⽆穷,与天地终,此圣⼈之治⾝也。
释⽂:所以明达事理的⼈,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不利的事,⽽能顺乎⾃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快乐,使⾃⼰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忧⽆虑的境界,因⽽可以长寿。
这就是聪明⼈的养⽣⽅法。
15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不⽌。
悲哀动中者,竭绝⽽失⽣;喜乐者,神惮散⽽不藏;愁忧者,⽓闭塞⽽不⾏;盛怒者,迷惑⽽不治;恐惧者,神荡⽽不收。
释⽂: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
神⽓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流散不⽌。
因悲哀过度⽽伤及内脏的,就会使⼈神⽓衰竭消亡⽽丧失⽣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不得藏蓄。
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机闭塞⽽不得畅⾏;⼤怒的,就会使神⽓迷乱惶惑⽽不能正常运⾏;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流荡耗散⽽不能收敛。
16⼤怒则形⽓绝,⽽⾎菀于上,使⼈薄厥。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天年精华版

国学堂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之天年精华版自助狂人 2019-06-30 18:52:41天年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对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妨伯曰:五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现代人的生活出现疾病,或者导致过早的夭亡,其实是一个生活的方式问题。
再往后推,你采取这种生活的方式后面还有生活态度问题。
再往后推呢,价值观的问题。
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所以我就强调一个概念,叫贵生。
什么叫贵?有自知之明的人是谓贵人,犯贱的人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自我。
没有自我的前提是什么?根本就不了解自我,他叫集体无意识。
这是我强调的唤醒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个贵族意识。
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梁冬 文字版

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梁冬文字版国学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1-141 木火水土经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之中医太美。
那对面呢,依然是最近人气暴涨的徐文兵徐小周老师。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很多人说您有这个赵忠祥的声音哦。
徐文兵:哎哟,不知道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梁冬:是的,我们在过去的十三周里面呢,粗略的讲了讲上古天真论,和大家一起向这个徐老师学习了一遍,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这个四气调神大论,是《素问》的第二篇,徐文兵:对。
梁冬:请徐老师这个给我们破一下题, 徐文兵:为什么讲“四气养神大论”呢,首先我们在上古天真论的第一篇里面就聆听了黄帝的老师岐伯的谆谆的教诲,诲人不倦,他反复几次提到:第一,他指上古之人呢,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这种法于阴阳就是人的所作所为要根据阴阳的变化去定出一些规则去做;后来他指出一些不善于养生的人呢,说他们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这个不时御神指什么呢, 梁冬:就是不按照时间。
徐文兵:不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那个生命的节奏,上次节目我记得你就重点提出生命是一个节奏,是,生命的节奏要和大自然的节拍符合一致的话,就过得很顺。
否则的话,就呛着,很累。
所以他在那个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中也提到了,特别说,圣人、贤人也是根据调于四时,他根据四季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身心作息节律。
所以呢,一个调于四时他就扩展开来在第二篇紧跟着就来讲了,他归结成一篇大的题目,叫四气调神大论。
梁冬:那调神又作何解释, 徐文兵:调神就是说人的意志,就是我们后天出生以后,被培养出来这种后天的理性的思维,是可以干什么呢,是可以慢慢学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起居作息,然后调设自己的魂魄,魂魄是先天赋予你的,你改变不了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这种训练,使得自己的心和意达到一种沟通,也就是说,让你先天赋予的那个神的本能,就是符合按照你的意愿,去按照一种新的规律,去做。
黄帝内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 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 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心志安闲减少欲望,情绪安定而不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困倦,真气从容调顺,每个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 自己的愿望。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当地的风俗,社会地位无论高 低贵贱都不相互羡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最好就是读原版的没有注释的原文然而这本并不完整不过做为理解可以的已经读了4遍黄帝内经。 从天地人三才对身体问题进行讲述,可见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明中顺应天时,讲求天道的文化精髓, 普通人看去可以了解中华文化以及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望闻问切对于诊断病症的重要性,实在是比西医中的仪器 更加对症,这也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相呼应。 《黄帝内经》是一本黄帝研习生命之道的学习笔记,是一本伟大的经典。 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 读完内经恍然若失,原来觉西医讲证据有论断适合治病救人,现在看来中医更加注重辩证思维。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源头,中医理论历经几千年实际应用检验,它的价值越来越被大家认可。 中医知天命论阴阳调五行配草药加针灸百病了神农百草几经死黄帝内经成系统仲景力著伤寒论扁鹊华佗中医 扬望闻问切寻病因五脏调和复阴阳前有岐黄与青囊后有杏林与悬壶不为名利为苍生天地正道是中医华夏文明几千 载中医坎坷几经雨否极泰来复兴路民族自信正道存 ——墨染尘风 2022.5.14。 世间万物讲究阴阳平衡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仍然是阴阳平衡两个人在一起如果一方能量低 就会主动的吸取另一个方的正能量。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66集)【国学堂】《黄帝内经》解读大典藏(共 66 集)此《黄帝内经》资料非常全面,并非节选,一部《黄帝内经》从头讲到尾,让你对《黄帝内经》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梁冬与徐文兵老师没讲到的地方会有其它大师级的人物为你补齐。
梁冬与徐文兵那非常富有磁性的声音为你娓娓道来,把一部非常晦涩难懂的中医经典讲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即可学到自已绞尽脑汁,捉摸不透的很多知识,另人茅塞顿开,拍案叫绝!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全的音频资料了,珍惜啊!当“亚健康”成为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也催生出了“养生文化热” 。
于是,涌现了马悦凌、曲黎敏、张悟本等数不胜数的“专家、名家” ;派生出了《从头到脚说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等养生指南书籍。
翻阅市场上的这些养生书,再听听养生专家们讲的话,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靠着一本《黄帝内经》来打遍天下的,他们的“学术观点”几乎都来源于此。
这对《黄帝内经》而言,是幸?是悲?对广大读者而言,是福?是祸?《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作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1/ 13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
《黄帝内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导王旭东告诉记者,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直到现在,还在起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成分,包含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
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 81 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中只有 13 个药方现在人们一生病,对药物的“亲切感”就油然而生。
而且,往往越是名贵、药力强的药,越招人宠。
于是,导致抗生素等泛滥,人的抗药性也被训练得越来越强。
药真的是咱们生病的救命稻草吗?《黄帝内经》对药还真不感冒,越是猛药越不招它待见。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最新资料推荐------------------------------------------------------ ”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四清解释3/ 13说,《黄帝内经》把药划分为三六九等,“毒”越大,表明药越猛,而治病效果却越不济。
只有“无毒”治病,也就是不用药,治疗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 13 个药方,药方很少。
这说明什么问题?至少说明这本书不是主要教人怎么用药的,《黄帝内经》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到底讲了怎样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尽管只有13 个药方,但这本“老黄历” 在现代医学先进浪潮中却始终不褪色。
陈四清告诉记者,因为它有着一套举世无双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表明再温和的药,也不如平常吃饭,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的均衡饮食是治病的最佳良方。
而这就是现代医疗追求的又一原则:医食同源。
将这一原则落实到现代人养生当中,也就是人们最熟悉的方法——药膳。
王旭东认为,《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内存而邪不干。
---------------------------------------------------------------最新资料推荐------------------------------------------------------ ” 《黄帝内经》根本就不是治病,而是治人。
因为它讲究“天人理论” ,把人放在地球乃至宇宙一起观察,将人体阴阳调和得与自然一致,也就是达到了现代所说的“健康” 。
而此5/ 13时,外来细菌、病毒就没有了生存的环境。
谁都是生病了去看病,这也是现代医疗人们求医的惯用套路。
而《黄帝内经》的原则之一:未病先防。
也就是现代我国准备推行的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战略,主张“防病”大于“治病” ,并在病变趋势中掌握主动权。
很多人都以为心理医生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是为压力过大的都市人治疗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应运而生的。
但是,可知数千年之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法,并开始为古人们治疗心病。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之论》总结出一套“以情胜情法” 。
与“以毒攻毒”异曲同工,用正常的精神活动来调节不正常的精神活动。
这套方法按照五行原理,将人的常见情绪与五行对应:“恐类水、喜类火、忧类金、怒类木、思类土。
”而根据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找到“以情胜情”的方法:“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 按照这套方法,古代行医者见到因各种情绪导致心病的人,无需用药,借助家人、朋友对其施加相克的情绪,就能使其病愈,成了早期的“心理疗法” 。
被“百搭”的《黄帝内经》“名医名家们”怎样借《黄帝内经》上位---------------------------------------------------------------最新资料推荐------------------------------------------------------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很多养生保健类书籍几乎无一列外地引用了《黄帝内经》的观点或者原文。
这是为什么呢?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郭海英教授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追本溯源” ,因为《黄帝内经》的确称得上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病还没有发生,但是你可以去预防,这是很高明的保健措施。
但是如果利用“治未病” 的理论大肆宣传所谓的一劳永逸的保健养生法那就非常遗憾了!《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所以,和什么医学保健理论都能搭得上边,而且言简意赅,但又寓意深刻,似乎怎么解释都能自圆其说,中医无所指,也无所不指,正因为如此,也很容易被一些伪学者们利用,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总之是把读者、观众绕晕了,顺着大家养生、保健特别是祛病的速成心理加以灌输,很多缺乏中医和中国哲学常识的人就很容易深信不疑。
现代人为什么喜欢《黄帝内经》?王旭东说,原因在于7/ 13几千年来中医医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并没有突破,古代中医和现代科学不一样,《黄帝内经》在细节上不重视,用哲学的观点来诠释医学,比如说“阴阳调和” ,这句话如果直接用到临床医学上就会显得玄而又玄,不得其所。
中医讲究的是辩证思维,这其中可发挥的空间很大,恰恰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来填补。
中医生存的重要因素来源于临床效果,也正因为中医的“玄虚” ,让一般老百姓觉得深奥、晦涩。
这正好让人钻空子,一些没有临床经验的“名医名家”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和对中医的一知半解来忽悠人,形成如今养生书籍都靠《黄帝内经》来撑场面靠某一种食物单打独斗背离中医宗旨从泥鳅到绿豆,从白萝卜到固元膏,如今流行的养生食物在中医专家的眼里都只是一笑而过。
陈四清说,这些说法猛一听很有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
中医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思维,不是只看一点,中医看病要辨体,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
有了病不是靠一种饮食就能治好的,甚至靠药完全能治好的也不对。
这都不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
《黄帝内经》里讲得很清楚,要想养生至少要从四个方面,饮食、起居、运动、精神。
养生光靠食物怎么可能呢?这么说肯定不符合中医原理。
---------------------------------------------------------------最新资料推荐------------------------------------------------------ 陈四清说,比如说当归,大家都知道它有养血补血的作用,但不是只吃了当归就能达到不贫血的目的。
临床上不可9/ 13能是哪一味中药可以治病,中医讲究的方剂,是“组合拳” 。
现代中医院校学生难以学到中医精髓《黄帝内经》固然经典,但毕竟存在于 2000 多年前,文字出入多,语言晦涩难懂,这其中的糟粕也多。
因此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黄帝内经》由原先的必修课变为如今的选修课。
陈四清告诉记者,上个世纪 90 年代,他念大学的时候,《黄帝内经》作为必修课,要上一个学期,120 个课时。
这门功课也是学生们最为头疼的一门课,古文本身就十分难懂,医学的古汉语就更加难懂,和现代人的生活相差太远,这其中的意境很难把握。
因此在学这门功课之前,老师们都会先要求学生背熟,到了临床看病才能领悟,逐渐加深对《黄帝内经》这本中医经典的理解。
王旭东表示,如今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现代科学的思维,而中医讲究的辩证和西方的“分子原子”学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维,现代大学生到了大学再重新学习中医,再研读《黄帝内经》这些书的时候根本无法转换思维方式,学不到其精髓。
古人养生是个“系统工程” 古人真正的养生术是什么?陈四清说,古人养生是一个系统的方法,而并非现代书上东讲一点西扯一点,毫无体系。
归纳起来要做到四点。
---------------------------------------------------------------最新资料推荐------------------------------------------------------ 1.情志调摄养生法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