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读书声
让课堂充满读书声

当班主任能将 爱渗透 到对学 生 的整 个 教 育 活 动 中 ,那 么 班 级 管理便 成功 了一半 。
( 作 者 单位 : 甘肃 省 天祝 县打 柴 沟镇
初 级 中学)
的希望寄托在 老师身上 ,那么班
主任老师 就应 该像学生父 母那样
关心、 爱护 、 体贴和 帮助学生 。如 果学 生爱 的需 要得 到 了满 足 , 爱
一
界。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关爱 , 肯定 都 希 望 学 生 在原 有 基 础 上 能 有 所 进步, 有所发展 。但 是 , 育 人工作 是 一 项 极 为 复 杂 、艰 苦 的 系 统 工 程, 十年树木 , 百 年树人 。“ 精诚所 至, 金石 为 开 ” , 我们 一定 要持 之 以恒 , 不可急 躁 , 否则 , 极 易产 生 “ 恨铁不 成钢 ” 的态 度 , 或 者 会 产 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因此 , 班 主任
学教育
爱是班级管理工作 的基础
围 董 立 德
“ 德 为 师 之本 , 爱为师之 魂” 。 教 师 之 所 以被 称 为 人 类 灵 魂 的 工
自然成 了学生成长 的动力 , 他们就
会 对 老 师 产 生 一 种 依 恋 ,把 上 学
班 级 和谐 而 全 面 的发 展 。 关 爱 学 生 是 班 主 任 感 情 的 崇
爱是 人 的一 种基 本 需要 , 当 这种需 要不 能 得到 满 足 的时候 , 人就会感 到悲 观 、失望 、心情苦 闷。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学生来 说 , 对爱的需要 更迫切 、 更强烈 。 尤其 对 于寄宿生来 说 ,他们 有三分之
二的 时间 是在 学校 里 度过 的 , 班 主 任 老 师 就 成 了他 生 活 中 的 重 要 人物. 因此 , 学 生 自然 而 然 地 把 爱
语文课堂上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

语文课堂上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体验品味。
可见,朗读作为语言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言感受能力,而且对写作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书本上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活的语言。
成为自己的语言储备。
写作文时,这些语言储备就会自然而然涌上笔端。
我们古人凭借诗文吟诵,能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下笔有神,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实践证明,许多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无不得益于少年时代的多读多背。
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轼每天朗读《汉书》等作品,为他日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小时候博学强记,背诵了大量的名文佳作,这为他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那么,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范读,提高范读水平。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初中语文老师。
必须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上课时。
教师给学生范读课文,更能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讲到父亲在车站跨过月台给“我”买橘子。
我用深情的语调范读了这一段,把父亲由于年纪大身体胖、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
声情并茂地读了出来,此时有的学生竟情不自禁地泪光闪闪,沉浸在父爱的感动中。
很显然。
我的范读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他们已经和文中的“我”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深深理解了父子之爱。
让课堂书声琅琅

浅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追古溯今,读能够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
从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至教学改革深入展开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也非常重视,强调“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认为朗读不但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
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也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表情达意,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口头表达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但是因为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仅仅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语文电子课本中每篇课文均有读音示范,但个人认为其朗读在感情表达上仍有欠缺,要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如读《月光曲》,如何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悟贝多芬情绪的变化呢?教学时,我采用配乐朗读法。
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月光曲》的美妙乐曲,初步感知曲调的变化。
接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声地朗读课文,并用笔画出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并大胆地展开想象。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

让朗朗的读书声溢满课堂安陆市烟店镇水寒小学沈芝远《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的“奠基石”。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
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
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我们尽管听到不少琅琅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这样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难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下面结合着平时收集的教学案例,谈谈我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重视范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指导非常重要。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进而能体会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如《珍珠鸟》一文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这样示范朗读——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学生读得有些重)师:气重音可不能重。
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
因为它那么娇小,那么怕人的,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老师读得“小心翼翼”。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这段话,通过老师的范读,一下子就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调,学生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动物的关爱之情,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2、体验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读书声声润心田 语文味浓盈课堂

读书声声润心田语文味浓盈课堂摘要: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应使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使语文教学更有魅力。
关键词:朗读;情感;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低年级是学生朗读的起步阶段,为了打好基础,必须从头抓起。
一、范读领路,激情蕴趣模仿是个体学习的方式之一,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
教师适时适度而富有感染力的示范读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同时学生还能通过体会教师的朗读、模仿老师的朗读而使自己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模仿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感情体验。
如指导《蘑菇将给谁》一文的朗读,讲前范读:妈妈的话——慈爱温和;小黑兔的话——天真活泼、得意洋洋;小白兔的话——诚实可爱。
这样,既提供了很好的模仿对象,明确了模仿重点,又激起学生强烈的模仿动机,顺势及时地让他们跟读、自读,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狐假虎威》第3~6节,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骨碌”“扯着嗓子”“蒙住”等来理解文中的意思,先要理解词的意思,通过做动作演示:眼珠子骨碌一转,拉长声调,让学生理解“骨碌、扯”的意思,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
为了充分发挥范读引路的指导功能,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同时更要注意各种范读方式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征,教材在设计时大多给低年级的课文配上了形象生动又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插图。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然后说一说从每一幅图上看到了什么,然后联系课文,讲一讲,从图画中你看到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课堂不能没有朗朗的读书声

【课堂链接】Ke tang M an jie课崮爪能设有朗朗的读书甬没有郎朗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课。
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 程。
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 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 质量。
―、比较朗读调换字词,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 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 生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例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 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 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 里了。
”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教 师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 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 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 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
还有一句话:“有 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振动着翅 膀向网上撞。
”这个“撞”字与“投”的 含义则大相径庭。
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 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 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
为了让学生能理 解到这层意思,老师让学生把“撞”换成 “投”“碰”等词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 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细腰蜂重撞 蜘蛛网的良苦用心。
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 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 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 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改变句型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 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
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 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学生 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我只要第三层》中建 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 呢?”教师让学生把它改成陈述句不先造好下面的两层,不能造第三层。
”学生通 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 出前一句更能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看图朗读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对学生进 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 效果。
以趣引领,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

以趣引领,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作者:曹卫东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01期摘要: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程标准:“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基于此,立足于以趣引领,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探究的过程,希望探究出一条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高效路径,并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利用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探索式阅读,灵活朗读形式,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下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一、情境教学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琅琅读书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种教学方法开始在我国兴起,情境教学法以其独有的优势受到了众多教师的青睐。
教师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不仅改变了枯燥的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和推广。
例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上课之初,我利用多媒体将备课时准备的课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
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如:(1)“伤心的丑小鸭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时,选择离家出走。
它来到了树林里,它的处境有没有好点?在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呢?”(2)“如果你就是那只被小鸟讥笑被猎狗追赶的丑小鸭,你会有什么感受?”随着我的讲解,学生便开始按我的要求去阅读。
很快,小李积极地举起手来,我示意小李站起来回答问题,小李说:“丑小鸭离家出走后,它来到森林中处境并没有变好,它在森林受到了猎狗的欺负。
”小李话音刚落,小梁踊跃地站起来说:“如果我是丑小鸭,我可能还没有丑小鸭坚强,但我会努力使自己强大起来。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训练。
而如何才能使这一条件具备呢?我以为首先在于教师要讲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使语文课富有魅力。
所谓讲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采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即以微格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语文教学技能。
具体讲,就是精心设计每堂语文课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结构的引入、讲解、提问、小结、结束到教师自身行为的表现:课堂口头用语及语音、声调,表情眼神,举手投足,板书,都要准确得体而富有动人的力量,要具一种美的感染力,以使学生这一主体被深深吸引住。
随着作品与教师的情感或喜或悲,全部感知系统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大脑思维亦处于最佳状态,在特定情境中感受到心灵的颤动或情感的满足,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增强技能,尽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最大效益。
为此,我与同仁们在这方面逐步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围绕重点,旁征博引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人对自己不曾听过看过的新东西似乎都有种新鲜感,特别是求知欲较强、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知道的教科书上没写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
“学生就爱听书上没有的”恐已非个别现象,学生喜欢和敬佩知识渊博、讲课内容丰富的老师恐怕也基于此种心理。
那么,我们就需适当给予他们些许新的刺激,以促进求知欲,培养其对语文的情感、兴趣。
所以,若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时补充与课内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就会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兴趣学与思,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巩固应学会的东西。
二、精心设计教学细节要较好达到教学目的,就须在引入、提问、讲解、小结、结束等环节上动脑筋,精心搞好细枝末节的设计。
这是微格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教学技能,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精心备课”,常指这方面。
我就文章思路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启发性提问,提问紧扣课文,难易适中,语言反复斟酌,力求准确而简洁,流畅而具有吸引力。
提示小结性的语言亦如此,并力求富于美感。
这样一步一步,使学生认真看书、思考、概括,思路能紧跟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充满读书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被广泛引用到课堂,以前一根粉笔一本书的课堂变得五彩斑斓,充满活力,教师可用的资源、素材多了,学生接受到的知识更加全面、立体了,比如读课文时,教师可以上网搜索名家声情并茂的朗诵素材给学生听,既富有情感又能吸引学生,这些优点是传统教育无法替代的。
但是,现在好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于依赖设备,把“读”的教学完全交给了音频、视频,很少让学生读,即便是读,也是匆忙了事,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读文章不流利,欠感情,缺乏生动性。
越是这样,教师因为害怕学生读课文慢而占用可以时间就越会忽视这一环节,越是忽视,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越加削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鉴于以上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在进行可以教学时,应尽量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让学生分享到优质的现代教育资源,又能让学生充分练习朗读,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老师们不妨采取以下措施来让学生爱上朗读,比如开展朗读比赛,课堂上给足学生朗读时间,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诸如自由读,默读,齐读,指明读等,
真正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读书声!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