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
跨文化管理第三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

跨文化管理第三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3.1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2002)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I Not StUPid)是一部喜剧片。
影片以3个同班小男孩为主要人物,透过其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反映了新加坡这个国家许多方面的文化特征。
1.集体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思维在影片中表现得很强烈。
首先,这个社会中的人似乎都公认只有数学和英语成绩好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才可以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形成这种强大的社会规范和认知的土壤,非集体主义莫属。
其次,在影片中也多次表现出新加坡政府对人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2.权力距离新加坡是一个有着高权力距离的文化,这一点在影片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孩要听大人的话,大人要听政府的话;员工要听老板的话,学生要听老师的话。
3.事业成功导向影片屮所表现出来的新加坡社会强调事业成功的导向非常明显,似乎每个人努力的终点就是事业成功,个人身心愉快与否从来不是要考虑的事。
给学生按数学和英语成绩好坏分班本身就是-种事业导向的行为,在如此年幼的时候就给孩子强加如此的价值理念,更说明整个社会对该导向的理解和认同。
4.长期导向新加坡社会有一种很强的“为未来着想”的文化导向。
学习好是为了未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而数学、英语成绩好就让未来有了相当好的保障。
为了未来的成功,现在勤俭节约、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3. 2美国影片《我的肥大希腊婚礼》(2002)《我的肥大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也是一部喜剧片,描写的是一个希腊移民家庭的故事,以家庭屮的女儿——第二代移民的视角以及她个人的婚恋故事,写出了希腊文化的鲜明特色,以及希腊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Z间的强烈反差,有很强的代表性。
影片表现出来的希腊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 2.1对希腊文化的强烈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托拉的父亲对希腊文化的自豪感在影片屮有极其鲜明的表现。
首先在他们家房子的前院里,摆满了各种古希腊的雕塑、大圆柱,就像一个博物馆陈列一样。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文化冲突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通过观看电影,我们可以对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和观念进行了解和分析,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以中国电影《推手》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呈现的文化冲突。
通过对电影中的人物关系、语言交流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以及其中所引发的冲突和问题。
一、电影《推手》的背景介绍《推手》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于1992年上映。
该片通过讲述普通人物之间的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现代性与传统习俗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二、文化冲突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的现象。
文化冲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语言表达等方面。
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是文化冲突产生的根源。
2. 媒介和交流:文化冲突通常通过媒介(如电影、音乐等)进行传播和交流,也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表现出来。
3. 冲突和问题:文化冲突不仅仅是一种差异的存在,更是因为差异所引发的问题和冲突。
这种冲突和问题可以是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误解、歧视等。
三、人物关系中的文化冲突在《推手》中,人物关系是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之一。
影片主要围绕着一个普通的夫妻关系展开,通过男主角宋思明和女主角陶红的故事,从而深入探讨了现代家庭中的文化冲突。
1. 性别角色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被期望承担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而女人则被期望承担照顾家庭和子女的重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推手》中,宋思明是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但他不懂得如何和妻子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一部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它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喜宴》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际特点。
电影中展现了在婚礼和家庭关系中的不同礼仪和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包括许多传统的仪式和礼节。
在电影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与家人保持和睦的场景中,展现了对传统礼仪和家庭关系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有婚礼仪式,但相对更加简单和个性化,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这种不同的礼仪和仪式体现了中国和西方文化在家庭和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家庭关系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尊重长辈、孝敬和传统家庭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相对更加自由和独立,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更受重视。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家人以及传统家庭观念进行斗争的情节,体现出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
电影中也展现了中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相对更加内敛和含蓄,尤其是对于家庭和亲情的表达更多体现在行动和细微的关怀中。
而在西方文化中,情感表达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在《喜宴》中,主人公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和家庭观念的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喜宴》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展示,呈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难题和挑战。
从礼仪、家庭观念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和融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的话题。
只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交流,达到真正的文化融合和和谐共处。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电影

跨文化管理 Chapter 3 用跨文化理論解讀中外電影
3-7
法國電影《濃情巧克力》(2000)
自主、刺激、享樂主義還 是傳統、遵從、安全第一? 規矩和自由
跨文化管理 Chapter 3 用跨文化理論解讀中外電影
3-8
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奮鬥》(2007)
極其自我
試圖自立
坦率、真實、有話直說
對自我的不斷探索
Chapter 3
用跨文化理論解讀中外電影
3.1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2002) 3.2 美國電影《我的希臘婚禮》(2002) 3.3 印度電影《同名之人》(2007) 3.4 美、日戰爭片《來自硫磺島的信》(2006) 3.5 法國電影《濃情巧克力》(2000) 3.6 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奮鬥》(2007)
跨文化管理 Chapter 3 用跨文化理論解讀中外電影
3-5
印度電影《同名之人》(2007)
人和自然的關係:內控還 是外控? 長期的事業——成功導向 家族集體主義 權力距離高,崇拜權威
跨文化管理 Chapter 3 用跨文化理論解讀中外電影
3-6
美、日戰爭片《來自硫磺島的信》
文化的常態分配 情緒中性化 搭建文化橋樑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期導向
相當樂觀的生活態度
對愛情和友情的態度是二者 皆要,缺一不可
嚴守友誼、愛情之間的界限
親情、友情最重要,工作和 事業不是生活的全部
一家人要永遠在一起
跨文化管理 Chapter 3 用跨文化理論解讀中外電影
3-9
日本電影《大家來跳舞》(1995)
與外部環境保持和諧 集體主義傾向 存在導向 空間的公共性 注重過去的時間導向
跨文化管理 Chapter 3 用跨文化理論解讀中外電影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电影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电影《喜宴》《论语》有云:事父母,能竭其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孝行天下,孝道做为一种品德修养,一直传承至今。
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孝”更多地理解为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父母之于子女的关系。
这种差异,自然与各国的文化传承相关。
时至今日,在各国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跨文化的理解依然有着其深远的意义。
特别是随着传媒业的发展,电影行业也开始涉足多国文化,这必然需要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跨文化理论,就更有其学习的必要了。
《喜宴》是1993年李安执导,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代表之作。
其对中美文化的剖析,是影片的最大看点。
故事的主人公:台湾移民美国的伟同、美国人Simon,以及来自中国内地的女孩威威。
以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在亲情、爱情、友情的文化碰撞中,演绎了一段兼具悲喜与深思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定居美国的高伟同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
但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伟同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
恰好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威威,于是Simon出了个主意:让伟同和威威结婚。
这样一来既安抚了伟同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威威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Simon和伟同之间的同居关系。
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
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现在,我们来解析影片所反映的中美文化特征及差异。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⒈个体主义vs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对“我们”的意识和对“我”的意识。
集体主义中的人有明显的责任义务意识,注重合作与分享。
相反,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则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幸福与利益。
《喜宴》中,伟同明显感到自己有延续香火和责任的压力,他的父母为选择未来媳妇所发生的争吵。
浅析跨文化理论在电影中的体现——以电影《喜宴》为例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3年12月第49期Dec.2013NO.49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完全能够”的占30%,“差不多能”的占52.8%,认为“不能”的占15.9%;13人弃选。
④高中、大学的计算机课程知识连贯度。
认为大学计算机知识与高中连贯度“完全不连贯”、“很多知识以前都没听说过”的占49.6%;“了解一些,但还是有很多新知识”的占38%;“比较连贯,基本高中都有相关知识”的占9.8%。
17人弃选。
三、调查主要发现1.课堂是大学生计算机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但在课外同学也常常关注计算机知识。
认为计算机知识主要来自课外的占31.42%;来自课内的占66.28%。
有14名认为两种来源均有。
同学们认为课程比较难,但还是认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本身是有意义的,有学习愿望。
2.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着学生原有基础差距较大的现实。
大学生中,不同生源省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甚远,最高的海南比最低的宁夏高出了一倍多,达16.250分;来自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省份的学生基础程度相对较好。
在完成了大学一年的计算机学习之后,计算机基础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总分排位也变化较大,入学时领先的直辖市等经济发达区域生源纷纷被排位靠后的内陆省份生源赶超。
这令我们深思:或许现行的教学方法较适合计算机基础程度中等的学生,而对于计算机基础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学效果则不甚理想;继续沿用单一教学大纲的统一化教学,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别,可能会引起问题。
3.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连接度有待增强。
调查显示,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连接度不高。
依据调查,高中课程可以通过增加编程、C 语言或者其他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等的基础知识以增强高中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连贯度。
4.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更重视应用性和教学改进。
关于改进大学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建议是:重视应用性;更详细、形象地讲解;增加上机时间,增加课时(每周2~4节课为宜),减缓课堂进度;普及知识多一点;加强练习,降低难度。
跨文化心理学电影《撞车》观后感

跨文化心理学电影《撞车》观后感《撞车》是一部跨文化心理学电影,通过改变一系列人物的行动和态度,努力揭示人类复杂的理念和行为。
本片展现了一个充满文化差异和歧视的社会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互相不理解和不信任的人们经历了一个崩溃的过程,在崩溃之后,他们慢慢地学会了相互理解和扶持。
影片以洛杉矶的交通为主题,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巧妙地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见识到了一些极具文化差异性的人物,包括一名泰国-加拿大的打手、一个阿拉伯移民和一名白人警察等等。
他们的行为、话语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完全不同,因此导致了一系列冲突和误会。
在影片中,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非常有趣和重要的,每个人物的行动似乎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例如,主角的妻子在一开始不愿意和一位拉美裔的锤钉工打交道,但在另一个场景中,她又故意让和一位阿拉伯移民坐在同一辆车上。
这种非常微妙、几乎随机的交错和聚集,使影片具有跨文化之间的情感学。
通过不同文化信仰的交织和对立,影片展示了种族歧视的普遍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悖论和分化。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现代世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仍存在着很多重要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会引起误解、敌意和甚至仇恨。
影片中的人物们通过理解和宽容,学会了相互尊重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在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上可以学习的重要课程。
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可爱的人物和意外的情节。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
同时,每个人物也都被赋予了扭曲或有待修复的心灵。
他们都有自己的问题和烦恼,而且每个人都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我们走过一段既有人性温度,又真实细腻的心灵之路。
最后,本片让我们看到了交错与交融,文化、种族、地域和城市社会的这种微妙关系。
它让我们思考,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学到什么?如何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建立起一个更加谅解和复杂的世界?或许,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是首要的条件。
通过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交流和开放性,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世界、关切他人、同情他人和包容他人。
用跨文化理论解读中外影片

在第2章中我详细介绍了几个跨文化理论。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的价值,本章我们将以此为工具来解读中外影片,并通过这些影片对以下几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本章解读的影片涉及的国家包括:新加坡、日本、希腊、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墨西哥和印度。
3.1 新加坡影片《小孩不笨》(2002)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I Not Stupid)是一部喜剧片。
影片以3个同班小男孩为主要人物,透过其生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反映了新加坡这个国家许多方面的文化特征。
影片的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生动鲜明,笑料连篇的同时又让人感动流泪,是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这3个男孩的名字分别是泰瑞、国平和皓克。
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泰瑞的家境富裕,父亲是一个生产美味猪肉干的公司的老板,母亲全职在家“管理”。
国平的父母都是公司职员,父亲是广告设计师,母亲是办公室白领,国平是他们的独生子。
皓克家境贫寒,兄妹几个靠单身母亲开一个小面铺维持生计。
皓克是老大,下课之后就得帮母亲做生意。
他们3个之所以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上学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成绩太差,尤其是数学和英语。
在新加坡,给孩子安排班级的时候主要就是看数学和英语成绩,一流的就进EM1班,二流的进EM2班,三流的就统统在EM3班上学。
因此,这三个男孩就是EM3班的学生。
泰瑞老实憨厚,从来不敢违抗母亲的指令,因为长得肥胖,经常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也从来都是逆来顺受。
国平学习用功,但是没有数学细胞,怎么学也少有长进,因此挨了母亲无数的鞭打,非常郁闷。
但是,他却有很高的绘画天分,画出来的画惟妙惟肖。
皓克本来天资聪颖,成绩还好,但是因为每天放学后就要帮母亲打点面铺,没有时间复习功课,所以越来越差,结果就进了EM3班。
再说这3个男孩的父母,也都个性鲜明。
泰瑞的父亲是公司老板,所以总是颐指气使,独断霸道。
一个员工不小心在工作中出了问题,他一气之下就将其开除,弄得他走投无路,而起了绑架老板孩子(就是泰瑞)的心以此威胁老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影《刮痧》
你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吗?当一个人身处与自己所接受的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被同化还是一直拒绝?从《刮痧》中我们不难看出男主人公许大同的选择。
但也就是因为他的选择,使他所谓的文化认同感彻底崩溃。
在《刮痧》中,我看到的并不是因为认同了美国文化而从此融入美国社会文化中的许大同,而是一个接受太多西方人讶异打量的目光洗礼,品尝在异乡为融入而蜕变的痛苦滋味,身负太多传统价值的行囊的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
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的话,影片应该充满着对立与冲突,一个是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一家中国人,一个是拥有西方独特文化魅力的美国大背景,将这两样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实跨文化就表现了出来。
东西方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真实碰撞。
情深而不得,以及两种无所谓对错的文化观念撞击出的不可调和恰是最有趣的东西。
这应该正是中美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所在吧。
《刮痧》一面展示中国情结,一面表达美国逻辑。
我无意斥责和抨击美国人的逻辑、美国人的法律。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影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中国人来到美国,主要的障碍恐怕不是语言,而是思想和文化。
一个中国人,要把自己的血脉和灵魂融化和扎根于异国他乡,该是何等的艰难甚至痛苦。
同时,我不得不感叹。
许大同一家三代四口人所洋溢的父子情、夫妻情、祖孙情,所渗透的浓浓的中国情结,又是那样的珍贵和美好。
用专业跨文化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这种文化冲突,其实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中美的文化差异,我觉得就不难看出整个影片的一个主要的冲突表现。
看《刮痧》这个题目,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以刮痧为主要线索的一件在中国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却不可思议的事情。
影片一开始就是许大同的美国的赞美以及他对他的美国梦的实现的一种喜悦,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一个在中国接收了很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即使对美国充满了幻想,但是他自身的中国文化与他所在的美国的美国文化还是毫不犹豫地击碎了他的幻想。
如果在中国,我想这个事情根本没有拍成电影的必要,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
但是恰恰大的社会背景是美国。
从跨文化心理学的很多学家的观点中来看,美国的社会性质确实和中国有着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
所以影片一开始许大同的骄傲应该是对他以后的遭遇的做好的讽刺了。
影片最主要的中美文化冲突就是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
美国人和中国人同样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爱的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许大同注定要在法庭上面对他虐待孩子的事情。
在中国人看来,孩子生病了,刮刮痧对孩子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这样做就是处于对孩子的爱。
但是在美国人看来,中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望闻问切,他们信赖的是青霉素和阿司匹林,所以刮痧对于孩子的帮助在美国人眼中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的伤害,他们认为那种做法完全是在虐待孩子。
于是,许大同注定要为他对孩子的还付出代价,也注定要为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付出代价。
除了在对孩子的爱上面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外,在许大同的工作中,作为中国人的他也与公司的美国同事有着思想上的差异。
他设计了一款游戏是关于孙悟空的,众所周知,孙悟空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是英雄的象征,在小孩的心中则是偶像,他们崇拜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崇拜孙悟空的斩妖除魔,但是到了美国人这里,对于这个有着西方人价值观的过度。
有着明确三权分立的制度的国度,在他们看来,孙悟空一切合理的做法都变成了不合理。
照西方人的价值观,孙悟空就是无视职责,肆意侵犯私有财产,是典型的流氓行径。
于是本来在中国完全没有必要的官司或者说稳赢不输的官司,就在美国人所谓的文化认同感中彻底地败下阵来。
这时的许大同不知道是应该憎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竟然存在着这么大
的差异,还是应该后悔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国人不应该草率的对一个和自己国家有如此大文化差异的国家怀揣这样的梦想。
《刮痧》拍得很老实,创意之处是把观众带到远离本土的世界之中,而且不是美国的华人圈。
这使人想到了李安。
不同的是李安在《喜宴》写活了人物命运。
李安不是写中国人在美国的处境,而是写中国人在当代世界中的处境。
《刮痧》仅仅写了中国人在美国的处境,李安说这个世界是不可以回避的,《刮痧》对这个世界缺少一种如同郎雄在李安作品中表现出的沧桑与宿命感。
影片的导演还拍过《北京人在纽约》,同样的一部关于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电视。
或许导演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的心理上的一种苦涩感,所以他利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来与美国的思想法制进行对抗。
但是我想,如果将结局改为许大同被这种不同的文化心态所折磨着,最终精神崩溃的话,或许更能表现出跨文化心理学的概念了。
其实,早在走进影院之前,我就已经做好了接受“中西文化冲突”的思想准备;我也知道这部影片的中心矛盾在“刮痧”,而不在“孙悟空”。
但此刻,我还是感到了孙悟空或刮痧的尴尬。
因为,如果说美国人不懂刮痧是孤陋寡闻的话,那么他们不懂孙悟空则显然是别有用心,这一点是美国律师在后来的剧情中自己承认的。
而无论是孤陋寡闻,还是别有用心,东方文化在美国最庄严的地方——法庭上受到了肆意的嘲讽,却是铁打的事实。
这难道还不够令人心寒吗?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爱国情结,尽管羡慕美国的富足生活,尽管怀揣着对美国的无限幻想,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还是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他的行为还是表现出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他的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着中国的思想文化。
所以看这个喜剧式的悲剧,让我十分心酸,因为它体现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一个社会现状,即使拥有了5000年的文化积淀,但是我们的文化能被多少国家所认同呢?
看了看跨文化心理学的书和笔记,我还是不知道怎么用笔记中的只是来解释我看到的这个电影,或许我写的离跨文化心理学有点远,但是作业里面所表现出来的中美文化冲突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作业的问题比较大,希望老师可以给予修改和评价。
08戏剧影视文学
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