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论文
心理学与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学

心理学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学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国外旅游,满心欢喜地想要和当地人交流,却发现因为文化的差异,彼此的理解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儿;或者在学校里,新转来一个不同民族的同学,大家明明都很友善,可相处起来就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这些情况其实都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学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遇到了一位来自非洲的学者。
我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还伸出手准备握手。
结果他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并没有和我握手。
当时我心里就有点儿犯嘀咕,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让人家不高兴了。
后来我才知道,在他们的文化中,握手并不是常见的打招呼方式。
这就是跨文化交际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导致我们的行为可能会被误解,或者我们误解了对方的行为。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了。
首先,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在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比如,在我们的文化中,直接的眼神交流通常表示真诚和专注;但在一些其他文化中,过于直接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或者具有攻击性的。
所以,当我们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我们原本认为正常的行为,在对方看来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文化还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举个例子,在有些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竞争意识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利益和合作精神则更为重要。
所以,当来自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时,对于工作目标和个人贡献的看法就可能产生分歧。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语法和词汇,还有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比如说,我们中文里常说的“龙”是一种象征着吉祥、权威的神秘生物;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往往被描绘成邪恶的怪物。
如果在交流中不注意这些差异,就很容易引起误解。
而且,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像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等。
比如,在我们国家,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在有些国家,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心理学与跨文化交流

心理学与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意义共享和知识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障碍,跨文化交流也存在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对于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研究了不同文化的认知、价值观、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并提供了解释和理解这些差异的框架和理论。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偏见和误解,并学会积极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技巧。
二、跨文化交流中的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文化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存在差异。
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调等,从而提高我们的情感识别和表达能力。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三、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对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问题解决、决策制定和推理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差异,并学会在跨文化交流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并促进共同的理解和合作。
四、跨文化冲突的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伴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心理学对于解决这些冲突和促进文化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了跨文化冲突的成因和解决途径,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通过培养跨文化敏感性和提高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跨文化冲突,并促进和谐的跨文化交流环境。
五、心理学与跨文化团队合作在如今的国际化背景下,跨文化团队合作变得越来越常见。
心理学为跨文化团队合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跨文化心理学: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跨文化心理学: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在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下,心理健康并非一个普适的概念,而是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理解和应对策略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上,还体现在对心理健康维护的态度和方法上。
在西方文化中,心理健康往往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紧密相连,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情感表达。
心理治疗通常侧重于个人内在世界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
然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心理健康更多地与社会和谐、家庭责任和集体利益相关联。
在这些文化中,心理问题可能被视为个人对社会责任的忽视,而心理健康的维护则可能通过加强社会联系和遵守社会规范来实现。
例如,在某些亚洲文化中,心理问题可能被视为“面子”问题,即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形象受损。
因此,寻求心理帮助可能被视为一种耻辱,导致许多人在面对心理困扰时选择沉默。
相反,在西方社会,公开讨论心理健康问题被视为正常甚至鼓励的行为。
此外,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也大相径庭。
在西方,心理治疗可能包括个人咨询、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而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心理健康问题可能通过宗教仪式、传统草药或社区支持来处理。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并发展出符合特定文化背景的心理健康服务。
这不仅包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文化敏感性诊断,还包括提供文化适应性治疗和支持。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处理方式。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差异,并为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健康促进提供更加全面和包容的视角。
通过尊重和整合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个体在其文化环境中实现心理健康。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心理差异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心理差异在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核心概念,用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个人权利,而集体主义则强调群体的亲密关系、协作和集体责任。
本文将探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心理差异的影响和表现。
一、价值观差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被重视,个人追求幸福、独立和竞争优势。
相对地,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被视为整个群体的一部分,在群体的福祉和和谐关系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先级。
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追求个体的成就和成功,在价值观层面上更加关注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者可能更加重视个人意愿的实现,追求自由表达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反,集体主义文化更加强调群体利益和集体感知,重视群体的合作和和谐。
例如,亚洲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者可能更注重社区和家庭关系的维护,愿意为群体利益而做出个人的牺牲。
二、自我概念差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在自我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
而集体主义文化更加强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更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强调个人的内在特质和能力。
相对地,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概念更多地与群体和社会角色相关联。
个体的身份和自我概念通常会通过群体和他人的认可和参照来建立和维系。
三、决策方式差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在决策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人选择权,个体更多地参与决策过程。
相对地,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决策过程更加强调对群体的考虑和共识。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决策过程通常更注重个人权益和利益的最大化,个体更独立地做出决策。
相反,集体主义文化更注重团体的意见和共识,在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群体的利益和合作。
四、恩怨观念与行为差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在对待恩怨关系和行为准则上也存在差异。
跨文化沟通中的心理学问题探究

跨文化沟通中的心理学问题探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跨文化沟通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跨文化沟通本身是一种面临文化差异的交流和交流的过程,而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沟通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促进跨文化沟通,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心理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1. 形成价值观念的原因在跨文化沟通中,经常会因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意义、评价及其重要性的看法。
而形成价值观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个体的文化经验、教育、个人经历、社会、法律和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所决定。
在东方文化中,重视传统价值观念,更加关注社会集体的利益。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更被强调,追求更多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东方人常常不愿意给予直接的批评或者回应,而西方人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2.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区别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
语言是人们宣传思想、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们对事物的根本观念和行为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区别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误解,比如词汇的选择、语言的适当使用和文化背景的理解等。
在某些文化中,有些单词在意义方面是相反的。
在德国,单词“grob”表示粗糙,而在荷兰语中,“grob”则表示精细和优雅。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沟通过程中出现语言上的不适当或不明确等问题。
3. 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使用了解另一方使用语言和身体语言的方式也是跨文化沟通的重要部分。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使用手势、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或思想是非常普遍的,而在某些文化中,这样做则可能被视为不受欢迎或不礼貌。
此外,语言的语调和音调是跨文化沟通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有些语言中,音调可以改变单词的意思。
在汉语中,“ma”可以表示妈妈、马、麻等不同的意思,而这些单词的音调也会很不一样。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音调的理解也往往不同。
在英文中,高音调表示强调或疑问,但在中国,使用高音调会被认为是令人不舒服的。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与解决方案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与解决方案跨文化沟通是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沟通往往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1. 语言障碍: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方式和习惯,语言的表达、语速、语调等都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语言的直译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混淆。
2. 非语言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沟通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然而,不同文化对非语言沟通的解读方式和含义也存在差异。
3. 价值观冲突:不同文化对于道德观念、人际关系、权力分配等价值观念的认知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观念冲突和行为不适应。
4. 社交规范:不同文化对于社交行为的规范和期望也存在差异,如眼神接触、礼貌用语、私人空间等,可能引发不适应和误解。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解决方案1. 增强文化敏感度:了解和尊重对方文化的差异,接受文化的多样性。
这需要对不同文化的背景、习俗、价值观等进行认知,通过学习和交流来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2. 提升语言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跨文化沟通,学习和掌握对方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的学习不仅包括词汇和语法,还需要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习惯用法和文化内涵。
3. 建立信任和共鸣:在跨文化沟通中,建立信任关系和共同利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积极的沟通参与、倾听和共享,促进相互理解和关系的发展。
4. 强调灵活性和适应力:在面对文化差异时,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及时调整和适应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习俗,了解并尊重这些习俗有助于更好地融入到对方的文化环境中。
5. 接纳误解和冲突:跨文化沟通中难免会出现误解和冲突,这时候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
积极主动地交流和沟通,消除误解,解决冲突,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案例分析举个例子,当一个西方管理者与一个东方员工合作时,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会面临沟通不畅、决策方式不一致等问题。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变得愈发重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涉及语言的交流,还涉及到心理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增进跨文化的心理交流。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于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推动国际合作与发展。
通过跨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应能力。
此外,跨文化交流还有助于消除刻板印象和偏见,促进和谐与平等的社会关系。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到自己所受文化的影响,并能够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反思。
这种自我意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2. 文化智商:文化智商是一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具有高文化智商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的情境,通过妥善的沟通表达、非语言行为和文化适应来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3. 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面部表情、姿势、眼神接触等非语言行为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对话务实和感情表达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需要学会识别和适当运用非语言交流。
4. 接纳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接纳不同文化的观点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应该尽量避免判断和偏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样的心理态度有助于建立互信和深入理解。
三、增进跨文化心理交流的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地增进跨文化心理交流,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和策略:1. 学习对方文化:积极主动地了解对方文化的习惯、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行为的背后含义。
2. 尊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至关重要。
在表达意见和观点时,尽量避免使用贬低或挑衅的词语,保持平等和尊重的立场。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沟通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沟通研究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信息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学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和理解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工具。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心理因素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以及有效促进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一、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沟通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加频繁地接触和交流。
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有助于加深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融合和和谐共处。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沟通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障碍,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沟通误解等。
因此,探索心理因素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变得至关重要。
二、心理因素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1. 文化认知和个人差异文化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文化和他人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由于个人经验和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对于沟通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这种认知差异会影响到跨文化沟通的效果。
同时,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偏好也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外向、开放、灵活的人更擅长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并且更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
2. 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语言是跨文化沟通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不同语言背景的个体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可能出现语言翻译的问题,甚至会造成沟通误解。
此外,非语言交流,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是跨文化沟通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不同文化对于非语言交流的解读和理解也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沟通结果。
3. 文化价值观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并且会在跨文化沟通中体现出来。
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例,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人权利,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注重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在跨文化沟通中,对于个体权利和集体利益的权衡可能会产生冲突和误解。
三、有效促进跨文化沟通的策略为了促进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和认知差异,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
摘要:跨文化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新的研究方向,其中关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研究对于我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结合本民族文化下群体价值取向的规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观培养与塑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跨文化心理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军人核心价值观
一、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研究范式
1. 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20世纪末,心理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即把文化这个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从此,心理学的研究由排斥文化转向重视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两门新的心理学学科,即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二者都试图将文化因素整合到心理学的研究当中,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仅研究某个特定群体的心理活动范式或行为表现,而且还比较两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下的群体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它不仅探讨不同群体之间文化和行为的差异性,也研讨它们的一致性。
赛格尔(segall)、代森(dasen)、柏瑞(berry)和颇尔汀格(poortinga)认为,”跨文化心理学是对人类行为及其传播的科学研究,探讨社会和文化力量形塑和影响行为的途径和方式”,他们把跨文化心理学看做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策略。
2.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目标,首要的和最为明显的目
标是检验现有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其次,研究其
他文化以发现现有体系中未曾出现的另类情况;最后,将新出现的
材料整合到原有体系中,构建更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新体系。
二、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代表性研究
跨文化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对个人主义-集
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简写为i∕c)价值取向的研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hofstede的研究
最早利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对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
值取向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荷兰文化协作研究所所长hofstede。
hofstede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对ibm公司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四个随国家不同而不同的两极化”价值观念”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 dimension)、不确定性的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化倾向(masculinity)。
从此以后,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为基础的跨文化研究急速增长,1990年7月,在南朝鲜的汉城还举办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hofstede认为,在一个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个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松散的,每个人都只顾及自
身的利益,每个人都有很大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方向和行动,他们
与组织的关系是功利性的和个体性的;而在一个推崇集体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并且人们往往从道德的角度来考虑他们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2.trompenaars的研究
荷兰学者trompenaars将调查问卷发放给来自28个国家的15000名管理者,最终从各个国家收到了至少500份的有效问卷。
trompenaars的研究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并于1994年发表,他的研究结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两难问题的选择结
果,trompenaars把民族文化的差异划分为七大维度,分别是:普遍主义-特殊主义(universalism vs. particularism)、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mmunitarianism )、中性化-情绪化(neutral vs. emotional)、关系特定-关系散漫(specific vs. diffuse)、注重成就-注重归属(achievement vs. ascription)、时间导向(time)、人与自然关系(environment)。
trompenaars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捷克斯洛伐克、阿根廷、前苏联和墨西哥在个人主义上得分较高,这个研究结果与hofstede的研究结果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hofstede的研究中,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墨西哥都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国家,而现在trompenaars的研究结果中恰相反,它表明文化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三、我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学习榜样,以点带面。
从心理学角度讲,培养一种正确的
价值观,首先需要对该价值观形成良好认知,明确这种价值观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符合这种价值观。
因此,培育正确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认知上建立起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正确的军人价值观的概念,而通过树立典型、榜样示范则能最直接的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形成正面影响,起到极为有利的说服作用。
教育心理学中班杜拉提出的的观察学习理论就强调通过树立良好的榜样来引导
学习良好行为,通过批判或实施惩罚杜绝不良行为。
2.加强思想交流,情感联结。
在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文化背景下,群体中的个人在情感上特别依附于所属的组织和机构,因此,培育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能单靠嘴皮子的说教,开开大会、念念文件了事,而是要真正的走进战士的生活,拉近与战士之间的距离,想之所想,急之所急,真正做到爱护士兵、关心士兵,只有这样,平时的思想教育士兵才听得进,战时的指挥命令士兵才会执行。
3.注重实践养成,知行统一。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重在执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体现要看行动,所
以说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做到知行统一。
从被藏族同胞亲切称为”门巴将军”的李素芝,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从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到”三栖尖兵”何祥美;从为救落水女青年而牺牲的年轻军官孟祥斌到汶川地震中从5000米高空纵身跳下的空降兵,这些都是革命军人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对于”不顾一切一味追求自己的目标”的观点十分不能接受甚至十分厌恶,这
种社会文化下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更认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没有国之大家何来我之小家”的思想观点,因而在国家危难、人民危险的时刻,常常会有人挺身而出。
在汶川地震中,面对摇摇欲坠的危楼,带队干部出于对独生子女战士家庭负责,大声询问:是独生子女的请举手。
273名官兵没有一人举手。
再问:是共产党员的请举手。
官兵们齐刷刷地举起了右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地动山摇更见军人情怀,这是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
完美诠释。
参考文献:
【1】李炳权.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胡军.跨文化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3】吴兰花.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研究概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3).
【4】郭萍.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测量与评价〔j〕. 郑州轻工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朱岚,南京政治学院基础部一队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