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

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

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

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

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

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

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

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

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

2025届高三语文11月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语文11月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语文11月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一精灵是否存在,至今仍神龙不见首尾,故大可认定其为虚构之物。

其起源于原始先民们对神秘自然力量的畏惧乃至思考,又在后人推波助澜的演绎中获得了丰富。

然遍察有关龙的资料,种种造龙术皆有牵强附会之嫌。

道教称龙为蛇修炼演化之物。

佛教尚未东传之时,由于汉文化的融入,教义中方有了龙的雏形,可以说其中为佛护法的八部天龙仍为汉化物。

儒学讲究格物致知,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在明确龙一物能够附载众多的儒学思想,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调整人的道德水准的作用时,也是默认具有孝悌仁爱的龙王存在的。

在宗教产生之前,原始先民们的造龙术采用的是组合法,杂糅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等常见事物的部分体貌特征合而为龙,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尽力美化,使其向更加威猛、神异的方向丰富发展。

但是,各种造龙术仍然没有揭示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造龙?我考证原因,当与闪电有关。

夏季的电闪雷鸣之际,黑云中的闪电给予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长长的怪物形象。

它会以不同的姿态、在不同的方位出现,然总不改其修长的形状,叱咤的情态,接着便有狂风暴雨形成。

古人惊恐之余,缘何不会产生幻想?那黑云之后,定然有着一条长身子的怪物在行云播雨。

这大约即是龙产生的真正原因。

此观点之知识产权应为我所拥有,如若前人早有如是论述,也是我孤陋寡闻,书仍未读尽之故。

然知识产权又有抢注一说,特于此先行抢注了。

中国文化书库中,关于龙的故事不胜枚举。

2024年4月山东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山东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山东省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

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

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

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

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

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它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

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

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

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下图所示双曲线。

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学校和家庭计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

(摘编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材料二: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则着重关注包括情绪、动机、人格、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

浙江省宁波市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3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对于中国动画电影而言,民族风格既是起点,也是高峰,同时还是整个行业的一大执念,各个时期价动画电影的标准都离不开民族风格这一标尺。

尤其是21 世纪之交,面对好莱坞“狼来了”的生死冲击中国动画电影在《宝莲灯》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

直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中国动画电影甚至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这一基本考核标准的作品。

对于出品方追光动画而言,在《长安三万里》之前也创作了《白蛇: 缘起》《新神榜:杨》等作品,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其小切口实践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第一阶段,《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等相对中小成本影片,就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融会贯通的尝试,并且在现代动画技术上完成了多维度的经验积累。

在完成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初步积累进入到第二阶段之后,《白蛇: 缘起》《新神榜:哪重生》等影片呈现出了“重工业化”的样貌,除了动画视效上接近世界主流动画电影的水平,在类型上也非常大胆地尝试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和废土朋克等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北美的通俗流行文化类型。

这种整体性“突进”的尝试,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还是首次。

所以在经过第二阶段类型、风格等“极限”式探索之后,到了第三阶段,《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 杨》等影片尽管作为各自系列影片前作的延续,但在题材和类型上都已经呈现出相对“回撤”的艺术上的均衡性,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度和完成度,特别是《新神榜: 杨》在动画的视觉特效上又默默将行业标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不仅有着稳定的票房表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并且登陆奈飞等知名流媒体平台。

据此,我们再回看《长安三万里》,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合家欢、全年龄向等所能简单概括的。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解析版)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解析版)

新高考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相应地,在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但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

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锤炼打磨。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

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要对文学手法进行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

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

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要具备教化功能;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

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

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

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

”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

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

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扣的作用下,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

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

”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牡丹是中华名花,它那雍荣华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文化是盛世的象征。

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 (倾倒/折服)。

刘禹锡在脍炙人口的《赏牡丹》中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①。

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随着中国经济 (逐步/逐渐)繁荣,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 (关心/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普”。

如今牡丹的家世已班班可考,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牡丹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

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A.花卉(hui) 雍荣华丽B.家普(pǔ) 班班可考C.濒(pn)危脍炙人口D.殇(shāng)痛国色天香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折服逐渐关心B.折服逐步关注C.倾倒逐步关心D.倾倒逐渐关注3.在文中①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①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②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③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④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⑤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A.②①⑤④③B.⑤③④②①C.③②④⑤①D.③①②④⑤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B.美国UIGO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来自于13亿光年外的引力波,引力波与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一样,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

2024届三省三校(湖南省长郡中学、南京师大附中、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三省三校(湖南省长郡中学、南京师大附中、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三省三校(湖南省长郡中学、南京师大附中、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食物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基本支柱,尤其是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儿童时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优先选择“真正的”食物,而不是过度加工的工业食品非常重要。

然而,如今儿童越来越早地开始食用各种加工食品。

6个月大的孩子刚开始吃辅食,许多家长就会给他们提供以谷物、燕麦或大米为基础原料的速食食品。

如果详细阅读一下提供给儿童的食品配料表,就会看到高果糖玉米糖浆、味精等字眼,以及数百种其他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仅没有营养价值,反而对健康有害。

尽管由于它们的含量极少,因此被各国的监管机构所接受,但其累积效应最终会影响一生,还会诱发人们对这类产品产生依赖性。

阿根廷儿科学会的儿科医生罗克萨娜·安娜伊·蒂莫认为,毫无疑问,正是超加工食品导致儿童对不健康食品“上瘾”。

这是因为大多数超加工产品都含有糖、高果糖玉米糖浆或谷氨酸钠(味精)。

谷氨酸钠通常被用于零食和饼干中,因为它能打开味蕾,让味觉无法抗拒。

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以及精制面粉不仅极易使人上瘾,诱使儿童的大脑想要越吃越多,而且对健康非常有害。

这位儿科医生坚持认为,许多儿童对烘焙食品、甜食和零食的强迫性成瘾行为都是由此造成的。

她还强调,从小就向儿童提供这些产品的家长应该意识到,他们正在刺激儿童大脑中的愉悦和奖赏回路,也就是与成瘾行为相关的回路。

玛丽埃尔·多韦瑙是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和成人功能医学研究的儿科医生。

她赞同上述观点,并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科学界一直在争论是否要将对这类食物产生的依赖行为定义为“成瘾”行为。

她说:“我认为,这个问题尚未被确认,意味着我们只是在浪费时间。

”她解释说:“之所以可能出现上瘾问题是因为与许多被滥用的药物一样,此类食品在大脑中都能激活奖赏回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

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袁鹰都说春天来了。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

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

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

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

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

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并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

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又说春天在郊外。

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

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塑,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

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

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

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

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剌的长蛇,匍匐在那里。

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粟,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

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

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

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竞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

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

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

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选自《袁鹰散文选集》)【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5.综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5分)6.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什么叫支柱产业?产业产值达到GDP的2%,就可以作为支柱产业。

2016年,我国GDP 突破74万亿元,按照2%计算,支柱产业年产值应该在1.5万亿元左右。

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不断增长,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不过,在产业总产值之外,看一个产业是否足够强大,还要看产业中单个企业的产值。

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带动和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国家发改委在上述《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的环保企业”。

从2016年的情况看,城投控股、光大国际、亿利洁能、三聚环保、启迪桑德等业内知名的上市公司,还没有一家产值能够达到百亿规模,72家知名环保公司总营收只有不到1700亿元。

而同期,世界五百强企业——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的营收已达239亿欧元,相当于180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地开展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努力提升环境质量,环保产业赶上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测算,“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3倍以上,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然而,环保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认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和严格执法,倒逼出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

其次,在“倒逼”的同时,对节能环保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政府要给予优惠,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生产环节的绿色化。

近年来,环保产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无序现象。

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进而在治理环节偷工减料,不少环境治理企业甚至沦为集中排污地,令公众极端愤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