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黄铜工艺
电镀铜工艺

当阳极电流密度0.4-1.5A/dm2时阳极含磷量与黑膜生成量成线性关系当含P0.035%-0.0.75%时阳极铜的利用率最高泥渣生成量最少当P含量太低0.005%以下虽有黑膜生成但是太薄不足以保护铜阳极当P含量太高时黑 膜太厚阳极溶解不好阳极 泥渣多镀液中铜浓度下降添加剂消耗增加
A
B
C
D
E
F
电镀铜溶液的控制
赫尔槽试验Hull Cell Test参数 — 电流: 1-2A — 时间: 5分钟或者10分钟 — 搅拌: 空气搅拌 — 温度: 室温
电镀铜工艺的功能
电镀铜工艺 在化学沉铜层上通过电解方法沉积金属铜以提供足够的导电性/厚度及防止导电电路出现发热和机械缺陷.
电镀铜工艺的功能
电镀铜层的作用 作为孔的化学沉铜层的加厚层通过全板镀铜达到厚度5-8微米称为加厚铜. 作为图形电镀锡或镍的底层其厚度可达20-25微米称为图形镀铜.
延展性 当镀层厚度为50μm而镀层延展性减少18-20%时需要采用活性炭处理以除去杂质有机分解物 抗张强度 通常 30~35kg/mm2
电镀铜溶液的控制
五水硫酸铜浓度60-90g/L 硫酸浓度 180-220 g/L 氯离子浓度40-80ml/L 槽液温度20-30℃ 用CVS分析添加剂GT-100浓度 镀层的物理特性延展性/抗张强度
对镀铜液的基本要求
电镀铜的原理
电镀液组成H2O+CuSO4.5H2O+H2SO4+Cl-+添加剂
+
-
离子交换
直流 整流器
ne-
ne-
电镀上铜层 阴极 受镀物件 镀槽
阳极
Cu Cu2+ + 2e-
黄铜镀金工艺

黄铜镀金工艺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黄铜镀金工艺。
这玩意儿啊,就像是给普通的黄铜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了呢!你想想看,那原本黯淡无光的黄铜,经过这一番神奇的操作,一下子就金光闪闪啦,是不是很厉害?就好比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突然经过精心打扮,变得光彩照人,让人眼前一亮呀!要做好黄铜镀金工艺,那可得讲究不少呢。
首先得把黄铜表面清理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点杂质,不然这金镀上去也不牢固啊。
这就好像我们出门前要把脸洗干净一样,不然怎么能化出漂亮的妆容呢?然后就是关键的镀金环节啦。
这就像是给蛋糕抹奶油,得均匀、细致,不能有厚有薄。
要是镀得不好,那可就不美观啦,这不是白折腾了嘛!而且啊,这镀金的材料也得选好,质量差的可不行,那镀出来的效果能好吗?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得小心翼翼的,稍微有点差错,可能就前功尽弃咯。
就跟我们走路似的,一步没走好,说不定就摔个大跟头呢。
你说这黄铜镀金工艺是不是很神奇?它能让普通的东西变得不普通,能让平凡的物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多有意思啊!而且啊,经过黄铜镀金工艺处理后的东西,不仅好看,还耐用呢。
就像一个人,不仅外表漂亮,内在也很有实力,那才是真的厉害呀!你再想想,那些精美的首饰、摆件,很多不都是通过黄铜镀金工艺制作出来的嘛。
它们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咱中国人不是讲究个精致嘛,这黄铜镀金工艺不就是一种精致的体现嘛。
我们就是要把普通的东西变得不普通,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所以啊,朋友们,可别小看了这黄铜镀金工艺。
它就像是一个魔法,能让一切变得美好起来。
下次你再看到那些金光闪闪的东西,可别只是惊叹它们的漂亮,要想想背后这神奇的工艺哦!这就是黄铜镀金工艺,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闪亮!。
镀黄铜(铜锌合金)液工艺配方

镀黄铜(铜锌合金)液工艺配方配方 1 用量(g / L )氰化亚铜56 ~60氰化锌29 ~ 31氢氧化钠17 ~39氨水 2 ~ 3 ( mL / L )配方 2 用量(g / L )锡酸钾20 ~ 30氰化亚铜30~ 50氰化锌8 ~ 10氰化钾40 ~ 50配方 3 用量(g / L )硫酸铜40~ 50硫酸锌25 ~ 30锡酸钠 5 ~ 10酒石酸钾钠20 ~ 30磷酸氢二钠20 ~30HEDP 80 ~100 (m L / L )LM 一639 15 ~ 25工艺、性能、用途将配方中铜盐和锌盐分别与氰化物水溶液溶解络合,然后加入其它组分水溶液,混匀后放入电镀槽即成。
工艺条件:配方1 温度28 ~30 ℃,电流密度 3 ~4A / d㎡, pH9.5 ~10 . 5 ,阳极材料为铜锌(80 / 20 )合金;配方2 温度30 ~40℃,电流密度3 ~ 6A / d㎡,pH12 ~ 13 ,阳极材料为铜锌(80 / 20 )合金;配方3 温度为室温,电流密度1 ~ 3A / d㎡, pH12 ~ 13,阳极材料为铜锌(80 / 20 )合金。
镀黄铜后需用防色变液处理,其组成为苯骄三氮哇5 ~ 10g/ L 、苯甲酸钠2 ~ 5g / L ,酒精少量,pH6 . 5 ~ 7 ,室温处理2 ~5min。
镀层色泽与其组成密切相关。
含锌量多则偏白,含铜量多则偏红。
含锡量可调节色彩,含锡多则偏红,少则带绿。
镀层组成与工艺操作条件有关,温度低、电流密度大,则镀层含锌量高,反之则含铜量高。
镀黄铜在工业上是解决钢铁件与橡胶的粘结力,在民用上则是工艺品和装演材料的装饰,通常所说的仿金镀,就是指镀黄铜。
电镀铜技术PPT课件

第10页/共49页
氯离子
阳极活化剂,帮助阳极正常溶解。 协同添加剂使镀层光亮、平整; 降低镀层的应力; 氯离子浓度太低,镀层出现台阶状粗糙,易出现针孔和烧焦; 氯离子浓度太高,阳极钝化,镀层失去光泽。
11
第11页/共49页
氯离子过高如何处理
沉淀法: Ag2CO3+2Cl-+2H+→2AgCl↓+H2O+CO2↑ 先分析Cl-浓度,按3g Ag2CO3:1g Cl-添加,然后用1um过滤
60~120g/L 90~140ml/L 40~100ppm
添加剂
适量(按供应商要求)
阳极
含0.035~0.07%磷的铜球/铜条
上述参数亦需依不同供应商光剂系列作适当调整。
16
第16页/共49页
操 作 条 件(续)
其他操作条件:
温度
与添加剂相适应
搅拌
连续过滤,空气搅拌加阴极移动。
S阳:S阴
2:1或更高
27
第27页/共49页
脉冲整流机
以Shidey PPR系列为例: 电镀/停机状态下,该光剂均与铜阳极产生分解副反应。 该副反应严重影响镀层可靠性,需通过与空气中的氧气 发生反应后,以活性碳过滤除去。
28
第28页/共49页
六、测 试 方 法
镀液组分测试: 硫酸、硫酸铜、氯离子分析方法参见实验室工作指示。 添加剂一般采用CVS分析或哈氏槽法(IPC-TM-650.2. 3.21),不同系列添加剂由供应商提供相关应用程序。
不理想。
9
第9页/共49页
硫酸铜/硫酸
电镀液中的主盐,提供阳极反应时的Cu2+,并通过阳极溶解获得 Cu2+的补充。
黄铜电镀工艺技术

黄铜电镀工艺技术黄铜电镀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可以使黄铜制品具有更好的外观和耐腐蚀性。
下面将介绍黄铜电镀工艺技术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首先,黄铜电镀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流将金属离子沉积在黄铜制品表面,形成一层金属镀层。
要进行黄铜电镀,首先需要准备一些黄铜制品和一些用于电镀的材料,如黄铜离子液和电镀设备。
接下来,将黄铜制品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确保黄铜制品表面的清洁和平整度,以便更好地进行电镀。
预处理包括清洗、脱脂和酸洗等步骤。
清洗可以去除黄铜制品表面的污垢和油脂,脱脂可以去除黄铜制品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有害物质,酸洗可以进一步清除黄铜表面的杂质,并提高电镀层的附着力。
然后,将预处理好的黄铜制品放入电镀槽中。
电镀槽中的黄铜离子液中含有黄铜离子和金属盐等物质。
黄铜离子会在电流的作用下被还原成金属离子,并沉积在黄铜制品表面形成金属镀层。
电镀过程中,要控制好电镀时间、电流和温度等参数,以确保金属镀层的质量和均匀度。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电镀,黄铜制品就可以取出并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包括清洗和抛光等步骤,可以进一步提高金属镀层的亮度和平整度。
在黄铜电镀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确保电镀设备的安全和稳定性,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
其次,要控制好电镀时间、电流和温度等参数,以避免产生镀层不均匀、镀层厚度不足或过厚等问题。
另外,还要注意防止黄铜离子液的污染和酸碱度的控制,以免影响电镀效果和镀层的质量。
总之,黄铜电镀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工艺,可以提高黄铜制品的外观和耐腐蚀性。
正确的黄铜电镀工艺技术可以确保金属镀层的质量和均匀度,使黄铜制品更加美观和耐用。
氰化镀铜工艺介绍

氰化物镀铜技术的介绍和说明氰化物镀铜和氰化镀铜是常见的电镀铜工艺!铜:标准电极电位较正,有良好的稳定性,质地柔软、韧性好,是热和电的良好导体,铜层孔隙少、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基体金属与表面镀层的结合强度,同时也可减少整个镀层的孔隙,从而提高了镀层对基体的防护性能.在电镀生产中通常采用铜+镍+铬的组合工艺加工方法来获得有较好防腐的、装饰性良好的镀层。
目前,由于锌合金压铸件制作成本低、制作工艺较易,锌制品作用大增,锌合金压铸件用于制作饰品、拉链头、工艺品等,而锌合金压铸件无法承受酸性镀液的腐蚀,所以,人们常用氰化物镀铜作锌合金压铸件的预镀层。
这是由于铜底层保护了锌合金压铸件不受酸性镀液的腐蚀,并防止了置换镀,而使铜上的镀镍层具有较好的结合性,提高了锌合金压铸件镀层的抗蚀性能。
但是氰化物镀铜存在着毒性较大的缺点。
同时必须考虑废水和废气的处理。
一、氰化物镀铜的特点:氰化物镀铜是应用最广泛、最早的古老镀铜方法。
镀液以氰化钠作络合剂,络合铜离子,也就是铜氰络合物[铜氰络离子Cu(CN)3]2-和一定量的游离氰化物(CN—)组成,呈强碱性.氰化钠有很强的活化能力和络合能力、又是强碱型,所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特点一、这个电镀工艺的镀液有一定的去油和活化的能力;特点二、氰化物络合能力很强、槽液的阴极极化很高,所以具有优良的均镀能力和覆盖能力,能在各种金属基体上镀上结合力很好的铜层;特点三、各种杂质对镀液影响较少,工艺规范要求较宽,容易控制,基本上能适应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电镀要求。
特点四、氰化镀铜所获得的镀层表面光亮,结晶细微,孔隙率低。
容易抛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可焊性.氰化物镀铜在整个电镀工序中是一个较重要环节,因此,一个电镀技师的现场控制水平决定了产品的电镀质量。
二、氰化物镀铜的镀液成分:1。
主盐:氰化亚铜(CuCN)、是供给镀液铜离子(Cu—)的来源,配制溶液时以氰化亚铜形式加入,而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控制金属铜含量(氰化亚铜含金属铜70。
一种黄铜生产方法

一种黄铜生产方法
黄铜是由铜和锌两种金属合金化而成的,其生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铸造法:将铜和锌按照一定比例加热熔化,然后倒入模具中冷却凝固,得到所需形状的黄铜制品。
2. 粉末冶金法:将铜和锌分别研磨成粉末,然后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粉末进行压制成型,最后在高温下烧结,使粉末颗粒形成紧密的连续结构,从而得到黄铜制品。
3. 电镀法:先将铜制品进行电镀,使其表面形成一层铜层,然后将电镀铜制品与锌片进行热处理,通过扩散反应使铜层与锌片相互融合,形成黄铜制品。
4. 压力焊接法:将铜和锌两种金属板材通过高温高压下进行组合,使其表面接触并产生焊接作用,形成黄铜制品。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黄铜生产方法,具体应用方法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而异,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和材料配比来制作出不同性能和形态的黄铜制品。
电镀铜(锡)工艺

整平剂 选择性地吸附到受镀表面 抑制沉积速率
氯离子 增强添加剂的吸附
*各添加剂相互制约地起作用.
电镀层的光亮度
载体 (c) /光亮剂 (b)的机理 c c cb cb c cb
c
c
cb c
c
cb
c b
c
cb
cb cb
c
c
cb
b
b
b
b
b
b
b
载体(c)快速地吸附到所有受镀表面并均一地抑制电沉积 光亮剂(b)吸附于低电流密度区并提高沉积速率. 载体(c)和光亮剂(b)的交互作用导致产生均匀的表面光亮度
l=钛篮长度 w=钛篮宽度
f=系数
f与铜球直径有关:
直径=12mm f=2.2
直径=15mm f=2.0 直径=25mm f=1.7 直径=28mm f=1.6 直径=38mm f=1.2
磷铜阳极材料要求规格
主成份
– Cu : 99.9% min – P : 0.04-0.065%
杂质
– – – – – – Fe : 0.003%max S : 0.003%max Pb : 0.002%max Sb : 0.002%max Ni : 0.002%max As : 0.001%max
– 槽液温度
– 用CVS分析添加剂浓度 – 镀层的物理特性(延展性/抗张强度)
上述项目须定期分析,并维持在最佳范围内生产
电镀铜溶液的控制
赫尔槽试验 (Hull Cell Test)
阴极-
阳极+
赫尔槽结构示意图
A
B
1升容积 AB 119mm
267ml容积 47.6mm 101.7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电镀黄铜工艺第一节概述在第二章中已经介绍了黄铜镀层对钢帘线与橡胶粘合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阐述获得黄铜镀层的方法,即电镀黄铜工艺。
铜含量高于锌的铜锌合金通常称为黄铜,1841年就已发明了镀黄铜。
最早的镀黄铜槽液是把硫酸铜和硫酸锌转换成碳酸盐,然后再在氰化钾溶液中溶解,使用低电流密度进行电镀。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1915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成为现代的氰化电镀工艺。
1974年第三版《现代电镀》中提到,专家们“研究了在1960年之前研究过的所有不同类型镀黄铜槽液之后下结论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槽液能满意地代替氰化黄铜槽液”。
因为氰化物剧毒,人们总想摆脱它,一直在研究非氰电镀黄铜工艺。
60年代,一些欧洲国家(如前苏联、意大利等)对“两步法”(先镀铜,后镀锌,再热扩散而形成铜锌合金的方法,又称热扩散法)非氰电镀黄铜工艺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并于70年代投入了规模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从60年代末开始,曾探索过“一步法”(直接镀铜锌合金的方法)非氰电镀黄铜工艺,选用焦磷酸盐一草酸镀液体系,从实验室试验到中间试验反复进行了几年时间,先后生产了Φ0.8mm镀黄铜钢丝10余吨,捻制成7×3×0.147和3+9+9×3×O.147两种结构钢帘线用于子午线轮胎,进行了里程试验,并与氰化电镀产品对照,所得数据表明其质量与氰化法不相上下。
后来投入大生产时,仅连续运行几天时间便发现阳极钝化严重,经试验分析初步认定是镀液中派生物磷酸氢二钠过多所致,最后高达lOOg/l以上,而且很难除去。
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企图复苏焦磷酸盐一草酸电镀液,限于当时的条件,工作未能继续下去,最后不得不终止它的应用。
这种独创性的电镀黄铜工艺虽未取得最后成功,但对后人有借鉴作用。
目前,钢丝电镀黄铜工艺处于氰化法和热扩散法并存在的局面。
据国外考察,意大利几乎所有的钢帘线生产厂都采用热扩散法电镀工艺;而法国米其林公司年产18.5万吨钢帘线,则全部采用氰化法电镀工艺,只有在泰国所建的一个分厂采用热扩散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采用热扩散法的同时,仍保留了氰化法电镀工艺。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引进两步法热扩散电镀黄铜作业线至少有6条(包括单丝电镀作业线,即单根钢丝在镀槽中来回走镀多圈以达到所需的镀层厚度,线速可达200--300m/min),几乎无一例外地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调试方达基本正常。
关于氰化法和热扩散法两者的利弊,将在对两种工艺作系统阐述后再进行比较。
钢丝电镀不同于零件电镀,钢丝是在镀槽中不断前进的,俗称“走镀”。
图6--1所示,钢丝在镀槽中是曲折前进的,钢丝所遇阻力较大,限制了线速度,影响生产率,但设备比较简单;图6—2所示,钢丝在镀槽中是直线前进的,钢丝所遇阻力较小,线速度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率也随之提高,但设备比较复杂。
在设计电镀作业线时,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参数:一是dv值,即钢丝线速(m/min)与钢丝直径(mm)的乘积;二是穿线根数(n)。
DV值与n数越大,生产率便越高。
目前国外多丝电镀黄铜作业线dv值可达60,n数可达50,我国尚未达到这个水平。
·97·图表 1图6—2直线电镀装置示意图先就图6—1及图6—2所示,简述钢丝电镀过程。
电镀时,电流从直流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汇流排进入镀槽内的阳极,再从阳极进入镀液,然后从镀液到达作为阴极的钢丝,最后经阴极辊、导线、汇流排返回到直流电源的负极,构成一个回路。
在外电路(汇流排、导线、阴极辊等),电流的流动是靠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来实现的,这种凭借物质中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来完成导电过程的导体,称为第一类导体。
在电镀液中电流的流动是靠阴、阳离子的定向迁移来实现的,这种凭借阴、阳离子的定向运动来完成导电过程的导体,称第二类导体。
在任何电镀过程中,都存在这两类导体的导电作用,所有电镀的电流回路都由这两类导体共同构成,电镀槽阳极金属与阴极金属的电位差,即包括第一类导体和第二类导体在内的整个回路的电压降,称为槽电压。
在电极上是电子导电,而到了镀液就变成了离子导电。
显然,自由电子消失和出现的过程就发生在电极导体和镀液的交界面处。
当自由电子从直流电源移动到阴极(钢丝)上以后,就在阴和镀液的交界面处被镀液中的金属离子M’得到,使它成为金属原子M,并覆盖在钢丝表面,·98·即在钢丝表面镀上一层金属M,其反应式为:M++e-→M这是一个电化学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它发生在电极表面,故可称为电极反应。
又由于它是在阴极上发生的,故可称之为阴极反应。
正是由于阴极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才使得从电源流到阴极的电子和镀液中向阴极迁移过来的金属离子都有了去路,正是阴极反应实现了电子导电与离子导电的相互转化。
阳极所发生的情况与阴极相反,在外电源的作用下,阳极金属M的电子不断流入电源,即阳极金属M在极板与溶液交界的表面放出电子,这样金属M由原子变为金属离子而进入镀液,同时向阴极迁移,其反应式为:M+e-→M+这个电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它发生在阳极,故可称为阳极反应。
正是由于阳极反应的发生,使得从阳极流入电源的电子和从阳极附近迁移的金属离子有了补充的来源,也正是阳极反应实现了离子导电与电子导电的相互转化。
在实际电镀时,阴、阳两极的反应可能并不止这些,如阴极上除了金属M的沉积之外,还有H+得到电子还原为H2析出;阳极上除了金属M的溶解之外,还可能有OH—失去电子氧化成O2析出。
但不论阴、阳极上发生何种还原和氧化反应,在导电意义上都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钢丝电镀是指在含有被镀金属的盐溶液中,以钢丝为阴极,在外电源的作用下,通过电解反应,使金属或合金沉积在钢丝表面,以形成均匀、致密、结合力良好的金属层的表面处理方法。
由于钢丝电镀是一种利用电化学方法使金属电沉积的过程,为了叙述方便和便于理解,须介绍一些电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但限于篇幅,只能涉及最初步的知识。
欲进一步深入理解,还要参阅有关电镀的教科书、专著和手册。
第二节电化学基础理论知识一、电极电位(1)原电池电动势所谓原电池指的是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例如将金属锌插在ZnS04水溶液中作为一极,将金属铜插在CuS04水溶液中作为另一极,两个溶液之间用盐桥(含有饱和KCl溶液)连通,便组成一个原电池。
如果将Cu和Zn两极接通,在负载电阻不太大时,将发现外线路中有一定大小电流通过。
自由电子自发地从锌电极流出,经外线路到达铜电极,这相当于电流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
上述ZnS04、CuSO4,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称为电解质。
电解质加入水中后,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的一端呈正电性,会吸引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
作用的结果使阴阳离子从固体表面溶入水中,并且使溶入水中的阴、阳离子周围吸引着数目不等的水分子。
这个过程称为水合作用,发生水合作用的离子称为水合离子。
溶液中大量分子和离子彼此之间总是互相牵制的,每一个离子或分子的活动能力都要受到其它离子和分子的影响,使得它们都不能充分发挥各自应当发挥的作用,这就产生了离子活度的概·99·念。
所谓活度,可以认为是有效浓度。
只有在无限稀的溶液中,活度等于浓度。
再回到原电池上来,既然两极接通后,有电流从外电路流过,这说明两极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将原电池开路时两极间的电位差,称为原电池的电动势,用E表示。
(2)相对电极电位金属(电子导电相)和电解质(离子导电相)直接接触所构成的体系称为电化学电极,简称电极;有时也将此体系中的金属相称作电极。
上述铜一锌原电池中的电流便是两极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的。
为什么两极会自发地发生这种电化学反应?这与金属的电极电位有关。
任何金属在水溶液中或多或少地有些溶解,存在着下列反应:M≒M++e (6—1)当Zn置于ZnSO4溶液中,则金属相的Zn2+有逾越相界进入溶液相的趋势,溶液相中的Zn2+也有逾越相界进入金属相的趋势。
究竟哪一种趋势占优势,取决于Zn2+在这两相中的化学位的高低。
因为Zn2+在金属相中的化学位大于在溶液相中的化学位,则金属相中的Zn2+逾越相界进入溶液相的趋势占优势,即反应方程式(6—1)的正向反应占优势。
在Zn未与外电源构成通路的情况下,必定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6—1)式反应的正反速度相等,也就是Zn原子的氧化速度和还原速度相等。
这时金属相的表面带负电,而溶液带正电,分别积聚在两相的界面上,如图6—3的(a)所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电层”,它是自发建立的,故称自发离子双电层。
当Cu置于CuSO4溶液中,因为Cu2+在金属相中的化学位小于在溶液相中的化学位,则溶液相中的Cu2+逾越相界进入金属相的趋势占优势,即反应方程式(6-一1)的逆向反应占优势,这时金属相的表面带正电,而溶液带负电,这种在金属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存在大小相等,电荷符号相反的电荷层,叫双电层。
如图6—3的(b)所示。
当金属的还原能力较强,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大时,双电层较为紧密,称为“紧密双层";否则就较为分散,称为“分散双层”,图6—3的(c)所示,既有紧密双层又有分散双层.图表 2(a)(b)(c)图6—3双电层结构示意图综上所述,由于双电层的存在,就使得在金属电极与溶液界面之间产生了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叫金属的电极电位。
但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电极电位值并不是这种电位的绝对值。
因为现在还没有足够可靠的实验方法能准确地测出这种绝对值。
但可规定一个特殊的电极作·100·为参比电极,让待测电极电位的电极与这个特定的参比电极组成一个特殊的原电池,测量其开路电压(电动势),从而得到一种可以表征电极体系氧化还原能力的参数——相对电极电位。
现在国际上对电极电位通用的定义表述为;若任一电极M与标准氢电极组成一特殊原电池,此电池的电动势(开路电压,无电流通过时)E即为M电极的电极电位。
E=Φ+一Φ-式中: E--原电池的电动势,单位VΦ+—正极的电极电位,单位VΦ-—负极的电极电位,单位V(3)平衡电极电位在双电层的形成过程中,把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进入溶液的过程称为阳极过程,把溶液中水合金属离子或其它阳离子到金属上获得电子的过程称为阴极过程。
若接上外电源,则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而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这个过程称为电解。
若未接上外电源,这两个过程是可逆的,当达到动态平衡时,两过程进行的速度相等,此时既建立起物质的平衡(电荷的交换靠同种物质完成),又建立起电荷的平衡,将产生一个稳定的电极电位,这时电极的相对电极电位就称为平衡电极电位,又称为可逆电极电位,用E P表示。
在实际电镀过程中,情况往往复杂得多,在阴极上有几种离子同时放电。
显然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的物质的迁移是不平衡的,即使两过程反应速度相等,达到电荷平衡,仍是不可逆的,此时测得的电极电位称为非平衡电极电位,又称不可逆电极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