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语气词

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

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

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

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

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

“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

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

“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

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

“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

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

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

下莫强焉。”

(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

“非曰能之,愿学焉。”

(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

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

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

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

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婴论季世》

(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

(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

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8 、“哉”:

(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

叙》

(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这时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和它呼应

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例如: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9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

“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何以……为”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是无疑而问,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12、尾语气词的连用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

后面。例如: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遊褒禅山记》

“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例如: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

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

除“乎”“哉”外,“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

后。例如: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都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

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三、句首语气词

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

1 、“夫”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它经常放在句首

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

夫”,用于句首。“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韩非子问

辩》

2 、“盖”:

(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不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本纪》

(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

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

“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可以写作“维”“唯”。用于句首时,

有两种作用。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例如:

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书经洪范》

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

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扬恽《报孙会宗书》

“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经》、《诗经》中

比较常见。例如: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4、其

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

等意思。例如: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世》

四、句中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常有“者”“也”两个。

“者” 用于句中,主要表示提顿语气,在表示停顿语气的同

时,有提示下

文的作用。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左传隐公四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虚词语气词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示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表示停顿语气。例如: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

伐颛臾》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相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

例如:

君子也者,道法之宗要也。《荀子致士》

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做“发语词” 或“发声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 1、之 (1)代词: ①代人、事、物。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 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 ③调节音节,不译。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例句:马之千里者 (3)动词: 到,往,去。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以 (1)介词: 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 ②按照、依照。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凭借、依靠。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 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 ②表结果,以致于。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③因为。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 (4)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 3、于 (1)介词: ①到。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在。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 ③从。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对,向。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 ⑤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2)因为。例句: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虚词语气词

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 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 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

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 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 “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 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一、副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具体分类如下: (1)表程度: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太、比较、相当、多么 (2)表范围:全、都、总、共、总共、统统、只、只有、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尽、净、就、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切、一味、统统、唯独。 (3)表时间: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就要、马上、立刻、顿时、赶紧、终于、老(是)、总(是)、早就、起初、原先、一向、从来、偶尔、随时、忽然、永远、始终。 (4)表频率: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偶尔、又、再、还、也、屡次、经常、不断、反复、曾经、仍然 (5)表肯定、否定: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6)表语气: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大概、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却、倒、必定、或许 (7)表示情貌: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渐渐、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 3、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做定语。如:不能说“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不能说“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文言虚词中助词类语气词详解

文言虚词中助词类语气词详解 一、句首语气助词 (一)盖 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夫 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祸患常识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书·召诰》:“惟二月既望。(《书·召诰》) 二、句中语气助词 (一)者 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二)也 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三)乎 相当于“于“,表示语气的舒缓。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四)兮 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三、句末语气助词 (一)表示陈述语气 1.也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解释、肯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矣 (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曰:“泯然众人矣。”(《方仲永》) (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

20个常用虚词

20个常用虚词 常用虚词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起连接、补充、修饰等作用的词语, 在写作中使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明了、丰富多彩。下面介绍20 个常用虚词。 一、并列连词:表示并列、补充、转折关系的连词,如“而且”、“或者”、“但是”等,作文中常用来表达思想的转折或者增强逻辑 关系。 二、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如“非常”、“永远”、“尤其”等,可以增加文章的细节描述和语气的丰富度。 三、介词: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关系的词语,如“在”、“向”、“经过”等,适当运用可以调整文章的结构和语气。 四、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特定的人或物,如“他”、“她”、“它们”等,使用代词可以让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五、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和让步关系等, 如“因为”、“所以”、“如果”、“尽管”等,可以明确表达文章 中的逻辑关系。 六、形式副词:用来表示某种程度、方式或态度等,如“大约”、“慢慢地”、“幸运地”等,可以大大丰富文章的描述和修饰。 七、感叹词:用来表达情感的词语,如“哇”、“真的吗”、 “太好了”等,运用得当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强。

八、动词:用来描述事物的行为或者状态,如“走”、“跳”、“喜欢”等,在写作中运用恰当可以有效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九、数词:用来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语,如“一”、“两”、“第一”等,适当使用数词可以让文章的描述更加准确。 十、疑问词:用来引出疑问的词语,如“什么”、“哪里”、“怎么”等,运用得当可以激发文章的思考和互动。 十一、趋向副词:表示动作达到的方向或位置,如“里面”、“下去”、“向前”等,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描述文章中的场景。 十二、比较连接词:用来表示比较的关系,如“跟”、“比”、“像”等,可以丰富文章的比喻和描写。 十三、情态动词:表示某件事的可能性、必要性或者义务等,如“应该”、“可能”等,使用情态动词可以模糊或者强调文章的态度和判断。 十四、感官动词:表示感官上的反应或者行为,如“看”、“听”、“尝”等,使用感官动词可以让文章更加形象具体。 十五、关系代词:用来引导从句,并且在主句和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如“谁”、“哪个”等,使用得当可以调整文章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 十六、语气词: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或情感,如“好啊”、“不错”、“很高兴”等,使用语气词可以让文章表达更加坦率和生动。

18个虚词用法和意义

(1)连词 ①表并列,“又”、“和”或不译 ②表递进,“而且”、“并且” ③表承接,“就”、“接着”或不翻译 ④表转折,“然而”、“可是”、“却” ⑤表假设,“如果”、“假使” ⑥表因果,“因而” ⑦表修饰,“着”、“地”等,或不译 ⑧表目的,“为了”“用来” (2)代词“你的” (3)动词通“如”,如同,好像(4)复音虚词 ①而已“罢了”; ②而况“何况”; ③俄而④已而⑤既而“不久” 二、乎(1)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吗”、“呢” ②表推测语气,“吧” ③表反问语气,“吗”、“呢” ④表感叹语气,“啊”、“呀” ⑤形容词词尾,有时“地” ⑥表停顿语气, (2)介词 ①表时间,在,从; ②表对象,对,向; ③表处所,在; ④表比较,比,跟……相比

(1)人称代词 ①活用作第一人称,“我的”、“自己的”; ②用作第二人称,“您”; ③用作第三人称,“他”,“他们” (2)指示代词 ①“那”“那个”“那些”“那里”“这”、“这种”; ②“其中”“其中的” (3)副词 ①表希望、商量,“还是”; ②表祈使,一定; ③表猜测,大概; ④表反问,‘难道 (4)连词 ①选择连词,是……还是; ②假设连词,如果 (5)助词,奏足音节 (6)复音虚词①何其:多么; 四、且 (1)连词 ①表并列,“又……又……”,“一边……一边……”; ②表递进,而且,况且; ③表转折,“尚且”; ④表承接,那么; ⑤表假设,即使 (2)副词 ①暂且,姑且; ②将,将要; ③将近,大约 (3)复音虚词“且夫”再说

(1)代词,这样 (2)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3)助词,“地”“着”“……的样子”等;(4)副词,“对”“是” (5)形容词,正确,对 (6)复音虚词 ①然后,“然后”,“然后才” 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③然而,“(虽然)这样,可是……” 六、所 (1)助词 ①“所+动词”“……的” ②“为……所”,表被动 (2)名词,处所 (3)表概数,大概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用来 ②表原因,“……的原因(缘故)” 七、为 (1)动词 ①做,干 ②治理,管理 ③担任 ④成为,变成 ⑤作为,当作 ⑥以为,认为 ⑦是,算是

常用虚词列表

常用虚词例表 序号名称词性语法意义及用法实在意义例句1 之代词第三人称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结构助词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往、去 2 其代词第三人称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反问难道、岂 推测大概、也许 祈使必须、一定 3 而代词你、你的 连词并列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然后、接着 递进并且、而且 转折但是、可是、却 假设如果、假如 修饰地、的(可不译) 目的来 因果所以 结果以致 动词像、如 4 以介词表凭借或依靠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以上(下) 连词同“而”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常与“为”连用认为 5 于介词表动作涉及对象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在 表比较对象比 6 则连词承接于是、就 假设如果 转折但是、却 并列与、和 语气副词强调语气就、简直 动词表判断是 7 或代词有的人 有时 连词假设如果 副词推测语气也许

8 乃连词承接于是、就 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副词表时间才 表强调语气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表判断是 9 虽连词假设即使 转折虽然 与“然”连用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连词承接于是,就 介词表凭借凭借、依靠 表方式趁着、趁机 表原因因为 动词沿袭、继续 11 盖语气副词推测、反问大概、难道、岂 连词承接上文原来…… 助词发语词不译 12 安副词表反问语气怎么 代词表疑问那里 13 何副词表反问为什么 副词表强调多么 代词表疑问什么、哪里 14 故名词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特意、故意 连词表因果所以 15 且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表递进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如果、那么 副词时态将要 时间暂时、暂且 助词发语词同“夫” 16 莫副词表否定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同“暮” 17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啊 表疑问呢 表反问吗 18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了 表感叹啊 表祈使吧 表疑问呢 19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用来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下面是关于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而 (一)连词 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用来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副词: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 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 、具体分类如下: (1) 表程度: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 比较、相当、多么 唯独。 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 (6)表语气: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 也许、难怪、大约、大概、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 明明、恰恰、未免、只好、却、倒、必定、或许 (7)表示情貌: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渐渐、逐渐、逐步、猛 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 3、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 “目前的任务” “刚才的情况”。 时间副词不能做定语。女口:不能说“正在的事情” “立即的任务” “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女口:“今天星期天” “现在是早晨八点钟” “近来很冷”。 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不能说“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更加、越、越来越、越发、 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太、 (2)表范围:全、都、 总、共、总共、统统、只、只有、仅仅、单、光、 齐、一概、一律、尽、净、 就、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切、 一味、统统、 (3)表时间: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 正、 正在、将、将要、 就、就要、马上、立刻、顿时、赶紧、终于、老(是)、总(是) 、早就、起初、 原先、一向、从来、偶尔、随时、忽然、永远、 始终。 (4)表频率:常、常常、时常、 时时、往往、渐渐、一直、 一向、向来、 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偶尔、 又、再、还、也、屡次、经常、 不断、反 (5)表肯定、否定:必、必须、 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 不、没有、 是否、可、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精心整理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一、副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具体分类如下: (1 (2 (3(4(5(6(73、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 时间副词不能做定语。如:不能说“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 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不能说“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 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不能说“从曾经、到刚刚”。

4、“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5 概” 6 7 8 (1 (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 (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 9、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 我很高兴。(很)所有人都不能离开。(都) 我们常常忘记过去。(常常)我最喜欢画画。(最) 我们立刻出发。(立刻)他猛然回头。(猛然) 我们反正要离开的。(反正)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必须)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现代汉语词性分类(虚词) 一、副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起限制、修饰作用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具体分类如下: (1)表程度: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太、比较、相当、多么 (2)表范围:全、都、总、共、总共、统统、只、只有、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尽、净、就、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切、一味、统统、唯独。 (3)表时间: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就要、马上、立刻、顿时、赶紧、终于、老(是)、总(是)、早就、起初、原先、一向、从来、偶尔、随时、忽然、永远、始终。 (4)表频率: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偶尔、又、再、还、也、屡次、经常、不断、反复、曾经、仍然 (5)表肯定、否定: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6)表语气: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大概、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却、倒、必定、或许 (7)表示情貌: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渐渐、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 3、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

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做定语。如:不能说“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不能说“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不能说“从曾经、到刚刚”。 4、“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例如: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动) “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5、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例如: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词的组合来分辨它们的词性。例如: 我们可以说“任务特别”,也可以说“(特别)任务”,但“格外”没有这种用法。可见“特别”是形容词,“格外”是副词。又如:可以说“意见一致”,也可以说“(一致)意见”,“一概”没有这种用法。能作谓语、定语、状语,而意义不变的是形容词,不能作谓语、定语的是副词。 6、“白、怪、老、净”等,同名词组合时是形容词,同动词、形容词组合时是副词。因为在两个位置上意义是不同的。 比较下边两组词: 白布白跑一趟老朋友老说不完 怪事怪好看净水身上净是泥 7、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例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