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第五节 古汉语虚词之四连词和语气词

第五节   古汉语虚词之四连词和语气词
四、连词
(一)连词的分类
• • • • • • • • • • • • • • 1、并列关系连词 与、及、暨、并、而(译为:和、跟) 2、承接关系连词 乃、则、而、斯、即(译为:就、便、这就) 3、选择关系连词 且、若、将、如、抑、其(译为:或者、是……还是) 4、递进关系连词 且、而、尚、犹、况、而况、况乎(译为:并且、况且) 5、转折关系连词 而、然、则、抑、顾(译为:可是、只不过) 6、因果关系连词 而、因、以、故、是以、是故(译为:因此、所以、因而) 7、假设关系连词 而、若、倘、令、苟、即、诚、必、则、设、向(译为:如 果、假如)
(二)句中语气词
• 句中语气词“也”常用在主语或状语之后, 表示顿宕,即句子在此稍作停顿,以舒缓 语气。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 •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 • 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三)句末语气词
• 1、也 • “也”表示确认语气,用在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末尾, 也可以用在疑问句末尾。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人尽夫也,父一而矣,胡可比也? • 2、矣 • “矣”表示报道性的陈述语气,即把事情发展的最新阶段 作为新情况告诉他人。 •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子来几日矣? • 诺,先生休矣。 • 甚矣,汝之不惠! • “也”表示静态,是对静态事情是判断;“矣”表示动态, 是把事情的变化告诉别人。
五、语气词
• 语气词是用在句子中表示某种语气的词。 • 根据其在句子中的分布,我们把古代汉语 的语气词分为三类:句首语气词、句中语 气词、句末语气词。 • 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的句子 中常常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学习时需要 注意。

5:虚词-语气词

5:虚词-语气词

思考练习
(5)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 (6)吾属今为之虏矣。 (《《治安策》)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 十里耳。(《史记·项羽本 纪》) (9)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 耳矣。(《孟子·寡人之於 国也》) (10)文夫亦爱怜其少子 乎?(《战国策·赵策四》) (11)日夜望将军至,岂敢 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其是吾弟与?(《史·刺 客列传》) (13)求之舆?抑舆之?(《论 语·学而》) (14)子之客妄人耳,安足 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 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表现 出的态度、情绪。 表现这种态度、情绪的语 气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 说,有提顿、直陈、论断、 疑问、拟测、假设、商量、 请求、禁止、命令、赞颂、 叹息、惊讶等。 形成这些复杂语气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表达这些复 杂语气的手段也是多种多 样的。就印欧语而言,语 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 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 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 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 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 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一、句尾语气词
用在句子末尾的语气词叫 句尾语气词。句尾语气词 是古代汉语语气词的主体, 最常用的是“也”、 “矣”、 “乎”、 “哉”,其次是“已”、 “耳”、“焉”、“与”、 “邪”、“夫”、“兮” 等。 按照语气词的作用,可分 为三大类:“也”、 “矣”、“已”、“耳”、 “焉”是陈述语气词, “乎"、"与"、"邪"是疑问 语气词,"哉"、"夫"、 一个语气词只能表示一种 特定的语气,即单功能。 同一个语气词能够用在不 同的句子类型中,并不是 那个语气词能够表示多 种语气,而是因为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句子语气往往 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 这就为语气词出现在不同 的句型中和合用提供了需 要和条件,而各个语气词 在不同的分布中或合用中 依旧表示原有的语气。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词类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词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2类词性总结备考期中!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 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古代汉语语气词可分为四类:(1)肯定语气词,(2)疑问语气词,(3)祈使语气词,(4)感叹语气词。

一、肯定语气词肯定语气词有“也”“矣”“已”“而已”“耳”“尔”“而”“焉(然)”“旃”“夫”“者”“云”。

1、也“也”字作为语气词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和《尚书》,最早见于《诗经》。

“也”有两个,一个出现在句中,一个出现在句末。

出现在句末的“也”最初并不是语气词,而是一个判断词,在《论语》《左传》等文献中“也”与表示判断的动词“为”分布互补,即用“也”的判断句不用“为”,用“为”的判断句不用“也”。

由于句末的“也”原本是判断词,所以它变成语气词之后就表示确认论断语气,带“也”字的句子都是表示静态的确认论断或说明。

出现在句中的“也”标记它前面的成分是一个语用上的话题,或是一个不自足的分句。

句末的“也”由于是从判断词演变而来,所以当“也”与其它语气词连用的时候,它总是分布在最前边。

2、矣“矣”祗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倒装句例外),表示肯定语气,同时还是实现体的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成为事实或推定将成为事实,一般情况下都可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出现在句子末尾的“了”)。

“矣”与“也”一样,也可以出现在疑问句、祈使句及感叹句中,但是它仍表示本身固有的意义。

“矣”与其它语气词连用,也仍表示它固有的意义,位置在“也”“已”之后,在其它语气词之前。

3、已“已”本是动词,“完毕”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时期就虚化成语气词,《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比较常见。

表示确信无疑的肯定语气,同时也是实现体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经成为事实,可以翻译成“了”。

“已”与“矣”相比较,有三点差异:其一,“已”表示确信的语气比“矣”要强,而“矣”表示实现的意义更为显著。

其二,“已”更多的是出现在人物话语当中,“矣”则没有这种倾向。

其三,“已”不能用于推定所述事件将成为事实。

由于“已”更主要的是表示确信的语气,所以它常与“也”连用,它的后面还可以再加“矣”。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语言中没有具体意义,但在语句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或者用来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关系等功能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相对较多,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用法。

本文将对古代虚词的种类、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虚词的种类1.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的词,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调整语气或者表达感情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吗、呢、罢、乎、矣、哉、耳、也、兮、矣”等。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微草堂笔记》)“而心中徘徊矣!”(《庄子·逍遥游》)2. 关联词关联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或者句子的词,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折、对比等。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关联词有“之、于、乃、者、所以、其、而、以、乎、则”等。

例如:“李白作诗,善庆‘天门中断楚江开’,伯量‘宝剑霍霍向湖心’,……”(《文心雕龙·后序》)“一言而不合,懭然而归。

”(《庄子·齐物论》)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法成分、功能和作用的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的、之、乎、者、所、所以、以、以及、尔、也、啻”等。

例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卷耳》)“我且偷生,生发不禁。

”(《后赤壁赋》)4. 离合词离合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来表示句子疑问、否定、感叹等语气的词语。

常见的离合词有“未、仍、故、却、邈、荏、恶、庶、麋、亦”等。

例如:“我视其人,未有不喜者。

”(《韩非子·解老》)“将登华屋,故暂盘桓。

”(《吕氏春秋》)以上就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种类,这些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经常出现,了解这些虚词的种类及用法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赏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仅有语气词用来表示语气,还有关联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功能和作用,离合词用来表示语气的疑问、否定、感叹等。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③ “也”用于复句最后一个分句 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 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 路也。 《孟子· 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 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 非子· 初见秦》

⑤ 用于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 祈使等语气。例如: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 隐 公元年》(表命令) (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史记· 项羽本纪》 (表禁止)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 “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 《桃花源记》(表祈使)

“矣”的用法:
①用在叙述句句尾。例如: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 鸿门
宴》)
②用在复句中的后一分句末尾。
例如: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 宣 公二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 语· 宪问》
③用在描写句句尾: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陈涉世家》 今老矣。《左传· 僖公三十年》 甚矣,汝之不惠!
1.

“也”用于判断句,帮助谓语 进行判断。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 涉世家》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 通江水也。 《巫山、巫峡》
② “也”用于叙述句,表示对 所述情况深信不疑。例如: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王子坊》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 与“哉”的语气相近的还有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感叹, 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 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如: 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 君不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xx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庄子·田子方》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

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诺。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xxxx》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耳”:是“而已”的合音。

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

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

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6、“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译为“吗”。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2)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

)译为“呢”。

(3)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

)可译为“呢”。

(4)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

)可译为“吗”或“呢”。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xx日不悛,其能久乎?《xx论季世》(5)“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

“乎”仍是疑问语气。

(6)用于祈使句尾。

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

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天乎!吾无罪!《史记·xx本纪》8、“哉”:(1)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2)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这时一般需要疑问代词或“岂”字和它呼应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

译为“啊”。

例如: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9、“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何以……为”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是无疑而问,例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xx》12、尾语气词的连用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可以连用,最常见的是“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面。

例如: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遊褒禅山记》“乎”和“哉”也常连用,“哉”只能放在“乎”的后面。

例如: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连用的语气词,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最后是“乎”的句子重点在询问,最后是“哉”的句子重点在感叹。

除“乎”“哉”外,“矣”“已”“与”“邪”“夫”等,也可以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三个语气词有时也可以连起来用,最常见的是“哉”放在另外两个语气词之后。

例如:吾罪也乎哉!《xx·襄公二十五年》三个语气词连用,感情色彩一般都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三、句首语气词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

1、“夫”“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

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例如:夫xx,难测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2、“盖”:(1)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不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史记·孝文本纪》(2)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唯(惟、维)”“惟”字用作句首、句中语气词时,可以写作“维”“唯”。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

一种作用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

例如:惟辟(国君)作福,惟辟作威。

《书经·洪范》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xx坐》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扬恽《报孙会宗书》“惟”字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书经》、《诗经》中比较常见。

例如: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xx》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4、其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

例如:xx为xx矣。

《xx·xx论季世》四、句中语气词常有“者”“也”两个。

“者”用于句中,主要表示提顿语气,在表示停顿语气的同时,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例如:xx者,xx良将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

《xx隐公四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任》不者,xx且为所虏。

也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示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表示停顿语气。

例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句中“也”字还常和“者”字相结合,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语的作用。

例如:君子也者,道法之宗要也。

《荀子·致士》二、词头、词尾古代汉语有些虚字,古人一般把它叫做“发语词”或“发声词”,现代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做“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叫作“词头”、“词尾”。

可以肯定的词头主要是一个“有”字,可以肯定的词尾是“然、如、xx、若”。

还有“其、言、于、薄”四字,在《诗经》中用例很多,散文中却很少看到,也被看作词头,暂难作出定论。

下面分别作些介绍:(一)有“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例如: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於有殷。

《书经·召诰》朝代名词前面加“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有唐”、“有明”等。

“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

例如: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皋xx谟》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

例如:不我以归,忧心有仲。

《诗经·邶风·撀鼓》(二)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

例如: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北风其凉,雨雪其滂。

《诗经·邶风·北风》(三)言,于,薄“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诗经·召南·草蟲》(四)然、如、xx、若“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

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

“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

例如:天下xx如也。

《史记·xx列传》子路率尔而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