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理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关系理论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关系理论期末复习材料

考试体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

国外公共关系理论学派的新发展

第一节国外公共关系理论现状

一、国外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现状

? 1.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开始于Ivy Lee的职业运作。

? 2.公共关系的理论尝试,开始于Edward Bernays于1923年出版的《形塑公众舆论》一书。

? 3.公共关系的正式教育,开始于伯内斯于1923年在纽约大学的商业与金融学院的新闻系讲授的《企业关系》(Business relations)课程,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公共关系教育的肇始。

? 4.国际上关于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大规模,开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

二、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5年以前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75-1989年间的系统展开阶段。

?第三阶段,1990-1995年间理论研究发展的“井喷”阶段。

?第四阶段,世纪之交的繁荣阶段。

第二节美国公共关系理论流派

1976年,哈罗博士的“无所不包”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项与众不同的管理职能,它帮助建立和维持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沟通、理解、认可与合作的纽带;涉及到对有关问题或议题的管理;帮助领导层保持对公众舆论的了解及做出适当反映;界定并强调领导层对公众利益所负的责任;帮助领导层适应并有效地利用变革,发挥出预警的职能以助于预测发展趋势;以前期调研和有效的、符合职业规范的沟通为其主要手段。

黄懿慧博士关于美国公共关系理论流派的观点:

1. 传播管理学派(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2. 语艺修辞学派(Rhetorical Perspective)

3. 整合营销传播学派(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第三节格鲁尼格夫妇对于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出版著作:

?《管理公共关系》(1984 )

?《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1992)

?《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经理人指南》(1995)

?《卓越公共关系与高效的组织——来自美、英、加三国的研究》(2002)

?《女性与公共关系》(2001 )

组织与公众间良好关系的特征:

?互相控制

?信任度

?关系满意度

?相互承诺或义务

?目标达成

1. 主要观点: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

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即:社会组织出于自身和相关公众的利益考虑,出于对公众舆论的关注与回应,借助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手段,寻求在公开、平等、坦诚的基础上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与相关公众建立一种具有互相控制、信任、关系满意度和相互承诺或义务四项指标和特征的良好关系,获得组织自身发展所需的社会支持,从而达到管理上的有效性。

2. 传播管理概念的提出

从系统论和组织、特别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高举传播管理的大旗,厘清了公共关系自身的学术身份和学科正统性问题,丰富和奠定了公共关系的学科地位,并为进一步解决组织中公关部门的价值及合理性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3. 公共关系操作模式的提出

1)新闻代理/ Press agentry or Publicity

组织为形成对己有利的舆论而进行的宣传活动,一般以大众媒介为载体。

代表人物:Phineas T. Barnum 抚养过华盛顿的160岁女黑奴

代表事件:Barnum 推广其马戏团案例运用不同笔名为报纸写来

信,引起公众的关注和争议,借机提升马团的知名度并渔利

开始时间:1830年代把公关等同于对己有利的宣传

沟通方式:单向不以调研为基础一切方法为最终目的服务

往往是不顾事实地夸大、扭曲、欺骗的宣传(Propaganda)

目的:宣传(Propaganda)仅凭直觉或感觉行事

基本理念:凡宣传皆好事There’s no such thing as bad publicity.

(学者称)公众被愚弄

2)公众信息/ Public information

通过大众媒介及新闻信、宣传册或直复邮件向公众传递相对客观的信息。

代表人物:Ivy Lee 美国公关之父

代表事件:扒粪运动后美国企业的公关策略

开始时间:1900年代

沟通方式:单向没有来自公众的意见反馈渠道但以事实为基础。

目的:传递信息(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新闻发布角色

不为劝服只为客观传递信息

基本理念:1、Publics be informed. 公众应被告知

人是理性的,如果他们得到完整和准确的信息,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公关人员好比是运用事实在公众舆论法庭里为组织辩护的“律师”。

3)双向不对等/ Two-way asymmetrical

定义:是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在对公众态度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的基础上,促使公众接受组织的观点并采取支持组织的行为的

公关策略。

代表人物:Edward L. Bernays

代表事件:美国政府二战期间的国内战争动员策略

开始时间:二战前后没有调研的公关是可耻的中国策划人现象

沟通方式:双向以对公众的科学调研为基础,采取最能劝服公众、

并使其产生组织期望行为的公关策略,而组织本身不做调整。

目的:科学性劝服(Scientific persuasion)

基本理念:公众被有限地尊重和利用

Ivy Lee原则宣言:这不是一个秘密的宣传机构,我们的一切都是公开的,我们的目标是提

供新闻。这也不是一个广告机构,如果您认为我们提供的资料有广告的嫌疑,请不要使用它。我们的事实是准确的。只要您提出,任何方面的详尽信息会随时提供,我们也欢迎您对其中的事实进行核实。……总之,我们的宗旨是:代表企业和公用机构,开诚布公地向新闻界和美国公众提供任何他们感兴趣和有价值的即时、准确的信息。……我会随时服务于您,为您获得更准确的相关信息提供方便。

佩奇(Arthur Page)原则:一个民主国家的所有组织均因来自公众的允诺而生,因公众的支持而存。因此,把有关自身行为的信息公之于众是组织义不容辞的一项义务。

4)双向对等/ Two-way symmetrical

定义:组织与公众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沟通达成符合

双方利益、互信和互利局面的公关策略。

代表人物:James E. Grunig

代表事件:强生公司泰诺药品危机处理事件

开始时间:20世纪60、70年代了解对方使中国申奥成功

沟通方式:双向通过互相理解和对话解决相互间的冲突或议题

来自公众的信息被用来修正组织自身的目标、政策和行为方式

目的:形成相互理解和双赢互赖的利益共同体

基本理念:公众被尊重为最有效、最理想公关模式

第四节传播管理学派与关系管理的新发展

一、Grunig卓越公共关系的十大原则(国际环境中的公共关系实践):

? 1. 公共关系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必须有一席之地

? 2. 公共关系在组织的权力结构中存在或有组织最高层直接报告的权力

? 3. 运用整合性的公共关系功能

? 4.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独立于组织的其他管理职能

? 5. 公关部门由管理人员而非技术人员负责

? 6. 运用双向对等的公关模式

?7. 公关部门拥有从事管理角色和双向对等公关模式的知识素养

?8. 组织的内部沟通也采取双向对等的模式

?9. 公关人员的组成具有多元结构(男女性别与种族)

?10. 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公共关系的角色

?(1)Communication technician

?(2)Communication manager

?A、Expert prescriber

?B、Communication facilitator

?C、Problem-solving process facilitator

?(3)The media-relations role

?(4)The communication liaison role

第五节公共关系与语艺修辞学派

一、作为学派的语艺修辞:

?语艺修辞学派认为:公共关系是「企业公共语艺」(corporate public rhetoric)的实践者,公关人员的主要功能是要解决组织的语艺、修辞与形象问题。换言之,组织与

其公众间的公关作业可视为是一个「企业人」与其它公众间语艺活动的总和。

?如此,组织、公众、语艺、倡导(advocacy)与议题等元素的组合,似乎可以涵盖语艺学派对公共关系的界定。

?语艺修辞学派: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话语的“修辞者”,口号、标语、宣传、公共演说等所有与符号生产有关的业务都是公关人员的职责,公关人员通过对有关“意义、想法、理念、意识形态或特定视角”的评估与研究工作,进而塑造某种“符号、文字或某种意识形态”,目的是“倡导组织的立场,并影响或说服公众的想法、意见与行为”。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公关从业人员是代表客户出现在公众舆论“法庭”上的“律师”和“辩护者”。

第六节公共关系与批判学派

批判研究与其说是一个系统的学派,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分散的学术思潮的集合体,它实际上是对众多具有社会批判意向的公共关系研究类别的总称。它不仅仅意味着那些包含负面评价的研究,还包括:

?(1)挑战领域内现有假说的研究;

?(2)改变了该领域原有研究范围并促成了“范式转型”的研究;

?(3)批判领域内现有政策或实践状况的研究;

?(4)任何从批判理论那里获得具体灵感的研究。

第二章公共关系伦理、相关法律和社会责任理论

第一节公共关系宣传与信息传播法规

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就下列情况不得立法﹕建立宗教或禁止自由信教﹔限制言论或出版自由﹔人民和平集会或为使冤屈得以昭雪而向政府和平请愿的权利。

二、院外游说Lobby & Lobbyist

1. 概况:十七世纪出现在英国,在美国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格兰特任总统期间。游说一词在英文中本指门廊(Lobby),这是因为早期的游说者常常在议会的门廊里拉住议员,迫使他们倾听自己的观点、请求,有时甚至贿赂他们。因而这些人被称作“门廊上的说客(Lobbyist)”,游说因此而得名。美国1946年通过专门的Federal Registration of Lobbying Act,现有12,000个团体注册成为合法的游说组织。

2. 定义:是指个人或组织围绕某个公共政策或议题而展开的、以影响立法者或政府官员的决策行为为目的的行为。同时也是公共关系中处理政府关系的重要手段。

3. 要素:

? A. 针对的是公共政策方面的问题;

? B. 目标是对公共政策的制订施加影响。

4. 形式:

? A. 直接游说:直接对立法者、政府官员或雇员展开。

? B. 间接游说:通过第三方(包括广大选民和对立法者或政府官员有较大的私人或政治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对相关者施加压力和影响。

5. 管理方式:A. 登记制度;B. 报告制度。

三、中国现状

?记者与红包

?企业言论的限制与无序(企业言论的寡头霸权与舆论的不平衡)

?相关法律的缺失

第二节公共关系职业化与伦理

一、公关职业者应具备的素养:

? A. A broad liberal education(基本知识与素养);

? B. Communication skills(基本技能);

? C. Knowledge needed for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专业知识与素养);

? D. Knowledge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which the PR person works(行业背景知识与策略取舍);

? E. Practical experience(阅历与储备).

二、公共关系的专业组织:PRSA 1947;IABC 1970;IPRA 1955;IPR 1948;CIPRA 1991。第三节新闻“炒作”的法律考量

一、我国的新闻“炒作”

? 1. 新闻消息的“制作工艺”——“好莱坞”化

? 2. 新闻代理的“中国版”

? 3. 走“黄色新闻”路线——抢占版面、耸人听闻、大事声张、追求“出奇”

? 4. 对新闻策划的片面、歪曲的理解

? 5. 正确把握“炒作”与正当宣传之间的界限

二、法律考量:《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

三、责任考量:

? 1. 企业对于公众的承诺

? 2. 企业作为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

? 3. 对于“炒作”所造成后果的承担

第四节公共关系与社会责任理论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出现

CSR 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公关史上的“扒粪运动”时期,其两大奠基性原则:

? A. The charity principle

? B. The stewardship/trustee principle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CSR means that a corporation should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any of its actions that affect people, their communiti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t implies that negative business impacts on people and society should be acknowledged and corrected.

A. 出于自愿去接受约束;

B. 责任是广泛的。

三、社会责任的类型:

经济的责任

法律的责任

道德的责任

自发的(Discretionary)责任

四、公关的出发点与归宿及对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贡献:

?协调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双向对等沟通策略;

?决策参与和boundary spinner role;

?Issues Mgmt. and PR consultancy.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研究

第一节国外公众的一般组成及特点

一、社会组织与外界的关联类型

? A、授予型关联(Enabling linkages)

? B、规范型关联(Normative linkages)

? C、功能型关联(Functional linkages)

? D、潜在型关联(Diffused linkages)

二、公众的概念及一般分类

? 1. 公众的概念:指影响到社会组织、及受到组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 2. 公众的特点:

?面临一个相类似的问题;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组织起来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行动。

3. 分类:

A)见上图;

B)All-issue publics, Apathetic(漠视)publics, Single-issue publics and Hot-issue publics. (1992 P139)

C)Nonpublic, latent public, aware public and active public.

?第二节公众情境理论和公众的分类

1.Grunig’s situati onal theory of publics:

判断某一情境中公众的四个独立变量:

1)对问题的认知程度(Problem recognition):除非意识到某一问题的存在并认为有必要采取一定的行动以改变这一情境,否则,人们一般不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去考虑所要采取的行动。因此,是否知道相关方面的信息,是决定人们的沟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主观上存在的、构成“公众情境理论”的两个因变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a.积极的沟通行为——信息搜寻(Information seeking):即围绕某一具体的议

题,积极地、有计划地从外部环境中搜集相关讯息的行为。

b.消极的沟通行为——信息偶遇(Information processing):即在接触信息

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或碰到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讯息的行为。

2)受限制程度(Constraint recognition):在围绕某一问题的情境中,人们认识

到的限制其采取针对性行动的局限和障碍的高低程度,这限制了他们计划并做出相关应对行动的自由度和能力。如果人们觉得自己对特定情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无能为力,那么,他们所知道的相关信息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3)受牵涉程度(Level of involvement):即人们与相关问题与情境的牵连程度。

牵连程度越高,会使人们对问题的认知程度也越高,而受限制程度就越低。

4)参照标准的存在与否(Presence of referent criterion):即以前对类似情境的解决办法,对于后续相关情境解决思路的影响程度。

B、不同情境下的八种公众属性

2. 激进行动主义者(Activist)

?1)定义: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人组成的群体,运用包括教育、妥协、劝服、压力策略或暴力等在内的手段,以对其他公众或群体施加影响。

?2)所采取的行动策略(依据出现的频率顺序):联系大众媒介(非正式的接触、发布新闻稿件或召开记者招待会)、针对立法者或公众的信件及电话攻势、游说、公共论坛、请愿示威、诉讼、专题活动(比如:大型市民游说日)、公共教育(通过巡游历史遗迹、出版地图、演讲等)、设置警戒线、抵制行动、静坐示威等。

第四节有关公众的其它理论(略)

第五节我国公众及行动主义的一般状况和特点

一、公众面貌的新变化

?第一,公众本身在利益诉求和特点等方面更加多元与复杂;

?第二,公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

?第三,公众的影响力得到空前提升,特别是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步形

成,公众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其影响程度日益增强;

?第四,公众对组织施加影响的范围和方式也更加广泛。

二、两极化的态势

?要么忍字当先,要么暴虐不羁(古有“抬棺游街”,今有“告状专业户”)

?具体表现:和为贵”;不受理性控制的、盲目的、破坏性的,而且也常常是没有游戏规则的。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研究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定义、特点与类型

1.组织与社会组织

1)组织:是指具有特定排列顺序和内部关系的、并具特定功能的细胞结构体系。(黑P2)

A、机械隐喻

B、生态系统隐喻

2)社会组织:

A、定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交往而形

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

的有机整体。(公管P41)

B、组织的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和领域(公管P47)

2.社会组织的含义、属性

1)社会组织的含义:

A、作为实体(Entity):为达到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的一群人;

B、作为过程(Process):构造或安排组织中各组成部分的活动过程。

2)社会组织的属性或共性:(公管P41)

A、组织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定行为关系的集合;

B、组织有着某种特定的目标;

C、组织有一定的结构和行为方式;

D、组织有其内在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并非自发形成,而是有意养成的,

最终系统化为组织文化;

E、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有机发展。

3.组织类型

1)按是否以私人利益最大化和盈利为目标,分为:(公管P42-43)

A、私人组织:

B、公共组织:(广义)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

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又包括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专指国家机关组织。

C、第三部门组织:公共程度介于私人与公共组织之间,如收费的服务机构、私

人的非盈利性组织,既区别于私人组织、又不同于纯粹公共组织的组织。

2)按是否具有竞争性,分为:A、竞争性组织,B、非竞争性组织。

3)按规模大小,分为:大、中、小型组织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要素、功能与社会价值

1.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

1)社会结构(实体构件)

2)参与者——社会行动者(主体构件)

3)目标(基础构件)

4)技术(行为构件)

5)环境(对象构件)

2.社会组织的功能

1)是人们改造自身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因为现今的社会都被组织化了;

2)追求经济或社会效益;

3)汇集、转换和释放能量;

4)提供合乎社会秩序要求的制度化示范机制,规范个人及群体行为;

5)维系和协调社会关系。

3、组织的社会价值

1)持续性;2)可靠性;3)可控性。

第三节公共关系与组织传播管理

1. 作为组织管理子系统的公共关系职能:

从组织管理及战略管理的高度,以管理的有效性和组织绩效为出发点,运用积极、主动、持续和富有成效的沟通、传播为手段,获得组织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信息、资金、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与组织的总目标相比,日常沟通、与公众关系的建立只是手段和第二位的东西,基于沟通与传播所获得的管理上的有效性和最终绩效才是组织公共关系的最终目的和追求。

在管理职能方面,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对公众舆论的关注与回应,越来越成为与一个组织的财务、人事、生产管理等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的业务活动,通过优效的公关运作,一个组织可以与它的相关公众建立一种具有互相控制、信任、关系满意和关系承诺四项指标和特征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能够使一个组织减少来自压力公众的干扰,更为有效地达到目标,具有良好的绩效。进而在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体系中发挥出战略管理的功能。

2. 公共关系的核心理念是,社会组织出于自身和相关公众的利益考虑,借助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手段,寻求在公开、平等、坦诚的基础上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获得组织自身发展所需的社会支持,从而达到管理上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公关主体时时关注公众意见的互动过程,在这个组织与其公众互动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达成彼此满意的持续性双赢局面。

3. 影响一个组织的公共关系运作及其有效性的因素(卓越研究)

A、外部环境的竞争程度及不确定性程度;

B、组织高层管理者的意识形态;

C、组织的开放性程度;

D、组织结构;

E、组织文化;

F、组织内部的权力与控制;

G、公共关系人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H、公共关系人员的多样性程度;

I、公众的激进程度及其策略。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工作内容——沟通与传播管理

第一节组织传播及其特点与类型

1. 组织传播的界定: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着相应的组织目标,组织成员之间和组织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和管理效能的活动。它包括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整体传播,但又不是这些传播类型的简单叠加。

2. 组织中传播的功能:

?告知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规范功能:regulatory function

?说服功能:persuasive function

?整合功能:integrative function

3. 对外传播的方式、内容

?1)Communication audits

?2)媒介监测与媒介监测报告:媒介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关于公关政策或计划之原因与结果方面的信息。回答的问题主要是:发生了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3)媒介关系ABC

?接受采访

?开列媒体及核心媒体名单

?新闻发布会

?媒介监测

?撰写新闻稿及获得媒介报道

?日常与媒介及记者的联络

?准备新闻夹

第六章公共关系的价值——效果评估

第一节评估与公关评估

一、评估

?广义:是指评估主体对评估客体的价值大小或高低的评价、判断、预测的活动,是人们认识、把握某些事物或某些活动的价值的行为。而价值则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

?狭义:是指在一定的时限内,根据一定的标准尽可能系统地、有目的地,对实施过程中或已完成的项目、计划或政策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进行判定和评价,并以此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

二、公共关系评估的概念

?公关评估是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公关活动进行总体估量与评价,并进而提高公关效率和有效性的过程。公关评估既是某一项公关活动过程的终结,也是下一次公关活动的开始。

三、公关评估的含义:

?1)方案评估:仅对公关活动方案的科学性、合目的性和适宜性等因素进行的评估。

?2)过程评估:亦称执行评估,是对公关执行全过程的评估用以回答项目的操作、执行以及服务送达情况的评估。

?3)影响评估:用以回答项目结果以及项目意图改变的结果的、对公关活动及项目最终效果的评估。

?4)综合评估:是对包括项目目标、设计、执行、影响和功效在内的项目总体评估。第二节公关评估的类型与指标体系

一、公关评估的类型

? 1. 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

? 2. 自我内部评估与外部专家评估

? 3. 前(预)评估、中期评估与后评估

第三节公关评估的要素与方法

一、公关评估的要素

1. 评估主体

?1)相关管理决策人员和执行者

?2)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

?3)公关活动的目标公众

2. 评估客体,即公关评估的对象,包括:1)方案;2)执行力;3)最终效果。

二、公关评估的方法

? 1. 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关方案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然后评估项目效果

和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 2. 专家评估法: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审定有关方案的各种事实性数据,进行实地考察,评定项目执行的效果,并撰写评估报告的方法。

? 3. 目标群体评估法:由公关项目的目标群体(公众)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公关项目的个人理解来评定公关效果。这种方法往往需要通过抽样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查的规模和程度。

? 4. 执行群体评估法:是由公关项目执行人员对项目的影响和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估。

? 5. 客户评估法:由处于公关主体地位的社会组织或组织的领导和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公关项目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

? 6. 同行评估法(同行评议)

第七章议题管理与公共事务

第一节议题管理的概念与产生背景

一、概念:

? 1. 什么是议题?

?1)议题指的是在事实、价值观或政策等方面争论性的问题。

?Fact: whether oil companies control the supply of oil and create shortages?

?V alue: what are the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Policy: whether corporations should be required to use scrubbers to minimize emissions of sulfur dioxide?

?2)议题指的是亟需做出应对决策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 2. 什么是议题管理?

?1)议题管理是一种理解、动员、协调的能力,它动用所有战略性的和政策规划方面的职能,以及所有的公共事务/公共关系技术,来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实质性地参与那些影响到个人与组织命运的公共政策制订的过程中去。

?2)议题管理是一种行动导向的管理职能,它通过找出那些可能影响到组织的潜在或即将出现的(立法性的、管制性的、政治性的和社会性的)议题,并动用和协调组织的各种资源,对此类议题的发展演化施加战略性影响。其目标是为了组织的利益来影响公共政策。

第二节议题管理的程序与方法

一、步骤:

? 1. 议题确认(Identification)

? 2. 议题分析

? 3. 选取(扭转局面的)战略(Issue change strategy options)

? 4. 实施

? 5. 结果评估

第三节公共事务及其内容

一、概念:

? 1. 公共事务是一种管理职能,它负责检视一个组织的外部环境,或者一个企业的非商业环境,并采取有效而适当的应对性管理措施。它主要涵盖政府关系方面的事务,还涉及到公共政策、公众情绪、议题管理、社区关系和慈善等领域的工作。

?在广义上,它与公共关系是同义词;

?在狭义上,它特指政府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它指的是一个组织的所有外部的、非商业性的活动。

二、公共事务的工具和技术:

?包括了所有为实现组织的非市场(Non-market)目标及战略而设计和推出的活动、职能、实践、过程和策略等。

?游说、环境监测与扫描、草根运动、战略结盟,以及影响司法的方式等。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及答案6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第六套) 一、单项选择题 1.礼节和程序两个方面构成了()。 A.礼貌B.修养C.秩序D.礼仪 2.公共关系通过向社会灌输强烈的环境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增进社会交往、促使团体 合作等活动来促使社会行为得到()。 A.协调B.认可C.了解D.理解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公共关系的()。 A.目标B.追求C.宗旨D.方向 4.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 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A.优势B.主要C.特别D.旺盛 5.“两级传播论”认为:信息的传递是按照()的模式进行的。 A.“意见领袖——媒介——受众”B.“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C.“意见领袖——受众——媒介”D.“受众——媒介——意见领袖” 6.将人口总体顺序编号,用等距法,每隔一定间隔抽出一人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 A.间隔随机抽样B.分层随机抽样C.分区多级随机抽样D.分层异比抽样7.创造舆论,告知公众是公关()最基本的功能。 A.影响B.舆论C.传播D.协调 8.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关()是公关人员必须掌握并娴熟运用的人际传播技能。 A.公众传播B.团体传播C.群体传播D.礼仪 9.在公共关系公司的类型中,按业务内部划分:为特定行业提供公共关系服务的公司是()。 A.专项业务服务公司B.专门业务服务公司 C.综合服务咨询公司D.独立型公共关系公司 10.划分()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是制定公共关系临时对策、周期性政策和稳 定策略的依据。 A.长期B.临时C.短期D.暂时 11.CI手册是一本阐述企业CI战略基本观点与具体作业规范的()。 A.目录B.指导书C.索引D.语录 12.从()传达的角度来看,信息量过大,刺激过度就容易造成公众厌烦情绪,则会产 生逆反心理。 A.信息B.消息C.材料D.舆论 13.在大众传播中越突出某一事件,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就会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 地议论这一话题,这便是“()”。 A.社会设置B.技术设置C.经济设置D.议题设置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

公共关系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上相当数量的公众所持有的共同意见、态度,指的是()。 A.时尚 B.价值观 C.舆论 D.性格 2.提出“5W传播模式”的美国传播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香农 C.布雷多克 D.麦库姆斯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将公众划分为()。 A.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 B.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 C.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为公众 D.受欢迎的公众,不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 4.在组织形象地位的测定中,属于最佳公共关系状态的是()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C.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5.在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A.标准字 B.标志 C.标准色 D.企业选型 6.在充分搜集、研究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列出演讲提纲,并且演讲时按照提纲进行演讲的是()。 A.宣读演讲 B.提纲式演讲 C.即兴演讲 D.背诵演讲 7.在公关传播中运用“名流公关”的作法,主要是想发挥舆论的()。 A、制约作用

B、监督作用 C、鼓动作用 D、指导作用 8.“我选择,我喜欢”属于()。 A.观念广告 B.实例广告 C.信誉广告 D.响应广告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正确的,将它们全部选出并把它们的标号写在后面的答题纸上,错选或未选全匀不给分。) 1.现代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C.传播手段和通讯技术D.尊重人的需要和情感经营 2.组织凝聚力主要表现为( )。 A.员工的满意度 B.员工的归属感 C.组织内部的价值观 D.组织内部的世界观 3.新闻稿的写作基本要求是( )。 A.主题突出 B.内容丰富 C.简明扼要 D.生动活泼 4.“公共关系就是百分之九十靠自己做得好”这句话意味着( )。 A.要以实际行动获取公众的了解和好评 B.在扎实的服务基础上搞好宣传建立形象 C.行动比空谈更有力 D.公关不必使用任何宣传手段 5.有些学者将手势分为( )。 A.固定手势 B.指示手势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题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题(2014年6月) 一、判断题(共计20分。每题1分,在答题纸的题号后选出正确答案。) 1.公共关系学所说的公众,特指与具体社会组织有利益关系或利害关系的人或人的群体。A A.正确 B.错误 2.公共关系学所说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的各种组织机构,比如企业、学校等,公共关系学就是研究各种组织行为的学 科。B A.正确 B .错误 3.公共关系在美国产生时,主要在两个领域滋长。一是在政治领域,二是在工商业领域。A A.正确 B.错误 4.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其本质的规定性是组织的形象管理。因此,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社会组织形象管理 的学问。A A.正确 B.错误 5.社会组织形象简称组织形象,是指组织的建筑物、活动场所等显示的面貌。B A. 正确 B. 错误 6.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评价组织形象的基本量化方法。B A. 正确 B. 错误 7.对组织形象进行定性研究的一般思路就是对组织内在精神品质、外观面貌、行为风格三个方面的构成因素进行比较 分析。A A. 正确 B. 错误 8.传播意为广泛散布,本质上指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移动和变化。A A.正确B.错误 9.按照公共关系管理的理念,社会组织自觉维护公众利益越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就越高大。A A. 正确 B. 错误 10.新闻宣传的核心要求是新奇性。B A. 正确B. 错误 11.新闻稿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就是打乱新闻事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把最能吸引人注意的事情编成简短的内容放 在前面,细节性的介绍放在后面。A A. 正确 B. 错误 12.知晓层次的传播目的在于扩大知晓公众的数量,提高知名度;所以在公关实践中也可以通过制造社会新闻、甚至 是反面新闻来达到这一目的。 A A. 正确 B. 错误 13.政府公共关系管理要始终围绕政府重要领导人的形象建设问题开展活动。B A.正确B.错误 14.吻手礼主要流行于欧美国家,一般是男子见到未婚女子时,先垂手立正致意,然后用右手或双手捧起女士的右手, 俯首以微闭的嘴唇象征性地轻吻一下其手背或手指。A A.正确B.错误 15.展览会是一种综合的传播方式,基本的传播手段是利用实物和图像,其综合性也就是实际物品和图像的综合应用。 B A.正确B.错误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礼俗,比如,不能穿鞋进入清真寺,不带棍棒进入蒙古包等。A A.正确B.错误 17.调查,即调查研究,分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两个步骤。A A.正确B.错误 18.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灵活多样,团队结构的特点是打破部门界限,把决策权下放到工作团队队员手中,对员工的 要求比较高,既有专业背景,又要有复合型的多方面素养。 A A.正确B.错误 19.刺激、学习理论就是采用一些诱惑性的办法,以推动人们自觉学习。 B A.正确 B.错误 20.在公关活动中,与人握手时应面带微笑,同时环顾四周,注意他人的态度。A A.正确B.错误 21.艾维·李提出“讲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等主张,他的公关实践理念成为了当时公共关系实践的理论原则。A A.正确 B.错误 22.1923年,爱德华·伯内斯在出版了多部著作的基础上,在纽约大学首次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A A.正确B.错误23.公众具有多样复杂的整体性,是指公众对于组织来说,在管理上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公众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内心世界很复杂,所以,这个整体是复杂多样的。B A.正确B.错误

金职院 公共关系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关系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 目中的现实形象。 2、边缘公众:是指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和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对象。 3、危机公关:是企业在处理危机时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及谋略,以恢复公众信任,重塑企 业形象。 4、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沟通等手段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 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和共同发展的管理活动。 5、公共关系调查:是指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部门和公共关系人员运用科学的调查手段, 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考察、了解、分析、研究社会组织客观存在的公共关系现象,以把握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及其影响的、因素的实际状况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6、公共关系意识:是指一种尊重公众,自觉致力于塑造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争取公众 理解与支持的观念和指导思想。 7、公众: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8、公共关系策划:是指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的条 件,谋划、设计公共关系战略、公共关系活动的最佳行动方案过程。 二、选择题 1、在交往与合作中,将平等互利、追求共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行为准则的是( C ) A.协调观念 B.公众观念 C.互惠观念 D.服务观念 2、侧重于从信息传播沟通角度来研究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概念是( D ) A.人际关系 B.人群关系 C.私人关系 D.公共关系 3、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A ) A、社会组织 B、社会公众 C、管理职能 D、传播与沟通 4、( C )标志着公共关系学的开端。 A、创办公共关系事务所 B、波士顿大学公共关系学院的成立 C、《舆论明鉴》的出版 D、揭丑运动 5、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 D ) A、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 B、个人、组织、社会 C、组织、行业协会、政府 D、组织、公众、传播 6、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是( C ) A、提高个人素质 B、协调社会运行 C、建立良好组织形象 D、沟通社会信息 7、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对本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承担( A ) A、直接责任 B、间接责任 C、技术责任 D、伦理责任 8、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关系对象被称为( D ) A、内部公众 B、顾客公众 C、媒介公众 D、社区公众 9、传播效果包括信息层次、情感层次、( C )和行动层次。 A、情绪层次 B、认知层次 C、态度层次 D、意志层次 10、组织形象地位四象限图中,最差的组织形象是( A ) A、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B、高知名度、低美誉度 C、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D、低知名度、高美誉度 11、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B )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题标准答案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题答案

————————————————————————————————作者:————————————————————————————————日期: 2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卷(第一套)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课程:公共关系学使用班级:10-10 班级: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的时间是( C ) A.1978年 B.1955年 C.1987年 D.1986年 2.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 B ) A.马斯洛时期 B.巴纳姆时期 C.艾维·李时期 D.爱德华·伯尼斯时期 3.公共关系传播最基本的功能是( C ) A.强化舆论 B.扩大影响 C.告知公众 D.引导舆论 4.公共关系人员所应具有的沟通交流意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 D ) A.协调意识 B.调查意识 C.环境意识 D.信息意识 5.组织中主要负责提出公关活动目标、计划和方案,设计公共关系项目的专职人员是 ( D ) A.分析人员 B.技术人员 C.传播人员 D.计划人员 6.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称为( C ) A.关系 B.舆论 C.形象 D.观念 7.C0mmunication一词在中文里可译作传播,也可译作( A ) A.沟通 B.交流 C.过程 D.结果 8.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又最重要的公众是( A )

A.媒介公众 B.名流公众 C.顾客公众 D.内部公众 9.“刻板印象”又称为(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作用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 10.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B ) A.社会事件 B.社会问题 C.社会冲突 D.社会运动 11.当组织“臭名远扬”时,组织的实际形象状态为( D )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 B.高美誉度/低知名度 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 12.下列选项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环境形象的是( C ) A.广告代言人 B.组织的机构设置 C.组织的门面招牌 D.产品质量 13.“意见领袖”这一重要概念来源于( A ) A.两级传播论 B.“3S”论 C.把关人理论 D.议题设置论 l4.提出:“说真话”、“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将公共利益与诚实带进了公共关系领域的人是( C ) A.巴纳姆 B.爱德华。伯尼斯 C.艾维。李 D.马斯洛 15.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 D ) A.推销产品 B.提供服务 C.赢得经济利益 D.确立组织形象 16.视觉识别系统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B ) A.标准字 B.标志 C.标准色 D.象征图案 17.决定广告策划成败的关键是( A ) A.广告创意 B.广告定位 C.广告媒介安排 D.广告效果测定 18.公共关系策划的一条根本原则是( B ) A.系统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201609_《公共关系学》复习题库(机考)

公共关系学100%终考复习指导----判断题第一章 1. 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对) 2. 公共关系是一门专业性的理论科学。(错) 3. 公共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对) 4. 公众与组织之间不一定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错) 5. 美国学者香农提出了双向循环的传播模式。(错) 6.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使其对产品产生好感,“让别人买我”。(错) 7. 广告并不等于公共关系,但是,公共关系工作可以采用广告的方式。(对) 8. 首要公众是指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他们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 9. 一般来说,低知名度、低美誉度这种状态是组织较为稳定和安全的状态。(错) 10. 1903年,艾维·李创办了一家公共关系咨询事务所,公开对外营业,才使社会上出现了公共关系职业。(错) 第二章 1. 引进西方的经验就可以推动中国的公关事业的发展。(错) 2. 有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就会产生发达的公共关系。(错) 3. 艾维?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宣传事务顾问所。(错) 4.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对) 5. 爱德华?伯尼斯出版了第一本公共关系著作《公众舆论之形成》,该书被视为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历程碑。(对) 6. 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的“揭丑运动”为标志。(错) 7. 《原则宣言》的提出,标志着公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公共关系真正的开端。(对) 8. 卡特里普和森特在合作的权威著作《公众舆论之形成》一书中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错) 9. 1985年9月,复旦大学率先招生国内第一届公共关系专业的大学生,是公共关系教育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错) 10. 2003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宣布,把每年的12月21日定为“中国公关节”。(错) 第三章 1. 公共关系完全是为组织营造生存、发展环境服务的。(错) 2. 产品形象是整个组织形象的基础。(对) 3. 公共关系90%靠自己做得对,10%靠宣传。(对) 4. 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消费者心理支配的。(对) 5. 从定义上来看,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共之间的一种双向传播活动。(对) 6. 对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企业来说,塑造组织形象不是很有必要。(错) 7. 当代公共关系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就是组织形象符号化,便于公众理解和记忆。(对) 8. 企业与政府、事业单位不同,它需要面对两方面的公众。(错) 9. 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组织只能提升组织成员的个人形象意识。(错) 10. 一个组织的形象是由产品、员工、机构、管理、文化等形象综合反映出来的。(对) 第四章 1. 一般认为,公共关系的人才培养,就是培养专才式的公共关系人才。(错) 2. 公共关系部是贯彻组织公共关系思想、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对) 3. 公关人员的素质应该是性格、品德、智慧、教育和经验的组合。(错) 4. 技术型角色是公关部门从事专项技术的业务工作人员,他们是最普通的、最基层的公关人员。(错) 5. 侧重于公共关系传播功能的公共关系部应隶属于接待部门。(错) 6. 美国一份调查显示,拥有25人以上的公共关系公司为中型公司。(错) 7. 公关组织中的经理、部长、主任等担任着专家型公关角色。(错) 8. 按照相关理论研究,通常来说多血质气质的人更适合从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对) 9. 优秀的公关人员需要具有开朗、有耐心、宽容的性格。(对) 10. 公共关系公司除了提供全部的公共关系服务之外,还提供专门技术性的单项服务。(对) 第五章 1. 在公关调查中,随机抽样法是一种准备率高,但又省时、省力、省钱的好方法。(错) 2. 组织的自我期待形象,是一个组织自我希望具有的社会形象。(对) 3. 开放式问卷的特点是答案比较规范,公众回答方便,结果便于定量分析。(错) 4. 公共关系宣传要尽量选用中性的词语,以显得平易近人,慎用最高级的赞语。(对) 5. 服务型公共关系模式以提供各种实惠的服务工作为主,目的是以实际行动获得社会公众的好评,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对) 6. 公关调查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调查、公众调查和组织形象调查。(对)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使用“公共关系”这一概念的时候,它表示一些不同层次的涵义,在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即( C )。 A.公共关系观念 B.公共关系活动 C.公共关系状态 D.公共关系传播2.公共关系的服务观念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精神,使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给对方带来满意和方便,用( A )去赢得好感和信誉。 A.服务 B.联系 C.交流 D.活动 3.( D )论述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 A.梅耶 B.伯尼斯 C.艾维·李 D.卡特利普和森特 4.( A )研究了卓越公共关系和传播管理理论的全球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普遍原则,特殊运用”的公共关系全球化理论。 A.格鲁尼格 B.伯尼斯 C.艾维·李 D.卡特利普和森特 5.( C )是组织形象的客观基础。 A.组织形象 B.产品质量 C.产品形象 D.个人形象 6.公共关系通过向社会灌输强烈的( A )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增进社会交往、促使团体合作等活动来促使社会行为得到协调。 A.环境意识 B.社会意识 C.个人意识 D.集体意识 7.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是专门执行公关任务、实现公关功能的行为( C ),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专业职能机构。 A.客体 B.手段 C.主体 D.过程 8.公共关系意识的核心是( B )。 A.服务公众的意识 B.塑造形象的意识 C.真诚互惠的意识 D.沟通交流的意识9.往往被置于最显着的位置,甚至被称之为对外传播的首要公众的关系是( A )。 A.媒介关系 B.顾客关系 C.政府关系 D.国际关系 10.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 B )公众,是制定公共关系临时对策、周期性政策和稳定策略的依据。 A.顺意 B.稳定 C.逆意 D.边缘 11.在知觉过程中,由于某些客观事物在相互对比中有的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对特点,致使我们去知觉它。这便是( C )。 A.知觉的偏见 B.知觉的主动选择性 C.知觉的被动选择性 D.知觉的主观性 12.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 B )

公共关系学课程测试试题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题

————————————————————————————————作者:————————————————————————————————日期:

《公共关系学》课程试题 第一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2.公共三要素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关系的内涵? 2.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4.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5.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学? 6.怎样学习公共关系学? 7.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分析评价:“好酒不怕巷子深”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三、案例分析 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 2001年7月13日,是全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一声“Beijing”,全中国都沸腾了,举国上下成为一片欢呼的海洋。中央电视台随即在屏幕上打出了四个大字“我们赢了”,各地也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可以说北京申奥的胜利也是中国政府公关的胜利。 北京申奥过程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公关主体是中国,是北京。李岚清副总理在申奥报告陈述时说:“在过去2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将继续保持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则说:“选择北京,你们将把奥运会第一次带到世界上拥有1/5人口的国家,让十几亿人民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服务。”任职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21年之久的萨马兰奇卸任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奥运会带到世界人口最多,又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中国。正如刘淇市长在申奥成功报告会上所说:“北京申奥成功是因为有了日益强大繁荣的祖国作后盾。”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成为受世人关注、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北京申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最高的民众支持率。95%支持北京申奥的民众和受中国奥运情绪感染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北京申奥最重要的目标公众。挪威籍国际奥委会委员乔恩·奥拉夫感慨万分地说:“北京申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中国民众的支持。就我个人来说,我从北京得到的申奥信息是其他4个城市之和的2倍。所有这些信息里都包含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给正在腾飞的中国再一个全面腾飞的机会吧!” 北京奥申委确定了“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办口号,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提供了一部长达500页,涉及17个主题的申办报告,并把“95%的公众支持率”的调查结果写进其中,还制作了精美的北京申奥宣传片。投票前夕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申委秘书长慷慨陈词:“我们有信心创造历史。这将是奥运会第一次来到有

公共关系学2018暨南大学复习资料

暨南大学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 1.为什么说组织、公众、传播沟通是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答:因为:(1)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2)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对象; (3)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2.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答:“传播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1)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2)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3)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 3.如何理解公关活动、公关观念? 答: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关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4.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形象”的概念? 答:“形象”一讯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首先,公共关系所说的“形象”其本质是信誉,重视组织形象实质上重视组织信誉; (2)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建构组织形象的外观; (3)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而不仅仅限定在个别的、具体的产品形象或人员形象要素上; (4)最后,公关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5.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答:(1)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 (2)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3)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4)物质技术——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资料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英文为Public Relations,缩写符号为PR,简称是公关。其定义可以表述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公共关系”一词多义 对公共关系含义的理解和定义的表述是多层次的。它既可以是一种状态,又可以是一种活动,还可以是一种学说,更可以是一种观念和职业。 (1)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任何组织,都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 (2)公共关系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主要包括协调、传播、沟通等手段,即以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这种活动表现为日常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项公共关系活动两大类。 (3)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公共关系观念主要有: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此外,公共关系观念还包括团队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社会观念等等。 (4)公共关系学。是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状态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原理和公共关系实务,它们共同构成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 (5)公共关系职业。是指专门提供公共关系方面的服务而获取报酬的职业。其任务是协调社会组织同公众的关系,塑造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以促进组织不断发展和完善。 公共关系职业产生于1903年,人们通常把美国的新闻记者艾维·李尊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3.公共关系的特征 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科学形态的公共关系与其他任何关系都不同,有其独特的性质。 (1)情感性。公共关系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它强调的是成功的人和环境、和谐的人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 (2)双向性。公共关系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的公众传达或对公众舆论进行调查、监控,它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 (3)广泛性。 (4)整体性。它侧重于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地位和整体形象,以使人们对自己产生整体性的认识。 (5)长期性。公共关系是一种长期性的工作。 4.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的结构是由组织、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 (1)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群体性、导向性、系统性、协作性、变动性、稳定性。 人们组合成为组织必定是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目标,但目标的存在方式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必然具有多种类型。其一,盈利性组织;其二,非盈利性组织;其三,互利性组织;其四,公益性组织。 (2)公共关系客体——公众 公共关系也称作公众关系,因为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就是公众。要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公众。 公众:是对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简言之,公众与组织之间必须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公众有四个特点,即群体性、同质性、变化性、相关性。 几种常见的公众分类方法。 ①根据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分类,可以将公众分为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②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分类,可以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非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的特殊概念,指的是在组织的影响范围中,但不受组织各项方针政策和行为的左右;同时,他们的行为和要求也不影响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行为。潜在公众是指已经同组织发生了某种直接关系,由此引起了某种问题,但他们尚未意识到这一问题存在的公众。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知晓公众不仅面临共同问题,而且本身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还未采取行动。行动公众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的。行动公众不仅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而且准备或者已经采取解决问题的某种行动。 ③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分类,可以把公众划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首要公众指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他们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次要公众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公众,其重要性小于首要公众。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小。 ④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可将其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顺意公众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逆意公众又称为敌对公众,是指对组织持反对意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敌对立场的公众。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独立公众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众。对于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来说,顺意公众是组织的基本依靠对象,逆意公众是组织急需转化对象,独立公众是组织值得争取对象。 (3)公共关系中介——传播 ①传播的含义。传播是指个人间、群体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过程。这种传播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流与分享。

公共关系学习课程教案全套

公共关系学习课程教案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要点·难点解析 第一章的学习要点包括:探讨公共关系的定义、概念和范畴,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及完整涵义;并以此为基线来分析比较公共关系学的概念与若干相关学科概念及相关实践范畴的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把握公共关系这个特殊概念。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一词可译作“公共的”、“公开的”,也可译作“公众的”。Relations则宜译作“关系”。因此,中文表述可称为“公共关系”,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1.管理说;2.传播说;3.传播管理说;4.咨询说; 5.关系说;6.协调说;7.形象说 各种公共关系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都有其合理性。实际上各种定义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些定义都有助于我们去把握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本教材赞同“传播管理说”,即“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格鲁尼格教授的这一定义科学、严谨地表述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及其本质属性。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一)公共关系本质的确定依据和方法 首先,将复杂的公共关系过程简化以后可以发现,公共关系活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其次,在公共关系的这三个要素中,“组织”和“公众”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Communication,也译作“沟通”);而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 可见,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传播沟通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的双向交流。据此可以给公共关系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公共关系本质上是组织机构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而现代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双向传播与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它渗透到公共关系原理和实务的各个方面,是准确理解公共关系的关键。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必看资料章节考点汇总,考试重点标识板

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必看资料 【自考小册子】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P2 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 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杰夫金斯)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 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三、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1、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P5-6 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 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 (主体)(客体)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2、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三个角度:P7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简述) (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 四、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三者之间的联系)P10-13(简述、案例) 1、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基础、结果)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提纲

公共关系学期末复习提纲 1.公关活动类型: ①服务型公共关系 指社会组织向公众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以实际行动获取公众的理解和好评,建立组织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特点:实在性、隐蔽性。 原则:首先提高自觉性,其次注重实在性,再次提倡特色,第四确立规范性。 ②防御型公共关系 指组织为防止自身同公众关系失调而预先采取各种手段或活动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特点: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洞察一切,见微知著;积极防御,加强疏导。 原则:具备危机意识,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形成预警系统;主动采取措施;增加透明度。 ③维系型公共关系 指组织在稳定发展之际,用以巩固良好形象的公关活动方式。 分类:硬维系:指维系目的明确,主客双方都能理解意图的维系活动。 软维系:对广泛的公众开展的公关活动。 原则:抓住公众心理、渐进性、保持超脱姿态。 ④进攻型公共关系 指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以攻为守,以积极主动的方式改造环境,树立和维护良好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战略:改变组织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与环境交流协商,回避过多环境的消极因素。 原则:研究环境变化,把握有利时机;以“创”为主,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可而止,把握进攻分寸;注重公众利益,将就道德原则。 注意:要避免环境的消极影响;要不断创新局面;要协调社会关系,减少与竞争者的矛盾冲突,团结更多支持协作者。 ⑤社会活动型公共关系 指组织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活动塑造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特征:公益性、文化性、量力性、宣传性。 方式:以组织机构本身的重要活动为中心开展活动;以赞助社会福利事业为中心开展公关活动;资助大众传播媒介举办各种活动,提高组织知名度。 原则:富有公益性、注重文化性、量力而行、具备宣传性。 ⑥征询型公共关系 指社会组织为自我生存与发展而收集社会的舆情民意,掌握社会发展趋势的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特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原则:态度公正、广泛收集信息、注重预测。 ⑦矫正型公共关系 指组织遇到风险时所采用的一种公共关系活动方式。 组织形象受损的情况:外在原因:误解、谣言、人为破坏。 措施:应及时准确地查明原因,迅速制定对策,采取行动,纠正消除损害组织形象的行为和因素。 内在原因: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环境保护、管理政策、经营方针。 措施:迅速查清原因,采取行动,与新闻界取得联系,控制影响面,

公共关系期末复习(1)

一、概念 公共关系概念:公共关系是一门管理科学,主要通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协调关系、处理危机、塑造形象,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求得组织自身的发展。 公共关系状态概念: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状态,即这个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现实形象。 公共关系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主要使用协调传播沟通等手段即以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报刊宣传运动: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了廉价报纸-便士报即只用一便士即可购的一份报纸一通俗廉价为手段尽力扩大订户以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原则宣言:艾维李公布了一个《原则宣言》提出了处理企业与公众关系的“公开管理原则”《原则宣言》的提出标志着公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公共关系真正的开端。 同步心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相同的社会阶层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的倾向。 组织形象:是指组织在公众脑海里留下的印象以及其对组织的评价。 公共关系部:是贯彻组织公共关系思想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 公共关系公司:又称公共关系顾问公司或公共关系咨询公司,它是由各具专长的公共关系专家和公共关系人员组成专门从事公共关系方面的有关咨询和公共关系活动或受具体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其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提供设计方案决策参考的社会服务机构。 公众的概念: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概念: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有效的公共关系: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斯科特卡特里普和艾伦森特合作出版了一本公共关系学方面的权威著作——《有效的公共关系》本书提出的“四步工作法”成为公共关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流程。 政府关系概念:是指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各职能机构、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即组织与政府沟通的具体对象。 公共关系观念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既有易显的公共关系观念,也有尚未被人意识的潜在观念,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概说阶段概念:谈判正式开始后,双方各用一段时间陈述自己的主要立场和观点,这一阶段称为概说阶段。 公关广告概念:公关广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告,它不是直接宣传企业生产的某种商品,而是在推销组织的形象。它与商品广告的区别是:两者的直接目的不同,内容不同,新闻接的报道方式不完全相同、应用范围不同。 公益广告概念:是指组织以自身的名义发布广告,在社会上率先发起某种活动,或提倡某种有进步意义的新思想。 访问法概念:就是公关人员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直接收集信息的方法。 顺意公众概念: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公众和主要力量。 非公众概念:是公共关系中的特殊概念,指的是在组织的印象范围中,但不受组织各项方针政策和行为左右的人格和团队;同时,他们的行为和要求也不影响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行为。 独立公众概念:独立公众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众。 组织形象概念:组织形象是指组织在公众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及公众对组织的评价。 企业使命概念:就是企业根据社会的分工和自身的条件,准备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 消费者公众概念:也成服务对象公众,是指社会组织的具体服务对象,如商店中的顾客、宾馆中的住客等。 消费者关系概念:是指社会组织的具体服务对象如商场中的顾客宾馆中的住客酒店中的就餐者及火车轮船飞机上的乘客等他们是各类组织主体服务对象的总和。 刻板效应概念: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事物对象的固定印象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晕轮效应概念:是指公众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以偏概全”,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心理定势。 首因效应概念:即在人的心理中,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持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效应。 揭丑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美国为例,占其人口1%的资本家却控制了国家全部财富的54%,大批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利用新闻媒介对垄断资本家进行强烈的抨击,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揭丑运动”

《公共关系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公共关系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说起公共关系,没有学习这门课程的我会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企业或组织利用公关手段树立良好形象,从而与社会各成员搞好关系,我会觉得公共关系就是公关。可是,在接触了一学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之后,我发现,公共关系远不仅仅是公关,它所包含的内涵更加深奥的多。 就像定义中所说的那样,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营管理中自觉运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促使组织与相关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促进、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为本组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公共关系的目的就是要与社会公众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作为公共关系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的媒介。在各类传播媒介中,我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了当下发展最为迅速、传播最为广泛且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而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内部,相比于较为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因特网和自媒体才真正的提高了大众传播媒体的效率和影响力。这两类传播平台通过高度开放的网络平台,广阔覆盖的范围,高参与度的网民带来的双向互动以及较为低廉的运营成本将信息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并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认可。当然,这并不是说大众传播媒介优于其他媒介,在对公共关系媒介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组织也要结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对象、传播内容以及经济状况进行实际考虑再加以选择。

我们必须承认,公共关系对组织本身乃至社会都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的。对于组织而言,公共关系可以收集信息,检测环境,成为一个良好的预警系统;公共关系能从整体上评价决策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有效参与决策过程;公共关系能够通过各类传播媒介将组织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公众,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协调沟通机制也能成为组织运行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等等。以上所提到的公共关系的几类重要功能无论是对公益性组织、互利性组织还是服务型组织、营利性组织,对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抑或是文化组织、群众组织或者宗教组织都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当然,公共关系对与社会也有着不小的贡献,公共关系中的沟通以及所传播的信息也能够很大程度的优化社会的互动、心理、经济和政治环境。 我认为,在对公共关系的学习过程中,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公共关系意识本身而言,它所包含的尊重公众、塑造形象、真诚互惠、传播沟通、创新审美、立足长远以及危机管理等意识均是有效展开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公共关系意识的培养,更利于提高员工素质,使其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工作,从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一个能够实现公共关系工作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而要提高公共关系意识,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对公共关系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对经典的成功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说,意识的培养与学习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只学习不实践的知识是不能被实际掌握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策划书作业我也对公共关系学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个看似简单的活动策划书其实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严谨的时间、人力以及资金的安排,活动策划更要考虑到参加人员时间、场地限制、时间限制、流程安排、资金情况、人员数量等实际问题,在种种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达成预期的效果并非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同时,在整个策划化工作中,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