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前言秘书制度是指负责机关、团体或个人的行政事务、秘书、翻译、公关及文秘等工作的职务机构及其职员。
秘书是现代企事业组织中担任行政事务助理工作的人员,对于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唐代中官制唐朝中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最完善的秘书制度之一。
中官是负责皇家机关设施、宫城和官衙的秘书,深度参与皇帝决策,对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官还有规范监督宪法制度的作用。
唐朝中官制被誉为“官场博弈”的最高境界。
宋代管乐制度宋朝时期的管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特殊的秘书制度。
管乐是指在宋代宫廷和宗庙里演奏的音乐,管乐伎乐俗称为“乐千郎”。
管乐制度是宋朝皇帝的随从官,主要负责为皇室成员演奏乐曲、礼仪上的音乐伴奏以及音乐会等,管乐官属于贵族集团,其势力相当于宰相。
明代东厂明朝时期的东厂是我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秘书制度之一。
东厂成立于明朝永乐十二年,是明朝最大的官方情报机构。
它负责监视政治人物、收集间谍情报、防范叛乱的情况。
东厂官员名义上是皇帝的行政秘书,但实际上是大清洗的主导力量之一。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因与东厂产生冲突而被捕受审。
清代东西书房清朝时期的东西书房是我国历史上特殊的秘书制度之一。
它是康熙帝所创立,旨在提高文官的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
东西书房的设立,为我国政治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西书房成立后,大量受过教育的文人开始转向官场,不久后成为表现优异的官僚。
结语以上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它们在各自的时代和背景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需要有文人墨客思想的熏陶,同时也需要现代企事业组织这样的助力。
秘书制度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秘书的起源及其发展

秘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辞海》中,秘书有五种涵义:一指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二指官名,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曾经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皇帝宣布命令的宣示以及宫禁的图书等工作;三指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馆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四指宫禁里的藏书。
《晋书·苟勖传》:“及得汲郡(晋泰始二年置,治所在汲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县、辉县等县地。
其后治所,辖境屡有变迁)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 (藏于皇帝秘府中的经籍),列在秘书。
”五指谶纬图策等书。
现在所谓的秘书,指《辞海》的第一种涵义,是指人,即秘书人员。
但光把它解释为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又嫌空泛。
比较详细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秘书“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名称之一。
其职责是协助领导综合情况,研究政策,密切各方面工作的联系,办理文书、档案,人民来信来访、会务工作以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务和交办事项。
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这一类工作的干部,统称为秘书工作人员,或者简称为秘书”。
(王千弓等:《秘书学与秘书工作》,第2页。
)“秘书,在我国现代主要是指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院校内的一种行政职位。
其主要职责是辅助管理,综合服务;主要工作是撰拟文稿、管理文书、接待来访、组织会议、调查研究、处理信息、备供咨询、办理事务、联络协调、催办查办等等。
”(袁维国:《秘书学》,第 1—2 页。
)“秘书是身处领导机构或者附着个人,撰制掌管文书,辅助决策,并处理日常事务的服务人员。
而秘书从事的工作也就是秘书职业,秘书职业也是服务性的。
所以,秘书决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职业名称。
”(张家仪:《也谈“秘书”的定义》,载《秘书》 1986 年第 2 期。
)“秘书是领导、专家、管理人员在履行其职务时的辅助人员。
20《中国秘书史》 (5)

一、文书工作制度 用纸制度,公文折叠制度,装封、编号制度, 贴黄制度,拟制和誊录制度,签名、判署制度, 一文一事制度,移交制度,引黄,公文抬头避讳制度, 公文格式,军邮制度,保密制度 新产生的文书工作规则:进草,录白,录黄、画黄
当皇帝的顾问,讲经读史等 宋代翰林学院是皇帝名符其实的机要秘书处
二、信访机构 (一)鼓院、检院 (二)唐宋信访机构比较
第三节 秘书官吏
第三节 秘书官吏
一、宋朝秘书来源概述 从科举考试中录用 由地方官员自行聘任 从下级官府中提升 “官”和“差遣”
二、强调从基层提拔秘书官 “举非州县之职, 则毋以台谏选焉”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二、政事堂 长官为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
章事” 职掌为“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秘书机构有:孔目房、勾销房 主要秘书有:检正官、堂后官
三、地方秘书机构
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
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
一、翰林学士院 职责是为皇帝起草各种重要诏书,并侍从皇帝出巡,充
架阁库 千丈架阁法 (二)档案工作制度趋于完善
档案的集中、整理、保管、鉴定销毁、查阅等基本程序系 统化,沿用至今
思考题:
1.简述宋代中枢秘书机构的组成。 2.简述宋代信访机构的设立及特点。 3.简述宋代秘书的选拔方式。 4.试分析宋代秘书的民族气节及其影响。 5.为什么说隋唐两宋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一、三省、枢密院及三 司中的秘书机构
(一)中书省内的秘书 机构
(二)门下省内的秘书 机构
(三)尚书省内的秘书 机构
第一节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在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和组织结构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1. 三省六部制:北宋时期,设立了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省包括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这些机构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人事任免、财政、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的事务。
2. 中书省:中书省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行政机构,位于中央政权的核心地位。
中书省负责起草、校阅和审定政府文件、诏令,管理国家的机密档案,以及处理重要的政务事项。
3. 门下省:门下省是中国古代朝廷的秘书机构,负责管理各种官方文书、奏章和谕旨等文件,以及处理日常政务和对内对外的文书往来。
4. 内廷机构:在明清两代,设立了内廷机构,如内务府、礼部、兵部等,负责管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宫廷内务、宴会仪式、守卫和皇家军队等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可能
有所变化,并且每个朝代的机构职责和权力也可能有所差异。
上述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具体情况可能因历史时期而异。
秘书发展史

1.商朝史官的分工:贞卜,察祀,作册记事史官2.太史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在商末朝廷中出现的一所秘书机构,其长官为太史,下属有不同层次,分工各异的史官,主要负责商王的册.命.祭奠等事宜,在商朝仅为雏形,到西周才趋于成熟,成形的太史察秘书人员总称为“五史”。
3.肺室: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政府信访机构,是西周初年周公下令在中央政府建立的信访机构,以保证平名百姓陈诉冤情,肺室内设有一大块赤红如肺的石头,委派士专门掌管肺室。
4.甲骨文书: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书,甲骨文书上的卜辞从体例来看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式。
从内容来看,以商王活动为中心,并出现了类似于请示报告的上行文,已初步具备了文书的基本要素,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官方文书,广泛适用于商朝后期。
5.金文文书:刻在青铜器上的文书,也称青铜铭文或钟鼎文,字体类似于甲骨文,已初步具有书史性质,因称金文文书。
6.简牍文书: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主要用于记事,刻写在竹片上的称竹简或册;刻在木片上的称木牍或板牍,在商朝出现,西周大量广泛使用,是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文书,一直沿用到西晋,桓温帝称帝才废止。
7.殷商甲骨档案保管规则:(1)甲骨档案被集中收存于都成,以便王室查证.参找所使用。
2)收藏于王室宗庙.社稷。
(3)甲骨档案按捡来的分类收藏,有的甲骨以帝王划分为类收藏,有的以内容分类收藏。
(4)甲骨档案有了简单的编号。
(5)简单的归档(6)祭祀史官兼管。
8.天府:西周时期设立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收藏版图.谱籍等重要文书,地处都城宗庙里,地位较高。
9..档案的利用:(1)统治和施政的工具(2)传授学问的工具(3)被汇成集。
10.西周社会调查制度兴起的原因:(1)鉴于商灭亡的教训,惧于人民强大的威力(2)周初统治者对新的统治区缺乏了解(3)西周统治者重人治轻鬼神(4)社会调查也是周的传统。
11.社会调查制度的内容:(1)有各类调查人员和不同调查方法。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的设置
中国古代中央秘书机构在不同的朝代和历史时期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基本职能和设置:
1.中书省:这是最高的中央机构,它管理了官员的任免、薪俸、考核和晋升等人事事务,还协助皇帝起草诏令和重要文件。
2.门下省:这是中央秘书机构的实际工作部门,主要负责记录、处理和传达各种政务信息,包括传达皇帝的指令、收集编入册籍、制作各种文书和文件等。
3.中书五局:这是中书省下辖的五个局,分别管理诸司、监察、仪仗、皇宫和典礼等事务。
4.宣德门、神武门、内东门等三门:这些门的钦差大臣往来于
门前,主要负责异地官员提交的公文和请求。
5.翰林院:这是皇帝的御用书院,负责撰写奏章、制定制度和
编修史书等。
6.内廷:这是掌管皇室日常生活和礼仪的机构,拥有众多宦官
和女官。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机构在不同时期、不同皇帝的治国方针和统治风格下,职权和设置也会有所不同,毕竟中国古代的中央秘书机构跨度极长,历经办事法制的改变,因此有些细节是难以列出和确认的。
中国秘书史课程总结笔记

中国秘书史课程总结笔记目录第一章: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 .. (1)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 1 第二节:春秋战国后历代秘书机构和秘书官职的秘书官职的演变 (3)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 .................................................................. . (12)第一节: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 12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 .................................................................. ... 13 第三节:有关公文办理的重要制度 .................................................................14 第四节:中国古代档案工作概况 .................................................................. (14)第三章中国古代其它秘书工作 .................................................................. .. (16)第一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调查 (16)第二节:中国古代驿传制度和信息传递方法 ................................................. 16 第三节:中国古代秘书参谋言谏职能考辨 (18)第四章课堂展示成果 .................................................................. (18)第一节:《三国演义》中的秘书问题 (18)第二节:从《世说新语》中的秘书中探究西晋的社会风气 ......................... 20 第三节:从唐代文学作品中的秘书工作 ......................................................... 21 第四节:从文学作品看宋代的秘书工作 ......................................................... 17 第五节:从文学作品看明代的秘书工作 ......................................................... 18 第六节:雍正帝首席机要秘书——张廷玉 ..................................................... 20 第七节:国民党“第一支笔〞陈布雷 (22)第八节:清朝的军机处 .................................................................. ................... 23 第九节:蒋介石侍从室的组建开展及演变 (25)I前言:中国秘书史概论一:研究中国秘书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秘书工作开展规律的探讨,总结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经验,吸收反面教训,为现实的秘书工作效劳。
中国古代的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

多赖私学维持 ➢ 隋唐私学发达,王通、孔颖达、尹知章、韩愈
、柳宗元等都收徒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19
剖析是非得失,能切中时弊。是历史上起草
公文最多的秘书官。
13.胡安国
南宋著名学问家。具有民族气节的秘书代表 。担任秘书官职时,力谏皇帝励精图治,
•22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2.征辟是朝廷和高级官员选拔任用属吏的 一种制度,即征召和辟除 ➢ 征召即皇帝慕其才华,礼聘文人名士为官。 多是一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名闻遐迩 的人。 ➢ 辟除就是三公九卿、刺史、郡守等高级官员 有权自行聘用僚属。
•23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1.商周时期的太史寮,奴隶制下的官办贵族学 校,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2.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正式形成于汉朝,以汉 武帝创办太学为标志。 3.太学和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是封建王朝 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16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秘书素质 的要求和秘书的培养、选拔
4.历代封建国家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办学 校系统。郡设学、县设校、乡设庠、聚设序 5.中国封建官办学校的特点: ➢ 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作为 主要教材。 ➢ 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国家培养管 理人才。
•28
第六节 中国古代 著名秘书和当过秘书的名人
3.董狐 春秋晋国的史官,已以秉笔直书而彪炳史册
,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史” 4.左丘明
春秋鲁国的太史,著名的史学家。相传为 注《春秋》而作《左传》,是一部内容详尽文 字生动的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又作《国语》, 是古代史官“记言”体的典型著作。在我国历史 上开创了利用档案资料编写史书的优良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古代秘书的官职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古文”里,是位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
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着作简册。
太史是春秋时的秘市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祖等。
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
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
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职,随王活动,专掌记事。
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
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为之尚书。
”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承。
”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都经尚书抄写登记,然后颁发。
不管那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秘书丞为秘书省中的秘书长。
魏时设立,随唐时协助秘书监及秘书少监管理秘书省具体事物的官吏。
秘书郎为魏晋始设,属秘书省,或称秘书郎中,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物。
秘书令是三国时曹操设置的秘书人员。
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在自己封国内置秘书令,以区别于朝廷的尚书令。
秘书令掌管章奏上书,也兼管图书秘记之事。
长史是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子输者,亮兄谨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汉武帝强化君主集权,侵夺“二府”的权力,尚书的职权大大扩张,越来越多的相权转移到尚书的手中。
见于两汉史书最早的一例是霍光“领尚书事”,武帝去世后,霍光主持朝政,“领尚书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此后,辅政大臣凡有权处理机密政务者,常常兼有此买衔。
这就发展成为“领尚书事”制度。
“领”,即“治理”之意。
“领尚书事”之外,又有“平尚书事”。
“平”即“评议、讨论”之意,地位在“领尚书事”之下,对尚书事务具有参议、评议权。
西汉的“领尚书事”,除霍光作为特例外,基本上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学士是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掌管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机密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唐玄宗时由文学侍从官选充任,北宋始设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为翰林院长。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辅臣就是皇帝的秘书和顾问。
辅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得平章国事”,即只“参预机务”,不得侵犯皇权;二是必须听命和顺从皇帝,办事要得力、敏捷、保密。
所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障为了自己更好地处理政务,曾置四辅官。
以后,他又仿宋制,设殿阁大学,执掌草拟诏谕,并备皇帝顾问,但“不得平章国事”。
到了明成祖时,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员进大内在文渊阁值班,并参预机务,帮助皇帝处理大臣的题奏文书。
古代的秘书机构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产生于商朝末年,称太史寮。
其职掌为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它仅为秘书机构雏型。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
西周初年,政务目繁,太史寮被扩展,有了太史、小吏、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承担着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
东汉末年,曾设秘书监,掌图书档案。
曹操受封魏王,在王府设秘书监,改用“文学通识”之士人任秘书令,增加了“典尚书奏事”的职责,负责起草机要命令,已掌管了部分秘书职责。
曹不代汉建魏,遂改秘书监为中书,另置秘书监,仍专掌图书秘记。
也就是说,此时的中书,是将皇帝机要秘书的职责独立出来。
在古代,“秘阁”指的是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汉代以后都由秘书监掌管。
“秘阁”一名后来又成为尚书省的别称,尚书省在汉魏时是皇帝的秘书机关。
大概在纸张发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图书秘笈大都只是一些刻写有文字的竹木片,而这种藏在秘阁中的竹木片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
内阁的设立,是宰相制度废除的必然产物。
因为中书省及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不可无辅臣,明太祖于是又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不过,他仍事必躬亲,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务。
到明成祖时,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至明宣宗时,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此后,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有些首辅甚至权压六部,俨然是个丞相。
关于内阁的性质,历来存在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皇帝的辅政机构;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兼具秘书型、顾问型和学术型等职能特点的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
一般历史书认为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即秘书机构。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明清时期,在所有的进士中,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军机处始设于雍正七年(1729)。
因与准葛尔部作战,军报往返频繁,而内阁又距内廷过远,且办事效率不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军需房是军机处的最早叫法,以后又改为军机房、军机处。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
还有军机章京,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官员中选充。
所有这些人都是兼职,他们的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
军机处没有正式衙署,只有值班房,在隆宗门内,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
军机大臣对皇帝负责,他的下属军机章京因系其他部门的官员兼任,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很难结成同党。
军机处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拟缮谕旨是军机处的主要工作。
雍正帝每天召见军机大臣,有时一天召见数次,召见时,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
军机大臣面聆皇帝旨意,草拟文书。
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在清代,皇帝的诏令有数种。
雍正以后,由内阁传抄发送的诏令,叫做“明发上谕”;由军机处撰拟、抄写、密封发出的诏令,叫做“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因是由朝廷直接寄出,故又称“廷寄”。
所寄对象为高级官员,用“军机大臣字寄”的形式寄送;其余则用“军机大臣传谕”的形式寄送。
字寄、传谕封函的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封口处盖有军机处印信,保密程度非常高。
很显然,军机处承办的“寄信上谕”最重要,内阁所办理的“明发上谕”只是一般性事务文书。
归军机处办的事情,不问大小,“悉以本日完结”,绝不积压。
这样的办事作风,效率自然较高。
寄信方法也是快捷的。
军机处根据函件内容,决定递送速度,写于函面,凡标“马上飞递”字样的,日行三百里,紧急事,另写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的。
这就和内阁发出的“明发上谕”不同了。
内阁的“明发上谕”,或由六科抄发,或由有关部门行文,多一个衙门周转,就费时日,保密也不容易,往往被地方官员探到消息,雇人先行投递,在正式公文到来之前,他们已悉内情,作了准备,加以应付。
古代秘书出身的能人东汉末文学家杨修为曹操主簿,博学能文,非常聪明,悟性高。
曹操在许都建造府第,曹操看后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众人不知何意,杨修说是府门修得太阔气了。
曹操过蓝田到蔡邕旧宅,见墙上有一幅画,上有“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手下皆无人能解,唯杨修说是“绝妙好辞”。
塞北送了一盒酥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置之案头,同样又是杨修猜出谜底是“一人一口酥”。
后曹操与诸葛亮大战,接连失利,夏侯问今夜口令时,曹操正在喝鸡汤,随口说了“鸡肋”二字,杨修便知曹操意欲撤军。
后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斩首。
大书法家虞世南和褚遂良都做过秘书郎。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
隋炀帝为晋王时就听到虞世南的名声,打算聘为书记,世南以母老固辞。
炀帝即位后,大业(605-618)中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
隋炀帝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实际上并不重用他。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先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文翰。
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
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写出来,竟然一字不差。
李世民立为太子,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近古稀,他请求告老还乡,太宗不许,迁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辞不受,仍被任命为秘书少监。
贞观六年(633)升秘书监,掌管图书着作等事,世称“虞监”。
褚遂良,其父与虞世南并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他是欧、虞的晚辈。
贞观初年出仕为秘书郎,史载贞观十二年(638)太宗感叹虞世南去世、无人可与论书,魏徵举荐他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即日诏遂良侍书,以后备受重视。
褚遂良现存楷书作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有《伊阀佛龛碑》、《孟法师碑》,后期则以《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为代表。
此外有传为他所书的墨迹《大字阴符经》等作品。
《伊阂佛龛碑》与《孟法师碑》先后书于贞观十五年和贞观十六年,正是其艺术成长的时期。
技巧大体来源于北朝楷法,存有隶意,字势端正宽博,用笔劲健多力。
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心腹笔杆,上官婉儿长期生活在武则天的身边。
她一面精心侍奉武则天,一面在宫中执掌制定命令,为武则天代笔草拟敕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朝中文武大臣、宫内外官宦人等,无不对她另眼相看。
据史书记载,尤其到万岁通天年(696)之后,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政制、诏书、祭拜祝词、官员任免令等等,皆出自她的手笔,百官上奏的表章她也都加以批阅参议。
天下大事虽由武则天决断,背后却都有她的一份参与。
武则天对她的信任和倚靠程度,远非一般大臣乃至亲生儿女所能相比。
上官婉儿几乎终其一生地生活在武则天的身边,从一个罪臣孤女到称量天下才子的女皇秘书,她的成长得自于天赋,得自于环境,更得自于武则天。
上官婉儿的女皇秘书生涯,在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中一直持续到公元7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