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情怀
评论20年代徐志摩的诗歌

评论20年代徐志摩的诗歌摘要:一、徐志摩诗歌的背景与特点二、20 年代徐志摩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三、20 年代徐志摩诗歌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徐志摩诗歌的背景与特点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20 世纪20 年代。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观念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志摩的诗歌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其次,他的诗歌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诗词的束缚,采用了自由诗体,以表达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情感。
再次,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
二、20 年代徐志摩诗歌的主题与风格在20 年代,徐志摩的诗歌主题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在徐志摩的诗歌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他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如《再别康桥》、《翡翠》等诗篇。
2.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世事变迁后,徐志摩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慨和思索,如《沙扬娜拉》、《偶然》等诗篇。
3.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徐志摩的诗歌中,大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他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神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如《夜泊牛渚怀古》、《月夜忆舍弟》等诗篇。
在风格上,20 年代的徐志摩诗歌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意,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同时,他的诗歌还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风貌。
三、20 年代徐志摩诗歌的影响与价值徐志摩的诗歌在20 年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启示。
首先,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
其次,他的诗歌形式自由,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他的诗歌风格优美,对后世诗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摘要】徐志摩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在情感表达方面,徐志摩通过细腻的笔调和深沉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意境营造上,他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富有诗意的场景和氛围。
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徐志摩的诗歌通常简洁明了,却又饱含深意,引人入胜。
他对审美的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感。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独特,从古典到现代,融合多种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后人,成为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艺术特色, 情感表达, 意境营造, 语言表达, 审美追求, 风格独特性, 中国现代诗歌史, 影响后人1. 引言1.1 徐志摩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徐志摩作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也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他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表达,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为中国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
1.2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徐志摩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和赞赏,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艺术内涵使其作品在当时及今天仍然备受关注和赞誉。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而著称,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情感语言,细腻地描绘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借助细腻而感人的意境来传达情感,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富有音韵美感,使得他的诗作更加优美动人。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审美的完美,不断探索和追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力求将艺术的境界提升至更高层次。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诗歌语言,使其作品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将继续影响后人的文学创作。
完成浅谈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浅谈徐志摩的诗歌之美班级:091003姓名:罗宇学号:20092680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了徐志摩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自然美等的特点和风格,表现出徐志摩的诗歌的独创性,独特的自然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时总会被一种熟悉的气息所感染,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体味出其诗的意蕴。
关键字:绘画美,自然美,绘画美,含蓄美,意向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因为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
诗歌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追求光明与自由,抒唱爱与美。
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如此清新优美,一方面是因为他留学在外,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便是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信仰,另一方面是他深受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
徐志摩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三美”深深的结合在一起,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以下几个角度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美。
徐志摩自然美意象美民族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新文学,无疑是从反传统起步的,但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叛逆者无可回避的文化基因仍然对他们产生着深层的影响,即便像徐志摩这样始终坚持了西方人文精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立场的现代诗人,在他的新诗创作中,也仍然较多地受制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规范。
这种规范甚至构成了他诗艺美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哀而不伤的中和美在儒家“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形成的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是我国传统的审美习尚。
这一审美习尚对中国的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孔子的“思无邪”直至明代朱熹的“中庸主义”,中和之美已发展到了极端。
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者,这种审美标准不乏其消极意义,为后世许多革新者所极力抨击,但它也确有可取之处,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正是继承了它积极的一面,明确提出要“用理智来节制情感”,主张和谐、含蓄、蕴藉,反对感情的一泻无余。
二、清水芙蓉般的自然美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感情的本真和意象的清新、自然上。
徐志摩关于自然的诗

徐志摩关于自然的诗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为主,同时也有直抒胸臆、叙事、思考、饮食、旅游等题材。
其中,他关于自然的诗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徐志摩的自然诗作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反思及诠释方面。
他通过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的深入思考,将自然与人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诗作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徐志摩的自然诗作中,表现最为深刻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大自然,如描写春天的景象,他笔下的春天是“晴空万里云容易,暖风十里草芽齐”;描写秋天景象,他写道:“铜镜寒生鸟影,银茫溜滑人影”;描写山水景色,他写道:“半山吟秋,山膝翠黛,红妆幽弄;泉声滴溜,水曲悠扬,绿鬓脆响”。
同时,在徐志摩的自然诗作中,他也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维护自然。
他写道:“世人不可轻视山”,呼吁人们尊重山水自然,保护环境;“人
心中有一块瑰宝,那是灵魂中的自然”则是他在诗中对人与自
然相通的深刻阐述。
总之,徐志摩关于自然的诗作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以及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使人深受感动,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徐志摩诗作中的艺术表现与情感抒发》

徐志摩诗作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丰富了现代白话诗歌的创作
推动了新月诗派的发展
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徐志摩诗作独特的艺术风格和 情感表达方式,对后来的诗歌 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徐志摩诗作的评价与争议
评价:徐志摩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抒发深受读者喜爱。 争议: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有时受到争议,如对爱情的描绘和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情感抒发仍被广 泛认可和传颂。
徐志摩诗作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表现了现代人的情感与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徐志摩的诗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徐志摩的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理想主义:徐志摩的诗作中还表现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如《云游》等作品。
徐志摩诗作中的自然主题
徐志摩诗作中经 常描绘自然风景, 如《再别康桥》 中的康桥景象。
徐志摩通过自然 景色的描绘,抒 发对自然的热爱 和对人生的感慨。
徐志摩的自然主 题诗歌中,常常 运用象征手法, 如《雪花的快乐》 中的雪花。
添加项标题
象征: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运用象征修辞手法,通过具体的形 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深刻性。
徐志摩诗作的语言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徐志摩善于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拘一格,既有古典的婉约,又有民歌的清新。
徐志摩诗作的节奏与韵律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却没有因为其生命的消逝而消逝。
徐志摩生前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他逝世后又由陈梦家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
读他的诗歌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各种美。
徐志摩通过对诗歌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使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具有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本文就其意境美谈谈拙见。
一、情景交融之美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
在表现诗歌关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特征方面,徐志摩做得非常出色。
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然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如《月下雷峰影片》“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彩云,纤纤的波粼--假如你我荡一只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造一个完全的梦境!”仅短短八句,其浓郁的诗意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构思手法。
由于诗人自我的切入,写景不再成为复制或呈现,写景即写诗人之景——“完全的梦境。
”在切入之时,现实的我抽身离去,自我的情感看不见了,个人的经历、思想看不见了,闪耀于读者眼前的是自然之美的形体和光辉。
整首诗的韵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
这首诗在写景但更是在写情。
(二)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为要寻找一颗明星》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之一,这首诗歌不是现实世界的誊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
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
凡是这些景物总会在被理解后消失,然后被诗人的某种情感替代,这使得诗歌情中见景,景中有情,使诗歌达到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独到之处。
徐志摩诗歌鉴赏发言稿

徐志摩诗歌鉴赏发言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对徐志摩诗歌的鉴赏。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将从徐志摩诗歌的风格特点、意境表现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徐志摩诗歌的风格特点。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诗歌形式上,徐志摩常常采用自由诗的形式,但又不乏韵律的美感。
他的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徐志摩诗歌的意境表现。
徐志摩的诗歌意境描写清新自然,富有亲近感。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在诗歌中,他常常以凝练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的诗歌还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爱情和岁月流逝的感慨,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索。
最后,我们来看看徐志摩诗歌的影响。
徐志摩的诗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以独特的诗意表达,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感。
他对自由诗形式的探索,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除此之外,徐志摩诗歌中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敬仰和热爱,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徐志摩的诗歌通过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慨,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一股清新的风景。
他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徐志摩诗歌的鉴赏和分析,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其诗歌艺术之美。
谢谢大家!。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独特而丰富。
以下是对其艺术风格的全面、详细的探讨:1.徐志摩的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导,表达了他对爱情、生活和自然的热情追求。
2.他擅长运用意象和比喻,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3.徐志摩的诗句流畅优美,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4.他常常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展现出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性。
5.徐志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等,增强了诗歌表达力。
6.他在诗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并通过与自然融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和宇宙的思考。
7.徐志摩对于爱情抱有浪漫而理想化的态度,在他的诗中反复出现爱情的主题。
8.他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独具匠心,充满了温柔和神秘感。
9.徐志摩的诗歌常常带有一种悲壮和忧郁的氛围,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10.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11.徐志摩的诗歌既有个人情感表达,也有社会意义的探索,展现出他对时代与社会问题的关注。
12.他常常运用叙事性手法,通过叙述故事来传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13.徐志摩在诗中经常使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宇宙之美的追求。
14.他在诗歌中融入了一些西方文化元素,使其作品更具国际化视野。
15.徐志摩善于运用音乐性语言来构建诗歌结构,使其作品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16.他常以寓言、寄托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批判。
17.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18.他的诗歌语言真实而直接,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19.徐志摩的诗作多以短篇为主,简洁而有力,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诗歌世界。
20.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以上是对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的全面、详细的探讨。
徐志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情怀【摘要】:徐志摩对“自然”情有独钟,他诗歌中的自然情怀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真实,二是自由,此特征着重从诗歌中的自然事物、诗歌内容、诗歌形式三方面加以说明,并阐述了这种自然情怀的形成与诗人思想个性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自然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就像天空中一片无阻拦的云,“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在历史的天空中悄然飘过,却留下了绚烂的痕迹。
在此之所以选用“云彩”来形容徐志摩,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具有浓烈的自然情怀。
说到自然情怀,毫无疑问,必然有对大自然的爱,除此之外,徐志摩的诗歌中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表达。
我们可以先从自然一词本身来说,自然既可以指自然界,又有不勉强、不做作或是自由、不受拘束的意思。
要想做到不勉强,不做作,就必然会无比真实,要想不受拘束,就必须有无限的自由,而这正是徐志摩诗歌中流露出的自然情怀的最佳说明。
他的“自然并不只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元素,同时也是其艺术表现的全部。
”【1】其特征可以大致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真实,二是自由。
这种自然情怀在他的诗歌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自然意象的整体指向——“风一样的自由”读徐志摩的诗,不管是选材还是抒情达志,觉得处处都含有自然的气息。
就像我们对一件事物喜爱有加时就会不自觉的挂在嘴边,妈妈们在一起时就会不自觉的谈到孩子一样,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自然会在其诗歌中有意无意的写到自然事物,此法虽然流于表面但却不能说没有道理。
徐志摩通过诗歌中对大量的自然事物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真挚而热烈的爱。
从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到最后一部诗集《云游》,直接以自然风物为题材的诗接近一半,沙士顿《夏日田间即景》恬淡温馨的乡村风光,《地中海》的“神秘与伟大”,《五老峰》的“威严”“从容与伟大”,康桥的种种令人迷恋的美……其他抒情达志的诗也经常与自然事物联系在一起,在《朝露里的小野花》中“思忖”“泪怦怦”的人生;借《雪花的快乐》轻柔的姿态去追寻“她”的身影,借以表现对爱情的憧憬;自诩为“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与她相遇,阐明自己的态度。
而诗人作品中的出现的自然意象更是不可计数。
“玉似的明月”“天边的晚霞”“明艳的云彩”,无论是一株草,一抹春色,还是那昂首峭拔的山峰,亦或是秋风飘零的落叶,都是在诗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
纵观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不难看出他钟爱一切会飞、能流动的意象,像《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中的“美丽的走兽与飞鸟”;《雪花的快乐》中飞扬的雪花;《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中的风,《沪杭车中》的烟、云影、水;《春的投生》中的雾;《再别康桥》中的云彩、柔波、天上虹、星辉等等。
其实这样的例子实在多的是,几乎在他的每首诗中都多少出现过。
而这些意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可以无拦阻的自由流动,拥有无限的自由。
诗人对它们的爱即使对自由的无限喜爱,诗人热爱自由的情怀也就是通过自己有意或无心地对这些特别的自然意象的运用流露出来的。
二、诗与人生的互文性——个人生活的真实展现魏晋六朝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钟嵘在其《诗品》中指出,“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诗歌是以‘吟咏性情’为天职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直寻”说);“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自由抒情”。
【2】钟嵘指出的这种自由抒情的文学思想在徐志摩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真实的自我形象”。
徐志摩写作,毫不矜持,自己心里的话真掏出来说,“毫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苦闷、疑惑,甚至某些阴暗的想法,他向他的读者和盘托出,就像和知心朋友促膝谈心一样,真实地向读者袒露他内心的一切,坦露他那颗挣扎中的痛苦心灵。
”【3】他总是把他的读者当做他最亲近的人。
徐志摩在他的《杂志》(二)里也曾强调真实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想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前提。
一首好诗,应是诗人“情绪自然和谐了的自然流露的产物”,是“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力震荡出来的”【4】,而“决不是矫情”【5】。
1931年12月5日的天津《大公报》上,唐二酉写的《吊诗哲——徐志摩先生》就说﹕“我们的诗哲——徐志摩先生占了诗之真挚与畅快。
”其真挚与畅快,读他的诗我们就能品味到,无论是代人申诉苦难与不平的,还是自己奋起呼唤血与火的,或是咏叹他的儿女私情的,还有赏味幽林秋月的,都有诗人一颗真实的心,给人一种自然之感、不事雕琢之感。
简单来说,徐志摩的一生都在“缘情而发”。
而在“缘情而发”的“真实的自我”中最惹眼的要数徐志摩的爱情了。
诗人崇尚朴实自然的恋爱姿态,用最真实的态度向读者吐露了自己的感情之旅和心路历程,“不要怕羞,这种爱的吐露是不易轻得的”【6】。
张伟华在《因情而生,因情而灭》一文中将诗人的诗歌创作分为五个时期:私语——创作萌芽期(1922年以前);月下待杜鹃不来——创作旺盛期(1922年—1924年6月);为要寻一个明星——创作徘徊迷惘期(1924年6月—1924年秋);浓的化不开——创作全盛期(1924年秋—1928年);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创作沦落期(1928年—1931年)。
从诗人这五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完全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起伏状况。
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遇到了美丽动人的林徽因,从此被她吸引,并开始了寻爱的历程,与此同时开始了诗歌创作了。
诗人在《猛虎集·序》中说“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
也许照着了一阵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书写。
”陆耀东认为“奇异的风”、“奇异的月色”是隐语,绝不只是什么自然的月色,而《徐志摩转》的作者刘炎生则认为:显然是指他与林相恋对他产生的影响而言的,再加上此时康桥文化对徐志摩的影响,重新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转换了他的职业爱好,写出了他的第一首诗《草上的露珠》,由草上的露珠展开,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热烈的赞美了诗人的伟大,“诗人哟!你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哟!你是思想艺术的集成者哟!你是人天之际的创造者哟!”,“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
”他的诗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迅速进入感情泛滥期。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开始就甜涩相加,1922年至1924年期间,徐志摩创作的相当多的诗歌,都是抒写他和林徽因之间的感情纠葛的,写他呜咽似的回忆,写他的反省自责与矛盾,写他无处不在的悲思之情,甚至会写他在爱而弥深、百无他法时卑躬屈膝的祈祷,他为之痛苦却并不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情死》中作者以玫瑰比喻爱人表达了一种为爱情而献身的疯狂,宣泄了他对林徽因的执着与真诚;《月夜听琴》反映出他们“心心相印”,却有着“可怜不自由的灵魂”的无奈;《月下待杜鹃不来》记录了他与林徽因约会,林徽因没有赴约的伤感:“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风飕飕,榆钱斗斗,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1924年,梁思成偕林徽因赴美求学,徐志摩从此断了对林徽因的追求,但是感情也不是说断就可以断绝的,徐志摩依旧处在矛盾痛苦中,就像在《一个噩梦中》所写到的一样:“我恼恨——我恨你的负心,我又不忍,不认你的疲损。
”但灵魂的伴侣暂时还是失去了着落,心中的情爱无法释怀,感情的失矢使他陷入了徘徊中。
《为要寻一颗明星》、《问谁》都流露出了这种情绪;1924年冬天陆小曼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在彼此的交往中,两情相悦,二人水乳交融,徐志摩重新获得了爱情的滋润,“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这这天蓝与海清与明洁的阳光,驱净了梅雨时期无欢的踪迹,也散放了我心头的网罗与纽结”,(《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他的诗歌便随着他的感情进入了浓的化不开的全盛期。
1924秋到1928年期间诗人创作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作品,《雪花的快乐》中用雪花的欢乐表达了自己的幸福与欢乐;《起造一座墙》写出了是人为了他们的爱情与世俗观念抗争的信心与勇气;《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诅咒不能自由恋爱的世界;《翡冷翠的一夜》表达了离别的伤感,沐浴在爱情中的甜蜜与幸福,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陆小曼的浓烈的思念之情,“我想着你,我想着你,啊小龙!”其中《别拧我,疼》一诗历来被评论界认为充满肉欲,格调不高,但是我觉得诗人在诗中毫不避讳地抒发自己的闺房之乐,正是诗人率真性情在诗中自然流露的最好例证。
就像刘心皇说的那样“这首诗,更是小曼给他的灵感,写两个恋人在一起不可告人的举动多野、多媚、多令人心跳”。
之后随着徐陆两人的感情之花日渐枯萎徐志摩再一次陷入了苦闷迷惘之中,其诗歌创作日益减少,诗泉大有枯竭之势。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以看出二人爱的心路过程,流露出了诗人理想爱情再度破灭的痛苦和绝望。
由于与陆小曼关系的恶化,在其内心深处对林徽因仍残留着某些奢望与侥幸。
《再别康桥》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再别林徽因。
当他再想起林徽因时,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他们相识相爱的地方康桥,之前的种种美好涌上心头就有了这首美好的诗篇。
就这样徐志摩通过自己的诗歌把自己的生活真实的呈现给了他的读者。
三、形式的“自然”——自由随性的分行书写作为新月派的台柱,徐志摩也曾努力去实践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的主张,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闻一多说他的《翡冷翠的一夜》比起《志摩的诗》来是一个绝大的进步。
而且他特别讲究音乐美,像《海韵》这首诗的内在音节具有强烈的韵律美,整首诗显得韵味十足。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他并非真正的格律诗派诗人”【7】徐志摩曾评价自己早期的诗:“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结,就托付腕底胡乱给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还顾得了什么美丑”;“大部分还是感情的无关拦的泛滥,什么似的艺术或技巧都谈不到”【8】。
他并没有完全遵循似的三美德主张,倒是有几分散文的味道。
闻一多先生就曾经说过徐志摩的诗“不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散文而不是诗”,如《康桥再会吧》因详尽地描写了康桥的美丽景色和自己的复杂情绪,以致发生了报刊编辑误认为是一篇散文而发表,徐志摩后来又按照分行排列的形式重新发表了一次的趣闻。
徐志摩的诗歌形式是毫无定式的。
他的诗有时句式整齐,规格划一;有时常常的诗行一气排下,浑然一体;有时又参差不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等等。
而且他几乎用遍了几乎所有的诗体,如格律体、自由体、歌谣体、格言体、以及散文体等,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诗体,经他试验过的有散文诗、自由诗、无韵体诗、骈句韵体诗、章韵体诗,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几条新路。
正是因为徐志摩的诗抒写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几乎没有隐藏,因而往往会顾不上音节的严谨与形式上的统一,仅仅是自由随性的分行书写。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足以看出徐志摩诗歌中的真实、自由的的自然情怀,而不管是真实地表达还是自由地流露都是与徐志摩的思想、个性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