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的本质

甘肃省会宁县白塬中学张廷寿

佛教传入中国接近两千年,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要了解佛教的产生,在中国的传入、发展、高潮、衰落,以及以后的长期存在,就不能不了解“三武一宗灭佛”的前因后果及本质。

“三武一宗灭佛”断断续续历经500多年。其间,佛教在中国起起伏伏地发展到高潮,度过了那段黄金时代后,就开始了衰落。曲折复杂,延续至今。

伟大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丰富的佛教典籍,特别是深邃的哲学思想,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贪、不嗔等戒律和我国公众提倡的敬畏生命、善待动物、以偷盗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制怒防躁等道德规范的内涵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内容都提倡的是真、善、美,摒弃的是假、恶、丑,利国利民利己。目的是修身养性,弘扬正气;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因此,分析“三武一宗灭佛”的史实及本质,对于佛教在国家宪法的保护下健康、自由地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对于其他合法的宗教,也有借鉴的作用。

何谓“三武一宗”“

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4年至451年在位)、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至578年在位)、唐武宗李炎(841年至846年在位)。“一宗”是指:后周世宗柴荣(955年至959年在位)。

概述佛教及其教义

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发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一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

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世)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必须修道。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

“三武一宗灭佛”的史实及前因后果

从佛教传入和佛教教义中可以了解到,佛教之所以在东汉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们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遭受剥削压迫,感到无法解脱。佛教的来世说,使人们在思想上得到安慰,麻痹了斗志,放弃了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扶持下,东汉末年佛教逐渐流行。

但是,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为什么时起时伏呢?特别是经过“三武一宗灭佛”就开始衰落了呢?要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得不了解“三武一宗灭佛”的史实及前因后果。

史实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王朝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太武帝既接受道教,崇奉汉神,表示亲汉,遂下令限佛。规定50岁以下的和尚要还俗,服徭役,供租赋。这样北魏政权就同僧侣发生了冲突。当北魏出兵崇佛的北凉,完成统一北中国的最后一战时,北凉的僧侣都拿起刀枪为北凉的君王

死守都城。城陷之后,三千僧侣被俘。太武帝气愤地说:“和尚不去礼佛,不去修行,竟手持刀枪做贼,实在可恨!”他下令把三千僧侣一律斩首。幸得寇谦之(道士)出面为僧侣说情,他们才得免死罪,被罚做苦役。

不久,平城破获一起未遂的宫廷政变案,高僧玄高、慧崇竟是这案件中的要犯。太武帝下令砍了他们的头。

第二年,北魏境内发生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同时,在长安城的佛寺里查获大批武器和财物。……太武帝遂于公元416年宣布灭佛。命令说:要把佛寺统统捣毁,把经卷佛像烧光,把所有僧侣杀光,永远禁绝佛教流传!

幸得太子拓跋晃故意拖延着宣布这一法令,僧尼大都以闻风逃匿,佛像经卷也大都密藏,只有寺庙佛塔等多遭捣毁。(2)史实二:北周武帝灭佛

始初,对佛教则加以限制。周武帝眼见佛教的泛滥,造成了国家的兵源短缺,财政枯竭,就果断地宣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法令。先是取缔了北周境内的百万僧尼。北周灭掉北齐后,又在齐境内宣布灭佛(北齐灭亡时,有户303万余,僧尼200万)。

这次灭佛,周、齐境内,总计约4万余座寺庙被没收,分给王公大臣作第宅,约300万僧侣被迫还俗。各州郡众多的受寺庙役使着的僧祗户、佛图户,也从寺庙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这使北周渐强,为以后南北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3)

史实三: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全国大、中、小寺庙总计4万余,占地几千顷,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富贵和尚”,以及“空门猗顿”(即巨富)。唐人早就惊呼:“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那时,一方面是“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另一方面是“国库枯竭,军费拮据”,这就使皇帝同佛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唐武宗即位,危局日甚。当时朝廷的户口册上,全国只有210余万户,而僧侣却多至26万余人。全国的每座寺庙,都占有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亩土地,有自己独成格局的经济,独立的寺庙武装(僧兵),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服役,俨然一个个小的王国。唐武宗眼见国政日危,百姓日困,欲图兴复,就不能再容忍寺院经济同国家争民、争税、争土地。加之,唐武宗是唐代二十个皇帝中唯一不信佛的,灭佛之议遂成。

会昌五年(845年)7月,唐武宗颁发了一道禁佛的诏令。……凡废毁大、中寺院4600多所,小的寺庙4万余座。僧侣还俗260500人。没收良田千万顷,放免寺院奴婢15万人,并给土地自谋营生。

……

会昌灭佛,实际上并未全灭,在长安、洛阳都留下了几所寺庙,每州也留下一所。这些寺庙的隶属关系也从祠部改成主客。意思是朝廷已不再把僧侣视为中国人了。(4)

史实四:后周世宗灭佛

五代时,历梁、唐、晋、汉40年,佛教又逐渐复苏。僧侣又销铜钱铸造大佛,以至铜不足用。

周世宗柴荣继位,力图富国强民,统一中国,遂下令在后周境内禁佛。……

周世宗大力禁佛,态度坚定,成果显著。时有佛寺32900多所,被废掉30300多所。铜像被用来铸钱,铁像销后铸成农具,僧侣们被迫还俗拿起农具去种地了。(5)

分析“灭佛”的原因及本质

从国家政权来说,“三武一宗灭佛”有民族之间政治斗争的意义,也有阶级斗争和经济的原因,但本质是灭了僧侣的贪欲。

一、民族之间的政治斗争

如太武帝出兵崇佛的北凉,完成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时,北凉的僧侣都拿起刀枪为北凉的君王死守都城。……

拿起刀枪抵抗,还是参与宫廷政变,这与佛教教义不符,是世俗的做法。

二、阶级斗争和经济占有的原因

如北魏境内发生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同时,在长安城的佛寺中查获大批武器和财物。

周武帝时,由于佛教的泛滥,造成了国家的兵源短缺,财政枯竭。……

唐武宗会昌5年,全国佛寺4万余所,占地几千万顷,朝廷的户口册上,全国只有210余万户,而僧侣却多至26万余人。国库空虚,经济拮据。……

后周世宗时,僧侣销铜铸造大佛,以致铜不足用。时有佛寺32900多所。……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僧侣明显违背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寺庙同国家争民众、争税收、争土地,有的寺庙如同小国家,和国家争武装……

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物极必反。这样,“灭佛”就是不可避免的行政手段了。

三、僧侣的贪欲

透过现象看本质。僧侣从表面现象上看遁入了“空门”,实际上在有些事情上比所谓的俗人还“俗”,有更强烈的贪欲。

1.求生欲强

太武帝统一北中国,应当肯定。北凉的僧侣都拿起了刀枪为北凉的君王死守都城。表面上看,是“爱国”之举,但佛教的戒律规定:第一不杀生。刀枪是凶器,拿起刀枪是为了杀人。不杀死进攻的人,就会被进攻的人杀死,杀死别人是为了自己活命。

佛教的基本教义中: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如果看破红尘,何必大动干戈呢?

太武帝说:“和尚不去礼佛、不去修行,竟手持刀枪作贼,实在可恨!”太武帝在北魏实行“限佛”的措施,进攻北凉是为了统一北中国。从他的言语中可见,并不是去“灭佛”,只是由于僧侣的贪欲而做起了与佛教不相干的事,才引起了太武帝“灭佛”的行动。

2.贪图荣华富贵

高僧玄高、慧崇等因参与宫廷政变案而被砍了头。他们的动机无非是邀功请赏、追求舒适的生活。热衷参与世俗的纷争,高僧不“高”。

至于“富贵和尚”、“空门猗顿”,和国家争财、争税、争地、争武装,甚至役使“僧祗户”、“佛图户”,造成众生不平等。特别是“神圣”

的佛寺中有总计15万奴婢被修行的僧侣“役使”一事,真是不可思议,十分荒唐。所有这些,都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

佛教的基本教义中认为: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造业就不免受轮回之苦。正因为他们有贪图荣华富贵的欲望,就有了“参与宫廷政变”,当“富贵和尚”、“空门猗顿”等的行动。据史书记载:凉州有为寺庙供粟米的僧祗户200家,被僧侣逼迫欺压上吊、投河而死去的竟达50人。(6)所以他们就造下许许多多的业,在没“受轮回之苦”之前,就遭到现世的“报应”———“灭佛”。

3.求佛保佑欲或成佛欲太强

“灭佛”不是“皇帝同佛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是皇帝同僧侣“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原因是僧侣求佛保佑欲或成佛欲太强,为了向佛表示虔诚,求佛大发慈悲,因而给佛大造殿堂,用铜、铁等大造佛像,或在石山上、石窟中大造佛像。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大量人力、物力。说到底,还是贪欲太强。

还原被神化了以前的佛祖修行时的情景,做法正好相反——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释迦部落的王子。他不愿过王子荣华富贵的生活,29岁出家修行,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觉悟者),80岁去世。

他为世人以及所有生灵寻求解脱痛苦之法的苦行修行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释迦牟尼并不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修行的,而是在菩提树下艰苦的环境中修行成佛的。

这诚如《陋室铭》中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况,佛在心中。正像唐时禅宗南宗的创始者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7)

出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原来是这样,这才符合佛教“四谛”的教义。

总之,“三武一宗灭佛”的本质是灭僧侣的贪欲。贪欲酝酿着罪孽。精神境界越高,世俗欲望就越少。“俗人”也好,僧侣也罢,都是这样。从根本上讲,僧侣修行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消灭各种欲望的过程。

经验及前景

“灭佛”事件中,只有太武帝把个别僧侣杀灭,多数的僧侣都逃匿了。其他的“灭佛”事件中,有的僧侣逃匿了,有的被迫还俗了。有的皇帝还在长安、洛阳保留下几所寺庙,每州也留下一所。所以,“灭佛”并没有全“灭”。

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它们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根源,宗教的文化已融入当地人们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之中了。

只要有贫穷困苦的人或需要把精神寄托在宗教上的人存在,宗教就有存在下去的社会土壤。因此,佛教它不是谁想“灭”就能彻底“灭”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今,我国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也是宗教发展的盛世。公民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徒们只有遵守国家法律,严格遵守教义,戒除贪欲,才能走上健康的修行之路。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国,一直在不断吸收儒学灵魂,并且融合中国本土化的道教精髓,慢慢发展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然而,佛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发展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积极相关。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提倡佛教,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他的带动下,梁代王公贵族纷纷仿效,捐资建寺,一时寺院剧增,仅健康(南京)一处就有五百余座,全国则有二千八百余座,较大的寺院往往周宇环绕,延袤数里,有若天宫。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京城建康佛教盛况的形象描写。高宗李治为太子时,即优礼玄奘,为之作《述圣记》,下令建大慈恩寺,在寺内另造翻经院,继续赞助玄奘译经。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则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自称“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可见,佛教的盛行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但是在历史上却出现了多次佛教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以三五一宗四次法难为代表。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 1,以玄释佛 佛教般若学讲:人无我、法无我、万法皆空。由此,通过玄学中国哲学找到了一种可以沟通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方法;通过玄学中国哲学与佛教哲学之间也找到了一种可以转译、理解的共同语言。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合流,以玄释佛,大乘班若学各宗大多采用何王之说诠释佛经。于是佛学渐盛,玄学渐衰。 2,深入民间 佛教中的很多思想在中国日益被接受,特别是今生来世,积德行善的思想得到人们的认可。下层民众在极度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寄希望于来世,而统治者正好利用佛教的转世轮回说,使得百姓臣服于他,这使得佛教在这时广泛发展。 3,宗教政策是尊重认可 北魏太祖道武帝在转战河北时期,就对佛教给予了特别的尊重。批准在京城中建立佛寺。道武帝好老黄,览佛经,见了沙门都加敬礼。礼遇佛教僧人。由国家任命僧人中的领袖人物,管理僧人。任命法果为道人统(沙门统),令其总摄僧徒。这些都是道武帝的政策。于此同时太武帝也对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 (二)灭佛的原因 1,经济原因 《魏书·释老志》记载:公元438 年(太延三年),太武帝“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以下者。”《魏书·世祖纪》又提到太武帝在太平真君五年(444 年)正月下诏:“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于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佛教在中国已颇具规模,并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宗教流派勃兴于意识形态领域。人们亦纷纷投奔寺院,久而久之,由于寺院有免除斌役等政策优惠,寺院里出现了自己的佃户,寺院经济日益膨胀,并且人丁兴旺,甚至于出现了“僧兵”之类的寺院武装。寺塔豪华,浪费财物,僧徒众多,不事农桑,减耗课役,僧尼逐利违法,有污秽之行,寺院藏污纳垢,收容避役逃罪之人等,这些对国家财政收入、法令统一、国力增强都有损害。 为了扩大自己的兵源和财源,必须要控制。 2,政治原因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双重影响,统一不久的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而处于双重压迫之下的各族人民也不断奋起反抗。其中,以公元四四五年发生的盖吴起义

三年级简短童话故事精选

三年级简短童话故事精选 导读:本文三年级简短童话故事精选,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吉米的鲸鱼】 叔叔旅游回来,送给吉米一个小礼物。吉米打开装礼物的纸盒,发现里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玻璃瓶,瓶子里装着半瓶水,一个黑乎乎的小家伙在水里游来游去。 “原来只是一只小蝌蚪啊!”吉米有些失望。 “不,这不是蝌蚪。”叔叔正要告诉吉米这是什么东西时,手机忽然响起来了。他一边接电话,一边匆匆地往外走。 吉米很想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可是叔叔已经不见了。他想:“嗯,就当小蝌蚪养着吧。” 吉米把小蝌蚪从玻璃瓶里倒出来,放到家里的金鱼缸里养着。 第二天早上,吉米惊奇地发现,才一个晚上,小蝌蚪就长得像一个剥了壳的黑皮蛋那么大了!小蝌蚪扭着身子,晃着尾巴,游来游去,很快活。 更让吉米吃惊的是,小蝌蚪的头顶竟然还会喷出一股细细的水柱!不对啊,只有鲸鱼才会喷出很高很高的水柱呀!难道它是一条小鲸鱼?吉米想起了叔叔临走时神秘的眼神。 小蝌蚪长得飞快,才两天工夫,它已经像猫那么大了。鱼缸已经装不下小蝌蚪了,吉米只好把它搬到卫生间的浴缸里。

又过了两天,小蝌蚪的身子不仅把浴缸占满了,连喷出的水柱也像广场上的音乐喷泉一样高了。如果不是天花板挡着,大概能喷到天上去呢。 天哪,这肯定是一条大鲸鱼!吉米又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他竟然有了一条宠物鲸鱼!发愁的是,鲸鱼的个头长得太快了,家里养不下了。 吉米的爸爸请来四个搬运工,把鲸鱼送到附近的湖里。鲸鱼越长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吉米每天不停地给它喂食,它还是吃不饱。吉米的伙伴们听说了,都把自己喝的牛奶送过来了,一瓶、十瓶、一百瓶……鲸鱼吃饱喝足了,就喷起水柱来,水柱越喷越大,把吉米和小伙伴的衣服也淋湿了,像过泼水节一样令人快乐。 鲸鱼不停地长着,最后它的身子有一架飞机那么大了,就连那个湖也容不下它了。 这时,叔叔突然出现了。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遥控器,对吉米说:“上次没来得及告诉你,这是高科技的鲸鱼版电子宠物,完全可以以假乱真。瞧,你不是也上当了?如果你真的不想养鲸鱼了,只要按一下红色的开关就行了。” 吉米听了,瞪大了眼睛。叔叔说:“你真不想养鲸鱼了吗?那我现在就帮你按停止键——” 吉米忽然大叫起来:“等一等!让我再好好看一眼我的鲸鱼。” 【米小圈钓鱼记】 “爸爸,你真是个好人,这些天我都没能画出一张超级好看的画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三年级简短童话故事【三篇】

三年级简短童话故事【三篇】 绿油油的草地上,生机盎然,阳光明媚,一只小青蛙正躺着晒 太阳。 这时候,一只饥饿的大老虎看见了,一把抓住了小青蛙。 可怜的小青蛙被大老虎紧紧的攥在手里。 大老虎说;“哼哼!虽然你还不够我塞牙缝的,不过总算是肉,我 勉强吃了你。” 小青蛙说:“大老虎,您可以吃了我,不过可以先允许我洗个澡吗?我的身上太痒啦!怕您吃了拉肚子。” 大老虎一想,小青蛙说的有道理,就指了指不远处的池塘,说:“好吧!你就去那里洗一洗。” 说着,把小青蛙放开了,小青蛙来到池塘边,“扑通”一声跳下 了水,然后大声冲大老虎喊道:“哈哈!笨老虎!”说着,游进水里去了。 大老虎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它望着深不见底的池塘,懊恼不已。 【跳出井底的青蛙】 一只青蛙住在井里面,听说外面的天空很大,风景也很美,于是 它打算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只青蛙跳出了井口。它看到天空果真 比它在井里看到的大,四周风景如画,真是比井里美多了。 这只青蛙东看看,西瞧瞧,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微风轻拂,它 陶醉在大自然里,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舒服。于是它又是唱又是跳, 兴奋极了。

不一会儿,青蛙饿了,于是它开始觅食。一只小飞虫飞过来了, 它赶忙伸出舌头,可是小飞虫一个俯冲又飞上去了,它没有够着。又 一只小虫子飞来了,它刚要伸舌头的时候,旁边一只青蛙已经把虫子 吃到嘴里了。它就这样寻觅着,只顾着寻虫子吃,突然,旁边有一条 蛇悄悄袭来,要不是这只青蛙躲闪得快,恐怕就成了蛇的美餐了。 这只从井里出来的青蛙累极了,它感觉到还是井里的生活安静又 安全,于是,它又蹦蹦跳跳回到井口,“咚!”地一声,跳到井里过它 原来的生活去了。 【星宝宝和小青蛙】 星宝宝的家门口有一条大河,河水清,河水宽。 有一天,星宝宝要到河的对面玩。他来到河边,河水浪打浪,星 宝宝没有船,这可怎么能到河对面,星宝宝犯了难。 突然,从河边的草丛里钻出一只小青蛙,小青蛙向星宝宝眨瞬间,说:“星宝宝,你的困难我知道,我来帮你忙吧!” 星宝宝喜出望外,“你能帮我忙?” 小青蛙说:“不说谎话,你先在河岸上等等。”说着,小青蛙就 钻进水里,两腿一蹬,走了。 星宝宝在岸上等呀等呀,心里还犯嘀咕,他不是要帮我忙吗,怎 么一个人走了? 没有多一会儿,小青蛙头顶一面大荷叶来了。小青蛙拿掉头上的 荷叶,向水里一放,“这是荷叶船,快坐上,我划着船送你到河对岸。” 星宝宝快乐得不得了,他坐在荷叶船上,小青蛙一划一划,荷叶 船就慢慢漂走了。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灭佛事件

中国古代的“灭佛”事件 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传统上认为,历代王朝针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总共发生过4次,这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法难”。实际上,这4次所谓“灭佛”事件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要彻底消灭佛教,有的只是要压缩佛教僧团的规模;有的是只打击佛教,不涉及道教,有的则是佛教、道教一起打击。 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 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魏太武帝继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便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同时,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他还亲自登坛受符书,改元“太平真君”。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 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认为佛是外国的神灵,所讲的道理是荒诞的,无益于政化,并且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太平真君七年(446),他出兵经过长安,发现一所寺院中私藏兵器,怀疑僧众与起义军通谋,下令诛杀寺里的僧人。后来又发现寺院中存放酿酒器皿和财物,发现洞窟中藏匿妇女等,于是他听从崔浩的劝说,颁布取缔佛教的诏书。 太武帝镇压佛教措施非常残酷,不仅不分老少坑杀所有沙门,对于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经过这次灭佛运动,北魏境内的大量僧尼遭诛杀,寺院被拆除,经像被焚毁,劫后余生的僧尼逃奔南方。 六年后,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文成帝认为佛教讲的道理正确,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有益于人们仁智善性的增长,于是解除了佛教禁令。此后在历代北魏帝王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又获得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561~578)统治时期,北方佛教势力急剧膨胀,僧尼人数达到200万,佛寺3万多所。由于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武帝要富国强兵以统一北方,就必然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措施。周武帝首先削减僧尼和寺院数量,又多次召集名儒、名僧和名道,共同讨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 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和道教。这次灭佛与上次有几点不同。第一,北魏太武帝只取缔佛教,对道教予以保护,北周武帝则是对佛教和道教都予以禁止。北周武帝原来打算保存道教,但是道教和佛教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对朝政有危害,所以采取两教并废的措施。第二,虽然毁坏了一些寺院,焚烧了一些经像,但是并不屠杀僧尼,而是勒令他们还俗为民。对于有些地区的寺院,并没有拆除,而是分别赏赐给王公,作为他们的住宅。第

三年级童话故事

2“编动物童话故事”写作辅导教案、实录、反思 训练内容: 任选几种动物,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训练目标: 引导学生把观察、想象与阅读体验相结合,创编有趣的童话故事,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训练重、难点: 习作写得富有想象,童话故事情节合理。 习作写得语句通顺,想象丰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那我们就一起去动物王国旅行。这个动物王国有哪些公民呢? 你猜猜看?帖动物图。 这么多的动物,你最喜欢哪几个? 二,感知童话特点 1、同学们喜欢的动物可真多呀,那你还记不记得上学期学的《丑小鸭》?它主要讲什么?

2.教师小结:它是通过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描述,告诉我们既要善待别人,又要正确对待自己……这些童话都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大家受到教育。童话故事一般都把动物植物等当作人来写。 3.大家知道的童话故事都是别人写的,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当童话大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设想意图: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图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动物童话王国,在听童话故事时再次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三、游戏激趣,理清思路 1.请四位同学上台来,各执一块纸板,分别写着:狼吃兔子;清晨;狼和兔子;在树林里。 2.你们读读,觉得通顺吗?那请你们来排排位置。 3.它们分别告诉了我们故事的什么? 生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板书 我们在写作时,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说清楚。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明确构思故事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三、创设情境,创编童话 1.老师想先请同学们来看几幅动画,它是无声的,请大家边看边想,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大胆想象,小组讨论好了,请同学们来给动画配音,看谁说得有趣。(展示图画)

三年级童话故事大全【三篇】

三年级童话故事大全【三篇】 导读:本文三年级童话故事大全【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疯子与呆子】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骄傲的熊猫】 一天,大熊猫又在和同伴们炫耀了。它骄傲地说:“我长得又高又壮,你们长得又小又矮。再说我还是国宝呢!不相信,我们就来比一比。” “好呀!”小猴子连忙应道。“比什么呢?”“我们就在树上比比看,谁秋千荡得高好吗?”大熊猫歪着脑袋说。“行啊。”比赛开始了,小猴飞奔而上,一下子就窜到树上,尾巴勾住树枝,荡得老高老高。可是大熊猫还站在树上,连爬得没爬上呢!哈哈,第一局大熊猫输了。 小兔自告奋勇地说:“我和你来比跳远,好吗?”“比就比。”大熊猫不服气地说。比赛开始了,小兔后腿一蹬,往前一扑,一下子就跳出了一米多远。可是大熊猫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才只跳了一点距离。哈哈,第二局大熊猫又输了。 大熊猫红着脸,难为情地说:“对不起,我不应该看不起你们的。”同伴们齐声说:“没关系,大家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作朋友,就要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不能嘲笑别人的短处。”大家又成了好朋友。【皮皮买房记】 森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熊,名叫皮皮。皮皮住在一间小木屋里,小屋四周绿草如茵,连屋顶上都种满了鲜花。最令人羡慕的是,小木屋旁边有一条清清小河,皮皮每天都到河边洗脸刷牙梳头,可惬意啦! 皮皮还有一群好朋友,门前香樟树上的小鸟啊,树下的小猫啊小

童话故事三年级作文

1、助人为乐的小乌龟:森林有很多动物,嘲笑小乌龟,小白兔最爱嘲笑他,下雨没伞,乌龟壳当成雨伞帮助他,小白兔惭愧,成为好朋友 2、动物找工作:小熊、小象、小猴。小猴搬运,大象杂技团,小熊找了消防员,不开心,相互换工作,小猴杂技团,小熊搬运,大象消防员 3、老山羊请客:小猴竹子,小公鸡桃子,小白兔虫子,小花猫萝卜,小熊猫小鱼,不吃。老山羊奇怪。食物正确位置又。桃子猴子,虫子小公鸡,萝卜小白兔,小鱼小猫,竹子小熊猫。吃的津津有味。明白道理

助人为乐的小乌龟 从前,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有调皮的猴子,可爱的小白兔,有天天慢慢爬的小乌龟,还有鼻子长长的大象,美丽的孔雀……森林里的小动物都爱嘲笑那只走路很慢又笨的小乌龟,尤其是那只可爱的小白兔。小白兔一见到那只走的很慢的小乌龟,小白兔就想上去踢它两脚!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白兔去上学,因为这天天气很好,所以小白兔没有带雨伞。放学了,乌云把太阳遮住了。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小乌龟背着它的屋子,大雨把小乌龟的屋子刷洗得干干净净,再看看小白兔,手把头挡着,但还是把小白兔淋湿了。小乌龟把自己的壳当成雨伞,拿起一根木棍遮在小兔的身上,把小白兔送回了家,小白兔惭愧的低下了头,脸红红的。 以后,小乌龟和小白兔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动物找工作 小熊、小象、小猴生活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他们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他们渐渐长大了,决定去森林看看有什么工作适合他们。 小猴来到森林里,找了一个搬运工的工作,可他力气太小,大家都不喜欢他;大象找了一个杂技团的工作,可他太笨重,钻火圈骑车都不行;小熊找了一个消防员的工作,可他反应太慢,别人都开始灭火了,他还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太阳落山了,他们都不开心,垂头丧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小猴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们可以互相调换工作,可能正好适合大家呢!”小熊和小象同意了。他们商量了一下,调换了工作:小猴动作灵活,能去杂技团工作;小象鼻子能吸水,可以当消防员;小熊力气大,可以当搬运工。 他们调换了工作后,工作得很开心,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重的浩劫。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难,更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 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谗言所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许多沙门到京师,当时对北魏佛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

小学三年级童话故事12篇

智救梅花鹿 枯井中的深深友情在那遥远又神秘的地方,有一片森林,森林里住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梅花鹿。 小白兔和梅花鹿是好朋友,他们常常一起玩。有一天,梅花鹿又来找小白兔玩了,他们在玩捉迷藏。 小白兔可厉害了,梅花鹿藏哪里都被找到了,梅花鹿到处都藏遍了,没地方可藏了,便跑向大林子深处,寻找可以藏的地方。突然,梅花路看到了一口枯井,心想,如果我藏到里面去,小白兔肯定找不到了。于是便纵身一跳,跳进井里头。 在说雪白,找来找去也找不到梅花鹿了,真的开始着急了,他几乎把整个是森林翻遍了,可还是找不到小鹿。 小路在哭经历更得意了,想着,我就不出来,看你能怎么办? 天色渐渐暗叹了,小白兔只好回到家,告诉大家梅花鹿失踪的消息。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帮忙寻找梅花鹿。梅花鹿呢?在枯井里又冷又饿,这才想起自己出不去了,自己那么任性,让大家担心了,开始大喊救命,小白兔听到了,把大家都找来,商量怎样救出梅花鹿。大家帮着出主意,有的说,找根绳子把梅花鹿拉上来,有的说,往井里仍泥沙,小路踩着上来……大家的方案都被否定了,讨论了半天也没个结果。这时候,大象伯伯来了,他把小鹿救上来了。 小鹿连声说对不起,很真诚的对小兔说:“都是我不好。”“没关系。”小兔原谅了小鹿。从此,小鹿和小兔更要好了。 小猪不洗脸 有一天,小猪上学的时候,到了教室,公鸡看见小猪没洗脸,就哈哈哈大笑地说:“小猪没洗脸,哈!哈!哈!……”小兔听到了说:“小猪没洗脸,哈!哈!哈!……”小狗听到了说:“小猪没洗脸,哈!哈!哈!……”小猪看见了小伙伴们都这样嘲笑它,小猪伤心的跑回家了,躲在被子里哭着说:“为什么我的伙伴们都嘲笑我呢?”猪妈妈见到小猪哭得这么伤心,就告诉它:“不是你没用,而是它们不懂”。 晚上,猪妈妈把小猪的全身都洗遍了,左洗洗右洗洗,小猪说:“干嘛要把我全身洗遍呀!”猪妈妈说:“你没看见今天你的同学们在欺负你吗?”小猪后来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小猪来到了学校,山羊老师正在跟同学们上课,这次山羊老师的课题是谁的脸最干净,动物都说:“我的脸最干净”。小猪在角落边低着头,山羊老师看着小猪说:“小猪的脸最干净”。伙伴们都看呆了小猪。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三年级自编童话故事300字【汇编】

【篇一】 很久很久以前,在丛林深处有一户人家,养着一大群鸡鸭。在主人的精心管理下,鸡鸭们和睦地生活着。一天,小鸡和小鸭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主人给它们端来了食物。抛撒食物时,主人的一枚金币掉了出来。一只小鸭发现了,急忙跑过去衔在嘴里。一会儿,主人找金币来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他的目光一下落在了小鸡和小鸭身上,他问鸡鸭们:“谁看到金币了?”可鸡鸭们谁都不吱声。他生气了,说:“我要掰开你们的嘴,一个个地检查。”那只小鸭害怕被发现。就硬把金币吞进了肚里。主人掰嘴没找到金币,气愤极了,说:“准是谁吞到肚里去了!”他生气地说,要一天杀掉一只,直到找到金币为止。 小鸭跑回了鸭巢,吓得一动不动。鸭妈妈走过去,关心地问:“小鸭,你没偷金币吧?”小鸭直是点头。 隔壁,是主人恶狠狠的声音:“你们这些狗东西,竟敢偷老子的金币,我要一个个地宰了你们!”晚上,那只小鸭感觉肚子不舒服,可它不敢说,它知道,金币卡住了。第二天,小鸭死了,主人把它捡回去,在它的肚子里发现了那枚金币。主人对小 鸭不诚实的行为非常气愤,他把那只小鸭剁成了肉酱,再和上食料,给鸡鸭们端去了… 【篇二】 记得我9岁的生日那天,舅姆专门到新华书店选购一本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精装的《安徒生童话》,用粉红的彩色纸包装好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我特别高兴,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有些文章自己还看不懂,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读越有兴趣,后来到了爱不择手的地步。 这本书不但封面漂亮、装订精致,更主要的是内容丰富多采,收集了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所写的《皇帝的新装》、《野天鹅》、《孩子们的闲话》、等29篇精彩的童话故事,每一篇都情节曲折、富有折理、引人入胜,读过以后回味无穷,童话中的场面和故事情节常常在我梦中出现,久久难忘。所以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把它放在床头,常读常新,成为良师益友。 阅读这本书,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故事中诗一样的语言,贯串在曲折多变的故事中;他所塑造的多姿多彩的童话人物——愚蠢的国王、善良可爱海的公主、命运悲惨的卖火柴的女孩、可怜的丑小鸭、聪明的笨汉汉斯……一个个栩栩如生,深深地振憾我的心灵,使我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追求。 这本书带我走进神奇欢乐的童话世界,激起我看书学习的浓厚兴趣,坚定我在书海中寻求知识的信心,近来我每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下

三年级自编的童话故事

三年级自编的童话故事 导读:本文三年级自编的童话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很久很久以前,在丛林深处有一户人家,养着一大群鸡鸭。在主人的精心管理下,鸡鸭们和睦地生活着。一天,小鸡和小鸭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主人给它们端来了食物。抛撒食物时,主人的一枚金币掉了出来。一只小鸭发现了,急忙跑过去衔在嘴里。一会儿,主人找金币来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他的目光一下落在了小鸡和小鸭身上,他问鸡鸭们:“谁看到金币了?”可鸡鸭们谁都不吱声。他生气了,说:“我要掰开你们的嘴,一个个地检查。”那只小鸭害怕被发现。就硬把金币吞进了肚里。主人掰嘴没找到金币,气愤极了,说:“准是谁吞到肚里去了!”他生气地说,要一天杀掉一只,直到找到金币为止。 小鸭跑回了鸭巢,吓得一动不动。鸭妈妈走过去,关心地问:“小鸭,你没偷金币吧?”小鸭直是点头。 隔壁,是主人恶狠狠的声音:“你们这些狗东西,竟敢偷老子的金币,我要一个个地宰了你们!”晚上,那只小鸭感觉肚子不舒服,可它不敢说,它知道,金币卡住了。第二天,小鸭死了,主人把它捡回去,在它的肚子里发现了那枚金币。主人对小 鸭不诚实的行为非常气愤,他把那只小鸭剁成了肉酱,再和上食

料,给鸡鸭们端去了… 【篇二】 记得我9岁的生日那天,舅姆专门到新华书店选购一本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精装的《安徒生童话》,用粉红的彩色纸包装好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我特别高兴,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有些文章自己还看不懂,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读越有兴趣,后来到了爱不择手的地步。 这本书不但封面漂亮、装订精致,更主要的是内容丰富多采,收集了丹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所写的《皇帝的新装》、《野天鹅》、《孩子们的闲话》、等29篇精彩的童话故事,每一篇都情节曲折、富有折理、引人入胜,读过以后回味无穷,童话中的场面和故事情节常常在我梦中出现,久久难忘。所以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把它放在床头,常读常新,成为良师益友。 阅读这本书,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故事中诗一样的语言,贯串在曲折多变的故事中;他所塑造的多姿多彩的童话人物——愚蠢的国王、善良可爱海的公主、命运悲惨的卖火柴的女孩、可怜的丑小鸭、聪明的笨汉汉斯……一个个栩栩如生,深深地振憾我的心灵,使我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追求。 这本书带我走进神奇欢乐的童话世界,激起我看书学习的浓厚兴趣,坚定我在书海中寻求知识的信心,近来我每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下午都到新华书店看书,在那书海中静静地阅读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战斗英雄故事、科幻故事、小说等书籍,使我的童年生活更丰富、更

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一)、试述吴国的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的只要内容和意义? 三国时吴国将领占有士兵的制度。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是江南和渡江南下的世族大地主。他们大都同时出任军队将领。孙吴为了获得世族大地主的支持,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实行领兵制度。将领去世后,可由其子弟继领父兄兵马,形成世袭领兵。如陆逊卒后,其子陆抗继领旧部众5000人;陆抗卒后,其子晏、景、玄、机、云又分领其兵。士兵也是世代相传,以兵为业。形式上士兵属于政府,但实际上领兵的将领可以使用他们为自己服役。孙吴士兵例有屯田,因此大族将领占有士兵的同时也就占有了士兵的屯田。这个制度本质上是孙吴政权内各世家大族对劳动力和田地的分配。 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如东吴政府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他们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世袭领兵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袭。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二)、北被魏孝文帝的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利的社会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个人因素: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促进了

三年级童话故事全集【三篇】

三年级童话故事全集【三篇】 导读:本文三年级童话故事全集【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永远难忘的帽子】 公园里的花全开了,它们顶着五颜六色的帽子,漂亮极了。只有墙角处一朵小花,孤零零的站在那儿,没有人陪伴它。它本是小鸟从远处衔来的,无意中掉了下来,就在这儿安了家。离花坛那么近,看着花们花花绿绿的帽子,这朵花真羡慕。每当下雨的时候,它经常挨淋。 “要是我也有一顶花帽子,该多好哇!”这朵花想。 有一天,这朵花摸着自己的头,思绪万千:哦,我得出去找找看,没有帽子会有多糟糕。 它出发了。 掀开草丛,没有,只有会弹琴的小蟋蟀;摇晃绿树,没有,只有会跳舞的花蝴蝶。它问:“喂,朋友你们知道我的帽子到哪儿去了吗?”它们摇摇头。这朵花很难过。 花蝴蝶说:“我把家搬到你头上去吧,寻找的路上,你就不会寂寞了。” “行呀,”这朵花回答,“谢谢!” 蝴蝶在花的头上翩翩起舞,花快活地往前走。又碰见了会唱歌的小黄莺。

【母鸡与老人】 一只母鸡被冻僵在雪地里,一个老婆婆看到这只可怜的母鸡把它抱回了家,细心的照料,为它泡洗热水澡,母鸡渐渐苏醒过来,老婆婆端来了满满一碗玉米,递给母鸡,母鸡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母鸡渐渐的恢复了健康,老婆婆的儿子看到指责老婆婆说:“我们家已经够穷的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来养一只鸡,还是趁早杀了它吧!” 老婆婆哀求自己的儿子不要杀这只母鸡,野蛮的儿子耐不住母亲的求饶,就放过了那只鸡。 说来奇怪,从那以后,母鸡每天都下很多的蛋来报答老人,别人家的鸡每天只下一个蛋,而老人的母鸡却能一天下四五个蛋,有时心情好了还能更多,老人不仅吃上好吃的鸡蛋,还把吃不了的鸡蛋拿出去卖。 人们都说这是一只知道感恩的母鸡。【寻找幸福生活的蝎子】在一个古树参天的大森林里,住着两只蝎子。一个叫小知,能说会道;一个叫小叶,埋头苦干。因为性格迥异,它们常常为一点儿小事而吹胡子瞪眼,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寻找幸福的生活。所以,过不了多久,它们又会在一起嬉笑打闹,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它们乘着美好的春风又出门去找幸福了。小知突然睁大了眼睛:“小叶,你快看,那里有一只蚯蚓。”还没等小叶回答,小知又开口了:“我有一个好主意,咱们一起去狩猎吧!

浅析“三武灭佛”的主要共性

试论“三武灭佛”的共性 张宝生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 摘要:在中国佛教史上曾发生过“三武灭佛”事件。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三武灭佛”的共性。认为“三武灭佛”起因基本相同,都与寺院经济膨胀和儒佛道斗争有关;灭佛的措施基本相似,都是以行政的手段强令僧尼还俗,拆毁寺院,焚毁经像,没收寺产;灭佛的结果也大同小异,都对佛教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均未实现“灭佛”的目的。“三武灭佛”事件表明,佛教在中国发展,会受到中国特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关键词:三武灭佛寺院经济宗教冲突 Abstract:The incident of " three emperors’ruining Buddhism " has happen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Buddhism. We’ll probe into their common features by comparing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I think the reasons for ruining are basically same. They’re all connected with the expanding of Buddhist temple’s economy and the contention among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Secondly, the measures taken are similar basically. They all adopted administrative means to compel Buddhist monks and nums to resume secular life and confiscate the property of temples. What’s more, they also demolished temples and burned down josses and scriptures. Lastly, the consequences of ruining Buddhism are almost alike,too. The ruining all cause the heavy blow to Buddhism. However, the Three Emperors all didn’t realized the purpose to ruin Buddhism. The ruining Buddhism indicates that Buddhism must receive restraining from Chinese peculiar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when it developes in China. Key word:three emperors’ ruining Buddhism,Economy of Buddhist temple,Religious contention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发展极为迅速,但在北朝与晚唐时却几度遭受灭顶之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禁佛、灭佛运动,佛教界称之为“三武之厄”或“三武法难”。“三武”为什么会有灭佛的举动?灭佛对封建国家有何益处?这个问题是饶有趣味的。本文拟从灭佛原因、灭佛措施与结果等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三武灭佛”的共性。希望有助于大家对“三武灭佛”事件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