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

三武一宗灭佛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从东汉末传入中国,一直在不断吸收儒学灵魂,并且融合中国本土化的道教精髓,慢慢发展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然而,佛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发展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积极相关。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提倡佛教,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
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他的带动下,梁代王公贵族纷纷仿效,捐资建寺,一时寺院剧增,仅健康(南京)一处就有五百余座,全国则有二千八百余座,较大的寺院往往周宇环绕,延袤数里,有若天宫。
唐代诗人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对京城建康佛教盛况的形象描写。
高宗李治为太子时,即优礼玄奘,为之作《述圣记》,下令建大慈恩寺,在寺内另造翻经院,继续赞助玄奘译经。
但把佛教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的,则是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自称“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
可见,佛教的盛行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但是在历史上却出现了多次佛教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以三五一宗四次法难为代表。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一)灭佛前佛教发展状况1,以玄释佛佛教般若学讲:人无我、法无我、万法皆空。
由此,通过玄学中国哲学找到了一种可以沟通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方法;通过玄学中国哲学与佛教哲学之间也找到了一种可以转译、理解的共同语言。
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合流,以玄释佛,大乘班若学各宗大多采用何王之说诠释佛经。
于是佛学渐盛,玄学渐衰。
2,深入民间佛教中的很多思想在中国日益被接受,特别是今生来世,积德行善的思想得到人们的认可。
下层民众在极度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寄希望于来世,而统治者正好利用佛教的转世轮回说,使得百姓臣服于他,这使得佛教在这时广泛发展。
3,宗教政策是尊重认可北魏太祖道武帝在转战河北时期,就对佛教给予了特别的尊重。
批准在京城中建立佛寺。
道武帝好老黄,览佛经,见了沙门都加敬礼。
礼遇佛教僧人。
由国家任命僧人中的领袖人物,管理僧人。
“三武一宗”==中国历史上的四次佛难

“三武一宗”==中国历史上的四次佛难“三武一宗”==中国历史上的四次佛难三武,指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一宗则指后周世宗第一次灭佛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
后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大力弘扬,佛教盛行。
特别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那时社会动乱不安,很多人家破人亡。
佛家寺院又有特殊政策保护,可不交税,有自己的财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出家是最好的出路了。
但是这些人入了佛门,可未必就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可能很多人根本也没想遵守。
所以那个时期的和尚的素质有所降低。
这是导致第一次灭佛运动的直接原因。
公元446 年,长安发生兵变,北魏太武帝领兵亲征,部队在长安不远的地方驻营,附近有个佛寺,兵士们没事时,到寺里看玩,发现寺里有很多刀枪甲盾,回来就给他们的军官讲,这军官去看了确实如此,于是报到一个叫崔浩的官员那里,崔浩上报太武帝,太武下令搜查。
这一搜可不得了,搜出了大量武器,和长安叛军的往来信件等,更有甚者还搜出多个暗藏的密室中,竟有年青妇女。
太武帝大怒,下令毁长安一切佛像胡经,凡暗藏武器、妇女的,无论老少一律活埋击杀。
其余罚为奴。
并召令四方用长安之法,自此魏境寺不复存。
第二次灭佛北周武帝是一位励精图治、负有远见的皇帝,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面对兴盛的佛教,他认为:人民信佛,供养出家人会不专心于生产;出家人没有财产,不从事物质生产不用交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于是,北周武帝宣布废佛,令僧尼还俗,并允许辩论。
这次灭法只毁像破塔烧经,令僧尼还俗,不杀僧人。
第三次灭佛佛教在受到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打击后。
并没有在中国消亡。
到了唐朝,经唐太宗时的玄奘天竺取经,宪宗时的迎取佛骨,佛教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到唐代宗、唐肃宗时期,宫里专门开设有道场,养有数百个和尚拜佛念经。
据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
此时,佛教势力的影响十分强大,全国大中小型庙宇多达40000余座,僧尼近30万人,寺院奴隶达15万人。
全国寺院占有良田数十万亩,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相对封闭的庄园,寺院内部的经济大权掌握在住持手中。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作者:卢忠帅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年第06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事件,即“三武一宗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唐武宗李炎(814-846年),以及后周世宗柴荣(921-958年),由他们发起的灭佛事件。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多数的汉族人,大力推广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佛教,太武帝即位之初也是如此。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字佛狸,鲜卑族人,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是北魏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
在位期间,首先灭掉夏国、北燕和北凉,重新统一了北方。
然后又打败了北方的柔然和南方的刘宋政权,解除了北方和南方的威胁。
经济上,减轻租赋,予民休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文化上,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佛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北魏政权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由于佛教组织膨胀,有些佛教徒甚至走出佛门,反对北魏的统治,使“王法废而不行”,特别是盖吴起义爆发后,太武帝认为佛教僧侣与叛军通谋,企图谋反,这成为其灭佛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虽然当时寺庙和僧侣的数量还相对较少,但随着寺院经济的持续膨胀和出家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的税源和兵源不断减少。
因为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僧侣又不用纳税,且信佛出家者不断增多,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因此,志在统一全国的太武帝,在道士寇谦之、信奉道教的重臣崔浩的影响下,转变了崇佛的态度,下令灭佛。
太武帝的灭佛,前后共有三次大的举动。
第一次是在太延五年(439年)。
这一年,太武帝远征凉州,将三万余户凉州居民迁于京师。
因凉州居民世信佛教,致使京师沙门大增。
于是,太武帝下诏,将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沙门悉数罢黜。
第二次是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
这一年,因沙门妖言惑众,太武帝下诏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
第三次是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三位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上出现了“三武灭佛”,三位武帝为什么要灭佛?公元476年,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但是对于罗马教皇以及天主教会,日耳曼人也是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应付。
直到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为了篡位夺权,主动向罗马教皇示好,并且划出一块地盘给罗马教皇建立教皇国以后,罗马教皇才笑呵呵地表示:日耳曼人,也是可以做罗马皇帝的嘛!到了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继位以后,南征北战,征服了绝大多数日耳曼部落以后,罗马教皇终于为其加冕,称其为罗马皇帝。
他的帝国也被称之为查理曼帝国。
说这件事,和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接着看法兰克王国的未来就知道,向罗马教皇妥协以后,其实法兰克王国便陷入了政教合一、以教代政的局面中。
也就是说,国家除了皇帝说了算以外,教皇也说了算!而且,教皇拥有加冕皇帝的权力。
这还得了?等于说天主教完全凌驾于皇帝和政府之上了。
为了走出这个困局,到了公元16世纪左右,大量反对教皇干政的人逐渐崛起。
他们为了抵制政教合一的局面,开始从天主教中分化出了一系列派系,这些派系加起来,统称为新教。
也就是说,基督教中的新教,其实是反对政教合一的。
这就是为啥新教能在我们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毕竟人家不管政治,只管信仰。
现在,我们再来仔细谈一谈我国古代三武一宗灭佛的事情,基本就通透了。
一、三武一宗分别是谁?他们生活在什么年代?三武一宗,很显然是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很多人除了唐朝的唐武宗以外,或许对其他朝代不太熟悉。
我们可以把这4位皇帝背后的历史串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结束三国时代,西晋王朝趋于统一。
不过10年以后,晋武帝司马炎去世,西晋迎来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局面,再次陷入了大乱之中。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同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
历史来到了东晋十六国的时代。
北方被匈奴、鲜卑、氐族、羌族、羯族等五胡建立的各路政权霸占。
历史趣谈:三武一宗灭佛报应 四个皇帝分别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武一宗灭佛报应四个皇帝分别是怎么死的
导语: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一共有4位,其中三武指的是谥号中带武字的3位皇帝,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这3位皇帝统称为三武,而一宗
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一共有4位,其中三武指的是谥号中带武字的3位皇帝,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这3位皇帝统称为三武,而一宗指的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他的谥号就是后周世宗。
所以后世人取了他们名字中的一个字组成了三武一宗,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就只有这4位。
后代很多虔诚的佛教徒认为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都纷纷受到了报应,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受到的报应最大,他从马背上得来的天下,但是江山还没有坐多久就把位子拱手让给了别人,他自己也被政敌俘虏了,他的结局是非常凄惨的,所以后周世宗的遭遇,使得人们纷纷普遍认为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都没有好下场。
其实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对佛教采取的策略的确有些残酷,他们手段毒辣也伤害了很多无辜的人,以北周武帝灭佛事件为例,他在推行灭火措施时还顺带着清理道教的道场和佛教的寺院,对于一些佛教书籍也烧毁,片甲不留,对一些虔诚的佛教徒采用活埋的方式,他这种极端的做法虽然在当时没有引起暴动,但是在后世给他招来了太多的批评与谩骂。
三武一宗灭佛的皇帝中只有北魏太武帝的手段是比较温和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太子,当时太子笃信佛教,在太子的保护下一些佛教徒得以逃出京城,身家性命得到保证,但是京城一些寺院也被一把火通通烧光,不过相比起其他几位皇帝来说,北魏太武帝灭佛的手段已经算是很温和的了。
三武一宗灭佛报应
三武一宗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件著名的限制佛教发展的事件,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的_三武一宗灭佛_事件_卢忠帅

下 僧尼凡有特长技 艺 , 或有犯 罪前科 ! 违戒 者 , 全部勒令还俗 , 并没收其产 "如果僧尼心痛其
财 产 , 但情 愿还俗者 , 可不 没收其财 产 , 但要成 为 编 户齐 民 , 纳税 服役 "接 着 , 唐 武宗 又下 令 禁 止 朝 廷 向寺 院布 施 , 同 时禁 止 佛寺 接 受 社 会 捐 献 , 在 经 济 上 开 始 限佛 , 限佛 也 开始 转 变 为 灭 佛 "会 昌 四年 七 月 , 唐武 宗 下令 在 全 国范 围 内拆 毁 那 些 房屋 不 到 20 间 , 没 有 救 令 的全 部 寺 院 ! 0 兰若 ! 堂 等 , 勒 令其 僧 尼全 部 还 俗 "同时 , 拆 毁 佛
那些用于蛊惑人心 的旁 门左道 ! 妖幻之术 , 也一
并禁止 "第 四, 没收 民间铜器佛像 , 用 以铸钱 , 克 服 国家钱荒 困难 "第五 , 每年造僧帐两册 , 将寺 院僧尼数 目报告 中央 , 僧尼凡帐籍 内无名者 , 均
令 还俗 "显 德 六 年 , 世 宗 死 于北 征 途 中 , 赵 匡撤 (9 7一 9 6 年 )夺 取 政权 , 建 立 宋 朝 , 下 令 恢 复 佛 2 7
批僧侣被还俗 , 佛教失去 了发展 的经济 因素 "
三 ! 武宗灭 佛 唐
唐代 , 君 主们 的提倡和玄奖天竺取经后 的 大力宣讲 , 佛教再次大为发展 "公元 84 年 , 唐 1 武宗李炎 (84 一84 年在位 )即位 , 在位期间 , 他 1 6 知人善任 , 重用 宰相李德 裕 , 整顿吏 治 , 严惩贪 官 污吏 ;击败 回鹊 可 汗 , 维 护边疆安 定 ;平定刘 棋叛乱 , 维护 国家统一 "在他的努力下 , 唐朝后 期 的一些弊政得 到改革 , 国家元气渐渐 回复 , 被 称为 /会 昌中兴 0"唐武宗 即位之初 , 僧尼人数近 0 3 万 , 寺院近 5 万座 " 日渐壮大的僧侣队伍 , 逐 渐形成 一股政治势 力 , 在朝 廷 内部 , 有 3 多 名 0 僧人被封官重用 , 其 中不乏显官贵 爵, 有的甚至 被封为将军 , 参与国家军事机密 "还有僧人与权 贵交往密 切 , 气 焰极 为嚣张 , 作奸 犯科 , /(出家 人 )殖货 营生 , 仗亲树党 , 蓄妻养子 0" º 另外 , 唐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的教训 古代皇帝为何要灭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四次灭佛的教训古代皇帝为何要灭佛导语:历史总是在重复中警醒后人,但是总有自作聪明的人,想改写历史的规律,结果反而重演了历史的教训。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帝王向佛法发难,酿成灾历史总是在重复中警醒后人,但是总有自作聪明的人,想改写历史的规律,结果反而重演了历史的教训。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帝王向佛法发难,酿成灾难,史称“三武一宗灭佛”。
情节各异,结局却相当的雷同。
第一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音:涛,鲜卑族)亲率铁骑踏平四国,一统北方。
当时佛法广传,很多人出家修行。
他438年下诏,令50岁以下僧侣还俗,以解决兵源;444年,又以佛法搞“迷信活动”为由(诏曰:“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下诏驱逐僧侣。
446年,在重臣崔浩的进言下,发出了最严厉的灭佛诏:击破焚烧佛像及佛经,拆毁寺院,活埋僧侣。
当时笃信佛法的太子再三上表劝谏,拖延了诏书的颁布,一些僧人得以逃脱。
不几日,便开始砸佛塔、毁佛像(铸钱)、烧佛经、杀僧尼……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不听同僚苦劝,极力推动灭佛的崔浩,走上了凄惨的结局。
崔浩是汉人,自恃功高藐视鲜卑族贵族,他动用巨资把他的书和他主编的国史刻成碑林显扬,暴露国丑,触怒了权贵。
太武帝亲自审问,才华自比张良的崔浩除了承认贪污,竟惶惑不能应对。
450年,这位三朝老臣和他三家姻亲被灭族,他死前受刑、受辱,号呼一路,当时人们都说他灭佛遭了报应。
两年后,如日中天的太武帝,竟被宦官杀死,年仅44岁。
他两个儿子(太子和恭宗)也相继死于宦官之手。
452年文成帝继位后,立即挽回祖父的错误,再兴佛法,云冈石窟就是他下诏建造的。
从此国泰民安,为以后的北魏孝文帝中兴打下了基础。
生活常识分享。
“三武一宗灭佛”缘起何事?

[键入文字]“三武一宗灭佛”缘起何事?从两晋时期开始,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考虑,根据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相应对佛教采取或扶植或限制的政策。
随着佛教僧侣人数的增加,经济势力的增强,在社会各阶层中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与封建国家、世俗地主阶级发生矛盾。
以皇帝为首的朝廷如果不能用和平手段消除矛盾,就会采取十分激烈的行动。
传统上认为,历代王朝针对整体佛教进行武力镇压的事件,总共发生过4 次,这就是习称的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
灭佛就是毁灭佛法,佛教典籍一般称之为法难。
实际上,这4 次所谓灭佛事件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要彻底消灭佛教,有的只是要压缩佛教僧团的规模;有的是只打击佛教,不涉及道教,有的则是佛教、道教一起打击。
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
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
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
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
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
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
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魏太武帝继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便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
同时,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
他还亲自登坛受符书,改元太平真君。
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武一宗灭佛”的本质甘肃省会宁县白塬中学张廷寿佛教传入中国接近两千年,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了解佛教的产生,在中国的传入、发展、高潮、衰落,以及以后的长期存在,就不能不了解“三武一宗灭佛”的前因后果及本质。
“三武一宗灭佛”断断续续历经500多年。
其间,佛教在中国起起伏伏地发展到高潮,度过了那段黄金时代后,就开始了衰落。
曲折复杂,延续至今。
伟大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丰富的佛教典籍,特别是深邃的哲学思想,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贪、不嗔等戒律和我国公众提倡的敬畏生命、善待动物、以偷盗为耻、以骄奢淫逸为耻、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制怒防躁等道德规范的内涵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内容都提倡的是真、善、美,摒弃的是假、恶、丑,利国利民利己。
目的是修身养性,弘扬正气;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百姓安居乐业。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因此,分析“三武一宗灭佛”的史实及本质,对于佛教在国家宪法的保护下健康、自由地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于其他合法的宗教,也有借鉴的作用。
何谓“三武一宗”“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4年至451年在位)、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至578年在位)、唐武宗李炎(841年至846年在位)。
“一宗”是指:后周世宗柴荣(955年至959年在位)。
概述佛教及其教义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发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一带)。
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世)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必须修道。
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
“三武一宗灭佛”的史实及前因后果从佛教传入和佛教教义中可以了解到,佛教之所以在东汉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们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遭受剥削压迫,感到无法解脱。
佛教的来世说,使人们在思想上得到安慰,麻痹了斗志,放弃了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扶持下,东汉末年佛教逐渐流行。
但是,后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为什么时起时伏呢?特别是经过“三武一宗灭佛”就开始衰落了呢?要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得不了解“三武一宗灭佛”的史实及前因后果。
史实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王朝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
太武帝既接受道教,崇奉汉神,表示亲汉,遂下令限佛。
规定50岁以下的和尚要还俗,服徭役,供租赋。
这样北魏政权就同僧侣发生了冲突。
当北魏出兵崇佛的北凉,完成统一北中国的最后一战时,北凉的僧侣都拿起刀枪为北凉的君王死守都城。
城陷之后,三千僧侣被俘。
太武帝气愤地说:“和尚不去礼佛,不去修行,竟手持刀枪做贼,实在可恨!”他下令把三千僧侣一律斩首。
幸得寇谦之(道士)出面为僧侣说情,他们才得免死罪,被罚做苦役。
不久,平城破获一起未遂的宫廷政变案,高僧玄高、慧崇竟是这案件中的要犯。
太武帝下令砍了他们的头。
第二年,北魏境内发生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
同时,在长安城的佛寺里查获大批武器和财物。
……太武帝遂于公元416年宣布灭佛。
命令说:要把佛寺统统捣毁,把经卷佛像烧光,把所有僧侣杀光,永远禁绝佛教流传!幸得太子拓跋晃故意拖延着宣布这一法令,僧尼大都以闻风逃匿,佛像经卷也大都密藏,只有寺庙佛塔等多遭捣毁。
(2)史实二:北周武帝灭佛始初,对佛教则加以限制。
周武帝眼见佛教的泛滥,造成了国家的兵源短缺,财政枯竭,就果断地宣布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法令。
先是取缔了北周境内的百万僧尼。
北周灭掉北齐后,又在齐境内宣布灭佛(北齐灭亡时,有户303万余,僧尼200万)。
这次灭佛,周、齐境内,总计约4万余座寺庙被没收,分给王公大臣作第宅,约300万僧侣被迫还俗。
各州郡众多的受寺庙役使着的僧祗户、佛图户,也从寺庙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这使北周渐强,为以后南北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史实三:唐武宗灭佛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全国大、中、小寺庙总计4万余,占地几千顷,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富贵和尚”,以及“空门猗顿”(即巨富)。
唐人早就惊呼:“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那时,一方面是“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另一方面是“国库枯竭,军费拮据”,这就使皇帝同佛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唐武宗即位,危局日甚。
当时朝廷的户口册上,全国只有210余万户,而僧侣却多至26万余人。
全国的每座寺庙,都占有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亩土地,有自己独成格局的经济,独立的寺庙武装(僧兵),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服役,俨然一个个小的王国。
唐武宗眼见国政日危,百姓日困,欲图兴复,就不能再容忍寺院经济同国家争民、争税、争土地。
加之,唐武宗是唐代二十个皇帝中唯一不信佛的,灭佛之议遂成。
会昌五年(845年)7月,唐武宗颁发了一道禁佛的诏令。
……凡废毁大、中寺院4600多所,小的寺庙4万余座。
僧侣还俗260500人。
没收良田千万顷,放免寺院奴婢15万人,并给土地自谋营生。
……会昌灭佛,实际上并未全灭,在长安、洛阳都留下了几所寺庙,每州也留下一所。
这些寺庙的隶属关系也从祠部改成主客。
意思是朝廷已不再把僧侣视为中国人了。
(4)史实四:后周世宗灭佛五代时,历梁、唐、晋、汉40年,佛教又逐渐复苏。
僧侣又销铜钱铸造大佛,以至铜不足用。
周世宗柴荣继位,力图富国强民,统一中国,遂下令在后周境内禁佛。
……周世宗大力禁佛,态度坚定,成果显著。
时有佛寺32900多所,被废掉30300多所。
铜像被用来铸钱,铁像销后铸成农具,僧侣们被迫还俗拿起农具去种地了。
(5)分析“灭佛”的原因及本质从国家政权来说,“三武一宗灭佛”有民族之间政治斗争的意义,也有阶级斗争和经济的原因,但本质是灭了僧侣的贪欲。
一、民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如太武帝出兵崇佛的北凉,完成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时,北凉的僧侣都拿起刀枪为北凉的君王死守都城。
……拿起刀枪抵抗,还是参与宫廷政变,这与佛教教义不符,是世俗的做法。
二、阶级斗争和经济占有的原因如北魏境内发生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
同时,在长安城的佛寺中查获大批武器和财物。
周武帝时,由于佛教的泛滥,造成了国家的兵源短缺,财政枯竭。
……唐武宗会昌5年,全国佛寺4万余所,占地几千万顷,朝廷的户口册上,全国只有210余万户,而僧侣却多至26万余人。
国库空虚,经济拮据。
……后周世宗时,僧侣销铜铸造大佛,以致铜不足用。
时有佛寺32900多所。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僧侣明显违背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寺庙同国家争民众、争税收、争土地,有的寺庙如同小国家,和国家争武装……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物极必反。
这样,“灭佛”就是不可避免的行政手段了。
三、僧侣的贪欲透过现象看本质。
僧侣从表面现象上看遁入了“空门”,实际上在有些事情上比所谓的俗人还“俗”,有更强烈的贪欲。
1.求生欲强太武帝统一北中国,应当肯定。
北凉的僧侣都拿起了刀枪为北凉的君王死守都城。
表面上看,是“爱国”之举,但佛教的戒律规定:第一不杀生。
刀枪是凶器,拿起刀枪是为了杀人。
不杀死进攻的人,就会被进攻的人杀死,杀死别人是为了自己活命。
佛教的基本教义中:第一是“苦谛”,说明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
如果看破红尘,何必大动干戈呢?太武帝说:“和尚不去礼佛、不去修行,竟手持刀枪作贼,实在可恨!”太武帝在北魏实行“限佛”的措施,进攻北凉是为了统一北中国。
从他的言语中可见,并不是去“灭佛”,只是由于僧侣的贪欲而做起了与佛教不相干的事,才引起了太武帝“灭佛”的行动。
2.贪图荣华富贵高僧玄高、慧崇等因参与宫廷政变案而被砍了头。
他们的动机无非是邀功请赏、追求舒适的生活。
热衷参与世俗的纷争,高僧不“高”。
至于“富贵和尚”、“空门猗顿”,和国家争财、争税、争地、争武装,甚至役使“僧祗户”、“佛图户”,造成众生不平等。
特别是“神圣”的佛寺中有总计15万奴婢被修行的僧侣“役使”一事,真是不可思议,十分荒唐。
所有这些,都与佛教教义背道而驰。
佛教的基本教义中认为:第二是“集谛”,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造业就不免受轮回之苦。
正因为他们有贪图荣华富贵的欲望,就有了“参与宫廷政变”,当“富贵和尚”、“空门猗顿”等的行动。
据史书记载:凉州有为寺庙供粟米的僧祗户200家,被僧侣逼迫欺压上吊、投河而死去的竟达50人。
(6)所以他们就造下许许多多的业,在没“受轮回之苦”之前,就遭到现世的“报应”———“灭佛”。
3.求佛保佑欲或成佛欲太强“灭佛”不是“皇帝同佛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是皇帝同僧侣“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原因是僧侣求佛保佑欲或成佛欲太强,为了向佛表示虔诚,求佛大发慈悲,因而给佛大造殿堂,用铜、铁等大造佛像,或在石山上、石窟中大造佛像。
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大量人力、物力。
说到底,还是贪欲太强。
还原被神化了以前的佛祖修行时的情景,做法正好相反——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释迦部落的王子。
他不愿过王子荣华富贵的生活,29岁出家修行,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觉悟者),80岁去世。
他为世人以及所有生灵寻求解脱痛苦之法的苦行修行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释迦牟尼并不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修行的,而是在菩提树下艰苦的环境中修行成佛的。
这诚如《陋室铭》中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况,佛在心中。
正像唐时禅宗南宗的创始者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出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原来是这样,这才符合佛教“四谛”的教义。
总之,“三武一宗灭佛”的本质是灭僧侣的贪欲。
贪欲酝酿着罪孽。
精神境界越高,世俗欲望就越少。
“俗人”也好,僧侣也罢,都是这样。
从根本上讲,僧侣修行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消灭各种欲望的过程。
经验及前景“灭佛”事件中,只有太武帝把个别僧侣杀灭,多数的僧侣都逃匿了。
其他的“灭佛”事件中,有的僧侣逃匿了,有的被迫还俗了。
有的皇帝还在长安、洛阳保留下几所寺庙,每州也留下一所。
所以,“灭佛”并没有全“灭”。
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
它们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根源,宗教的文化已融入当地人们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之中了。
只要有贫穷困苦的人或需要把精神寄托在宗教上的人存在,宗教就有存在下去的社会土壤。
因此,佛教它不是谁想“灭”就能彻底“灭”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