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疡剂

合集下载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

19《汤头歌诀》痈疡之剂_白话解十九、痈疡之剂痈疡之剂,即痈疡剂。

是以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用于治疗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外科疾患的方剂。

体表痈疡可分为阳证及阴证,阳证来势暴急,红肿焮痛,易溃易消;阴证来势缓慢,平塌漫肿,难溃难消。

治疗原则,阳证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散结;阴证宜温补和阳,通滞化痰祛瘀。

外可用薄贴围药渗药及刀针手术等。

内在脏腑痈疡应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1.真人活命饮 (陈自明) 一切痈疽。

(《校注妇人良方》)【歌诀】真人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节加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毋①差大黄便实可加使铁器酸物勿沾牙【词解】①毋:毋wu,音吴,不要。

【组成】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13)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方析】疮疡肿毒初起为本方主证。

方以银花疏散透达,清热解毒,清气凉血为君。

臣以防风、白芷疏风散邪,用治痈疡初起;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

佐以贝母、天花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穿山甲、皂角刺溃坚排脓。

甘草清热解毒,加酒活血消肿,协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

大便燥结可加大黄。

按:用本方脓未成可消,脓已成可溃,但已溃者切不可用:阴证疮疡忌用;脾胃虚、气血不足者慎用。

本方煎煮时不可用铁器及接触酸味物品,更不可服食酸物,因酸性收敛,使疮不易消散。

2.金银花酒 (齐德之) 痈疽初起。

((《外科精义》)【歌诀】金银花酒加甘草奇疡恶毒皆能保护膜须用蜡矾丸二方均是疡科宝【组成】鲜金银花五两(150g)甘草—两(30g)【用法】水、酒各半煎,分三次服。

【功用】消肿散瘀,托毒止痛。

【主治】一切痈疽恶疮,及肺痈肠痈初起。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

2021中医考研:方剂学最后一篇知识点「痈疡剂」方剂学各论——痈疡剂(全国卷历年出题数:8道)1.概念:凡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的一类方剂称痈疡剂。

这类方剂主要具有解毒消肿、托里排脓、生肌敛疮作用。

2.适应范围:常用于体表痈、疽、疔、疮、丹毒、流注、瘿、瘤、瘰疬等,以及内在脏腑的痈疽等病症。

3.配伍规律:根据痈疡的不同分类,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药物配伍。

如体表类的内治法初期多清热解毒药为主,脓成时多逐瘀排脓药为主,溃后期多补药为主。

4.分类:痈疡治法有消、托、补三法,因此有消散痈毒剂、托毒透脓剂、补益扶正剂。

5.注意事项①痈疡发于内在脏腑,在辨证上主要是分清寒热虚实,已成脓或未成脓等。

②痈疡发于内在脏腑的治法,是以清热解毒,逐瘀排脓,散结消肿为主。

如痈疡已成,毒盛使用托法,应注意解毒,防止余毒留恋;化脓迟缓,还必须注意攻透,力求毒随脓泄,防止内陷。

③在痈疡余毒未尽之际,纯补太早,终非所宜,还应兼顾清解余毒,以免因补留邪。

6.本章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①阳证犀黄丸有化痰、软坚、消散作用,兼有解毒消痈、活血祛瘀作用,是为治疗痈疽、瘰疬、流注等病的主要成药。

②阴证透脓散是以消散溃脓为主,兼以扶正托毒;小金丹治阴证或阴疽,以温化寒湿,祛痰通络为主。

7.具体内容犀黄丸【歌诀】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组成】犀黄、麝香、乳香、没药、黄米饭。

【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证。

【配伍特点】方用犀黄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为辅;佐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黄米饭调养胃气,以防碍胃。

酒送服,是用其活血行血以加速药效。

透脓散(《外科正宗》)【歌诀】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组成】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

【功用】托毒溃脓。

【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治疡剂ppt

治疡剂ppt

阳 臣 姜炭—温中,破阴通阳


肉桂—入营分,温通血脉
散 寒
佐 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

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

甘草—调和诸药,解毒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 肺 咳吐腥臭脓血 痈 胸中隐隐作痛
舌红苔黄脉滑数
热痰 毒瘀 壅互 肺结
清 君 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
消 活 臣 麝香—窜通消散,活血开壅
火毒内阻
热毒
脱疽 溃烂腐臭,发热口渴 君 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
肉桂—入营分,温通血脉 火 初起局部红肿
血行不畅
治盛
舌红脉数 使 甘草—配银花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消 佐使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散结
瘀滞筋脉
解疔
力尤强,并能凉血
热毒痰瘀壅滞证 累疠,流注 痰瘀壅滞

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
血 瘀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泻 君 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郁结,

祛肠中稽留之淤血

桃仁—苦平,性善破血,与大黄配伍,破瘀泻热
瘀 臣 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

与大黄合用,荡涤肠中实热

牡丹皮—辛苦微寒,凉血化瘀,消肿疗疮
消 佐使 冬瓜子—甘寒,清热利湿,排脓散结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头 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
面 兼有表热证
外风
风 外痈局部欣红肿痛
痈热
热 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
兼表
痰 脉数苔白或黄
有证

疏 君 牛蒡子—辛散头面风热
风 臣 薄荷、荆芥—发汗解表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内补黄芪汤(《外科发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内补黄芪汤(《外科发挥》)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内补黄芪汤(《外科发挥》)
一、组成
黄芪盐水拌炒、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拌、人参、茯苓各一钱(各10克)、甘草、白芍药、远志去心,炒、川芎、官桂、当归酒拌,各五分(各6克)。

二、用法
作一剂,水二锺,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
内补黄芪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芎;
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

四、功用
补益气血,养阴生肌。

五、主治
痈疽溃后,气血皆虚。

溃处作痛,倦怠懒言,胃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弱,舌淡苔薄。

六、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气血两亏所致。

故仿十全大补汤为本方组成方法,意在气血双补,阴阳并调,如用四君子汤去白术以补气补脾;四物汤养血补肝;黄芪、肉桂益气助阳,可收阳生阴长之效;麦冬养心除烦,护阴以配阳;远志宁心安神,用在本方的另一作用是“长肌肉…治一切痈疽。

”(《本草纲目》)诸药配合,
共使气血充盛,促其腐祛肌生,疮口收敛。

本方在《医宗金鉴》对使用的加减:“如痛者,加乳香、没药以定痛;硬者,加穿山甲、皂刺以消硬也”。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

中医《方剂学》痈疡剂——透脓散《外科正宗》一、组成生黄芪四钱(12克)、当归二钱(6克)、穿山甲炒,一钱(3克)、皂角刺一钱半(5克)、川芎三钱(9克)。

二、用法水二盅,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服入酒一杯亦可。

三、歌括1.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2.《医学心悟》透脓散程氏又加银旁芷,更能速奏溃破功。

3.托里透脓散托里透脓参芪芷,归术山甲与皂刺,青皮甘草加升麻,痈疽脓陷宜服之。

四、功用托毒溃脓。

五、主治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

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酸胀热痛。

六、方解本方所治痈疡,是由正虚不能托毒外透,以致脓成难溃,毒亦难泄。

方中用生黄芪,即所以益气托毒,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刺消散通透,软坚溃脓;用酒少许,增强行血,活血作用。

共具托毒溃脓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是祛邪中兼以扶正,属于托法范围。

目的在于托毒排脓,使毒随脓泄,腐祛新生。

本方对痈肿不消,成脓不易,切开又不适宜的情况下使用较为适宜。

七、附方及方论1.透脓散(《医学心悟》):即透脓散加白芷,牛蒡,金银花。

功用:扶正祛邪,托毒溃脓。

主治:痈毒内已成脓,不穿破者,服此即溃。

2.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人参、白术土炒、穿山甲炒研、白芷各一钱(各3克)、升麻、甘草节各五分(各2克)、当归二钱(6克)、生黄芪三钱(10克)、皂角刺一钱五分(克)、青皮炒,五分(2克)、水三盅,煎一盅。

病在上部,先饮煮酒一盅,后热服此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疮在中部,药内兑酒半盅热服。

功用:扶正祛邪,托里透脓。

主治:一切痈疽气血亏损。

将溃之时,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者。

透脓散、《医学心悟》之透脓散、托里透脓汤同有扶正祛邪之功,同治痈疡脓成难溃之症。

其区别在于:透脓散是益气和血与消散通透并用;《医学心悟》透脓散,是在前方基础上增加辛散透邪与清热解毒之品,使其脓易溃,毒易解;托里透脓汤是益气升陷与托里透脓并用,能使气充陷升,提脓泄毒。

治痈疡剂(方剂学)

治痈疡剂(方剂学)

【主治】
火毒结聚之疔疮。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似粟,坚硬根深, 状如铁钉,以及痈疡庁肿,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第一节 散结消痈剂
散结消痈剂,适用于痈疽疮疡等。代表方 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 阳和汤、苇茎汤、大黄牡丹汤等。
仙方活命饮
【组成】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皂角剌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 药各一钱(各6g)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
【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 服)。
【方论选录】
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痈疽 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蘊崇热毒为患。治 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绝,行气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穿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 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当归以祛血热, 而行之以破其结。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 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 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 须斟酌而用。(罗美《古今名医方论》)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瞅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 有力。
【证治机理】
本方主治痈疡肿毒初起之证,乃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 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 热、痛;风热邪毒,壅郁肌腠,邪正交争,故身热凛寒;正邪俱 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 伍以理气活血、化痰散结、消肿溃坚之法。
托法,《外科启玄》有谓:“托者,起也, 上也。”多用于痈疡中期,邪盛毒深而正气 不足,疮毒内陷,脓成难溃之证,用之扶助 正气、托毒外出、软坚透脓。

痈疡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痈疡剂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维普资讯
中 医药 研 究 z 0 u2年 2月 第 1 8卷 第 1 期
RE E C O R S AR H FT ADI O L C NES ME cNE TI NA HI E D【I
V [1 o 8No 1 e O2 b 2 0 F
痈 疡剂在 脾 胃病 治疗 中的应 用
1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 溃疡 , 临床 以 胃、 十二 指肠 溃疡 多见 。在 溃疡 活动 期, 临床可见 胃痛、 泛酸 、 口苦 、 质红 、 舌 苔黄腻 、 弦等症 ; 脉 内镜 下可见溃疡形 成 , 溃疡 面黄苔 或黑苔覆盖 , 污浊物 附着 , 溃疡 周
围充血、 水肿 、 隆起 、 烂或伴 出血 , 特征与 “ 糜 其 疮疡 ” 相似 , 辨证 属热毒 塞聚, 气滞 血癌 , 肉腐或 痛 ; 治疗 宜清热解毒 , 活血 止痛 . 化癖清痈。方选仙方 活命饮加减。常用 药物 : 银花 4 g 制乳 金 5,
顾 庆 华
关键词 : 消
痈癌剂
中圈分类号 : 2 6 3 18 1 5 . 1 9 3 1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7 4 8 20 )1 0 4— 2 10 —6 6 (0 2 0 —0 2 0
正根本 在缓解期 , ” 当益气健 脾 , 化湿解 毒 , 括血化瘀 , 护膜生 肌
上 肉桂 3 , g 炙麻 黄 5 , g 鹿角胶 1g 白芥子 1g 炙黄芪 2g 全 当 0, 0, o, 归 lg 莪 术 l g 蒲公英 2 g o, o, o 。随证加 减,0日为一疗程 , 3 一般 服用 1 2个疗程 , - 溃疡可 以愈合。经 临床 观察 。 本法不仅 可 以 治愈 难治性 溃疡 , 而且可以抗消炎性 溃疡复发 , 且无毒副作用 , 值得进一步研究 。

治疡剂

治疡剂

【方解】
·治疡剂·阳和汤
君:熟地——重用,滋阴补血
鹿角胶——温肾助阳,填精补髓
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
臣:肉桂、姜炭——温通血脉,散寒温阳
佐:麻黄——辛温宣散,温通腠理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
使:甘草——解毒,调药
配伍要点
本方温补营血药与辛散温行药相伍,使补而不滞, 温而不燥,补不敛邪,散不伤正,相反相成
【病机】
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 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 局部肿痞
湿热蕴结肠中,与气血搏结,气血凝滞不畅, 瘀热壅盛,血败肉腐
【治法】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治疡剂·大黄牡丹汤
君: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通便、活血祛瘀
桃仁—苦平,性善破血,活血祛瘀 大黄、桃仁配伍,泻热破瘀力强。
臣: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 与大黄合用,荡涤肠中实热。
牡丹—辛苦微寒,凉血化瘀 佐使:冬瓜仁—甘寒,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配伍要点:
·诸药合用,既可泻热破瘀,又可散结消肿。
【运用】
·治疡剂·大黄牡丹汤
1、辨证要点: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
黄,脉滑数。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
2、临证加减: ·热毒较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 ·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等
肉腐血败、成痈化脓:咳吐腥臭脓痰 热毒迫肺、肺失清肃:咳嗽、发热
【病机】热壅血络,肉腐血败,成痈化脓
【治法】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 方解】
·治疡剂·苇茎汤
君:苇茎—清肺化痈,化痰排脓 臣:冬瓜仁—涤痰排脓,清热利湿 佐:桃仁—活血行滞,散瘀消痈,滑肠润下
薏仁—清肺排脓,祛湿化痰
配伍要点:
清热与化脓排脓并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仙方活命饮方论】明·王肯堂:治一切疮疡。

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募;白芷为君;在胸次,加瓜蒌仁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

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如无亦可。

……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证治准绳·疡医》)清·罗美: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

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

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蕴崇热毒为患。

治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结,行血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

是方川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归尾以驱血热,而行之以破其结。

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痛宜矣。

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须斟酌而用。

(《古今名医方论》)清·汪昂: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金银花散热解毒,痈疽圣药,故以为君。

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湿祛风,并能排脓消肿,当归和阴而活血,陈皮燥湿而行气,防风泻肺疏肝,贝母利痰散结,甘草化毒和中,故以为臣。

乳香调气,托里扩心;没药散瘀,消肿定痛,故以为佐。

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③锐,皆厥阴、阳明正药,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而溃壅破坚,故以为使。

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

(《医方集解》)清·王子接:疡科之方最繁,初无深义,难以类选,兹取其通用者绎之。

如活命饮,行卫消肿,和营止痛,是其纲领也。

经言:卫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故用白芷入阳明,通肌肉之闭以透表;陈皮芳香,利脾胃之气,以疏经中之滞;防风卑贱性柔,随所引而入,以泄营中之壅遏;角刺性锐,能达毒处;山甲性坚,善走攻坚;花粉、土贝消肿;归尾、赤芍活络;乳香、没药护心昏神,使人不知痛;甘草、银花解热散毒。

治肿毒之法毕备矣,故疡科推为首方。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唐宗海: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

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

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

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

(《血证论》)清·张秉成:夫肿毒之初起也,皆由营血阻滞,郁而为热,营卫之气失其常度,病即形之于外也,必有表证外见。

当此之时,急须精锐直前之品,捣其巢穴,使阻者行,滞者通,再助之以各药,自然消散。

方中甲片、角针,皆能直达病所,破除结积之邪;乳香理气,没药行瘀,二味皆芳香宣窍,通达营怀,为定痛之圣药,以佐甲片、角针之不逮。

然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故又以天花粉清之,金银花、甘草节解之。

肿毒既生于外,即为表证,故以防风解之于后,白芷疏之于前,使营卫不尽之邪,皆从汗出,如是则肿毒解矣。

至若当归之和血,贝母之化痰,陈皮之理气,亦由善后者以理其余氛。

酒煎则助其药力耳。

(《成方便读》)今·时逸人:凡痈肿疮疡红肿热痛,皆由血凝、气滞、痰结、热壅所致。

治疗方法,宜用活血、行气、化痰、消肿之法。

山甲、皂刺以攻坚积,归尾、赤芍以行血滞,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防风、银花疏达消炎,白芷、陈皮、贝母以减少分泌,甘草、花粉以解毒和中,合为活血消肿之剂。

以疡证初起,中气尚强,能任药力者始为相宜,凡乳痈、肠痈等证,皆适用之。

(《时氏处方学》)【注释】①剽(piao票):攻击。

【五味消毒饮方论】今·岳美中:本方取金银花寒能解毒,甘不伤胃,为主药,以宣通气血,疏散毒热;蒲公英、地丁消痈毒,散结热为佐;野小菊、天葵根凉血散瘀为使。

(《岳美中医案集》)今·裴正学:此方系治疗疔毒之主方。

疔毒,乃热毒蕴结于头面手足等骨质坚硬之处者,因其扎根于骨质坚硬之地,硬肿如钉着骨而得名。

热重毒深,凝聚而呈斯证,治则必以大剂清热解毒之品才能获效。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甚大,堪当主药;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为治疔毒之要药,助金银花以清热解毒,故为辅;公英清热解毒,可谓佐药,因其消肿散热之力甚大,亦寓兼治之功;烧酒辛散,使顽凝胶结之疔毒,就其势而散之,故为引和。

(《新编中医方剂》)【苇茎汤方论】明·徐彬:此治肺痈之阳剂也。

盖咳而有微热,是邪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

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

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金匮要略论注》)清·张璐:薏苡下气利水,《本经》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能清脾湿祛肺热,所以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虚火上乘者,取以为下引之味;但性专利水,津气受伤者,服之每致燥渴,不若取其根一味捣汁,热饮三合,连饮三五次,不拘痈之已溃未溃,服之最捷。

甜瓜瓣专于开痰,《别录》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善逐垢腻而不伤伐正气,为肠胃内痈要药。

桃仁治瘀血血闭,性专下走,而无上逆之虞。

苇茎专通肺胃结气,能使热毒从小便泄去,以其中空善达诸窍,用茎而不用根,本乎天者亲也。

(《千金方衍义》)清·魏念庭:肺痈欲成未成之际,图治当早者也。

苇小芦大,一物也。

苇茎与芦根同性,清热利水,解渴除烦。

佐以薏苡仁,下气宽中,桃仁润肺滑肠,瓜瓣亦润燥清热之品。

一服再服,注云当吐如脓,可见为痈虽结而脓未成,所以可治也。

此于胸中甲错一证辨之,最为的当。

凡治肺痈无外感,因内热熏灼者,以此方为第一义也。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清·王子接:苇,芦之大者;茎,干也。

是方也,推作者之意,病在鬲上,越之使吐也。

盖肺痈由于气血混一,营卫不分,以二味凉其气,二味行其血,分清营卫之气,因势涌越,诚为先着。

其瓜瓣当用丝瓜者良。

时珍曰:丝瓜经络贯串,房隔联属,能通人脉络脏腑,消肿化痰,治诸血病,与桃仁有相须之理。

薏仁下气,苇茎上升,一升一降,激而行其气血,则肉之未败者,不致成脓,痈之已溃者,能令吐出矣。

今时用嫩苇根,性寒涤热,冬瓜瓣性急趋下,合之二仁,变成润下之方,借以治肺痈,其义颇善。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陈元犀:此方以湿热为主。

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结在肺也。

肺既结,则阻其气血不行而为痈矣。

方用苇茎解气分之热结;桃仁泄血分之热结;意苡利湿,清结热之源;瓜瓣排瘀,开结热之路。

(《金匮方歌括》)王士雄:邹氏《续疏》云:苇茎形如肺管,甘凉清肺,且有节之物生于水中,能不为津液阂隔①才,于津液之阂隔而生患害者,尤能使之通行。

薏苡色白味淡,气凉性降,秉秋金之全体,养肺气以清肃,凡湿热之邪客于肺者,非此不为功也。

瓜辨即冬瓜子,冬瓜子依于瓤内,瓤易溃烂,子能不邑②,则其能于腐败之中自全生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之中全人生气,故善治腹内结聚诸痈,而涤脓血浊痰也。

桃仁入血分而通气。

合而成剂,不仅为肺痈之妙药,竟可瘳肺痹之危疴。

(《温热经纬》)清·张秉成:夫肺痈、肺痿二证,《金匮》论之甚详。

大抵肺痈属实,肺痿属虚。

故痿者萎也,犹草木之萎而不振也;痈者壅也,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

是以肺痈之证,皆由痰血火邪互结肺中,久而成脓所致。

桃仁、甜瓜子皆润降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

苇茎退热而清上,苡仁除湿而下行。

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伤其下也。

(《成方便读》)清·邵步青:风温宜清肃上焦。

若肺为热气熏蒸,鼻干如煤,目瞑上窜,狂燥溺涩,胸高气促,皆肺气不宣化之征。

此方清解肺胃之温邪,而上痹可开,诸窍自爽。

(《四时病机》)清·张锡纯:《千金》苇茎汤,……释者谓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

而愚则以为不然。

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注释】①阂(he核):隔:阻隔。

②邑(yi):湿润。

【桔梗汤方论】明·李时珍: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

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

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

(《本草纲目·草部》)明·徐彬;此乃肺痈已成,所谓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邪热结于肺之荣分。

故以苦梗下其结热,开提肺气;生甘草以清热解毒。

此亦开痹之法,故又注曰再服则吐脓血也。

(《金匮要略论注》)清·周扬俊:肺痈由热结而成,其浊唾腥臭,因热瘀而致。

故咳而胸满,是肺不利也;振寒,阴郁于里也;咽干不渴,阻滞津液也。

彼邪热搏聚,固结难散之势,用桔梗开之以散其毒,甘草解之以消其毒,庶几可图,无使滋蔓。

即至久久吐脓之时,亦仍可用此汤者,一以桔梗可开之使下行,亦可托之俾吐出;一以甘草可以长血肉,更可以益金母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清·尤怡: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苦梗开之;热聚则成毒,故以甘草解之。

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故药不嫌轻耳。

(《金匮要略心典》)清·王子接:桔梗味苦辛,苦主于降,辛主于散,功专开提足少阴之热邪;佐以甘草,载之于上,则能从肾上入肺中,循喉咙而清利咽嗌。

张元素谓其为舟楫之剂者,譬之铁石,入水本沉,以舟载之则浮于上也。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汪绂:此方所治,皆在肺部、咽喉之间,以其为火邪,皆内热已盛而上逆,而外淫又遏之,故皆用桔梗也。

甘草益胃气而输之肺,生用能散火解郁。

桔梗苦能泄肺火而下之,辛能泻肺邪而发之,然苦胜于辛,其用多主于降逆气而清肺,以其性轻虚上浮,专入肺部及膈上,咽喉之疾多用桔梗,如此方是也。

今人每谓桔梗载药上升,为舟楫之用,则是桔梗只为引经上行之药,而没其降热祛邪之功矣,不亦谬乎?如此方只甘草、桔梗二味,生甘草自能上升入肺,何劳桔梗之载?而此方若无桔梗,则甘草又岂独能有治咽痛、喉痹、肺痈、干咳之功乎?(《医林篡要探源》)清·章楠:少阴伏热内发,循经上灼而咽痛,虽不合用辛温开泄,亦不可用凉药以遏其外出之势。

故用甘草甘平和中,导邪外达;如不瘥,更加桔梗上通其气。

盖火郁不得外出故痛,通其气,使火外达,则痛自止矣。

(《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清·唐宗海:桔梗以开达肺气,凡咽痛、肺痈排脓,皆生用之;而必君以甘草,以土生金,助其开达之势。

(《见血证》)【排脓散方论】明·徐彬:鸡子黄、芍药以和阴气,枳实合桔梗以通达周身之气,则脓自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