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分析贾随群1阿布都合力力·艾斯提拉2目的 对外伤性脑梗死法医临床学进行鉴定的要点探讨。
方法 选用曾经接受治疗的25例外伤性脑梗死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梗死部位、临床表现等。
结果 对于患者来说,脑梗死容易发生在大脑的基底节—内囊区或者是额、顶叶皮层区等部位,而且在被鉴定人中大多数是儿童和老年人。
结论: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外伤性脑梗死的一次检出率比较低,脑梗死的发生部位对于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结果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大脑的基底节—内囊区、大脑动脉供血支配区和大脑的各皮层部位,都容易发生外伤性脑梗死。
需要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并发症,当患者的头部或者是颈部受到外伤后造成的脑血管堵塞或者是闭塞,进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患者获得外伤性脑梗死后,常常会使自己病情变得严重,与此同时,死亡率和致残率也会升高,Tian等人报道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合并PTCI的死亡率高达40.54%。
随着影响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CT和MRI的广泛应用。
PTCI 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新颁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PTCI被单独列了出来。
单纯只患PTCI的患者在鉴定标准中属于轻伤一级,若是患者患有PTCI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可以达到重伤二级。
因此PTCI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于法医临床鉴定人,更需要对标准的条文内容进行严格的掌握和理解。
[2]在旧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及《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中,PTCI并未被提及,笔者试图通过对本院的司法鉴定中心及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例PTCI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旨在通过对PTCI 进行诊断和鉴别,来更好地对其诊断、条款进行更好地分析,以供同行进行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8例,年龄都分布在4~65岁,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年龄小于12岁的儿童和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一共有18例,占到72%。
2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是颅脑损伤的少见并发症[1],但其致死致残率高,且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其检出率也呈逐渐增加趋势[2],TCI 主要表现为原发脑损伤不相符合的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易与病理性脑梗塞相混淆,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常引起争议,为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要点,该研究就199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受理检验的23例TCI 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法医学鉴定要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例TCI 中男18例,女5例,年龄6~75岁,平均40岁。
年龄阶段为:6~14岁10例(43.5%),15~35岁2例(8.7%),36~60岁5例(21.7%),60岁以上6例(26.1%)。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例,坠落伤4例,打击伤1例。
1.2影像学检查入院时CT:脑挫裂伤9例,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5例,脑内血肿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1例。
入院首次CT 检查均未见有脑梗塞的影像学特征。
入院后动态CT 检查发现伤后24~29h 有脑梗塞灶者4例,30~72h 有脑梗塞灶者15例,4d 以上有脑梗塞灶者3例。
脑梗塞部位:顶叶6例,大脑半球8例,脑干3例,额颞叶4例,枕叶1例,小脑1例。
病灶形态呈扇型或楔形低密度区甚至半球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清楚,病灶>4cm 者20例。
23例TCI 伤者在CT 检查发现脑梗塞后均行MRI 复查确诊。
1.3主要临床法医学检查所见偏瘫12例,失语4例,植物状态3例,智力缺损2例,视觉23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李伟铁道警察学院公安技术系,河南郑州450053[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对23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性别、年龄、影像资料、临床症状体征、损伤程度、伤残程度以及因果关系鉴定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疗分析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
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诊半年后,利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系统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有28例(48.3%)患者恢复生活自理,中度残疾患者15例(25.9%)、重度残疾患者10例(17.2%),植物生存患者2例(3.4%),死亡3例(5.2%)。
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病死率高,主要的确诊手段是及时进行CT检查,选择恰当有效地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head injury caus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Methods:Selected the hospital in March 2007 to August 2009 clinical data of 58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and it was retrospective analyzed. Results: Followed up six months after the use of Glasgow Outcome (GOS) rating system and assess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28 cases (48.3%) patients to return to daily living, 15 patients with moderate disability (25.9%), 10 pati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y (17.2%), plan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2 patients (3.4%), 3 patients died (5.2%). Conclusion: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mortality is high, the major diagnostic methods is timely CT, choose the appropriate, effective treatment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to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ead injury; Traumatic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cerebralinfarction,TCI)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其病死率高,目前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的重视,现将本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3例,年龄12~75岁,平均(43.0±4.8)岁;外伤原因:交通原因所致外伤28例,坠落伤12例,因暴力外伤15例,其他原因3例;脑梗死在外伤6 h以内出现者8例,在6~24 h出现者15例,在24~72 h内出现者25例,在72 h后出现者10例。
法医临床学鉴定外伤性脑梗死的要点探讨

法医临床学鉴定外伤性脑梗死的要点探讨摘要:目的:探究外伤性脑梗死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行CT常规扫描与增强扫描,观察与分析患者的CT诊断结果。
结果: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肿增长28例,CT常规扫描检出20例(2例误诊),增强扫描检出28例(1例误诊)。
增强扫描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肿增长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扫描,且灵敏度、准确度与常规扫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0.5~120h可见梗死灶;63.33%为单发性外伤性脑梗死,36.67%为多发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病灶大小不同,2例占一侧大脑半球,大病灶多呈扇形低密度影,小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楔形低密度影;梗死灶50%分布在基底节–内囊区,36.67%分布在脑叶区,10.00%分布在内囊区与脑叶区,3.33%分布在脑半球及脑干区。
66.67%颅内损伤,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内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以及复合性颅脑损伤。
确诊后经积极治疗,临床治疗优良率达到90.00%。
结论:CT检查,尤其是CT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检出血肿增长情况,在外伤性脑梗死诊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临床可根据CT检查结果鉴别外伤性脑梗死严重程度。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死;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1前言从本质上看,法医司法鉴定与司法鉴定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二者都是诉讼活动中的判断依据。
由此可以看出法医司法鉴定更具有医学层面的专业性,在刑事诉讼法学以及司法鉴定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法医司法鉴定在我国刑事、民事以及证据法学中,都有不同的含义。
但无论是哪个层面,对于法医司法鉴定的作用,其指向性都是一致的。
法医司法鉴定不仅具有司法鉴定的一般特征,还包含医学方面的特殊性。
而与其他形式证据不同的是,法医司法鉴定需要在客观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人为判断。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由外力引起的脑中动脉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本文对65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总结了一些诊疗经验。
该研究共纳入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
20-70岁。
所有患者均饱受外伤,多数是头部受伤,伴有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等。
入院时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在临床诊断方面,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进行了脑CT或MRI、血液生化检查等相关检查。
脑CT或MRI显示脑梗塞区域的缺血性改变,血液生化检查显示患者脑缺血时造成的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
在治疗方面,患者均采用综合干预治疗。
要对伤口进行清洁,切断感染源,防止继发感染。
然后,应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
患者还需进行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包括抗凝血、降压、脱水等,以减少脑梗塞范围和缓解症状。
针对65例患者的观察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水肿等。
针对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早期的综合干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有较大影响。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包括早期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积极预防外伤的发生,对于降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正文】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及细胞死亡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外伤性脑梗塞作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挑战。
本文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内容。
一、病因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直接型和间接型。
直接型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暴力撞击、挤压等直接破坏血管壁,造成血管断裂,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脑梗塞。
间接型则是外伤后由于颅内压增高、血液凝固机制异常等因素导致脑血管阻塞,继而引发脑梗塞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严重病例还可能出现瞳孔异常、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比如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
三、诊断方法针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临床医生通常会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疾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外伤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病因、判断发病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2.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梗塞的范围、位置等信息,对于确定诊断、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3.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包括瞳孔、肢体运动、语言、感觉等方面,以评估脑梗塞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情况。
四、治疗方法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年龄、合并症等。
1.药物治疗:通过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等,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外伤性脑梗塞病例,如血肿或出血灶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3.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运用康复理论和技术,包括物理疗法、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外伤后脑梗塞死亡法医学鉴定浅析

[ 1 1李 ] 靖华 , 赵 勤. 胃肠 镜在 消化 内科 的应 用 分析 [ M】 . 3代 - 医学 . "
2 0 1 0 , 1 2 ( 6 ) : 9 6 — 9 7 .
检查 治疗 , 而使一些 病变及癌症 不能早期确诊 , 错过治疗 的最佳 [ 2 】 李益农, 陆星华硝 化 内科疾病学【 M】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2 0 0 4 . 时期 , 倍受病痛 的折磨 。 近年来 , 麻醉药品和医疗监 护技术 的不断 【 3 】 屠 惠明. 5 6 0 0 例 胃肠 镜诊疗护 理的体会 Ⅱ 1 _ 护理的 实践 与研 究, 进步, 使 得无痛 胃肠镜逐渐应 用于消化 内科疾病 的治疗 , 且倍受 2 0 0 8 , 5 ( 8 ) : 6 5 ~6 6 . 患者青 睐。 该技术实 质上是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一种起 [ 4 】 黄 丽华 . 消化 内科 无痛 胃肠 镜 的应 用 疗效 分析 D 1 . " 3代 - 医 学,
学术探 讨
对照组中7 5 例 患者 , 有4 3 例 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 5 5 例伴有恶心呕 吐的现象 , 3 2 例出现咳嗽情况, 且有 l O 例放弃治疗 , 出院时间较长。 试验组 中7 5 例 患者 , 没有 出现一例感觉到疼痛 的患者 , 3 例患 者 出现恶 心呕 吐的现象 , 5 例出现 咳嗽情况 , 无一例放弃治疗 。 由此可 以观察 到两组数 据对 比明显 , 试验组 的效果 明显优于
对照组 。 3 讨论
2 0 1 5年 4期
.
在 当今 时代 , 各领域竞争愈加激烈 , 人们 的生活压力增大 , 生 活节奏普遍加 快 , 暴饮暴食 、 饮食不规律 的现象越来越广泛 , 由于 这些不健康 的饮食 习惯 导致肠 胃病 的高发 生率 , 胃肠镜检查是 目 前诊 断消化 内科 疾病 的最佳 选择 ,但作 为一 种侵入性 的检查 方
外伤性脑梗塞鉴定标准

外伤性脑梗塞鉴定标准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外伤后引起的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管阻塞,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疾病。
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下面将介绍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外伤史。
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首先需要明确患者的外伤史,包括外伤的时间、部位、程度等情况。
外伤史是判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依据,通过外伤史可以初步确定外伤与脑梗塞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临床表现。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鉴定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性。
三、影像学检查。
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MRI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脑血管的情况,发现血栓形成、脑梗塞灶等病变,从而确定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依据。
四、病理生理学检查。
外伤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脑组织活检、脑血管造影等方法获取患者的脑组织和血管情况,进一步确定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变特征和病理生理学改变,为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还可以结合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估等辅助手段,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特征,为鉴定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六、鉴定结论。
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最终得出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需要准确、科学,并符合法律规定和医学伦理,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标准包括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内容,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最终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为外伤性脑梗塞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25T13:08:48.7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作者:代瑶、吕晓芳
[导读] 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要点
代瑶、吕晓芳
四川福森特司法鉴定所 610041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受损程度、因果关系。
结果:26例伤者中有3例为重伤;7例进行工伤评残,4例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1例七级伤残;18例伤者为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5例一级伤残,8例二级伤残,3例三级伤残,2例四级伤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结果为直接因果关系。
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受伤后对伤者进行CT和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法医鉴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法医学;鉴定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并不高,但死亡率和致残率非常高。
随着近些年来检查方式的不断进步,外伤性脑梗塞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原发脑损伤不相符的迟发型神经功能障碍,非常与病理性脑梗塞混淆,经常在临床法医学鉴定中引起争议。
为了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法医鉴定要点,本文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先将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9例外伤性脑梗塞伤者的基础资料,其中男性伤者21例,女性伤者8例。
年龄6~65岁,平均年龄(39.6±8.6)岁。
致伤原因:重物打击2例、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7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伤者进行CT检查,其中有4例伤者脑内血肿、8例伤者硬膜外血肿、7例伤者硬膜外血肿、10例伤者脑挫裂伤。
有20例伤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所有伤者首次CT检查时均未见脑梗塞影像学特征。
随后进行动态CT检查在受伤后24~30h,有6例伤者出现脑梗塞病灶,受伤后31~72h有16例伤者出现脑梗塞病灶,受伤超过4d出现脑梗塞病灶的伤者7例。
脑梗塞病灶位置:大脑半球9例,小脑2例,顶叶7例,脑干4例,枕叶4例,额颞叶3例。
CT可见病灶为扇形或楔形低密度影,甚至半球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有21例伤者病灶直径超过20cm。
1.3 法医学检查表现
智力缺损5例、失语3例、偏瘫10例、植物状态4例、视觉障碍2例、运动障碍3例。
2 结果
所有伤者参照《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鉴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进行评价。
26例伤者中有3例为重伤;7例进行工伤评残,4例一级伤残,2例二级伤残,1例七级伤残;18例伤者为道路交通事故评残,其中5例一级伤残,8例二级伤残,3例三级伤残,2例四级伤残;1例进行伤病关系评定,结果为直接因果关系。
见表1。
3 讨论
3.1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也尚无明确的说法,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笔者结合大量的文献总结[1],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机制:①创伤性血栓:伤者在受伤,头部或颈部受到较大的外界作用力,容易造成颅内血管或颈部血管扭曲、牵拉,造成血管内膜断裂,粗糙的断裂面会产生附壁血栓,进而诱发脑梗塞。
②局灶占位作用:由于脑外伤后,颅内高压会压迫脑组织,造成脑灌注量下降,严重时形成脑疝,脑组织受压后造成脑动脉扭曲、牵拉等,产生脑血管狭窄,出现动脉供血区血栓。
③脑血管痉挛: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有5%~7%的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会发生脑血管痉挛,尤其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更为严重,可能会造成血管内膜损伤,造成附壁血栓,诱发脑梗塞。
有学者认为[2],颅脑受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凝血块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会激活磷脂酶C,随后激活蛋白激酶C,而蛋白激酶C的异常激活会让血管平滑肌持续收缩,加重脑血管痉挛程度,严重时会诱发脑梗塞。
国外学者曾经进行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会诱发脑梗塞,严重时还会造成患者发生脑功能障碍。
④脑部微循环障碍:发生颅脑损伤后,临床会使用脱水、利尿剂等药物,同时限制液体的出入量,血液粘滞度增加,此时颅内压增加,脑灌注量明线下降,血液流速缓慢,造成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加速,逐渐形成血栓。
血管活性物质失调会造成血管过度收缩和痉挛,脑血管微循环中的灌注量不断减少,严重时可能出现无再关注的现象,此时脑组织缺血程度加重,会形成脑梗塞及。
⑤一氧化氮耗竭:颅脑受损后脑组织缺氧,会产生大
量的氧自由基,造成一氧化氮耗竭,诱发脑梗塞。
3.2 外伤性脑梗塞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临床法医学鉴定外伤性脑梗塞要点主要有伤病关系、损伤程度移机伤残程度鉴定[3]。
从影像学角度看,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像学特点与发生机制同病理性脑梗塞有很大的区别。
临床法医在鉴定过程中可参考疾病的发生机制和CT检查进行区分。
结合本次研究笔者认为外伤性脑梗塞具有以下特点:①伤者年龄相对较小,以儿童较为多见;②伤者多存在中度、重度颅脑损伤或颈部外伤病史,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挥鞭样损伤、颅内血肿、脑挫裂伤;③受伤后24h内检查多无明线病灶,24h后使用CT检查可见脑梗塞病灶。
④迟发性神经系统症状:脑动脉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造成的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是引发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此时脑部组织的局部血流减少或停止,容易造成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迟发性神经系统症状,这部分患者发病年龄高,大部分伤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动脉硬化或者是其它器官动脉硬化;可能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病史;意识多清醒,但是偏瘫、失语等局造性神经功能缺失比较明显;脑脊液清晰,压力稳定。
综上所述,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受伤后对伤者进行CT和MRI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法医鉴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勇,陈宗溢,谭力, 等.外伤性脑梗死的法医临床学鉴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4,23(5):529-531.
[2]陈虎,周健,石河.颈部损伤致脑梗塞的法医学分析2例[J].广东公安科技,2016,11(4):65-66.
[3]刘旭丹.外伤性癫痫的法医临床鉴定[C].//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2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