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论文
初二作文议论文《汉语的演变》800字(共11页PPT)

利的英文,让他用汉语解释却结结
巴巴!英语四六级的中国人一大把, 可是懂古汉语的人又有几个?这真的
耻辱 很悲哀!可以说是一种
!
汉语对于中国人不仅是一种传递
感情的工具,更是中华的灵
魂,他凝结于黄种人的血液,
深深刻入骨髓!
关键词:设想,一位,中国,一口,
流利,英文,汉语,解释,结结巴巴,英 语,四六级,中国,一大,可是,古汉语, 几个,真的,悲哀,可以,一种,耻辱, 汉语,对于,中国,不仅,一种,传递, 感情,工具,更是,中华,灵魂,凝结, 黄种人,血液,深刻,骨髓。
初二作文议论文《汉语的演变》
造字 可能是
者给予汉字很大的希
望,从他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神
色彩 奇
。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
经历 再到秦隶书……
了约7000多年
的发展。汉字构型独特,数量
繁复,记录了世界上最大一支
人群的“母语”。
关键词:可能,造字,给予,汉字,
很大,希望,出生,带有,浓厚,神奇, 色彩,仓颉造,甲骨文,隶书,经 历,7000,多年,发展,汉字,构型,独 特,数量,繁复,记录,世界,最大,一 支,人群,母语。
初二作文议论文《汉语的演变》
替代 别看他不起眼,却起着不可
现代 的作用!通过汉字,可以让
人了解过去,让过去人展望未来,
世界 让
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认
识世界!
在古代,人们很重视汉语的
学习,他们尊崇孔子,奉读四书五经,
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情景
心情!
关键词:不起眼,不可,替代,作
用,通过,汉字,可以,现代人,了解, 过去,过去,展望未来,世界,了解,中 国,中国,认识,世界,古代,人们,重 视,汉语,学习,他们,尊崇,孔子,奉 读,四书五经,可以,简练,语言,概括, 情景,心情。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当代社会,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汉语的字词使用较为繁琐。
古代汉语在字词的使用上,注重形象生动,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例如,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古人常常使用象形字来表示,使得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动词的变化形式多样,语序较为灵活等方面。
这种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得古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另外,古代汉语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大特点,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使古代文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汉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
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古文的形式,注重诗歌和韵文的创作,以及对音韵的重视。
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3世纪至14世纪的时间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丰富以及对韵律的重视。
到了现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扩大以及对口语的重视。
现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汉语的积累和演变,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汉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

汉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引言汉字作为中文文字的基础,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深远而丰富,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语言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汉字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汉字的演变、结构与构造、教学方法等。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探讨汉字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 汉字的历史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甲骨文时代,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文等文字的研究,人们逐渐揭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变化。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形声文字,融合了意符和声符的特点,大大拓展了文字表达的范围。
汉字书写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字体和书写规范,对于认识和理解汉字具有重要意义。
2. 汉字的结构与构造汉字的结构与构造是汉字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字形结构和字义结构两个层面。
2.1 字形结构字形结构主要研究汉字的形状和构造方式。
汉字的字形结构可以分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等,不同的结构方式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和书写规律。
在字形结构研究中,有许多经典的汉字词典和字体学研究成果,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汉字的结构演变以及字形变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字义结构字义结构是指汉字的组词方式和意义关系。
汉字的组词方式可以分为会意、指事、形声、转注等多种类型。
这些字义结构反映了汉字的语义演变和词义变化。
通过对汉字的字义结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有助于提高中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3.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汉字教学方法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汉语母语者需要学习和掌握汉字。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汉字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
在汉字教学方法研究中,尝试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其中包括游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循环教学等。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汉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研究古代汉语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字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几千年的演变使得其字义更加丰富精确。
2.音节简单: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发音相对容易。
3.文字表达:古代汉语的文字表达方式多样,包括象形文字、会意文字和假借文字等,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语法灵活: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词序和语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换,实现不同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主要的演变过程包括:1.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古代汉语的最早形式,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
上古汉语主要使用双音节词和重音式词汇,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2.中古汉语:中古汉语出现在公元3至9世纪之间,是古代汉语的中期形式。
中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丰富,出现了更多的多音字和多音词。
3.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明朝后期到清末民初的汉语形式。
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言词汇和书面词汇。
4.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指20世纪以后的汉语形式,汇集了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古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中国历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汉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成为了传统文化、哲学和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
1.文学作品:古代汉语的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人的诗词歌赋、散文和戏剧等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进行表达的,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2.历史记载:古代汉语为中国历史的记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历代史书、编年体史书等都使用古代汉语进行编写,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王力《汉语史稿》心得

深入汉语史——王力《汉语史稿》心得历史是一段记忆,将现在与未来照亮。
了解历史,就是在解读现在,预兆未来。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世界上使用最久、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了解汉语的过去,认识汉语发展的历史,也就能对汉语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语言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不断推动看汉语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王力先生从事教育事业五十余年,培养出了大批语言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更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开启了一盏明灯。
所著的《汉语史稿》是第一部对汉语做通史性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迄今为止,在对汉语史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汉语史专著。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三大部分,分别研究汉语语音、汉语语法发展以及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对汉语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归纳其发展规律。
这部著作充分吸收了我国古代及近代语言学研究的精华,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勾勒出汉语史这一学科的基本面貌,为汉语史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阐明了汉语史的对象、任务、目的。
汉语史稿明确指出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就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三大方面。
同时,廓清了汉字研究与汉语研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明确提出,虽然文字是语言的代表,但是文字本身并不是语言,汉字字体演变、字式演变的研究并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在汉语史研究中应当极力避免那种把“字音”当作“语音”、“字义”当作“语义”来研究的错误。
汉语史的研究,应当充分利用文字,又不为文字表象所惑。
二、总结了中国历代研究对汉语史的贡献。
对于《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康熙字典》等有关汉语著作的评述,使我们对历代汉语研究有了系统的了解。
了解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要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要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要区分通例和特例,要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三、阐述了汉语史的发展与研究方法。
王力曾经指出,研究汉语语法要“按时代分为若干时期”,进行“文法史的研究”。
汉语史稿文档

汉语史稿概述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
本文档将以汉语史为主题,从汉字的起源、汉语的演变、汉语的变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占卜的信息。
金文是商朝末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记录重要事件。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2. 汉语的演变汉语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古汉语逐渐发展为中古汉语,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汉语,该时期的汉语音韵系统略有不同于现代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公元7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在音韵系统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从公元14世纪起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汉语的变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汉语存在着一些方言和口音的变体。
方言是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语言形式。
汉语的方言包括粤语、闽南语、吴语等,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此外,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和城市中,人们也会使用不同的口音和词汇,这些口音和词汇也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变体。
4. 汉字的重要性和挑战汉字是汉语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汉字不仅用于汉语的书写,也影响了其他语言的文字系统,如日语和韩语。
然而,学习汉字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大量的字形,学习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掌握汉字的书写和意义。
5. 汉语的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并融入到不同的领域中,如商务、文化交流等。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汉语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汉语史稿论文

浅谈外来词的研究及其影响【摘要】: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承传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漫长的历时演变中,汉语不断的从其他民族的语言借进外来成分,并且使之汉化,构成汉语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来源广泛,它是汉语词汇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语言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更是不同民族间交流来往的见证。
因此,本文将从外来词的基本构词类型、发展状况、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了解不同时期汉族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的历史,理清外来词对文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外来词,构词类型,发展状况,影响外来词又称“外来语”,“外来语词”,“借字”。
传统观点认为它是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接触也向着更强深度和更高层次扩,表现在大量的外来词势不可挡地涌入汉语中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外来词不断地与汉语言文化融和,逐渐完善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外来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和词汇扩充手段,是语言间相互接触的结果。
而且外来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交际功用。
一、外来词的基本构词类型(一)音译词音译词指按照外语词语的发音,并用本族语言中相应或者相似语音的语素翻译过来的新词语。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音译词是汉语外来词的主要形式,时至今日,音译外来词运用仍然十分广泛,如下表(1):由于音译外来词是用汉字来译写外语词的读音,所以其具有浓郁的外来文化色彩,体现了异域情调,迎合了时代潮流,从而在经济尤其是商业销售领域大显身手,成为招徕顾客的重要手段。
如今生活中音译外来词随处可见,如“波斯登”、“海尔”、“耐克”、“阿迪达斯”、“因特尔”、“麦当劳”、“肯德基”、“诺基亚”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指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的新词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多数外来新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相对(三)仿译词这类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造规则也移植进来,很好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外来词的研究及其影响【摘要】:汉语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承传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漫长的历时演变中,汉语不断的从其他民族的语言借进外来成分,并且使之汉化,构成汉语外来词。
汉语外来词来源广泛,它是汉语词汇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语言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更是不同民族间交流来往的见证。
因此,本文将从外来词的基本构词类型、发展状况、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了解不同时期汉族与其他民族接触交往的历史,理清外来词对文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外来词,构词类型,发展状况,影响外来词又称“外来语”,“外来语词”,“借字”。
传统观点认为它是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
随着中国与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接触也向着更强深度和更高层次扩,表现在大量的外来词势不可挡地涌入汉语中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外来词不断地与汉语言文化融和,逐渐完善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外来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和词汇扩充手段,是语言间相互接触的结果。
而且外来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交际功用。
一、外来词的基本构词类型(一)音译词音译词指按照外语词语的发音,并用本族语言中相应或者相似语音的语素翻译过来的新词语。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音译词是汉语外来词的主要形式,时至今日,音译外来词运用仍然十分广泛,如下表(1):由于音译外来词是用汉字来译写外语词的读音,所以其具有浓郁的外来文化色彩,体现了异域情调,迎合了时代潮流,从而在经济尤其是商业销售领域大显身手,成为招徕顾客的重要手段。
如今生活中音译外来词随处可见,如“波斯登”、“海尔”、“耐克”、“阿迪达斯”、“因特尔”、“麦当劳”、“肯德基”、“诺基亚”等。
(二)意译词意译词是指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的新词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多数外来新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相对(三)仿译词这类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造规则也移植进来,很好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尤其是科技经济的发展,许多新词新语能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物或基本对应的词语,如下(3):(四)音译兼意译词这类外来词一半是音译,一半是意译,音译兼意译词既传递出外语原词的韵味,又体现了汉语直译的特点,是一种集音译、意译于一身的外来词。
音译兼意译词以其“形神兼备”的特点引得人们的青睐,流传时间也更加久远,更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也扩展了词汇系统。
如下表(4)(五)字母词字母词是指直接用外文的字母或字母加汉字组合的新词语。
字母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现代数学传入中国,X、Y、A、B活跃于中国人的视线,而最早的字母词应该是字母加汉字构成的词,如:a粒子、β射线等,字母词大量进入汉语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科学飞跃,人们知识增长,字母词渗透于生活各方面,如下表(5):以上五种基本外来词构词类型,都曾一度是外来词来源的主流,它们不仅展示了汉语外来词不同的来源,而且见证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交流,也扩展和完善了汉语词汇系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
二、外来词的发展状况在漫长的历时发展过程中,共发生了三次外来词输入汉语词汇系统的高潮,细分如下: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印度佛教的传入,是外来词大量传入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具体发展情况如下:(a)先秦两汉时期:中国的丝绸之路把东方西方各民族连接起来。
因为是买卖,交换土产、珍奇物品的目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外来词主要是动物、植物和食品名称,如:骆驼、狮子(s e r ,波斯语)、葡萄(b a d a g a ,大宛语)、鲜卑(s e r b i ,匈奴语)等。
它们是采用音译的方式从中亚诸语言,如波斯语、阿拉伯语、大秦语等借过来的。
(b)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进入中原,佛教的传播必须与佛经的翻译同步。
汉语从梵语中吸收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文化的词语,如:Buddh 佛、Amita bha 阿弥陀佛、Bodhisattva 菩萨、Arhat 罗汉、Nirvana 涅槃、Sarira舍利、Samana 沙门、Yama-ra ja 阎罗、Thu ba/Thu pa 塔、Bodhi 菩提、Kalpa 劫等。
(c) 汉唐时期:佛教的佛经之翻译在唐代是鼎盛,特别是玄奘高僧首次提出了关于音译的“五不翻”原则,在佛经翻译上进行了一次大变革。
同时汉民族和国内各少数民族交往日益频繁,这些民族的词语借自突厥、蒙古、藏、满、维吾尔比较多,慢慢进入与渗透汉语,。
如:琵琶、墟拍(突厥语),戈壁、胡同、蘑菇、搭链(蒙古语),哈达、达赖、喇嘛(藏语),福晋、埋汰、觉罗(满语),肉孜节、雅克西、哈密瓜、(维吾尔语)等。
2、明清至五四前后时期:西方文化入侵,是外来词大量传入的第二个高潮时期。
a) 明清两代: 17-18 世纪,在东印度通往中国的海上航路打开后,一些商人和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的利玛窦,法国的金厄阁、杜哈德,德国的汤若望等纷纷来华传播教义、交流文化,把宗教、文化、科技各个领域的著作翻译成汉语传进中国。
来自拉丁语的有:logica 络日伽、musica 幕西加、physica 斐西加、arithmetica 亚利默第加、politica 薄利第加.等。
b) 鸦片战争以后,闭关锁国的迷梦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西学东渐”,林则徐、严复、魏源等一批进步人士的翻译作品中出现大量外来词。
鸦片战争以后汉语所吸收的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和日语,来自英语的有雷达(radar )、扑克(poker)、吨(ton )、瓦特(watt )等。
来自日语的有协会、国旗、共和、国会、议院、政党、主义、常备、进步、权限、解放、经验、干部、社会、侵略等。
(C)清末民初: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同时也打开了西方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通道。
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观念展现在国人面前。
反映新鲜事物的词汇可分为几大类:(1)直接生动地反映现代性物质文明成果的词,如“蒸气机”、“火车”、“军舰(铁甲)”、“电话”、“手表”、“雪茄”、“咖啡”、“盘尼西林”等;(2)直接具体地反映现代性制度设施的词,如“议院”、“邮政局”、“交易所”、“证券”、“银行”、“公司”、“公心价值观念的词,如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涌现了很多“科学”、“民主”、“自由”、“人权”、“进步”、“进化”、“民族”、“社会”、“文明”之类的词;(4)广泛反映现代性学科知识和成就的学术术语,如“代数”、“化学”、“物理学”、“天文学”、“逻辑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改革开放以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普遍,成为外来词大量传入的第三个高潮时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之间的语言传播速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增长。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外来词更是比比皆是,为大家广泛接受耳熟能详的词包括:“的士、大巴、拷贝、克隆、酷、吧、碟、按揭、脱口秀”等等。
很多起源于英文词的词广泛流行,并渐渐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新宠。
例如直接使用英文缩写词WTO,GATT,GDP,PC,iphone,i-pad,MTV,KTV,CD,VCD,DVD 等;英文字母与汉字结合的词,例如E 时代、e 族、e 社区、IT 产业、IT 人士、C唱片、IP 电话、IP 地址、IP 卡等。
这些词不仅出现在民间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也在媒体、教科书、政府公文中大量存在。
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记录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交流的外来词,充实和发展了汉语词汇系统,也不断地促使社会向前进步,是外来词作为汉语词汇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依据。
三、外来词对汉文化的影响外来词对汉文化的影响可分为两方面: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外来词的吸入丰富了汉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影响和增强了汉语言词汇的构成能力,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扩充汉语的表达能力,例如:一批以“族”为后缀的词,在现代汉语中产生,如城市啃老族、单身族、丁克族、等等。
类似的作为前后缀的还有“吧、秀、网”等,这些外来词的构词法不仅增加了汉语的构词能力,而且开辟了构词的新路。
它们构成的词语也成为汉语词汇的“新一族”,丰富了人们日常用语与交际的表达能力。
另外,外来词的运用,也有助于减少某些事情冗长的表达的情况,例如:使用“中巴”代替“中性公共汽车”,可使表达更加简洁清晰。
除此之外,外来词还充当文明的载体,使用外来词为中外语言、文化、科学的交流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像“基因(gene)”、“克隆(clone)”、“卡路里(calorie)”等,使用虽然不如汉语频繁,但是它们的存在对汉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消极影响外来词从世界各语种汇入现代汉语的滔滔洪流中,使现代汉语复合式构词法受到冲击。
在现代汉语中,词汇多采用词根复合法构成双音节词,语素间因意义关联而形成的凝聚性。
汉字和音节基本上是相对应的。
外来词被音译成为三音节或多音节词,由多音节构成一个语素,而各字之间失去关联、凝聚性,无法“望文生义”——从词面无法推知词含义。
外来因素很明显,称之为“分离性结构”。
如蒙太奇(法语montage)、迪斯科(disco)、马赛克(mosaic)等音译外来词的大量出现,使“复合式构词法”受到强烈的冲击,汉语词汇状况发生了变化。
此外,用汉字音译外来词,人为地增加了多音字和多义词的数量,如“咖”字在“咖啡”中规定读“ka”而在“咖喱”这个词中规定读“ga”,这样无疑增加了人们的记忆负担。
不管是外来词的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我们都必须加以重视,对外来词加以规范使用,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外文化交流,人际沟通和科学合作。
结语外来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产物;它古已有之,并且来源广泛;它完善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推动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它有利于文化交流,对一个民族及其语言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而外来词的大量存在和使用,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在在遵循语言自净规律下,从有利于交际中使用角度出发,研究外来词,探讨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进而对外来词的使用进行规范,使之有利于交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1.、《汉语外来语词典》作者: 岑麒祥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1990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6年7月出版了修订本(修订第3版) 3.《汉语史稿》作者:王力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2004年3月第2版4.《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观照》作者:万红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7年4月第一版5.《汉语流俗词源研究》作者:张绍麒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年:2000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