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案例--香港西九龙文化区

城市设计案例--香港西九龙文化区
、街区 划分小、沿街小商业设施多样
永远都不缺人气——步行人流
• 背 景
• 福 斯 特 方 案
• 严 讯 奇 方 案
• OMA 方 案
严讯奇
oma
foster+partners
FOSTER+PARTNERS 城市 , 是由小巷 , 街道 , 公共空间, 公园, 还有平凡的 建筑群和好几颗公众的珠宝所交织而成 城市肌理和街道空间的断裂 高密度导致公共空间匮乏 “城市中的公园”
高密度 公共空间缺失 市民参与
“村落”“园林”“街道”
库哈斯的策略是将建筑群化整为零,分为三个独立区,即他所谓的三个“村落”, 中间以两片开阔绿地分隔开。三个“村落”分别叫“东艺”、“西演”、“中城墟”。
与九龙站有一定距离,保持交通通畅,同时放大视野,视线直达海景
交通联络
利用環保巴士, 無人自動駕駛列車與小輪連接到西九
無障礙行人通道連接地鐵和巴士
生态策略
生态策略
ROCCO 许李严 文化经脉的打通,最终为我们带来的,不单是瞬间的 灿烂,而是长远持久的活力。 巨型尺度带来的非人性化外部空间 充满生机的人文特征的缺失 “清明上河图” “城市活力”
将这块巨石放在面海的基地西北角以足够的场地来解决人车流集散减少对东部城区的冲击九龙站和圆方商场门户区域东西交接部位节点空间交通节点位置呈放射状向外联通同时广场给以人群一定缓冲高铁总站门户区域视野放大节点空间与九龙站有一定距离保持交通通畅同时放大视野视线直达海景交通联络利用環保巴士無障礙行人通道連接地鐵和巴士生态策略生态策略巨型尺度带来的非人性化外部空间充满生机的人文特征的缺失清明上河图城市活力rocco文化经脉的打通最终为我们带来的不单是瞬间的灿烂而是长远持久的活力

中国十大最新优秀室内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中国十大最新优秀室内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 设计背景:项目在原有 仿古风格建筑的基础上, 新建筑采用现代古建筑 风格。酒店为海南唯一 的五星级中式皇家园林 酒店。有”海口紫禁城” 之美誉。
设计说明: 整体布局采用中式王府大院,总平面呈严谨的中轴线对称式布局,以中式园林为主导,强 调建筑的中轴线以及群落感,突出传统意境在空间院落上的存在。
• 设计作者:刘红蕾
• 设计单位:毕路德
• 设计背景:作为销售中心, 尤为需要在有限空间内充分 表达其项目的性格和品质, “天洋北花园”项目旨在为 20~30岁城市年轻人群打造 未来都市生活的体验中心。
• 设计说明:
•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为了与外 部建筑形成良好贴合的内部空 间选择以棱镜状的几何形状为 主,通过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 的几何图形传达着空间喷薄的 动感与不竭的能量转换,也强 烈释放着与项目如一的奔放、 自信和明朗的性格特质。
• 设计师希望通过简约、纯粹的 空间营造置身自然之美的惬意, 令客人得到放松、愉悦的难忘 体验。
七:万达长白山假日酒店
• 设计作者:刘红蕾
• 设计单位:毕路德
• 设计背景:酒店舒适地坐落在 雄伟的高山中,它为众多的冬 季滑雪者和夏季登山者来度假 休闲提供了一个极其便利的基 地。
• 无论你是寻求刺激,还是追求 浪漫,又或你只是想放松身心, 暂时远离今天的现代化和狂躁 的生活方式,长白山假日酒店 会在让人惊叹的自然景观背景 下,为您的心灵和灵魂提供一 个休憩场所。
三:深圳万科中心对外接待区
• 设计作者:刘红蕾
• 设计单位:毕路德
• 设计背景:伴随万科快速发展带 来的人员扩张,以及新型办公方 式的改变,万科总部急需一个集 接待、会议、社交为一体的升级 空间。在此需求上,本案以工业 风的设计营造出自在温馨的氛围, 带来全新的办公空间体验,令人 惊喜。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策略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策略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利用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城市地下空间包括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等,它们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地面的压力,还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功能空间。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利用策略,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而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一种新的利用方式,可以有效地扩大城市的功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

其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可以缓解城市地面的压力。

城市地面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经常面临交通拥堵、人流拥挤等问题。

而通过将一部分功能转移到地下空间,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面的压力,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最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地下空间规划不能脱离城市总体规划来进行,而应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

只有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地下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根据功能需求进行。

不同的城市地下空间应根据具体的功能需求来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例如,商业中心地下空间的规划应注重商业功能的集聚,而居民区地下空间的规划则应注重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最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利用应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需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在地下停车场的规划中,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TOD模式世界经典案例解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案例研究

TOD模式世界经典案例解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案例研究

In-town check-in City terminalGreened terraces屋顶绿化Multi-level office and retail connection办公与零售多层次的连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作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标,位于香港岛中环金融街8号,面向维多利亚港。

国际金融中心商场连接机场快线,并将国际金融中心其余三个部分连接一起,可在此办理值机以及行李托运,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建筑内部的流线四通八达,办公与商业的层层连接将办公人流导向商业综合体。

裙房屋面作为室内商业的延伸,结合尺度宜人的景观设计,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开放空间。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is a world-class financial center and the famous landmark. It is located in Hong Kong island, , facing the Victoria Harbour.IFC Mall connect the Airport Express to Hong Kong airport, at the same time built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 the other pa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is in-town check-in serveice, ex-tended the shopping time for the tourist in the mall.Flow lines inside the building accessible, office and business layers of connection will guide the flow of commercial office complex.As an extension of indoor commercial, the podium roof combined with pleasant landscape design becomes the most attractive open space.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航站楼 | IFC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Hong Kongc-city terminalMulti-layered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交通的多层连接Vertical city竖向城市Urban landmark城市地标香港环球贸易广场(ICC)位于香港西九龙柯士甸道西1号,总楼面面积为2,822,039平方尺。

香港城市形象设计的经验借鉴

香港城市形象设计的经验借鉴

香港城市形象设计的经验借鉴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形象设计一直备受瞩目。

香港的城市形象设计不仅体现了城市的风貌和特色,还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创新力。

在这方面,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城市形象。

本文将就香港城市形象设计的几个关键方面进行探讨,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建议。

一、建筑风格的独特性香港的建筑风格无疑是其城市形象设计的独特之处。

香港的建筑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

例如,香港的摩天大楼采用了创新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得城市在夜晚展现出璀璨的灯光。

此外,香港还保留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如九龙寨城和威尼斯式的凡尔赛酒店。

其他城市可以从中借鉴,尝试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以塑造城市的形象。

二、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香港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其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以其方便的交通和优质的公共设施而著名,这些都离不开对公共空间的精心规划和设计。

例如,香港的海滨长廊是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供市民和游客放松和娱乐。

此外,香港还注重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和水系的规划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公共空间设计经验,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文化活动的推广与举办香港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闻名遐迩,这也是其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如电影节、艺术展览和音乐演出。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提升了香港的城市形象。

其他城市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来展示自身的独特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的艺术氛围。

四、创新科技的应用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充分利用创新科技来提升城市形象。

例如,香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此外,香港还注重科技产业的发展,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和人才的加入。

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在创新科技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城市发展路径。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建筑物高度将向海滨逐渐递减,以低至中层高建筑物为主,与现有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互相配合。
LOGO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重点一:融合自然环境及周边发展
2. 打造远眺维港的景观廊
六条主要的景观廊包括:
1号景观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OGO
景观廊
由国际金融中心平台至海港 2号景观廊: 沿毕打街和民祥街至海港 3号景观廊: 由皇后像广场至海港 4号景观廊: 由大会堂至海港 5号景观廊: 由添马舰至海港 6号景观廊: 由香港演艺学院扩建部分至海港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重点二:注入多元化用途和朝气活力
2. 设计走廊和特色区域,增添中环新海滨的朝气活力。
码头广场
露天剧场
LOGO
设计走廊及特色区域
特色广场
海滨活动广场
海滨活动广场
与海旁有关的休闲设施
3. 营造融和一体的海滨,使其成为中环新海滨的标记。 4. 通过休憩用地、绿化走廊和行人通道集结而成的网络,连接市中心与海滨长廊。
地下一层
地面层
LOGO
中环-半山扶梯系统
中环广场屋顶花园
香港中环 —— 特色四:较高的空间聚集度
空间聚集度上可以看到,香港中环地区基本达到了每公顷一栋楼宇的密度(1栋/Ha)。
LOGO
案例分析-香港中环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重点一:融合自然环境及周边发展
较低的发展密度 合适的建筑 形态、高度和布局 (1)确定建筑物的界线 (2)打造远眺维港的景观廊
1. 优化商业、零售、康乐、艺术、文化及旅游等公共空间。 各类优化公共空间包括:
LOGO
公共空间网络
• 文娱、文化及具纪念性:添马舰文 娱广场、旧天星码头钟楼展览廊、 爱丁堡广场及扩展部分和公众艺术 展览区等。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徐宁徐小东摘要:高密度并不意味着拥挤和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

论文将多元化的香港公共空间归为滨水型、商业①质”重于“量”;型、交通节点型和社区型公共空间四类加以具体剖析,并总结香港公共空间的特色为:“②层级性与系统性;③多元化与异质性。

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类型;香港1 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内以人工要素为主导、空间属性具有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体。

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公众共享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中间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和日常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就香港而言,其山地岛屿型地形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约束,更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和规划管控政策的有力落实,已开发城市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1104km2)的21%,导致城市建成区密度和人口密度都相当高。

①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世界级的高度发达的金融、商业和旅游活动,形成高效有序的运作模式。

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简称EIU)2011年最新公布的年度调查显示,香港在世界宜居城市中排名第31位,这对于超高密度城市来说难能可贵,其设计良好和富于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它能够超越洛杉矶、伦敦和纽约等城市名列前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香港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有着独特需要:既要考虑为那些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人士提供精神放松的乐土;也要为发达的商业金融活动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要为居住条件狭小局促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愉悦身心的室外活动场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此外,双休日制度和人口老龄化带来加倍的休闲时间,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困窘与压力。

上述需求逐渐转化为香港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并日益渗透和影响到香港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与模式。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1)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1)

・城市绿地系统UrbanGreenSpaceSystem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一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PedestrianSystemStrategiesintheHigh—densityDowntown—ACaseStudyontheHongKongCentral郭巍/GUOWei侯晓蕾/HOUXiao—lei摘要: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呈层叠状和网络化,是长期以来城市演变进化和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制约的共同结果。

通过汲取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成败经验,提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发展策略:建立层级化的步行体系网络结构,构筑高连通性的复合步行体系,提倡多功能的步行体系空间使用,合理设置和利用步行体系节点。

这些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经济、高效的步行体系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步行体系;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香港中环文章编号:1000—6664(2011)08—0042-04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0-08—04;修圃日期:2011—02—19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启动基金(编号BLX2W8017)资助Abstract:Thepedes咖systemintheHongKongCentralislayeredasanetwork,whichisacommonresultofthecityevolutioninalongtime,withthearea'squickdevelopmentandtopographyconditioninfluence.ThroughlearningSUCCeSSeSandfailuresofitspedestriansystem,thispaperproposesthatpedestriansystemofhigh-densityurbancenterareasshouldadoptthefollowingstrategies:Establishalevel・-networkstructureofpedes伍锄system;Constructacompositepedestriansystemwithhi【gh-connectivity;Advocatemulti—functionaluseofpedestriansystemspace;Setandutilizethepedestriansystemnodesinreason.Thesestrategieswillserveasaneffectivereferenceforothersimilarconstructionofhigh—densityurbancenterstoconstructaneconomicandefficientpedestriansystem.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anddesign;pedestriansystem;high-densitydowntown;HongKongCentral香港总面积为1100km2,人口约700万(2010年3月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香港为例的城市中心空间设计浅析
摘要: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
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

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为城市高密度开发与人性化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空间、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铜锣湾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1高密度城市中心空间设计典范
铜锣湾南靠山,北临海,外部空间的阻碍和限制使商业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被迫高密度垂直发展,由此形成了特殊的空间感受。

高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核心城区商业地段,引发了人们密集的行为活动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激发出非同一般的效率和活力。

正如商业活动高效的特点一般,维多利亚公园利用率也显得如此之高,在承载了游憩、休闲、集会、交通等活动和履行城市景观职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这种开放式互补型的城市中心区单元的空间设计模式,体现了华人社区高密度和拥挤的基本特征,对于发展紧凑型的绿色城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铜锣湾空间模式的特征和启示
1.2.1 黄金区位和便捷交通
铜锣湾地处港岛北岸商业核心地带,临近中区海底隧道出口,并
且公共交通极其发达。

城市交通的大集中, 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荷,但是铜锣湾的繁华与活力非但没有带来严重的交通问题,反而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于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通过政策与建设的引导,该地段目前90%以上的出行量都是由公共交通承担。

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开发等之间的紧密结合及高效的交通管理,维持了铜锣湾城市核心单元与其他地段的人流交换需求,使铜锣湾地段紧张的土地空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使该城市单元维持了高效有序的运转。

1.2.2 超高密度和容积率
铜锣湾已成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几个城市中心区之一,突破10的超高建筑容积率即使在港岛城市核心地段中也名列前茅。

铜锣湾为了实现真正的高密度与集约化效益,往往形成下层商铺,上层写字楼、居住、旅馆等复合功能,不仅摆脱了规划建设立法中容积率的限制,而且混合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同时办公和居住也由于配套设施的保证而更加便利。

区位的优势吸引人们仍然不断地流向该地段,商业中心区规模的增长和新增空间场所的需要,迫使商业中心区的建筑密度进一步加大。

从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铜锣湾地段几乎没有任何选择,延续并进一步实现超高密度发展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路。

近年来为补充城市空间,香港政府和港铁公司兴建铜锣湾地下商城,以增加建筑面积,缓解建筑和交通问题,然而考虑到该地段的土地现状和不断增加的使用需求,政府不得不一再放宽对规划容积率的限制。

2.1功能复合、形态互补的空间模式
既然高密度和高容积率成为城市发展的既定条件和不二选择,那么如何通过中心区城市单元内部功能的复合、空间形态多元和互补,来满足身居其中的人们活动和体验的多元需求就变得尤其重要。

铜锣湾高密度的商业中心区与维多利亚公园在面积上几乎形成1:1 的对应关系,然而两者一密一疏、一紧一弛、一商业一休闲、一资本一无偿、一消费一公共,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上都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因而解决了很多的城市问题。

绿地公园满足了高密度城市空间中人们缓解压抑的需要,同时高密度的人流也避免了城市绿地由于可达性不足而形成无人问津的死角,保证了与商业同等的活力高效。

这种核心区城市单元的互补型空间模式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商业的发展聚集吸引大量的城市人口,造成土地不断增值,在实现土地集约的目标下,城市逐渐向着混合功能和高密度的方向发展,同时产生休憩交流等活动对大面积公共空间和集中绿地的需要。

这些新观念反映出当代城市设计应该关注将城市的高密度特征转变为高效率高价值的集中性优势,同时兼顾景观生态等绿色价值的提升和活动休憩等人本主义的关怀需要。

3.1城市中心土地空间设计集约化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中心区的空间集约利用程度低,空间浪费现象严重:一方面表现在非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类的用地比例过多,如残存的老式住宅或封闭大院占据了更适宜商业开发的土地,以低密度的建筑占用大量城市土地,土地收益低,使用粗放,已不
适合存在于中心区;另一方面表现
在商业文娱、商务办公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强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集约度,大量占地多、层数低的公共建筑使中心区的土地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需要以更集约的方式利用土地才能发挥更大效益。

因此,针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矛盾最突出的城市中心区展开研究,从土地利用的空间形体、结构要素、服务功能等方面入手建构评价模型,在中微观的层面剖析土地集约利用的深层次原因,为土地集约发展战略探索核心功能区的具体支点,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空间环境和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提供借鉴:
(1)中心区建筑规模集约
公共职能建筑空间是居于城市中心区内部的各项承接城市产业功能的空间,它承担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服务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

可以说城市中心区的集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便是依赖于公共职能建筑空间的高度聚集。

与此同时,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上职能空间本身也因其不同的内在属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内各类不同形态的建筑实体空间。

(2)中心区用地建设集约
城市用地是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是各种物质空间形态集聚的本源。

而进一步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配套用地和建设用地,两者都对土地节约利用产生影响。

配套用地分布反映了绿地、水面等非开发用地与中心区整体空间形态的关系,建设用地则对公共职能空
间的形态和利用效率产生了影响。

(3)中心区交通支撑集约
中心区的空间集约运行离不开高效率的道路交通路网结构,道路交通作为空间支撑骨架,对中心区的土地拓展发展具有引导意义。

良好的通达性使得中心区产业集聚化发展更为顺利,并促进了空间形态的集约;同时作为中心区的非建设空间,道路交通又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消极因素。

通过合理打造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们的高密度和高质量的双重愿望。

4.1展望国内城市中心设计
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和维多利亚公园两个单元模块占地相当,而在城市功能、形态空间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这一地段的高效和活力已经向我们展示出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

这种最初源于英国田园城市的理念,在香港铜锣湾这片不足一平方千米的核心城区,率先开创了华人社区绿色高效活力动感的典范,是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的成功模型。

铜锣湾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的模式,因为符合高密度的华人社会生活特征,同时为城市核心地段的空间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也必然成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

参考文献:
[1] 费移山, 王建国.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
城市发展为例[ j ] . 新建筑,2004,(5):4-6.
[2] 张为平. 隐形逻辑:香港,亚洲式拥挤文化的典型[ m ]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5-56,79-96.
[3] 徐巨洲. 从香港模式看我国国际性城市的发展[ j ] .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 s1) :130-135.
[4] 黎孔清,陈银蓉.新加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启示[j].铜业工程, 201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