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2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制度一、封建等级社会下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社会中,婚姻制度是严格约束的,受到了传统礼教和等级制度的限制。

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联姻亲和的方法,具有经济和政治的目的。

1. 多元婚姻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一夫一妻制外,还有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

一夫多妻制在贵族和富裕阶层中较为常见,而一妻多夫制则相对较少。

2. 父权婚姻制度父权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

按照这一制度,女性必须服从父亲的安排和选择。

亲家政策经常被用来维持社会地位和政治联盟。

二、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1. 婚姻有明确的规范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着明确的规范和程序。

例如,男女双方的姻亲要在婚事上达成共识,进行媒人的介绍,经过一定的筹备和准备后举行婚礼。

2. 婚姻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婚姻也受到了等级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一般只能进行近亲结婚,贵族和富裕阶层的成员通常只能与同等社会地位的人结婚。

3. 家族利益至上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家族的利益往往被置于个人意愿之上。

婚姻往往是通过家族的安排和决定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家族的地位和利益。

4. 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婚姻制度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需要服从丈夫和家族的安排。

三、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特点1. 多代同堂中国古代家庭制度以多代同堂的形式为主。

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和其他亲属分别居住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

2. 男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家庭制度中,男子通常是家庭的主要管理者和决策者。

他们拥有家族财产的继承权,并在家庭中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

3. 家族观念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家庭制度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

家族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重视家族的延续和贡献。

维持家族的尊严和权威对于每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法制史 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中国法制史 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中国法制史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国法制史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1. 婚姻制度的历史背景婚姻制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畴之一便是探讨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文献和历史记录。

通过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态度、法律规范以及社会习俗的变迁。

2.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1)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最早出现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嫁娶都是由家族中长辈来安排的。

这种形式的婚姻制度以维护家族利益为核心,强调婚姻关系的稳定和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变迁,婚姻制度逐渐趋于个体化和自主化。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法律开始规定了公民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取消了对于婚姻的家族干涉。

(3)然而,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仍然存在着种种限制和不平等的现象。

婚姻中男性相对于女性具有更大的权力和地位,女性在家庭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贫富不平等也常常导致社会阶层的限制和婚姻选择的不平等。

3. 婚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组织形式,更是社会发展、男女地位与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

婚姻制度的变迁对于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婚姻制度对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婚姻制度的规范与制约,社会中的各个家庭成员可以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和社会规范下,维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2)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家族秩序和家族延续的重视。

婚姻的方式和规矩,使得家族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系了社会秩序和家族的传统价值观。

(3)然而,婚姻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婚姻中女性权益的得到不足,女性常常在婚姻中面临诸多不公平待遇。

婚姻制度的束缚也限制了个人选择和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自由。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中国法制史中的婚姻制度,我认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婚姻制度不断地与社会环境变迁相适应。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而婚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与现代的婚姻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观念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明显的父权制特征,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应当服从男性的支配。

因此,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只有在丈夫和家庭前途上做出最大的牺牲。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早婚、晚婚以及门当户对等等约束因素。

婚龄、资产、身份等都成为影响婚姻匹配的因素。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间进行商议,女性没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

相亲是传统的婚姻方式,而且是由家人带着介绍人来完成的,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男性则几乎拥有所有权。

这种婚姻制度并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不利于两性平等。

二、婚姻习俗中国的婚姻习俗极为繁多,传统的习俗有“嫁妆”、“梳头”、“入洞房”等等。

其中,“嫁妆”是指女方嫁娶时出的财产或物品,这是家族传承和父母教育女儿的体现。

除此之外,婚礼流程也应有尽有。

“请红娘”是婚礼中的重要一环,红娘一般是媒婆或熟悉家庭情况的人,她在婚礼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婚礼上的拜堂、过门、喜酒等细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婚姻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处于父权制和家族观念的笼罩下。

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既是一种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责任,也是女性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

因此,女性在婚姻中的举动必须遵循的是家庭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也是一种大众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代表着特定的价值和思想观念。

由于这些价值观念的狭隘性,导致了妇女的权利受到严重压迫,且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综上,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是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现象。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中国的古代婚姻制度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定,包括婚姻的形式、婚姻的意义、婚姻的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婚姻的形式古代中国的婚姻形式主要包括嫁与娶两种,其中嫁指女子嫁入男方家庭,娶则是男子娶妻成家。

嫁与娶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周密安排和各种正式的仪式。

以嫁为例,一般来说,女子要通过父母或其他家族成员的协商决定婚事,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最后在举行婚礼后女子嫁入男方家庭。

这一过程注重礼仪的规定和遵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尊重和礼让。

二、婚姻的意义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手段。

婚姻的意义在于延续家族血脉、繁衍后代、巩固家族地位和维护家族荣誉。

古代中国注重血脉传承,男子需要继承家业并生育后代,女子则承担传宗接代的重任。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婚姻是家族生命力的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婚姻的礼仪古代中国的婚姻礼仪复杂而庄重,分为订婚和婚礼两个阶段。

订婚是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并签订婚约的过程。

而婚礼则是婚姻正式举行的仪式,通常包括迎亲、祭拜祖先、交换婚礼以及新娘进入新家等环节。

在婚礼中,男方家庭需要准备鞭炮、红布、花轿等水火不容的祥瑞物品,以示对新娘的敬重和欢迎。

而女方家庭则准备嫁妆和其他婚礼必备品,以示对新娘的祝福和送别。

四、古代婚姻的限制与责任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中有一些限制,例如同姓者不得通婚,堂兄弟堂姐妹之间也禁止成婚等。

这些限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宗族规模和族谱传承的重视。

此外,古代婚姻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男方需要承担维持家族生计和保护妻子的责任,而女方则需要尊重丈夫的地位和履行母妇之道。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形式、意义、礼仪、限制和责任等方面都具备其独特的特点。

婚姻作为家族延续的重要手段,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些古代婚姻的影响和痕迹仍然深深地根植在中国的文化中。

中国古今婚姻制度

中国古今婚姻制度

中国古今婚姻制度
《中国古今婚姻制度》
一、古代婚姻制度
1、婚姻和财产的特殊性
古代婚姻制度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特殊制度,其结构极其复杂,其中以家族财产最为重要,拉近家族的关系同时也是维系家族财富的最佳途径。

从财产的角度来看,婚姻关系与财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家将婚姻和财产称之为“两头财”,古代家庭的婚姻制度也与财产利益息息相关,婚姻可以起到关系家族的稳固作用,以婚姻之间的财产换取家族的力量。

2、三缘制惯例
古代婚姻制度大多以“三缘制”为核心,它包括父母的同意、家长的介绍以及本人的看法。

三缘制规定:父母的允许是结婚的前提,家长的介绍是桥梁,本人的意思是根据。

三缘制既可以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安排婚姻,也可以以本人的意思来决定,体现出古代社会家庭内部生活的复杂性。

二、现代婚姻制度
1、法律保护
现代婚姻制度和古代婚姻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它把两性平等、家庭和睦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双方同意”的原则。

目前,中国的现代婚姻制度讲求合法性,婚姻关系完全是双方自愿的,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2、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是当今社会主流的婚姻观,是一种基于爱情的婚姻观念,是一种以双方彼此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生活方式,思想家们甚至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石,是美满婚姻的开始,是婚姻永恒的动力。

古代的婚姻类型

古代的婚姻类型

古代的婚姻类型
古代的婚姻类型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了一些主要的类型:
1.聘娶婚:这是中国婚姻形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

在这种婚姻中,男子以财务作聘礼而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

2.血亲婚: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血亲婚是乱婚(杂婚)之后出现的婚姻形态,它根据血缘关系,组成了血缘群体。

这种婚姻形态有多种变化形式,包括无级别婚、级别婚、份辈婚和表亲婚。

然而,由于血亲通婚出现了不育和畸胎,人们开始谋求族外婚。

3.族外婚:族外婚使血缘群体变成氏族,使人类从自然群体进一步走向社会。

这种婚亲被称为氏族婚,其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族外级别婚、两合外婚(两个集团的合婚,它不同于血亲婚,但是通婚结果仍有血亲因素)和环状联系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古代的婚姻类型非常复杂多样,上述类型并不能完全涵盖。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在中国古代,男女之间结为夫妻并不像我们现代社会这样,讲求自由恋爱就可以。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明显存在着阶级性。

因此,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些关键问题。

希望感兴趣的人可以了解了解。

1、结婚年龄在中国古代结婚年龄并没有明显的限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十七八岁。

当然也有帝王之家十一二岁就让皇帝取妻子的情况出现。

从结婚年龄的偏小,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还是普遍把结婚看做是一张传宗接代的方式,是缺少爱情因素的。

2、一夫多妻“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这种制度彻底的暴露了封建社会就是男权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的。

在封建社会,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乡绅地主无不一夫多妻。

普通百姓家稍微有点能力的也要娶多个老婆。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结婚绝对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就可以的。

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只要父母不同意,那么婚姻就无从谈起。

另外,结婚还需明媒正娶,没有媒人做媒的婚姻也是不合法的。

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正是封建社会家长制度的具体体现。

4、门当户对古代结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绝对不可能出现贫家女嫁入豪门贵族的事情出现。

也绝对不可能有豪门贵族的千金小姐嫁给寒门子弟的的事情出现。

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对中国现代的男女婚姻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5、同姓不婚同姓不婚是避免近亲结婚的重要手段,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里少有的积极正面的特点之一吧。

我们现代社会虽然不再讲求同姓不婚,但是还是在结婚的时候会禁止近亲结婚的。

6、结婚的程序古代结婚的程序叫做“六礼”,也只有进行完了这六个步骤才能算得上合法夫妻。

具体来说,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女权社会变成了男权社会,婚姻家庭制度也逐步形成。

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是人类两性关系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从婚姻缔结的途径来看,人类的婚姻可分为掠夺婚、买卖婚、媒妁婚、自由婚等;从性关系的范围来看,人类的婚姻可分为血缘制、那鲁普亚制、对偶制、专偶制(即一夫一妻制),此外还有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

在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即一个男人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是只有一个是叫妻子,其他的老婆是叫妾。

即使是皇帝也只可以有一个妻子,即皇后,当然,他可以有很多的妃嫔。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是“门当户对”。

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惟利是求”,并拟“禁锢终身”。

士族制度在隋唐时逐渐消失,“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

从封建社会早期的“门当户对”制度演变而来了“良贱不婚”。

“良贱不婚”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比如娼女、奴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是不能与“贱籍”人通婚的,否则会受到刑事处罚。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门当户对”、“良贱不婚”都是指“娶妻”,而非指“纳妾”。

纵然是“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貌美如仙,也只能做妾。

一、婚姻的缔结与解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与解除有很多繁琐的程序。

正式的婚姻缔结要坚持“六礼”,婚姻解除有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

(一)“六礼”
六礼至西周正式形成,一直延续到清末。

其内容是:
1、纳采
六礼之首礼。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

用雁。

”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

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

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

2、问名
六礼中第二礼。

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

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3、纳吉
六礼中第三礼。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纳征
亦称纳成、纳币。

六礼中第四礼。

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

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5、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

六礼中第五礼。

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

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

6、亲迎
又称迎亲。

六礼中第六礼。

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

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

亲迎礼形式多样。

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

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

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

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聘娶六礼中,雁是最重要的礼品。

古人以雁为礼,一取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

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

二取雁是随阳之鸟,喻妇人出嫁从夫;三取雁行有序,飞时成行,止时成列,迁徙中老壮雁率前引导,幼弱雁尾随跟紧,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由于雁是飞禽,很难捕捉,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随着历史的演进,六礼的某些环节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所变化,同一时期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的做法不同,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婚姻的缔结都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六礼的规范。

(--)“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三种
第一,七出。

即丈夫无须经官府即可休妻的七条法定理由。

七出依次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以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就起内容来看,这是我国古代夫权压迫的凿凿确证
第二,义绝。

这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一种离婚制度。

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非罪,及妻对夫的谋害罪而言。

与七出不同的是,义绝为法律规定的当然离婚条件,有犯则必须强制离婚,否则法律加以处分。

《唐律·户婚》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

”义绝其名义本来是夫妻的情义已绝,其实均是亲属间的互相侵犯或亲属间的乱伦关系。

其意仍在于维护正常的家庭亲属关系,巩固伦常观念和家族秩序。

当然,义绝在实践中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婚姻中的弱者,即妇女。

第三,和离或协离。

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以后各代都有类似规定。

古代丈夫虽有权休妻。

但是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或七出而有三不去,便不能去妻,否则是要受刑事处分的,而且法律上是不承认离婚效力的。

该项规定正好弥补了这种情况,类似于现代的协议离婚。

和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婚姻双方在离婚的态度上不存分歧。

和离在实践中关注婚姻双方的感情状态,应该说是我国对世界婚姻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女性的诸多不公的限制,比如说,因为无子嗣就必须同意丈夫纳妾,否则就要面临被休妻的命运,妻子对家庭的任何财产无所有权。

从我们所熟知的大家闺秀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贞节牌坊,三寸金莲,到《女戒》中对妇女要求的三从四德,无一不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

但从社会文明角度来说,这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它结束了远古时期的人类的社会关系混乱的状态。

比如说,唐代的婚姻制度中就有规定同性之间不得结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血亲结合。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家族的传承,生命的延续。

婚姻的价值和目的在于维护家族的秩序,延续子嗣。

这样尊长必享有绝对的主婚权,婚姻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被忽视,婚姻必得门当户对。

而七种危害本族利益的事情必不见容于婚姻,离婚也必不能只遂夫妻之愿(从而有了“义绝”),(为维护本族的财产)媳妇也必无有产权和继承权,而一妻多妾制的采用也是同一目的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