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完整版)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进展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进展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一种来源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亚型之一。
虽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相对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并着重介绍了手术、放射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及靶向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手术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首选方法,目的是彻底切除甲状腺肿瘤。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包括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内的微创手术逐渐得到应用。
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的优势在于术后恢复快、切口小、并发症少等。
术前精确的术前评估也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包括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术前颈部淋巴结清扫等。
放射治疗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术前或术后放射治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3D适形放射治疗和调强放射治疗,放疗的精确性和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
术前或术后放射治疗还可以减少手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的复发风险,降低对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需求。
放射性碘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重要一环。
放射性碘治疗通过甲状腺特异性摄取放射性碘,发挥放射疗法的作用。
放射性碘治疗可以消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并有望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
放射性碘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肺、肾和骨髓等器官的剂量限制,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干咳、恶心、呕吐等。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噻替吉星是一种靶向激酶抑制剂,可靶向抑制BRAF V600E突变,该突变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具有高发生率。
临床试验表明,噻替吉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反应。
多潘立酮也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手术、放射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方法的应用,使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改善。
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治疗的个体化和精确性。
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及趋势

●微灶癌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分化性癌退行分化的几率有待观察 ●是否可以用药物替代全部甲状腺功能尚无结论 ●近全甲状腺切除的概念比较模糊
保留的量及部位没有明确规定 只能视局部情况和个人经验而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
小结
对于单侧原发癌的切除范围 ●甲状腺或近全甲状腺全切除 ●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 ●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 三种术式各有利弊,均是可接受的手术
DeLellis RA, et 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endocrine organs. Lyon: IARC Press,
2004:51
每一种术式均有理论及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支持 ●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
公认的最起码的腺体切除范围 ●目前多数人主张:
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适用于包膜内或腺体内型低危组患者
.
5
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
●优点及支持的依据: 1.术后对侧复发率低
李树玲等1.3%,陈福进等0.8%,马向东等0.75%
2.并发症少 3.大多数残留灶可长年处在隐匿状态,复发再手术率<4% 4.对侧出现癌再手术无困难,并发症不高、预后不受影响 5.远期疗效与更大范围的手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
11
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
●优点及支持的依据:
5.可避免再次手术及其弊端
6.可改善病人生存期,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
●一组随访30年的病例 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与一侧全切加对侧次全切除相比
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美国国家癌症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1985~2005年非西班牙裔的白种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增加了1倍,而其他种族的女性患者也增加了20%~50%。
目前,甲状腺癌已是女性恶性肿瘤第5位的常见肿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于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本文就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甲状腺癌的诊断1.1 病理诊断1.1.1 术前细针穿刺活检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具有创伤小、快捷、准确的优点。
有文献报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符合率达到了96.7%,结合免疫化学细胞计数,可以使敏感性达到100%。
1.1.2 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冷冻切片是确诊甲状腺癌的可靠方法,随着高档冷冻制片机的使用,其制作出来的冷冻切片质量高、染色好,能够辨认乳头状结构及毛玻璃样核,部分可观察到砂粒体、钙化灶或磷化灶。
1.1.3 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是确诊甲状腺病变良性和恶性的金标准。
乳头状癌一般有乳头状结构,可见毛玻璃核;滤泡癌可伴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髓样癌可见条索状结构,浸润性生长,可见玻璃样变性或淀粉样变性,癌组织挤压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
1.2 影像学检查1.2.1 超声方少兵等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超声表现为实行肿块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内可见沙粒状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血流阻力增加,提示肿块内血流丰富。
乌丽亚提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能显示肿块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高速、阻力高、宽频带,部分逆向频谱。
1.2.2 CT 冯浩等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甲状腺癌的符合率达到92.5%。
国外有研究认为甲状腺恶性病变多边缘强化,而良性病变多不均匀强化。
罗德红等研究认为,当肿块中显示颗粒状的钙化点时,应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
1.2.3 核素显像核医学对患者安全、无创伤,能以分子水平在体外定量地、动态地观察人体内部的生化代谢、生理功能和疾病引起的早期、细微、局部的变化,提供了其他医学新技术所不能替代的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进展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进展分化型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癌的一种常见类型,占甲状腺癌患者的大多数。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着重介绍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传统的手术包括甲状腺全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带来了新的进展。
微创手术包括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这些技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减少了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局部进展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还可以采用局部切除术或淋巴结清扫术来提高治疗效果。
二、放射治疗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高危患者或复发、转移患者,放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传统的放射治疗包括外放射治疗和内放射治疗。
外放射治疗主要通过高能X射线或重粒子束照射肿瘤组织,局部控制肿瘤的生长。
内放射治疗则是将放射性碘131注射到体内,通过甲状腺专一性摄取,选择性地破坏癌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三、靶向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病理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因此靶向治疗成为了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靶向药物,包括多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靶向治疗也可以与放射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随着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将有望实现个体化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四、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治疗领域之一。
针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干扰素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关键词】甲状腺癌分化型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的绝大多数,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细胞癌。
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呈多中心性,无包膜,有1/3的患者可发生转移,最常转移的部位是淋巴结,其次是肺。
滤泡细胞癌占甲状腺癌的5%~10%,有包膜,侵犯包膜是肿瘤扩散的特征,其预后依赖于肿瘤分化的程度和是否发生了扩散。
滤泡细胞癌可转移至骨,引起溶骨性破坏。
总的来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预后很好,即使在5%~20%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和10%~15%的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其10年生存率仍达80%~95%。
导致预后较差的因素有:男性、高龄、肿瘤较大、分化较差、已有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
1手术治疗手术是最早使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直径大于1cm的甲状腺癌。
在术式选择上,目前国外主张行甲状腺全切的占多数,国内一些学者也主张行甲状腺全切术,这一术式可以将甲状腺组织全部去除,也可以使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降到最低。
甲状腺全切术对外科医生的要求较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实施,以减少并发症如甲旁减、喉返神经损伤等的发生。
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风险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如果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偏多,则对术后的进一步处理造成影响,用放射性碘对残余甲状腺组织的清除成功率会较低。
2手术后的进一步处理回顾性研究表明,至少对于直径大于1cm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细胞癌来说,手术后给予口服放射性碘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可以减少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并且提高了生存率。
这是由于放射性碘不仅可以摧毁颈部和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而且增加了下一步进行的放射性碘全身扫描的特异性。
常用的放射性碘剂量为4000MBq[1]。
在甲状腺全切后3~4周,当促甲状腺素(TSH)水平达到最高时进行残余甲状腺组织的清除效果最好。
做残余甲状腺组织的清除时需要提供特殊隔离的房间,2~3d后体内的放射性碘水平便可以降低到不需进行隔离的水平,此时,需行治疗剂量的放射性碘全身扫描。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进展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进展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甲状腺肿瘤,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和低度恶性。
它主要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和滤泡状甲状腺癌两种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手术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局部可切除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微创手术在治疗甲状腺癌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改善。
对于一些不能通过手术切除的肿瘤,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治疗,比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介入治疗等。
除了手术治疗之外,放射治疗也是甲状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高危患者,放射治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而对于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放射治疗也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新的放疗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得放射治疗在治疗甲状腺癌方面更加精准和有效。
化疗是治疗甲状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在晚期和转移性甲状腺癌患者中。
传统的化疗药物包括多西他赛、卡铂等,它们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也给甲状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举例来说,索拉非尼是一种靶向多激酶抑制剂,已经被证明对于甲状腺癌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之外,免疫治疗也成为了治疗甲状腺癌的新兴疗法。
免疫治疗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和持久的疗效。
目前,免疫治疗在许多肿瘤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对于甲状腺癌的治疗也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用于甲状腺癌的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治疗
术前或术中已确诊TMC并颈淋巴结转移者,可行患侧叶甲状腺全切 除加峡部切除术,对侧甲状腺大部或次全切除术,同时行患侧颈淋 巴结清扫术或改良清扫术,辅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治疗。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临床症状
甲状腺内发现质地硬而固定、表面不平的肿块。特别是:
01
添加标题
儿童期或男性成年人发现 的单发结节;
02
添加标题
有颈部放射线照射史和甲 状腺癌家族史;
03
添加标题
甲状腺结节短期内迅速增 长,质硬、固定;
临床症状
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 难的;
趋向于积极手术 行全切,加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如有孤立转移可一并切除,如多处转移,则在切除甲状腺
后予以放射性碘辅助治疗。
促甲状腺素抑制疗法
指征
年龄<65岁,无心血管疾病的DTC,尤其是高危组及绝经期前妇女; DTC作全甲状腺切除术后,特别是容易复发的术后5年内。
制剂的选择
左旋甲状腺素片(L-T4); 甲状腺素片; 甲状腺素片40mg相当于L-T4100μg 。
但对区分大多数滤泡样肿瘤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01
外科治疗原则
BRAND INTRODUCTION
Ⅰ~Ⅱ期分化型甲状腺癌
德国内分泌外科医师协会(CAEK)的治疗指南推荐:全 甲状腺切除术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论点
全甲状腺切除术后使用放射性碘治疗有 利于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有助于利用发射性碘扫描和甲状腺球蛋 白监测甲状腺癌复发和/或转移;
CCS2020田文教授: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

CCS2020田文教授: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引言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年会”(CCS2020)于2020 年5 月11 日- 23 日在线召开。
众多专家云集盛会,共享学术大餐。
在5月16日的甲状腺外科分会场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外科甲状腺专病中心主任田文教授作开场致辞,并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的精彩报告。
近年来,甲状腺癌已经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癌症,其发病率在中国、美国及其他国家都在持续上升。
甲状腺癌发病“偏爱”女性,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
通过规范化的诊疗操作,我国甲状腺癌五年生存率已从2003年的67.5%上升到了84.3%,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因此,我国甲状腺癌的诊治仍然任重而道远。
甲状腺癌规范化诊疗操作新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及指南共识的推广是甲状腺外科的重中之重。
例如神经监测技术、纳米碳注射负显像技术、机器人腔镜技术以及能量外科器材的规范化应用和相应指南的推广。
甲状腺癌手术中喉返神经变异,不进行规范化操作容易导致喉返神经损伤增加。
国内制定了术中喉返神经监测“四步法”的标准,以规范化术中的操作行为,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以及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中国神经监测技术与国际组织一直保持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在国内的培训基地也从12个扩散到了25个,从而为这项技术得到规范化的推广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此项技术在全国开展的学习班中也得到了专家们的热情支持,很多外科医生积极参与学习。
除了神经监测以外,甲状旁腺保护对于甲状腺外科而言也尤为重要。
《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专家共识》是国内外首个该领域专家共识,它规范了术中甲状旁腺保护技巧和方法,从而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术后低血钙等并发症的发生。
纳米碳甲状旁腺负显影保护技术在辨认旁腺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有利于寻找旁腺组织,避免甲状旁腺的误切,提高了手术精度及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诊疗进展及展望(完整版)摘要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90%以上的甲状腺癌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其治疗主要采取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
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规范化,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甲状旁腺保护技术、颈部无瘢痕美容手术等新技术的开展和规范化应用,推动了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精细化、微创化,极大提升了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通过早期发现和精准手术治疗,术后规范化长期随访,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复发甲状腺癌再手术病人,可以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和术后生存质量。
对DTC发病机制深入探讨及关键调控基因靶点的研究,使更具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应用于晚期甲状腺癌病人的治疗,为其争取了手术机会。
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诊治系统的研发为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
建立系统化、智能化随访管理平台,可更加科学地开展术后规范化管理及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甲状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肿瘤[1]。
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甲状腺癌总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7位,女性位于第4位[2]。
与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相比,尽管甲状腺癌的发病位次没有变化,但是发病率仍有相对明显上升趋势[3]。
甲状腺癌病理学类型中>90%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主要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4]。
临床中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
其治疗主要采取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
手术是DTC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随访计划的制定[5]。
此外,内分泌治疗、131I治疗、放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近20年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理念变革、新技术的开展应用、术后规范化管理加以总结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1 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1.1 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明确肿瘤病理学类型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术后复查则可明确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美国甲状腺协会(ATA)2015年版《成人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推荐,对于甲状腺结节病人,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式[6]。
超声检查可以通过对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有无钙化及血流情况进行描述,进而综合评分并初步判断良恶性。
但是该检查方法准确度与超声机器的清晰度及医生的临床经验相关。
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弹性成像评分及三维成像技术的开展,超声判断结节性质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
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是确诊结节性质最准确的方法,为甲状腺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该项技术在我国开展较晚,为了规范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等多个组织联合制定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18版)》。
共识中指出,FNAB分为细针抽吸活检和无负压细针活检,两种方式获取细胞成分无差异,但后一种方法标本中血液成分更少,更有利于诊断。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均推荐超声引导下完成,使穿刺更准确[7]。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穿刺洗脱液检查[7-8]。
但由于病理科医生水平差异,或穿刺有效组织过少,均可能导致即便行FNA仍不能确定结节良恶性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测序技术能够有针对性地检测甲状腺癌的基因突变[9]。
可对穿刺标本行基因检测(如BRAF突变、Ras突变、RET/PTC重排等)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文献报道,基因突变检测可使诊断敏感度提高至86%~100%,阳性预测值提高至84%~100%[6]。
1.2 CT、MRI、PET-CT检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将CT、MRI、PET-CT及功能代谢显像等检查手段的应用指征和在协助鉴别诊断中的意义进行了概述[10]。
CT检查在鉴别良恶性方面不优于超声。
但是对于评价甲状腺肿瘤范围、与气管、食管、大血管等周围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还可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转移部位。
MRI和PET-CT检查不作为甲状腺癌常规检查手段。
MRI检查组织分辨率高,可评价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但存在对钙化灶不敏感、检查时间长等缺点。
PET-CT检查可以对131I全身显像(Dx-WBS)阴性者明确有无远处转移灶。
此外,该方式还可以用于131I治疗前的评估,如果PET-CT显示高代谢病灶摄碘能力差,则131I治疗价值有限。
通过影像学检查,尤其是最常用的CT检查,可以与超声检查相互补充,使术前病理学分期评估更加准确,有助有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2 甲状腺癌外科手术现状和进展手术是DTC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
手术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病人后续治疗和预后。
既往,甲状腺癌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缺乏统一的规范。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多个学术组织对甲状腺癌的手术范围进行了规范。
对于淋巴结清扫,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与欧美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2.1 原发灶切除方式目前,甲状腺癌主要有两种切除方式: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
术前需要通过超声、FNAB、CT等主要的辅助检查评估肿瘤大小、单灶或多灶、有无侵犯包膜或周围组织、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情况、病理学亚型,以明确甲状腺癌手术切除范围。
依据疾病分期、复发危险度,结合病人及家属意愿,权衡术式的利弊,合理制定规范的手术方案,兼顾个体化治疗。
我国指南指出,腺体内单发DTC,肿瘤原发灶≤1 cm、复发危险度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侧腺体无结节,均可行腺叶+峡部切除[8]。
2015年版ATA指南扩大了腺叶+峡部切除的指征:对于肿瘤最大径≤4 cm、不伴腺外侵犯及术前未发现淋巴结转移者,均可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6]。
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复发风险为中低危、TNM分期为Ⅰ期,分别行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随访5年,两组病人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
对于肿瘤直径>4 cm、有腺外侵犯或远处转移者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
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有助于术后131I治疗及长期监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6]。
有研究表明,手术方式直接影响DTC复发率和病死率,对于复发高危病人,未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其复发风险增加2倍,死亡风险增加4.9倍[12]。
主要原因是没有行全甲状腺切除手术,失去了131I治疗的机会。
另一方面,行全甲状腺切除手术时喉返神经损伤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高于单侧切除。
因此,选择手术方式须兼顾功能保护、提高生活质量等因素。
2.2 淋巴结清扫范围对于中央区淋巴结,建议行预防性清扫,而对于侧颈区淋巴结,仅行治疗性清扫,不推荐预防性清扫。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癌病人术后复发率增高和存活率降低的危险因素。
规范化甲状腺切除和彻底的、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
我国的《分化型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专家共识(2017版)》进一步规范了D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13]。
DTC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中央区(Ⅵ区)和侧颈区(Ⅱ~Ⅴ区)。
中央区是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对于该区域淋巴结是否行预防性清扫目前仍存在争议。
文献报道,对于术前超声、CT、MRI 等检查均未发现颈部有异常淋巴结的情况,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后送病理学检查,有28%~33%的病人存在淋巴结转移[14]。
如果不预防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势必导致近1/3的中央区淋巴结已出现转移的病人未能得到清扫而发生转移。
由于中央区淋巴结也是甲状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如果初次手术不彻底清扫该区,一旦术后该部位淋巴结出现转移,再次手术清扫淋巴结会造成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的风险明显增加。
可见,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确有必要。
但是,2015年版ATA指南推荐,对于T1、T2、cN0、非侵袭性乳头状癌及大部分滤泡状癌病人,不常规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6]。
对于美国人群,此项推荐是否合理,仍需要国际性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和明确。
对于DTC不推荐预防性清扫侧颈区淋巴结,仅对于术前影像学等检查评估怀疑侧颈区淋巴结存在异常情况,则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
3 应用新技术助力外科手术水平提高在遵循甲状腺癌规范化手术治疗的同时,功能保护和美观需求日益得到重视。
3.1 术中神经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喉返神经保护是甲状腺手术的重点。
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需要行气管切开。
而IONM在甲状腺手术中可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于2013年制定了《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临床指南(中国版)》,其中明确了神经监测操作步骤[15-16]。
鉴于病人对术后声音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的保护日益重要,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等多个专业委员会或学组联合制定了《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术中喉上神经外支保护与监测专家共识(2017版)》[17]。
近年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一直致力于IONM的推广应用,在国内多个甲状腺外科中心建设了培训基地。
3.2 甲状旁腺保护技术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导致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一直是手术技术层面的一个难题。
其损伤包括挫伤、血供障碍和误切。
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和淋巴脂肪组织容易混淆,尤其是存在旁腺位置变异、体积较小等情况时,容易造成误切。
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造成一过性低钙,经过一段时间会自行恢复,对病人生活质量影响较小;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则会造成永久性低钙,表现为手足麻木和四肢抽搐,严重者会引起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窒息等,对病人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为减少甲状腺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于2015 年发布了《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保护专家共识》,进一步规范了甲状保护技术应用[18-19]。
共识中指出,在手术操作中,应紧贴甲状腺固有被膜正确处理甲状腺上下动脉,可更好的保留甲状旁腺的血供。
有多种甲状旁腺识别方法,如肉眼识别、沉浮试验、亚甲蓝正显像(目前很少应用)、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洗脱液PTH检查、纳米炭负显像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