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俄国教育

合集下载

世纪的俄国教育

世纪的俄国教育

世纪的俄国教育俄罗斯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IX 世纪,当时东斯拉夫部族的基督教传教士引进了基督教教育。

但是,真正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在普什金女士和彼得大帝的时期开始形成。

在过去的 100 年里,俄罗斯社会和教育经历了剧烈的转变。

自 1917 年革命以来,俄国教育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包括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府的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的推广,以及到地球和太空的探险和技术领域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历史瞬息万变的时期,俄罗斯教育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彼得大帝时期的教育改革俄罗斯的现代教育体系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初彼得大帝时期的教育改革。

彼得大帝当时对俄国社会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确立了现代的教育教育体系。

彼得大帝通过进口欧洲模式,引入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科书和学术协会。

彼得大帝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成立了俄罗斯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圣彼得堡学院,在这里,他进行了自己的改革,并发展了革命性的教育模式。

学院的教练团队由国外老师和专家组成,他们的教育模式是欧洲式的组合模式,既包括文理学科,又包含皇家学院的教育。

为了让这个教育体系在俄国人中间得到推广,彼得大帝还通过开设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来普及这些新兴的教育模式。

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1917 年的革命使得俄罗斯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取代了古老的封建制度。

在1920 年代,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主流。

这个时期,俄罗斯政府实施了教育的“普及化”,即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教育。

政府把教育看作是提高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把一部分任务交给了儿童和少年的组织来完成。

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球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以促进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政府开始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和配置。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更加集中,以便加强中央政府的掌控和效率,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观点促使人们更多地去集中资源,以便大规模地建立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教育资源。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 护贵族地主利益。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时间: 1861年 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 职业;
自由的劳动力 ,广阔的市场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雄厚的资本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农奴制废除后的农民
【影响】
积极:
1、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 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2、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1700-1721俄国打败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建新都圣彼得堡
消极: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二、俄国废除农奴制
影响 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
欧洲强国之列。开启了俄国的近 代化。
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俄国1861年改革的结果是( ) D
A.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使俄国成为经济强国 C.使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 D.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近代史中,下列那个国家在改革中通过赎买方式
(1)因为俄国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 (2)材料二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他怎样解决这一矛盾?从 中我们看出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 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措施: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份地,所出价钱高于 当时地价。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文化教育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第2课 俄国的改革(同步训练)(解析卷)-2021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2课 俄国的改革(同步训练)(解析卷)-2021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选择题1.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这次改革(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B.建成资产阶级联邦制国家C.促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D.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解析】俄国l861年改革中颁布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俄国l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但这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使俄国摆脱了民族危机和俄国l861年改革无关,因为俄国l861年改革前不存在民族危机,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彻底解放农奴B.维护沙皇统治C.与他国争霸D.走资本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俄国l861年改革的认识。

俄国l861年改革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沙皇政府面临着统治危机。

为了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沙皇的统治,俄国沙皇实行了1861年改革。

AC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1/ 92 / 93.下图中小亮和小红围绕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展开了争论。

他们探讨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美国南北战争B .俄国废除农奴制C .法国大革命D .日本明治维新【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关知识,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获得自由的农民、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我们可判断出他们评价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所以答案是B 。

4.近期,乌克兰局势发生变故,克里米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代历史事件中,与克里米亚命运紧密相关的是( )A .彼得一世改革B .十月革命C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D .二月革命【答案】C【解析】此题以时事新闻为材料考查俄国历史。

据题文材料要求选出近代历史事件中,与克里米亚命运紧密相关的选项,选项中A 属于俄国古代历史B 和D 属于现代历史,C属于近代历史事件,据所学知识,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在近代,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第十章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

第十章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

第十章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了解这一时期各国教育制度的特点。

2.了解17世纪至18世纪各主要欧美国各级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法思考题:17-18世纪欧美各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教学时数:4学时第十三次课(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17-18世纪英、法、德各国的教育概况教学重点:从宏观上把握近代教育发展的共性、趋势以及教育在近代各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法教学过程:时代背景介绍:关键词: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政治剧烈变革,纷纷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英国的教育初等教育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前,英国初等学校多具有宗教的和慈善的性质。

学校类型:教会学校、贫民学校、慈善学校特点:教育目的、内容中等教育英国传统的中等教育学校的类型有文法学校和公学。

1.公学特点是:(1)创立于14世纪,原由教会创办,且宗旨为公众服务,故名;后逐渐演变为为特权子女开设的纯私立性质的学校。

(2)此类学校规模不大,为单性别学校。

(3)经费来自学费及捐款,只招收预备学校学生。

(4)学制6年,课程以古典文及人文学科为主,注重培养绅士风度。

(5)素以教学质量高著称,毕业生多升入牛津、剑桥。

2.文法学校文法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罗马。

英国文法学校最早建于10世纪。

办学特点与公学相似,惟有各方面条件稍次于公学。

3.阿加德米17世纪60年代在英国产生的一种具有实科倾向的中等学校。

它吸取了英国文学家弥尔顿的理想,重视自然科学及外语课程,并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

英国的各类中学与初等学校互不衔接,故英国学制属双轨制。

高等教育17世纪至18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仍通过中世纪建立的古典大学进行,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是特权阶层子弟。

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与神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也开设自然科学的讲座。

二、法国的教育17至18世纪教育概况这个时期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封建主义的教育。

九年级历史18俄国的改革

九年级历史18俄国的改革

九年级历史18俄国的改革知识疏理彼得一世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1)17世纪中叶,俄国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方面都西方国家。

(2)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制,封闭落后。

(3)在与其他国家的接触中,俄国的暴露出来。

2、改革的人物:3、改革的时间:4、改革的内容:(1)政治上:(2)军事上:(3)经济上:(4)文化上:(5)社会生活:5、改革的影响:(1)(2)6、1721年彼得一世获得“”的称号。

农奴制的废除1、时间:2、推行者:3、原因:(1)根本原因:俄国的发展受到了制的严重阻碍,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19世纪50年代(1853年)爆发了战争,俄国惨败,制的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危机更加严重。

4、内容:(1)(2)(3)5、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6、目的:为了巩固统治(根本目的),缓和矛盾,保护利益。

7、影响:。

习题选练1、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资源的匮乏B. 人口的众多C. 农奴制的阻碍D. 教育的落后2. 宣布废除农奴制的俄国沙皇是()A. 彼得一世B. 查理二世C. 亚历山大二世D. 拿破仑3. 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A 沙皇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B. 农奴主实行的封建制度改革C. 农奴制的强化D. 政策调整4.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这说明沙皇推行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 解放农奴B. 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C. 避免革命,挽救统治危机D. 加强沙皇专制5. 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B.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C.不得再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D.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6、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李潞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了俄国1861年改革。

你认为她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A.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B.它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7、阅读下列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相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经一一地做到了。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外国教育史课程标准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演变和基本教义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四、经院哲学和教育
第二节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起源的历史条件
二、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方式、阶段和地理趋势
三、中世纪大学的类型及特点
四、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五、大学的内部组织与管理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3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介绍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学习本章应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掌握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宗教改革时期主要教派的教育活动。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及对近代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参考书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斌贤:《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宝星:《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三、道德教育
第三节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二、统觉与课程
三、儿童发展与课程
第四节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一、“教学进程”理论
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2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重点介绍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学习本章应掌握拜占廷帝国所创建的世俗教育与教会教育体系,了解拜占廷帝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掌握阿拉伯文化教育发展的概况,认识阿拉伯文化教育在东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从17世纪的英国个革命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反映这两百年间的社会需求和科学进步的新兴教育思潮,是欧美教育逐渐由注重书本转向注重经验,由注重思辨转向注重科学实践,这些重要的转变,使得英、法、德、美等主要欧洲国家的教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新面貌,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以及未来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1、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概况英国:1640-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慈善性(初等教育)和贵族性(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现了典型的双轨制度。

此外,英国的教育主要沿袭旧制,如采用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通过慈善教育等。

初等学校基本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

贵族子弟几乎不会与初等学校发生关系,他们多接受家庭教育,公共的初等教育多由宗教团体或个人捐赠而成,只为贫民儿童设立,具有明显的慈善性。

总的来说,初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主要面向初等教育阶段接受接受家庭教育的豪门富户子弟,作为升学的预备教育,他与初等学校五衔接,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虽然受到科学教育思潮的冲击,但古典教育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由于传统的坚守和保守主义的强势,英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高等教育在17到18世纪中,并未受到太多影响,依旧坚持对古典文化的崇尚,贵族性依旧明显。

不过,随着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上升,中小资产的子弟也逐渐有机会跨入高等学府大门。

总的来说,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和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都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法国: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上强大的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多的压制,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教育,主要还是天主教会的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后期才发生了重大改观。

历史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

历史彼得一世改革知识点

彼得一世改革是 18 世纪初期的俄罗斯帝国在彼得一世统治下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以下是一些关于彼得一世改革的知识点:
1. 背景: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 时间:1689 年-1725 年。

3. 内容:
- 政治改革:削弱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 军事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学校,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

- 经济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和设备,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

- 文化教育改革:创建了许多科学院和学校,简化了俄文字母,出版了第一份报纸。

4. 影响:
- 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之一。

-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总的来说,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18世纪中后期的教育进展
• 重要事件:莫斯科大学的创建 • 重点人物:罗蒙诺索夫 罗蒙诺索夫: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 学家、哲学家和诗人,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 得大帝。 1754年,罗蒙诺索夫向俄国政府提交了创建 莫斯科大学的草案。1755年1月叶卡捷琳娜一世签 署了创立莫斯科大学的法令。 1755年1月25日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
俄罗斯国旗
俄罗斯国徽


17-18世纪俄国的教育
由于频繁的战争,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起步 甚晚。在12世纪---15世纪,除了少数教会学校得 以维持以外,私人教育(蒙师)得以流行。直到 16世纪时才有文教复兴的端倪。此后的17、18世 纪,则是俄国教育向近代迈进的起步时期和重要 转折点。

一、16-17世纪的文教复兴和兄弟会学校
1、 1786年颁布《俄罗斯帝国国民学校 章程》, • 章程规定,各地设国民学校,聘请校长管 理, • 章程还对师生的品德、教学乃至日常生活 和宗教信仰做出了严格要求。 2、 贵族的寄宿学校 对女子来说是修道院式的与世隔绝的教育。 对男子则是准军事性的训练。 18世纪末教育陷入低潮
俄国教育特点: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实
用知识的传授 拜占廷文化传统的影响和 俄罗斯世俗文化的发展。

16世纪末的兄弟会→1632年专科学校 (基辅莫吉拉学院),成为俄国第一个高 等教育机构,为后来俄国中、高等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榜样。
二、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
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匿名考察欧洲 各国,回国后立即进行了多方面的社会改革, 拉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 彼得一世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他对军 事扩张和政治扩张的迫切需求。 彼得一世的改革目的:为了强化国力 彼得一世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实科教育,二是创建 俄罗斯科学院。
• 创建实科性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 的专门学校,是彼得一世教育改革的重要 措施。 • 科学院分为数学研究、自然研究、文科研 究三大部分,并附设大学和预备中学,拟 先聘请欧洲著名学者任教,然后逐步以本 国学者取而代之。彼得一世去世后不久, 科学院就正式成立了。
成果难以保持的原因:
(1)当时的封建贵族势力很强大,改革中的受 益者主要是封建贵族的子弟 (2) 当时俄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较薄弱 (3) 没有相当的经济力量 (4) 整个改革缺乏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莫斯科大学
法学院
哲学院
医学院
两个文科中学
莫斯科大学归中央政府直辖,教授会管 理。 特点:世俗化,民主化倾向。 意义:莫斯科大学的创立是18世纪俄国 高等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它是俄国真 正意义上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培养 的学生不仅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也有扎实 的文化基础,为俄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