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合理用药与典型病例分析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过程和效果。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宣传教育和措施指导,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和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和4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同时采取宣传教育和指导措施,这样便于提高疾病的综合治疗效果。
标签: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合理用药老年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病症之一,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预防或治疗不及时很可能造成死亡现象[1]。
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该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資料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40例。
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4.2±15.2)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5例,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0例。
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6.3±13.6)岁,病症情况:肺心病14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
排除标准:(1)排除多种脏器器官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2)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3]。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药物,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
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其动脉血管的扩张和弹性均逐渐降低,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也较差,这就导致机体的生理调节机能降低,血压开始不稳定,所以治疗时要依照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首先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来设定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合理用药调查分析.docx

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合理用药调查分析我国已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患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据老年人的特点,正确合理使用心血管药物尤为重要⑴。
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85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从中寻求用药规律,提高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85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统计资料作为分析资料。
对心血管患者的主要诊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所用心血管药物名称、用法、疗程、联用药种类等进行分析。
1.2方法以治疗心血管的药物利用指数(DUI)来标准判断临床医生是否合理用药,当DUI 备1即判断为用药合理。
2.结果 2.1疾病种数856例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中,冠心病420例(49.07%),高血压243例(28.39%),心绞痛92例(10.75%),二尖瓣狭窄40例(4.67%),心肌炎61例(7.13%)。
2.2用药天数856例患者中,连续服药<10d313例占36.57%、15~20d373例占43.57%、>20d170例占19.86%。
2.3用药种数及比例单用药物74例(8_64%),用药2~5种193例(22.55%),联用药品英6种589例(68.81%)。
2.4部分心血管临床用药的品种、使用频率、用药DUI值表1所示,我院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合理性较强。
虽存在部分药品的DUI值>1,原因可能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时产生其他并发症或与其他相关病症有关。
表1部分心血管系统临床用药情况药物品种使用频率(%)DUI值卡托普利22.46 1.51 尼群地平18.870.68 依那普利14.320.85 厄贝沙胆36.510.83 普萘洛尔 3.350.94 胺碘酮 13.511.00 3.讨论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主要有: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强心苷药物、降血脂及抗血栓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例分析和治疗

心力衰竭
病例描述
患者中年男性,因呼吸困难、乏 力等症状就诊。经检查发现心脏 扩大、心功能减退,确诊为心力
衰竭。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采取药物治疗(如 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拮抗 剂等)、心脏再同步治疗或心脏移 植等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健 康生活方式。
心理调适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放 松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05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并发症与处理
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处理
血栓栓塞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房颤动,进而引发血栓栓塞。治疗时通常采 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来预防血栓形成。
心力衰竭
长期心律失常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
03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降压药
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压,如 利尿剂、ACE抑制剂、钙通道
拮抗剂等。
抗心绞痛药
如硝酸甘油等,通过扩张冠状 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等机制 缓解心绞痛。
调脂药
如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 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
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 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
晕厥
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晕厥。对于此类患者,需要植入心脏起 搏器或进行导管消融术等治疗。
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及处理
01
肺部感染
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淤血,易引发肺部感染。治疗时需选用敏感抗生素,
同时加强患者免疫力。
02
电解质紊乱
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等问题。治疗时需根据患者
200例老年心血管病例临床分析

200例老年心血管病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发病治疗的疗效。
方法:对就诊的200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分析。
在开始治疗的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末分别随访登记,第6个月末作最后评价。
结果:经治疗,各个病种均有良好的转变。
结论:应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针对各个病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心血管;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肺心病;认知功能下降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对2006~2007年门诊接诊的200例心血管病人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择经内科或心内科确诊为心血管病60岁及60岁以上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男159例,女141例;60~69岁146例,70~79岁40例,80岁以上14例;冠心病40例,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60例,风心病20例,肺心病20例。
所有患者心功能控制在Ⅲ级以内,符合我院制定的适应症范围。
1.2 方法对200例入选患者的病种按心血管病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以观察我科1年来住院病例病种的特点。
1.3 疗效指标痊愈:完全消退,症状消失;显效:消退大于60%,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消退在20%~60%之间,症状改善;无效:消退小于20%,症状有所改善。
1.4 记录在开始治疗的第1、3、6个月末分别随访登记,第6个月末作最后评价。
2 结果本组患者病种分析,见表1。
从表1可见: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各60例,各占总住院人数的30%,占住院病例的首位;其次是冠心病,共4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20%;风心病2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0%;肺心病20例,占总住院人数的10%。
3 讨论近年来,一些大型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单个危险因子均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推测可能的机理包括:①血压和血糖持续升高会引起脑小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梗死、脑血流下降和脑自身调节功能的改变,是影响认知功能的根本原因;②高血压可能促使老年斑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发生;③糖尿病可能与脑部物质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病变有关;④不恰当的降压、降糖治疗造成的反复低血压、低血糖发作等,都有可能产生影响。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老年人心血管病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由于血管的老化和面临的风险增加,心血管病变更容易出现。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临床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老年心血管病的诊断。
老年人心血管病主要表现为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病症。
这些疾病的诊断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
验室检查。
老年人存在多个因素引起的疾病,因此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的诊断需要有一定经
验和技巧。
其次,治疗方案的选择。
针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应该根据其身体状况和病情进
行个体化治疗,具体到临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如果患者同
时存在糖尿病、脂肪代谢紊乱等病症,应对这些基础疾病进行治疗。
其次要注意药物的副
作用,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退化,药物代谢率也减缓,因此应慎重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的副
作用对老年人的身体造成损害。
最后要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建立饮食和运动计划,以维护身体健康。
第三,预防措施的实施。
预防是老年人心血管病重要的组成部分。
预防措施应包括控
制高血压、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限酒、预防中风等方面。
老年人需要合理的生
活方式,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病。
总之,对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
和身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例分析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 病例分析
汇报人:XX
2024-01-29
REPORTING
• 引言 • 高血压病例分析 • 冠心病病例分析 • 脑卒中病例分析 • 动脉硬化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目录
XX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目的和背景
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 基本情况和危害程度
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 预防和治疗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
定期筛查
定期进行脑卒中筛查,及早发现并干预潜在风险。
XX
PART 05
动脉硬化病例分析
REPORTING
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一名60岁男性,有长期 高血压和高血脂病史。
症状表现
近期出现胸闷、心悸、 气短等症状,尤其在活 动后加重。
体征检查
血压160/90mmHg, 心率90次/分,心电图 显示心肌缺血。
诊断依据
01
医学影像检查
超声心动图显示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血管狭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查显示血液黏
稠度增高。
03
病史和症状
患者有长期高血压和高血脂病史,近期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心肌缺
脑卒中病例分析
REPORTING
病例介绍
1 2
患者信息
一名65岁男性,有高血压病史10年,不规律服 药。
症状表现
突发头痛、呕吐、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3
体征检查
血压升高,右侧肢体肌力下降,言语障碍。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头痛、呕吐、右侧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 ,符合脑卒中的典型表现。
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

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摘要:目的:临床分析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及合理用药。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9年5月-2021年12月的89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用药情况及合理用药途径。
结果:89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中不合理用药有11例,发生率12.36%。
药物配伍不合理占4.49%;临床诊断与用药处方不符合占3.37%,忽视药品禁忌占2.25%,用药方法与说书不符占1.1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占1.12%。
结论:心血管内科常见用药问题有用药配伍不合理、用药方法与说明不符、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应提高医生自身专业知识,增强药品知识的理解,确保对症下药,降低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用药问题;合理用药;应用;效果心血管内科是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及心肌病的常见科室,由于该科疾病发病机制较复杂,用药具有多样化,在用药中容易发生不合理用药,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
因此,应加强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的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本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所选89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来源于2019年5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纳入标准: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常见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超声检查禁忌症;病例及随访资料不全者;意识不清楚者;精神疾病者。
男性51例,女性3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55.15±2.34)岁;高血压30例,心绞痛35例,心肌炎10例,心肌梗死14例。
1.2方法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中国药典》来判断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情况是否符合标准,并将不符合标准的类型进行分类及统计,主要包括药物未合理配伍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用药禁忌症控制不严格、药剂药量是否合理等。
1.3观察指标观察及统计心血管内科患者用药问题,主要包括用药方法与说书不符、药物配伍不合理、忽视药品禁忌、临床诊断与用药处方不符合、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200例中老年心血管病例临床分析

临床医学Every one is well 《人人健康》·17·2015年21期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一种多发病,该病的主要患病原因是患者的心脏与心血管等出现病变导致病情发作,并且主要发病人群为中年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老年人数不断上升,在最近几年中我院每年的诊断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通过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详细了解该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可靠资料,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临床治疗质量,并且能有效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对保障我国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共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患者200例,患者的年龄为45岁—85岁,平均年龄为69.5+1.2岁,其中男性患者130例,女性患者70例,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经诊断后200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125例,冠心病患者35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5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8例,合并糖尿病患者7例,10例其他。
200例患者病程为0.3年—25年,平均病程为10.3+1.3年,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一般资料均符合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患者经诊断入院接受治疗后首先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动学检测、血液生化检查以及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检测检测并且使用CT 、MRI 对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检查。
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定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主要观察对象有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等,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进行治疗,部分患者由于出现强心、利尿、持续性低流量吸氧以及出现心血管扩张显现在治疗中应注意,当患者的电解质出现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时要及时进行纠正。
为了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对患者的化痰、解痉平喘进行有效治疗,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与心绞痛患者服用,患者的每日用药量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与血压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并且该药可以与利尿剂同时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ESC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常用抗血小板药的维持剂量
抗血小板药物的维持治疗
单药预防 10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5%患者的一级预防 冠心病、脑卒中或其他部位动脉硬化的二级预防 首选阿司匹林 阿斯匹林不耐受者可服用氯吡格雷 双联抗血小板 阿斯匹林+氯吡格雷 冠状动脉裸支架植入后至少1个月,最好持续应用1年 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至少服用1年 阿司匹林+潘生丁 单用阿司匹林治疗不满意的脑卒中预中国防经皮冠中状国动脑脉血介管入病治防疗治指指南南22001026
14
冠心病
44.6%
缺血性脑
8.4%
血管病 16.6%
1.6% 1.2%
4.7% 外周血 管疾病 4.7%
Bhatt D et al. JAMA. 2006;295:180-189 TASC II Working Group. J Vasc Surg. 2007;45 (Suppl): S5-S67
我国脑卒中呈现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15
风心病
250
肺心病
500
心力衰竭
420
心肌梗死
200
脑卒中
7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患病人数
《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06》
16
冠心病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报告
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700万死于冠心病 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
平均患病(种)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首位致死原因
4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脑卒中 Chronic Diseases and Health Promotion –
死亡构成比(%)
我国心脑血管死亡构成比超40%
5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6 讲座提纲
一.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特点 二.老年人用药特点 三.老年冠心病、脑卒中及其他部位动脉硬化的抗栓及
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22
COX抑制剂 阿斯匹林
ADP受体抑制剂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普拉格雷
23 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降来自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25%,其中
非致命性心肌梗死
1/3
非致命性脑卒中
1/4
所有血管事件
1/6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时机
24
抗血小板治疗越早越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经确诊立即开始
2 讲座提纲
一.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特点 二.老年人用药特点 三.老年冠心病、脑卒中及其他部位动脉硬化的抗栓及
调脂治疗 四.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五.心血管药物相关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六.老年人长期服药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病特点
3
患病率70% 普通人群的3.2倍 受心理、精神因素影响明显 焦虑、忧郁、孤独、急躁、多疑等加重疾病症状 多病共存
用或停用阿司匹林
28 降脂与动脉硬化(AS)
血脂特别是LDL-Ch升高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 降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他汀类药物拥有最多的循证学证据
低密度脂蛋白(LDL-ch)治疗目标
29
极高危患者
<80mg/dl
急性冠脉综合征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高危患者
<100mg/dl
障碍等
常用心脑血管药物
10
11 讲座提纲
1. 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特点 2. 老年人用药特点 3. 老年冠心病、脑卒中及其他部位动脉硬化的抗栓及调
脂治疗 4. 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 心血管药物相关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6. 老年人长期服药注意事项
全球第一大死因: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
* 12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注意
27
服用前 血压稳定(<150/90 mmHg) 筛查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溃疡病及其并发症史 服用皮质类固醇、其他抗凝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 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 筛查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采用合理联合抗栓药物的方案 合并活动性胃溃疡、严重肝病、出血性疾病者需慎
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20%
北美
西欧
北京
Heart 2007;93;303-308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0;19(suppla): S1-S250.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August 2006; 44(2):333-338.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
调脂治疗 四.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五.心血管药物相关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六.老年人长期服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用药特点
7
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 随增龄而减退的情况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
发生率高 不良反应严重 与用药的种类数量和年龄成正比 具有老年人特有的表现 跌倒、精神症状、大小便失禁、运动
*
死亡率 * 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感染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心脏病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WHO Geneva
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身表现
13
颈动脉硬化 上肢动脉硬化
肾动脉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冠状动脉硬化 肠系膜动脉硬化 下肢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AS常有多个器官受累
位
肾动脉狭窄引起终末期肾病 的增长率最高
17
5.4%
8.3%
12.3%
ESRD增长率(%)
(病因)
注:数据来自USRDS对1991-1997年间446,457名ESRD患者的调查 ESRD:终末期肾病
Fatica RA. Am J Kidney Dis,2001
下肢动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18
3000万患者,高危人群发病率20-30%
非血管事件 其他血管事件
脑血管事件
心脏事件
Am J Cardiol 2001;87(suppl):3D-13D
动脉硬化预防的三大基石
20
21 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
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 血小板是动脉粥样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 血小板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因子的主要来源 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动脉粥样血栓形成事件
有临床表现的动脉硬化性疾病
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腹主动 脉瘤等
糖尿病
高血压患者合并>2项危险因素
药物无法达标者 较基线降30~40%
常用调脂药物
30
他汀类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普伐他汀 辛伐他汀 可降LDL-ch18~55% 量效相关,但非线性 剂量加倍,效果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