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刘禹锡五律

合集下载

刘禹锡蜀先主庙赏析

刘禹锡蜀先主庙赏析

刘禹锡蜀先主庙赏析刘禹锡蜀先主庙赏析《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

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

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

“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

“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

“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

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

“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

“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

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然天成。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

“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

刘禹锡最著名的五律诗

刘禹锡最著名的五律诗

刘禹锡最著名的五律诗金陵怀古【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海阳十咏·双溪【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流水绕双岛,碧溪相并深。

浮花拥曲处,远影落中心。

闲鹭久独立,曝龟惊复沉。

蘋风有时起,满谷箫韶音。

昼居池上亭独吟【作者】刘禹锡【朝代】唐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作者】刘禹锡【朝代】唐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难吹。

濩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蜀先主庙【作者】刘禹锡【朝代】唐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酬乐天咏老见示【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秋风引【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庭竹【作者】刘禹锡【朝代】唐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晚泊牛渚【作者】刘禹锡【朝代】唐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岁夜咏怀【作者】刘禹锡【朝代】唐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罢郡归洛阳闲居【作者】刘禹锡【朝代】唐十年江海守,旦夕有归心。

及此西还日,空成东武吟。

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

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团扇歌【作者】刘禹锡【朝代】唐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学阮公体【作者】刘禹锡【朝代】唐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

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

学号2013040216分类号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院(系)中文系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2013级1 班学生姓名邓潇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孙鸿(教授)提交时间 2015年4月 30日诚信承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系由本人在孙鸿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尽我所知,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

若有不实,由本人承担全部责任。

承诺人(签名):年月日学士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士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康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士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安康学院保留本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

安康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对于保密部分,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学士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1)一、导论 (4)二、旷达情怀的内涵 (4)1.自我宽解,自强不息 (4)2.以顺处逆,豪爽明朗 (5)3.通达事理,以理化情 (6)三、旷达情怀的艺术呈现 (6)1.寄寓物象,托物言志 (7)2.放情山水,借景抒情 (7)3.充实自我,直抒胸臆 (8)四、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 (8)1.佛儒并举的思想渊源 (8)2.豁达乐观的个性气质 (9)3.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10)五、结语 (11)注释 (11)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内容提要“旷达”一词可以说贯穿了刘禹锡的一生;旷达情怀也可以说是属于刘禹锡的特有情怀。

大文豪刘禹锡可谓妇孺皆知,他不仅是唐代中期进步的政治家,同时还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

刘禹锡一生写作不辍,创作颇丰,留给后人的诗集有《刘禹锡集》、《刘梦得文集》等。

本篇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浅论刘禹锡五律

浅论刘禹锡五律

浅论刘禹锡五律摘要中唐大家刘禹锡,素以诗文著称。

“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白居易为诗友,号‘刘白’。

”清管世铭曾评其为“无体不备,蔚为大家”,而对于刘禹锡的诗歌,研究学者多注重于他的绝句、七律或仿乐府民歌,尤其是“竹枝词”,多数评论者谓其“七言尤工”、“绝句尤工”,然笔者认为刘禹锡的五律诗歌成就相当,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本文通过对刘禹锡五律的全面统计与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揭示他在唐五律中应有的地位与成就。

关键词刘禹锡五律一、刘禹锡五律统计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属于近体诗中律诗的一种,一般为八句,押四韵,超过八句则称为长律或排律,是唐代最为流行的诗体之一。

唐代推行“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应试则成为庶族士子跻身朝廷、舒展卫国之志的必经道路。

而唐进士一科所考内容为五言排律,那么在五律方面的锻炼必不可少。

刘禹锡乃有唐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现存有《刘宾客集》30卷,《外集》10卷,诗作800余首,名篇甚多。

按高志忠编《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其创作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之前为前期,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为中期,文宗太和元年(827年)到卒年为后期。

前期诗人汲汲于政治力图改革救世,兴利除弊,但革新未就,坐贬他方。

中期谪居朗州,再贬连州五年,连刺夔和,巴山楚水大大地丰富了诗文的创作。

后期虽有升迁,终未大用。

据笔者统计,刘禹锡现存律诗323首,而五律(包中,期间创作可谓“富其灿矣,一生成就尽于其中”。

但由上图可看出,诗人五律的创作却于后期趋向繁盛,且数量大观。

晚年诗人返洛阳为主客郎中分司,充集贤殿学士,卒年甚至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然朝廷终未大用,辄放情诗酒,多唱和联句,晚年诗律也更兼老成。

二、刘禹锡五律内容分析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诗人刘禹锡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刘禹锡的诗,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晴空一鹤排云上——浅论刘禹锡诗文折射出的人格魅力-作文

晴空一鹤排云上——浅论刘禹锡诗文折射出的人格魅力-作文

晴空一鹤排云上——浅论刘禹锡诗文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摘要:唐代诗文名家辈出,李杜更是名家群山中的高峰,所以赵翼有李杜诗篇万口传的感叹,然而在唐朝这座诗歌的森林里,不仅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等参天大树,更有诗豪刘禹锡这等不老松,诗豪刘禹锡的诗文气度恢宏,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白励的乐观精神,其诗文更折射出具有独特性质的人格魅力,使得其诗豪之衔名副其实。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魅力;影响;折射刘禹锡(公元年—年),汉族,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

生于嘉兴(今属浙江)的诗人。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有《刘宾客文集》。

中唐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优秀散文作家和杰出诗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不仅在文学史上成绩斐然,在哲学史上,刘禹锡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也是独树一帜。

毛泽东也为此做过评价。

他在年月日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对》,这篇哲学论着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

其文章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

他的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

他的诗现存。

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

二十三的贬谪经历是刘禹锡的人生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诗豪刘禹锡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

在他的笔下,别样的人生情怀也呈现出别样的流光溢彩,其人格魅力也是在其诗文中尽显,二者相互辉印。

刘禹锡的诗词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屡败屡战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可谓旷古烁今。

一、桀骜不驯、屡败屡战永贞革新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人文大事件,唐顺宗时期,永贞元年(公元年)这批敢于迎新并挑战礼教的文人志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

论刘禹锡的古体诗

论刘禹锡的古体诗

论刘禹锡的古体诗
刘禹锡(772年-842年)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

他是唐代古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在宋代也很受欢迎。

古体诗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使用五言或七言体式,并遵循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刘禹锡的古体诗作品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代古体诗,他在这一风格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长干行》、《野望》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刘禹锡的古体诗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出色的描写能力而闻名。

刘禹锡的古体诗作品通常围绕着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展开。

他的诗歌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并表达了对人生、友情和爱情的思考。

例如,在《长干行》中,刘禹锡描写了一位老人在经历了艰难岁月之后回到故土的感受。

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老人看到的美丽风景,并表达了老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另一首著名的作品《野望》中,刘禹锡描写了一位离家出走的年轻人在荒野中独自徘徊的情景。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荒野中的自然风光,并表达了年轻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古体诗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出色的描写能力而闻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风格

浅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风格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风格分校天水分校教学点秦安是否申请学位否班级2018秋汉语言本科姓名李安阳学号1862001251152指导教师杨茂林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__2018__级(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分校:天水工作站:秦安班级代号:186200207012505学生姓名:李安阳学号:1862001251152说明: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

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

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

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复制。

浅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风格李安阳内容提要:大文豪刘禹锡可谓妇孺皆知,他不仅是唐代中期进步的政治家,同时还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

刘禹锡一生写作不辍,创作颇丰,留给后人的诗集有《刘禹锡集》、《刘梦得文集》等。

他一生跌宕起伏,虽身处蛮夷,却乐观进取;虽艰难困苦,却自我宽解,自强不息。

面对衰秋,他可以唱出“不困感哀节,安能壮激心”的秋歌;面对贬谪,他可以唱出“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的壮歌;面对垂暮,他可以唱出“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暮歌,他始终以旷达、豪迈、乐观的情怀面对生活,对待逆境,刘禹锡以此获得“诗豪”的美称。

笔者从其诗作中,探求诗人的旷达、乐观的个性,以及诗作的艺术风格。

总之刘禹锡的旷达情怀促使他走出人生困境,成就他在中唐诗坛上的特殊地位,也给后人指明了一条不陷挫折,永怀希望的精神道路。

关键词:刘禹锡旷达情怀呈现原因浅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风格李安阳刘禹锡一生中都在为国建功立业,无论是为官还是被贬,他始终保持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在刘禹锡在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中,他以不肯降心辱志,以执着乐观的精神风貌面对逆境,他相信“沉舟”、“病树”都不碍于千年竟发。

这种身处逆境却昂扬奋发的精神在诸多诗歌中均有体现:如《酬元九侍御赠璧州鞭长句》里写道:“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说到刘禹锡虽然身处逆境,但他还是十分关心朋友元稹,这种处事态度使他在相当的逆境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浅析刘禹锡的诗与禅

浅析刘禹锡的诗与禅

浅析刘禹锡的诗与禅浅析刘禹锡的诗与禅刘禹锡是我国中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仅有的几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

一.刘禹锡诗歌中的禅宗思想刘禹锡禅宗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体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和运用。

刘禹锡《赠别君素上人》序中说道“晚读佛书见大雄念物之普,级宝山而梯之。

高揭慧火,巧融恶见,广疏便门,旁束邪经。

其所证入,如舟溯川,未始念于前而日远矣。

”又言“不知予者诮予困而后援佛,谓道有二焉。

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

”类似的说法还有“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卷二十四,《谢寺双桧扬州法云寺谢镇西宅,古桧存焉》)“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卷二十一,《偶作二首》)刘禹锡所言“困”,盖指自己贬谪的一段经历。

据《旧唐书》记载,永贞元年九月,以“王丕、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政治革新集团最终垮台。

时为屯田员外郎的刘禹锡被贬连州。

十月,再贬朗州。

宪宗还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这段贬谪生涯持续了十年。

《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以其母老迈,改贬连州。

据《刘禹锡评传》记载,这次离京又经历了十余年,大和元年返回洛阳,此时的刘禹锡已经五十六岁。

刘禹锡不承认自己是因困而援佛,并明确指出“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这正是禅宗“心论”思想的精髓。

南宗北宗都讲“悟”,只是有南顿北渐之别。

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正是马祖系兴盛之时,马祖门下的著名弟子有:大珠慧海、西堂智藏、盐官齐安、鹅湖大义、章敬怀晖、百丈怀海等。

他们把马祖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道不在修”、“平常心是道”等思想传遍各地,使这些思想深入人心,特别对文人士大夫造成很大的影响。

“它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

”同时处理了出世和入世的问题。

“信知其味而不能形于言以闻于耳也”也正是禅宗不立文字,要不断讲“悟”的道理,禅宗的“棒喝”、“磨砖”等做法都是在“开悟”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刘禹锡五律摘要中唐大家刘禹锡,素以诗文著称。

“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白居易为诗友,号‘刘白’。

”清管世铭曾评其为“无体不备,蔚为大家”,而对于刘禹锡的诗歌,研究学者多注重于他的绝句、七律或仿乐府民歌,尤其是“竹枝词”,多数评论者谓其“七言尤工”、“绝句尤工”,然笔者认为刘禹锡的五律诗歌成就相当,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本文通过对刘禹锡五律的全面统计与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揭示他在唐五律中应有的地位与成就。

关键词刘禹锡五律一、刘禹锡五律统计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属于近体诗中律诗的一种,一般为八句,押四韵,超过八句则称为长律或排律,是唐代最为流行的诗体之一。

唐代推行“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应试则成为庶族士子跻身朝廷、舒展卫国之志的必经道路。

而唐进士一科所考内容为五言排律,那么在五律方面的锻炼必不可少。

刘禹锡乃有唐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现存有《刘宾客集》30卷,《外集》10卷,诗作800余首,名篇甚多。

按高志忠编《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其创作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之前为前期,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为中期,文宗太和元年(827年)到卒年为后期。

前期诗人汲汲于政治力图改革救世,兴利除弊,但革新未就,坐贬他方。

中期谪居朗州,再贬连州五年,连刺夔和,巴山楚水大大地丰富了诗文的创作。

后期虽有升迁,终未大用。

据笔者统计,刘禹锡现存律诗323首,而五律(包中,期间创作可谓“富其灿矣,一生成就尽于其中”。

但由上图可看出,诗人五律的创作却于后期趋向繁盛,且数量大观。

晚年诗人返洛阳为主客郎中分司,充集贤殿学士,卒年甚至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然朝廷终未大用,辄放情诗酒,多唱和联句,晚年诗律也更兼老成。

二、刘禹锡五律内容分析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诗人刘禹锡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刘禹锡的诗,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据上述统计可得出,刘禹锡五律合222首,而其中创作体裁也具有多样性,现将其主要内容作如下分类:(一)、写景咏物在刘禹锡两百多首五律中,写景咏物类诗歌仅30余篇,诗人一生创作出大量的“秋词”。

诗人逢秋而悲,抒写不得意的情怀,如《秋江晚泊》“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此诗作于长庆四年,借诗文来抒发被贬夔州途中的感受,诗人以白描的手法,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了路途中的空阔,荒寒,冷寂,画面具体逼真,层次分明,以立体化的空间感,传达出羁旅者的孤独的内心感受。

也有纯粹描绘秋景以赞美祖国河山的,如《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全诗呈现的是一幅绝美的“秋色图”,首联点出画面人物,中间两联从诗人眼见、耳闻落笔,色调协调,景物匀称,颇具诗情画意。

尾联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给人以清新健朗的享受。

诗人用手中笔写足了秋色,用一种平列式的意象结构,将名词意象并置,省略所有介词和副词,意象由此变得鲜明清晰,动静相宜,有声有色,堪称“秋词”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终南秋雪》、《秋日书怀寄白宾客》、《秋夕不寐寄乐天》、《早秋雨后寄乐天》等作均见诗人借萧瑟冷寂的秋景而生发对人生的感慨。

此外,诗人在写景诗作中还独爱写晚景,如上文的《秋江晚泊》,如《晚泊牛渚》“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余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诗作中经常出现“月”的独特意象,如《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月”作为一种具独特意蕴的自然景物,能够随人们意念的丰富和深化来阐释与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月是思念的承载,是友情的见证,它可以将地理空间转化成艺术上的心理空间,身在天涯,亦可共一轮明月聊表相思。

另外,诗人还专作组诗《海阳十咏》以和裴侍御,据记载,海阳湖在连州,诗人因元结遗迹而标为胜地,“述风景为十咏,乃唐人所开风气”,诗人以组诗形式洋洋洒洒地展示了吏隐亭、切云亭、云英潭、飞练瀑等十个景观的特点,在这些诗中,几乎所有的意象都带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成分,从而构成画面的动态感,吟哦之间,明确而直接地诉诸读者目前。

(二)、忆昔怀古刘禹锡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少年负志气”,但“永贞革新”失败以后,长期遭贬谪,但心志未灰,心尚存魏阙,如诗《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閒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颔联写诗人塑造了生活中勤劳的蜜蜂和志趣高尚的鹤两个鲜明的感性形象。

颈联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人借酒来调节自己的神气,借琴来陶冶性灵以寄托高洁的情怀。

本应该如蜂勤奋为人,但却在饮酒弹琴,这从矛盾的两方面着手写出了诗人不甘沉沦的高尚节操。

尾联作达观之语,却以反问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对朝廷用人不明的不平,却又不加以点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感受的空间。

再如《岁夜咏怀》“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此诗作于诗人洛阳居丧期间,母亲病逝不久又痛闻好友柳宗元去世,心情跌落谷底,全诗纯用赋法,通篇抒怀,朴实的言语下覆盖的是诗人苦辛和酸楚的人生苦闷与愤激之情。

咏史怀古诗作一直是刘禹锡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大部头,诗人将思想的灵感沉淀在怀古的基调里,婉而多讽,如作于夔州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首联营造了至大无垠的境界,借以写“英雄气”历千秋而不泯,颔联引出先主刘备的英雄业绩,两句用典自然浑成,极力宣扬刘备长于用人而得三分之一天下的功绩,颈联则转笔叹息刘备功业不成,不肖嗣子刘禅断送了蜀国的基业,正反相应,更具声情顿挫之妙。

尾联则感叹后主刘禅的无能守业,字里行间渗透着刘备身后江山消亡的嗟悼之情。

先写功德后写业衰,以鲜明的盛衰对比来垂戒后世,感情深沉,怎能不为之动容?正是《唐诗快》评“五字有千钧之力。

先主有知,亦当泪下。

”宝历二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中作《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首联写出早潮漫冶城,水天空阔,一片茫然的景象,傍晚征虏亭孤寂地矗立在夕阳的斜晖中,早已不见当年繁华排场,物是人非盛衰相较,吊古伤今之情自然溢出;颔联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蔡州战船上长出了新草,幕府山上依旧升起了袅袅青烟,山川风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没有丝毫的变化,诗人巧妙地熔古往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情景交融更见沧桑之感;颈联转入议论,六朝的兴亡在于人事,空有山川地形是保不住江山的,引发后世无限思考;尾联诗人将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音乐现象中,以亡国之音借古讽今来劝告唐统治者切勿沉溺声色享受而步入六朝后尘。

诗人广闻博志,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长期在大江南北为地方官,所到之处探访古迹,写诗咏怀,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如《观八阵图》、《经伏波神祠》《武陵书怀五十韵》等,怀古咏史已成为诗人讽喻现实的一种得心应手的武器,借眼前景,用手中笔,抒发心中的感慨世界。

(三)、哀挽悲歌刘禹锡现存悼亡诗一卷,共38首,其所悼者,上至皇帝,下至歌姬,内有爱妻,外有挚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五律仅存13首,即悼亡皇帝的《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敬宗睿武昭悯孝皇帝挽歌三首》、《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挽歌三首》,前两组诗均作于新皇继位元年,虽曰悼亡,亦可以史诗目之,后者则作于开成五年,文宗暴卒,宫闱发生巨变,沉冤莫白,此三首诗较前者感情更为复杂剧烈,刘禹锡历七帝嬗代,诗中用汉武帝作《秋风》词事悼文宗同时以表悲愤之情。

挽歌即送葬时执紼挽丧车前行的人所唱哀悼死者的歌。

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礼习俗之一。

而魏晋以来则由于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形成了了士人们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并成为名流的时尚。

而有唐以来挽歌不再用于歌唱,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诗歌,应制、应景的成分大大增加。

皇帝驾崩,身为臣子则要心感皇恩,以诗寄存对皇帝的哀思。

悼亡诗中最脍炙人口、最能打动人心的自然是那些饱含了深厚感情的作品,友情一旦失去,生者内心饱含的巨大哀痛在诗人笔下化为一曲曲血泪悲歌。

如《伤丘中丞》、《伤韦宾客》、《哭王仆射相公》、《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等作,哀婉动人。

“枯杨映漳水,野火上西陵”借衰败凄凉的景象来表达对邺下遇害的丘绛以沉痛哀思,与友同日得进士科,而君先行,人生苍茫,知己寥寥。

“五福唯无富,一生谁得如。

桂枝攀最久,兰省出仍初。

”诗中颂扬了韦宾客的美好德行,尾联“海内时流尽,何人动素车”更是用素车典以寄对好友的惜别与哀挽之情。

(四)、赠别酬唱1、送别诸作刘禹锡五律送别诗今存27首,主要在送友人、送僧人、送家人三个方面。

送友人诗作较多,如《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发华州留别张侍御》《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等,表达了对友人前行的惜别与不舍,如“诗酒同行乐,别离方见情”,“从今别君后,长忆德星看”,“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等,同时还有对好友为官赴举的希冀,如“归来虏尘灭,画地奏明光”,“伫俟明年归,高堂开笑颜”等。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尤其是受皎然的境生象外的诗学思想影响很深,为了追求诗之神妙,诗人更易于接受佛家的理论。

《刘宾客文集》中第二十九卷为《送僧二十四首》,五律占有七首,多作于朗、连、夔诸州,诗人困而援佛,不求循迹,仍以诗相寄。

当深感现实恶浊的时候,于佛理世界中寻求内心安宁的寄托,精修佛法以丰富儒家入世学说,将灵魂深处对人世间的热爱之火彻底燃烧。

这类诗多有小序,序中又多言及诗,作有《赠别君素上人》、《赠眼医婆罗门僧》、《送惟良上人》《赠别约师》等诗,在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从文化层面了解刘禹锡与僧人交游的情况,甚至可窥见唐诗僧大盛之一斑。

送别家人主要是《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诗作中诗人极力渲染王屋山的静谧环境,暗示家兄归隐后的惬意生活,以及对兄求道的赞扬和访道的渴望,并以“埙篪”来表达兄弟亲密和睦之情。

2、酬答唱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殊的类别,唱和诗几乎贯穿中国文学史的始终,历代不绝,《辞源》解释为“以诗词相酬答”中唐时期,唱和之风更是势不可当,士子由于同年、同乡里,或处于政治利益相同的团体中、或由于诗歌追求的共同趣味等关系,常常结成群体,群体之间颇多诗歌唱和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