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下列文化定义中有误的是

A.文化指文明,既包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其对应物是自然。

B.文化指文化知识、文化教育,其对应物是文盲。

C.文化指精神文明,其对应物是物质文明。

D.文化指文学艺术,

其对应物是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C

2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说:“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请问鲁迅先生在评论哪种古代小说?A.话本小说B.唐传奇C.志怪小说D.章回小说

正确答案:B 解析:B、唐传奇和前面的志怪虽然都是记述奇闻异事,可是两种还是不太一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对唐传奇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他说它们“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他这里面比较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之间的一个区别。一方面,唐传奇是叙述婉转,文辞华艳,而六朝的志怪是粗陈梗概,非常简单。另外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鲁迅先生认为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有意为小说”也就是说它是主动地在创造小说,而创造小说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构。就知道这是虚构的,这叫“有意为小说”。

3单选(2 分)

在佛教史上,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何时传入中国

A.春秋战国

B.唐朝

C.两汉

D.先秦

正确答案:C 你选对了

解析:C、关于佛教的传入,一说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传入中国,一说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 年)传入中国。综合两说,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约公元1 世纪时。

4单选(2 分)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个号是因为他曾居住在青莲乡而得的。

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

号的是秦始皇。C.“陶”这个姓氏是来源于职业的。D.林黛玉在写到她母亲名字里的敏字时

少写一两个笔划是为了避讳。

正确答案:B 你选对了

解析: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5单选(2 分)

曹丕雅好诗文,文友王粲过世,曹丕为他送葬,“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根据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魏晋风度以弘毅、循礼、忧国为特征。

B.材料中表现的率真、旷达、通脱的君子人格是在

魏晋玄学的影响下产生的。C.魏晋时代的达官贵人也往往无视礼法,风流自赏。 D.曹丕及众人的行为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是一致的。

正确答案:A 你错选为D

解析:A、弘毅、循礼、忧国属于传统儒家的思想主张,不属于魏晋风度的范畴。

6单选(2 分)苏轼的《前赤壁赋》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请问当时是农历的什么时间?得分/总分A.月中B.初十C.月初D.月末

正确答案:A 你选对了

解析:A、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每月十五叫做“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

7单选(2 分)

天气渐暖,孔子打算请人做一套春服,可以穿了和学生、朋友一同踏青。请问他拿到的衣服衣

襟向哪边开?A.套头衫,没有打开的衣襟B.两边都有可能C.右边D.左边正确答案:C 你错选为A

解析:C、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当时华夏衣冠习俗,右衽才是合礼制的。

8单选(2 分)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流变都经历过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请选出下列姓氏中全部以职位为姓的选项 A.陶、乐、辛B 上官、东方、卿C.姬、宋、

曲D. 司马、司徒、司空正确答案:D 你选对了

9单选(2 分)下列哪项行为在中国古代是不违法的?

A.春秋时期,一位封地诸侯去世,用九个鼎殉葬

B.作《小雅?巷伯》刺幽王

C.周公在封地祭祀周文王

D.《论语?八佾》所载季氏“八佾舞于庭”

正确答案:B 你错选为C

解析:B、在古代,礼本身就具有法的意味,违礼就是违法。朱熹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季氏为大夫,当用四佾,用八佾为僭越,是一种违法行为。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并非嫡长子,必须在周武王的带领下才有权利祭祀周文王。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

10单选(2 分)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的太极阴阳、玄妙变幻与《周易》取得了沟通。

A.国画

B.书法

C.围棋

D.古琴正确答案:C 你选对了

解析:C、围棋体现的太极阴阳、玄妙变幻与《周易》取得了沟通。

11多选(3 分)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以下属于今文经学特点的A.阐发微言大义B.讲文字训诂C.历史视角D.政治视角正确答案:A、D 你选对了

12多选(3 分)

庄子提出的()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

A.言不尽意

B.立象以尽意

C.得意忘言

D.辞达而已正确答案:A、C 你选对了

解析:B、“立象以尽意”出自《易传》。D、“辞达而已”出自《论语》。

13多选(3 分)魏晋时期陆机《文赋》这篇文章中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与这种文学观点相似的有得分/总分A.诗者,吟咏情性者也。B.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C.修其辞以明其道。D.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正确答案:A、B 你错选为A、D

解析:C、指的是“文以明道”的文学观点,强调文章要载道,要表现道。当然,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道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比方周敦颐他们所说的“文以载道”,这个更多的是儒家的这样一种道统之道,而后来人们强调的文以载道,有时候指的就是一般的道理,不一定是儒家的这样一个道统。但它和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观点还是有很大区别。D、此句

在《尚书?尧典》中出现,表达了赋诗言志的文学观点。

14多选(3 分)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由于佛经翻译的需要,翻译者往往采用外来语的音译词。下列哪些词语是音译词?A.菩萨B.菩提C.佛陀D.境界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解析:D、“境界” 一词是中国原有的词语,但改变了原有的意思,而变为佛教词语。“菩萨”“佛陀”“菩提”都是音译词。

15多选(3 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下关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说法正确的是得分/ 总分

A.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于木板,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后用以印书。这种印刷方法叫做雕版印刷术。

B.中国最早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东汉蔡伦。

C.黑色火药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三样东西按照一定

的比例混合做成的。D.“司南”是战国时代中国人们用磁铁造成的指示方向的工具。

正确答案:A、C、D 你选对了

解析:B、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不能说最早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东汉蔡伦。

16多选(3 分)《传习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根据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先生的观点认为,向外格物方能致知。B.先生的观点属于陆王心学一派。C.先生认为自然景物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人是否注意到。 D.先生的观点以心为本,认为心外

无物。正确答案:B、C、D 你错选为A、C

解析:A、“格物致知”属于理学,而不属于心学的主张。

17多选(3 分)中国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而我们的先祖在庆祝这些节日的时候除了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很多节日还有专属的食物。那么下面哪些食物属于我们在节庆时要吃的节日食物呢?A.元宵B.饺子C.粽子D.

米酒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解析:D、元宵是元宵节的,粽子是端午节,饺子是冬至节。

18多选(3 分)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A.经,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多循行于人体的浅部。B.西汉时五行学说开始用于中医学。C.扁鹊姓秦,名缓,别号卢医。D.日本人尊孙思邈为药王。

正确答案:B、D 你错选为A、D

解析:B、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开始用于中医学。D、日本人尊鉴真为药王。

19多选(3 分)

一个东汉人能做的事情有A.做饭的时候使用胡椒和辣椒调味 B.看到军人驶楼船出征C.住在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的房子里D.穿深衣出门

正确答案:B、C、D 你错选为C、D

解析:A、西汉胡椒已传入中国,但辣椒是明代才传入的。B、汉代楼船建造技艺已经

很成熟,且史书记载伏波将军曾率两千多艘楼船出征交趾。C、传统建筑特征。D、深

衣为汉代常见服装样式。

20多选(3 分)

某一天,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穿越到了现代社会,用今天的白话文来进行辩论。请辨析哪些观点符合其思想内涵A.墨子说:“国家和国家之间不应该发动战争,而要通过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 B.庄子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C.孟子说:“我们应该完善教育,让孩子们都能明白仁义礼智,让他们学会尊老爱幼。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D.荀子说:“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就开始,不能任其放纵发展,以免他们长大后做坏事,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坏的。”

正确答案:A、C、D 你选对了

解析:B、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诸子学说的理解和认知。孟子倡导“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以他强调教育,强调尊老爱幼。墨子则提倡“兼爱”、

“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荀子则强调“性恶论”,因此强调后天的教化作用。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强调自然无为,而不是积极实现人生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

一、知识题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

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 对译。culture 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

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

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

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

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

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

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

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 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

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

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

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中国哲学之儒家哲学

2.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一些生平经历。

2.2儒家三期:

先秦时期:代表人物——孔子,礼乐之学两汉时期:代表人物——董仲舒,经学宋明时期:代表人物——朱熹,理学(道学)这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时期,三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但不是完整的发展历史。

2.3儒学三义

①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乐:指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章制度、良风美俗和道德规范。礼与乐紧密相关,反映了等级制度。

孟子的礼乐观:与民同乐荀子的礼乐观:乐合同,礼别异(区别:仁义是先天的,礼乐是后天修炼的。)③内圣外王:

内圣:内心达到仁圣境界外王: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完全的人格包括圣人、君子、狂狷,乡愿(PS:现在讲到的“君子”、“小人”是来源于《论语》)第三周哲学文化之道家哲学3.1道不可道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之道了。

道的三个义项(从形而下到形而上):起点与终点——本源与终极边界与轨迹——规律与规则行道之方——方法与技艺看似简单但是最有哲学味道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

哪里去?

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可总结出“道”为何物:

①不可道之物

②宇宙之本源与本体

③以自己为法则

④以“反——返”为运行规律

“道”的特征:

①自然

②无为

③虚静

④上善若水

3.2心灵之道庄子:经常编一些寓言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是儒家人物庄子心灵之道的三个要义:

①心斋坐忘心斋:清洁精神,放弃知识坐忘:堕肢体(离形),黜聪明(去智慧)二者的联系:心斋是前提和过程,坐忘是结果和境界

②心静则明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③法天贵真主张真率,反对强哭强怒强亲(强即勉强,与真相反)对中国文学影响较大: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为情造文明代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王国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推崇词人李后主总结区别:老子的本体之道:关心现实政治,治大国如烹小鲜

庄子的心灵之道:深入人的内心、情感,因而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这是儒家哲学没有的)

3.3玄学与道教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玄学三期的逻辑演进:(“名教”指代儒家思想,“自然”指代道家思想)名教出于自然(何晏、王弼)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七贤,其中嵇康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品貌兼具,《广陵散》流芳百世)

名教即自然玄学的理论价值:

① 秦诸子之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

② 思辨、清谈、审美,个性、钟情

③其思辨成就为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所继承道教(创立于东汉,在初唐达到一个高度):唐开国前,道教看好李渊。李世民登基后下旨排序“道、儒、佛” ?崇尚性、命兼修的思想方法构成对儒学的补充渊源:鬼魂崇拜和神仙学说经典:《道德经》《太平经》信仰:“道”(宇宙本体,也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目标:得道成仙,长生不老道教与道家的区别:道教并不反对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助人各取所需

第四周

4.1佛法与佛史

佛的本义:“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亦修行成为佛的宗教。

佛之三宝:教佛为主、法为教义、僧为教徒

释迦牟尼的教义主要是四圣谛说:苦集灭道苦: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价值判断,一切众生的存在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集:本意是“招聚”和“集合”,集谛是造成世间人生苦痛的根本原因

灭:断灭,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

道:指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路径和方法

佛教有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道

原始佛教:公元前6世纪——前4 世纪,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的时期,理论重心是四圣谛说。(关于释迦牟尼创教有很多传说,最出名的是“四门感悟”。)

部派佛教:当时佛教系凭口头传说,难免记忆有误,以讹传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原来的戒律和教义在理解上的歧义,并逐渐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

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7 世纪时期的佛教,其思潮形成于1 世纪左右,至此印度佛教开始出现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是小乘佛教。

密教:公元7 世纪——12 世纪,由于大乘佛教倾向于理论论证,难以为一般群众所接受,佛教为争取更多信徒,便采用印度教的方法,二者结合,形成密教

(公元7 世纪后,佛教在中国越来越盛行)

4.2禅宗奥义禅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是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修习方式(在中国为“打坐”),但印度佛教只有禅没有禅宗

偈语:传道的诗西天二十八祖: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东土六组: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北渐南顿:前者指神秀的渐悟,后者指慧能的顿悟六根清净:“境界”本是一个佛学名词,源于佛典的“六根”和“六境”,所指称是物我两忘、心我一体的世界,既圆融于意境之中又超然于意境之外,禅的境界也是艺术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4.3三教合流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及其住所讲起:薛宝钗蘅芜苑(儒家文化)林黛玉潇湘馆(道家文化)贾宝玉怡红院(佛教文化)

佛教与文学王维(诗性):将禅趣融入诗中,形成浑厚闲雅澄淡精致的风格(《维摩诘》,维是王维的名,摩诘是王维的字,他的名字本性就充满佛性)白乐天式(世俗化):将宗教情感化为士大夫安逸自如的生活柳宗元式(理性):以佛徒的乐山水嗜闲安、不争名来纠正趋荣慕利之世风苏东坡:集大成(儒之执着,道之虚静,禅之空寂),形成“旷达人格”

第五周礼与礼制

5.1礼与礼制

1.释“礼” 礼制成熟于西周:周公制礼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

2.五礼:吉凶宾军嘉吉:对天神、地、鬼神的祭祀之礼凶: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宾:接待宾客之礼军: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嘉: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之礼

3.以礼入法

5.2宗法与国家礼的核心是为维护宗法制度

宗法: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天下

家国同构

家天下

礼仪、宗法、礼制影响的结果

5.3法自君出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春秋战国时代始有成文法规如郑国的《刑书》、《竹刑》,晋国《刑鼎》,魏国《法经》成文法的特点:限制贵族特权

修法是新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自秦开始,“律”以外,皇帝“诏令”也为法律形式之一,并常常凌驾于“律”之上“王法”——王之法——王在法上

政法令在中央,司法机关常为皇帝左右而不独立在地方,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二者直接合一

5.4品级官制

1.官制

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明:六部制

2.品轶

西周之“命” 西汉之“石” 魏晋九品十八级

3.官品对照

5.5选官与科举

1.选官夏商周:世袭制汉代:察举、征辟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后:科举制

2.科举取士隋炀帝大业2 年(606),开设进士科,用诗赋、试策考试取士——科举制确立重要标志优点:参与考试的人没有身份限制

明清科举:

院试:资格考试乡试:在省城的贡院进行,考中者(“举人”,其中第一名为“解元”)才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在京城的贡院进行,考中者(“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为进士,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探花

3.科举与教育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不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普及了教育,另一方面也

限制了教育第六周

6.1子学六家

1.子学:即诸子之学,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

2.诸子百家

《汉书·艺文志》:“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家”既可指学派,又可指学派中的学者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儒墨道法阴阳名《汉书·艺文志》列主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

3.六家要指:

儒:贵仁尊礼

墨:兼爱非乐

道:自然无为

法:重型用术

阴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名:控名责实,白马非马(诡辩术)六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6.2经学之争

1.经学: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公元前136 年,汉武帝下令兴办太学、为五经立博士、

置子弟员,开科取士,由此开启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学时代

2.经学古今之分今文经:用汉朝同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儒家经书古文经:用先秦时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

3.经学古今之争西汉末年,刘歆争立古文经学于官学,由此开启经学的古今之争今文经学:解释经义重在“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衔,结合阴阳五行灵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古文经学:解释经义重在“通经识古”详于训话,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挥

6.3玄言清谈

榜眼、

1.玄学

(玄:幽深玄远)

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

2.玄学四期

已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竹林玄学:阮籍、嵇康西晋玄学:郭象东晋玄学:僧肇

3.玄学真义

玄谈内容:“三玄”为主

《老子》《庄子》《周易》核心问题:辩证“有无” 现实目的:解决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运用方法:辨名析理(辨别范畴,分析道理)

6.4理学要义

1.理学

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性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2.儒学复兴韩愈原道,北宋继起,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心学派

3.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理一分殊、存天理,灭人欲

4.阳明心学以心为本、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6.5朴学方法

1.朴学兴起

①从义理心性到经世致用

②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钳制

2.乾嘉考据

学术成就:众多学者以毕生精力整理国故,为后来者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材料以及研究上的方便治学态度:有细致专一、锲而不舍之精神研究方法:强调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发展出一整套以声音、文字、校勘诸学科为途径,以博览、求证、推理为手段不足之处:脱离实际,繁琐细碎;厚古薄今,舍本求末;只讲证据,不讲道理;学问有舍,思想不足第七周审美文化

7.1书画之美

1.书法之美笔力:从字的点画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力”的感受章法: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行之间呼应关系的方法意境:作品整体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韵味等

2.中国画之美用笔:线条与墨迹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美构图:画面整体布局所体现出来的美

气韵:意境美

3.书画同源

①同“形”源: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②同“神”源:书法与绘画在意蕴方面,具有相同的神髓与意境之源

7.2诗文之功

1.赋诗言志:表达观点,作为社会作用

2.缘情绮靡:表达情感,诗歌之美

3.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东西

7.3小说之形

1.志怪:记叙神异鬼怪的故事传说为主体,产生和兴盛在魏晋南北朝(干宝《搜神记》)

2.传奇: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之一,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又称“唐传奇”(《虬髯客传》《霍山五传》《》《莺莺传》

3.话本:流行于宋元,又称宋元话本,长篇小说的一种,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开端(《错斩崔宁》《碾玉观音》

4.章回小说:长篇小说的一种,由宋元话本小说发展而来(四大名著)

7.4音乐之教

1.古之乐

先秦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乐”常常成为它们的统称而不仅仅指音乐

2.礼与乐在西周礼制中,乐是礼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因此也是礼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八佾”就是一种享用的乐舞

3.失去的经书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丢失

(学习感受:虽然老师讲的东西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比较系统,填补了以前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缺漏。一节课也不长,就几分钟到十几二十分钟。)

第八周民俗文化

8.1 姓名称谓

姓氏

1.“姓”的起源“姓”用来区别血统与婚姻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女”——“民知

其母,不知其父”(母系血统)

"生”——“因生以赐姓”

2.“氏”的起源“氏”用来区别贵贱与地位一个姓分化成若干个氏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血缘亲疏、地位、财富、权力、资源古有的不同

3.从姓氏有别到姓氏合一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为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顾炎武《日知录》

4.姓氏的来源

①以国名为姓:齐楚赵魏宋郑吴秦

②以官职为姓:李司马司徒帅尉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四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四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 2、()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通史。 [A] 《史记》编年体[B] 《史记》纪转体 [C] 《资治通鉴》编年体[D] 《资治通鉴》纪传体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运用的修辞格是()。 [A] 对偶[B] 回环[C] 顶真[D] 回文 4、道教的创始人是()。 [A] 葛洪[B] 张角[C] 吕洞宾[D] 袁天罡 5、唐代书法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A] 隶书[B] 真书[C] 行书[D] 草书 6、历史上曾有“六经”,其中在战国时代失传的是()。 [A] 《书》[B] 《礼》[C] 《乐》[D] 《易》 7、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明堂经》 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流融合发生在()时期。 [A] 秦汉[B] 汉唐[C] 宋元[D] 明清 9、中国古人观测天象的最主要目的是()。 [A] 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B] 预测天气 [C] 指导农业生产[D] 用天象变化预卜人间祸福 10、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 《淮南子》[B] 《齐民要术》 [C] 《四民月令》[D] 《燕京岁时记》

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诗经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维新属于()。 [A] 文化维新[B] 经济 维新 [C] 政治 维新 [D] 国防 维新 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 [A]官职有关[B]母系氏族有关 [C]居地有关[D] 历史事件有关 3、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A] 钟繇[B] 张华[C] 陆机[D] 陆云 4、中国传统文化以哪个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A] 魏晋[B] 南北 朝 [C] 唐末[D] 明清

5、小篆来源于 [A]石鼓文[B]金文[C]甲骨 文 [D]隶书 6、下列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派别是 [A]道家[B] 儒家[C]墨家[D]法家 7、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明堂经》 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流融合发生在()时期。 [A] 秦汉[B] 汉唐 [C] 宋元[D] 明清 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了()。 [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辩证思维[D] 整体思维

10、宋明新儒学具有宗教色彩,是一种儒学化了的()。 [A] 道学[B] 墨家学说 [C] 法家学说[D] 佛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 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 选、错选均无分。 1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以半封闭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B] 以尊君事亲为原则 [C] 以儒学为主干[D] 以天人合一为目 标 12、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包括()。 [A] 小篆[B] 甲骨 文 [C] 隶书[D] 金文 13、下列属于秦统一中国后实行整齐制度的是()。 [A] 三公[B] 郡县[C] 驰道[D] 繁荣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贺欣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贺欣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只是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⒉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⒊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系,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⒋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⒈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⒉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⒊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高职小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适用专业]小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一、课程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公共课,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1.认知目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力目标 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世纪社会生活,并将思考所得用复合现代测评规范的、感染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 3.素质目标 学生树立起爱国情操:掌握多种认识方法,树立良好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课程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实践要求而设计的。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打破了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转变成为以具体知识传统和整体文化精神把握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对

《中国传统文化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

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 (一)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需求,培养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本科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备从事物理学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渗透于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中。 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和分析物理学领域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验证,以获得对相应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得出有效结论。能通过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提取、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为问题分析过程提供有益参考。 4.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备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5. 具备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规定要求;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掌握教与学的知识,熟悉中学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

2011年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答案:D 2.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 黄帝 B. 仓颉 C. 太史籀 D. 许慎 答案:B 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A. 高士奇 B. 钱学森 C. 茅以升 D. 竺可桢 答案:D 4. 商朝的鼎盛时期是() A. 太甲时期 B. 武丁时期 C. 盘庚时期 D. 祖辛时期 答案:B 5. 我国制盐业的迅速发展是在() A. 春秋 B. 战国 C. 秦代 D. 汉唐 答案:D 6.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是() A. 宗法制的确立 B. 分封制的确立 C. 三公六卿制的确立 D.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答案:D 7. “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刘禹锡 D. 张载

8. 在明朝,与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 A. 王阳明 B. 王艮 C. 李贽 D. 颜均 答案:C 9. 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是() A. 汉朝 B. 曹魏 C. 隋朝 D. 唐宋 答案:D 10.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 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 A. 民俗文化 B. 市民文化 C. 娱乐文化 D. 工艺文化 答案:A 11. 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 A. 韩愈 B. 柳宗元 C. 刘禹锡 D. 白居易 答案:A 12. 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道”是宽多少的路() A. 八尺 B. 十二尺 C. 十六尺 D. 二十尺 答案:C 13. 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帕米尔高原 D. 蒙古高原 答案:C 14. 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是() A. 九品中正制 B. 汉代察举制度 C. 门阀士族制 D. 世卿世禄制度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 学分:修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和校园文化活动相呼应,并与其他人文类选修课共同构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学生生源基础和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炼设

计出三大个模块9个专题,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或社会考察。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装、礼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③、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④、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2能力目标: ①、分析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 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3态度(情感)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②增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③用健康的传统文化观念诠释人生,对待工作。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精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 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

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 4 5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 1 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