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制家庭电路演示版复习电功电功率》课堂实录

《利用自制家庭电路演示版复习电功电功率》课堂实录
《利用自制家庭电路演示版复习电功电功率》课堂实录

《利用自制家庭电路演示版复习电功电功率》课堂实录《利用自制家庭电路演示版复习电功电功率》课堂实录

《利用自制家庭电路演示版复习电功电功率》课堂实录

1、利用电能表测量电功。

2、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3、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4、电功与电功率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简单应用。

5、电热的利用与防治。

【难点】

电功与电功率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简单应用。

【复习过程】

这节课我们利用我做的家庭电路演示版来复习电功与电功率。

师: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它的组成及作用它组成与书上的稍微有点区别,书上的家庭电路组成是比较传统的,我做的这个是现代家庭电路中经常用到的。它主要由进户线(带有插头)、电能表、空气开关(相当于总开关和断路器)、漏电断路器(当发生漏电时,比如人触电,会自动切断电路,确保安全)、两个带开关的灯座(并联)、两空插座、三孔插座以及特意增加的两个串联的灯座。

电能表用来测量某一段时间电路消耗的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也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意味着消耗多少电能,因为也可以说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电功的;它的计量单位是kw·h,俗称“度”,一度电,或者说1kw·h 相当于多少?

生:3.6×106J。

师:我们如何能知道这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生:看月末和月初电能表的的示数差。这个插值就代表了这个月消耗的电能。师:非常正确。我们在读数时还要注意电能表最后一位,即红色框里面的数字表示的小数。练习:小明家的电能表月初的数字是月末表盘的示数如图所示。若按0.5元1kW·h的标准收费,他家本月应缴纳电费________元。

生:本月消耗的电能W=1469.5kw·h-1385.5kw·h=84kw·h;所交电费

84×0.5=42(元)

师:我们在看一下电能表上的一些参数。电压220V显然是指使用于220V的家庭电路中。电流10(40)A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0A是基本电流,40A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师:没错,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大家说使用这个定能表时,家庭电路中的最大功率不应该超过多少?

生:额定电压是220V,最大电流师40A,所以最大功率P=UI220V×40A=8800W。师:非常正确。计算电功率,我们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电功与电功率的关系,另一个就是刚才这个同学用到的电功率计算式P=UI,及相应的变形公式。那么根据欧姆定律,大家再练习推导一些,电功率还可以写成什么?

生1:

生2:

师:非常好,这些变形公式一般只用于电能全部转换为内能的纯电阻电路中,使用变形公式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方便。下面标有3200imp/kw·h是电能表常数,他表示的是意思是什么?

生:电路消耗1kw·h的电能,指示灯闪3200次。

师:对,这是一个电子式电能表,如果是感应式电能表,里面有个可以转动的铝制表盘,表盘转一圈相当于指示灯闪一次。现在指示灯为什么不闪呢?

生:电路没有消耗电能。

师:那现在打开一个40W的白炽灯和一个60W的灯,大家看指示灯是否闪?生:咦,也不闪?

(过10秒左右)

生:闪了,闪了。

(过10秒左右再次闪一下)

师: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能不能计算出指示灯多长时间闪一下。我们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整理一下已知条件,已知电路消耗总功率是40W+60W=100W指示灯闪烁的次数为1,求时间。

生:指示灯闪烁一次表示消耗的电能是

kw·h=×3.6×106J=1125J

所用时间=11.25S

师:这个计算结果与我们的感觉是相符的。这两个灯一个40W,一个是60W,现在我吧他们取下来,谁能上来认一下,那个是40W,那个是60W。

生2:这个是60W的,因为他的灯丝比较粗。

师:为什么灯丝粗的就是瓦数大的。

生2:因为灯丝粗的电阻小,根据可知,电阻越小,相应的功率就越大。

生3:可是根据公式可知,是电阻大的,相应的电功率大呀。

师:究竟谁的说法更有道理呢?这的确是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应该是电阻小的,相应电功率大,我们现在说的40W与60W指的是它的额定功率,即接在220V家庭电路中正常工作是的电功率,我们这道家庭电路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因此他们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一样的,但二者的电流并不相同,因此公式中电阻和电流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直接判断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现在将它们接入电路中,使他们正常发光,观察二者的亮度。

生:60W的要亮一些。

师:为什么60W的灯会亮一些?灯泡亮度取决于什么?

生:取决于实际功率。因为现在他们都正常发光,实际功率都等于各自的额定功率,60W的实际功率大,比较亮。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并联电路中,电功与电功率分配的关系

我现在把他们两个串联在220V的家庭电路中,大家再观察二者的亮度情况。生:40W的要亮。

师:首先我们要明确,他们串联起来都不是正常功率,所以他们的实际功率也不在是40W与60W了,那为什么40W灯要亮一些呢?

生:因为他们连个是串联的,串联电路电流相等。根据,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功率也越大。

师:对,这次因为是串联电路,电流相等,我们用方便地做出判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串联电路中,电功与电功率分配的关系

师:同时我们注意到,这两个灯在串联时的亮度远远不及在并联时的亮度,这是怎么回事?

生1:并联时电压大,串联时电压小

师:说的不太完整,准确地说,并联时,每个灯泡都可以获得220V的电压,但串联时,二者的电压之和220V,显然每个灯泡的电压都不到220V,因此串联时每个灯泡的实际电压小,相应的实际功率就小。

生2:还可以从电阻的角度考虑。串联的两个灯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大家都接在220V的电路中,因为串联的总电阻变大,大于期中任意一个灯泡的电阻,所以串联起来的总功率小,而且是小于任何一个正常工作时的功率。

师:非常正确,这是从更好的一个角度理解这一问题。我还带来了一个电热水壶和一个量杯以及温度计,现在我想测量一下电热水壶的加热效率,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操作。我们首先要明确电热水壶的加热效率指的的是什么?我们总结过所谓效率就是用于的能量与总的能量的比值,那么用电热水壶烧水,有用的能量指的是什么?

生:水吸收的热量。

师:总的能量呢?

生:消耗的电能。

师:用公式表达出来就是。那如何能够知道水吸收的热量呢?

生:

师:为了测量水吸收的热量,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生:水的质量m、水的初始温度t0和末温t

师:测量质量需要天平。可我没有带天平,带来了量筒,我们可以利用密度公式得出相应的质量。如何测量消耗的电能呢?

生1:利用电能公式

师:电压可以认为是220V,时间可以用秒表测,但电流我们却无法测量,因为是交流电。

生2:可以利用电能表上前后示数的差值表示电能

师:烧水的过程消耗的电能比较少,用前后示数差值表示误差非常大。

生3:我们可以借助电能表常数,数出烧水过程中指示灯闪烁的次数,就能知道消耗的电能。

师:嗯,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现在我们量杯量取500ml的水,用温度计测

出水初始温度t0=16℃。接通电源后至水烧开后自动断电,大家数出指示灯闪烁的次数。

(进行实验)

生:指示灯共闪了198次

师:用温度计测出沸水的温度t=98℃。大家计算一下水壶的加热效率

水的质量=1g/cm3×500cm3=500g=0.5kg

水吸收的热量=4.2×103J/(kg·℃)×0.5kg×(98℃-16℃)

=1.722×105J

消耗的电能kw·h=×3.6×106J=2.2275×105J

加热效率

师:我们对这个测量过程进行反思有延伸:我们发现接入电热水壶是,指示灯闪烁的很快,二接入两个灯泡时,指示灯闪烁的比较慢,这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电热水壶的功率比较大,所以指示灯闪烁的比较快。

师:如果我们需要测量刚才烧水过程中电热水壶的功率,还需要怎么做?

生:还需要测量加热时间,通过公式可以计算电功率。

师:我们知道沸腾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刚才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开关断开了,水还会沸腾一小会,这是怎么回事?原因在于电热水壶断电都还有余热。着类似于我们同学吃砂锅时,有时候砂锅端上了桌子,里面的谁还在沸腾,就是因为砂锅上还有余热。我们也看到水沸腾后,壶嘴“冒出”大量“白汽”,这些“白汽”是怎么样产生的?

生:是因为水沸腾汽化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又液化成小水滴

师:很正确,那为什么壶嘴附近的“白汽”却很少?

生:因为液化要放热。壶嘴附近温度较高,水蒸气不容易液化。

师:我们说水的沸点是100℃,而我们测量的只有98℃,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我们这个地方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水的沸点就低于100℃。师:非常正确。那为什么我们这地区气压对低于标准大气压?

生:我们这海拔较高,空气比较稀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师:非常完整。

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古代论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 文章以叙事起笔,讲述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文章分两个层次叙述“嗜学”的情形:幼时读书之难和成年后求教之难。在写求学之难时,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吃粗糙食物,穿破烂衣服,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内心的充实、意志的坚强,让作者忘记了生活的艰苦,让他专注于学习,终于有所成就。接着,作者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生活衣食无忧,书籍应有尽有,老师近在左右,比起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苦来,不可同日而语。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如果还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如果不是天资太差,那多半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了。行文至此,终于托出了“劝学”的主旨。 全文叙事雍容,议论闲雅,多用对比手法说明道理,语言质朴,词气畅和,值得中学生阅读鉴赏。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均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求学的经历,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话题。作者在艰难的学习条件下,却沉浸于学习之乐中,他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一定

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业精于勤,学成于专,要想学有所成,需吃苦耐劳、专心致志的道理,无形中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有认识,有反思。本文的语言质朴,词气畅和,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言基础,在教学中,反复诵读,自然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对于“劝学”的主旨,业精于勤,学成于专,这样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能够借助课下注释、文言文工具书及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二)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层次,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三)通过文中宋濂、马生、诸生的人物对比,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 四、教学难点: 通过文中宋濂、马生、诸生的人物对比,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运用。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文言文作业本上四行对译(抄写一行原文,空三行,结合课下注释,完成重点词语的解释对应标注,课上再行补充其它字词解释及相关译文),完成本课的预习作业。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推断出立体图形2

学科数学年级/册五年级下册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推断出立体图形》难点名称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猜测、推断、想象、验证,还原出立体图形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根据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还原几何体,知识点本身内容贴近学生, 但有高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生来说通过推理、想象“还原几 何体”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逻辑思维飞跃;观察视角从二 维到三维的跳跃,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 力作为支撑,这些都是比较难于落实的数学素养。 从学生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的抽象逻辑发展层次不齐,理解困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习惯 于形象思维为主,运用推理、想象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意识比较较弱, 在“还原几何体的过程中”下,很难脱离学具进行抽象的数学思维活 动。 难点教学方 法填写示例 1.通过正方体块直观演示、实际操作视频演示还原几何体的过程; 2.通过独学、群学、交流学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3.研究策略指导、提炼,引导学生探索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1.唤起旧知,明确学习内容。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教学例题2 兰兰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结果是这样的,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几何体吗? 1.引导思考,规划策略。 先想一想有没有方法和策略,从哪个角度入手更方便我们去操作和想象呢?在独立研究问题。 2.交流方法,感受策略。 交流(方法、顺序、层次)--------验证(观察面、数正方体) 3.反思小结,提炼策略。 回顾刚才的研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做一做” 给同学们布置一个探究任务。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一 说教学目标: (我对本课制定的目标是:1.用拼一拼、换一换、猜一猜等方法识记13个生字,着重强调后鼻音,认识心字底,会写:“广、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联系实际、观看视频等方式,理解“遥远”、“壮观”等词,能用“非常”说话,读好长句子,体会山里孩子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3.通过对第三句话的反复朗读和体会,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 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还是应该落在识字和朗读中。因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第一,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包括拼一拼、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猜一猜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记住本课13个生字,认识心字底,会正确书写“广”和“升”。第二,创设多种情景,指导朗读“我多想去看看”,读好长句“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能用正确的感情朗读全文,甚至背诵全文;第三,用图文结合、语言渲染的方式,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遥远”和“非常壮观”。

在这些目标中,我把识字和有感情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读好长句子、体会朗读“我多想去看看”、以及“非常壮观”的理解作为难点。为了凸显这两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列的铺垫、引导和设计。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铺垫感情,练习语言 在上课前,我设计了“你去过哪些地方?那里什么非东西常吸引你。”这一话题。一方面,这一话题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和文中山里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像他们那样轻易走出大山欣赏祖国山河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让孩子们在心底感受山里的孩子向往北京的强烈感情;再则,通过说话,达到熟练运用“非常”这个词语,为课文中“非常壮观”的理解和学习埋下伏笔。 二、生字学习,分批分类,化解难点 本课生字的学习分散在两个环节中学习。第一批在导入课文时,随即学习“北京安想”,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片和题目中随文学习,紧凑有效;第二批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分类出示。 字音方面,“城、能、升”三个后鼻音,是学生朗读的难点,一

外研版五年级英语课堂实录

(外研版)五年级英语下册课堂实录 Module6Unit1Iwenttherelastyear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语句:Didyougowhith…?Yes,Idid/No,Ididn’…?和Iwentthere…。2能口头运用IwenttoShanghai.句型。 3能识别单词photostayweekwestsouth,并能书写photograndmotherwesteastnorthsouth。? (二)学习任务 Iwenttherelastyear. It’sinthewestofChina. 功能:描述照片或图片中的活动情景。 (三)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利用他们亲历的图片来描述活动中的场景,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去感悟实践总结再去应用,英语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简单的英语句型相互间交流和询问同伴间去过的旅游景点。 难点:根据教师所出示的经典图片进行介绍。 课堂实录及反思 全班齐说关于方位的chant North,north,northpointsup. South,south,southpointsdown. East,east,eastpointsright. West,west,westpointsleft.

(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Step2presentation 1.师生谈论旅游的话题,并询问学生: 师:Doyoulikegotraveling? Canyoutellmewhereyouwenttraveling? 2、引出新单词photo 师:Whatdoyoudowhenyoutraveling?Didyou(用手势做出照相的动作)takesomephotos? 师:’slearnthenewword“photo”. 师生:Photo,photo,takephotos. 师:(出示课件:海南的风景图片)’sthecity,please? 生:It’sHainan. 师:Verygood,yesitisHainan. (出示课件中国地图) 师:? 生:It’sinthesouthofChina. 师:生1:Iwent… 师:Didyougowithyourfriend? 生1:Yes,Idid. 3、继续展示中国地图,简要说明地图上各个方向的代表城市,师生问答:师:WhereisBeijing? 生:It’sinthenorthofChina. 师:WhereisXinjiang? 生:It’sinthewestofChina. 师:WhereisShanghai? 生:It’sintheeastofChina.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 案设计 4.1几何图形 4.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第1课时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 一、情境导入 观察实物及欣赏图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立体图形 【类型一】从实物图中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 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是圆柱体的是( )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所以正确的是D. 方法总结:结合实物,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 【类型二】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分类 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

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锥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球的序号为________.解析:分别根据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可得结论,柱体为①②⑤⑦⑧,锥体为④⑥,球为③,故填①②⑤⑦⑧;④⑥;③. 方法总结: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类型一】平面图形的识别 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解析: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故选B. 方法总结: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类型二】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 如图所示,各标志的图形主要由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 解:(1)由5个图形组成; (2)由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 (3)由3个四边形组成. 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三、板书设计 1.立体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新疆的孩子想到北京看看天安门,另一个北京的孩子想去新疆看看天山,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外面世界的美好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及一年级学生特点,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有: 1.会认“想、告、诉、路”等12个生字,会写“会、走、北”等六个字。 2.初步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自主学习,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达到学中玩,玩中学得教学效果。在识字方面,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

识字,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的方法等等,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新疆的小朋友想去北京去看看,一个是北京的小朋友想去新疆看看,那里都有什么让两位小朋友如此的向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齐读课题(认识“想”)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课前是否圈画生字并标出自然段落,同桌互检。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试着把课文读正确。 (二)出示图片:进行欣赏.师结合图片范读课文。 (三)生自由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四)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1.指名拼读领读。 2.齐读。 3.出示词语卡片。(男女赛读) (五)出示文中短语。 1.指名读。 2.师生读。(师读“弯弯的”,生说“小路”) 3.让生说说这样的短语。(知识拓展)

送东阳马生序 课堂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目标预设】 1.通过变换角色体验等形式,感受宋濂的苦乐观 2.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3.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学构思: 这篇文章理解难度不大,文章除了个别难懂词句没有注释外,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通篇运用了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词句理解到内容理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充分体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语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理念,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的理念,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2.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质疑法 3.课型:教读课 4.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生:爱迪生。 生:陈景润。 生:囊萤夜读的故事。 生:程门立雪的故事。 师:今天我们也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师板书题目及作者,并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生读: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著作收入《宋学士文集》。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课文中的生字词比较多,请看屏幕,你会读吗?嗜学 shì叩问 kòu 叱ūn至舍 shè僵劲 jìng 媵人 yìng 烨然 yè皆被绮绣pī俟其欣悦 sì以衾拥覆qīn缊袍敝衣yùèxǐ右备容臭 xiù (一生读,教师纠正,后齐读两遍。) 二、读通文意

(二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立体图形教案

观察立体图形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快又对。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着的这个面称为正面。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一)教学例2 1、小组合作探究 把正方体摆放在桌子的中间,再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长方体,并和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小刚、小强和小英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你能说说,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根据画面情境指出。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从不同角教学流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个人增减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小组合作,从积木中拿出正方体,正面在桌子中间,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看到的是正方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教师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总结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4、小结 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因此,我们说: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5、学生观察 照样子,观察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照样子,观察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例3 1、猜猜看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新疆专用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我将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疆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以两个孩子的口吻,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和新疆,去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和天山上美丽的雪莲。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识字写字方面,要求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所要求的“多认少写”的要求相一致。基于课标精神,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想、沿着”等9个字,会写“去、走、北京、前、对”等6个字。继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愿望以及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2.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图、多媒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首都北京与新疆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2.练习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难点: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读准字音,读好轻声,注意停顿。 二说学情 一年级下学期,在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识字写字基础,阅读也已经起步,一些学习的习惯,也已初步养成,但是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差,理解力、体会能力都是薄弱的,《我多想去看看》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的孩子很难有机会去北京看升国旗,所以学生很难体会升国旗的情景,所以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和体会升国旗的情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低年级儿童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一)趣味导课由播放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合作探究同桌、小组合作学习。 (四)精讲点拨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五)有效训练拓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通过以下几个板块来说: 板块(一)引题导入 课件展示课本图画,趣味导课 1.问:这是哪儿?再看看标题,文中的“我”指的是谁呀?多想去哪儿看看?为什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呢?我紧抓这个培养学生质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多想去看看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我 多想去看看公开课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积累优美词组。 2.能够以“我多想……”为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并和同学分享。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直观地让孩子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从而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有表达的自信心,说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运用所学到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我们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中,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2)生观看有关北京和新疆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吗此时此刻,你想去看看吗你想去看,他也想去看,让我们一同说出我们的的心声,(引入课题)。 (3)师: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还有一位北京的小朋友想到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可是首先得把这些词语宝宝认识一下,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4)你们读的真棒,看来他们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诗写出了他们的心愿,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回顾导入,深入分析 (1)师: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请你说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句话中看出来的,把它读出来。(我对妈妈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 A 清凉山中学孙丽冰 Step 1 Greetings T: 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iss Liu! T: How are you? Ss: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T: I’m fine, too. W 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s: It’s sunny. T: Very good. Sit down, please!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英语问候语,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Step 2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student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l by themselves, and help each other, the teacher checks and helps. Now call a student to read them , the others listen and check.. 1. 在某些方面 in some ways 2. 看起来一样 look the same 3. 看起来不同 look different 4. 喜欢参加晚 会 enjoy going to the parties 5. 多于; 超过 more than 6. 共用; 共有 in common 7. 同…一样… as…as 8. 擅长; 在…方面做得好 be good at/do well in 9. 与…一样 the same as 10. 使我大笑 make me laugh 11. 大多数 most of 12. 与…不同 be different from 13. 相反的观点 opposite views 14. 善待孩子 们 be good with children 15. 喜欢讲笑话 enjoy telling jokes 16. 招聘老师 teacher wanted 17. 停止讲话 stop talking 18. 呆在家 stay at home 19.双胞胎姐姐twin sister 20.记笔记take notes 21. 不止一个more than one 22.对某人来说for sb 23.某事上打败某人beat sb in sth S:(read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n the Ss read them and check each other. 设计意图:单词的教学,由学生自已拼读——互相检查帮助——教师检查辅导等方式方法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师教学生跟着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且掌握得更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

2017湖北教师招聘语文试讲指导:《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2017湖北教师招聘语文试讲指导:《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艰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 a.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三)深入研读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 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小学数学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 观察物体(一) 第2课时 观察立体图形 优质教案

观察物体(2)

情景创设,导入课题。林壁》并提问:为什么作者 从多个角度看都没看清庐 山的真面目呢? 2.这节课我们来观察 几个我们常见的立体图形, 看你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 什么形状?(板书课题:观 察物体(2)) 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交 流后汇报。(因为从不同 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 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 的。) 2.认真倾听教师导 言,并进行想象。 2.下面的图是谁看到 的,在()里写上名字。 3.从哪面看到的?连一 连。 4.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写上位置。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交流。 (1)组织学生观察长方 体。画出看到的面的形状。 (教师巡视) (2)组织汇报,展示学生 画图,贴到黑板上。 (3)组织学生观察正方 体、圆柱和球,画出看到的 形状。(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展示图 画。 (5)师生共同小结。 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 发现了什么?并向全班汇 报。 2.解决问题。 (1)出示例3:看到的立 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 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 的,它可能是什么?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 (3)学生汇报。 1.(1)小组内分别从 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画 出看到的图形形状,并在 组内交流。 (2)学生展示图画并 汇报: 生1:我从长方体的 上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 前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生2:我从长方体的 左面看到的是长方形。 (3)小组内分别从不 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圆柱 和球,画出看到的图形形 状,并在组内交流。 (4)学生展示图画并 汇报: 生1:我们组从正方 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形 状都是正方形。 生2:圆柱从上、下 两个面看到的是圆,从正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 学实录及点评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美好愿望,内容生动感人。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低年级阅读教学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开展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2、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首诗歌,全诗由三句话组成,押an韵。教学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教学中,抓住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小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会有些了解。结合这一特点,教学时准备升旗仪式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升旗仪式的壮观,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天安门升旗的录像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心、方”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伊始,创设情境。课件依次演示:美丽的小山村,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母子对话、孩子的愿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情境中,学生在感受着山村的美,天安门广场的美,感受着升旗前的隆重和山山美好的心愿,为投入地读文做好铺垫。当学生与本文的愿望融到一起时,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指名读,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为了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针对教材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教学中,采取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生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字为了更好地促进阅读。为了检查识字效果,同时为了在把课文读通的基础上读顺,组织组内同学互读、评议,教师以指名读课文的方式检查朗读效果。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初读感知,还是学习汉字,变换形式学习,组内同学互读课文,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课文读通、读顺成为可能。 3、品读感悟,熟读成诵。诗歌共三句话。品读感悟第一句时,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倾听,接着模仿读第一句。品读感悟第二句时,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升旗仪式实况录像,学生在体会中练读第二句。品读感悟第三句时,让学生比较: ⑴我多想去看看。 ⑵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在比较中读第三句,最后

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英语课堂教学实录 李老师九九重阳天lov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Step1 Greetings T: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Ss: Good afternoon, M rGao! T:How are you? Ss: I’m fine, Thank you, a nd you? T:I’m fine,too.W 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 s:It’s sunny. T: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英语问候语“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以及天气等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Step 2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students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l by themselves, and help each other, the teacher checks and helps. Now call a student to read them ,the others listen and check.. S1:(read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then the Ss read them and check each other. 设计意图:单词的教学,由学生自已拼读——互相检查帮助——教师检查辅导等方式方法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师教学生跟着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且掌握得更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学互帮与老师的导学。 Step 3 resentation T: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 W hat’s this in English?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水平。 4、学习使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1)、熟练地朗读课文。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水平。 3、资料链接:(1)介绍作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即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2.思考:这个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4.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个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4、从本段最后几句话能够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能够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水准。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五、探究课文: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

最新《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我多想去看看》说课稿 说课人:常菊菊一、说教材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本文以新疆孩子、北京孩子的口吻,采用诗歌的形式,写了天山的孩子一心向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和广场上壮观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希望走进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和洁白的雪莲。抒发了各自的向往。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北京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析学情 低年级学生对首都北京有一种天然的向往之情,教学中要点燃这种激情,巧妙利用,引导学生想象首都北京,在朗诵中感受北京。由浅入深,不断提高。鉴于大部分学生没有亲自去过北京,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的风光,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为情感的激发创造条件。 三、说理念 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直观入手,以活动教学为主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一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 四、说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椎》要求,结合新教材重点和学生特点,《我多想去看看》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为: 1、知识目标 巩固12个生字,会写“会、走”等6个字。

2、技能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听、说、读、写全方位的培养。 3、情感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是重点;读好诗中的长句子,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是难点。 五、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首先出示北京的挂图,配以优美的语调讲解北京的各景点,之后请学生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发出学生的情感。我还通过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 2、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理解“壮观”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对于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升旗场面的学生来说,这一刻,他们和山里孩子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神情专注,已经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看完录像,我借情续情,请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升旗场面读出来,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热爱祖国的情感

11 我多想去看看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1 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 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热爱祖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听音乐聊天导入5 1、看图,猜这是什么地方?北京天安门。出示音乐,图片,老师带你们走一走。教师描述。“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北京城的中央有天安门城楼,红墙黄瓦,异常美丽。北京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有许多立交桥。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学习北京。读好北京。把北京放在句子中你能读出来吗?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爱北京。 2、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家住在大山里,他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想去北京看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想,有个新的偏旁。给想找朋友。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打开102页,自由读课文,要求:先读课文圈生字,读准拼音来识字。想方设法记生字。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3、课文共有几句话。指名三人读课文的三句话。难读词语引导读好。 重点学习第二句。 这句话中集中了很多生字,大家自由再练习读。指名读。 这是个长句子,断好句子读。齐读。

4、把这些生字都请出来,出示带拼音的生词,指名带大家齐拼读。 5、哪两个字笔画最多最难记? ●城,左边土字旁,表示城楼的建造与土有关。 ●旗,偏旁是方字旁。很多旗子都是方的。我们的国旗叫(五星红旗)。看图。 读句子。 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五星红旗。 ●升旗,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时,你是怎么做的? 6 (三)学习课文第二句 1、小朋友你们看,这就是中国的地图,五角星标出的位置就是首都北京。我们在浙江,如果坐汽车,我们要坐两天一夜才能到达北京,如果步行,我们要走155天呢!北京离我们真远。 如果学生提出坐飞机,那就要解释,是呀,现在,交通便利了,去遥远的北京城旅游也方便了。 谁能读好“遥远的北京城”,评价谁读的远。 2、你们想亲眼看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吗?看录象,老师描述。“这就是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每天担任全国最庄严的任务。他们每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准时升国旗,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伐都是要严格训练的。你们看,这样的升旗仪式多么壮观呀!”读要壮观一行句子。 他们的读出广场上升旗仪式的壮观。 3、朗读指导这一句。 (四)游戏餐盘4选择2个游戏。 登山游戏。 魔方游戏。 一字开花游戏。 (五)写字。3 广和升。观察,三笔是哪个字,四笔哪个字?报给老师写,提醒老师写时注意什么?师范写。生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