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基础知识(完整篇)
爆炸安全知识(完整篇)

编号:SY-AQ-09640(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爆炸安全知识(完整篇)Knowledge of explosion safety爆炸安全知识(完整篇)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爆炸恶性事故,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及国家财产。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违章、违规,甚至是违法造成的,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对爆炸安全知识缺乏所致。
目前,人们对爆炸机理及预防技术已有较好的认识,只要接照规章和法规从事作业是不会发生事故的。
因此,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应该把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提到重要位置来抓,掌握一定的爆炸安全知识十分重要。
爆炸的分类按可爆炸物来分类,有三种爆炸:凝聚相爆炸(如炸药、雷管、烟火药等爆炸)、混合相爆炸(如空气中的煤粉、面粉、铝粉、亚麻粉尘或烷烃汽浊雾滴等爆炸)、气相爆炸(如氢气、乙炔气、汽油气、各种易挥发溶剂挥发后生成可爆的气体爆炸)。
按爆炸机理分类有化学爆炸和物理爆炸。
上述三种爆炸均属化学爆炸。
是液体快速蒸发引起气体快速膨胀所发生的属于物理爆炸,如浇注钢锭时模具中有水或者反应堆中的镉棒遇到水、液化气遇热水,都会产生爆炸。
爆炸成因在工业生中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爆炸多数属于化学爆炸。
形成化学爆炸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可爆炸、氧(氧化物)、激励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形成爆炸。
对凝聚相爆炸而言,炸药、烟火药的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只要在一定的外界激励源的作用下即能产生爆炸。
如一定强度的冲击、电火花、粗糙物的磨擦、跌落地面、化纤衣物的静电、高温环境都可能造成爆炸。
燃烧爆炸基础知识

爆炸有关知识及预防1.爆炸的定义和分类1、爆炸的定义及特征.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做机械功的过程。
爆炸点周围介质有急剧的压力突变。
2、爆炸的分类1)按照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分类:①物理爆炸②化学爆炸③核爆炸2)按燃烧爆炸时的压力情况分类:①定压燃烧②爆炸转爆轰型的爆炸3、爆炸环境的分类:1)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根据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可以分为:0区、1区、2区和非爆炸区四级。
2)粉尘、纤维爆炸危险场所根据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同样可分为10区、11区和人非爆炸危险场所三级4、民用爆破器材可分为:工业炸药、起爆器材、传爆器材和专用民爆器材四类。
5、民用爆破器材的主要危险性:①敏感易爆性②遇热易爆性③机械作用危险性④静电危险性⑤爆炸破坏性⑥毒害性6、爆炸三要素:①反应过程的放热性②反应过程的高速度③反应生成物含有大量的气态物质7、影响炸药爆炸危险性的主要因素:①炸药的性质②装药的临界尺寸③炸药层的厚度和密度④杂质及其含量⑤周围介质的气体压力⑥壳体密度⑦环境温度⑧环境湿度火灾事故及防范1.百姓防火需四项注意提请广大群众切实提高消防安全意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有效防止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
——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规定,安装和使用质量合格的电气设备,规范敷设电气线路,确保电气设备和线路与可燃物保持安全距离;谨慎使用加热、取暖设施,不用时及时关闭电源。
——注意用气、用煤、用油安全,定期检查阀门和管道的密封情况,及时维修或更换破损器件,住宅内禁止存放燃油。
——选配一些适合家庭需要的灭火器、救生绳、强光手电、逃生面具等自防自救器材,及时扑救初起火灾,安全逃离火灾现场。
——建立多户联防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和病残人员等群体的安全监护,开展防火检查尤其是夜间防火巡查,及时发现和扑救初起火灾,第一时间救助被困人员。
爆破基础知识1

1 爆炸和炸药的基本知识1.基本概念1. 1 爆炸及其分类何谓爆炸:爆炸是某一物质系统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压、高温气体,伴随有冲击波、热、光‘声、电磁等效应。
爆炸分类:(1)物理爆炸:系统物质形态发生变化而物质组成和性质不发生变化的爆炸现象,如锅炉爆炸等(2)化学爆炸:系统物质形态、物质组成和性质都发生变化的爆炸现象,如炸药爆炸,这是本章的重点。
(3)核爆炸:原子弹、氢弹,都是利用化学元素U235的裂变和氘、氚、锂等聚变发生的爆炸现象1.2 产生化学爆炸的条件:(1)变化过程必须是放热反应,这是发生爆炸的首要条件,但不是说放热反应就能发生爆炸。
ZnC2O4=Zn+2CO2—205.4kj (吸热反应,不能发生爆炸)CuC2O4=Cu+2CO2+23.86kj (小量的热,不足以发生爆炸) AgC2O4=2Ag+2CO2+55.2kj (放出大量的热,有产生爆炸的条件)(2)变化过程必须是高速的,也就是要求释放能量快,即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能量大,这是发生爆炸的重要条件。
如煤的放热反应,每kg释放能量为8960kj,而TNT炸药的爆炸反应,每kg释放能量4187k,而1kg煤的放热反应时间需要半小时,TNT炸药的爆炸反应只需要10-6秒。
因此,虽然发热量煤是TNT的两倍,但单位时间内放出的能量TNT却是煤的几千万倍.(3)变化过程必须释放出大量的气体,这是发生爆炸的必要条件。
如铝热剂反应:2Al+Fe2O3=AlO3+2Fe+8290kj这是高放热反应,但没有气体发生,也不是爆炸反应。
以上三个是主要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发生爆炸反应。
1.3 炸药及其分类1.3.1按炸药组成分类:(1)单质炸药:由C、H、O、N四大元素组成的单一结构的化学物质。
如TNT、黑索金等(2)混合炸药:由二种以上成分结构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如硝铵炸药、铵油炸药等。
1.3.2 按用途分类:(1)起爆药:敏感度很高的炸药,如雷汞、迭氮化铅等。
爆炸基础知识

爆炸基础知识爆炸是指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爆炸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爆炸的概念定义在较短时间和较小空间内,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或几种形式转化并伴有强烈机械效应的过程。
普通炸药爆炸是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化;核爆炸是原子核反应的能量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时在短时间内会聚集大量的热量,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
在此过程中,空间内的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
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爆炸发生破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
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征,这种压力差的急剧变化是产生爆炸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
爆炸是某一物质系统在发生迅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时,系统本身的能量借助于气体的急剧膨胀而转化为对周围介质做机械功,通常同时伴随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的效应。
爆炸的定义主要是指在爆炸发生当时产生的稳定爆轰波,也就是有一定体积的气体在短时间内以恒定的速率辐射性高速胀大(压力变化),没有指明一定要有热量或光的产生,例如一种叫熵炸药TATP(三聚过氧丙酮炸药),其爆炸只有压力变化和气体生成,而不会有热量或光的产生。
而爆炸音的产生,主要是源自于爆炸时所产生的气体膨胀速度高于音速所致。
空气和可燃性气体的混合气体的爆炸、空气和煤屑或面粉的混合物爆炸等,都由化学反应引起,而且都是氧化反应。
但爆炸并不都与氧气有关。
如氯气与氢气混合气体的爆炸,且爆炸并不都是化学反应,如蒸汽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则是物理变化。
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都会发生爆炸。
爆炸的分类1、物理爆炸物理性爆炸是由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在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爆炸的知识

爆炸的知识一、爆炸的分类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如锅炉房的爆炸)。
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化学爆炸: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化学爆炸分为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爆炸、可燃粉尘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需具备三个条件: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可燃粉尘爆炸的特点:连续性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1)粉尘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其中,粉尘颗粒的尺寸也是粉尘爆炸的重要影响因素,颗粒越细小,爆炸危险性越大。
(2)粉尘浓度。
在一定粒径条件下,粉尘浓度越高,其着火温度越低。
(3)环境条件。
水分含量越高,作用越强。
环境的温度和压力升高时,粉尘爆炸的危害性也相应增加。
(4)可燃气体和惰性气体的含量。
可燃气体量增加,最小点火能和爆炸下限降低,爆炸压力和升压速度提高;惰性气体的加入削弱可燃粉尘爆炸性能。
(5)其他。
引火源强度或点火方式,以及容器的大小、结构等因素,均会对粉尘爆炸产生一定影响。
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二、爆炸极限(1)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百分比表示不同物质、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爆炸极限都不同,一般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
影响因素火源能量: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初始压力: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特例:干燥的一氧化碳+空气的混体,压力上升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初温: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惰性气体: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
关于爆炸的科普

关于爆炸的科普
爆炸是指物质内部能量的猛烈释放,通常伴随着明亮的光芒、巨大的声响和强烈的破坏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爆炸事件,如煤气爆炸、火药爆炸、化学品爆炸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爆炸的科普知识:
1.爆炸的基本原理:爆炸是由于物质内部储存的能量突然释放导
致的。
当物质受到外界刺激(如高温、撞击、电火花等)时,内部储存的能量就会猛烈地释放出来,形成爆炸。
2.爆炸的分类:爆炸可以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两类。
物理爆
炸主要是指由于压力或温度等变化引起的物质分子运动加剧而引发的爆炸,如氢弹爆炸。
化学爆炸则是指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引起的爆炸,如炸药爆炸。
3.爆炸的危害:爆炸有极大的破坏力和危害性。
爆炸会释放出大
量的热能和压力波,瞬间产生高温、高压、高速的冲击波,造成周围物体的毁坏和人员伤亡。
此外,爆炸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和火灾等次生危害。
4.预防爆炸:为了预防爆炸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如加强安全管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定期检查设备和管道等。
总之,爆炸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预防和应对的能力,以保障我们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爆炸基础知识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第二部分可燃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第三部分防火防爆措施第四部分消防知识第一部分燃烧与爆炸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质(气体、液体或固体)与助燃物(氧或氧化剂)发生的伴有放热和发光的一种激烈的化学反应。
它具有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
最常见、最普通的燃烧现象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点火源。
每一个条件要有一定的量,相互作用,燃烧方可产生。
(1)可燃物(2)助燃物(3)点火源常见的火源种类在生产中,常见的引起火灾爆炸的点火源有以下8种:(1) 明火(2) 高热物及高温表面(3) 电火花(4) 静电、雷电(5) 摩擦与撞击(6) 易燃物自行发热(7) 绝热压缩(8) 化学反应热及光线和射线可燃气体的燃烧过程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当可燃气体流入大气中时,在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的接触面上所发生的燃烧叫扩散燃烧。
当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预先混合成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混合气体,然后遇到点火源而产生的燃烧叫预混燃烧(动力燃烧)。
可燃液体的燃烧过程及形式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首先蒸发,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
可燃液体的燃烧,实质上是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来的蒸气,所以叫蒸发燃烧。
对于难挥发的可燃液体,其受热后分解出可燃性气体,然后这些可燃性气体进行燃烧,这种燃烧形式称为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的燃烧过程及形式可燃固体的燃烧可分为简单可燃固体、高熔点可燃固体、低熔点可燃固体和复杂的可燃固体燃烧等四种情况。
(1) 简单可燃固体燃烧硫、磷、钾、钠等都属于简单的可燃固体,由单质组成。
它们燃烧时,先受热熔化,然后蒸发变成蒸气而燃烧,所以也属于蒸发燃烧。
这类物质只需要较少热量就可变成蒸气,而且没有分解过程,所以容易着火。
(2) 高熔点可燃固体燃烧固体碳和铝、镍、铁等金属熔点较高,在热源作用下不氧化也不分解,它们的燃烧发生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位,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燃烧的速度和固体表面的大小有关。
消防安全爆炸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爆炸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爆炸基础知识第一章爆炸及其危害1.1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1.1.1 爆炸的定义1.1.2 爆炸的分类1.2 爆炸的危害1.2.1 人身伤害1.2.2 物质破坏1.2.3 环境污染第二章爆炸的传播与控制2.1 爆炸的传播方式2.1.1 气体爆炸的传播2.1.2 液体爆炸的传播2.1.3 固体爆炸的传播2.2 爆炸的控制方法2.2.1 防火墙的设置2.2.2 空气隔离2.2.3 防爆设计2.2.4 爆炸物处理第三章爆炸事故案例分析3.1 辅助燃料方案引发的爆炸事故3.1.1 案例一:燃气爆燃事故3.1.2 案例二:化工厂爆炸事故3.2 过载引发的爆炸事故3.2.1 案例一:变压器爆炸事故3.2.2 案例二:矿井瓦斯爆炸事故第四章爆炸安全预防与处理4.1 爆炸安全预防措施4.1.1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4.1.2 安全培训与教育4.1.3 安全检查与维护4.2 爆炸事故处理方法4.2.1 现场救援与伤员救护4.2.2 爆炸源的切断与隔离4.2.3 爆炸事故的调查与分析第五章爆炸应急指挥与救援5.1 爆炸应急指挥体系5.1.1 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5.1.2 应急指挥体系的组织架构5.2 爆炸救援的组织与操作5.2.1 救援组织的建立与指挥5.2.2 救援操作的步骤与方法5.3 爆炸应急演练与评估5.3.1 应急演练的目的与重要性5.3.2 应急演练的步骤与内容5.3.3 应急演练的评估与改进第六章爆炸事故的法律责任6.1 法律法规与责任追究6.1.1 爆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6.1.2 涉及爆炸事故的法律责任6.2 事故调查与处罚6.2.1 爆炸事故的调查程序与方法6.2.2 追责与处罚的依据第七章国际消防安全标准7.1 国际消防安全标准概述7.1.1 国际标准组织与机构7.1.2 国际安全标准的分类与内容7.2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7.2.1 ISO 9001标准的要求与实施7.2.2 ISO 9001在消防安全中的应用7.3 OHSAS 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7.3.1 OHSAS 18001标准的要求与实施7.3.2 OHSAS 18001在消防安全中的应用第八章爆炸安全管理案例分析8.1 案例一:石化企业爆炸事故的管理不善8.1.1 事故背景与原因分析8.1.2 预防与救援措施的不足8.2 案例二:电子厂爆炸事故的安全管理漏洞8.2.1 事故经过与责任追究8.2.2 安全管理措施的不足与问题第九章爆炸安全知识宣传与教育9.1 爆炸安全知识的宣传方式9.1.1 宣传材料的制作与发布9.1.2 宣传活动的组织与展示9.2 爆炸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9.2.1 爆炸安全教育的目标与重点9.2.2 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第十章爆炸安全相关技术10.1 爆炸物的检测与识别技术10.1.1 毒气检测仪的原理与应用10.1.2 爆炸物溶解液的识别与分析10.2 爆炸事故图像分析与模拟技术10.2.1 爆炸事故图像分析的方法与工具10.2.2 爆炸事故的数值模拟与预测结语通过本文对消防安全与爆炸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爆炸的危害与分类,掌握爆炸的传播和控制方法,学习爆炸事故的案例分析与处理方法,了解爆炸应急指挥与救援的组织与操作,了解爆炸事故的法律责任追究,认识国际消防安全标准与相关技术,以及推广爆炸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方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Y-AQ-08104爆炸基础知识(完整篇)Basic knowledge of explosion(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爆炸基础知识(完整篇)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爆炸由于破坏力强,危害性大,往往还伴随着火灾及其它灾害的发生,因而需要引起消防工作者的特别重视。
本章主要介绍爆炸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知识。
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和机理,是理解和应用防火防爆技术的必要理论基础,对于防范爆炸发生、处置爆炸事故尤为重要。
第一节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一、爆炸的定义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
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动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者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
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常见。
(一)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的特点是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
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二)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种爆炸速度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热能和很大的气体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
化学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
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特别是后一种爆炸几乎存在于工业、交通、生活等各个领域,危害性很大,应特别注意。
1.炸药爆炸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氧,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点火源引起。
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
(1)炸药爆炸的特点。
炸药爆炸与属于分散体系的气体或粉尘爆炸不同,它属于凝聚体系爆炸。
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可在万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爆炸,能放出大量的热。
爆炸时的反应热达到数千到上万千焦,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并产生高压,能在瞬间由固体迅速转变为大量的气体产物,使体积成百倍的增加。
(2)炸药爆炸的破坏作用。
炸药在空气中爆炸时,对周围介质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爆炸产物的直接作用,指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产物的直接膨胀冲击作用,一般爆炸产物只在爆炸中心的近距离内起作用;二是冲击波的作用,空气冲击波是一种具有巨大能量的超音速压力波,是爆炸时起主要破坏作用的物质,离爆炸中心越近,破坏作用越强;三是外壳破片的分散杀伤作用。
2.可燃气体爆炸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
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造成大多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分散在5~10倍于爆炸前的压力范围内,爆炸威力相对较小。
按爆炸原理,气体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单一分解爆炸两种。
(1)混合气体爆炸。
指可燃气(或液体蒸汽)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物在点火源作用下发生的爆炸,较为常见。
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否发生爆炸,与混合气体中的可燃气浓度有关。
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见本章第二节)。
(2)气体单分解爆炸。
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起的爆炸。
气体单分解爆炸的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压力和分解热的要求。
能使单一气体发生爆炸的最低压力值称为临界压力。
单分解爆炸气体物质压力高于临界压力且分解热足够大时,才能维持热与火焰的迅速传播而造成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
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
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
(1)粉尘爆炸的过程。
粉尘的爆炸可视为由以下三步发展形成的:第一步是悬浮的粉尘在热源作用下迅速地干馏或气化而产生出可燃气体;第二步是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而燃烧;第三步是粉尘燃烧放出的热量,以热传导和火焰辐射的方式传给附近悬浮的或被吹扬起来的粉尘,这些粉尘受热气化后使燃烧循环地进行下去。
随着每个循环的逐次进行,其反应速度逐渐加快,通过剧烈的燃烧,最后形成爆炸。
这种爆炸反应以及爆炸火焰速度、爆炸波速度、爆炸压力等将持续加快和升高,并呈跳跃式的发展。
(2)粉尘爆炸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②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见本章第三节)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表面点燃较为困难;③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3)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各类可燃性粉尘因其燃烧热的高低、氧化速度的快慢、带电的难易、含挥发物的多少而具有不同的燃烧爆炸特性。
但从总体看,粉尘爆炸受下列条件制约:①颗粒的尺寸。
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②粉尘浓度。
粉尘爆炸与可燃气体、蒸气一样,也有一定的浓度极限,即也存在粉尘爆炸的上、下限,单位用g/m³表示。
粉尘的爆炸上限值很大,例如糖粉的爆炸上限为13500g/m³,如此高的悬浮粉尘浓度只有沉积粉尘受冲击波作用才能形成;③空气的含水量。
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④含氧量。
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⑤可燃气体含量。
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三)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称为核爆炸。
如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都属核爆炸。
第二节爆炸极限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或温度范围,根据物质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需要,通常将爆炸极限分为爆炸浓度极限和爆炸温度极限两种。
一、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能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称爆炸上限,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爆炸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间隔称爆炸范围。
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不一定都能发生爆炸,只有其浓度处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发生爆炸。
浓度高于上限,助燃物数量太少,不会发生爆炸,也不会燃烧;浓度低于下限,可燃物的数量不够,也不会发生爆炸或燃烧。
但是,若浓度高于上限的混合物离开密闭的空间或混合物遇到新鲜空气,遇火源则有发生燃烧或爆炸的危险。
(一)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浓度)极限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百分比%表示。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炸极限也不同。
如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下限会降低。
部分可燃气体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爆炸极限如表1-3-1所示。
表1-3-1部分可燃气体和蒸气的爆炸极限物质名称在空气中(%)在氧气中(%)下限上限下限上限氢气4.075.04.794.0乙炔2.5 82.0 2.8 93.0 甲烷5.0 15.0 5.4 60.0 乙烷3.0 12.45 3.0 66.0 丙烷2.19.5 2.3 55.0 乙烯2.75 34.0 3.0 80.0 丙烯2.0 11.0 2.1 53.0 氨15.0 28.013.5 79.0环丙烷2.4 10.4 2.5 63.0一氧化碳12.5 74.0 15.5 94.0乙醚1.9 40.0 2.182.0丁烷1.58.51.849.0二乙烯醚1.727.01.8585.5除助燃物条件外,对于同种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还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1)火源能量的影响。
引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2)初始压力的影响。
混气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混气初温越高,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4)惰性气体的影响。
可燃混气中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宽,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
当加入的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以后,任何比例的混气均不能发送爆炸。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浓度)极限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³)表示。
可燃粉尘爆炸浓度上限,因为太大,以致在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
表1-3-2列出了部分粉尘的爆炸下限。
表1-3-2部分粉尘的爆炸特性物质名称爆炸下限(g/m³)最大爆炸压力(×105Pa)自燃点(℃)最低点火能量(mJ)镁205.052080铝35~406.264520镁铝合金504.3 53580钛453.1 460 120铁120 2.5 316 100锌500 6.9 860 900煤35~45 3.2 610 40硫35 2.9 190 15玉米455.0 470 40黄豆35 4.6 560 100 花生壳85 2.9 570 370 砂糖19 3.9410~525 30小麦9.7~60 4.1~6.6 380~470 50~160 木粉12.6~25 7.7 225~430 20软木30~35 7.081545纸浆604.2 48080酚苯树脂257.4 50010脲醛树脂904.2 47080环氧树脂206.054015聚乙烯树脂306.041010聚丙烯树脂205.342030聚苯乙烯制品155.456040聚醋乙烯树脂404.8550160硬脂酸铝154.340015(三)爆炸混合物浓度与危险性的关系爆炸性混合物在不同浓度时发生爆炸所产生的压力和放出的热量不同,因而具有的危险性也不同。